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是我們在國父紀念館佛學講座的第三天,第一天我們講了「生活與信仰」,第二天我們講了「生活與道德」,今
天我要講的是「生活與修持」。
佛教與一般哲學不同,佛教不只是講知識、講理論,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卻是重
視實踐,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講的「修持」。
今日佛教最令人悲痛的事,並不是沒有人信仰,也不是沒有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的人太少,真正有證悟的人太少。儘
管有很多人將佛法的道理說得天花亂墜,但卻沒有人真正將佛法的理論付諸實行。例如佛教開示我們要慈悲,而我們卻一點也沒有慈悲;佛教教導我們要布施,而我
們仍然自私,貪而不捨;如此,佛法說得再多、再好,於事又何補呢?
不錯,佛教裡的人士,經常也在喊著修持,但那只是口頭上的、形式上的。因為我們總不能以為誦誦經、拜拜佛,或是
持持午就是修持了。真正的修持我認為要從生活行為裡表現出戒定慧,一切語默動靜裡沒有貪瞋痴。
金剛經有一句經文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我覺得這兩句話十分耐人尋
味,可以說有很深的涵義。我就以這兩句經文,來說明佛教對於修持的要旨是什麼看法。先將此二句經文演繹開來說,即為:「是佛法的,有時候不是佛法;相反
地,不是佛法的,有時候卻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誦經、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誦經、打坐時,心裡一
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貪瞋痴,當你在行布施時,都抱著沽名釣譽的心理,這時,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的。
記得從前我們在叢林裡參學,當時我們所受的教育,可以說是打罵的教育,眼睛不可以亂看,嘴巴不可以亂說,否則隨
時都要挨打挨罵。例如在禪堂裡參禪,無理三十棒,有理也是三十棒。在那種情形之下,打也好,罵也好,看起來都與佛法無關,甚至或許有人會認為太過份、太不
近人情了。事實上,為了加速一個人的完成,為了求證佛法大意,有時候卻不得不如此,因此,這個時候的打或罵,也都變成了佛法。所謂棒喝下的禪悟,就是此
意。
在原始佛教佛陀住世的時候,佛陀的首座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有一天,他們兩人來到菴摩羅園,很多年輕的比丘,
看見長老的師兄回來,大家都很歡喜,趕快出來迎接,很多人一起講話,講了很久,佛陀看到了,大聲喝道:
「舍利弗、目犍連!出去!你們不要再這樣嘰嘰喳喳地吵個沒完,好像漁夫撒網,被網上來的魚,蹦蹦跳跳的,一刻也
沒有停止,你們這樣像話嗎?」
彌蘭陀王曾為此事問那先比丘道:
「佛陀是沒有修持嗎?怎麼也有那麼大的瞋恨呢?」
那先比丘回答說:「好比一個人,走路的時候,被樹根、樹枝絆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這種情形,並不
能責怪大地,大地並沒有動搖,只是他自己不小心;佛陀亦如同大地一般,他並無好惡喜怒,法制如此,是舍利弗、目犍連本身的問題,佛陀並沒有動搖他的喜怒。
譬如我們看到父母打罵子女,或者看到部隊長官訓斥屬下,有時候也很嚴厲,其實,那是慈悲,並不是瞋怒。」
今天在「生活與修持」的這個問題中,我將分為下列數點來說明。
一.修行的種類 a
修行的種類很多,讓我仔細地把它分析解說,讓大家先對修行的種類有所瞭解,然後再選擇自己所最適當的方法。
(一)修身與修心
講到修身,即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修身。在日本,日光東照神宮的門樑上,有三隻雕刻的猴子,神態逼真,
其中一隻用手掩住眼睛,一隻掩住耳朵,一隻掩住嘴巴,這是什麼意思呢?如同儒家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佛教裡,也主張要修身,
需先修口,不要隨便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記得我年輕時,有一次,害了咳嗽,喉嚨發不出聲音,不能講話,因為在佛教裡久了,所以很多事情比較能夠看得開、
放得下,心裡想:啞巴是世界上最不會造口業的人,做個啞巴也好。
又有一次,害了風濕症,約有一個月,躺在床上不能動,醫生也說必須要將腿鋸斷,否則很危險。有人很替我掛念,可
是我心裡想:鋸斷也無所謂,省得在外面東奔西跑,可以安心在家裡讀讀書、看看經、寫寫文章,也是一樣啊!對於怎樣修身?怎樣修眼?怎樣修耳……在佛法裡都
有很好的指導。
當我十五歲在戒場受戒時,記得老師特別訓練我們,叫我們眼睛不准亂看,因為還只是個小孩,有時候聽到外面有一點
動靜,就舉眼要看,老師馬上一個巴掌打下來,一邊還罵道:「看什麼呀!這裡有那一樣東西是你的?」馬上我心裡就想:「不錯啊!這裡並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
啊!」有時候,嘴巴好講話,有什麼事情時,總是歡喜建議、饒舌,才一開口,又是一個巴掌打下來,「你講什麼?這裡是什麼地方,有你講話的資格嗎?」心裡一
想:「不錯啊!這裡是佛堂怎麼能輪到我講話呢?」因此,一再勉強自己,不要亂看,不要亂說。後來我乾脆不講話,實行「禁語」,我有大約一年不講話的經驗,
這中間,我獲益很大。現在回想起來,感到過去老師對我的嚴格打罵,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在深山的古寺裡,有一個修行的老和尚,經常打坐入定,有一個魔鬼想來擾亂他,破壞他的道行,可是,卻想不出用什
麼法子來破壞。
有一天,魔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變成一個沒有嘴巴的怪物出現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嚇老和尚。老和尚一看,說道:
「哦!這是什麼東西?怎麼沒有嘴巴呢?」
說著,更用慈和的口吻道:「其實,沒有嘴巴也好,既沒有嘴巴,就不會亂吃東西、亂說話了。」
魔鬼一看嚇不倒老和尚,又變成一個沒有眼睛的魔鬼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說道:
「啊!怎麼又沒有眼睛呢?其實沒有眼睛也不要緊,以後就不會亂看了。」
今日的社會,能不亂看最好,如果你走在路上,朝那不良少年隨便亂看一眼,他就插你一刀。
魔鬼看那老和尚還不怕,於是,又變成一個沒有手的怪物,老和尚看了,仍然平靜地說:
「沒有手也很好,沒有手以後就不會去打牌、不會亂打人了。」
魔鬼這樣那樣的變來變去,老和尚都無動於衷,最後乾脆變一個只有上半身、沒有腿的魔鬼。老和尚看了,又說道:
「咦!怎麼沒有腿呢?沒有腿也好,沒有腿就不會亂跑,以後也不隨便上酒家、跑舞廳了。」
一個人除了修身以外,還要修心,我們的心好像盜賊一般,難以捉摸,難以把握。人,把一個如同盜賊般的心養在家
裡,專門破壞好事,說起來,未免太危險了。王陽明先生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
有時候,常聽到有人埋怨,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心,翻來覆去,心猿意
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把握住嗎?所以要修心,令心能聽自己的指揮。我們的心,如同大元帥,統領了很多的魔軍魔將,貪瞋痴慢疑的煩惱,都以心為首領。我
們現在要修行,即要與做大元帥的心、統領煩惱魔軍的心交戰,這一仗,是很不容易打的,所以各位修行的人,自己要做一個征服魔軍的統領,要有堅強的盔甲,以
信仰、道德、慈悲、戒律護身,才能勝過心裡的貪瞋煩惱等魔軍魔將。
一個人身體上有老病死諸苦,心理上有貪瞋痴等煩惱。身體上的老病死易於知曉,而心理上的貪瞋痴,則不易對治。舉
個例子說明:貪欲如同花朵,瞋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兒開放時,千嬌百媚,但是,當它凋謝時,卻枯萎不振。人的貪欲亦然,要這
樣要那樣,如同花朵開放般,即使你擁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歸屬於你,你又能怎麼樣呢?「良田千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不過八尺。」貪得再
多,又有什麼用處呢?瞋恚心如同蜜蜂一樣,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人,咬過之後,自己也不能活。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謂:「瞋恚之火能燒功德之
林。」所以凡事常發脾氣,最後還是自己吃虧。發脾氣的瞋恨心,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使問題越弄越糟。愚痴並不是沒有知識,有時候很聰明的人也是愚痴,所謂
「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生病了以後,就變成了「痴」。愚痴如同「糠」一樣,「糠」把白米遮蓋了;一個人如果愚痴,即障礙了真正的智慧,智慧不生,無明頻
起,對於世間的真理則永遠不能瞭解。
關於身心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經中,曾將它分為上中下三品,最下者為「身行道而心不隨」,表面上偽裝得很慈悲,嘴
裡說得很動聽,態度也表現得很親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樣,其實,心裡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所謂「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殺盜邪淫」,這是最下等
的。其次,中等的修行「心行道而身不隨」,外表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內心卻很慈悲,也真正很有道德。第三種的修行是身心皆行道,內外一致,這是最上等的
修行。
一個人為什麼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要訓練自己意志堅定,如同製造瓷盤瓦罈,皆需經過火焙日曬,時間愈久,則愈堅
固。為什麼要鍛練身體呢?目的是要使自己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一個修行的人,應該以什麼為力量呢?先看那小孩子,當他想要東西吃時,想要大人抱時,他就放
聲大哭,這一哭,馬上母親就過來哄他、抱他、給他東西吃,因此,「啼哭」就是小孩子的力量。
凡夫以瞋恨為力,有人對不起他,或做事不如他的意,他就大發脾氣,罵人、吵架,甚至拿槍動刀,你也奈何不了,這
就是凡夫以瞋恨為力。
修行人以慈悲為力,以忍耐為力。各位如果想考驗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就先問你自己,你的慈悲能到什麼程度,你的
忍耐能到什麼程度。
菩薩以精進為力,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進作為他的力量。
由此可以知道,身心都要修行,若唯修身,而不修心,則不能出三界;若專修心,而不修身,雖有出離三界之可能,但
卻難以證得最高品位,大家都知道,無量億佛中,沒有病弱的佛陀。因此大家應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做為自己的力量,身心兼重;因為若身心皆無佛法,不惟自身
毫無成就,亦為今日佛教最可悲痛之事。
(二)出家與在家
修行的種類第二點,我要講出家與在家修行上的不同。有關出家人的修行,先說行小乘道的出家人,首先他要有出世的
思想,他要過離欲的生活,穿破爛的衣服甘於淡薄的飲食,住在山林水邊,獨自的修苦行,這就是小乘的修行方法。
如果是大乘道的比丘,推動人間佛教,有時候其生活看起來和社會大眾一樣,吃飯、穿衣,寺廟修飾得富麗堂皇,佛像
裝置得莊嚴肅穆,環境到處整理得清潔舒適;其實,大乘佛教的比丘,一樣要有出世的思想,只是還必須要有入世的精神。
至於在家的大眾,應該怎麼樣修行呢?首先要受持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或者菩薩戒,然後進一步有關大乘的宗派,
譬如參禪、念佛、密宗等都可以修行。
目前在佛教界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出家人在弘法佈教時,往往以自己的尺度、自己的修行方法去要求在家的信徒,
開口閉口就叫人要吃素、要出家、要修道。再不然就告訴人不可以貪財,因為黃金是毒蛇;不要兒女,因為兒女是冤家對頭。試想這樣的弘揚佛教,如何能將佛教推
廣呢?大家心裡或許會想:我們家庭夫妻很恩愛,兒女很孝順,為了信仰佛教,要我把他們都看成是冤家對頭、是討債鬼;為了生活,我們需要錢,你卻說黃金是毒
蛇,那麼可怕,這樣的話,佛教是推廣不了的。所以,現在我要告訴各位:小乘苦行的出家人的思想,並不適宜於在家大眾的佛教,在家人的生活、人間的佛教應該
要知道:兒女不是討債鬼,夫妻也不是冤家聚頭;黃金不是毒蛇,富貴也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
或許有人又會想:若說不要穿好衣服,可是佛祖為什麼卻要裝金,裝得金光閃爍的?若說眷屬兒女都是冤家,為什麼佛
祖要度那麼多徒眾呢?若說吃飯要吃苦的、或不好的東西,為什麼經上說極樂世界的大眾要以禪悅為食,比普通飲食更好呢?若說我裝地毯太浪費,到處整理得平
坦、潔淨是不必要的,為什麼極樂世界要用黃金舖地、要建七寶樓閣呢?假如說這個世間一定要用苦行僧的生活來要求大眾,那麼,首先,大同公司的老闆林挺生先
生就不能信仰佛教,而要把公司關門了,因為冰箱冷氣沒有人買;吳耀庭先生也不能信仰佛教了,因為他的大統百貨公司、首飾店也全部要關門了。
現在我要告訴各位:所謂在家人信仰的人間佛教,是一個幸福的佛教,是一個快樂的佛教,現世種種的福祿,只要取之
有道,並沒有什麼罪惡,這是我們要認清楚的。
有一位信徒問我,他說:「假如這個社會,人人都出家了,豈不是世界要滅種了嗎?」
我說:「你放心,在這裡出家人看起來很多,但是整個比起來,卻不到百分之一,你儘管放心。」
他又說:「萬一,萬一都出家了,怎麼辦?」
我說:「你不要掛念,我問你,萬一這個世間都是男人,或者萬一這個世界都是女人,那又怎麼辦?其實,假如萬一真
的世間上的人都出家了,大家全部都斷了煩惱,了脫生死成了佛祖,又有什麼關係?」
(三)樂行與苦行
在修行的種類中,第三種我要講「樂行與苦行」。苦行固然可以修行,樂行也一樣可以修行。所謂修苦行的人,都是禁
慾主義者,他們以苦為樂。苦行的種類很多,有的人只吃水果,不吃飯,大家讚美他不了起,不食人間煙火;有的人只喝水,不吃食物。剛才我碰到一位大家都叫他
「吃水姑」的;還有的人,以不穿衣服為修行、以烤火為修行、以臥冰為修行、以日曬為修行,甚至於有的以睡以荊棘上為修行。其實,佛法並不重視不合理的苦
行,如果說吃水果就是修行,那山裡的猿猴也都是大修行者了;吃水就是修行的話,那河裡的魚兒也就是大修行者了;不穿衣服就算修行,飛禽走獸不穿衣服,他們
也是大修行者了;如此一來,所有水陸空動物都是大修行者了。
佛陀不贊成苦行的修行,當然,在功名利祿的世間,佛陀也害怕會迷失自己。修樂行的人,他的生活熱烘烘的;可是,
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的。熱烘烘、冷冰冰都不好,都不合乎佛教的中道生活。所謂中道生活,要在不苦不樂之間,因為苦樂都足以束縛我們的身心,唯有不苦不
樂的中道才是解脫之道。
(四)鈍修與利修
鈍根者,根基較差,必須循序修持;利根者則智慧較高,能夠頓悟。有些人自嘆根基淺薄,認為沒有希望成就,看到別
人聰明智慧,真是又羨又妒。其實,根基如何,都是過去世修行累積而來,根本不必羨慕,也用不著嫉妒,只要腳踏實地去修持,開悟正道終有成就的一天,龜兔賽
跑正是一個最好的譬喻。
佛陀的弟子中,聲聞乘人被認為是佛教中的鈍根者,佛陀在法華會上說法華經時,會中尚有五千弟子,不能瞭解佛陀的
說法而退席。但是,經典中記載:一個聲聞乘人,從發心到證悟,快則只需四生即能成功,慢則要費六十劫。
緣覺乘者算是中等根機,他的修行,快則四生,慢則要經過一百劫。
至於上等根機的菩薩乘,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正是菩薩道令人歌頌讚
美的地方。
(五)外修與內修
關於修行的種類,最後我們再談談外修與內修,所謂外修就是形式的,所謂內修就是精神的。有一種人是只重形式沒有
精神;有一種人是只重精神不拘於形式。
只有外修形式的人,著重在每日拜佛多少、念佛多少,內心淨化了沒有他可不管。很多拜佛念佛幾十年的人,心裡的貪
瞋煩惱、自私怨毒卻比別人更多,所以真正的修行要能內外一如,形式精神同等重要。
二.修行的次第 b
生活與修持的第二點,我要告訴各位關於修行的次第,我也分為下列數點:
(一)菩薩修行的層次
佛教中的菩薩,如同學生一般,有一年級、二年級、小學、中學、大學等層次,菩薩的年級共有五十一年級。
所謂菩薩,並非指供在佛堂上的菩薩,在座的各位,只要起信,從十信開始,就是菩薩的一年級。我想座中各位至少有
十分之九以上是一年級或二年級,甚至也有人已經是二十年級以上。
至於什麼人是幾年級,如何能夠知道呢?這裡有所謂「菩薩十法」,以這菩薩十法,可以測知自己是菩薩幾年級,每一
個問題完全做到者十分,各位不妨自己測驗一下。
1.若聞譏毀,心能堪忍:完全能夠忍受別人的譏諷、侮
辱,毫不生恨者可算滿分,只能忍受一半者,則得五分;能夠忍受三分者得三分;完全無法忍受別人的譏毀,則得零分。
2.若聞稱讚,反生慚愧:有人稱讚你,心裡感到慚愧,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慚愧,可以得十分。
3.修道歡喜,自慶不傲:自己慶幸自己修道、利他的成就,但卻不因此感到自傲。
4.人之慚恥,不為宣說:對於別人感到慚愧羞恥的事,不加以渲染。
5.不為世事,而作咒術:不要為了世間上的事情,去懷
恨、咒罵別人,或者怨天尤人、施放法術。譬如說自己把錢拿去放利息,結果被倒閉了,心生怨恨,「該死該死」地咒罵不已。能夠不這樣的話,就可得到十分。
6.少恩加己,施欲大報:別人對我有些許恩惠,心中念念不忘,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7.怨恨己者,恆生善心:對於怨恨自己的人,要常想法對他好,以慈善心待他。
8.見有罵者,反生憐愍:別人罵我們,不但不因此生氣,反而要憐愍他的無知衝動。
9.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對一切眾生,都能如同父母兄弟姊妹般看待。
10.擁諸所得,樂於助人:將自己所擁有的,歡喜與人共享。
以上十條,各位可以測驗自己是不是菩薩?有幾分是菩薩?及不及格?
(二)羅漢修行的層次
我現在再請問各位,做個羅漢到底困不困難呢?羅漢有四種,即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我們現在
在世間,到底有沒有證果羅漢?各位一定說現在世間沒有羅漢,如果有羅漢的話,為什麼我們沒有看見呢?我告訴各位,現世一定是有羅漢的,只是沒有佛陀給予印
證而已。現在我把初果羅漢的條件說給大家聽瞭解,各位再自己衡量,自己是否是初果羅漢?
1.初果阿羅漢,叫做須陀洹,到達須陀洹果的條件是,對於三寶不壞信仰。當我要講這一點時,有好多位出家眾心中
暗暗想道:我已具備初果阿羅漢的修件,至少我對三寶已經不壞信仰。我說:好,祝福你已經是初果阿羅漢。可是還有第二點:
2.對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各位出家大眾也許會說:這一點我們也做得到。但是,下面還
有:
3.對於受持的戒法,不可違犯。
4.五無間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不可毀犯。
各位可以從這幾項條目裡去衡量自己,對於初果羅漢的境界究竟有多少證悟。其次,讓我再說明初果羅漢對於五戒的看
法、受持和沒有證果的一般凡夫有什麼不同。
譬如殺生戒,未證果的凡夫,恣意殺生,為了口腹,什麼都殺;至於初果羅漢,若為了吃,他不會殺生,他寧可餓死;
但是,如果你激怒了他,或者你誹謗佛法,為他所知,他在一氣之下,也有可能會殺生。
說到偷盜戒,初果羅漢絕不會為了發財而去偷竊,他寧可守住貧窮;不過為了饑餓難忍,只要有東西吃,他可能會去偷
吃一些。
關於邪淫戒,證得初果的羅漢在感情上當然不會有染污行為,不過在今日這種社會,誘惑太大,一而再,再而三,有時
他也會接受美色情欲的誘惑。
對於說謊,若為了救人,他可能會說慌言。
說到喝酒,告訴他一飲酒就會犯很大的罪過,在他是不會相信的。
一個初果羅漢的人,或者是信佛修行的人,萬一犯了五戒,怎麼辦?不必太緊張,凡是有修行的人做錯了事,犯了過
失,他的罪過要比一般不修行的人輕一點。譬如將一把鹽放在茶杯裡,會感到很鹹;如果將他放到大海裡去,它的鹹味就淡了。一個有修行人若犯了罪惡,這罪惡如
同一把鹽灑在大海裡,罪過較輕。
一個信佛教、有修行的人,犯了罪過,要知道懺悔。當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過,也不必想得那麼恐怖,「罪
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空」,因罪惡只是「相」上的問題,「性」上沒有罪業的名稱,如果我們能證悟清淨自性所謂「明心見性」,則相上之罪惡即不成為嚴
重的問題了。
修行者假如犯了罪過,如同大石將沈入海底,用信仰修持的大願船,則可將大石托住,免於下沈,「信能得救」即其道
理。
初果阿羅漢之完成,尚須「七次上生天上,七次投生人間」,以及斷盡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煩惱,才得成就。
上面說到初果,在聖位中,初果是最可貴最難得的,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
也就可以不費力的一破到底。
證了初果的人,斷了見惑,生死已獲得了解脫,如大樹連根拔起,只是其餘未斷的煩惱──修所斷惑,尚滋潤著固有的
業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間。如同大樹雖連根拔起,但是在短時期內,卻仍會發芽開花,這是大樹本身所保有的生活力在維持其生機,若不供給水分與肥料,則終究會
枯黃死去。
初果的聖者,雖未斷修惑,但生死的根本已了;雖仍有隔陰之迷,但決不像凡夫一樣。或經過進修,或經過人間天上的
七番生死,修道所斷的煩惱,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說是斷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滋潤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再不能延續下去。故二果名為
「斯陀含」,即「一來」的意思。
證得二果的聖者,若再進修,當生即能證「不還果」,即三果阿那含;或是返來人間,則只剩這一往天上的生死。證阿
那含果者死後,離欲界而上生色界,或無色界,一定在那邊入涅槃,而不再復還來生欲界了。若從斷煩惱來說:欲界的一切修惑,到此已斷盡了,故不再感欲界的生
死。即除初果時斷盡的我見、戒禁取見、疑見外,現又進一步的斷盡了欲貪和痴。欲貪即指欲界的貪欲而言,斷盡了欲貪而證得三果的聖者,雖身在人間,但對欲界
的五欲,已經不再染著。
從初果而二果、三果、現生不斷進修;或三果阿那含死後,生到上界,聖道現前,到了斷惑究竟淨盡時,即能證得四
果,名為「阿羅漢」,是真正堪受人天供養的聖者。證到了這個階位,即殺盡了一切的煩惱賊,不會再有生死的生起,故將阿羅漢譯為「應供」、「無生」或「殺
賊」。
經上說:證得了阿羅漢果,即斷盡了繫縛三界的一切煩惱。煩惱斷盡後,依煩惱潤生而感果的故業,也就不再生效,更
不會再造新業,因此未來的生死苦果,更無生起的因緣,而得入於不生不滅無餘涅槃。羅漢的修行,到此即為最究竟的果位。
綜上所述,修行證到四果者,有如下三種特點:
1.光明如日月──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智慧現前,內心斷盡了煩惱,如烏雲被沖散,顯現了太陽光明。阿羅漢的光
明正如日光朗照,處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中一樣。
2.不染如蓮花──這是說阿羅漢清淨如同蓮花一樣。證得阿羅漢的人,他的說話、他的行事,不會再犯威儀。雖然在
沒有捨報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間,但是,心不貪住,意不執著,不入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即不受雜染的環境所熏變。如蓮花生長在淤泥中,而仍能保持微妙
香潔。
3.安住如大地──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有大禪定、大智慧,故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動如同大地一
樣。大地常受世人踐踏、耕種、挖掘,甚至堆積垃圾等穢物,但是,大地卻分毫不動。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在接觸六塵境界時,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會
再起貪瞋之心了。一切毀譽得失,他都再不會動搖了。蘇東坡云:「八風吹不動」,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三)禪者修行的層次
禪門有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聽禪祖師們說:「要提起疑情」、「要大徹大悟」,疑情是什麼?又徹
悟些什麼?這些可都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達的。曾經有一個賣豆腐的老頭兒,賣完豆腐,經過一家寺院,在禪堂外見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時好奇,也盤腿坐了起
來。一支香結束,有人問他感想如何?老頭兒說:
「太好了!坐禪太好了!」
「好在那裡呢?你倒說說看!」
「我在打坐時,想起了三十年前東家村有個姓張的欠了我二十塊豆腐錢。」
眾人一聽,哈哈大笑。
如果這種參禪也算是一種悟境的話,我們不妨姑且將它稱為「豆腐禪」。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訪佛佛印禪師,兩人盤著腿子對坐論禪。蘇東坡問道:
「禪師看我這樣子像什麼?」
佛印禪師看了一下蘇東坡,答道:「像一尊佛。」
說完,禪師反問道:「學士看老僧像什麼?」
蘇東坡看他肥胖地穿著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蘇東坡心裡甚是得意,以為幾次鬥機鋒都輸給禪師,這一次可贏回來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經過情形
訴了蘇小妹。蘇小妹一聽,趨起眉頭說道:
「哥哥你輸光了,還是佛印禪師贏呢!」
蘇東坡如墜五里霧中,不明其中道理。蘇小妹說:
「禪師的見處是佛,因此他看你也是佛;你的見處是牛屎,因此你看禪師也是牛屎。禪師得勝鳴金,當然沈默不語,而
你卻還自鳴得意呢!」
禪的境界就是如此,蘇東坡以為自己大勝,其實卻敗得悽慘。
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經過三個月,又回到人間來,弟子們爭相出外迎接,蓮華色比丘尼第一個走到佛陀
面前,歡喜的一邊禮拜,一邊說道:
「佛陀!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您的聖駕,請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見!」
佛陀慈和的說道:「我的回來,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他在耆闍窟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見
到我的第一人,因為惟有見法的人,才能第一個見到佛陀,第一個迎接佛陀。」
這是說明蓮華色比丘尼和須菩提所修證的境界不同,須菩提體證到諸法的空埋,因為法性是無處不遍的,佛陀的法身也
是無處不在,因此須菩提能第一個見到佛陀。
諸法的空性是不變的,只因證悟者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別,譬如三獸過河,足有深淺,而水無深淺。又如三鳥飛空,跡
有遠近,而空無遠近。
禪者的修行是身心相應的全一之修行,禪門將參禪證悟的境界分為三關,即三個階段。有關「三關」之說,從何時開
始,歷史上沒有詳確記載。禪宗的祖師們,多運用三句問題,反覆探測學人的境界,稱為三關。最顯明的是黃龍慧南禪師,他常問學人道:
「上座生緣在何處?」
學人還沒能夠回答,禪師又問:
「我手何似佛手?」
接著又問:「我腳何似驢腳?」
學人如墜五里霧中,咸認為龍祖的三大難關。後人即以三關用為三段證悟的境界,命名為初關(又名本參)、重關、牢
關。有些禪門的行人,利根者一悟即三關透徹,有的一次透破二關,普通則繼續的參,逐一的破,由此可知三關並非有固定的階段,只看各人的根機如何。
有的人曾將三關配於教理,即破初關得人空,破重關得破法空,破牢關證空空。其實,證悟的境界,並非筆墨或言語所
能描繪得出,誠如古德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各位親自去證悟了。
(四)淨土修行的層次
「淨土」這個法門,易行難信,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佛陀亦說念佛法門為世間難信之法。因此,要修持淨土法門,當先
建立信心,依信心為支柱,然後才能生起舉動,才會因果圓滿,否則佛門雖大,不度無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後發願,由願生行,所謂信願行為淨土三資糧,譬如離
家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缺此二事,則難到達。
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其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因
圓果滿,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蒙佛接引。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更願既生西方,復回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即老實念佛。
信、願、行,為修淨土法門的諸行者,少不了的資糧。因此,古德的淨土經論及現今的諸師淨土論章等,凡談及往生的
要事,都離不了這三祕要之法。
淨土的修持法門很多,可大致分為三類,即:一、持名,二、觀想,三、實相,修此三種法門,都可以生於淨土。此
中,實相念佛即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這一法門,本來屬於禪宗,但因禪心所顯的境界,便是淨土,因此亦攝於淨
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兩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淨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歸禪門去提倡。
其次是觀想念佛,這是依照觀無量壽經中,對於阿彌陀佛極樂國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觀行若得純熟,則開目閉
目,皆是極樂,立可轉此娑婆為淨土,即身便能暢遊極樂,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之三昧,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這種觀法微細深玄,有五種
難成:一者、根鈍則難成,二者、心粗則難成,三者、無善巧方便則難成,四者、認識不深刻則難成,五者、精力不足則難成。若要根利、心細、聰巧,還要印象深
刻、精神強旺,實在不容易,因此,這種法門也不能普及,亦屬難行門。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種念法容易得多,不論上中下根機,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亂,便能得三昧,所
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經過二千年來,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為最普遍、最深入民間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種種的不同。諸如:
1.高聲念:念時聲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沈,提起精神,掃除雜念。
2.默念:口不出聲,但在心裡明明白白,適用於公用共場所或旅遊。
3.金剛念:聲調在高聲與默念之間,一句句口念分明,耳聽分明,想分明,佛聲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為金剛念。
4.追頂念:字句緊急,一聲追一聲,中間毫無空隙,因此雜念無從生起。
5.覺照念:一念念迴光返照,向於自性。
6.觀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觀想佛身相好,佛國莊嚴。
7.禮拜念:拜佛念佛同時進行。
8.記數念:以念珠記念佛次數。
9.十口氣念:以盡一口氣為度用追頂法念佛,當出氣已促,再吸一口氣方能續念,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故名為十
口氣念。
如何持名念佛,可隨各人根機、環境而定,唯需念到渾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師說: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五)一般修行的層次
除了上述菩薩、羅漢、修禪、修淨土者有其修行的層次外,這裡讓我再告訴各位有關一般修行的層次。首先說到皈依三
寶,三寶是佛法的總綱,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一個發心學佛的人,第一步必須先皈依三寶,皈依三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三寶的功德無量無邊,
若不皈依三寶,則無緣受用。
皈依三寶以後除盡形壽,以至誠心來受持外,進一步還要受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能
不殺生,則得健康長壽;能不偷盜,則得大富大貴;能不邪淫,則能家庭和諧;能不妄語,則能受人讚譽;能不飲酒,則不亂性。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淨的,可說是
眾福之所歸。由於能持淨戒,現生不受國法,且能受到社會的尊重,真是人天愛戴,天龍護持。從受三皈而持五戒,可說在修學的路程上又進了一層。
佛法中,從發心信仰到究竟證悟,尚有解、行的修學過程,皈依三寶,進而受持五戒,是修持的表現。大毘婆娑論說:
「有信無智,增長愚痴;有智無信,增長邪見。」這是說明發心學佛,除了信仰以外,「解」「行」並重更為重要的階段。
從受持五戒,進而持八關齋戒,這是更向佛道前進一步。在家的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對於出家生活,卻又非常欽
慕,因此佛制有八關齋戒,即在一日一夜間學習出家行。
在佛法中,佛陀曾依修學者的環境、根性,而制訂不同的應守的規律,除五戒、八關齋戒外,有十善業為德行的根本。
十善業,在大乘佛法中,屬菩薩戒,亦為人、天、聲聞、緣覺等一切善行的根本。如「海龍王經」所說:「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
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由此可知,發心學佛,除受持淨戒外,更需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廣修善業,除上述十善業外,應以「八正道」為生活的
準繩。所謂「八正道」,即正當的見解、正當的思惟、正當的語言、正當的職業、正當的生活、正當的禪定、正當的憶念、正當的努力。將佛法揉和在生活中,堪稱
為一個正信的佛弟子。
佛陀的弟子中有小乘的聲聞、緣覺,以及大乘的菩薩,正信佛弟子從發心學佛、持戒修善,更應由自利進而利他,由自
度進而度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為菩薩的發心。在家修行者,除自身修持外,更應發心修持菩薩行,即發心護法,協助法務進行,或作利益他人事業。所謂修菩薩
行,不出六度。「度」即梵語波羅密多,為到彼岸,即修行者依菩薩乘,如乘一大船,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而解脫度到涅槃的彼岸,完成自利利他的事業,而證佛
果。
六度,即一、布施:以金錢去救濟貧苦者;或以自己所修學之佛法,去勸化他人,使之共聞佛法,離苦得樂;或犧牲自
己所有,去救度一切眾生。二、持戒:自己遵守佛陀的規律,再以所修的善法去攝受他人,同受法益。三、忍辱:忍受他人的破壞怨恨、譏諷,以及一切的苦惱。
四、精進:能勤斷一切惡,勤修一切善,勤度一切眾生。五、禪定:身心安定,不受動搖。六、智慧:勤修一切事理正智。
菩薩六度的精神,是積極的、懇切的,而具有甚深意義的。這種微妙、深奧的道理,是佛陀在過去無量劫所親證修驗
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們,才有機緣聞此大法,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必須躬親實踐。護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間;以真誠懇切的態度去創造事業,福利社會
人群。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進而勤修六度法門,自利利他,則社會安定、國家和樂、世界太平的理想淨土將不難實現。
三.修行的利益 c
上面講過了各種修行的層次,現在讓我再講些修行的利益,我將修行的利益歸納下列六種:
(一)訓練身心強健
修行可以使身心強健,譬如拜佛,晨起拜佛,睡前拜佛,是一種最好的健身運動;如飯後跑香,幫助消化,俗語亦說:
「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又如朝山禮佛,一則可以接觸大自然,舒展心胸,一則可以增長信心,廣結善緣。
說到稱名念佛,則是修養心性的一種妙法,譬如等候公車,百無聊賴,與其為車子久久不來而煩躁,不如靜心念佛,毫
無氣惱。
打坐、修觀,亦是澄淨思慮的最好方法。
信仰佛教,不可把他看做百寶靈丹,一般人無理的要求是以為一有信仰,就沒有痛苦,沒有死亡。其實,煩惱痛苦、生
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現象。只是,有了信仰,有了修行以後,身心的力量加強了,可以無懼於生老病死之苦,如證果阿羅漢,一日一食,樹下一宿,山林水邊,逍遙
自在。原因是有了修行以後,身心的抵抗力增強,對於外在物質的缺乏、災難苦惱等都能夠忍受;若毫無修行,則心力脆弱,見到別人轎車、洋房的生活,內心受不
了誘惑,因此,苦惱不堪。所以說修行可以令身心強健。
(二)淨化煩惱習氣
一個人的大小煩惱之多,如同恆河沙數,若沒有修行,則絕對無法對治;習氣亦然,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經
中有大迦葉聞歌起舞、舍利弗照鏡子的記載,這些都是過去生中遺留下來的習氣,可知積習之深。若欲淨化這些習氣,惟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辦法。
當你煩惱的時候,該怎麼對治?誦經、拜佛、觀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聲念佛,藉佛的慈悲力來化除你的煩惱。當你拜
佛時,專心一意,頭雖然低下去,但是心靈卻因此而昇華。當你拜佛而獲得法喜時,無明煩惱也因此而消失淨盡。一個不懂得修行的人,當煩惱生起,無法自抑,因
此大發脾氣,與人爭執,非但煩惱不能消除,反而舊恨未去,又添新愁。在普門品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
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修行,修行可以獲得很多益處。
(三)蒙受三寶加護
一個修行的人,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嘴巴不亂說,心裡不亂想,身體不亂做壞事,當身口意三業清淨時,即使三
寶慈光不加被,本身亦會清淨。何況做各種功德,修各種善行,人間天上都讚美了,三寶豈能不加護持呢?所謂「得道者昌」,一個善良的人尚能獲天降祥瑞,何況
一個修行的人?
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時,曾感猿猴獻菓;唐朝善導大師,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冰亦須念至流汗,以表至誠。因
此,後來,善導大師每念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聲百聲,光明也是一樣,而且旁人皆能見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陀說:若有執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無論在什麼大火之中,也不會恐怖火的燃燒,這是由
於菩薩的威德神力的緣故。又說:如果面臨傷害或殺害的時候,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個刀或杖就會一段一段的折壞,既不能打,又不能殺。這些都是說一個人只
要有修行,隨時都能獲得三寶的加護。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舉止安詳,語言慈和,富於慈悲心,無論到那裡,都會受到人天的尊敬。譬如坐車子也會有人讓
坐,處處都會受到禮遇。因此,一個修行人,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份,保護自己的人格。
佛住世時,大弟子須菩提在岩中宴坐,入定在空三昧的禪思中,那甚深的功行,感動了護法諸天,很多的天人出現在空
中,散著天花,一朵朵彩色繽紛,都飄落在須菩提面前,並且合掌讚歎道:
「尊者!在世間上做人,有高遠的名聞,有眾多的財寶,並不讓人覺得尊貴。即使那些國王、富豪,他們一樣的終日給
煩惱欲望所囚。尊者!世間上真正尊貴的是如你這樣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徹了天宮。偉大的須菩提!請接受我們天花的供養,我們向你頂禮,表示我們的
敬意。」
又有一次,須菩提患病,使他感到身心疲憊。這時,護法的帝釋天帶領了五百人向須菩提奏樂問病。
唐朝道宣律師,跟隨師父聽律一遍即欲遊方,師父呵止,令道宣聽完十遍。後來道宣律師持律精嚴,為世間所少有。一
日,道宣律師夜行山路,因道路崎嶇,甚為難行,幾乎要摔跌時,忽然,有一天神將他扶住。道宣律師問道:
「你是什麼人?」
對方答道:「博叉天王之子張瓊,因師戒德嚴謹,故來護衛。」
由此我們知道,一個修行的人時時能獲得人天的尊敬與護持。
(五)可以明心見性
俗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古時的磨鏡也是一樣,若不經過一番琢磨,則鏡子的亮光將顯現不出來。越是上等的藝
術品,所須的琢磨工夫越多。人類亦然,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同空中的烏雲覆住了太陽的亮光,惟有除去煩惱的烏
雲,才能顯出真如本性。如何驅除煩惱的烏雲?這就非得要靠修行的力量,惟有修行,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惟有修行才能證得真如實相。
自古以來多少高僧大德都是從苦行中磨練出來的,譬如六祖慧能大師在樁米房中樁米,雪峰禪師當飯頭,印光大師當行
堂;又有以弘法利生做為修行,以從事文教工作做為修行。誠如俗語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自古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因此,
一個人要有成就,必須精進不懈;要明心見性,必須認真修行。
(六)永斷生死苦惱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過於生死,當一個親人臨命終時,那一份生離死別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亂割,真是肝腸寸斷。如
何才能免去這種痛苦,佛陀告訴我們,惟有永斷生死苦惱,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怎麼樣才能永斷生死苦惱進入涅槃呢?佛說:惟有修行。
一個人若不修行,則永遠不能出頭。平時若只做些功德,至多僅能獲得人天果報,雖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當福報盡
了,仍須墮落受苦,不能出離生死。惟有發出離心,厭離塵世的欲望,不為欲望所縛;再以入世的精神,從事弘法度眾的工作,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苦海。過去諸
佛,以及大菩薩等,能出離生死苦海,逍遙於常寂光中,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與磨練,才能有所體證。因此,各位若想永斷生死苦惱,大家還是認真修行
吧!
最後,讓我舉出經中所說的修行能得十種自在給各位知道。所謂「修行十自在」,即是:1.時自在-命自在,2.處自在-心自在,3.物自在-捨自在,4.週遍自在-業自在,5.大小自在-生自在,6.有無自在-
心自在,7.動靜自在-信自在,8.深淺自在-願自在,9.無礙自在-法自在,10.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四.修行的方法 d
上面我們已經知道了修行的種類、層次,以及各種利益,最後讓我告訴大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修行?我分
下面四點說明:
(一)如何處理衣食住行
衣服,為蔽體之用,但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不必奢求華麗,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膩破爛之衣,而表示修行。因
衣服不整齊,或太華麗,將為世人所譏;若穿著太垢膩破爛,亦將為人所恥。佛陀曾教弟子於穿衣時,當念偈云:「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若著下裙,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若整衣束,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說到飲食,乃為增益身心,不必揀挑美食。佛陀曾教誡弟子於飯食時,需作五種觀想,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粒米維艱,來處不易,因此,吃飯時,不能作賤飯粒,想到農夫的辛苦,應帶著感的心情,歡喜的受食;又想到為了資
養色身,修行辦道,更不能挑剔飲食的美惡。
至於住、行當以方便為宜,不應儘貪求享受。以佛法來說,一個修行的佛弟子,要時時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於靡
爛,以禪悅為食,以道德為衣,以虛空為安住,以無牽掛、自在的心境為行,不必縈縈於物質的追求,而為物欲所束縛。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個修行的人,雖然不必太重視於身心的安適享受,但也不能過份虐待自己的身心。有些人進餐時非山珍海味不能進
食;穿著時,非綾羅絲綢不能為衣;居住時,非高樓洋房不能為屋;行走時,非轎車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試問又如何修行辦道?有些人適得其反,
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糟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麼來修行佛道?佛說:「人身難得」,又說:「藉假修真」,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
子,要適當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迷失於物質的誘惑,又能精進於修行辦道。
《法句經》說:「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
又《心地觀經》說:「觀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憐愍,恆加守護。我身亦爾;若不守護,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
證。」
佛陀曾說:一個人得病有十種因緣,即:一、久坐不飯,二、食無貸,三、憂愁,四、疲極,五、婬妷,六、瞋恚,
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十、制下風。
一個修行的人,應該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雖四大假合的色身,卻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三)如何和諧人際關係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際關係上,應該如何與人相處?我僅以十六個字做為相處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
樂我苦,你對我錯。」一般人在人我之間所以常常發生爭執,不外乎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無,我樂你苦,我對你錯等問題,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讓給他人,自己
甘居於小位,爭執就無從生起了;在物質上把多的、或有的給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輕便的、快樂的給他人;凡事錯的自己承認,果真如此,則人我之間,絕
無爭執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夠和樂相處。或許有的人會以為,把大的位置讓人,把物質、享受等讓人,自己承認一切錯處,這豈不成為天下最大的傻瓜嗎?其實,
「大智若愚」,那被認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世間上的物質,不論積聚多少,終有散失用罄之時;崇高的權位,如希特勒、史達林雖在位時叱吒風
雲,得心應手;但是,當柏林失陷、當大限來到時,再高的權位也如過眼煙雲。辛苦爭得來,又有什麼真正屬於自己?人生所要爭取的,除了名位、物質、享受外,
還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遙自在的人生。眾人要的功名富貴給他,眾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擁有。如此則不但在人際間可以與人和諧相
處,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獲得良多。
(四)如何使用金錢財物
佛陀曾經說過:「金錢是毒蛇。」但一個在家修行的人,卻不能沒有金錢財物,妻子兒女的生活費、教育費、醫藥費,
如果沒有錢財又如何安置他們呢?但是,若一味地為賺錢而拼命,毫無精神的修持生活,錢財儘管再多,這種人生也未免太沒有意義了。
一個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還要挪出一部分錢來用於布施,因為一個人的福報有用盡的時候,恰如銀行的存
款,若不繼續存儲,則有用完之時,因此,必須為自己多種些福德;另外,也幫助了需要救濟的人。
孝順父母為人子該盡的職責,因此,在你的金錢中還要分出一些孝養父母,讓父母在老年時能安然地過日子。此外,發
展事業、儲存急用、旅行參學等,在這裡讓我把它大約的劃分一下,如十分之三作為生活、教育費,十分之三用於發展事業,十分之一布施社會,供養三寶,十分之
一供養父母,十分之一參學旅行,十分之一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金錢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顧慮它是毒蛇,最重要的問題是使用金錢,若儘管儲存、積聚,不知修福,不知供養,即使有
再多的金錢又有什麼益處?所以當一個人無常來臨、大限一到時,還是赤手空拳的離開人世,留下龐大的家產,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兄弟鬩牆,這豈不是枉費了一生
的辛勞。
非常感謝各位,三天來大家從百忙中撥冗前來聽講,雖然路途遙遠,卻沒有阻止大家聽法的熱忱;雖然座位擁擠,也沒
有令大家裹足不前。三天來,我以「生活與信仰」、「生活與道德」、「生活與修持」來講解佛教與生活的關係,最後,我以「南傳集經」的四句話,來作為三天講
演的總結,即:有信仰的人最富貴,具道德的人最安樂,肯修行的人最安住,有智慧的人最可貴。最後,讓我祈求三寶慈光加被,願聽聞佛法的人身心健康、闔家安
樂,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