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地獄不空1
宣化上人主講
29/05/2019 07:3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隨處都是道場

經典開示選輯()──摘自《地藏經》淺釋

  我們現在隨處都是道場,隨處都是法會,隨時隨地都可以講經說法,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隨時隨地都是用功的場所。所以修行沒有處所的分別,沒有遠近的分別,到什麼地方都和在原來的地方一樣,而且不但不要分別地方,也不要分別法會的好壞。我們要到處都可以講經說法,到處都可以研究佛法,這樣才能打成一團,煉成一片。
  
  養成這種到任何地方都研究佛法的習慣,這是最要緊的!
  
  我們研究佛法主要是什麼?要不打妄想,要收攝身心。把身心收攝到一起,不東想西想,不想過去,也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就一心一意來研究佛法,這樣你就會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憂愁。
  
  你為什麼有煩惱?就因為你什麼事情都看不破、放不下,覺得這個事情也重要,那個事情更重要,這一重要,就生出一種執著心;一有執著心,就有煩惱生出來。
  
  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的人,就要沒有執著,而且是沒有一切的執著。

佛教「孝經」萬古芳

《地藏經》是佛教裏的一部「孝經」。
  
  地藏王菩薩也就是一位行孝的菩薩,是最孝順父母的一位菩薩。因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學地藏王菩薩那種孝順父母的精神,所以來講這部《地藏經》。
  
  因為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始終也沒有去超度他的母親。釋迦牟尼佛是從他母親的右脅生出來的,之後母親就死了,而他成佛後,知道母親摩耶夫人已經生天了,所以等到釋迦牟尼佛說完《法華經》後,在沒說《涅槃經》之前,想起母親來了,就升到忉利天宮三個月,為母親說法。
  
  說什麼法?就說這一部孝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所以這部經的因緣,是釋迦牟尼佛為了母親而說法的。因此這部經是不是很重要呢?
  
  這一部經以什麼作為宗旨呢?
  
  《地藏經》的宗旨有八個字──「孝道、度生、拔苦、報恩」。
  
  第一是「孝道」,就是精研孝順父母的這個道理。人能孝順父母,這是天地的光輝。天地所歡喜的,就是人能孝順父母,所以說「天地重孝,孝當先。」這個「孝」字是最要緊的,就用一個「孝」字,全家都會平安。
  
  「孝順還生孝順子」,你要是孝順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子女也會孝順你;你要是不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也不會孝順你。
  
  所以說,為什麼要做人呢?做人有什麼意思?不是說:「啊!我就這麼糊糊塗塗地來做人就算了。」不是這樣!做人的本份就應該孝順父母,因為父母就是天地,父母就是師長,父母也就是諸佛。你要是沒有父母,就沒有你這個身體;你要是沒有這個身體,就不會成佛了。所以你要想成佛,先要孝順父母,因此第一就是「孝道」。
  
  第二是「度生」。怎麼叫「度」呢?由此岸到彼岸,這叫「度」;由生死到涅槃,這也叫「度」;由煩惱到菩提,這也叫「度」。
  
  現在所說的這個「度生」,就是度眾生。度眾生不是說度一個、兩個,也不是度三個、五個,是指所有一切十二類的眾生,都應該發心來教化他們,令一切眾生早成佛,這才叫「度眾生」。
  
  第三要「拔苦」,這一部經要拔除眾生的苦。
  
  第四是「報恩」,要報父母的恩。
  
  孝道、度生、拔苦、報恩,這八個字就是《地藏經》的宗旨。


唯有成佛才是真孝

講起孝道,有的人一聽到這樣講,就想:「我要回家孝順我的父母。」可是,到了家裏,見著父母,又忘了孝。為什麼忘了?就因為我們沒有明白什麼是真正孝順父母。
  
  真正孝順父母,就是你要研究佛法。你在這兒研究佛法,就是孝順父母,不是說我回到家裏去,才是孝順父母;可是到了家裏,又忘了孝順父母。你在這兒研究佛法,做一個世界最好的人,這對於世界就有利益;對世界有利益,這就是孝順父母。
  
  所以,孝分為四種:有小孝、大孝,有遠孝、近孝。
  
  什麼叫「小孝」?小孝是孝於庭闈,就只是在家裏孝順自己的父母,沒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未能做到廣大的孝。
  
  什麼叫「廣大孝」?廣大的孝就是「大孝」──孝於天下,以天下的父母為父母,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但這大孝,還談不到真正的孝。
  
  「真孝」是什麼?真孝,只有你成佛,那才是真孝;這是在四種的孝之外,是一種真正的孝順。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不准他出家,把他鎖在皇宮裏,他自己偷偷跑去出家修行,在雪山受了六年的苦,然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這是真正的孝順。當他成佛了,就到天宮為母親說法,你說這是不是真孝呢?
  
  什麼叫「近孝」?近孝是仿照近代孝順父母的人,學習孝順父母的方法,這叫近孝。
  
  「遠孝,孝於萬古;近孝,孝於當時。」近孝也可以說是小孝,但是又有多少不同的。遠孝,孝於萬古,好像中國有二十四孝,這是孝於萬古,萬古流芳。
  
  孝雖有遠孝、近孝、大孝、小孝,要是講起真正的孝順,就是修道,將來成佛。你們現在研究佛法,不回家去,這就是「真孝」。真正能研究佛法,能行持佛法,這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


為什麼叫「地藏」呢?

為什麼叫「地藏」呢?因為地能生長萬物。「藏」是寶藏,一切的寶藏都在地裏邊。這個藏,也可以說是藏起來,就是隱藏起來,一切寶藏萬物,都可以在地裏埋藏起來。又有無量無邊這麼多寶藏,在地裏邊任人去發掘;而這一位菩薩,就像大地一樣,能生長一切萬物。
  
  誰要是相信這一位菩薩,就可以得到其中的寶藏。
  
  這個寶藏,要什麼都有什麼;名貴的如:鑽石、金、銀、琉璃、玻[王+梨]、硨磲,無所不具,什麼都有的。如果你得到一塊大鑽石,有三百磅那麼重,那就成了世界第一大富翁了。我方才說三百磅,很多人都笑了,他們認為是太大;其實這是最小的一塊,太大的,你是拿不動的。
  
  現在再講一講「地」字。「地」有十種的意思,但這十種的意思,也無法講完「地」的功能,不過我講一個大概。
  
  (一)廣大。你看地是不是廣大?有人說:「法師你不要講了,這地廣大的意思,人人都知道,你何必要講?」人人都知道,我更應該講,讓大家知道得更多一點。
  
  (二)眾生依。所有的眾生都依靠地而生。你說!哪一個眾生不是在地上活著?沒有能在虛空裏頭活著的。
  
  (三)地無好惡。地沒有所好,也沒有所惡,它不會選擇地說:「哦!你這個眾生,我叫你在這個地方;那個眾生,我不要你。」沒有!無論是好的眾生、壞的眾生、善的眾生、惡的眾生,老虎也在這個地上,梅花鹿也在這個地上,仙鶴也在這個地上,所有的眾生都在這個地上,依靠這個地,並且它還不生一種好的心,也沒有一種惡的心。
  
  有人說:「那我懂,這個地根本沒有知覺。」你知道它沒有知覺嗎?地的知覺,不是我們的知覺所能知道的;地也有它的知覺,地也是眾生之一。
  
  (四)受大雨。天降下再大的雨,地也能承受。
  
  (五)生草木。
  
  (六)種所依倚。種是種子,一切的種子也都埋在地裏頭。
  
  (七)生眾寶。地裏頭有很多寶貝。這個本來應該不講的,講了,你們人人都想去取寶。
  
  (八)產諸藥。一切的藥品,都是從地裏頭產生出來的。
  
  (九)風吹不動。這個地,風是吹不動的;再大的颶風,也不能把地吹動。地震呢?那不是風吹的。
  
  (十)獅子吼不驚。獅子一吼,什麼眾生都怕,但是地不驚。
  
  地有上列十種的意思,所以地藏王菩薩就用「地」來代表他的名字;因為具足上列種種美德,所以這位菩薩叫「地藏」。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的威德、神通和誓願是不可思議的。他用威神度一切罪惡深重的眾生,來折服他們。他發的誓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他發願地獄哪個時候不空,他誓不成佛,他要把所有的眾生度完了,才成佛。若有一個眾生沒有度完,他就不成佛,所以他才會經過這麼長遠的時間還沒成佛。因為這個眾生度完了,那個又來了,總也沒完。不是這個眾生出世,就是那個逝世了;那個眾生逝世,這個眾生又出世了。出世的眾生,總是比逝世的眾生多過十倍、百倍、千倍、萬倍。
  
  你看,我們現在計算三藩市死的人多呢?還是出生的人多?死的人要等到老了,又有病,才會死;出生的只等懷胎十月,就可以出生,非常快。
  
  因為人要經過幾十年才死,所以出生比死的超過幾千萬倍,因此累得地藏菩薩到現在也不能成佛。但是你說他後悔不後悔呢?他不後悔。眾生越多,他越有工作做;要是沒有眾生,他也沒有工作,就成佛去了。成佛去,也沒有什麼事情幹了,所以地藏王菩薩這就是沒有事情來找事情幹。本來很清閒的,他願意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總是去度眾生,這是地藏王菩薩的願力。
  
  為什麼地藏王菩薩發這種願力?因為他覺得他和眾生是一體的,眾生如果不成佛,他成佛也沒有意思;所以他在這兒等著眾生,和眾生有這一種永遠永遠同體的因緣。地藏王菩薩這種願力,是沒有法子測量,沒有法子明白的。現在所說的,不過是一小部分,其實他這種願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


地藏菩薩太笨耶?

地藏王菩薩說:「我在地獄裏,接引一切的餓鬼,這些餓鬼一天沒有離苦得樂,我就一天不成佛;必須要地獄的餓鬼,完全都得到解脫了,離苦得樂,然後我才成佛。」
  
  我們想一想,眾生造業是無盡的,煩惱也是無盡,那麼地獄怎麼會有窮盡的時候呢?除非眾生煩惱斷了,業障消了,然後地獄才會空。可是我們眾生的業障不能消,煩惱不能斷,地獄又怎會空呢?而地藏菩薩發這種願,這個願力按照我們現在科學家、哲學家來評觀,是不是最愚癡的一種行為?最愚癡的一種思想呢?
  
  為什麼說最愚癡的一種行為和思想?因為他這樣想而發於行,有了行為表現。可是這一種思想和行為,是不是太笨了?為什麼太笨呢?這根本就是辦不到的事情,地獄根本也不會空。那麼,地藏王菩薩不是永遠都沒有成佛的機會了嗎?不是,這不是最愚癡的一種思想和行為,這是最慈悲的一種行為、一種思想,也是最孝順的一種思想和行為。
  
  為什麼說是最孝順的一種思想和行為呢?因為地藏王菩薩觀察他的母親墮到地獄裏去,受了很大的苦,所以他要求佛超度他的母親。
  
  地藏王菩薩究竟是誰呢?就是摩訶目犍連尊者,他在地獄裏做菩薩。為什麼他要在地獄裏做菩薩?因為他感覺到他母親受這樣的苦,就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個道理──如果我母親受這樣的苦,天下人的母親都會受這樣的苦──所以他以「沒有分別」這種平等的孝道,要度脫地獄的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地藏王菩薩的願是這樣,他的願力要是講起來,是講不完的。


地藏菩薩願力不可思議

地藏王菩薩願力不可思議,神通不可思議,慈悲也不可思議。所以你們見著任何你們的同事和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應該向他們介紹地藏王菩薩這種的慈悲願力。你們自己也想一想:「啊!地藏王菩薩能發這一種的願力,我又應該怎麼樣做呢?我是不是發一個小小的願力?或者度一個眾生成佛,我再成佛?或者度兩個眾生成佛了,我再成佛?」不發那麼大的願力,只發一個小小的願力,這都算沒有白聽《地藏經》一場。
  
  如果你聽了就過去,那麼菩薩是菩薩,我是我,我和他沒有什麼關係,這就是你聽了也等於沒聽一樣。譬如男子要發願:以前我有一個女朋友,這一回我要是成佛,我一定把她也度成佛。女子就要想:我以前有一個男朋友,這個男朋友和我是最相親相愛的,我現在修行,我要把他也度成佛了,我再成佛。要發這種的願,不要「彌陀佛各顧各,摩訶薩不管他」。
  
  或者你說:「那我年紀最輕,我也沒有男朋友,也沒有女朋友。」可是你有爸爸媽媽,你要發願一定把他們度成佛。說:「爸爸媽媽死了呢?」那還有兄弟姊妹。「若沒有兄弟姊妹?」還有一般的朋友,都可以度的,你要發願以哪一個作目標。若再沒有人,你可以說:「我有個師兄弟,我一定發願把他度成佛了。」
  
  你們現在皈依我,不怕你們笑我,所有我的皈依弟子,如果有一個沒成佛,我也不成佛。我沒有地藏王菩薩那麼大的願力,說是把所有的眾生都度成佛了。我的條件是要他必須是皈依我的,還要真相信我的弟子﹣﹣他要是不成佛,我就等著他;他墮地獄,我也墮地獄去找他去。你看!這也是不錯,也很偉大的。所以這個師父,也是要多生多劫種了善根,才能遇著。


冥被地藏菩薩恩

在地獄造罪受果報的事情,沒有法子講得出來,也不忍心說。
  
  你看,有人坐在這兒聽經,就說是痛苦;如果下地獄,到那個地方,你說那怎麼辦?你在受苦,說:「我不要在那裏受這個罪了!」那也不可能,沒有法子逃得出去;你的罪若不了,你想不在地獄受苦,那是不行的。
  
  所以,在人世間受點痛苦時,就想:「哦!這比在地獄受的苦是好得多了,地獄比這個苦得更厲害。」要是能這樣想,那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快樂的,沒有哪一個地方是苦的。你就是腿痛也不會覺得苦,你看在地獄裏,被鬼用叉往身上一叉,然後放到油鍋中,你說那苦不苦?如果你說:「哎喲!我受不了,你不要把我往油鍋裏放。」他不會聽你的,沒有人情講的。你說你苦嗎?嘿!那他把你炸多一次,再來一次,叫你苦多一點。
  
  這種痛苦,即使經過百千萬歲的時間,也說不完這種痛苦。
  
  還好有地藏菩薩發願,救拔所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裏罪苦的眾生,令他們都離開地獄的苦、餓鬼的苦、畜生的苦,等等的苦。
  
  你們要知道,如果不是地藏王菩薩發這麼大的願,相信我們現在或者也在地獄裏受苦,或者也在餓鬼裏受果報,或者也在畜生裏受苦。
  
  我們現在所以能做人的原因,這都是地藏王菩薩在無量劫發這一個大願,把我們從地獄裏救出來,從餓鬼裏救出來,從畜生裏救出來。不過,我們現在都沒有得到宿命通,沒有得到天眼通,也不知道我們以前受過地藏王菩薩多少的好處?多少的慈悲?他對我們的這種利益和恩澤,我們都不知道。如果不是地藏王菩薩早發這麼個大願,我們危險得很。
  
  所以我們現在時時刻刻,都應該抱著報答地藏王菩薩恩情的這麼一個心哪!


經典就是成佛的道路

「經」者,「徑」也。徑,就是徑路,修行的一條徑路,這條徑路是人人都可以從這條路走的。你想要成佛,必須要經過這條路,所以這條路就是成佛的道路。
  
  「經」又有繩墨的意思。什麼叫繩墨呢?中國的木匠有一個墨斗,線放在裏面,要畫直線時,把線拉出來,用手一彈,就有一條黑的直線畫出來,這叫繩墨。經就如繩墨,可以幫助我們分辨邪正。
  
  「經」也有結鬘的意思。結鬘就是用一條線,貫穿著一朵一朵的花,成為一串;而經把義理貫串起來,就如同結鬘一樣。
  
  此外,經還有四個意思:(一)貫、(二)攝、(三)常、(四)法。
  
  (一)貫,是貫穿起來。怎樣貫穿呢?貫穿所說義,將佛所說的道理和義理,就如同用一條線貫穿起來,一點都不會失去,不會遺漏。
  
  (二)攝,就像吸鐵石似的。你用吸鐵石往這兒一放,鏘!鐵就吸上來了。這個攝,是在吸什麼呢?攝持所化機。所化機,就是佛說法所度化眾生的機緣。這比喻佛所說的經典,好像吸鐵石,把應受化的眾生都吸來了。好像我現在講經,你們大家都來了,這都是吸來的。
  
  講經時,你們為什麼會來了呢?就是被這個攝的力量攝來的。力量小,就攝來少一點人;力量大,就攝來多一點人。所以把某人從西雅圖也攝來了,這都是一種攝的力量。這個攝的力量,就像吸鐵石。吸鐵石攝鐵,你看不見它其中有一種什麼力量把東西吸上來,可是無形中已經吸來了,這就是攝。
  
  父母對小孩子很愛護的,這就叫攝──攝受。
  
  那麼佛用一種慈悲心對待眾生,眾生對佛有一種恭敬心,這就是佛攝受一切眾生。
  
  (三)常,不變曰「常」。經,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不能增,不能減,這叫常。常就是不變的意思,永遠不變。你想改變嗎?那你就下地獄。這不是指專制強權,經的道理是像鐵一般似的,不可改變,這叫常。
  
  (四)法。「常」是古今不變,「法」就是三世同遵。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叫三世,三世都要依照這個法去修行。這是永久、永久性的一種憲法,不是臨時的憲法,是永久的法。
  
  經,梵語「修多羅」,翻譯成中文就叫「契經」。在中國,古人訂契約,那時候買賣產業不需要到政府去註冊,登記產權;而是把合約寫在一張紙上,把它疊好了,用剪刀剪成一長一短,像狗牙似的,你拿這一段,我拿這一段,就互相買賣產業。你說:「我的地賣給你啦!」我就說:「我買了你的地!」這有什麼證據?把買方和賣方的一段紙,各拿出來這麼一對,就像狗牙一合在一起,一點都不錯,這叫「契」,就叫「若合符節」。合就是契合了;這個契,合起來了。契經是什麼意思?往上講是「上契諸佛之理」,和諸佛的理相合;諸佛的理就是諸佛的心,也就是契合佛的心。「下契眾生之機」,往下契合眾生的機宜。
  
  什麼叫眾生的機宜呢?眾生就好像草木一樣,草木種在地上,地上的一切草木,也就等於機。當下雨時,地上所有的花草樹木各得其長,各得其潤,大樹就得到多一點的滋潤,很平等的,這叫契眾生的機。這也就是說,經好像雨水似的,下到一切的草木、萬物上,所以這就叫契機。
  
  下契眾生之機,怎麼契呢?就是你應得多少,就得多少。好像我現在講這部經,誰都可以得到智慧──有智慧的,更增加一點智慧;而愚癡的人,也增加一點智慧。各得其長,各人得到各人的好處。若是沒有善根的人呢?他就不接受這種的法雨,而得不到好處,所以這是各得其益。


把人的根本栽培好

地藏王菩薩生生世世都很孝順父母,所以這一部《地藏經》就是佛教的一部孝經。
  
  孝是人的根本,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在一生中就未能盡到做人的責任。為什麼?父母生我、養我,如果長大不知道報恩,這就是沒盡到做人的義務。
  
  孔子一直提倡孝道,因此有一部《孝經》。《孝經》上說: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這是孔子和曾子有關孝道的一段對話。
  
  「仲尼居」,仲尼在杏壇裏居住。「曾子侍」,曾子在那兒侍候著孔子,因為那時候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學生要侍候老師。我們不但要孝順父母,也要孝順師長,譬如孔子要喝茶時,曾子就去斟杯茶來;孔子想做什麼,曾子就侍候他。孔子就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中國的古聖先王,有最大的德行到極點了,最重要的一個道理。至,是到極點了,已無異出家。「以順天下,民用和睦」,老百姓用這個道理,就和睦不爭了。「汝知之乎」,你知不知道啊?
  
  「曾子避席」,曾子就站起來;避席,就是站起來。「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說:我曾參哪!很愚癡的,我怎麼會知道呢?我不知道啊!不敏,就是不聰明。
  
  「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孔子說,這個身體髮膚──頭髮、皮膚,是從父母那兒得來的,你不要隨隨便便就把它損壞了,這樣是孝的開始。可是啊!美國一般人誤解孝道,說是中國那個孔老夫子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就出了一班嬉皮,頭髮也不剃,臉也不洗。洗臉他說是傷了皮膚;剃頭剪髮,他說傷了頭髮,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不敢毀傷,不是說你一剪去,這就毀傷了;不是說你洗洗臉,這就傷了皮膚了。這意思是叫你不要把它破壞了。剪髮,這是一種時代的習尚,應該隨著時代,把頭髮剪了。
  
  現在有些嬉皮就想轉移時代,他說孔子講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你說怎麼樣?他去吸鴉片菸,吸Marijuana(大麻),他說這些都不毀傷身體。但是這些東西把身體的細胞弄死了不知多少,把身體搞得不健康了,這根本就是毀壞身體!而他不說是毀壞,反而說是孝道。這樣的人把父親、母親撇到九霄雲外、十萬八千里遠,你問他:「你父親是誰?你母親姓什麼?」他甚至都忘了,而他還說這是行中國的孝道,這完全是錯誤,這種思想完全要糾正。你頭髮不剪,卻把身體搞得一天到晚胡作非為的,甚至於去打劫,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說這會跑到什麼地方去?將來要是被一槍打死了,這才真是不孝。如果犯法打劫,或者把警察槍殺,或者被警察槍殺,這是不是「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呢?所以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我希望在這個國家,人人都守法,循規蹈矩,把這種不好的習慣改正過來,不要生一種怨恨心。我們人要謹言慎行,在任何地方都要對人有益處,對於國家世界也要有益處,不要對世界有所害,這是我的希望。如果人人都不願意做工,也不願意從事生產,這樣子國家一定會不好。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現在學佛法,人人都應該去做工,來幫助世界,幫助人類,以身作則,自己作個模範,來影響整個社會,令人心都變成好的,這是我們佛教徒的責任。
  
  在美國,本來許多制度都非常好,尤其在教育方面。美國的教育這樣普及,這麼鼎盛,比其他國家的教育都辦得好,所以能作世界的一種榜樣。如果每一個人再知道孝順父母,能以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你要找到君子的根本,根本若能立得住,道就生出來了。什麼叫「根本」呢?孝順父母,悌敬兄長。對兄長要和氣、不打架,這叫弟(悌)。「孝悌」這兩個字,是每一個人的根本。若人人能找到根本,人人都知道孝順父母,那麼美國這個國家就一定更好。因為孝順父母的人,就不會去做種種非法的事。而你若能守法,就是國家一個良好的公民;整個國家的人,都變成良好的公民,這也可以說是做整個世界的好公民。因此可以說,你引導整個世界的人類都向好的路上走。所以,首先人人就都要知道孝順父母。
  
  如果人不孝順父母,那父母生兒女有什麼用?父母生了兒女,要養兒女,養到十八歲以後,兒女自己就飛了,不管父親、母親。等父親、母親老了,就送到養老院去,雖然說是國家養他們的,但是一點親情都沒有,在那兒孤伶伶的,很無依無靠的。要是子女能孝順父母、照顧父母,這樣是最好的,令老年人有所安慰。不然的話,把小孩子養大了,他就飛了,好像小鳥似的,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中國有一句話,說「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烏鴉長大的時候,小烏鴉就找食物給老烏鴉吃,養到老烏鴉又恢復了牠飛的能力,這才算終了,所以中國稱烏鴉為「孝鳥」。羊羔子在吃奶的時候,兩條前腿要跪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那連烏鴉和羊羔子都不如,這並不是罵人,而是人人都應該知道的道理。
  
  那麼,釋迦牟尼佛為母親說《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法,這個法是說孝道,人人都應該孝順父母。為什麼要孝順父母?因為父母是人的根本,你孝順父母,就等於給自己上肥料一樣;自己行孝道,就是在自己的根上灌溉肥料。所以如果不孝順父母,將來絕對沒有什麼前途的;要是能孝順父母,把你的根本栽培好了,將來一定會有很光明的前途。所謂「本固枝榮,根深葉茂」,你這個根本栽培好了,培得深了,枝葉自然就會欣欣向榮,很茂盛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說這個法。


忉利天宮天主住

「忉利天」是梵語,翻成中文就叫「三十三天」。這三十三天不是由底向上來數的: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合到三十三層,所以稱為三十三天。而是東邊有八天,西邊有八天,南邊有八天,北邊有八天;這四八共三十二,分布在第三十三天的四邊,而它在中間,這叫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釋。這帝釋在佛教裏頭,只是一個護法。
  
  《阿彌陀經》上所說的「釋提桓因」,就是這個帝釋;在〈楞嚴咒〉裏邊所說的「南無因陀囉耶」,這「因陀囉耶」也就是帝釋天。他雖然在天上做天主,但是在佛教裏只是一個護法;他不單不能做主,而且連坐的位置都沒有,只是在門口站著。這位天主,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萬能的上帝」。
  
  不錯,他是萬能的,他不只管天上的事情,也管人間的事情。但他和我們人間的人沒有什麼分別,為什麼?他也有婬欲,也有飲食,也有睡眠這三種慾念,只不過他輕一點,沒有我們人間的人這麼重。我們人間的人,在飲食方面,幾天不吃飯,就餓得受不了;幾天不行婬欲,也就覺得很不自在;幾天不睡覺,那更覺得精神不夠。可是這位帝釋,就是一百天不吃飯也可以,兩百天也可以,三百天、一年不吃飯,都可以的;一年不睡覺,也可以的;一年沒有婬欲,也可以。雖然這樣,不過,他還是沒有斷欲。
  
  忉利天人的壽命是一千歲。以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做為忉利天的一晝夜。你想一想:他的壽命雖然一千歲,但是比我們人間多多少年?
  
  忉利天有八萬由旬這麼大,城池的牆壁是七寶造成的,光是城池就有六萬由旬。忉利天天主所住的城叫善見城,所住的宮殿都是用最名貴的寶貝造成的。所以他生到這個地方,就不願意走了,而願意在那兒做天主,也就是這個道理。他的前後左右、四維上下,都是珠寶,房子也是珠寶造成的。這麼美麗的地方,這麼美麗的宮殿,所以他的欲心也就不會停止,以為這樣就滿足了,可以在那裏安然享受天福。他認為這是最快樂的地方,所以希望一切眾生都生到他這個天國,他的世界。「我的世界是這麼快樂的一個世界,誰歡喜來,我都歡迎的!」因為他很歡迎一切人到他這裏來住,他認為他是很慷慨;但他不知道他自己的生死不能了,也就因為貪著這種快樂。
  
  那麼講了半天,這個天主是怎麼做的?是不是從地下往上升,先做地主,然後升做天主?廣州有個風俗,家家都供奉地主。是不是由地主升做天主呢?或者由地主做人主,再由人主又做到天主呢?不是的。那麼是怎麼做天主的呢?
  
  在迦葉佛時,這位天主原本是個女人,所以你不要以為他是什麼不得了的。這個女人發心為佛造一座塔廟,她是什麼因緣發起這個心呢?因為她看見一座破廟,已經沒有屋頂,沒有天花板了。這破廟裏有尊佛像,每逢颳風下雨,就會把這尊佛像所貼的金面,從臉上一道一道的沖下來。她一看,就生了一種難過的心:「哎喲!這佛像已經都髒了,現在又被風吹,又被雨打,啊!這太不好吧!」於是她發心要把這座廟修造好。
  
  她想造廟,但自己又沒有錢,於是就找她的朋友親戚,說:「我現在要造廟,但沒有錢,你們大家可不可以幫我的忙呢?你們有親戚就找親戚,有朋友就找朋友,我們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把這座廟修好。」她的親戚朋友說:「可以,我們大家互相合作來造一座廟。」這麼一找,恰恰就找了三十三個人﹣﹣她是其中的一個發起人,另外又有三十二個,這三十二個大約多數是女人。這在歷史上已不可考,也考察不出來了。若有男人,也很少的。因為男人呢?以為自己了不起,不歡喜造廟,說:「這個讓女人去做。」所以就由三十三個女人把這座廟造好了,又造了一座寶塔。大家都拿出一點錢,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來造廟造塔。
  
  塔廟造完了,這三十三個人的生命結束之後,全都生到天上去了,每一個人有一層天,所以三十三個人就有三十三天。而這三十三天的中間就是忉利天天主──帝釋。這是忉利天的由來。
  
  「天」,是什麼意思?沒有意思,要是有意思,就不叫天了。為什麼沒有意思呢?天以自然為義,「自然」就是它的意思。也就是由這三十三個人業報,他們的業力所感,而現出來的這種天。要是沒有這三十三個人,這三十三天也沒有,所以我說沒有意思。你若想到那個天上去,那才沒有意思,所以我們不要到那三十三天去。


神通本從自性來

神通,什麼叫「神」呢?什麼又叫「通」呢?神,有個名字,叫天心,天的心。通,名慧性,就是有智慧的。通,是無所不通,通達無礙;神,是無所不神,神乎其神。
  
  神通有六種,六種也是一種,一種可分為六種。所以說分開說是六,合而言之是一。再說起來,一也沒有,本來沒有神通,本來也就有神通。怎麼說本來沒有神通呢?怎麼又說本來就有神通呢?這說起來很妙,我們先把這六種神通分開來說,然後再講這個「本來就是神通,本來不是神通;本來是一種神通,本來一種神通都沒有」。
  
  六種神通,分開來講是:(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漏盡通、(六)神足通。
  
  談到天眼通,我們一樣都是人,有的人和其他的人就不同。怎麼不同法呢?他可以遍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的菴摩羅果一樣。阿那律尊者得到天眼通,是天眼第一,他就是這個樣子。
  
  若有天耳通,從人間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切的音聲都可以聽得見,天上一切的音聲也可以聽得見。他心通,是你心裏所想要做的事情,雖然沒有說出來,他已經知道了。宿命通,是你前生所行所做,或善或惡,他都可以知道。
  
  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又名如意通。神境通,就是方才所說的這個「神」,也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就叫神。這個「神」和「妙」字,有少少地相似,所以有的時候說神妙莫測,也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境,是這種境界;通,通達無礙,本來不通而通了。好像牆本來是有阻礙的,你把它捅出個窟窿來,這就通了。我們的無明障礙,把自性的光明都給障住了,你能用你的智慧劍,一劍把它穿通了,這也是通。
  
  漏盡通,我們人為什麼不能成佛,就因為漏了。我們人為什麼不能做菩薩,也就因為漏。這個漏,說是漏到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裏來;不但漏到三界去,更漏到九界去。
  
  什麼叫九界呢?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九界的眾生不成佛,就因為有漏;要是沒有漏,就成佛了。這個漏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所以你要是能破無明,就沒有漏;破不了無明,就「漏無剩殆」,因此漏盡通的人是不易多得的。
  
  你要是沒有漏,就了生死;你為什麼不能了生死,就因為有漏。有所漏,就像有漏的瓶子:你裝上水,水就漏了;再裝上水,它還是漏了,總也存不住。你要是把這個漏沒有了,那就是漏盡通了。
  
  說我們人本來並沒有神通,是指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沒有神通;而在聖人的果位上來說,是本來就有神通的。凡夫沒有神通,聖人有神通。聖人有神通,是不是從外邊得來?不是,本來就有的。凡夫沒有神通,是不是丟了?不是,也還在他的自性裏邊,不過他沒有發覺到,沒有把它找出來,所以以為就是沒有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本來沒有神通。
  
  有神通和沒有神通,這都沒有什麼重要。你不要以為有了神通,就是得道了,就是證果了。這與證果得道,差得遠之又遠。我們人不要得少為足,不要得到一點點,就以為:「哦!我這回可發財了!」得到一兩金子,就以為發財了。人家有幾萬萬兩在那兒存著,都不以為意,還像沒有那麼回事;你得到一兩,有什麼不得了的?所以不要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中道自劃」,這是二乘的境界,不是大乘的菩薩根性。因此,不要以為有神通,就是很不得了。你有神通,就認為自己不得了,那太小了,因你還有所執著,有所滿足。


如是我聞

講起孝道,有的人一聽到這樣講,就想:「我要回家孝順我的父母。」可如是,是指法之辭,這是說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而現在這個法是如是的法。如是,也是印可之辭,就是這樣,決定不可改的。
  
  這「如是我聞」是佛入涅槃之前,答覆阿難四種問題的其中一個問題。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哭得頭昏眼花,什麼也都忘了。阿那律尊者,因為他沒有肉眼,而有天眼,頭腦也特別冷靜,所以就告訴阿難,應該以四事請問於佛。這四事──
  
  (一)結集經藏時,在經的前邊應該用什麼字來代表一切的經藏?
  (二)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同佛在一起住;佛入涅槃之後,又應該和誰在一起住?
  (三)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又尊哪一位做師長?
  (四)應該怎麼樣來對待惡性比丘?
  
  當時佛就答說:
  (一)結集經藏,一切經的前邊就用「如是我聞」四個字。
  
  (二)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
  (1)身,觀身不淨。
  (2)受,觀受是苦。
  (3)心,觀心無常。
  (4)法,觀法無我。
  
  (三)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入涅槃的時候,就以「波羅提木叉(戒)」作師父,這是一切比丘、比丘尼的師父。
  
  (四)對待惡性比丘,就要默而擯之。默,是不講話;擯,是擯棄他,不睬他,不理他。
  
  結集經藏用「如是我聞」──
  (1)斷眾疑。用「如是我聞」於經首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斷除眾疑。在結集經藏的時候,大眾頓起三疑,因為阿難在加入結集經藏前,證了四果阿羅漢,沒有人給他開門,他就從門縫進到結集經藏的會場裏邊來。因為其他參與結集經藏的人雖然已經證果,但是記憶力都沒有阿難好。阿難是大權示現,在過去一切諸佛出世,他都當侍者,親近一切諸佛。等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來出世,當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這侍者就是預備結集經藏的。
  
  當在阿難一登上法座時,大眾就頓起三疑:
  
  a.懷疑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沒有入涅槃。因為阿難登上師子法座結集經藏的時候,相好莊嚴,相貌和佛一樣,只比佛矮了三指,所以大眾就以為釋迦牟尼佛又活了。
  b.以為他方佛來了。
  c.懷疑阿難已經證果成佛了。
  
  大眾生了這三種懷疑,等阿難一說出「如是我聞」四個字,這三種懷疑就都沒有了。
  
  (2)遵佛囑。
  
  (3)息爭論。因為結集經藏時,阿難的年紀並不大,還很年輕。像他那樣年紀輕的人結集經藏,恐怕就有些老資格的,好像老迦葉、憍陳如、須菩提這些長老恐怕會說:「你一個年紀這麼輕的人,有什麼經驗,有什麼知識可以編輯經典?可以結集經藏呢?」如果阿難說經典是他自己寫出來的,大眾就未免生出一種爭論,說:「你說的根本不對,佛沒有這麼講。」可是阿難一說如是我聞,大眾就不爭了。為什麼呢?統統都是阿難聽佛所說的,並不是他自己杜撰的,所以就能息爭論。
  
  (4)異外道。關於外道用的經典,因為外道的論師認為:「一切萬法,世間所有的法,不出『有、無』二字。」或者就是有,說萬法都是有的;或者說萬法都是沒有的。一個有、一個無,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了,所以外道的經典就用阿、嘎兩個字作經首。阿就是無;嘎就是有。為了異於外道,所以佛經起首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意思是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從佛那兒聽來的。」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為什麼不說耳聞,而說我聞呢?因為「我」是一身的總稱,所以就用「我」來代表一切的六根。


人生的一個真諦

佛的母親是過去千佛之母,所有佛出世,她都來做佛的母親,就這麼奇怪的事!她來做佛的母親,等佛成佛之後,又要去說法度她,這就像我們人間唱戲一樣。
  
  這世間要是你明白了,一切一切都好像在作戲;在這作戲的裏邊,那就是人生的一個真諦,人生的一種真理。你要是在這一個真理上明白,所有真理你也就明白了。所以,看戲──一般人不會看的,只看戲的節目如何如何,有悲歡離合,又有一些個喜、樂、哀、懼、愛、惡、欲,就看這一些。明白的人呢?一看!啊,原來這都是如幻如化,人生不過如此。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佛教化眾生,也是遊戲三昧,他對這件事情並不當一回事。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東也執著,西也執著,南北更執著,上下更放不下。不能看一切都是圓融無礙的,一切的一切無非是虛妄不實的境界。如果不能這樣,就有所執著了。
  
  佛母摩耶夫人的角色,就是做佛的母親──千佛之母;而每一尊佛成佛之後,又要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每一尊佛都是這樣。但是這個說法,需要輪王來請法;輪王就是轉輪聖王,或者帝釋來請法。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去說法,這是誰請的呢?是他父親請的。他的父親就是輪王,他對佛說:「你應該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救度你的母親。」這是輪王向釋迦牟尼佛請法。
  
  又有的經典說是帝釋請法,帝釋就是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就是以前那位修廟的窮女人。那窮女人因為修廟就做了天主,做了天主之後,知道佛的母親在這個天上,於是就去請佛來忉利天說法。無論怎麼講,總而言之,佛說法,就要有人請法。


五種「爾時」

 「爾時」是當爾之時。現在我用五種的時來講,這爾時有五種的講法:
  
  第一種的爾時,就是欲說時、正說時、已說時。欲說,願意說法的時候,也就是想要說的時候。正說,正當這個時候,想要說孝順父母這個法。已說,這個當爾之時,佛已經說完了孝順父母這個法。
  
  第二種的爾時,就是破外道。外道所說的法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未來,都說得很籠統。所以現在破外道,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三世的這個法。
  
  第三種的爾時,就是下種時、解脫時。下種就是把種子種到地下,下了種就會有收割、成熟的時候。
  
  未種善根的人,這個人根本就沒有善根,好像那個要出家的老者,他本來想要出家,但是這些大阿羅漢一觀察他──八萬大劫以內都沒種過善根──這不可以出家的,所以不收。
  
  「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屢世種菩提」,現在已經出家的人,大約八萬劫以內都種過善根,所以才能出家,不要以為馬馬虎虎就可以出家的。沒種善根的人,就要教他種善根,好像沒念過佛的人,教他念佛;沒有持過咒的人,教他持咒。這都是種善根,也就是下種。那麼已經下了種子,種過善根了,就會長出苗來;長出苗後,就要成熟。好像種田,春天下種,秋天收穀,這是成熟。
  
  成熟之後又怎麼樣呢?成熟了,要是不收割,就讓它在禾桿上,那也沒有用,所以要把它收回來,這才叫得到解脫。這個意思也就是:沒有種善根的人,就教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人,就教他出家做和尚,這就是成熟了;那麼做和尚,是為要了成佛,這需要證果;證果了,就得到解脫。
  
  所以不是說我聽了兩次經,就不再聽了。你經典聽得越多,就可以知道越多這種學問;你要是不多聽,就不會增加你的學問,你就得不到佛學這種知識。
  
  第四種的爾時,就是要有正師、正教、正學。正師──真正的師父。說法的時候,要有真正的師父;有真正的師父後,就要說正教;說了正教,又要有正學。你要是沒有正,不正正經經去學習,就是有正教,對你也沒有益處。你有正教,你也想正正經經地學習,但是沒有真正明白佛法的師父,你也學習不了的。
  
  第五種的爾時是:佛也願意說法,眾生也願意聽法。聽法和說法是同時,不高不下,也不高也不低,機教相應,機教相扣。佛說這個法,就有這些眾生來聽,這叫「佛欲說,眾生欲聽」,也不高,也不下,平平的。以上是五種的爾時。


學佛法得真自由

有的人覺得學佛法,越學越不方便,越學越不自由。但是不學佛法,那個不自由是在後邊,而學佛法這個不自由是在現在。所以現在學佛法,是善根增長的時候;你不學佛法,業障就增長。業障增長,那個不自由是永遠的;這個不自由是暫時的,很短暫的一個時候。你要是希望永遠不自由,就不需要學佛法;你要是希望將來自由,那暫時有這麼少少不自由,是可以的。學佛法,這個不自由是很短暫的;你不學佛法,那個不自由是很長的。你自己算一算這筆帳,應該怎麼辦?


學佛必須要真

佛已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圓,萬德備」,所以叫「佛」。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其實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百千萬劫已經成佛了,不過因為看見我們娑婆世界南贍部洲的眾生,機緣已經成熟,所以就來示現成佛,令一切眾生也都成佛,都了脫生死。
  
  佛說的法是真實不虛的,我們一切眾生必須要深深地接受這種道理。若是好像耳邊風,從這個耳朵吹進來,從那個耳朵出去了,這必定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須要躬行實踐,實實在在地,連頭髮那麼微細的不真也不能夾雜,必須要真。


無無明就無煩惱

什麼叫無漏呢?就是沒有無明了。沒有無明,就得到無漏;即使你有一分無明,也得不到無漏。所以無明就是煩惱的根本,你有無明,就有種種的煩惱;沒有無明,就沒有煩惱。為什麼你有貪心?因為你有無明。為什麼你有瞋心?因為你有無明。為什麼你有癡心?因為你有無明。所以這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為什麼你有欲心?有這婬欲心?也因為你有無明。就因為你在這個最初的地方弄不明白,就造出種種的業來。


誰是剛強的眾生?

 誰是剛強眾生呢?或者是你,或者是他。誰剛強,這就是說誰。誰不聽教,就是誰。誰盡調皮,不守規矩,就是說誰。這剛強眾生就是說不守規矩的這一些眾生,他們都願意沒有規矩。例如某人的小孩問我:「為什麼要有規矩?」可見這小孩子都不要有規矩,這也就是大人從來不願意守規矩所致。那麼,這不願意守規矩的,就是剛強眾生;太剛強了,他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
  
  這個難化剛強罪苦眾生,你不要想大約沒有我的份,其實你我都包括在這個難化剛強眾生之內了。你知道嗎?釋迦牟尼佛費了多少心血來教化我們?來度脫我們?我們自己還不知道慚愧,還好得意的,以為這沒有關係:「我呀!不要緊的!釋迦牟尼佛辛苦一點也不要緊。我先不要學佛法,不要修行,懶惰一點,多睡一點覺。」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己給自己作辯護律師。
  
  這個剛強眾生,你叫他心悅誠服,這更不容易了。怎麼叫「調」?就是像美國人做菜不講調味,不講什麼味道;但中國人作菜專門講調味,用酸、甜、苦、辣、鹹,把味道調和得很好吃,這就叫「調」。例如在列國時代,有個易牙就是專門調味的,所以孟子才說:「易牙先得我口之所思也。」易牙先得到我口裏歡喜吃的味道,他就是善於調味。他是古來中國一個名廚,他做的菜最好吃,所以皇帝就選他作御廚。伏,是降伏、心悅誠服,不反對了。你無論講什麼法,他都聽、都接受,一點都不懷疑,也不反對,這就叫調伏了。


地藏菩薩為誰悲?

地藏王菩薩為什麼會悲哀?
  
  (一)所悲哀的就是六道眾生造業不改,所有的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在六道中輪迴造罪業,也不知道改悔,不知道懺悔。
  
  (二)悲所有的眾生剛強難化:眾生最剛強,你和他講佛法,他不願意聽;你要是和他講的不是佛法,他就很歡喜。譬如:你向某個人提說:「某個人最好,他學問好、品行好,一切一切都好。」這個人不會怎麼注意聽的。你要是對他講說那個人怎麼樣壞,壞的方法怎麼樣巧妙,他雖然做了壞事,還沒有人知道。這麼樣一講,這個人就很注意究竟是個什麼方法,想要知道這種壞的方法。好的方法他不注意聽,你說:「你好好學佛法。」他不想學;你說:「現在有一種藥,吃了你會有一種奇妙的發現。」於是乎他就要用這種迷幻藥,吃了迷迷糊糊的,忽忽悠悠似的,到了極樂世界似的。
  
  本來這迷幻藥是最壞的一種東西,但是他吃了一點,還要再吃一點,吃了不知多少次。吃的時候,就覺得什麼都變了,甚至於天地都沒有他那麼大;但是過了那個時候,就覺得又疲倦,又辛苦。有的就頭痛,有的身上骨頭痛,有的簡直就不願意去做工了,在那地方像個死人一樣。但他也不覺悟,還說:「為什麼我這樣子呢?」以為再吃一點,就會開悟了:「這回是不夠功力,這藥的力量不夠強;要是多一點,恐怕這回一下就開悟了,一下就成功了。」你說這是不是愚癡到極點?
  
  你教他學佛法,他不學,卻偷偷摸摸的去吃這種東西,又犯法;但是他願意去,歡喜去做,所以這就是剛強眾生。「難化」,就是不容易教化。你教化他學佛法,他不歡喜;你弄一個騙人的方法,他就往那裏鑽進去了。鑽到把頭削出一個尖尖來,還往裏邊鑽。你看!人心是這樣!所以第二種悲,就是悲眾生剛強難化,太剛強了。
  
  (三)悲如來慧日將沉。佛就等於太陽似的,佛說《地藏經》時,將要入涅槃了,所以地藏王菩薩也感到悲哀。慧日將沉,慧是智慧,一個智慧的太陽,就將要落下。
  
  (四)悲在天宮咐囑的大事。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咐囑地藏菩薩,一直等到彌勒出世前,所有的眾生都要教化他們,度他們成佛,遇佛授記,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這樣重要的責任,釋迦牟尼佛把它交給地藏菩薩,因此這是第四種的悲。


調伏眾生須知理

談到調伏剛強眾生,釋迦牟尼佛對歡喜發脾氣的人,首先不說發脾氣不好的,他說:「哦!有脾氣不錯,煩惱即菩提。你能嗎?你有脾氣,不要緊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讓他覺得:我有脾氣也不壞,我這脾氣雖大,菩提也不小。於是試一試看,那麼一試,越試煩惱就越少,菩提就越大。所以煩惱日日減,菩提就日日增;你減了煩惱,就是菩提。佛對剛強眾生就說這種法。
  
  那麼對於懦弱的眾生,佛怎麼說呢?懦弱眾生,就是膽小、沒有主意的眾生。一天到晚總是害怕,甚至於貓叫一聲,就嚇得一哆嗦;狗吠一聲,也把他嚇得真魂出竅,有一點什麼動靜,他都怕。所以佛就說:「你不要怕,你研究佛法,佛就幫助你,保護你啦!」用這種哄小孩子的話,來哄膽小的眾生。膽小眾生一聽,有一點安慰,心裏覺得這個人說話是可以相信的,於是就信了佛法。學了佛法之後,膽量就一天比一天大了。
  
  好像我在香港有一個皈依弟子,她在沒有皈依以前,晚上都怕鬼怕黑。一到晚上,連門都不敢出來,恐懼得不得了。就是有人在家,她也怕,覺得前後左右周圍都有鬼;雖然她並沒有看見鬼,但就是怕。以後她皈依了,皈依之後,我也沒有給她念一個咒,也沒有給她用一個什麼法,她就不怕了,不怕鬼,也不怕黑了。晚間一個人在家裏也不怕,到外邊去也不怕了。這就是對於沒有膽量的眾生,這樣來幫助使她有膽量。
  
  那麼好哭的眾生就叫他不要哭,要生一種歡喜心。總而言之,眾生有所偏──他的性情有所偏激,偏到一邊去,我們就用一個方法,使他得到中道,這就是調伏的道理。
  
  談到調伏剛強眾生,要令他們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這剛強眾生,因為剛強,根本苦他也不管,樂他也不管,什麼叫苦?樂?他才不在乎呢!因為他剛強,苦也不怕,樂也不怕,這樣無愁無憂,無苦無樂。所以釋迦牟尼佛令剛強眾生知道什麼是真苦,什麼是真樂。
  
  究竟什麼是真苦呢?墮落就是真苦。例如你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真苦。什麼叫真樂呢?你開悟證果,例如證得阿羅漢果,行菩薩道,這是真樂。那麼,佛就令這些剛強眾生知道苦和樂的滋味。


能仁寂默

「釋迦牟尼佛」是梵語,「釋迦」是姓,「牟尼」是名,「釋迦牟尼」是別名,「佛」是通名。所有的佛都叫「佛」,但是每一尊佛都有他特別的名字,這叫別名。
  
  現在這一尊佛的別名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印度話,翻成中文,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合起來就是「能仁寂默」。怎麼叫能仁?是說他能以仁德來普濟一切眾生。寂默就是不動的意思,寂是寂靜,默是默然;寂靜默然就是什麼聲音也沒有了,無聲無臭。儒教裏講「至於靜,無以復加矣!無聲、無臭。」沒有什麼聲音了,也沒有什麼臭──臭是味道,沒有什麼味道。這個時候,就是到本體上了,本體是寂然不動的,這就是定,能仁就是慧。
  
  為什麼佛能以仁慈來普濟眾生?因為他有智慧。這個能仁也就是隨緣,寂默就是不變。佛常不變,而常隨緣;雖然常隨緣,可是常不變。那麼在寂然不動的定中,他能感而遂通。所以──
  
  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
  
  所有眾生的心,無論有多少,為什麼佛能悉知悉見?也就因為能仁寂默。他能能仁,所以就能悉見;他能寂默,所以就能悉知。因此我們眾生所作所為,不要以為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所作所為,佛都會知道。所以我們修道,有一分的真心,就有一分的感應;有十分的真心,就有十分的感應。要是你有百千萬億分的真心,那釋迦牟尼佛在寂然不動本覺的位置上,也就能感而遂通,來幫助你,令你早成道業。


菩薩難滿眾生願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這就是菩薩道。菩薩所行的道,就是予眾生一切樂,拔眾生一切苦。眾生歡喜什麼樂,他就給什麼樂。歡喜甜的,給他吃甜的;歡喜酸的,給他吃酸的。
  
  普賢菩薩在廟裏做行堂時──什麼叫行堂?就是給出家人添飯。出家人吃飯,桌子前面專門有一個人為出家人添飯,吃完了再添──普賢菩薩做這種工作的時候,他在身上帶滿了所有調味的東西,一個瓶一個瓶的,帶了一身。你歡喜吃甜的,他給你放點糖;你歡喜吃酸的,他拿醋瓶子倒點醋;喜歡吃辣的,給一點辣椒,所以帶了這麼一身的瓶子。他帶這麼多的調味料,譬如這個眾生要吃酸的,他就倒酸的;一倒,這個人說:「嘿!我不要這麼多!你怎麼給我這麼多?」那個說願意吃辣的,他恐怕倒多了他不願意吃,所以倒得很少,結果對方就叫:「嘿!再來一點嘛!這麼少!」這叫「普賢菩薩難滿眾生願」,他給多了,又嫌多;給少了,又嫌少,你看這是很不容易的,做菩薩也不容易。
  
  中國孔夫子有一句話,說得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說什麼呢?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女人和小人為難養也,就是不容易對待。怎麼樣不容易對待呢?你和他太近了,他就不講理,就不守規矩了;你要是和他遠了,那他又怨你,就這麼樣不好應付。而孔子大約吃過這個虧,他在這個裏邊是個老行家,所以說出來的話都很合人心的。
  
  菩薩也是這樣,你對人太好了,是不合乎中道;太不好,又不合乎中道,所以普賢菩薩難滿眾生願。啊!這菩薩道是不容易行──我這樣為你著想,你還這樣不知足。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