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寬容是最好的教育
常 靜
19/07/2010 08:3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佛教經典上,有許多關 於寬容的故事,告訴我們寬容別人的過錯,會收到教化並感動別人的作用。有則故事說,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一天晚上散步歸來,看見小偷光顧自己的 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財物,便脫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門口等待小偷出來,他怕驚動了小偷。

小偷出來遇到禪師,正感到驚愕之時,禪師說:「我的朋友,你走大老遠 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避寒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滿臉羞愧,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望著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願我 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

第二天,禪師在溫暖陽光的撫摸下睜開眼睛時,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高興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還有一則可以稱得上異曲同工的小故事:在仙崖禪師的禪院中,有一個貪玩的學僧,因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時分偷偷溜到後院高牆下,架起一張高腳凳翻 牆出去玩耍。

仙崖禪師發現後,沒有驚動任何人。一次,學僧又翻牆出去了,仙崖禪師隨後將凳子搬到一邊,自己坐在牆下,等那學僧歸來。夜深人靜,學僧興盡歸來,不知牆下 的凳子已被搬走,從牆上翻下時,感覺到腳下的凳子變軟了,下來一看,原來是踩在仙崖禪師肩上,頓時嚇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語。仙崖禪師把他拉起,並 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著涼,快回禪房休息吧!」

學僧回房之後,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擔心禪師會當著所有學僧的面懲處自己。但事情一天天過去,禪師從來不提此事,更無他人知曉。學僧深感慚愧,從此再 也沒有私自外出,而是潛心修行,終成一代名僧。

不僅在佛門中,就是在俗世中有關寬容的故事也比比皆是。在安徽桐城市區的西後街有個六尺巷。這個六尺巷來源於一則寬容故事:在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 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家宅地為鄰,兩宅之間有一片張家的空地,一直作為過往的通道。後來吳家因為建房子想將張家的空地佔為己有,張家不讓 佔用,雙方隨即發生糾紛,並將官司打到縣衙。因為兩家同屬當朝顯貴望族,縣令左右為難,遲遲不予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遂馳書京都,向張英告狀。張英 閱罷來信,認為事情簡單,便提筆沾墨,在家書上批詩四句:「千里修書 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得詩,深感愧疚,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 張家突然放棄打官司,並且讓出了這片空地。吳家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感不安,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名曰「六尺巷」「六尺巷」作為一個歷史遺跡世代留存下來,成為 歷史上相互寬容的美談。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類似上述三種故事,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時,如果能夠以寬廣的胸襟,寬容別人的過錯。不僅可以挽救一個浪子,而且還能夠成就一個 人。更主要的是寬容可以使可能發生的重大禍患消弭在萌芽狀態。所以,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

http://www.hkbuddhist.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