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兼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一:前言
筆者常常閱讀星雲大師的文章,也不時有機會親近佛光山各種相關活動,深覺星雲大師真是一位智慧悲心過人的菩薩,他其實是一位實踐者,固然有許多的講話、開示、甚至直接的文字著作,但其實都是以教化為目的,實用為主,是對佛法的生活面運用,而不是對佛教思想理論的學術性探討。當然,星雲大師所述皆真,作為引導大眾的大師,自然所言皆如理,因此要對大師的思想做番探討,其實頗為多餘,應該就是專心聽話,誠懇接受,認真執行,這樣就是對大師講話及寫作的最好學習方式。本文之作,即是抱持學習的心態,想要對大師有文字著作的專書《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進行心得反思。
大師談觀世音菩薩,仍是運用面的為主,大師既是佛門中人,已是深信佛法,自然無需為有佛無佛的學術辯證,對觀世音菩薩的存在就是深心信仰而已,在信仰的基礎上,大師談了許多運用的智慧,就是這些智慧,讓筆者深為折服,並引發自己的反思,值得為文記述。
本文之作,針對《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一書進行心得反思,實際上並不是在做學術探討,本文之段落標題,仍為大師專書中之標題,筆者對大師著書中若干段落之文字義理深受啟發,歡喜為文,以使自己受益更深。
筆者母親信佛,自小就說已為筆者祈請做觀世音菩薩的契子,雖然混有民間信仰的習俗,但筆者自幼就是一句閩南語發音的:「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常念心頭,甚至晚上做惡夢時也是這一句佛號將自己衝醒,所以自覺受恩於觀世音菩薩,而大師本書之書名《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真是深深吸引筆者,企欲知道觀世音菩薩如何存在?然而翻閱已畢,大師其實不是在學術上做甚麼學理的辯論,一如士林哲學的上帝存在論證般,大師是在已然深信的基礎上,如何透過實踐力去把觀世音菩薩彰顯出來!這些實踐之知,也是筆者想要受為己用的寶貝,既然如此,就藉由書寫功德,收入心內!
二:怎樣知道有觀世音?
如果相信大乘佛學命題,眾生皆有佛性,甚至眾生本來是佛,則理論上說有觀世音菩薩或其他一切菩薩的存在就不是難事了。既然如此,星雲大師問這個問題的重點何在?原來,大師的重點是在,有沒有觀世音菩薩這不是理論上的問題,而是在有信仰的前提下,作為有情眾生的存有者,如何在生活中體知有觀世音菩薩?那這就是要靠每個人自己實踐的智慧了。參見其言:
也許,你會懷疑:「真的有觀世音菩薩嗎?」
或者,你會自問:「觀世音菩薩真的靈驗嗎?」
觀世音菩薩在哪裡?
他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當覺知到自己起慈心,即知有觀世音菩薩。
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慈悲兩字,代表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累劫勤苦──「給予一切眾生快樂,拔除所有眾生之苦」的無我精神。
當我們心生起帶給別人快樂,為別人解決問題的善念,並化為實際的行動,那就是觀世音菩薩和我們印心的「拈花微笑」之時!
觀世音菩薩具有各種的化身,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有時是一隻狗,或是一朵花,乃至我們的敵人,他們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出現,甚至發生某種現象,都隱藏在因緣之中,要去參究洞察的觀音心。如果以世俗之相,要去尋找觀世音菩薩的話,就好比水中撈月一般,徒勞無功的。
確實,既然信佛了,則佛法中的世界觀,以及它在世界,就是一切皆真皆實,然而菩薩為意生身,自然不是肉眼能見,因此見不見菩薩身其實不是點,若是有修行證量甚至有神通者自然能見,但就一般人而言,如何去親近祂呢?星雲大師的話語真是智慧之語:既然人人本來是佛,且眾生皆有佛性,自然人人以成佛為生命的根本意義,而成佛以救渡眾生為法門,因此人人心中都種有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因此<當覺知到自己起慈心,即知有觀世音菩薩。>,甚至,<觀世音菩薩具有各種的化身,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有智慧如此,何愁眾生不得救渡?眾生都是生活在種種煩惱苦痛之中的,都希望有位大力能仁的菩薩能救助自己,但是否真有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否真的靈驗?其實,問這些問題及擔心這些事情都是無用的,只有在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樂於助人,發起善心,發揮佛性,去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人,這才是生命的真諦。至於自己所需要的幫助,那就先隨緣了。若人們相信有觀世音菩薩,而自己沒有時時助人的善念,只是在面臨危難時脫口呼喊,此時一心質疑有沒有觀世音菩薩或是否真的靈驗?這樣的行為本身是矛盾的。平常沒有善心助人的人臨難時也不會相信有免費的善士會救助他的。如果其人於臨難時真心相信,並真心祈祝救助,則此時當下此人必已發了善心善念,必已起慚愧心,亦即已是深心信佛的人了,則其祈祝並獲救渡即屬合理並可能。
所以,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對這個問題,星雲大師的處理並不是從外在世界的任何現象去讓人確定知道真的有觀世音菩薩,原本人們希望被說服有觀世音菩薩,從而自己可以安心信仰。但經過星雲大師的智慧改造,這個問題已經轉向為怎樣讓自己做觀世音菩薩的事業,以讓眾生得利而得信觀世音菩薩,所以是讓別人知道有觀世音菩薩,而不是讓自己被說服有觀世音菩薩。至於怎樣讓別人知道及相信,重點就在於將自己的佛心佛性彰顯出來,一念心善及於助人,世人就知確有觀世音菩薩了!
三:訓練圓滿的觀音心
要讓別人心相信有觀世音菩薩,就要自己來做觀世音,但做觀世音菩薩決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碰到別人需要幫助時才展現出菩薩心腸,而是平常就要展現,並且能使自己受益,如何操作呢?就是平時自己碰到困難時也可以運用觀世音菩薩的心腸來面對,這同時是自我鍛煉,同時是培養自信心,就是把自己當作觀世音菩薩來幫助自己,這時也等於就是觀世音菩薩來救渡自己了。參見其言:
換一個角度,當面臨痛苦時,試著把我們的角色轉換為觀世音菩薩,想像觀世音菩薩在面臨這個困境時,他會怎麼做?是手忙腳亂,還是從容以對?他怎麼讓自己的心處於平靜安定狀態?
在此之前,你可以先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讓觀音的慈悲心流入你的心中;如果你能以觀音心去面對痛苦,相信你對痛苦會有不同的感受,你會比較敞開心懷去面對化,而痛苦對你的負面影響也會銳減,甚至會消失。
同樣地,當我們面對家人的痛苦、朋友的痛苦,乃至陌生人的痛苦敵人的痛苦、一切眾生的痛苦,我自若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去看待他們,是不是也有不同的感受?變得更能同情、寬容和體諒。
世人都希望有困難時被救助,自己當然也是,當有困難時,星雲大師不是要人去誦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來救渡自己,而是要自己用觀世音菩薩的心眼來看待自己的處境,觀世音的心眼是甚麼呢?不過就是慈心與悲心。自己為何會有困境呢?是自己的貪欲?還是他人的惡念?若是自己的貪欲,則一念慈悲心起便立即澆熄貪欲而遠離煩惱。若是他人的惡念,則自己慈悲心起,也會對他人的無奈為惡升起同情,把自己所受的苦難視為對他人的慈悲承擔,就自然不會再怪罪他人,而自己的苦難也就變成只是多一些辛苦的勞務而已,則自然艱困悲苦之情也就消弭了!這是何等的智慧啊!慈悲心一念興起真是除萬難呀!
另外,看到他人正在受苦,有時候因為知道就是他們自己的過錯造成的,因此會興起厭惡之感受,甚至對於的人的苦難,更易有責難對方遭受報應的心態。不過,觀世音菩薩就是觀眾生之苦而救渡之的,為何要救渡?因為眾生就是在受苦之時才懂得反省的,此時有大慈悲心的菩薩施予救渡,才是施予學佛好因緣。凡人視自己為凡人,因此見人受苦會有責難譏笑之心態,但若是自視為菩薩,對別人就只有同情悲憫之情。說到底,星雲大師不是要人去求觀世音菩薩來救渡自己,或救渡他人,而向來都是要自己以觀音心去對待自己及眾生,視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這,似乎正是大師自己心境智慧的寫照,就是他自己這樣做了,所以才知道用這樣的方式來彰顯觀世音菩薩的救渡精神!
四:願心的昇華
觀世音菩薩是有求必應的,不只是苦難的解除有求必應,其他的願望也可以為你達成。星雲大師就說明自己從二十歲以前,到二十歲以後,四十歲以後,五十歲以後向觀世音菩薩所求的事情,從中見出大師自己的心願之提升,甚至最後就是祈願讓自己就來做觀世音菩薩的聖事。參見其言:
多年來的修持體驗,使我深有所感:「發心立願」如同學生的升級,應該要策勵自己不斷進步,像地藏菩薩的誓願從「超度亡母,出離苦趣」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經過了無量億劫的考驗;彌勒菩薩的發心從「求名求利,遊族姓家」到「降誔娑婆,廣度眾生」,也是多少阿僧祇劫心的提升的結果。
而我單單一個願心,就花費了一甲子以上的歲月,在人間佛教方面,才漸漸有一點點了然於心;在修道成績方面,才慢慢有一點點差可告慰。可見生命是一場長久的馬拉松賽跑,誰能「發大願心」,堅持到底,誰就能真正地給人好因好緣。
就讓我們發心立願:處處都見觀世音,自己願做觀世音;既做觀世音,喜為他人圓滿所願!
大師說他二十歲以前求的都是自己的能力福慧,二十歲以後則都是為周圍的眾生求福壽平安,四十歲之後則是為全天下人求和平安樂,但五十歲之後卻不再是請求甚麼而是要求讓自己來做甚麼,而所做的都是利樂天下人眾生的事業!所以大師意識到,發心的境界層次是要一次次地提升的,這真是令人敬佩,反省一般世人,固然稍有起心動念要助人,但都會受到能力及願力的限制遂適可而止,甚至退步。因此能力的提升絕對是要務,但是能力的提升決定於願力的大小,願力小者所需的努力也就更小,其結果能力也就大不起來了。原來能力的背後就是願力,而願力受制於我執的大小,我執大者助人的願力就變小了,我執小者助人的願力才會變大,則願意學習努力的動力也才會加大,其結果就是能力不斷地增強,關心的對象愈來愈多,而層面也愈來愈廣,其收效當然也隨之更加宏大了!
星雲大師談的觀世音菩薩,早就不是在學理上說明菩薩存在的可能性或必然性,也不是在知識上說明歷史上的觀世音菩薩的成道因緣及男性女性等等俗緣之事了,而根本就是在說如何自己做觀音的大願力發心之事了。
一個無惑者才能發大心、有大能,一個無我者才能自己做觀音,世人多有俗事纏身,俗事皆因私我之念而有,我執牽染,故遭苦果,而需觀音菩薩救渡,若自己除我執、且智悟領會世間真相,則可發大心為眾生解除苦難,自己做觀音。然除我執何其難也!我們要做被救渡的眾生?還是要做渡人的菩薩呢?星雲大師典範在前,令人景仰!
五:一心稱念即得解脫
一般認為,佛的境界高於菩薩,鳩摩羅什也說,十地菩薩一念忘卻自己在救渡眾生,也即是成佛了!所以成佛是經過菩薩的修行階段的。不過,這是就眾生的眼光來看的。星雲大師指出,觀世音菩薩是已成佛的佛而示現菩薩行的,因此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甚至也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而已。說這些話一方面是為免除世人的執著,去區分一個熟大熟小的佛菩薩身分,二方面更是說明眾生皆是本來是佛,是佛是菩薩都只是在做一件事,即是開示眾生、救渡成佛,不論以何身分,就是在創造更多的成佛因緣而已!世人執著,不追究自己是否在努力淨化成長,卻執迷於佛菩薩的地位高下,這是不智的,這是根本忘記眾生皆本來是佛的最高真理!參見其言:
佛經裡記載,觀世音菩薩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早就已經成佛,法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只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倒駕慈航,成為現在的觀世音菩薩,或做阿彌陀佛的「補處菩薩」。菩薩和佛,談不上誰大誰小,只是應眾生根機,視眾生需要,隨緣示現。
由此看來,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不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說法?所以,在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面前禮拜觀世音菩薩,意義也是一樣的,千萬不要罣礙。
人要求佛菩薩保佑時,才會在意熟大熟小,人求自己時,就不會在意這個問題了,甚至人願意發心救助天下眾人時,自己就是菩薩就是佛,則佛菩薩的區分更不重要了。星雲大師的這番開示,還是自己做觀世音菩薩的襟懷。何等大器!
自己做觀世音菩薩是要有行動的,不過,實際行動之前要有堅定的信念,一般所稱觀音法門的修行方法,是以唸誦持咒為形式,參見其言:
有關觀音法門的修行,如稱念觀音名號、持誦<普門品>經典或<大悲咒>,或者禮拜《大悲懺》等,究竟哪一樣比較好呢?
對於觀音法門的修持,不要有分別心,若沒有足夠時間,念誦一卷《心經》也可以,經文開頭的「觀自在菩薩」,不正是觀世音菩薩嗎?或者誦念<大悲咒>,<大悲咒>中盡是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名號;或者念<普門品>,內容宣說的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或者禮拜《大悲懺》,述說觀世音菩薩願力廣大、神通無窮、法力無邊,所以能到處救度苦難眾生,真意令人動容。
筆者以為,有事相求而唸誦持咒是一個層次,這是一般世人的行為,這種行為反而在事情危難解除之後就會停止念誦持咒了,只有為了訓練自己的堅定信念的念誦持咒行為,才會長久持續。前兩文中述說稱號念名的材料沒有必要執著分別,不論是。<普門品>、<大悲咒>、《心經》,或者禮拜《大悲懺》等都是可以的,無須起分別心。但是,若非緊急危難,何須念誦持咒?其實,這就是在修觀音法門,修此法門者,在讓自己一心一意與觀世音菩薩心願能量相等,從而自救並救人。就此而言,這樣的稱誦念佛號的做法才會是終生的功課,而不會因一時需要而為之,之後就停止了。
當自己朝朝暮暮都是觀音聖號之後,自己心態、性格及命運就都會變成有能力救助他人的類型,也就是與觀世音菩薩緊密相應,這就是效果。但筆者以為,救渡是要有能力的,除非是身命危難才會有菩薩的神通示現,如果是社會事業那就是要去人群中消融阻礙,此時自己的能力更是關鍵,而不能都依賴神通。當然,還是一樣,能力就是願力,願力就是我執的減少,我執愈少願力愈大能力愈強,則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於社會行動中美善世界。
六:自己就是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的,這是慈悲力使然,至於觀自在菩薩的稱號,則是智慧力的結果。如無自在的智慧又如何能有救渡眾生的能量呢?所以筆者十分認同觀世音菩薩必定要有觀自在的智慧能力。不過,觀世音菩薩確實具備觀自在的能力,倒是一般世人,生活十分不自在,如此談何學習觀音法門呢?因此,星雲大師努力說明自在的真諦,其實是要人們先成為自在的智者。參見其言:
觀自在,既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
任何時刻,你都能觀察到自己的心動念,觀察到自己是否自在嗎?
當你觀察到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當你觀察到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呢?
一、 觀事自在。
二、 觀人自在。
三、 觀處自在。
四、 觀聲自在。
五、 觀理自在。
六、 觀心自在。
觀自在是工夫也是境界,做到了就是境界,所求的就是這個境界,但在尚未到達之前,它就是工夫,要學著觀自在。一切境界在眼前,如何觀自在?觀自在如何可能?為何要觀自在?經文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達到聖賢境界時,自然觀一切境界皆自在,那即是他們以無為法觀世界。無為法即視一切平等之觀法。為何一切平等?理論上這個問題是關鍵。關鍵在於一切眾生諸佛所生,一切眾生最後終於成佛。要有此大信念,則過程中所有一切現前之境界都是眾生的情染歷程而已。以佛眼視之自然平等無礙,故而自在,並非眾生無有情染過惡,而是這情染過惡就是眾生生命的歷程,他們必得經過各自的歷程才能體知空義自證成佛,所以眾生生命的大洪流,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億萬年多方國土的輪迴歷程等等總總,就不過是為了經歷而體證才有的現象。不管眾生在迷在悟,佛菩薩對他們始終是知道的,則豈有不自在的。自在即是自在於眾生之迷及悟,永恆不變地以慈悲心待之。現在,星雲大師要我們學佛者也學著觀自在,其實就是要學佛者去做觀世音菩薩,以觀自在的工夫去達到觀自在的境界。所以來說,學佛不是甚麼念經打坐捐錢造路諸功德行為而已,學佛就是學做觀世音,以觀自在的工夫去面對眾生一切現象行為,以慈悲心去對待救助幫助,在行動中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開發自己的智慧。智慧的開發決定於自在的當下體知眾生迷執的因緣歷程而寬容待之,寬容對方自己就自在了,至於因為自己的迷執而生的煩惱,則更易於因反省自己的煩惱原因而破除慾望而提升智慧而得自在。所以這一方面是觀人自在,一方面是觀己自在,就凡夫學佛而言,就是這一套自在的工夫以開發智慧而能慈悲助人,行觀音行。至菩薩境界時,則是自自在在的觀一切自在的境界了。
那麼檢查自己是否自在的標準是甚麼呢?觀事自在:對所處理的眼前任何事情都處理得當。觀人自在:對所往來互動的所有人物都處理得好。觀處自在:不論自己人在甚麼地方都能與環境為善身心得力。觀聲自在:不論周遭有甚麼聲音帶來甚麼情境自己都能處之泰然不受牽連。觀理自在:不論別人提出甚麼說法道理自己都明明白白不會生氣自有主張不受影響。觀心自在:永遠將自己的心思念慮處理好,當行則行,八風不動。
差不多可以這樣說,星雲大師的觀自在六法,就是在培養新的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凡人努力學習此道,將能利己利人。
七:如何做個日日觀音
既要慈心悲心觀眾生,就得要接受眾生的一切,於是會有許多的感受發生,但是感受不應執著,不能沉澱,而是要消化掉,所以星雲大師提供了一套檢查自己是否消化掉感受的方法,若都能如此處理,則就是一日一日地往成為觀世音菩薩的路上走了。參見其言:
觀音也和人一樣有歡喜、微笑、傷心,但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歡喜、微笑、傷心,而是為了眾生而歡喜、微笑、傷心。我就以下面這首詩偈勉勵大家,如何做個日日觀音──
悲傷的時候有歡笑的表情,歡笑的時候有悲傷的掛念。
忙碌的時候有輕鬆的感受,輕鬆的時候有忙碌的進取。
貧窮的時候有富貴的自尊,富貴的時候有貧窮的謙虛。
急躁的時候有緩慢的修養,緩慢的時候有急躁的精神。
憂苦的時候有快樂的觀念,快樂的時候有憂苦的心情。
發怒的時候有慈悲的心腸,慈悲的時候有發怒的認真。
得意的時候有失落的想法,失落的時候有得意的喜稅。
擁有的時候有喜捨的個性,喜捨的時候有擁有的感受。
星雲大師描寫得太美好了,太值得細細品味,於是筆者嘗試體貼義蘊,汲取之以為己用。
悲傷的時候有歡笑的表情,歡笑的時候有悲傷的掛念。
別人為惡時為其而悲,以有信心故,歡喜有救度之的機會。自己吃苦時受傷的時候不必一昧沉浸於此,人生還有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努力,想到那些該做的事,以及那些事情做好之後能帶給社會的好處,心中即得歡喜快樂!
在愉悅的情境中只是稍事休息一下就好,打起精神,看到他處,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要去完成,發出悲憫之心,為了有需要的弱勢朋友,做幫助他們的準備!
忙碌的時候有輕鬆的感受,輕鬆的時候有忙碌的進取。
忙碌是因理想及愛心而作為的,將來社會變好了豈不快慰!在好心情的狀態中,正好不是逸樂的時機,而是勇猛精進的好時節!
貧窮的時候有富貴的自尊,富貴的時候有貧窮的謙虛。
外在的資源是為了眾生得利而設置的,眾生去享用就好了,我們自己簡單就好,因為所關懷的理想夠大,理想就是我們的富貴!當我們努力過後,一切條件資糧因緣俱足,十分適悏,這是因為要使世界變得更好,這些資源條件要珍惜使用,因此還要更加惜福,仍謹守本分,繼續集結資源絕不鬆懈!
急躁的時候有緩慢的修養,緩慢的時候有急躁的精神。
為了公益勇猛精進劍及履及,但過程中要注意他人的情況,要看別人能配合到甚麼程度?要急己緩人。在安適祥和的氛圍中循循善誘勸導他人提起精神勇猛精進追求理想。一個念頭永遠用在改善社會幫助別人的各種事項中,但身體的行動要適合環境周遭的現況配合無間才能自在。
憂苦的時候有快樂的觀念,快樂的時候有憂苦的心情。
與前面悲傷歡笑思路一樣。
發怒的時候有慈悲的心腸,慈悲的時候有發怒的認真。
沒有為私利而怒的,都是為公益正義而怒的,既是為了大家的福祉,則對犯錯的人物也應觀懷,故而仍需以慈悲的心腸渡之,但慈悲是不傷害他而不是縱容他,所以應該給他進取的機會以及向善的教育,這就是發怒的認真,不是發怒而是認真。
得意的時候有失落的想法,失落的時候有得意的喜悅。
成功的時候要想到還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不會忘形,失落的時候要體認是因為有所不為所以才仍在此處,而有所不為正是因為要有所為,所以想到那些理想及理念,便要釋懷安心而愉悅了!
擁有的時候有喜捨的個性,喜捨的時候有擁有的感受
十方來去,只要認真過就永遠是自己的,得時固然高興但它就是會離去的,接受它也會離去的事實則得時也不會放縱自己而興奮過度了。每一個當下都是永恆,得到了就是永恆的,離開時要記得那擁有的一刻,那也就不需要因失去而傷感了。
這就是時時刻刻都在清醒的狀態中,感受清醒,理智更清醒!
八:施無畏的管理法
大乘佛教的布施有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這三種佈施都要自己真實擁有的才能施予他人,所存於己者單薄,所施於人者則少。星雲大師特別提到無畏佈施,筆者也是認為無畏佈施最深刻,當人有恐懼害怕之時,他的恐懼害怕是眼前的當下的正在進行式,任何能能出面協助就是對他及時解決困難,讓他脫離痛苦,否則就是持續陷在痛苦中悲苦不已。但無畏佈施要施予者自己主動,受苦者是求不來的。參見其言:
無畏布施,是幫助眾生去除恐懼害怕,得到身心安穩,例如有人發生事故,心生恐怖,你以一句真誠話語或是實際行動,使他受益,減少恐慌,就是無畏布施;年輕的阿兵哥為國家服役,給予社會安定的力量,也是一種無畏布施。
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給予眾生布施「無畏」,所以在觀世音菩薩的諸多名號當中,又名「施無畏者」。
在這個世間上,雖然到處有聖賢善良之人,但是不可諱言的,許多貪瞋愚痴的地獄、餓鬼、畜生也和我們同居一處,所以我們處世,也應該學習膽量和智慧。所謂「勇者無懼」、「仁者無敵」;尤其重要的是「平日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只要自己日常遵守綱常紀律,待人處事慈悲正直,自當能夠磊落做人而「應世無畏」。
一個會做人、會做事的人,不是以脾氣、聲音大,就是代表有力量能降伏他人,而是要有施無畏的慈悲,不要讓對方怕我們,要做到人家不怕我們,這才是真正的會做人、會做事的人,也是最高的管理精髓。
別人在恐懼中自己施予安慰救助就是無畏佈施,觀世音菩薩就是救渡眾生離苦得樂的,所以也是施無畏菩薩,世人會遭受恐懼害怕正是因為世界眾生心性不一,有些眾生貪嗔愚痴的程度十分嚴重,就會傷害周圍的人,受害者就活在恐懼之中,如果有人要幫助受害者,其實自己也會受到加害者的傷害,因此自己若是沒有實力能力勇氣的話,其實也談不上施予無畏佈施的。所以首先就是自己要有能力與勇氣,自己平日不會受到愚痴眾生的傷害,而要救助受到傷害的朋友的時候也因為自己有足夠的能量而能抵擋得住愚痴眾生的傷害,因此要給人無畏佈施者,除了要有慈悲心以外,更需要有勇氣能力。至於勇氣能力從哪裡來?那還是因為有助人的理想而日日念觀音、日日助人、日日學習、日日努力,從而一天一天累積培養起來的。能力是用來幫助別人的,不是用來嚇人傷害人的,所以有能力的人不可以在提供幫助的時候反而上別人心生恐懼,而若甚至是傷害威脅別人的話那就更不應該了,那就是為惡,那就是流氓而不是菩薩了。
人在甚麼情況下最需要被幫助呢,缺錢的時候還是有事不知道的時候呢?其實是碰到危難的時候,這時候他所需要的幫忙才是立即性的,因為他正在身陷苦難之中,缺錢或有事不知時都沒有這種急切迫切感,但是當自己沒有能力時也確實愛莫能助,不過就算自己有能力也不見得願意冒著被牽連進去的危險而出面幫助別人,所以能施予無畏佈施的人真是非常無我的人,這種人人間少見的很。因此當我們自己陷入恐懼的時候首先還是要學習自救,星雲大師前面已經教了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觀視自己的方法來解脫,則會心生勇氣,挺立承擔。但若是碰到別人有恐懼的時候,其實都是自己周圍有關係甚至十分關心的人,才會需要出面幫助,這時就應該努力幫忙,若是自己的父母子女,則任何人都會有絕對的勇氣出面解決,因為親情之愛不能坐視,但是,還是有能力的問題,能力不夠親人危難就算想就還是救不了的。至於與自己不甚相干的人碰到危難,其實沒甚麼機會會變成是自己需要去幫忙的,而若是觀世音菩薩,則是不論何人天下人,都會去施無畏的,但是也得有其因緣,眾生不知尋求菩薩救渡,則因緣亦不具足,那就只有另待未來了。總之,自己天天努力成長,時時幫助別人,就是施畏為的實際訓練方法。
九:觀音力
星雲大師談觀音力時談到了感動的能量,人在感動的時候,會身體抽蓄,眼睛流淚,心跳加速,筆者以為,是這個感動的事件它的意義穿透自己生命的重重結構,生生世世都不能達到生命意義的這種廣度及深度,所以觸動了所有的精氣神形的能量,因此在身體的層面反映出來,這和害怕恐懼時身體的顫抖是一樣的道理。感動就是某一事件的意義太令人震撼讚嘆了,因此感動。觀世音菩薩無私助人的精神令人震撼,人間世界一切無私助人的行動事蹟都會有同樣的感動的效果,因為眾生生命同源。互相幫助之時同源的生命同體震動,一個廣大無形的能量穿透自己的生命,身體承受不住,以心跳流淚顫抖而顯示出激動的情感。這是美好的情感,應永遠記住那一刻!參見其言: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獨獨受到這麼多廣大群眾的信仰,正因為觀世音菩薩施展了心動的力量,故創造了無限的感應奇蹟。
在我們修行途中,見到別人行善、做好事,都應該感動;不感動的人無異槁木死灰,這樣的人如何與佛法相應?
我的一生,也常為別人一句話、一件事、一本書、一部影片而感動不已,當初寫《釋迦牟尼佛傳》,自己經常被感動得忍不住流淚。一個人要常感動,對別人所做的歡喜感動,對自己所做的也要歡喜感動;每天都應思忖自己如何讓言語行事,都令人感動。有了感動,彼此的心意才能溝通交流。
星雲大師寫釋迦牟尼佛傳的時候,正是學習發心作佛的成長階段,佛陀的偉大胸懷正穿透他的靈性生命,身心靈都沉沁在那種大慈大悲的同體情懷中,自然身心感動不已!感動,就是心意交流的時候,就是更大的能量、更多的眾生一齊互動的結果。
十:真正的神通
神通一直是宗教人士最熱衷談論的話題之一,有時候也是一般人要學宗教的目的所在。神通指得就是超能力,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等等,神通自然是極為吸引人的。但是,學習宗教尤其是佛教,如果是為了這些神通能力的話,那很可能是既得不到神通又喪失了宗教的真諦。星雲大師並沒有否定神通的存在,但他把生命的意義作了以助人為目的的闡釋之後,神通就是為社會服務的良好效果,以此來看待神通,則真正健康,也真正令自己大得利益。參見其言:
在談述觀世音菩薩以神通所施展的十四種觀音力之前,我們先來談一下所謂的「神通」。
根據經上的記載,所謂神通是修持禪定之後,而得到無礙自在的不可思議力量。像觀世音菩薩就是修行「耳根圓通」法門,所以能「即時觀其音聲」,處處尋聲救苦。
一般人常迷戀「神通」,就是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等奇術,以為這才叫做神通。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留心注意的話,到處都有神通。
依個人的特異功能而致有神通是一回事,這事在佛經裡面是存在的。但反觀今日的社會,因科技的發達,有太多今人可做的事情不是以前的人可以想像的,即便有神通者也做不到,例如同時讓兩百個人在十個小時之後從台北到了紐約。而科技是人類努力的結果,所以只要努力,就有許許多多事情可以陸續辦成,而這就像是有神通一般。確實,觀世音菩薩是有神通的,但如果不是有生命危險的急難狀況,人們需要的不是超能力意義的神通,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對待的良好環境,這就需要善意的溝通及努力地做事才能得到的,心想事成是人們的理想,但心想之後就要去做,努力做,認真做,誠誠懇懇地做,不畏艱難地做,不捨近求遠地做,不投機取巧地做,不損人利己地做,則一件件事情都可以在群策群力下眾志成城,完成使命,這就是人們自己的神通示現了。
十一:結語
佛光山事業有今日的成果,自然是星雲大師的智慧與願力所成,筆者有幸受邀參與本次的會議。願意在結語處提一些個人的其他想法。二十多年前筆者還是博士班研究生時期,就常率海外大陸留學生團體到佛光山參訪,留學生總是充滿熱切但疑惑的神態提出種種佛教的問題,當時的男女眾接待師父們也都能很稱職地回應種種問題,因此以佛光山事業體做為台灣佛教的代表團體,實在是名副其實。後來筆者獲博士學位,亦曾在高雄佛光山叢林學院授課,對象是研究所的出家僧眾。當時的印象是他們學業結束就是要去世界各地承擔弘法重任。之後筆者因獲華梵大學專任教職,便因忙碌而不便再去授課,但始終對佛光山團隊保持親切的關係。時隔二十餘年,最近一兩年,筆者因參加生命教育授課的關係,又有多次的機會接觸到佛光山在各地道場的住持執事的男女眾師父,筆者有一個全新的感受,佛光山事業團隊比過去更加強大了,強大的關鍵在於人才。今天佛光山的男女眾師父能站出來的個個都是龍象,個個獨當一面,對佛法充滿信心,對角色認識深刻,事佛渡眾接待人群樣樣都做得恰到好處,筆者深知,這是大師教育成功的結果,而這些成功的教育,莫不就是本文主題所說,如何知道有觀世音菩薩?結論就是,人人自做觀世音菩薩。這正是出家人最直截的道路,也正是所有佛教信徒最該走的路。
本文乃筆者歡喜參與此次會議的閱讀心得之作,談不上是學術論文,而是自己受益的反思文章。願與大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