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靜思書齋
「人之初、性本善」,但有人或許會質疑:既然人心有美善的本質,社會何來如此多的惡形惡狀?古德云:「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因為心迷而夾雜種種惡因,且被外界的污染攪亂了心思,無形中惡念浮現,善念就隱沒了,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經營心田,而時時保有純真善良、時時行善,就是經營心靈最好的方法;否則惡業共聚,就容易招引災難。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損傷了多少生命、家園、財產!讓身居寶島福地的我們深刻地體悟到國土危脆與生命的無常;而社區志工所動員的同胞愛,更是盈溢在我們週遭,儘管也有極少數的不肖之徒趁火打劫,所幸畢竟是少數。隨著時光流逝,沸騰的熱情已漸冷卻,但是在許多角落,還有很多人依舊持續付出關懷與協助,他們默默地努力,希望還給美麗的福爾摩莎原有的風貌。
證嚴上人一襲布衣芒鞋,帶領著一群有愛心的人,以愛鋪路,開啟人人心中本具的善念,營造了一個感恩、大愛的世界。如今在重建過程中,拋磚引玉挑起艱巨的「希望工程」,不斷地呼籲大家凝聚力量,為下一代的教育而努力,因為社會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未來在教育;而教育不能空白,也不能等待!重建學校除了硬體的建設,更要投入人文、文化的種子,期待在世紀初能呈現出千百年不朽的學習殿堂。
九二一地震是一場世紀末的非常破壞,也因此需要有非常的建設,除了硬體的重建,心靈的成長也逐漸被重視,因為這是人生必修的課程,然而心靈的成長不只需要時間,更需要善知識的引導,才能破迷啟悟,步上正確的人生之路。
《心靈之窗》一書,宛如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藉由每一篇章,帶領我們走入心靈深處,啟發本具的美善天性,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循善而行,善用生命的良能。
本書分五個篇章,但歸納起來無非是要認識心靈、契合真心——人都有清凈的本性,只是常常被煩惱與社會中的複雜誘因所蒙蔽。透過一篇篇真情至性的短文,可以讓我們反觀自照,重新認識原來的自我。
當心中的善念深耕茁壯後,不要只是獨善其身,最重要的是付出良能,就如在暗室中,點燃一盞燭光引進光明,也讓大家點燃心中的燭火,這分心光就能綿延不絕。若能化意念為行動,將心中的善念付出,溫暖別人的心,也引導出更多人心中的善,如此不僅溫暖了他人,也肯定了自我、激發心靈的成長。
及時行善是心靈成長的良方,一棵大樹也是源於一顆種子,在心中種下一顆善種子,打開心靈之窗,讓陽光滋養,成就心田的善念,終能得到美善的豐收。
壹、凈覺之路(上)
生命與慧命
人的生命,都有一個定數,而我們的「慧命」卻是無盡的!人的身體會從小慢慢長大,到了成熟的階段就停止了;而慧命則不論年齡老少都是天生本具的。但是,如果沒有加以啟發,慧命的良能仍舊無法發揮出來。
如果我們一直不敢和人群接觸,做事怕麻煩,只想獨善其身,則慧命的成長就會停滯;因此,雖然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聖之間仍有很大的差距。
若能不斷地從人事中細心學習,就能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促使慧命的良能發揮出來。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道理就在此。
老公公的話
人有災難時都會祈禱。記得小時候經歷過空襲,當空襲過後,我們走出防空洞,所看到的景象實在令人終身難忘——遍地屍骸,此外,暴風還把人的殘骸吹到電線桿上,到處是斷手、斷腳,血淋淋的,真是慘不忍睹。
那時有人就埋怨說:「觀世音菩薩怎麼這麼沒靈感(不靈驗)啊?為什麼飛機一轟炸,就死了這麼多人?」
我記得有一位白鬍子老公公,穿著黑色的台灣衫,他感嘆地說:「觀世音菩薩不是不靈感,而是哭了、哭出血來了,他的淚水已化成血了。因為眾生不聽菩薩的話,所以災難這麼多!」這些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多年後,我之所以會發心創立慈濟,這也是原因之一;大地眾生沒有依循正見的教育,所以才會有「眾生共業」,我們應該呼籲大家發好心、立好願,希望人人都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手眼,人人都能有求必應。菩薩,不是從身外求;我們應該學習菩薩的慈悲智慧,並且發心付出,才能轉變業力,創造機運。
尋根溯源
平常人都是祈求趕快達成利己的心願。可是,地藏菩薩的願則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菩薩的大悲願讓我很震撼,所以我就想,出家後要奉獻我的生命;再加上我的師父——上印下順導師訓勉我要「為佛教、為眾生」;因為有這些精神理念的啟發,所以慈濟就順著因緣組成了。
一開始的成員只有三十幾位,名稱則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多了「克難」兩個字,當初真的很克難,是從「竹筒歲月」的五毛錢草創。記得當時也有會員反應——怎麼這麼麻煩,一定要每天存五毛錢?我一個月繳十五元,跟每天存五毛錢有何差別呢?
我說:「我要大家每天發一分好念、一分愛心,有好念善行,才會有福。」當你將五毛錢投入竹筒時,心裏便會想著:這五毛錢是要救人的。只要有這一念救人的心,就是救自己的心靈;表面上是救助別人,其實,這分愛救的是自己,也就是啟發自我的本性。
樹的比喻
有位居士,學佛未久,看到《勸發菩提心文》裏有一句:「金剛非堅、願力最堅。」他覺得很疑惑,因為世間最堅固的應該是金剛石,為什麼會是「願力最堅」呢?
他以此請教無相禪師。禪師回答:「學佛,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發心行菩薩道,如果缺少願力就容易懈怠墮落、退失道心,所以必須以願力來堅固自己的道心;願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的力量。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心有願就有力量,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所以願力最堅固。」
這位居士再問道:「為什麼所有的佛菩薩都發願要度眾生呢?」禪師回答:「若以一棵樹來比喻,眾生是樹根,菩薩是樹的花,佛則是樹的果實,希望這棵樹順利長大、開花、結果,就得先灌溉。生命是個共同體,因此,度眾生、救濟群生是修學佛法的根本。」
所以,大愛是成佛的根本,而大愛的意義是:愛普天下的眾生,要擴大心胸、包容天下萬物,這是修學者深切的願。
尋找人生的方針
釋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間,這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四個字,意思是要啟發人人與佛同等的智慧。
人來到世間都是被父母所生,卻各有自己的父母及不同的環境際遇,為何會如此?人生的方針又在哪?有的人懵懵懂懂地過日子,爭名奪利、追求享受,都是為了私愛,這種懵懂的人生最後要往何處去?人死後是否就一了百了?
眾生不知生從何來,更不知死往何處。而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啟眾生的心門,因為人心就像一間暗室,要把窗戶打開或是燈光打亮,才能看清裏面的擺設;而平常沒有打開心門,所以不明白事理。
很多人「懂理」卻不懂事,道理都在書本上,只要認識字就能了解,可是真要實際去做,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唯有用心學習,力行實踐,才會事理圓融。
人生之旅
世間人身難得,必須具足很多因緣才能來人間。佛教說六道輪迴,這一生不管投生在哪一道上,都只是一期的生命;不過我們擁有一個永恒不滅的慧命——生死只是神識捨此身又投彼身。
往生後,是不是能永遠投生為人呢?不一定。因為再得人身的機會只有六分之一,其中雖然有比人間更好的天道,可以享天福,但是沒有機會再造福;福享盡後,還是會輪迴於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佛教並不提倡求生天道。
萬一投生到畜生道或地獄、餓鬼道,那就苦不堪言了。那裏的眾生想發心修學也沒有機會,因為苦得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環境讓他們體會真理;在極端痛苦的地方,也沒有機會聽聞佛法。
即使投生人間,有時生在最好的環境中也不見得好,因為大多只知道享受,不會想到人間的疾苦,更不會去探求人生的真理;相反的,如果投生在貧窮的人家,就算想做好事,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我們要珍惜平實的人生,來到世間可以看盡人生的苦相,啟發我們的道心,堅定求法的心念,所以平凡的人生最幸福。
人生的過程中,有長有短、有輕安自在、也有百般折磨。這些不同的人生,都是在過去生死輪迴中,已造就了「因」。我常說:生與死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著的這段人生,一旦生命結束,「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
挂著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們在外看到人家在辦喪事,為了祭拜亡者,殺了許多生靈,因此個個表情悲慼。佛陀知道後,悲憫地說:「這就是眾生的顛倒!殊不知人死了,屠殺生靈的行為對亡者一點益處也沒有,反而是生者在自造惡業。」
佛陀接著講了一段故事——從前一戶有錢人家辦喪事,請了一位婆羅門來承辦儀式。這位婆羅門指示喪家要準備豬、羊等牲品,後來他覺得如果再增加一隻羊,這樣的擺設會更好看。於是對工人說:「你去牽一隻羊出來,把牠洗乾淨,再用花鬘裝飾,然後帶回來屠宰。」
正當工人將花鬘挂在羊的脖子上時,這只羊忽然仰天鳴叫,叫聲好像在笑一樣;隨即又悲傷地哀鳴,令工人感到莫名其妙。此時,這位婆羅門坐著冥想時,腦海裏忽然出現羊對天嗚叫的景象,之後羊竟然開口說話了,牠說:「墮入羊身五百世,今天終於能解脫了!」
婆羅門不解,羊繼續說:「我在五百世以前跟你一樣,也是一位婆羅門,殺了很多無辜生靈,所以死後淪為羊身,而今天是第五百世的受報。想到我即將解脫,所以心裏很高興!但是,一想到將來你也會跟我一樣受報,就為你感到悲哀!」
這時,婆羅門突然由冥想中清醒,心中頓有所悟,看到工人正要把羊牽去宰殺,便馬上制止,並取下羊脖子上的花鬘,牽著牠一起遁入山林。
佛陀常常開示因緣果報之理,教弟子們謹慎於當下的起心動念與行為舉止。一心庇護眾生平安幸福,就是「慈」;疼愛眾生的生命如己,就是「悲」。
人人若能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與大地眾生合為一體的心懷,則人人都是佛!眾生自然就會幸福、平安。
圓滿人生之緣
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又沒有做虧心事,為什麼會生病?其實,因緣果報不是只看這一生,也許過去生中就已埋下了不好的因,但不論如何,總要泰然地接受一切。當然,有病不就醫是不對的;如果看過醫生,做了各種治療仍未見效,就是盡了人事,再來只有聽天命。
有位知名企業家的兒子,某天突然呼吸困難,被緊急送醫急救,後來他回憶說——在開刀房時,自己輕飄飄地往天花板飄,當他往下看時,心想:那個人不是我嗎?為何有這麼多人在那裏?他們在做什麼?突然間,他覺得好像被一種力量拉下來,然後就醒了。
他問我:「師父,這樣是不是叫往生呢?」我說:「你最後又回來了,所以只是短暫的死亡。」這是由於他的業未盡,所以又被拉回來;如果他的業緣盡了,很可能就隨著另外的境界去了。
「死」沒有什麼可怕,但是病重時,也不要想:既然這樣,那我就自行了斷。不能如此,因為已經不斷在受業了,如果到最後的時刻又再造一次業,業障就更重了。我們應該自然地來去,不論因緣如何,都要好好地接受,圓滿人生之緣。
無取是菩提
維摩詰居士說:「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無亂心自靜,煩惱止息,這就是菩提、覺悟。
「無取」也是菩提,因為沒有執著,無分別心,沒有這是我愛的,這是我不愛的;這是我所長,這是我所短等等分別。若起分別取著之心,就會在攀緣中煩惱不堪。
「緣」是最讓人費心的,好緣、惡緣,歡喜緣、不歡喜緣……,歡喜緣會牽動我們的心,妨礙修行;不歡喜緣則讓人起煩惱,增加了業障,所以「無取是菩提」。
與人相處要以平等心相待,不要有喜惡之別。對人要求太多,則永遠無法滿足,而不滿足的人生是最可憐的,若心不滿足,如何體悟佛陀的清凈教法呢?
誠實之心
維摩詰居士有一句話:「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直心即是無虛假之心,我們要時時培養直心,由初發心筆直抵達目標而毫無偏差,就叫做直心。
心若虛假、彎曲,煩惱就會趁虛而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則時時充滿曲解、誤會;連帶著好的法也無法吸收,合群的事也做不來,因為自己方寸已亂,又怎能修行呢?所以,真正要學佛,入門必須直心,要發誠實之心,以毅力克服困難,不被煩惱所轉,才能直向菩薩道邁進。
發行是道場
維摩詰居士的另一句話:「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發,是發心;行,是修行,也就是發深刻誠意的心,行於菩薩道。我常說:「甘願做,歡喜受。」甘願做,聽起來似乎是很淺顯、很簡單的話,其實「甘願做」也就是「發行」;我們從內心深處發出誠意,並且起而行動,這才是「發行」。
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都是修心養性的功課,思想觀念要時時自我調整,一切動作要依循「初發心」的那分願力,以歡喜心去做,必然能做得很貼切圓滿。
甘就是甜,做得很累心裏卻很歡喜,稱為「甘願做」。例如:有的人到醫院當志工也是很辛苦,醫院那麼大,光是走來走去就夠累了,何況還得用心讓病人轉移痛苦、身病而心不病,這要費多少精神啊!然而大家還是甘願去做,即使辛苦,心裏的感受也是甜的。
醫院內什麼最美?病人的笑容最美!當大家想盡辦法讓病人展露笑容時,就是最令人欣慰的事,因為我們都有發自內心的「願」,希望病人解除身病,同時心裏也得到安穩快樂。
可見真正的法門就在我們的內心,心門若不開啟,如何能契入?若能將心門打開,承受佛陀的教法,則八萬四千法,門門皆可通。
本性平等
眾生追求物欲的心念很強烈,但是,要學佛成聖、向上進取的意志卻很薄弱。一般人都會想:佛是佛,我是我呀!佛有異於常人的毅力,而我只是凡人,與佛的距離相差這麼遠!
其實,眾生與佛平等,我們的本性之中,存在與佛同等的智慧和毅力,只要發大心、立大願、努力向前,不論時間有多長、路有多遠,恒持最初所立的志願,一心一意去做,就能達成目標。
例如地藏菩薩,長久以來所度化的眾生已無法計數,若問地藏菩薩何時才會成佛?他已無暇去計算,唯有等到地獄眾生度空時,他自然就成佛了,這是多麼感人的大悲願力!同時也是地藏菩薩最令人敬佩之處。因此,眾生也應依教奉行,用心於自度度他,如此地藏菩薩奔波救人的時間才能縮短。
慈心願力
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是立志,佛教也如此強調——要發大心、立大願。如果人沒有立志,這世間怎會有偉人?又怎會有聖人的足跡讓我們不斷地跟隨,進而走上成聖成賢之道呢?
像地藏王菩薩,他的特色就是發大心、立大願!其實,諸佛菩薩都發過大願,所以有一句話說:無願不成佛。像現在學生參加考試、填志願;志願即是他這一生的方向,可見志願非常重要,而我們來學佛,目標是要成佛,又怎能不發願呢?
願有總願、別願。總願是四弘誓願,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諸佛菩薩共同發的大願。
別願則是諸佛菩薩個別發的願,像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則有六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而釋迦牟尼佛有五百願!這都是別願。學佛行道者一定要學習佛菩薩的大願,向佛菩薩看齊,這必得多用心啊!
逆境中的冶煉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須菩提尊者,人稱「解空第一」,他對佛陀所說的「真空妙有」之理有很深刻的體認。有一次他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就帶著天神來慰問須菩提。
他們以琉璃琵琶彈奏天樂,來到須菩提療養的地方,天人的歌聲伴著曲調唱出和諧的聲音,清雅的天樂妙音,世間難得一聞。須菩提在病中聽到這種樂聲,心情開朗,暫時也忘了病痛。
釋提桓因緩緩來到須菩提座前,天人恭敬地向比丘作禮,然後慰問病情。因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釋提桓因向須菩提請教:「尊者,您解空第一,既然是空的,又怎會生病呢?您生病時,到底是哪在痛?」
須菩提尊者回答:「世間萬物萬法,都有相生相滅的演化過程,人之大患在於有這個身體,有身體就有病痛,這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不過身體也是載道器,因為有身體才能修行、體會人生的真理,進而覺悟。」
一位是天人,一位是覺悟的尊者,由他們的對答,讓我們了解萬法相生相滅之理。的確,需要有身體才能修行,而我說的修行並非指出家才叫修行,「修」是修身養性;「行」是行為端正。我們要利用身體來修心,處於順境時要時時警惕,不要迷失自己;在逆境中更應堅定意志,如此必能超越困境。
如何了生脫死
生死要怎麼「了脫」?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真正可以實際運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面對大眾,如何調伏自己的心——讓內心不生煩惱,叫做了生;能不為私利而深入群眾,廣度眾生,就是脫死。
我的人生觀是:每天我都在了生脫死,把心念照顧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去除貪瞋癡。人生有六道輪迴,有現在、未來和過去的習氣,過去的因緣已定,不可否認,也不需懷疑。
既然有前生與未來,這一生就非常重要,必須調整好自我的習慣。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起心動念,六根六塵不斷地對境生心,而修行就是在根、塵對境生心之中,把貪瞋癡的心念調伏下來。雖然走入滾滾紅塵,卻不受紅塵束縛自己的心,這就是了生脫死!
人與人之間,有親、有怨,這就被怨親的分別所束縛了。學佛,要走入群眾中,而且不起喜愛、怨恨之心,心若沒照顧好,可能會終身遺憾。我一直希望能凈化人心,所以常常提醒大家,不要衝動,心中有愛要時時表達。
希望大家心懷大志,關愛天下眾生;當然這需要先清除自己的貪瞋癡慢疑,才能了生脫死,發揮內在的良能。要做一個讓人恭敬的人,一定要有德;而內修外行才會有德,所以大家要謹慎自己的言行。
不要認為自己做很多了,應該把「做了很多,很辛苦!」的念頭轉到別人身上,心中時時感恩;因為有大家辛苦的付出,我才能過安定的生活,因此,時時要有知足、感恩之心。
壹、凈覺之路(下)
生命的彩筆
想要了生脫死,必須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犯錯,若能把心念照顧好,就是了生!走入群眾而無分別心,不要以為修行要獨善其身,不再為別人忙碌,這是不正確的想法。
六道輪迴是生生滅滅的,而且永無窮盡;菩薩道則是超越生死而不離生死,所以未來也是無窮無盡。因此,壞的緣要儘早斷除,在生活中不斷凈化自心,同時為眾生付出。
在芸芸眾生中,我們要不斷地發心立願,不因別人尊重你,就不可一世,若自以為是,這就無法「脫死」,因為被順境綁住了;或是有人對你態度較差就起煩惱,這也是被眾生綁住了。我們應灑脫地儘自己的本分,不計較眾生對你如何,這就叫做了生脫死。
記得當年剛要建醫院時,有人對我說:「師父,您要建醫院,我們都很感動,但是,您的身體好像不太好,請您把身體照顧好一點,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來引導大家。」
我說:「再長的生命總有一天會結束,最重要的是慧命的成長。若要我不做事、好好保養,這樣多活五十年,不如認真做事,而活五年。」這是我對生命的觀念。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不因別人而起心動念,要在人事中,訓練自己去除人我是非;不起煩惱,這就是了生——了卻心中貪瞋癡的起伏。
「脫死」不是只為了脫自己的生死,而把度化眾生的心放在一邊,應以智慧成就別人,才能將慧命善加發揮,所以要關懷普天下眾生;人人都有一支生命彩筆,唯有用心揮灑,人生的美景才會顯現。
樂觀除心病
有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雖然生病住院,不過他非常樂觀,是個很可愛的老人。他的子孫共有一百多人,我對他說:「您現在九十九歲,等您一百二十歲時,您的子孫也許就有兩百多人!」他說:「是呀!我『來』的時候,就預備要有兩百位子孫。」好像他已清清楚楚明白自己何時要來,何時要走。
另外,我也常常看到一些身體健康,但是「心病」很重的人。他們的知識很高,但是心態卻很偏激、貢高傲慢,喜歡鑽牛角尖,在現實的人生裏,往往不堪一擊。因為他們的心很脆弱、喜歡計較,得失心太重了。
看到這些人生百態,不禁自問:「何種人生才是真正可愛的呢?學問高、有才華,可愛嗎?名氣大,可愛嗎?」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一個人徒有滿腹才華而不願付出,又有什麼用呢?這種人還不如醫院裏的病人;身體的病有康復的一天,但是心病要「復健」卻很難,因為貢高我慢的心態很難去除。
所以,我常說:「身病固然很苦,但心病更苦。」心理不健康,不只自己苦惱,也會帶給許多人痛苦。因此,我們一定要把身心調適好,人生才會過得健康、快樂、美好。
藉境啟悟
曾經有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看我,他告訴我:「上個月我的母親載我太太去上班,在路上不幸被砂石車撞倒;媽媽當場往生,太太彈起來後落地,送到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太太肚子裏還懷有孩子。」
突發的意外,奪走了三條寶貴的生命。聽了很心疼,不過,我很佩服這位年輕人,他很平靜地說:「還好,我的岳母一直以師父說過的法語來勉勵我,事情算是過去了。」
他的岳母是慈濟的志工,常常將所聽到的法轉述給他,他覺得岳母既堅強又有智慧。他失去了至愛的妻子,岳母則是失去貼心的女兒,不過,他的岳母能看得開,而且還常常開導他,所以他也比較能放得下。
懂理不稀奇,懂事最重要。世事多變化,當事情發生後,有辦法調理自己,讓心情平靜下來,進而化悲為悟、看得開,接受事實真相,這即是所謂的「藉境啟悟」。
諸法空為座
「諸法空為座」,是指要抱著開闊、無求的心來面對人事物,也不執著於外在的事相。如果做了一些好事,就四處炫耀:「我做了很多……,那是我做的,這也是我做的。」其實,炫耀過了,也就炫耀完了」,而且可能還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真會吹噓!
眾善奉行,我們做得歡喜就好,是自己甘願做的,還有什麼好炫耀呢?更何況做過之後,內心安然的感受沒人可以分走,何須別人再來讚嘆?若需要讓人稱讚,這也叫做執著;因為還要「等人來誇獎」,就多一個煩惱。人生要學會時時讚嘆別人,而不求別人讚嘆我們。
事情做過之後就不放在心中,這叫「諸法空為座」。若能如此,就沒有煩惱;煩惱消除了,而且能敬重別人,時時將愛心表達在生活中,這就是最值得被尊重的榜樣。不用自我標榜,別人自然會生起恭敬之心,這是無聲的說法,也是最好的身教。
觀照身心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凈化心地,行菩薩道,菩薩道有六個要件——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現在我們已得人身、已聞佛法,應該把握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不斷修學,並且帶領眾人走上菩薩道。
我們要懂得把握時間精進向上,但是,精進不只是拜佛、唸佛或打坐、聽經而已。這些功課是要讓我們的心念集中,使身口意三業合一;共修時,不是只有自己的身、口、意要合一,還要學習跟別人聲音合齊、動作協調。
更重要的是:天天都要清凈身口意三業,不是要別人配合我們,而是訓練自己凡事多配合別人,要「看他人、調自己」,讓整體的道場很莊嚴。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和心互愛,心能和齊,力量就很大,未來必能創造出輝煌的志業。
自我美化
凡事不要經常自認委屈,也不要老是生氣,感恩的話要多說,所謂「讚嘆別人就是美化自己」;要多自我美化,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裏煎熬,與人過不去。
以我自己為例,若有不如意的事,過後要我重說一次,我就說不上來了,因為我很快就將這些事忘了!人我是非累積在心中有何用?就如電腦,存檔太多就容易當機,人我是非就像不必要的垃圾檔,要趕快清除;否則就會將別人「做記號」——何人曾惹我生氣,牢牢地記在腦海中,既然常記得對方的缺失,又如何能真正原諒他?
有時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你卻感到被刺得心裏流血,而對方還不知道自己傷了人;所以,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心胸寬大,自己才能活得快樂,進而幫助別人也活得自在。
苦報樂受
有人問:「我做了那麼多善事,應該一帆風順才對,怎麼還會遇到不好的事情呢?」這種觀念是不太正確的,佛法所說的「富」與「安」,不在於外境如何,而是著重在自我的心境——心中富有愛與安詳,不論遇到任何事情,內心都能保持平靜。
佛法講「因緣果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不過,前生種了惡因,今生仍然可以「苦報樂受」,對於果報,應該自我調適心態,以樂觀的態度、及時行善來開創新機運。
以錢財而言,金錢與生命到底有何密切關係?其實,要生存下去,只要三餐各一、兩碗飯就夠了,衣服也是幾件就夠了,至於睡的地方,能有六尺長、三尺寬的床也已足夠。可見人的生活雖然少不了食衣住行,但並不需要貪求什麼;既然生活所需都很簡單,在因緣果報會遇下,即使錢財有所損失,若能看得開,內心仍會輕安自在。
惡的果報現前時,不要把重重煩惱壓在心上,應知:現在的果,緣於過去的因,所以要調整心態,自我減輕煩惱。學佛就能一帆風順嗎?但看目犍連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卻仍逃不出業力,被人陷害而死。
因此,並非學佛就不會遭遇逆境,只是當果報來臨時,較能放下心結,因為看得開,才能接受別人的關懷、勸導,如此自然身輕心安。
滿分的人生
人都是在自己很高興時,才會讓人看了也很歡喜;但是我們要認清楚: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別人所說的話,不可能完全依照我想聽的來說;別人的臉色,也不可能完全配合我們的心態。既然事事不見得能如你的心、順你的意,當然就有很多不如意的事!
又如聽到人家批評某人對誰怎樣;或是雖然他看起來不錯,但是平常做人又是另一回事。原本這些事都跟你沒關係,但聽了這些話之後,你再看到他,心裏就會對他打折扣,這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如果看人都能很順眼,人人都是滿分,那我們的心就是滿分;如果你對別人打折扣,那就是自己的心有成見,所以有一句話:「用佛心看人,人人是佛;用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佛又稱為「滿覺」,因為佛陀的人格已經圓滿了。如果我們用圓滿的心去看人,對方也都是滿分,所以要先讓自己的心圓滿,才能看人人都是佛。
做人,疑人之心不可有,第一要讓人相信;第二要相信人。讓別人懷疑或懷疑別人都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不要有疑心,疑心生暗鬼,我們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念,放開胸懷,過一個滿分的人生。
志工與義工之異
有位社會名人來訪,在讚嘆慈濟志工之餘,並問及:「義工與志工的分界線在哪?」我說:「義工是義務性的,義務為社會做好事,所以有空就多做一些。」但是,人生要「有空」,要把時間挪出來實在很難,因為必須依個人的興趣而定。
譬如,有時候我們會問:「你有空嗎?我們一起去當志工。」他會說:「我沒空,我要去爬山。」或者說:「我沒有時間,我要去觀光。」「我沒空,我今天要去打球。」
儘管我們認為:不去打球也可以,不去爬山也不要緊,打球、爬山要出力氣,不如去工地搬鋼筋、建大愛屋。但是,為什麼他們會說沒空?其實,沒空的意思也包括了「沒興趣」,他的興趣是爬山,所以會調配時間去爬山;他如果對志工有興趣,就會調適工作的時間,投入志工行列。
像這次大家投入中部地震災區,我聽說——很多慈誠隊員把假期都請光了,有人甚至請到讓老闆受不了,說:「如果你再請假,就不必回來上班了。」而他們竟然對老闆說:「職工與志工兩者要選擇的話,我要選擇做志工。」
他工作沒有了,卻在慈濟的志業裏做得很歡喜!因為他有興趣。很多人真的沒時間,但是寧可請假來做。如果是周休二日,禮拜五下午就有遊覽車,大家浩浩蕩蕩地去做兩天,工地裏所見的都是上千人在工作;有的甚至利用晚上趕夜車,天未亮到達工地就開始做。
他們不是「有空才做」,而是分秒必爭地做。這不叫義工,不是我高興才做,而是在他的生命中發心立願,把最誠懇的心呈現出來,這種大慈悲心,不忍眾生苦,將他的人生價值發揮到極致,從內心深處發出最虔誠的愛,而遍佈於全人類,這叫做「大愛」。
所以那天我告訴這位來訪者,所謂「志心」就是做志願的工作,悲心願力和我們的生命已經合為一體,不可分離。
生命的業種
志願與生命是不可分的,這叫做志工。而且這分志願,已深入我們的生命,全身的細胞都有慈濟的基因,亦即慈悲大愛已經植入內心,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大愛的傳達。
現代的醫學稱遺傳的因子叫做基因,在佛教則稱為業種。「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要帶著精純的意識來去,因為來生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源於此生的發心立願。這分心願若能深植心中,一切的動作、付出,這種真誠的習慣就和生命密不可分。這叫做業種,亦可稱為基因。
業種會運轉我們的命運。因此,志工要做得「入心入體」,要用很虔誠的心來做,舉手投足都不能離開這念心。你們可能會說:「有啊!我們也都是這樣!」但是,是否都會表現出來?而且不只表現在陌生人身上,最重要的是,要表現在與我們同心同道、同志願的人身上,這樣才是真正的入心,才能讓生命的業種有所成就。
縮小自己結善緣
我們內心的一畝田,都是互相播種的,若丟一顆壞的種子在對方心田裏,將來就長出壞的果實,下輩子對方一看到你就不歡喜。所以我們應該要以平等心、廣被法緣,跟大家結好緣,如此,即使我們說一句簡單的話,人家也會很歡喜地聽。
心量若不寬廣,如何包容別人呢?不能包容別人,對方怎會容納你?有些人說:「我說話無足輕重,沒有人會接受。」這不能怪別人,因為你在別人心中沒有分量。有的人就說:「對,要有分量,我就要兇一點,具有威嚴才能佔一席之地。」其實,如果架子太大了,人家也會看不起。
不要以為「我」很重要,應該縮小自我,我們要微細到可以跑進人家的眼裏,而不會礙到人家,這需要功夫啊!在平常要進退得宜,才能在別人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人生很無常,大家是否能將這顆善種子,真正植入自己的生命中而來去自如?我們要走的是菩薩道;菩薩道是遙遠的,慧命是永恒的,若常常在凡夫地原地踏步,這條菩薩道能到達終點站嗎?慧命可能在中途就夭折了。
因此,對自己的修行、慧命,要認真下功夫,不要敷衍,要以志工的精神發心立願,廣結善緣,才能成就慧命。
以世事當教育
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這麼多人的犧牲,無常的苦相活生生地示現,如果我們不好好拿來當教育,真是對不起受災受難的人們;也對不起我們自己,因為智慧的覺性半途而廢了。這種付出的代價很大,六道輪迴苦不堪言,所以要好好對內自覺、精進。
精進,一定要在人與人之間磨練,不管對方給我什麼聲音、臉色,我們都要有感恩心。最近我很喜歡說一句話:「有感恩心的人,一定有愛心。」也說「付出的同時要感恩」,你去愛人,辛苦地付出,還要感恩對方願意給我們機會;愛與感恩是不能分開的。
不論親疏、怨愛的人,我們都同樣去愛,這叫做善緣、福緣,也是慧緣。我們要謹慎,一點點福緣都不要漏掉;一點點善緣也不要讓它失去。因為,修行如要「滿覺」,只有一種方法,就是福慧雙具。如果還有一個人沒跟我們結好緣,那就有瑕疵了;一個鐵盤不能有個小洞,有洞就不圓滿,還是要被淘汰重新製造。同樣的道理,我們要藉志工團隊的服務,在菩薩道上多結好緣,圓滿自己的智慧。
事因人做
不要對人生多所計較,最近常有人讚嘆慈濟,我都說:「事因人做。」慈濟已經遍佈全球,人家會說:「證嚴法師很了不起,慈濟才能做得這麼好。」我都說:「其實不是我一個人做的,是很多人一起做的。」
有人就說:「如果沒有師父帶領,哪有慈濟?」但是一個人能做事嗎?也不可能。因為有很多人共同用心投入,才有今天的慈濟,所以「事因人為」,不只要有師父,還要有大家;不能少一個你,也不能少一個我,才有今天的慈濟。
但是,凡夫常常「做事因人」,我不喜歡這個人,就不去做——做事因人就麻煩了;應該要事因人做。在慈濟這個大道場要藉事練心,「我是為志業而投入的,不是因為人我、利益關係,我才要做」。要為志業儘自己的本分,不要因為人事是非,就起了懈怠心。
總之,要把志工視為生命中神聖的大事,不要輕忽;要記得:「不要做事因人,要事因人做」。不要輕視自己,更要尊重別人,要有你、有我,也有他,大家凝聚在一起才能互相成就;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時機,成就慧命。
「善解」得自在
曾有一則新聞,報導某個旅行團準備去南韓賞雪,他們先在高雄小港機場搭機,準備到國際機場再轉機。但是在起飛前,發現機輪故障,因此延誤了一個多小時。
而在中正機場要飛往南韓的飛機已經起飛了,這一、兩百人只好取消旅程,大家都忿忿不平。雖然航空公司表示隔天要補飛,但是旅客認為即使如此,也跟不上原先預約的旅行團;所以,有些人很生氣,紛紛要求航空公司賠償。
其實,若大家懂得善解,就會說:「幸好在還沒有起飛之前,就發現故障,躲過了一劫。」平安度過了危機,應該要很慶倖才對。如果不能善解,認為——好不容易才要實現的觀光計畫,卻又被耽誤了,就會心有不甘而起煩惱。所以,善解是多麼的重要。
人世間,日子一天天地過,每天都有幸與不幸的事發生;平安就是幸福,如果在剎那間發生任何的意外,那就很悲哀了!所以,人在平安時要懂得珍惜,多多培養寬諒、善解的心。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比較;若真的要比,就要比愛,比這分善念,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昇華。
有一對夫妻,為了家庭事業而煩惱,因為兄弟之間有點不愉快。這對夫妻白手起家,創立了不錯的事業;為了照顧弟弟,也雇請弟弟在公司幫忙。公司的一切運作都是哥哥在負責,並且盡心地培育弟弟,最近弟弟認為自己可以獨當一面了,就對哥哥說:「我要獨立,你該給我最大的那家公司,因為我也跟你一起打拚了好幾年。」
他忘了哥哥不僅撫養他長大,還用心栽培他。哥哥心裏也很矛盾——如果跟弟弟計較,就沒有把師父的話用在生活上;不計較,又覺得心有不甘。
我勸他:「感情是無價的,無法用數量來衡量,尤其是同胞之愛、兄弟如手足,有形的財產其實不是這麼重要。再說,財產該是你的,就跑不掉;不該是你的,也守不住。不用計較,錢再賺就有了,但是兄弟的感情是賺不回來的。」
他點頭說:「我知道了,師父平常就說不要計較。」我說:「對啦!不用計較,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夠用就好了。」他想通了,回去就把公司過戶給弟弟。沒想到幾天之後,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那家公司因而全毀了。
這可不是「一轉念」,退一步就海闊天空。該是自己的跑不掉;福分不夠的話也得不到。計較之心多苦惱,能夠不計較,退讓一步,所得的即是自在輕安。
真理之路
世間每個角落,不斷地發生無常,令人感到無奈!更讓人痛心的是由少數人所造成的天下大亂。例如:過去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衝突,以及去年(一九九九年)阿爾巴尼亞、南斯拉伕的種族戰爭,使得雙方人民爭戰不休,多少人無辜傷亡、流離失所,看了實在令人心疼不已!只因少數為政者的理念差異,就導致兩國之間的仇恨,真不知兩國人民的仇在哪?恨在哪?
這些多政變的國家,無辜的老百姓在長年的戰爭中苦不堪言!因為國家的財富都用在購買武器上。婦女、幼童、老人們所過的都是驚惶的生活,不知道哪天丈夫、兒子也要上戰場?不知道幼小的孩子會不會變成孤兒……。
世間真是苦難偏多,自古以來,天災、人禍不斷發生,也因此當初釋迦牟尼佛會看透人生的苦難,進而尋求永恒的真理。雖然他突破了重重難關,為後人開闢出一條平坦的真理之路;但是,有多少人能體會?又有多少人能循規蹈矩地步上這條真理之路?
如何引導眾生解脫無常的人生?要脫離苦難別無他法,就是要「調心」——徹底地凈化自他,讓人懂得放下自私的觀念,將愛擴及至普天下每一個眾生!所以,希望大家要多用心,步步踏穩人生的康莊大道。
慈心與悲心
凡夫較能「無緣大慈」的付出,但是缺少「同體大悲」的善解。無緣大慈就是對不認識的人付出愛心,對方若受苦受難,我即使冒險也要去救助。像有的人回來當志工,有些阿公、阿嬤病得很重,志工不認識他,也願意叫他阿公、阿嬤,當人家的孫子,還當得很高興!病人出院後,也很主動去居家關懷,他家又臟又破爛,志工就抱他出來,有的幫他洗臉,有的幫他洗腳、剪指甲,另有一群人到屋裏幫他清掃整理,大家做得很歡喜。
甚至,有人在醫院裏看到身上刺龍畫鳳的,心裏就知道:要教育他不是用罵的,而是要溫柔地諄諄善誘。不論他過去怎麼殺人放火,還是會鼓勵他:「沒關係,重新再來!只要能好好地懺悔;懺悔即清凈,可以開始重新做人。」
看到對方有所改變時,就會高興得來跟我心得分享。我內心覺得:能原諒別人的人,真是包容心很大。
但是,有時會聽到誰跟誰不和!我就會想:跟你不認識、那麼霸氣橫行的人,你都可以原諒他,引導他改過,讓他在社會上能安然自在地做事。反之,跟我們同道、同志願的人,他不會做人,滿心煩惱,你竟然不會「同體大悲」?他心裏有苦難,得不到人的愛,或是得不到寬待,我們怎麼沒有像對待阿公、阿嬤一樣,擁抱他、撫慰他呢?這就是所謂的凡夫。
有人就說:「這麼熟的人,何須如此?」這就是「熟不拘禮」。彼此都認為——我說的話,你不要放在心裏;我想說什麼,你就讓我倒垃圾吧!只希望別人當我們的垃圾桶,卻沒有去掃除別人心中的垃圾。
總之,這些缺點人人都有,對不認識的人,都想讓他去除煩惱,得到快樂,但卻可能犯一個毛病——和親近的人比較、計較。我們應該要對外用慈、對內施悲,慈就是智慧,悲就是大福,所以福慧在雙修!懂得對人善解,這就是智慧;對人包容,這就是福。能以這分寬大的心來待人處世,就會廣結善緣而法喜充滿!
貳、心靈風光(上)
心路風光
本會的宗教處舉辦了「慈濟老友回娘家」的活動,在第一批老友中,我看到一位張老醫師。他坐在輪椅上,我就去握握他的手說:「張老醫師,很多年沒看到你了。」他說:「我已經九十七歲了!」當初他幫助我義診時是七十歲,現在已經九十七歲了,日子過得很快。
記得當時每次去義診時,最遠曾到台東或豐濱,還有花蓮縣的鄉下地區,每個星期六、日或是有節日時,我們都會下鄉去義診。
我問他:「孫子呢?多大了?」他說:「你抱過的那個,現在醫學院將畢業,快要當醫師了。」提起那個孩子,我又想起當初他的媳婦一連生了三、四個孫女,而老醫師的觀念比較守舊,一直希望有個男孫子。我說:「男孩、女孩都平等,女孩也不錯啊!」他說:「才不一樣,有個男孫多好!」我心想,他的媳婦壓力可真大。
後來張老醫師的媳婦懷胎足十個月了,那天剛好又要去台東義診,張太太對同是當醫師的先生說:「我可能今天會生產。」張醫師說:「今天要去義診,還是讓我安心去吧!妳要生的時候,就去醫院好了。」他向婦產科交代好之後,就和父親一起去義診了。
當時一坐上車,花蓮醫院的護士告訴我這件事,我聽了非常感動,就說:「張老醫師,真的很感謝你,你想要有男孫子,就祝福你如願吧!」還在義診時,他們接到電話——「生了,果然是男孩!」他們父子都很歡喜。
小孩子滿月之後抱來給我看,我就抱一抱、搖一搖,說:「阿公是醫師,爸爸也是醫師,將來你也要好好當醫師!」沒想到現在真的要當醫師了。
回首當年,想想現在,真是歲月不饒人。不過,彼此分享三十多年前攜手走過來的這條心路風光,的確覺得很溫馨、很可愛!
現代經典
現在慈濟的歷史經典,有許多活生生的、個人的親身經歷。
就如慈濟醫院的曾院長(於八十八年退休,現為慈濟醫院榮譽院長),記得當初他一聽說我要建醫院,好像很驚訝,覺得一個出家人,要如何蓋醫院呢?蓋醫院實在是很辛苦的事。
在談話當中,我說我看到很多窮困人家,他們又貧又病,實在非常可憐!他也提起他年輕時,到麻豆、布袋研究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得到「烏腳病」的經歷。當時還沒有病名,烏腳病一詞還是曾院長先說出來的。
他很用心地投入研究,當時鄉下人很節省,電燈都很昏暗,曾院長告訴我:「那時大部分的人家裏面都是黑漆漆的,燈泡這麼小,我就從昏暗的房間裏把病人背出來。」等到病人坐在門口,一看整只腳都黑了,分不出是臟還是已經爛掉了,所以他就去舀一桶水,蹲下來為病人洗腳,洗乾淨後才知道是什麼顏色。當時我聽了,內心好震撼,真是一位好醫師啊!
我心想:將來把醫院蓋好後,要請這位大醫王來做慈濟醫院的好領導者,因為他是一個好醫師。緣,就是在當時結下的,所以從我開始蓋醫院的每一張圖,都是由曾院長和一位杜院長評鑒,當時兩個人都是臺大的副院長,所以那時我就請他們兩位來幫我蓋慈濟醫院。
看到大愛臺的螢幕上,曾院長從草創時期娓娓道來,慢慢地說到現在,他拿出一張張歷史照片,真的拍得很好,這就是慈濟要保存的文化,也是一部現代經典。
慈院與仁醫
每年的八月十七日就是紀念慈濟醫院(簡稱慈院)啟用的日子。十多年前的這一天,正忙著醫院啟用和靜思堂破土,非常熱鬧。時間過得真快,回想起陳英和院長,十多年前安裝開刀房儀器時他就來了,還帶來一群護士,一來就開始打掃。
那時送來一台儀器,陳英和醫師就在加護病房外忙著拆封,我正好經過就問:「陳醫師!你在做什麼?」他說:「我要安裝這部儀器,正在清點螺絲。」當時陳醫師好年輕,剛從臺大受完訓練升為總醫師。
當年的年輕小夥子與醫院同時成長,如今他已經成功地完成上百例脊椎側彎的矯正病例,也早已經是列入金氏紀錄的名人。
看著他長大、邁入中年,看他成功,看到他能替我們負起醫療的重擔,真的很欣慰。
培育良醫
慈濟醫學院的學生已經進入實習課程的階段了,感覺上醫學院才創校,一下子這些孩子就開始要走進病房實習了,這表示我們醫學院培育的人才,開始可以發揮功能與良能。
因為學生的課程要進入臨床實習,所以,除了醫院原有的醫師外,還要趕快號召一些兼具學者身分的好醫師來慈濟,一定要具有教授身分,並且品德良好。有不少教授在國外很成功,都有不錯的發展機會,但他們都覺得與其在海外開創,不如回歸台灣,教育自己的同胞子弟,所以他們都下決心回來。
有心回來就能同心、同道、同志,更希望大家和心齊力,將教育與臨床聯貫起來,好好地帶領學生,也為社會培育更多的人才與良醫。
生命與時光
〈普賢菩薩警策文〉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是在提醒我們要愛惜時光。
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阿公,覺得身體不舒服,就到台北某家大醫院檢查,結果是末期癌症。兒子不敢讓父親知道,老阿公覺得在治療過程中病情沒有好轉,也很辛苦,於是就想回花蓮。
但是,還沒到家就病況轉急,於是直接送到慈濟醫院。他罹患的是膀胱癌,醫師護士很用心地為他急救,一直到半夜一點才處理好,老阿公覺得舒服了,醫師才回宿舍休息。但是到半夜三點多,老阿公又痛起來,醫師再到病房為他處理,一直到天亮。
阿公很感恩醫師不辭辛苦地為他處理,而且絲毫沒有一句怨言。這位阿公很感動,所以一看到志工就說:「來慈濟醫院真好,志工這麼關心我,最高興的是看到活生生的觀世音菩薩來幫助我,這裡的醫師、護士真的是大慈大悲。」
有一天阿公對藥物起反應,對醫師說:「醫師,我這幾天怎麼一個人都看成兩個人。」醫師就說:「阿公,這種藥物反應是正常的。你不要看人,看錢好了,鈔票一張可以看成兩張。」醫師幽默地解釋,阿公聽了很高興,也知道這是用藥的正常反應。
老人住院將近一個月,醫師慢慢地讓他了解病情,剛開始他有些不能接受,經過志工不斷地引導、帶給他歡喜,現在老阿公不僅能自娛,還會娛樂別人。他會拉二胡、唱歌,把快樂帶給別人,在僅剩的日子裏,他已經把生死看開,把握著時時刻刻,發揮自己的良能。
生命的長短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人間是否懂得道理?懂理之後是否已經實踐?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能聽到一句真理並且去實行,即使晚上就死亡,也已足夠了。所以,生命最重要的是,用在理事會合的生活中,把握當下,做就對了。
愛心無價
有一次在慈濟醫院開會時,連續聽到好幾次救護車的聲音,每次我都會心裏一震!掛念著救護車裏的人到底怎麼了?是輕傷還是重傷?也在心裏默默為他祝福:但願他來到我們醫院,經過救治後就能平安無事,這也是我們蓋醫院的目的。
雖然常為了醫院的事務而擔憂,但是想到病人被送來後能得救,就覺得這種代價已值得。我們要「尊重生命」,因為生命是無價的,不能以金錢來衡量,而愛心的付出也是無價的。每次想到這裡,所有的煩惱就會拋開了;還好有這股力量推動著我,才能繼續不斷地向前邁進。
全省醫療網
每次聽取「全省醫療網」的進度會報,就可以想像未來這幾所醫療網的設立,應該是台灣最好、最具有愛心的醫療機構,因為裏面的設備,處處都在為病人設想。
人生的價值,莫過於生命。身體能夠健康地發揮良能,就是最美好的人生;一旦生病、失去使用功能時,也就失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而要維護身體的功能,唯有善加預防,萬一發生意外,就要有完善的醫療救護。
尊重生命的醫療建設,過程雖然很辛苦,但卻很有意義。所以很感恩所有的慈濟人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同心推動慈濟全省「醫療普遍化」的工作,不論勸募或是精神理念的傳達,大家都很用心。除了天天為四大志業付出之外,委員、慈誠隊還輪流回來醫院當志工、付出愛心,在工作中也上了一堂涵蓋生老病死的「生死觀」課程。
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生命的意義,這是時時刻刻都不能放鬆的。依佛法而言,生命有難以止息的輪迴,所以,要時時做好心靈的調適,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要用心思惟、觀察,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時間的妙用
前不久有位慈青(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成員簡稱)跑到我面前跟我說:「師公,您認得我嗎?您摸過我的頭耶!」「哦!那時候你多大呢?」「國小六年級。」「現在呢?」「已經讀大學了。」那時候,我可以伸手摸他的頭;現在卻已經高出我一個頭。時間的累積讓孩子茁壯成長,但也讓大人變老了,這就是人生的變遷。
由此我們看到了時間在人事變遷上所留下的印記。若說:「人生無常,時間短暫。」那是指我們所面對的「現在」很短暫,一旦當下的這一秒過了,便成了永恒的歷史。
曾經有一位大陸人士送我一塊石硯,他還特別拿出一張蓋了章的單子,證明這塊石頭有五億年的歷史。以這方石硯而言,是因為過去的時間不斷累積,未來不斷延續,五億年的時間,就從一分一秒中累積起來。
我常說:「把握現在。」一切事物的成就都要靠時間。孩子的求學階段,也都要分秒必爭地用功,到了高中畢業考大學時,還要開夜車,日夜都不能浪費,用時間來累積學業。考上大學也要再認真努力,因為學無止境。
我們確實要「把握當下,恒持剎那」,因為「現在」是非常短暫的,一不小心就過去了,所以我們不能忽略它;剎那可累積成永恒,只要能善用每一個短暫的現在,就能累積自我的成就,了解時間的妙用,就更要好好地珍惜時間。
李居士的故事
大家聽過李宗吉居士的故事嗎?他是福建廈門人,生於民國十五年。七歲時,不幸父親過世,寡母帶著孩子,生活淒涼。五十多年前的社會,生活真的很刻苦,但他卻能在刻苦中立志上進。
李居士說自己幼年失學,沒什麼學問,但是他很認真,年少做童工時,每天一起床就把事情安排好,任勞任怨地做好手邊的工作。心中沒有其他的煩惱和貪求,生活過得很清凈單純。
老闆想試探他是不是值得栽培,就故意把錢亂丟,讓他每天掃地時都會撿到錢。他總是把撿到的錢一一拿給老闆,試探了幾次後,老闆覺得這個孩子很值得栽培,才用心地栽培他。
後來他投入航運事業,歷經艱辛,白手起家。當他的第一艘大船要啟航時,一般人都是請大官或明星來啟航,他則是請媽媽剪綵啟航。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媽媽,這分孝心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李居士忠孝節義俱全,以他現在老邁的年紀,每天還到陽明山媽媽的墓地上香、掃地;這對現在的人,尤其是成功的企業家而言,確實很難得,但是他天天持之以恒。
事業成功後,他很盡心地回饋社會,尤其重視獎學金的設立,不只在台灣設立獎學金,也回饋大陸的鄉親們。人生,學歷的高低並不是成功的唯一要件,最重要的是不忘本,還有品格要照顧好,如此自然會有踏實、美滿的人生。
心願
有一位八歲的小女孩告訴我:「師公,我的小腦長瘤,必須開刀,我好怕!」
我安慰她:「別怕!要開刀時,醫師叔叔會讓妳睡覺,睡醒就開好了。」她說:「我從小到現在,最怕的就是刀子。」我說:「醫師叔叔會用很小的刀子,妳看不到的。不要怕,要勇敢。」她很乖巧地點點頭。
她還說:「希望我的身體能健康起來,將來我要讀慈濟的學校。師公,您也要把身體照顧得很健康,將來帶我到慈濟唸書。」我說:「好啊!妳將來如果讀醫學院,畢業後也可以當醫師。」
她又說:「師公,我還有幾張紙要給您。」我一看真的好心疼,我問她:「這是誰填上去的?」她說:「是我自己寫的遺體捐贈及器官捐贈書。」我問:「這是做什麼的,妳知道嗎?」她說:「我知道,爸爸、媽媽都跟我說過了。」我說:「妳好勇敢。」
小女孩的生命到底能夠活多久?不知道,聽主治醫師說很不樂觀。但是這孩子真的很有智慧,也很有愛心,如果病能醫得好,當然最好;假如不能過關,她也要遺愛人間。
另外,在新竹有一位老太太來看我,她已經一百歲了,但是行動非常伶俐,耳聰目明,走路不用人家扶,看起來差不多像七十歲左右。
人生的道路有長有短,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的人生,我們能把握住生命的方向,這一刻就是寶貴的歷史,因此,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好好地珍惜。 有願就有力
來自賴索托的吳居士,經歷了一九九八年當地的一場大暴動之後,自身又有一場與病魔搏鬥的浩劫。
在暴動過後沒多久,有一天,他睡到半夜肚子突然很痛,當時正流行腸炎,醫師也診斷是腸炎,開了藥就拿回家吃。回去之後,不但沒有好轉還持續劇痛,於是轉往大醫院急診。
在救護車內,他自己覺得很不樂觀,就對太太說:「萬一我怎麼了,妳不要讓我成為植物人,我不要拖累家庭。」之後就陷入昏迷狀態,但是,他心裏就發了兩個願:一是「如果註定屍骨要埋在非洲,那就『快去快來』做慈濟,要在非洲救黑人」;又發願「如能逃脫這一劫,那更要加倍地做慈濟,未來的歲月要完全奉獻給慈濟。」
到醫院時,他已經動彈不得,但仍聽到醫師說:「這個人死了!心臟都不跳了。」當時他一直想告訴醫師:「我還沒死。」但是眼睛卻睜不開,嘴巴也說不出話,身體想要動一動也沒辦法;後來,因為他的太太一直請求醫師,才用電擊急救了將近半個小時,心跳竟慢慢恢復。
當他再醒過來時,已經相隔十五天了。其實,原本他只是盲腸炎,因延誤就醫而變成腹膜炎,在醫院住了五十八天后,終於健康地出院了。我說:「你現在回來要加倍做,我不用等你『二十年』後再回來了。」
這個經歷是他親身體驗的,其實,死的感覺到底是什麼?他真的是「死了又回來」。他和大家分享——死並不可怕,只要是自然的生老病死,不是自作孽的,真的也不會很難過。
我們發心發願,這分愛的力量很大,發願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有愛就有福,有願就有力。以他為例,他心中有愛、以愛予人,也因此救了自己;他終於突破難關再回來了!
貳、心靈風光(下)
以愛解怨
在台灣慈濟的夥伴很多,大家可以一起做;在國外卻很辛苦,因為夥伴太少了,凡事都要靠自己去打拚。
賴索托在一九九八年發生一件大災難,在五月選舉時,由於政黨發展不平衡,引發在野黨暴動,甚至軍人、平民、警察也參與暴動。鄰國南非因為跟賴索托有邦交,所以派軍支援賴索托。當南非的軍隊一入境,賴索托暴動的民眾更反彈了,進一步大肆搶劫、放火。
記得那天是九月二十二日,我接到南非慈濟人從賴索托打來的電話,告訴我:「師父,賴索托有大災難!整個首都,百分之九十都被燒光了!」想像那種火海場面,聽了就令人害怕。
我就問他:「賴索托有慈濟人嗎?」他說:「有,吳居士打電話給我們,我們已經從南非各地趕過來,準備開始提供食物的救助。」我說:「都被燒光了,要去哪買東西?」他說:「我們有經驗,大家開車出來時,也把瓦斯爐、鍋子、米菜油等等都一起載過來。」因為臺商的住宅都不在首都,只是店面及工廠受損,所以他們的生活比較不受影響。
另外,當時臺商及外商認為:賴索托政府應該要賠償他們企業損失,而慈濟人就安撫這些臺商:「你們如果請律師,一個人要八十萬,一百多人合起來,就要一千多萬台幣。現在賴索托已經燒成這樣,國家哪有錢賠呢?不如我們把請律師的錢,拿來做救濟的工作。」
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認同,所以大家就把要訴訟的錢拿去做救濟工作。不可思議的是——救濟之後接到不少電話,要他們去拿回被搶走的財物,拿回來的東西還真不少。所以,他們說:「很感恩師父教我們以德報怨,『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天下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我們同時學習到包容別人。」
愛的管理很有力,因為「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這分愛的力量才能撫平人與人之間的仇怨,並且化怨仇為愛的力量,形成一種愛的迴圈。
為時代作見證
在這個世間真的有許多人間菩薩,自從慈善志業踏上了國際之後,的確要感恩國際間所有的慈濟人,他們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取諸當地、用諸當地」,並且用心地回饋台灣。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要感恩的,因為他們都在為台灣爭光!
他們在移民之前,我都會交代他們「要為台灣爭光榮」,以往台灣人在國際間的形象不太好,我們要有這分使命——應該在每個國家都得人敬愛、得人心。要得人心就要先付出,讓每個僑居地的人都知道:台灣人很好,台灣人的品格、愛心很豐富!而慈濟人在國際間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他們不論在哪付出,都是以「台灣慈濟基金會」的名義去做,「台灣」兩個斗大的字總是擺在最前面,讓每個接受過幫助的國家都知道這是來自台灣的愛心。在一九九九年短短的幾個月裏,中美洲就已經有八個國家都知道「台灣、慈濟」。每次海外慈濟人回來心得分享,我都非常地感恩,這就是慈善的文化,希望它能更普遍、更迅速地傳佈出去。
我也要感恩大愛臺的同仁們,剛好在大愛臺成立後沒多久,就趕上國際救濟工作,大愛臺的同仁們非常辛苦,攝影機十分沉重,他們要跑新聞、找鏡頭,看到國際間慈濟人那麼投入,他們在放下攝影機後,還幫忙打包,又搬運很重的東西上卡車、送到救災點。大愛臺的同仁們真的非常可愛,大家都以志業的精神投入專業工作,所以我常說非常感恩,大家的努力都是「為時代作見證」的實踐。
為法忘軀
台中有一位慈誠隊的小隊長,他還沒參加慈誠隊之前就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不論是早晨起床,還是晚上要躺下來睡,都是非常的痛苦。
他加入慈誠隊後,不但不受健康情況影響,反而出勤率很高,他的小隊長看到這位年輕人非常投入,所以在他要卸任時,就將小隊長的職責交給這位年輕人。而他也認為:師父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這個身體這麼多病,現在如果不做,哪有機會再做呢?所以就勇敢地承擔下來。
當小隊長的日子非常忙碌,他的媽媽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有一天媽媽就對他說:「你做慈濟,我百分之百支援,但是你辭掉小隊長吧!責任太重了,對你的身體實在不適合。」媽媽不斷懇求他,他不忍看到媽媽為他擔心,於是就騎著摩托車,要到中隊長家辭去職務。
但是他邊騎車邊想起師父的話——「信心、毅力、勇氣」,想到師父,又覺得:我怎能半途而廢呢?生命的良能要把握時間發揮,不做白不做啊!
因此,他又折回家,跪在媽媽面前,堅定地要求媽媽讓他把兩年的任期圓滿完成。跪了四個半小時,直到媽媽於心不忍,才說:「好吧!既然你真的那麼愛慈濟,我也不再阻止你,只要你好好保重身體!」
在慈濟世界中,有很多像這樣為社會、為慈濟付出的人,真是點點滴滴的大愛匯聚在一起,真、善、美的故事非常多。看看台灣並不大啊!但是,卻有這麼多愛心人士真誠地投入,為社會不斷在付出,這分精神多麼可愛可敬,而且令人感恩!
可敬的老榮民
「貧中之富」的人在社會上也真不少,新竹有一位七十六歲的老榮民捐出二十四萬元。我聽了嚇一跳,問他:「老伯伯,您怎麼捐這麼多錢呢?」他說:「我要感恩慈濟,這些錢是慈濟這幾年來給我的,要幫助我的家庭。」
老榮民只靠終身俸養家,他一家五口都有遺傳性的高血壓、糖尿病,所以委員很關心他們,不只是每個月給予補助,每隔幾天還到他家關懷,去幫忙整理、送醫等等,就像他的家人一樣。
後來,他的大兒子、二兒子相繼往生,三兒子跟爸爸住在一起,老太太則是去年底往生。慈濟給他們的錢,老太太都省吃儉用,存了私房錢藏起來。老先生不知道,等到老太太往生後,他在整理遺物時才發現這筆錢。
他想:這些錢對我沒有很大的用處,現在師父急著要救人,應該回饋慈濟,讓它發揮更大的功能,於是慨然捐輸。提起這位老榮民,我內心還是很激動、很感恩。他這麼淡泊無私、安貧樂道,真的很難得,其實,他一點都不貧,因為內心擁有知足與感恩。
有智慧的老人
有位年近八十的老榮民,在台灣沒有成家,退伍後在花蓮新城的海邊搭了一間不到兩坪的房屋,不論颳風下雨,每天他都去海邊撿石頭。一斤石頭只能賣幾塊錢,但是他安貧樂道,非常儉樸。
慈濟志工到小區關懷獨居老人時認識了他,剛開始他有點兒孤僻,長年累月下來,志工的愛心感動了他,讓他心靈有了依靠與信賴感。最近志工帶他來精舍,看到我,他高興地說:「來到這裡,心都寬了。」我說:「歡迎你以後常常來啊!」接著他告訴我,他有一百多萬元,想要捐出來。
「你怎麼有這些錢呢?」他說:「我撿了幾十年的石頭,天未亮就去撿,晚上有月光時也去撿;幾十年下來,就累積了這些錢。」長年累月,辛苦撿石頭的點滴所得,他都要捐出來,多難得啊!
我想,那片汪洋人海就如他的心靈境界;心寬如海,又如晴空一樣清凈。雖然生活刻苦,但他心中有愛,滿足於自己的人生。他能夠親手佈施、體驗佈施的喜樂,不用擔心往生後這些錢要如何使用,所以是最有智慧的人!假如每一個人都有這麼寬闊的心靈境界,人生將會多美好啊!
傳承大愛
有一位退伍軍人,他將所有的積蓄全部捐給慈濟。我問他為什麼不留些錢在身邊?他回答:「我連大體都捐出來了,哪天我『走』了,師兄師姊就會把我運回醫學院,當醫學生的大體老師,一毛錢都不用花,我留錢在身邊做什麼?」
「你目前的生活費還夠嗎?」他說:「夠啊!一個月將近一萬元,我還用不完,剩的一樣再存入慈濟的戶頭。」我問他一萬元從哪來?他回答:「利息。」我愈聽愈糊塗,一位同仁就替他解釋:「伯伯把一百八十六萬元都捐給慈濟,在銀行開一個慈濟專戶,每個月有利息可領,他說以後這些錢就完全捐給慈濟。」
所以目前存有一百八十幾萬,沒用完的利息再存回專戶,他的生活很簡單,平常還到分會當志工,不用煩惱吃的,有時去圖書館看書,也花不了多少,所以每個月都會剩下不少錢。
這分心讓我很感恩。年輕時,他跟著軍隊來臺,幾十年來孤身一人在此,現在年老了,而有慈濟這個愛的環境,有這麼多委員、慈誠隊員,大家時常去關心他,讓他覺得很溫馨。
目前「老人問題」實在很多,不過,也有很多可敬可愛的老人,還是不斷付出他們的愛心,甚至不斷地付出體力!看看環保志工,七十多歲、八十多、九十多歲的都有,雖然年齡這麼大,還是在外面做環保工作,點點滴滴回收寶貴的資源。
這就是愛,是點點滴滴匯聚的愛,所以我非常感恩。連小朋友也一樣,好多小朋友還不會說話,只會聽「錢錢」,就知道「錢錢要放在撲滿裏,給師公救人」。
感人的事很多,老老少少都有,再加上很多企業界人士「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很歡喜地付出,他們對慈濟的信心與肯定,這分無我相的付出,給我很大的鼓勵,支援我不斷推動著四大志業。
守志節的人生
從大愛電視新聞報導中,看到七十多歲的胡老先生,以幫人磨刀、修傘、補皮鞋為生。他每天騎著一輛中古摩托車,四處招徠生意,有時一天還賺不到兩個便當的錢;以此微薄的收入要養育三個孩子,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僅能餬口。
雖然辛苦,但是胡老先生發了一個願——要湊足十萬元,捐給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但是,現在的人東西用壞了就丟掉,很少會拿去修。而且磨一把刀、修一支雨傘只收幾十元,十萬元要湊到什麼時候呢?
胡老先生說:「我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唯有手上這只戒指,到時候如果不夠,再把戒指賣掉湊數。」這只戒指本來是要給兒子將來結婚用的,現在他覺得「希望工程」比兒子結婚重要,所以,他願意將僅有的東西舍出來。我聽了好感動!這就是發心,也叫做修行。
還有一件事最令我敬佩,就是他寧願辛苦一些,也決不貪圖別人的幫助。有位慈濟志工覺得老先生要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很辛苦,她想要讓他的孩子增廣見聞,就私下幫孩子們訂閱三年份的《經典雜誌》。老先生表示,無功不受祿,他很感恩師姊的心意,但還是堅持要付款,於是就把三年的訂費捐出來。
一個能真正受人尊敬的人,不在於他的社會地位,而是「節」與「志」;人人如果都能守節和守志,品格自然高尚。在我們的社會中,可愛的人生,的確比比皆是。
幸福美滿
大林醫院建築期間,每個月我都會到工地,每次去都會增加一層樓,走進裏面覺得很有踏實感。
有一回,看到角落有位師傅在修範本,我很自然地走到他身旁說:「師傅!辛苦了!」師傅就站起來向我合掌說:「不辛苦!是幸福!」我心想這位師傅真難得。
後來聽委員提起才知道——為了回報師傅們,當地的委員每天早上輪流煮茶水,冬天就準備熱呼呼的薑母茶。師傅來上工,他們就很感恩地對師傅們說:「今天比較冷喔!來!先喝一杯熱的再工作。」天氣熱時,他們也很早就準備好,再加冰塊。師傅來時他們就說:「今天比較熱,先喝點涼的再上工。」不管天氣冷熱,師傅們要上工時就得到溫馨的關懷,覺得氣氛真好。
當師傅下班時,委員也很恭敬地對他們說:「師傅,辛苦哦!」有的師傅較草根性,就率直地說:「要賺你們幾個錢,就做得要死。」委員仍和顏悅色地回答:「師傅!可以來這裡做事是福報哦!在這裡蓋醫院,是全省慈濟人愛心的匯聚;如果沒有你們來建造,大家的愛心便無法發揮功能。將來醫院蓋起來,可以救很多人,這就是你們的功德,你們是在造福啊!」
師傅聽了之後說:「嗯!我們真的很有福報,那你就不要再對我們說『辛苦了』,要說『幸福』。」所以委員就改口對他們說:「師傅,幸福哦!」師傅就回答:「美滿!」這樣的轉變很有意思。
慈濟的文化就是「彼此付出」,付出一分愛,心中就會充滿溫馨、歡喜和感恩。
真實溫馨的人文
慈濟的文化要「為時代做見證,為慈濟寫歷史」,有位作家聽了慈濟世界的幾個故事,覺得很值得去寫。我舉當年慈濟醫院進行第一期工程時,很用心幫助我的一位太太為例,請他由此下筆撰寫。
她的家庭小康,孩子還在讀書,先生是工人,家庭的開銷都是先生做工來維持。當時她是一位年近五十歲的平凡婦女。
為了要幫助我,她每天早上兩點鐘起來掃華江大橋,一個月賺八千元;四點又到果菜市場批菜去賣。她的目標是捐一間病房——三十萬元,又不想影響自己的家計,於是就利用自己的時間,每天早晨兩點,天氣再冷還是同樣起來工作。
掃街、賣菜後,還要去做勸募工作。她有很多很感人的故事,這分精神度化了很多人,所以我把這個故事詳細地告訴這位作家。他說:「好,我來寫。」另外一位知名導演介面說:「也可以拍成電視劇。」我說:「好啊!把真人實事搬上螢幕,留下歷史足跡,非常好!」
過了一個月,他們告訴我:「已經構思好了。」我問:「怎麼編呢?」導演就跟作家建議:「劇情不妨改寫成—— 她的先生往生了,因為她付出愛心,所以後來又找到第二春。」我說:「怎麼與事實差這麼多呢?」
導演說:「劇本就是要這麼寫,假如太平實,恐怕無法吸引人。」但是,我希望慈濟的故事能寫出最真實的情況。像大愛臺播出的「勤耕福田」或「溫暖滿人間」等節目,故事一點也沒有做作,一幕幕都是真實感人的生命經歷,主角不能說錯話,因為他們的親朋好友都可以為他做見證。
可見平實的演出,仍然可以呈現出真善美的人生。
戰勝自己
有一則真人實事的故事——有位畫家,一生得過很多獎,他的成功是靠毅力得來的。他幼年時,只讀兩年私塾便遇上中日戰爭,後來就到前線當志願兵。他平時很喜歡畫畫,雖然當兵的日子很緊張,又沒有紙筆;但是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利用石塊或樹枝在地上作畫。因此,他在軍中練出了一手好字畫。
台灣光復後,他的作品不斷在進步,參展比賽經常得獎。但是不幸地,有一天他在維修炮彈殼時,炮彈突然爆炸,將他的手指炸斷了八根,只剩下左手小指及無名指。當時,他的親朋好友都很惋惜地對他說:「我們再也無法欣賞到你的好畫、得到你的好字了。」他卻樂觀地說:「你們放心!哪怕十根手指都被炸毀了,我也還有十隻腳趾頭;我可以用腳作畫,不用多久,你們就可以再看到我的字畫。」
一個人只要有堅定的意志,再苦、再困難的事都難不倒他!我常常說:「真正的修行,不一定要選在清靜的道場,應該在複雜的人群中磨練。」因為清靜的道場沒有任何人事或境界可面對,有什麼好修的呢?就像一位身體受過傷的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療養之後,仍需復健一樣,不過,復健要有一分耐心和毅力,才能面對、忍受境界中的各種苦;要不然就會永遠倒下去,成為一位殘廢者。
人生有各種苦難,但是大部分都是由人的心理所造成。因此,我們要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一切,人生自然能輕安無憂!
美夢成真
有一位年輕人來訪,說他連續三天做了相同的夢。他說:「對慈濟我很陌生。但是,夢中師父一直教我要投入大愛的活動,我拒絕了;醒來之後,百思不解,內心感到很不安。」
其實,「做夢」本來是很平常的事,假如我們不把夢放在心上,也不按照夢中所示去做,這個夢就是虛幻的夢;但若是美夢,就要讓它成真!「美夢」並不是指錢財多、地位高、權勢大,因為隨之而來的,常常是許多不必要的困擾。人生之美,應該是美在身輕心安。
當初我還未出家前,母親患病必須開刀,我也連續三夜做同一個夢,夢見自己在一寺廟中為病榻上的母親煎藥,然後白衣觀音乘雲前來送藥……。往後因緣所聚,竟然來到當年夢中所見的地藏廟!那時我知道,我的緣在此,就決定在花蓮落腳,並開展慈濟的慈善工作。
因此我對他說:「若將有意義的夢,落實在生活中,那就是一場可實現的美夢。你一直在努力賺錢,真的覺得快樂嗎?」
「利弊參半。」他緩緩地談起自己的故事——小時候家裏實在太窮困,他窮怕了!長大後進入財經界拚命賺錢,有段時間迷失在物欲的生活中……,際遇使他及孩子先後遭人綁票,重金贖回後,從此生活變得比較平淡,之後就做了這個內容相同的夢。
我說:「該是我們的,終究跑不掉;不是我們的,就如夢幻泡影。世間物要有用才有價值,你年紀輕輕就有事業基礎,應知是社會穩定,才使你有錢賺;社會若不安定,擁有再多錢財也無保障。所以應該將人生方向放在關心社會,否則一場人生白白虛度,就如虛幻的夢,夢醒時,也什麼都沒有了。不如過踏實的人生,做一個『富中富』的人,將事業與志業平行發展,既富有錢財又富有愛心,這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看他眉頭舒展許多,不似之前滿心狐疑與徬徨。我真誠地祝福他——心要開闊,不妨投入志工行列,多多廣結善緣!
人性之美
活著的時候,就是我們發揮使用權的時刻,對家人要有愛的關懷。為人父母者能負起責任,把孩子教育好,讓他們了解人生的真義;做兒女的應該孝順父母,父母慈愛、兒女孝順,這個家庭就會很幸福。
世間也洋溢著許多溫暖的人性之美,譬如:聞聲救苦的慈濟人,哪有急難,就會凝聚一股愛的力量去付出。想要付出就要有「願力」,因為並不是每件事都輕而易舉,若遇到困難、波折時,必定要有願力才能加以克服、達到付出的心願。
付出之後,看到對方得救會很歡喜,這就叫做「法喜」。佛教所說的「慈、悲、喜、捨」是精神上的一股力量,若將這股力量發揮出來,想盡各種方法去付出,讓需要幫助的人得救了,就會很歡喜,甚至在夢中也會笑。因為能將聽到的道理放在心上,而且能身體力行,做完之後會覺得無比充實、喜樂,這就是真正的「法喜充滿」。
常聽慈濟委員說:「我們付出之後,有時走在街上,一想到就會很歡喜地笑出來。」因為已經做到了,有著「如釋重負」的輕安。人生的願力確實很重要,「立願而後守志」,如果立了願卻不好好去實行,還是無法如願。
人生,要放下執著,讓內心安然、自在才是最重要的。大家要互相勉勵,一起來做人間的活菩薩,投入救人、助人的工作,培育我們的愛心,「做就對了!」如此天天自在、安心,就能擁有身心健康的人生。
參、福田心耕(上)
福分來自多造福
人生有幸與不幸,三十多年前,慈濟剛開始做慈善工作時,有一個案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我按照地址找到個案的住處時,心想:這怎能算是「家」呢?因為房子已傾斜,只用簡單的草皮搭蓋起來。我問案主:「你的家呢?」他用手一指,說:「就是這裡啊!」
我問他:「你們晚上都睡在這裡?」他說:「對啊!」「那你在哪煮飯?」他說:「在裏面。」然後帶我們進去看看,裏面有一隻鍋子斜放在三塊石頭上;我伸手掀開木板鍋蓋,看到一些地瓜藤和小地瓜,我問:「你們家裏有養豬嗎?」他說:「沒有。這是我和兒子要吃的。」聽了真的好心疼!
反觀另一位居士,他經營一家衛浴用品公司。有一次我到他的公司參觀時,他指著一項產品說:「師父,這套浴缸售價三百多萬元。」我問:「洗個澡要買這麼貴的產品?現在景氣不太好,有人買嗎?」他說:「有啊!而且台灣的銷路最好。」
有很多人餐風露宿、沒有地方住,只要有三萬元,就可以讓他們有個雖小卻很安全的家;可是,也有人用三百多萬元的浴缸。我想:如果富有的人願意換成用三萬元或三千元的浴缸,就可以省下一筆可觀的錢,做很多好事;不但為自己,也可為家人造福。
希望人人心中有愛——愛家庭、愛社會、愛地球,做一位知福、惜福、再造福的人。
生命共同體
菩薩與凡夫之距離,為何如此遙遠?原因就在:是否曾下過功夫?其實,只要轉個心念就容易了。人心向善或向惡,都是以心為起點,同樣是一顆心,但方向不同;只要肯為善,要成菩薩就沒有困難。
有一念善心就是菩薩,人人都能做救人的菩薩,不必一定要到寺院去求,但求自己有一分力量去付出,此時我們就是最有感應的菩薩。
慈濟三十多年來,心願是在凈化人心,使人人心中有愛,不只愛自己的家人或投緣的人,更要愛普天下眾生,並且不僅只愛人類,也要善待天下的生靈,甚至包括每寸土地以及植物等等。我們都生在大地之上,與土地及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所以,要對所有生命付出最真誠的關愛。
今天付出的因,就是明天的果。想要「明天」能平安祥和,「現在」就要將大愛發揮出來。許多人都有夢想,但只知道要追尋,卻不去考慮追求的起點在哪兒?或是只想到追逐的目標,卻忽視起點所在,以致理想不能落實。
長年來,我不斷在呼籲人人——將心門打開,為人付出一分愛,有愛就有力量,有愛就有福。未來的路就看我們如何起步,每一個人都應負起一分責任,只要從內心付出大愛,社會就會有希望。
永不乾涸的水
常有人提起:「有些人認為慈濟太有錢了,而不願捐款。要如何鼓勵他們持續行善?」
對此我常說:「感恩大家為慈濟祝福。」但是,我也常說:「有錢啊!錢都在大家的口袋裏;我希望把錢存在大家的口袋裏,社會需要建設時,登高一呼,大家就來成全護持。」
我們應該要知道,能夠去救人是最快樂的事。平安的人,才能幫助受災難的人;有能力的人,才能拉拔沉淪的人,所以能救人總比被救幸福多了!去救人,就是為自己造福,因此我們要多提倡做好事,凈化人心;人人心中有愛,願意造福人群,這樣福就大了。
慈濟在台灣,第一要凈化人心,第二是幫助社會上的許多個案,還要推展文化、教育志業等等,要做事能不用錢嗎?我們的錢都是用在很恰當的地方。慈濟一向以「信實誠正」為宗旨,為了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破壞,我們還要繼續做,將愛心人士的善款妥善地用於社會。
有智慧的人就會知道,雖然有一缸水,不差我一杯水,但是這杯水倒入缸裏,整缸水都有我們的分。把點滴的力量流入慈濟功德海,慈濟會永遠都用在社會上的建設,所以每個人的力量都是一滴「永不乾涸的水」。
涓滴凝聚成大愛
不論是委員或慈誠隊都很關心慈濟,也十分清楚四大志業的重擔,還需要努力勸募,才能因應建設所需。所以大家都希望廣招來眾,讓社會人士點滴的愛能匯聚成大愛的力量。
但是,勸募時常會遇到困難,委員之間就互相傳話——「不然我們自己去做工,幫人打掃或洗衣服都可以,所賺的工資都要捐給慈濟。」有位同仁說,每次聽到委員們這麼投入、這麼關心,他就覺得自己也應該為慈濟的建設負起一分責任,於是從每月薪資中捐出一部分。
聽他這麼一說,我又想起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籌建之初,同樣也是如此——很多委員募款募得很辛苦,後來乾脆自己去打工;有人則先向老闆預支三年薪水,然後去幫傭,再怎麼辛苦,都是無怨無悔地要捐助慈濟建院。
而現在大林醫院的建設,新店、潭子醫院的動工,還有未來的醫療網及希望工程,同樣很需要大家積極地投入勸募,把這分大愛更普遍地宣揚流佈。「世間無難事」,只要大家同心協力,相信必能逐步完成未來的建設工程,同時也可以藉此接引有緣人,啟發更多人的良知良能。
愛的道路
有人不願意做「大陸賑災」的工作,我們尊重他的意見。但是,仍有許多愛心人士希望慈濟能夠伸出援手去救濟,我們也要尊重這些支援者的意願。
最近,真的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不過,沒有關係!一個人承受壓力,若能讓很多人做好事,也讓受苦受難的人能因而得救,我認為這是很值得的。
比如:有位老太太送來一百五十萬元,告訴我:「這是要救濟大陸的!」又說:「我不是來幫忙師父,是來請求師父幫我去救濟大陸災胞。」她有這樣的心意,當然我也必須尊重她的意願。
希望大家把愛鋪成一條路,兩岸以「愛」作橋梁,台灣雖然很小,但是,可以開拓的路還很廣。總之,唯有大愛,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大道!
垃圾堆裏的孩子
福田要自己耕耘,才會有收穫。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有福田可耕,只要有心成為福田的農夫,再好好培育優良的種子,每個人都能「耕者有其田」。愛的力量,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的。
慈濟人到中美洲賑災時,曾看到一群大人、小孩在垃圾堆裏尋找食物。其中,有個小孩找到食物後,立刻就地坐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那種情景,令人看了好心疼!再看看台灣的孩子,母親泡牛奶給孩子喝之前,奶瓶還要經過高溫殺菌以維護孩子的健康。
同樣是人,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這就是幸與不幸的一線之隔。不幸的人,一生下來就會在那種貧困的地方;有福的人,一生下來就會在像台灣這樣的福地。同樣都是父母所生,為什麼會生長在不同的地方呢?應該說是業力啊!一切都由不得自己,而最能自我把握的唯有現在的此時此刻。
我們真的很幸運,能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這裡氣候好、社會富裕,在這麼有福的環境中,我們更應互相勉勵,共同走在菩薩道上,為苦難的眾生付出,也為自己培福。
施慈為樂
佛陀曾說:「一切之法,以施慈為樂。」意思是:法門無量,但是要想得到快樂、歡喜,唯有一種方法,就是要佈施「慈」。能時時以慈處事、以悲付出,這是人生一大樂事。佛陀又說,如果能抱持歡喜心佈施,可以得到五種功德——命、色、安、力、辯。
第一是命;假如看到病苦的人,能歡喜地扶助,讓病人解脫病苦,得到內心的安穩,如此佈施之人可以得長命,也就是得長壽的果報。
第二是色;不論是幫助貧困或病弱的人,在付出的同時,如果能用溫柔善順的臉色,面帶微笑、口出善言去安撫,就能得到容顏端正、人見歡喜的回報。
第三是安;若能用歡喜心去佈施,則我們所面對的環境都是和樂的順境;所在的地方,就能平安無事。
第四是力;所要做的事,只要肯發心、肯付出,就能得到一切的力量;沒有人能勝過你的力量。
第五是辯;用歡喜心去佈施的那分感受、歡喜,能使自己增長智慧,自然得到辯才無礙。
所以,人生不可欠缺的就是以慈施悲,用慈啟發悲憫心而付出;付出之後而能心存歡喜,這就是佛陀大慈悲的教育。
健康之因
人生最寶貴的莫過於生命,最痛苦的莫過於病痛。這麼尊貴的生命,在病痛中跟死神爭鬥、拔河;贏不了,就被死神拉過去,喪失了生命。
我們如果能在別人生命臨危時,及時去幫助、搶救生命,讓他恢復健康,這是不是功德無量呢?
病是這麼痛苦,若能用心體會病痛的苦難,將心比心,病人鬧情緒時,也能以微笑、歡喜、輕聲、柔語好好輔導,陪病人度過病苦的境界,這的確是功德。
佛陀說:「八大福田,看病功德第一。」而且種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
救別人的生命,讓別人能早日健康,這是一個健康的因,所以,自己也能得到長壽健康的福報。
自我莊嚴
人人都想擁有莊嚴的相貌,雖然學佛了比較不在意外表,但還是希望自己能生得端正莊嚴。
佛陀說,如果希望端正莊嚴,待人一定要輕聲柔語,不要發脾氣,抱持一分善解、歡喜的心態去付出,你歡喜,接受的人也會快樂。
付出,不一定是給予物質,有時只是一個輕柔的微笑,一句溫柔的細語,對方就能很心安,很快樂啊!
我們對人能用心地付出,讓人看了起歡喜心,這就叫做莊嚴。否則,如果「沒人緣」,人家不歡喜,長得再漂亮也沒有用。
佛陀教導我們要自我端正莊嚴,以謙和的形態去付出,給人的觀感就很親切,因此,自然就有一分端正莊嚴的氣質。
祥和之美
人常祈求日日平安,若能用一分愛心、歡喜心去付出,人與人之間就能安和樂利,過著平安、自在的日子。我們每天都期待能身輕心安,但是必定要自己先去付出。
一個團體的美,是美在每一個個人。個人如果能照顧得好,整個團體就會很美;想要環境寧靜,也是出自於每個人的寧靜。像我們共修之時,是不是很寧靜呢?一大群人在一起,每一個人都很安靜,這分寧靜的境界多麼美啊!
這種美,是祥和之美,是靜謐之美,也是輕安、自在的境界。所以佛陀說,我們要常常抱持著歡喜而無所爭,不計較地付出。
人生能相安無事,就是大家的幸福,這就是我們所得到的功德——平安。
滿願的喜悅
我常說:「發多大的心,就能得多大的福;立多大的願,就能得多大的力量。」
好比一位慈誠隊的現身說法——他是一位公務人員,每個月只給太太三萬元。太太用這三萬元理家,卻能每天三餐不缺,菜肴也不差,而且孩子都教育得很好,三個兒子都已大學畢業;有一位出國讀博士班,一位在臺大當醫師,還有一位在會計師事務所上班。
他太太不僅把家庭料理得這麼好,而且十幾年來也都投入慈濟,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他說,有一天他來慈院當志工,回去之後就跟太太心得分享說:「師父蓋醫院真好,我們應該多付出一點力量,幫助師父做四大志業。」太太就說:「那我們多捐一些錢給師父,好嗎?是不是以你的名義,捐出一百萬?」先生聽了嚇一跳,說:「可是我哪有錢啊?」
太太就說:「有啊!我平常就很節省,存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萬了。」問她是怎麼存法?太太說:「省菜錢啊!師父在三十多年前用竹筒讓大家每天存菜錢。我就是用這個方法。」
由此可見,我們不要輕視微小的力量,只要有歡喜心、恒常心,力量自然就很大。這也就是願力,心中有願才能實踐,所以「有願就有力」。
辯才無礙
俗諺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要親身去感受、體會,然後再去做,做了之後,把寶貴的經驗吸收到自己的心裏,放入腦海中。若是遇到什麼事,就能將這分智慧經驗,自然地展現出來;內在充實的人,口若懸河,智如涌泉。要上臺說話,一點障礙都沒有,好比懸河瀉水般,這就叫做辯才無礙。
財產如火焰
大家每天在忙碌中度過,究竟為何而忙呢?總不離五欲——財、色、名、食、睡。而五欲之中,以「財」為首;多數人都很努力地賺錢,但只想到要賺更多的錢,卻往往不知如何善用錢財。
佛經云:「如火益薪,其焰更熾盛。」財慾就像火一樣——如果要讓火焰更烈,必須再添加木柴;生命也像洪爐中的木柴一樣,為了讓生活更享受,需要不斷地辛苦鑽營,所以說「其焰更熾盛」。然而,人生在財慾中,就能得到快樂嗎?
慈濟醫院曾有一位病患,每天都悶悶不樂!他的性情十分孤僻,志工們費盡心思,才慢慢開啟他的心門。後來,才知道他煩惱的是:他有幾十甲的土地,未來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這位病人年輕時只顧賺錢而沒有成家,現在老了、生病了,也沒有親人前來關懷。當他努力賺錢時,並沒有想過:賺了錢要作何用途?現在他已衰老病弱,帶給他煩惱的卻是這幾十甲的土地。
時間不斷地消逝,生命也不斷地消耗。我們對空間、時間,到底利用了多少呢?來人生走一道,難道只是空空地來,最後帶著煩惱離開嗎?我們應該做些有意義、值得欣慰的事,這才是善用資源,儲蓄自己的道糧。
多欲為苦
社會之所以不能祥和,是因為有些人無法安心守分,以佛教而言是源於貪瞋癡!貪心一起,心無厭足,當然無法安定。
有一位大企業家告訴我:「師父,您知道以前我剛創業時多麼辛苦嗎?小時候連一雙鞋子都沒得穿;想吃白米飯,也只能從祖父的碗中撥一些過來,當時的生活實在很艱苦。創業也是從擺路邊攤開始,然後開一家店面,而後有兩家、三家的連鎖店,再把連鎖店擴充為公司,再拓展為關係企業。」
有了關係企業尚嫌不足,台灣的市場太小,必須往國外發展。而事業發展到國外就可以了嗎?他回道:「我覺得責任還很重,因為員工很多,我必須為他們再拓展市場。」問他必須拓展到什麼程度?他也答不上來,只無奈地表示實在很累,但又有那麼多事必須去做。
他還告訴我:「師父,我很感謝您能讓我太太安下心來,看她每天都快快樂樂的,我好羨慕哦!」我說:「其實你也可以那麼快樂啊!天下的錢一個人賺不完,天下的事一個人也做不了,分一些錢給別人賺,別人會感激你的。」
以前連一雙鞋子都沒得穿,到現在已有那麼多家關係企業,但是,世間財怎麼求還是填不滿,多辛苦啊!
法身過年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凈的智慧,如太陽一樣;雖然有時烏雲密布,是不是太陽不見了呢?不是,只是被雲層遮蔽了。
人生,每一天都應過著清新的日子,不要在年尾才除舊布新、才大清掃一次,應該要分分秒秒過新年,這就是「法身過年」。法身就是智慧,要抱著積極、歡喜、清爽的心靈過每一分,每一秒。
在凡夫的大社會裏,除了讓自己的法身天天過年外,我們還要去帶動每一個人。要怎樣才是天天過新年呢?就是每一天都要轉心念,凡夫的心念大都是貪,能夠轉貪心為佈施心,自然能迎祥納福。
有貧無苦
什麼叫佈施,佈施就是付出,不求別人給我們多少,反過來要問自己曾付出多少,這才能轉慳貪為智慧。
在國際間做救濟的工作,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貧窮的國家。勘災團去了解他們的景況,回來就會跟我說:「師父,他們好可憐!「我有感而發地說:「他們是貧而無苦。」
有些地方,物質的確非常缺乏,但是他們淡泊知足、沒有苦。也有人環遊世界回來,告訴我「哪個國家很富有」,我說:「他們只是富有財產、文化,但是,當地的民情並不一定快樂。」世間要以有形的物質來衡量苦樂是很難的,因為不知足的人生將永遠貧窮、痛苦。
轉惡緣為福緣
從錄影帶上看到慈濟人去越南義診的畫面,不禁要問:「難道他們的一生,註定要這麼吃苦嗎?」今生過著極困苦的生活,與過去生的作為不無關係,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緣如影隨形,若非業力牽引,怎會生在那麼窮困的國度、過著幾乎沒有生機的日子?
有人認為:他們既然是「帶業」而來,為何要去幫助他們呢?其實,任何人來到娑婆世界,誰不是帶業而來?但是,佛陀本著大慈悲心,就是為了廣度眾生而來人間。眾生在過去生中因無明、人生方向偏差而種如是因,如今在果報中受盡苦難。
此時,若多用一點心去引導他們,將他們過去偏差的習性,調整至光明的方向,以後他們還是可以發揮做人的良能,既種下一分善因,將來就有得救的機會。
我們發悲憫心佈施錢財或給予無畏施,即使只是很簡單的動作,效用卻不小。比如:有人久坐腳麻,我們伸手扶他站穩、不令跌倒,這也能安定他的心;或如有人在惶恐驚懼中,我們安慰他:「不要怕,有我在!」這也能給人很大的信心。能付出愛心,也教他們對別人付出,這就是在散播愛的種子、廣結好緣,如此就能轉惡緣為福緣。
參、福田心耕(下)
善的印跡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學問好或地位高,也不是財產多或壽命長;最有價值的人生,是將生命發揮在對人群有用之處,而這必須具有真誠的愛,才能奉獻出自己的心力。
人生百歲,若對人群一無奉獻,等於白來人生一趟,這是最貧窮的人生,這種貧窮是因為對人沒有愛的付出,所以無法呈現人生的價值。有人說:「有錢才能付出。」並不見得,事實上只要心中有大愛,就能付出。
佈施,是富者的行為,所說的「富有」並不只是錢財,而是富有愛心。有人跌倒了,能去扶他起來的不是錢,而是用自己的愛心與雙手;當有人內心徬徨無助時,給予一個笑容,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可以使一顆徬徨的心穩定下來,讓他對世間保有希望。這種付出毋需花錢,只要將內在的愛心開啟,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願意幫助別人,這點點滴滴所累積的人生很值得回憶,也才有意義。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去付出,不要讓人生空過;難得來人世,要將美善的足跡深深留下。
平等心與感恩心
人生,最讓人煩惱的就是「我執」。對於這個名詞,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很生疏,「我執」就是凡事很執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最棒;這都是我們內心的障礙。有障礙,就有煩惱,要把我執舍掉,生活才會很歡喜。
若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孤傲不群,就會很孤單。常聽到:「某某人啊!他都自以為是,我才不要跟他接觸。」我想,大家也會覺得:一個高高在上的人,我何必去找他、求他。所以「高處不勝寒」啊!
或者有人覺得:自己學問差,地位卑微,人家那麼有錢,哪有資格跟他在一起。這種心態也不好,這是「卑劣慢」,也是「我執」,會使自己變得很孤僻、孤單。
佛陀教育我們——人性平等。對人,要心存感恩;感恩很多人付出力量,彼此合作,才能使我們事業成功。感恩社會上有這麼多企業家、士、農、工、商的朋友們,大家用心努力打拚,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供給我們就業機會。
位高的人要感恩基層的同仁,基層的人也要感恩主管,若能互相感恩,以平等、互助之心待人,人生道上就會有很多同伴。我愛人人,人人也愛我,如此,就是快樂的人生。
普天三無
我們要立定心志、發好願;不要只是繞著自己的家業、財產跑,人生跑到最後,終究還是兩手空空地走。凡夫心都是寄託在小愛裏,才會發生很多煩惱、爭執,不但傷害自己,也不利他人,更造成人間的許多悲苦。我們不要迷失在私我小愛的追求中,應該要發揮人類大愛的良能,庇護普天下的眾生。
人生,往往被貪瞋癡污染了清凈的慧命。如果能把慳貪的心念轉成佈施之心,付出而無所求:將愚癡的念頭轉成智慧的心念;把瞋心轉為慈悲之心,除去貪念、愚癡、瞋心,就能展現出人性的光明。
人生無常,到底有多少時間可以把握住呢?任何人都難以保證在此生能完成預定的計畫。最好的方法是把握因緣際會,從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做起——付出愛與寬容、對人禮讓、予人成就;這就能播種「善因緣」。
要如何將內心理不清的煩惱消除?可以應用「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這三句話是最好的清潔劑;清掉內心的垃圾,心靈才有成長的空間,因此,要把存於內心深處的計較、埋怨好好清除,用光明的智慧,迎接清新的每一天。
功德法財
每到新年,很多人見面都說:「恭喜發財!」我也是這麼說;只不過我所說的「發」是「法」,也就是「法財」。世間財總是有限量,能用的範圍很窄;但法財無量無數,能廣泛地運用。
曾聽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位會員事業做得很大,在很多國家買了別墅,一年四季繞著地球跑。有一次,慈濟委員去澳洲,他邀請大家到家裏住,半夜他想上廁所,繞來繞去找不到廁所,還問:「我現在在哪個國家、哪一間房子?」「這是你家,你怎麼不知道廁所在哪?」他回答:「不好意思,我一年內,曾住過許多地方,但是每個地方都住不久,這裡難得回來一趟,所以不熟悉。」
儘管家產很多,像這樣,是不是也很辛苦呢?想要擁有福報綿延的幸福人生,就要懂得知足、佈施,去除貪念,這才是所謂的「功德法財」。
心像一畝田
一畝田裏撒下什麼種子,將來就長出什麼果實。我們的心就像一畝田,做好事就是播下好的種子;做了不好的事、壞的種子播下去,同樣會在這畝田中長出來。
農夫要播種前,必先耕一小塊地,然後把種子泡水篩選過,浮在上面的壞種子去掉,好的就泡著,發芽之後再把稻種拿去播撒,這叫做「撒秧苗」。
等秧苗長到合適的高度,就開始插秧;過些日子,要開始除草,尤其必須除掉稗草,它和稻子長得幾乎一樣,只是稻葉摸起來粗粗的,稗草的葉子則是細滑的。
我當時不明白,覺得那些長得比較漂亮,為什麼要拔掉呢?鄰近的農夫就告訴我,如果讓稗草結了子,一株就會結好幾百粒;而稻穗一株也不過結幾十粒的稻子;而且稗草很會吸收肥料,所以除草要先學會拔掉稗草。
同樣的道理,做事情要儘量做好事;行善不要摻雜不好的念頭,不要抱著「有所求」的心,若是求名求利、自私等等,心地就不純凈了。我們要規規矩矩地做,否則會浪費心田裏很多的養分,那就太可惜了。
好因、好緣、好種子
學佛修行的人和一般人一樣,每天平凡地過日子,但是,在平凡的日子中卻要更用心。人與人之間要像鏡子對照一樣——看別人的表情、聽別人的聲音,再去感受別人的行動。好的言行舉止,我們看了覺得很舒服,有時也具有警惕性、教育性,這都像是我們的鏡子一般;看到別人的優點要謹記於心,用在行動上。
平時不論對人、對事,都要抱著恭敬、尊重以及學習的心態。如果我們能以身作則,時時與人相處有讚嘆之心,時時貢獻所知來教育人,就是「上求下化」。不只向老師才能求法,其實,有時候小孩子一句天真無邪的話,也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生活週遭的人,也能給我們很深刻的教育。
若看到不好的態度則要自我警惕,這都是修行。天天種因,天天結緣;好因、好緣、好種子,這都是將來的福報之源;如果是壞因、壞緣、壞種子,就會累生累世結怨連仇,所以平常就要好好多用心!
福慧平行
福田一方,廣邀天下善士同耕,以因緣說就是種福。那麼「慧」呢?佛家所謂「福慧雙修」,在慈濟又是怎樣銜接?如何理解?慧是什麼呢?慧是平等,知道佛與眾生平等,佛與眾生本性相同。能行善、合佛法,就是在修慧。
以慈濟來說,我把接受我們幫助的人,當作自己的慧命根源。有一句話說:「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世界上之所以有菩薩,是因為有苦難的眾生,啟發了菩薩的悲心,而成就了平等慧;同理,醫師也要有病人才能成就醫術!怎能不感謝病人呢?
我常告訴委員們,富有愛心的人要感謝窮人的貧苦,因為他們貧苦,才有機緣讓大家當好人,因此,能修身正心、精勤不懈,慈濟自然是個福慧雙修的志業。
愛人者人恒愛之
我曾聽到一位兒童班的班媽媽分享說,去年她與兩個女兒為「土耳其震災」上街勸募,大女兒捧著愛心箱、喊著口號賣力地呼籲。有位婦女經過時說:「好可憐,這些孩子都被騙了。」
班媽媽擔心孩子會有挫折感,便安慰她說:「妳心裏會難過嗎?」大女兒說:「不會啊!《靜思語》說『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因為她不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能『原諒別人是美德」。」
一天的勸募結束後,小女兒也說:「好多人說我好可愛,還有一位阿姨問我要投多少錢?我說妳放多少,我就收多少。阿姨翻了錢包後,把一大疊鈔票投進我的愛心箱。」
媽媽問她:「妳今天有沒有很歡喜?」小女兒回答:「有啊!今天我心裏多了很多愛!《靜思語》說『心中有愛,人見人愛』。」
付出多少愛,就有多少人來愛你;因為有付出,就有體會,心中自然生起甘願與歡喜。只要每個人時時刻刻付出心中的一點愛、用愛鋪路,人生這一條路,步步走來都是充滿溫馨與美好。
拉車向前行
有一位委員,將近十年前他來花蓮參觀慈濟醫院時,摸著墻壁,感嘆地對資深委員說:「當師父在蓋醫院時,我還沒有進來。看!醫院這一大片墻壁,沒有我的一粒沙啊!」
言下之意非常懊惱。我就告訴他:「不要緊,『慈濟列車』沒有末班車,慈濟志業是永續的,對社會的建設也是永遠的,更何況凈化人心是永無窮盡的使命!只要你及時進來,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參與建設。」
這位陳居士後來也成為慈濟的榮董和慈濟委員,並且還負起兩項重任——一是骨髓移植關懷小組,一是教師聯誼會的職務。總之,只要有心,不怕緣來得遲;只要發心行菩薩道,就不怕路遙遠,我們都可以隨分隨力地做。
大家應該還記得一首歌「拉車向前行」,尤其現在「坡度」非常陡,我在前面拉車,假如後面沒有一大群人來推,真的沒有辦法!
也有人問:「師父這麼辛苦,為什麼一下子要做這麼多事呢?」應知世事無常!佛陀說:「人命在呼吸間。」我現在愈來愈覺得時日過得太快了,趁著現在還可以付出時,應把握時機;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要應用因緣、及時播下善種,這才是最重要的啊!
不要騎木馬了
曾聽到新竹委員的分享——有一天,他們去夜市勸募。當時,有三個小兄弟,一個是幼兒園小班,一個是大班,老大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三兄弟手牽手,要去夜市騎木馬。
當他們看到委員時,就抬頭問委員說:「你們在做什麼?」委員蹲下來對他們說:「我們在勸募,因為大地震讓很多小朋友很可憐,沒飯吃,沒衣服穿,還有很多人受傷,我們要去救他們。」
一年級的哥哥就說:「那我們能不能捐?」委員說:「你捐了,就沒錢騎木馬了。」這孩子說:「我可以不要玩,我要捐錢救人。」委員很高興就把愛心箱放低,孩子就把錢投進去。然後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也說:「我也要,我也要捐!」連老三,小班的也說:「我也不要騎木馬了,我也要救人。」
多可愛啊!人性的愛都是平等的,大人有愛心,小孩也同樣有愛心。在我們生活的大環境中,一次大型的募款活動,的確可以啟發很多人的善心;當然難免也有負面的聲音,不過,只要能啟發一些社會人士、還有小小孩的愛心,我想也是很值得了。
有量就有福
在台南也有個故事——有一個賣龍眼的攤販,看到委員捧著愛心箱走近攤位,就不高興地說:「不要站在這裡,你們站在這裡,我今天就別做生意了。」
但是不遠處,有個賣鳳梨的攤販說:「師姊,妳們來我這裡,快來!因為妳們都是菩薩,有這群菩薩站在我旁邊,我今天人氣一定很旺。」
委員們很感恩,趕快站在那個攤位旁,賣鳳梨的先生趕緊拿了礦泉水、果汁要請委員喝。他說:「妳們太辛苦了!外面太陽這麼大,趕快補充水分。」
半天下來,賣龍眼的生意並不好,賣鳳梨的生意卻好得很,果然人氣很旺,一下子就賣光了!這是個有趣的對照,也是耐人尋味的故事。
富有的人生
還有人更發心——有位賣西瓜的攤販,看到委員勸募很辛苦,人潮總是稀稀少少的。他就拿把椅子放在中間、站上去,然後拿起麥克風說:「來啊!來啊!你們捐一百元給慈濟去救災,我就送一粒西瓜。」人潮就不斷來了,他也很慷慨地「送西瓜、募愛心、送愛心」,授受皆歡喜。
旁邊是賣菜的,也被感染了,說:「只要你們投錢進愛心箱,我就送一把青菜。」看到經營小攤生意的人士發大心,有人就感慨地說:「愈有錢的人,有時候愈難勸募,因為捐小錢沒面子,捐大錢捨不得,所以愈有錢的人愈難喜捨。」
其實,台灣也有不少「富中之富」的人。像有些參與「土耳其震災」勸募的榮董、委員說:「噢!勸募很辛苦,自己捐比較快。」大家既出錢又出力,這正是富中之富的人生。
何者最有福
當災難發生時,什麼樣的力量讓人最有依靠感?就是「大愛」。所以我常常說,人生,有愛才有福。
台灣有很多愛心人士,有那分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與大舍無求的愛,這就是最誠懇的愛。希望把大愛的文化,帶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讓大家都知道人生何者最有福。
其實,能「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能「健康做」,這樣的人生是最幸福的,還要貪求什麼呢?
人生有很多事是求不得的,我們要自己去開創機運。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共業」,我深信這句話。「業」的意思是「運作」,業有善業、惡業,善業就是福,惡業就是罪。要造福業,還是要造罪業,都是在一念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反觀自性。
修福與修慧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有兩個師兄弟,一個很精進唸佛、拜佛很虔誠;另一個只是喜歡修福,幫助困苦的人。
這兩位修行者轉世之後,有一天,一位出家人拿著空缽,經過國王的花園,看到一頭披金戴銀的大象,身上還用綢緞覆蓋著,所住的象舍也很豪華,有上好的蚊帳遮蓋,並且用上好的毯子鋪在地上讓牠睡,因為牠是國王最寵愛的象。
這位已修證的出家人走到豪華的象舍前,說:「師弟啊!我們過去生在修行時都有所偏頗,我輕視造福、只重修慧,所以落得現在常常托空缽,有一頓、沒一頓的,吃盡了苦頭。而你只修福不修慧,今生生活無憂,受人寵愛、照顧,多麼有福報啊!可惜你卻墮入畜生道。」
由這則短短的故事,我們應該有所領悟。社會上有些富有的人,名利心卻很重,不曾想過要做好事,不知道要修福修慧;有些人則認為:只要虔誠拜佛就是修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其實,這兩者都不對,種如是因,也要培養如是緣;如是好因,如是好緣,才能得到好的果報。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福慧雙修,平行精進。
自我祝福
懂得自我祝福,好運才會來;講不好的話,等於是自我詛咒。有位委員勸募時,對方卻說:「我都欠人救濟了,哪有錢救別人?」不願意付出,又要自我詛咒,這是很不好的「口願」。其實,若能從內心虔誠歡喜、隨力付出,或是口頭上隨喜讚嘆,這都有功德。
委員提起這個案例,讓我想起將近三十年前,基隆也有類似的一個例子。當時慈善工作已傳佈到基隆,當地也有我們的救濟個案;會員們覺得自己捐的錢,果真都用於救人,所以又去向別人勸募。
有位中年人看到大家每月十元、二十元地捐獻,他好奇地問:「怎麼每月都有人來跟你們收會錢,到底能不能收回本錢?」會員說:「不是啦!這是要救人的。你要參加嗎?」他沒好氣地說:「怎麼每個月都要?人家是捐一次就好,哪像你們這樣?捐這一點錢就能救人,那先來救我,我需要人救。」
這位會員和他有點親戚關係,聽了他的話,不以為然地說:「你真的需要人救濟嗎?」他答:「是啊!我悽慘落魄的,需要你們來救我!」會員說:「哪天你如果真的需要時,我再去救你!」一年之後,這位中年人的兒子出車禍,太太生病,他自己中風,接二連三發生事情,後來真的是慈濟在幫助他們。
有一次,我去台北時,會員告訴我這個案例,我說:「以後我們不要讓對方有機會說不好的話,對方如果沒有隨喜心,就不要再問『要不要參加?』我不希望看到有人因此而造口業,所以不要強求,一切隨緣就好。」
耕耘心中的福田
我們心中的大地有兩種可以造作,這兩種都稱為福田:一種是「有作福田」,另一種是「無作福田」。所謂有作的福田即是心中有所求,比如:對於三寶、父母、師長,我們都知道要尊重供養,而且會有很大的福報;但是,若為了求福報才刻意去供養,這當然也會得福報,不過,這是有作的福田。
另一種是無作福田,也就是沒有特定對象,抱著盡本分、無所求的心去供養三寶、孝養父母、敬重師長,並且兼愛世間眾生萬物,把這些都當作本分事。好比農夫,有的會計劃經營多少,將來能收穫多少;有的則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就是無作福田。
學佛要學「無作福田」——只是付出大愛,其餘毫無罣礙,因為心中沒有罣礙,所以沒有煩惱,故能兼得智慧。若是「有作」呢?雖然有愛心,將來也有福報,但因心中尚有罣礙,所以福報是有量的;而學佛的人不要計量,因為無作的福田,才是真正的功德無量。
無作福田
佛陀有段時間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他用手在地上取了一些土之後,問弟子:「我手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回答:「當然是大地的土多啊!」
佛陀說:「普天下慈悲心已被啟發的人,就像我手上的土這麼少;而尚未被啟發的,有如大地上的土那麼多。」可見佛陀很憂心,因為真正能接受正法、付出愛心的人,數量還是不多。
佛陀又說:「我們的責任還是很重,要教化的眾生還很多啊!大家要發大慈悲心,引導眾生知曉人生的目標,啟開心門,愛護群生。」
同樣的道理,雖然在慈濟的團體中,我們常看到許多「付出不求回報」的人。但是普天下眾生之多,還是難以計算!慈濟人和天下人相比較,有如佛陀手上的土和大地上的土一樣,難免讓人擔憂。
因此,還需要人人同心來經營——不管是「有作」的福田或是「無作」的福田,對眾生大愛的啟發都有幫助。大家要時時培養心靈的福田,自我用心耕耘。
隨喜功德
看到他人佈施行善,如果自己不想參加或無力參加,也應該說:「你們做這麼好的事,祝福你們!」這就是隨喜心,這也是佈施的一種。
經典中有一段故事,佛陀教大家要「隨喜讚嘆」這樣也有功德。弟子聽了很懷疑,讚嘆為什麼有功德?於是就請示佛陀:「如果我做好事,別人來讚嘆,那麼我佈施的功德,會不會被他分走了?」
佛陀問:「譬如一間暗室,裏面點了一盞很亮的燭燈;有很多人都拿著蠟燭,從這盞燭燈引火,這支燭燈的亮度會不會減少?」弟子回答:「不會,但房間裏面會更亮。」
相同的道理,一個人做好事,十個人、一百個人,乃至一千個人讚嘆,本來只有一個好人,卻因此可以增加到一千個好人。因為口說好話,啟發善念就是好人。所以,要訓練自己時時說好話,常說好話,才會讓人疼愛與敬重。
肆、知恩報恩(上)
一盒涼麵
在暑假舉辦的青少年親子營,記得曾有一個孩子上臺現身說法,他說自己以前不懂得什麼叫做感恩?來參加親子營,是媽媽半強迫來的。媽媽為了要陪他來,前一天準備到很晚,早上為了趕車,來不及準備早餐就匆匆忙忙到火車站。媽媽想:火車還未到,孩子還沒吃早飯,就說:「你在這裡等一下,媽媽到鐵路餐廳買個便當。」
買回來後,媽媽說:「我們來得太晚,餐廳只剩一些涼麵,你就快吃吧!」他問媽媽:「這一盒涼麵多少錢?」媽媽說:「七十元。」孩子立刻對媽媽說:「妳怎麼這麼傻,那麼貴妳還買!」他不但沒有向媽媽說謝謝,反而責怪媽媽。媽媽只是說:「沒關係,你快點吃吧!」他就自顧自地吃了。
一路到「親子營」報到,當晚就安排「相見歡」的節目。教授很用心地引導他們,談話之前,還先放一些很溫馨、感性的影片。比如:一位爸爸背著生病的孩子,跑過山路、吊橋,趕著要去求醫的畫面;還有其他很多公益性的短片。
然後,教授就開始述說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之情,教孩子怎樣感恩父母親。教授說:「大家想一想,從小到大,父母給你多少?想想,你該不該向爸爸、媽媽說句:感恩、謝謝。來,把電燈關了,你是不是應該牽著爸爸的手或是擁抱媽媽,跟他們說聲:感恩您!謝謝您!」
那時燈光暗了,還配上音樂,兒女們都很自然地擁抱著媽媽或爸爸;這孩子緊握住媽媽的手,想說句「感恩」,卻說不出口。
經過三天的活動,不時出現很多感人的場面,到最後一場心得分享時,這孩子終於說出「一盒涼麵」的經過,以及對母親不敬的懺悔,又說:「我今天要跟媽媽說:感恩您!從小到大您這麼愛我,真的要感恩媽媽!」懂得感恩的孩子最有福,我們誠心地祝福他。
小孩兒胃出血
在急診室,看到一位焦慮的媽媽抱著兒子一直拍撫,兩、三位醫師在看診。我問:「怎麼了?」醫師說:「孩子胃出血,我們讓他吞內視鏡,察看他的胃。」
奇怪,這麼小的孩子也會胃出血?醫師說:「會啊!剛才有一個稍大一點的,也是胃出血,還大量吐血。」我問:「孩子的胃不是很好嗎?」「不一定,事實上孩子胃出血的案例也不少。」
要撫養一個孩子,從稚嫩的嬰兒期到長大成人,父母親的確要費盡心思呵護照顧。看那位媽媽抱著小孩,不停地搖啊搖!這麼小的孩子,要怎麼照內視鏡?真是不可思議。還好,現在的醫學很發達,醫師的技術也很好,讓我感到比較安心。
人生啊!應該要懂得感念父母恩。生命是父母給我們的,懂得照顧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也是孝順父母的好方法,因為「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親最擔心孩子身體有病痛、受傷害;若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父母就會很安心,所以,這也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事。
易子而教
大愛臺曾報導一位四十幾歲的病患,他因一場車禍而造成全身癱瘓,經過治療後,現在可以坐輪椅了,但是行動非常不便,還得靠他近七十歲的老母親抱他上下輪椅、上下床。那位媽媽滿臉的皺紋、花白的頭髮,寫滿了人世間的滄桑。
人生無常,不該有的情況竟然發生了!青少年或中年時期,應該是身體最強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偏偏發生意外而失去正常的功能。
其實,這些不幸很多都是可以預防的,預防之道唯有「教育」;假如能把每個人的人生觀導至正確的方向,使大家懂得守本分,做事多用心,自然能減少不幸的事故發生。
一顆善種子要有好因緣,才能順利地成長,所以教育非常重要。但願普天下的老師們,都能抱持愛心與使命感,把所有的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大家都有這分「易子而教」的心,把每一個孩子教導成材,踏上正確的道路,孩子們的未來,才會有真正的平安幸福。
父母心如針包
最近,經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許多青少年問題的報導,例如:自殺、飆車、加入幫派、流連聲色場所……,看了實在令人非常擔心。
曾接到一通國際電話,是一位心碎的父親打來的。他說他女兒原本很乖巧,卻因感情問題而變得乖戾粗暴,與人相處時,臉上的兇相,讓人看了都會害怕!還會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
他問:「我的女兒是不是中了邪?」我說:「你不要過於擔心,要儘快帶她去看心理醫師。」他傷心地說:「我和太太把希望都放在兒女身上,為了讓孩子有更寬闊的天地,我們才移民來此。這兩年多來,我們用盡各種方式輔導她,仍無法改善女兒的精神狀態。」
聽了這位父親無奈、悲傷的話語,心裏頗為感傷!不論孩子的年紀有多大,永遠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塊寶。但是,有多少為人子女者,能夠體會父母的關愛之恩?父母心如「針包」,而孩子就像一根「針」,動不動就刺進針包裏……。
世間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生養之恩。而人生能孝順父母的時間並不多,應該好好把握行孝的機會;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什麼是應酬?
有位女士無奈地說,與先生白手起家,共同為事業奮鬥才有今日不錯的局面,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應酬繁多,先生的個性並不喜歡應酬,勉強去參加感到很痛苦,而太晚回家她也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
我告訴她,應酬的確是痛苦的事,不過,也可以做心理調適,很多人都藉口說要發展事業、要賺錢,所以應酬多;其實事業大,也不一定要有那麼多應酬,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誠與正的事業基礎。
曾聽過一則笑話:有個孩子問他爸爸:「爸,為什麼你一大早就不在,晚上又那麼晚才回來?」爸爸就說:「孩子,爸爸是為了你的幸福,所以不得不去應酬。」
孩子又問:「什麼是應酬?」爸爸回答:「就是自己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就叫做應酬。」孩子隔天一早起來,背著書包就對爸爸說:「爸爸再見,我也要去應酬了。」
末後,我對這位太太說:「其實這都只是一個觀念,更何況要有空才能去應酬,沒空就沒辦法應酬了。妳不妨帶先生進來慈濟,他就沒時間去應酬了。」
歡喜做,甘願受
「甘願做,歡喜受」和「歡喜做,甘願受」,這兩者有什麼差別?「甘願做」就是雖然做得很辛苦,但是心裏甘之如飴,甘願付出,付出無所求,得到輕安自在的歡喜,所以是「歡喜受」。
若是「歡喜做,甘願受」就不一樣了。以那些喜歡飆車的青少年為例,父母憂心忡忡地勸告孩子:「飆車很危險,不要去飆車啊!」「怎樣,我高興啦!」孩子不顧家人的擔憂,常說:「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
但是,逞一時之強,「歡喜做」,到後來是誰在受苦?在醫院中,常看到撞得頭破血流的案例,痛苦還是得自己承受;更可悲的是,也有人因而喪失生命,不僅傷害了自己,更使父母椎心泣血!
人生必須把心門打開,認清未來的路,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之後就必須立志走到底,才不會辜負父母,也辜負自己寶貴的生命良能。
可憐天下父母心
談到教育,確實是現代社會的一件大事,要鞏固社會基礎,教育確實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現在青少年問題不斷擴增,犯罪年齡也下降了,這些問題何時才能解決?將來他們在社會上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有一天,我到慈濟醫院探視加護病房的患者,一床一床走過來,看到好幾位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有出車禍的、吸毒的、也有服毒自殺的,我內心非常感慨。
從加護病房出來,看到好幾位母親、父親守在外面,淚流滿面。一看到我,就圍過來問:「師父,您有沒有去看看我的孩子?」「有,都看過了;醫護人員會好好照顧他們,你們要自己保重身體。」我也只能如此安慰他們。
看看這些昏迷中的孩子,傷勢都很嚴重,而父母親在外面都是心碎、痛哭、哀傷……,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知道這些孩子能不能醒過來?若能再度清醒,也不知道在他們的人生道上,還需要父母親扶持、照顧多久?平時孩子們如果能多為父母想想,多愛護自己,不就可以減少許多人間的悲劇嗎?
慚愧心
「人不怕錯,只怕不改過」。有位假釋中的受刑人來見我,這位年輕人長得非常清秀,他娓娓道出自己曾經殺人搶劫,做過很多錯事,後來被捕、判刑八年的經過。
在服刑期間,他漸漸體會到:過去的錯誤是因為缺少「慚愧心」。以往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常想著:為什麼別人能成功而我不能?卻沒有想到,別人的成功是來自用心投入、認真學習、循規蹈矩地做人。
所謂「慚愧」,慚是對自我的反省,愧是愧於他人之心。不要只是想著自己不如別人。其實,若是真不如別人,只要用心努力,一樣能迎頭趕上;自己若不用功,就容易墮落,這就是「無愧」。「無慚」就是自己做錯事也不怕別人批評,反而認為:錯是我的事,跟你有何關係!絲毫沒有悔過的心態。
以前的人總覺得孝順是人生的本分,若是不孝,就很怕被人知道,但是,現在有些人已經失去慚愧心;父母的責備,不僅不能接受,對於別人的指責也很反彈,錯還要錯得更徹底,這就是無愧的人。
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哪一對父母不心疼呢?像這位年輕人多年前的那段錯誤,不知道他的父母是多麼傷心地陪他走過這段坎坷路。
慈濟人到監獄去現身說法和輔導,很多受刑人都能生起慚愧心,能自我反省而改過。
像這位年輕人,他有懺悔心,他的父親非常歡喜,知道他想參與慈濟,就委託朋友帶他來。他真的改過了,還發願要投入慈濟,做利益人群的事情,聽了真的非常歡喜,人只要肯改過,前途必定充滿光明。
肆、知恩報恩(下)
善用自信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不論是信仰或待人處事,都要有「虔誠的信心」,但是有人將信心錯用了;於是,不正確的信心,變成了「迷信」或「錯誤的自信」。
曾經看過兩則新聞報導——
有位年輕人,一邊開車、一邊吃麵。後來一不小心,方向盤沒控制好,車子突然逆向行駛,結果與對面的來車相撞,造成兩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慘劇。這位年輕人對自己開車的技術過於自信,以致發生車禍;這種不正確的自信,叫做「不正信」。
有許多人在開車時,經常一隻手握著方向盤、另一隻手持行動電話。我常說開車時不要講電話,這樣比較安全。
另一位才十六歲的少年,無意間看到一輛巴士的鑰匙插在車上沒拿走,在好奇心及好玩的驅使下,就將車子開出去四處兜風——從高雄開至台南縣各地鄉鎮遊玩。他開了近二十個鐘頭之後,才被警方找到。想想:這位少年的膽子真大!幸好能平安無事,但卻也讓人為他擔心。
我們的生命是父母所給予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照顧自己的身體;因為父母最煩憂的是孩子有了病痛或受到傷害,我們要讓父母安心,這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
人生的借鏡
現在有許多青少年的問題,不久前,花蓮某所大學發生一個案例。有一個從高雄來的女學生,大一就結交一個男朋友,是同校研究所的學長。第一年放寒假時,這個女孩就沒有回家,兩人感情愈來愈親密;第二年、第三年的暑假她也沒有回去。
某一天,兩人相約到一家咖啡廳,不知道為什麼起了衝突,女孩很衝動地把煮咖啡的酒精往自己身上潑,剎那間火燒了起來;隨後被送往慈濟醫院急救。
住院期間男朋友也常來看她,但是,這個女孩還是執情任性,一直要男朋友寸步不離地陪著她,稍微走動一下就鬧情緒;時間一久,男朋友也覺得受不了,後來終於離她而去。
有些到醫院當志工的慈青,看到這個案例,就會自我檢討,也體會列:處世不可缺少理性,人生的情一有偏差,就可能會惹火燒身。在服務病患的同時,慈青們也學到許多課本中所沒有的人生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不也是增長智慧的資糧嗎?
叔侄之爭
人,若執著於小愛,往往無法冷靜、理智地處理事情;唯有擴大愛心,才能慈悲與智慧並行。
有一則社會事件,一對叔侄平常感情不錯,但侄子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誘引,逐漸沉迷於賭博及吃喝玩樂。叔叔很疼他,不斷地好言好語相勸,希望他能體會父母心,不要再自甘墮落。
剛開始時,侄子還能接受,慢慢地態度越來越叛逆,叔叔很費心地想導正他;以前叔叔曾借錢給他,但從不計較,後來就用強烈的口氣向他要錢,想藉機教育他。侄子竟然反目成仇,言語不合下,就互相扯打。
本來叔叔是要利用機會教訓侄子,但侄子竟動手打他,他真的動怒了,就拿一支鐵錘往侄子的頭敲下去……,送到醫院後急救無效。叔叔知道自己闖禍了,便主動去自首,徒留滿懷後悔。
原本權叔對侄子充滿期待,不忍侄子結交壞朋友,也不忍心兄嫂無奈地看著孩子慢慢步入歧途,本來是一片好意,卻因一時氣憤失手而滿懷懊惱、痛苦。人生就只是在「一點氣」而已,如果能把它吞進去、消化掉,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平常對人、對事要學習看淡一點,因為愈是所愛的人讓自己失望,就愈容易衝動。我們要擴大心胸,學習多關懷社會,為人群付出;把普天下的人都當作是自己的親友、是自己所愛的人,如此拓展自己的心量,就不會有「我執」、我特別關懷的對象。
慈濟三十多年來除了做救濟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讓人人有機會接觸大愛的環境,讓大家有機會接受佛法的教育,學習擴大心胸,將愛心廣為散播,因為有大愛的精神,就能凡事退一步而海闊天空,心靜平和。
偏頗的愛
現代人似乎很流行養寵物,有些人甚至對寵物呵護得無微不至!曾有一則實例——有戶人家,女主人養了一隻北京狗。她每天都會把這只北京狗打扮得很漂亮,然後開賓士轎車載牠去兜風,而且還不忘交代傭人要買最好的豬肝回來喂狗;如果狗兒沒有胃口,她就會責備傭人不用心。
她的家中,還有位八十多歲的婆婆。有一天,她婆婆感冒了,傭人就跑去告訴女主人。女主人回答:「帶她去看醫生啊!」傭人說:「太太,可不可以妳帶老太太去?」這位太太竟然說:「我哪有空?等一下我還要載狗兒去兜風!」傭人只好叫車,送老太太去看醫生。
又有一次,傭人告訴女主人:「老太太今天胃口不太好,不知道該準備些什麼比較好?」這位太太卻說:「隨便吃就可以了,有吃就有營養,還要挑什麼!」
看了這件例子,也頗令人感慨,對動物有愛心固然很好,可是愛不要偏頗了。到底人該尊重的是什麼?雖然對一切生命都要尊重、愛護;但是,倫理孝道更不可抹煞!
變相的放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間的悲歡離合,有些實在令人感到很悲哀!佛教的「放生」行為,是一種慈悲和愛的表現;但是現今的社會,卻存著另一種「變相」的放生。
有位中風的老太太,未生病之前,兒子的生活起居都靠她一手打理;中風之後,兒子認為母親已經無法再為他付出,有一天就對她說:「阿母,我帶你去看『放生』。」老太太問:「要去哪看放生?」兒子說:「你坐上車就對了。」
兒子將車子開到一處市場後,便將母親帶下車,然後說:「阿母,你在這裡等一下,我去買些東西。」說完,即開車離去。老太太等了許久,仍不見兒子回來載她。有位年輕人看老太太在市場附近徘徊了一個上午,就上前詢問原因。
老太太說:「我不知道,我兒子說要帶我來看放生。」年輕人見老太太話說不清楚、行動又不便,不放心她一人在那裏,就對她說:「那您坐下來,我陪您一起等好了。」他們一直等到天黑,還是沒有人來帶老太太回去。
年輕人覺得這位老太太很可憐,就把她帶回家照顧。過了一段日子,老太太的身體狀況日漸好轉,說話也愈來愈清楚,才知道她原本的住處。然而,當年輕人找到老太太的家時,發現她兒子早已不住在那裏了。所以,這位老太太是被自己的兒子遺棄了。這樣的兒子,還有人性嗎?人心不古,實在是令人慨嘆啊!
老農報恩的啟示
宜蘭鄉下的一個村落裏,每到黃昏時刻,就會看到有位老人家牽著一頭老水牛,到草地上吃草。老人神情悠閒,老牛也怡然自得,真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在老人年輕時,務農、耕耘、栽植莊稼,就是靠這頭牛,日復一日,日出而做,日落而歸,所以對這頭牛一直心存感恩。歲月漸漸流逝,農夫已經七十多歲,而老牛也垂垂老矣。老農不忘牛的恩情,所以非常疼愛牠,天天牽牛在外吃草,享受安適寧靜的晚年。
雖然親友紛紛勸他,不要那麼辛苦,每天要照顧牛多麻煩,把牠賣了吧!但老人說什麼也不忍心將牛賣掉,因為這種結局,牛必將成為餐中菜肴。幾年後,老人年紀實在太大了,深恐無法再照顧老牛,這頭牛未來的生活該怎麼辦?老人很擔心。
後來村人得知老人與牛的深厚感情,一時傳為佳話。有位農場主人也深受感動,表示可以畜養這頭牛。老人高興之餘,還跑去探看農場環境,覺得滿意才放心答應。
此外,老人還開出三個條件:一、要讓牛吃得好;二、要住得好;三、要使牛安然終老。對於老人將牛視為親生孩子般地疼愛、關心,農場主人十分感動,並表示一定依照老人的心願行事,雙方為此還慎重地訂定契約。等到農場主人來牽牛那天,老人仍流露出那分依依不捨之情。
多美的畫面啊!在當今社會要人回報施恩者,已是不易,何況要回報一頭牛!若人人能知恩圖報,有這分眾生平等的感情,未來的社會,將會是個大同世界;只要人人心存善念,人間就是凈土。
回饋眾生恩
有一回佛陀行腳到山邊,看到一堆白骨就馬上虔誠禮拜,阿難尊者覺得很奇怪,便請教佛陀:「您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為什麼要對這堆白骨禮拜呢?」
佛陀說:「阿難,你知道嗎?這堆白骨都是我過去生的父母啊!所以我對他們禮拜和感恩。」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推論——每個人雖然一生只有一對父母,但是,眾生可能彼此都曾互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有著生生世世累積的因緣。
像骨隨捐贈,在幾十萬人中才能配對到適合的,難道他們過去生中不曾有親緣嗎?所以「髓緣佈施」,這種基因的緣,實在非常密切。科學上所稱的「基因」,相對於佛教講的「業因」,基因用中文解釋,到底是什麼?教授跟我說:「勉強解釋就叫做『業種』。」我聽了好震撼!科學愈發達,愈能證實佛陀智慧的崇高。
一般人都有隔世之迷,今生的親人,到了下輩子就不認得彼此了。過去最親、最愛的人,今生也許正互相對立、競爭也說不定啊!若以此推論,就應時時刻刻對各行各業的人感恩,不論士、農、工、商,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僅要知恩,也要回饋眾生恩。
父母像樹根
我常常說:父母親是孩子的「模」,父母親怎樣對待自己的長輩,孩子很自然地也會學習。俗話說:「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爸。」這就是因果,分毫不差。
有一位果農,上有老母,下有妻兒,他很辛苦地種了一大片果樹,夫妻倆每天到果園工作時,就讓婆婆照顧孩子,阿嬤很疼愛孫子。可是媳婦一回家就要孩子回到她身邊,不準孩子與阿嬤親近;甚至有時為了孩子對婆婆很不禮貌。
先生看在眼裏,心裏很難過,就對她說:「妳應該要對媽媽好一點!」她說:「人老了就沒用了,而孩子就像果實一樣,我們做得那麼辛苦,還不是為了孩子,當然要愛他啊!」先生聽了覺得很無奈。
有一天,先生到果園將一棵果樹的根全部砍斷。樹的葉子和果實都掉下來了,太太一發現,急得大呼小叫!先生說:「妳沒看到嗎?根斷了!是我把它砍斷的。」太太生氣地說:「你這傻瓜!怎麼可以把樹根砍斷呢?」
先生說:「對啊!同樣道理,人也要守『根本』啊!我是父母生的,媽媽辛辛苦苦地養我,我應該要孝順。妳不能幫我孝順父母,就像樹斷了根一樣,又如何能結出好果實呢?」太太終於知道自己錯了,從此就對婆婆很孝順。
父母就像樹根,我們就像樹榦,上面的果實就像我們的孩子。根若斷了,樹就會乾枯、果實必然會掉落,所以孝順是做人的根本,若不疼惜根本,怎會結出好果實呢?
飲水思源
有一位事業有成的人問我:「我的父母年輕時,受過很高的教育;但是老病之後,連大小便都不會自己處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說:「現在有一些日間托老中心,你可以找一家設備比較完善的機構,讓他們替你照顧;這樣,你白天就可以安心上班。」
他回答:『托老』一個月要付五萬元,好貴啊!」我說:「現在的小孩念幼兒園也要好幾萬元,我都沒聽過有人嫌貴!今天你有這個事業,是誰給你的?還不是你的父母栽培來的。」
若再加上讓孩子去學電腦、鋼琴、舞蹈等才藝,一個月的花費又要多少?但是,這些從來都沒有人會在意,反而對照顧父母的費用斤斤計較。
有句俗諺說:「飲水要思源頭,吃果子要拜樹頭。」做人一定要懂得回報「父母恩」;若能進而對一切有情眾生付出愛,就能培植福報,這是最有福的人生。
伍、希望清泉(上)
撫平創傷的良藥
人生,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情分,就有幸福感。時時給人一分溫暖、真誠相待,這是撫平心靈創傷最好的良藥。
只是幾秒鐘的天搖地動,就讓人產生刻骨銘心、無法忘卻的記憶。九二一大地震雖已過了一段時間,受災者卻還是無法安定;我們要如何陪伴災民走過陰霾的心靈、安頓他們日後的生活,這一切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受災者的苦難讓我心痛,救災者的安全讓我憂心,雖然我的壓力很大、各項經費也不足,但是後續的「安頓與關懷」、「心靈復健與重建」兩階段工作,慈濟仍然要積極進行。
有人問我:「建設學校是政府的事,安置災民也是政府的事,慈濟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我聽了很難過!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親?同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要有「生命共同體」的觀念——哪個地方有災難,人人都有責任。
給災民一個不受風雨、安身立命的家園;讓失去學校的孩子能重新擁有美麗且堅固的校園,這些都是我們要加緊努力的要事。我們只有一個目標——哪受災,希望哪的災民就能及時得救!
綻放心中的蓮花
經歷地震的災難,有些人感到人生無常,變得消極逃避,這是不對的。此時,我們更要提起勇氣面對人生,並且善盡一分力量、創造生命的價值。
人無法預計自己生命的長短,只要今天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不要停頓下來。尤其處於天災的非常時期,更要有一分使命感,千萬不要逃避;現在正需要大家投注心力,我們要抱著感恩心,感恩能有機會付出大愛。
這段時間大家都很辛苦,身體累了,但是心靈不要累!身體只是暫存的生命而已,而心靈的成長則是永恒的慧命。所以,我們要抱著「知難破難」的精神,冷靜面對無常,才有辦法憑藉毅力平復災難。
付出一分良能,就是一分慧命的成長;多付出體力,就能增長一分覺性。當自己很累的時候,也要感到慶倖,因為能夠用心,智慧就會不斷地增長。沒有污泥,哪有蓮花?人世間若沒有災難,哪有菩薩?希望人人在五濁惡世中,都是一朵朵的蓮花、都是人間的菩薩,能把握機會,利用逆境來綻放自己心中的蓮花。
得失之間
佛陀所講的道理,和我們的生活非常貼切;正因「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所以佛陀教我們要打開心門、看淡物質、放寬眼界。
在世間,自己是否常認為:每件東西都該是我的?其實,自己能用多少東西呢?再深入想想,人生有得就有失,斤斤計較,縱使能得到一些東西,卻會失去很多感情,實在是得不償失。唯有將追求的慾念放淡、心放寬,才能包容一切,培養大愛。
「九二一」大地震,使我們提高警覺——處於世間,要把心胸放寬,還要有遠見,提升智慧。不要只看眼前,以為「能計較得到的,就是我的」。佛陀告訴弟子們,每個人不是只有這一生,還有未來的生生世世;而大自然的威力是難以抗拒的,明白了這層道理,就要趕快為來生鋪路,眼光要放遠一些。
「九二一」之後,我深深體會到要勤耕福田。慈濟的目標是要凈化人心,所以教大家「自造福田,自得福緣」,用心做心靈的農夫,勤耕福田;若只耕田而沒有播種,雜草又會生出來,所以要不斷去除雜草,勤於播種。若社會大眾能一同來勤耕福田,就能集眾人的善業而使人心凈化,社會祥和。
負責的人生
最近傳出幾起自殺事件,看到報導心裏非常難過,不明白他們為何這麼想不開?現代人尊重生命的意志力好像越來越薄弱,動輒就說壓力大而生起尋短的念頭,這都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己。人來到世間,不只是為自己而活,應該要為家庭、為社會負起責任而活。
生活在世間很難事事如意,何況人生本就無常。像大自然一年四季輪轉,氣候轉變不定,這也是無常,什麼時候會發生天災,實在是難以預測。人事之間也是一樣,常有放不下的心結,不僅跟自己過不去,還要跟別人比較——比學識、比成就、比財富等等,如此複雜的心理,造就了種種無法滿足的苦悶。
其實,有誰能保證一生平順、毫無挫折?來到人間總是苦多於樂,但我們要面對現實,遇到困難能抬頭挺胸、勇於承擔,如此,坎坷的路總會走過。
「小不忍則亂大謀」,能忍得了一時,不只是尊重自己,也是對家庭、社會負責;不要以為一死百了,乍看之下,好像可以了脫人間的苦難,其實,從因果法則上看,自殺的惡業很重,因為身體是父母給的,毀滅父母所給的身體,不只是犯了殺生業,同時也犯了不孝的罪孽;今生種下這個惡因,來世仍會受報而苦不堪言。
佛法揭示六道輪迴、因果迴圈之理,我們要明白,人身難得,要好好珍惜、發揮良能,千萬不要太短見。普天之下,沒有比生命更值得尊重的,一時的困境,只要大家勇敢地面對艱難、彼此互愛,必能攜手走出陰霾,迎接如朝陽般的未來。
希望工程不能等
大地震過後,我到每一個災區所看到的學校與教學環境,都令我好心疼。有一天中午,孩子們要下課了,天氣很熱,每張小臉都紅通通的,而且滿身大汗。小小的孩子圍繞在我身邊,我伸手摸摸他們的頭,頭髮都濕答答的……。
孩子們在那麼簡陋的帳棚下或簡易教室裏上課,夏天很熱、冬天很冷,下雨時雨聲嘈雜,晴天又風沙瀰漫,要他們定下心來接受教育,實在不容易。
中小學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在這個根本階段,孩子的讀書環境不好,難以安心求學,課業就容易荒廢;如果學校重建工程延宕下來,他們的教育就會跟著空白。如此一來,孩子的未來會是什麼情形呢?將來的社會又是什麼樣子呢?
每個家庭的希望在下一代,孩子的希望就在教育;有好的教育,才有祥和的社會,所以,教育是每個家庭和整體社會的希望,人人有責。我們援建學校,為的是要促進這些「希望工程」早日完成。
這分使命儘管艱辛,但我不得不挑起來,還好我常常有一個念頭;只求力量增加,不怕責任重。人生,最難能可貴的是擁有一分力量,負起一分責任。做得心安即是福,當下能做即是福,眼前歡喜即是福!
建造百年校舍
慈濟援建了五十多所學校,我們要儘快幫孩子恢復正常、良好的校園環境;希望在西元二00一年春天,孩子們能進到新學校唸書,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以前的學校大都是屋頂加蓋——「老背少」的建築結構,實在很危險;現在可以做整體規畫,甚至設計成斜屋頂,不但具有鄉土味,也會比較涼快。
我們為孩子蓋學校,同時兼顧師長辦公的環境需求;在設計上,讓學生在校園能感受到「尊師重道」的氣氛,也期待老師們除了言教之外,也給予孩子身教。
學校不能倒,它是小區的避難中心,所以我們從硬體的結構健全做起,全部使用鋼骨鋼筋混凝土(SRC),雖然很多建築師表示不容易造型,但我請他們發揮智慧,讓學校堅固且造型優美。期待大家一起努力,為下一代子弟建造百年校舍。
來自十方的大愛
記得地震過後一個多月,我到南投國小,看到很多孩子在帳棚下讀書。那天太陽很大,帳棚裏又熱又嘈雜,那時我想:要改善孩子們的上課環境,最快的方式就是先為他們蓋簡易教室。剛好有一群台北來的慈誠隊跟在我身邊,大家就決定隔天將原料和建材運進學校;二十五間組合教室,只花四天半就完成了,好快的工程啊!
許多三到六年級的小朋友利用沒上課的時間,也來幫忙搬塑膠地磚,讓慈濟志工鋪地。孩子們排成一列,將地磚一疊一疊地傳下去,很快就將室內外的地磚都搬完了。搬進組合教室的那一刻,有個孩子站在教室門口說:「老師,我們的教室好美、好美喔!地板也很乾淨,我們不能穿鞋子踏上去。」
老師問:「那怎麼辦?」孩子們說:「我們以後都要脫鞋才能進教室。靜思語有一句話:『踏地怕地痛』。我們要感恩土地,愛惜地板,所以走路要輕輕地,如果太用力踏地板,大地會痛啊!」從此他們都脫鞋上課,家長們看了也很感動,還買了一個鞋櫃送給他們。
他們很珍惜這些教室,有一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把東西掉在地上,黏住了。這位小朋友很緊張,就用器具把它鏟起來,結果在塑膠地板留下一個小小的痕跡。另外一個小朋友看到了,趕快蹲下去用手撫摸地板,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你可知道這地板是多少人的愛心耶!」這分珍惜感恩的心,真是讓人感動!
用愛編織教育的搖籃
今天(二000年四月十日)在豐東國中舉行動工典禮;此時此刻,是建造性的歷史——我們要把被摧毀的學校重新建造起來。
很快地,我們就能建立一個美好的讀書環境。這美好的環境來自於很多人愛心的投注——不只是一縣,也不只是全省,而是全球善心人士的愛,共同建造這美好的校園!我們期待落成的那一刻儘快來臨,因為那將是未來無窮的希望。
「希望工程」不只是學校的希望,應該是全人類的希望。社會大眾對孩子們有很大的期待,但願孩子們能以上進之心,負起自己的責任——用功讀書。而慈濟的責任和使命,就是趕快把已認養的每一所學校興建完成。
我們用愛來編織教育的搖籃,期待能將每一所學校建成最好、最美、最舒適的教育搖籃,讓老師們用菩薩的智慧,用為人父母的愛心,好好推展教育,讓搖籃中的孩子能身心健康、平安順利地長大。
教育的源泉
曾有一位老師告訴我,他為現代的社會亂象感到很憂心;其實,若要美化社會,必須從凈化人心的教育開始著手,因為社會的穩定發展,需要各行各業有才華的人共同來締造。好的人才,不只是能力夠,還要賢明;賢明的人才則出於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源泉,就是老師,老師如果能多用一點心,就能為社會培育出許多好人才。
現在比較擔心的是,大部分的家長都過於寵愛孩子;在傳播媒體上,也常看到偏頗的渲染,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輿論,使得孩子動輒肆意的反彈。倘若孩子在中小學時,沒有培養良好的人格基礎,那麼未來就難以導正了。
不論是大學、中學、小學,所有的老師都應該要有「把學生教好」的使命感。學生如果犯錯,我們要諄諄善誘、用心引導,讓他步入正軌。當然,為人父母的,也應該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觀念——要尊師重道。老師一旦受到尊重,自然會任勞任怨,克盡為人師表的責任。
現在的社會,所呈現出的是: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沒有愛入骨髓,只是愛在「表膚」上,讓孩子住得很好、穿得很好、吃得很好。讓孩子歡喜、快樂,這是父母所注重的,但很少會想到:如何讓孩子增長智慧?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要讓孩子將來成為有用之才,一定要在求學階段,堪受切磋琢磨,這樣才能成為一塊發光的玉石。未來的教育大業,雖然任重道遠,但是我們一定要有信心;期望人人都能自我成長、發揮愛心,如此才能達到凈化人心、祥和社會的理想目標。
以菩薩心教育孩子
孩子是社會的希望,需要老師們熱心地善加教導。我們處在跨世紀的大時代中,應該積極投入更多的心血,讓這一代的孩子能享有教育的清流。
想要凈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就離不開「教育」。所以,希望每位老師都能站在自己的崗位上,轉職業為志業,用「愛之深,教之切」的使命感來教育學生。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們的心是善良的,但是社會的大環境會污染了他們。佛經云:「捨一得萬報。」將一粒善種子放入孩子的心田,好好耕耘,將來就會成果纍纍!為人師者能美化人生、讓人性回歸清凈,並使優良的文化落實在生活中,這是一件多麼神聖的事!
「教育」也是一門藝術,要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還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及社會環境,才有辦法做到真正圓滿的教育。
只要老師們以「菩薩心」來教育孩子,相信未來的社會一定充滿光明和希望。要享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就要看現在的教育;教育工作現在不做,將來一定會後悔。因此,我們要有使命感,用心投入教育,展現教育的光輝!
聰明與智慧
近年來,有很多人都對社會環境感到憂心忡忡,因為在人世間要生活得好,一定要先有好的教育;沒有好的教育,社會就沒有文明,那就談不上什麼「生活品質」了。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但是純真的智慧卻被埋沒了!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聰明不就是智慧嗎?其實是不一樣的。聰明是靠後天學習得來,如果用錯了地方就會犯錯;例如有些罪犯的手法很高明,新聞媒體就把它列為「智慧型犯罪」,這種歸類法是錯誤的,因為有智慧的人決不會犯錯,也不會犯罪。
智慧在佛教而言,是指清凈的本性,是最純良的覺知;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犯錯,如儒家倡言的「大智若愚」就是智慧。寧願吃虧,也不願意傷害別人,這種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而「聰明」是不願讓人佔便宜,常說:「你以為我傻嗎?」「你以為我不會和你比較嗎?」這種火氣上升、斤斤計較的心態,就是看不清真理,容易落入糊塗的人生。所以,從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不只是教授學生知識,徒增世智辯聰,最重要的是要把他們的良知啟發出來,教他們「運用智慧」,這才是正確的教育目標。
勇於承擔
學生是可以塑造的,只要老師心念端正、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在良善的教育下,孩子們將來都會成為社會的棟樑、國家的主人翁。
有一位台南的慈濟委員,三個孩子在紐西蘭讀小學,回來後跟媽媽說:「我們的同學真了不起!」原來他們在學校玩耍時,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撞破了一扇玻璃門,在場的台灣小孩說:「現在沒有人看到,我們趕快跑!」但打破玻璃的當地小孩就說:「不能跑啊!我要在這裡等校工來,這是我打破的,我要負起責任,看需要賠多少錢?請他修理好,我再跟我爸爸拿錢。」
台灣小孩說:「你好傻哦!人家沒有看到,你反而要在這裡等人來抓!」當地小孩就說:「要回去,你自己回去,我要在這裡等,這是我應該要負的責任。」
這就是外國人對孩子的教導態度,而我們呢?有些人給予小孩的教育是:「如果出了事情,當有人問起時,就說不知道,不知道就沒事啦!」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勇於承擔」,平常就要守規矩,萬一做錯就要認錯,進而負起責任,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孩子待人處事的能力,這是成功的要件之一。
伍、希望清泉(下)
真實人生的教材
有一位企業家說:「師父,我有兩個兒子,前幾天大兒子來慈濟參加青少年生活營,小兒子參加兒童精進班,回去之後都變乖了!大兒子本來很調皮、很叛逆,但是來這裡的第三天晚上,他竟然會打電話回家說:『爸爸!我很有福耶!』我一聽都愣住了,心裏覺得好感動,謝謝!」
來這裡能學習到感恩,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慈濟三十幾年所營造出來的人文環境中,輔導爸爸、媽媽,及慈青隊輔都以慈濟精神力行投入,呈現出整個大環境的愛,這分真誠的感受,啟發了孩子心靈良善的本性,讓他們懂得父母的辛苦,進而懂得感恩。
慈青(慈濟大專青年)志工們,在慈濟醫院服務或是居家關懷、探訪監獄,都能用心去看每一個人生舞臺的腳本,將那些用血淚編寫而成的生命之歌,當成「課本」。以如此真實的人生教材來教育,他們怎會不震撼、不感恩呢?所以,我常常聽到這些年輕人在說「感恩」,並且覺悟到過去的懵懂無知,而勇於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其實,教學的道理不在深,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能懂、能體會,所以,我們要用心教育——用父母心愛普天下的孩子,用菩薩心愛自己的孩子。
共創人間凈土
這一、二十年來,從媒體上常常看到吵架、打架、抗議等等抗爭事件,這種風氣慢慢往社會、家庭蔓延,讓整個社會形態變得不平衡。近幾年來,抗議事件更多了!每次看到有人丟雞蛋、鴨蛋,就覺得很「損福」,放眼天下,有多少人處在饑餓中,而富裕的台灣人民,卻是拿著食物當作宣泄的工具,這也是社會的亂象。
我們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需要有良好的社會教育以啟發人人的善念,共同來開創美好的未來;假使改革的方法過於激烈,社會將處處充滿暴戾。所以,社會教育要從各個階層著手,人與人之間不應動輒惡言相向或動手傷人;要口說好話、互相關懷及彼此祝福,這種和諧的教育形態不是很好嗎?
希望大家能一起為社會家庭、為未來的子弟樹立良好的典範,能夠如此,要改善社會風氣就沒有困難;只要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守分盡責,我想,未來的社會還是能回復純樸、淳厚的風氣。
十年前,我們舉辦「預約人間凈土」的活動;其實,凈土是在每個人的心中,而且要從言行舉動中呈現出來。所以,我們要好好帶動整體的社會教育,並普遍於每個家庭,凈化人心,如此才能共創凈土的世界。
抗議的孩子
前不久,南部有一處垃圾場焚燒垃圾,產生很濃的煙霧,當地居民因此提出抗議,場面非常火爆,連小孩也被帶去參加,頭上一樣綁條頭巾,寫著「抗議!抗議!」
大人們火爆的作為,已經讓社會顯得不祥和,現在又把小孩也帶進去……,不知未來的社會,又將是怎樣的情況?其實,社會要進步,必須有良性的溝通和正向的示範,而這正是目前社會所欠缺的。
過去的社會雖然不是很富有,卻非常純樸祥和。現在要青少年聽話、守規矩似乎很難,因為整個社會的形態、風氣已經改變了。孩子會對社會抗議,難道他們不會對家庭抗議?不會對自己的父母抗議?將來會不會因內在心理的掙扎而抗議?種種心靈的污染,可說已經污染到純真幼小的心。
此外,也有許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國外受教育,以為這樣就已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其實,送到國外真的都能成就學業嗎?我曾看過一則新聞,有少數台灣出去的孩子,在美國生活不規矩、成立幫派,而且不斷地作案;如此,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教育,是不是真正能造就孩子?
幾年前,我就一直呼籲,唯有台灣的教育環境、家庭生活形態改善,親子的心理也調整好,才能真正改善整個社會的教育系統,而這還有待大家共同來努力啊!
無盡的感恩
「愛」、「信任」、「原諒」是很重要的品性。人人心中有愛,而且愛普天下的人,人間將會充滿希望。對自己要有自信——肯定自我行事能光明正大;對別人也要有信心——相信人人心中有愛。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摩擦,但是普天下沒有不能原諒的人,期望大家時時刻刻用愛、信任、原諒相互對待。
老師們把一生奉獻給教育,以父母心來教育學生,期待學生們將來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所以,同學們對師長要抱著感恩心。
世間有三種人我們一定要感恩。第一、要感恩父母——孝道是人道的基礎,古聖先賢都是以孝為中心。對父母生育、培養、照顧之恩,我們要懂得反哺,這是為人的基本孝道。
第二、要感恩老師——好的教育,可以讓我們在人生道上獲得成功,我們所有的智識幾乎都來自於老師的指導,所以要尊師重道。能尊敬老師,老師說的話才能深入心中、發揮作用。
第三、要感恩社會上所有的人——九二一地震把很多學校的教室、學生讀書的環境都破壞掉了,一個嶄新美好的校園環境,要靠誰來重建?必須靠很多勞工朋友們流汗、辛苦地完成;此外,鋼筋、水泥、磚、瓦等等建材,哪一樣不是靠各方人士的智慧與勞力所製成?所以,對整個社會士農工商的人都要生起感恩心,同時也要有回饋之心。
辦學的教育理念
想起興辦慈濟醫學院及護專的過程,內心五味雜陳、實在很複雜。我最初的出發點非常單純,只是希望人類最寶貴的生命能有保障,所以開始籌建醫院。
當醫院建好後,我又深深體會到:需要啟發人性中本具的良知,有良知的啟發,才能培養出良醫,而良醫需要優秀的護士配合,才能妥善地照顧病人,尊重生命,形成善的迴圈。所以醫院蓋好後,接著就是建設護專(民國八十八年改制為技術學院)。
我對護理教育有一分特殊的期待,希望每位學生在人生的舞臺上,有能力扮演多種功能、多重角色。在家裏,扮演一個好女兒;在學校扮演好學生;畢業後,能扮演一個好護士,將來還要扮演好媳婦、好太太和好媽媽的角色。因此我們有責任將他們的生活,以及人生的功能、良能教育好,所以,我很注重學生們的生活教育。
剛開始,在宣導學生穿制服以及進出要有規矩等等,實行起來也發生過困難,直到經過多次理念的溝通以後,生活教育才慢慢步上軌道;雖然師長們費了許多心力,但那是值得的,因為教學生們聰明,不如「啟發良知」來得重要。
如今,許多醫院都有慈濟護專的畢業生在服務,也普遍獲得肯定與讚美,說她們每天帶著真誠溫馨的笑容服務病人,對病人都很有愛心,無形中也帶起各單位的服務品質。
獲得這樣的肯定,讓我們深感欣慰,更確定教育不只是要給學生專業的學識;還要啟發他們的人格和智慧良能。我想,這是辦學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志業老師
孩子就像一畝田,老師則像農夫,如果不及時耕耘、播種,任由一畝心田荒廢了,這是農夫的失責啊!
老師應該要發願做志業老師,而不只是職業老師。想當初立願選擇教職時,心中都有一個神聖的心願——要做個好老師、教好學生,因此要以帶著使命來人間的精神,立志從事教育,並且時時提起志願,發心如初,這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假使認為教育工作只是一個飯碗,是為了生活才來捧這個飯碗,這就叫做「職業老師」,這種職業老師的人生很無奈,因為缺乏人生的方向和理想,這是很可悲的。
為人師者要本著自己的天職,真正以愛自己孩子的心態,來投入教育工作,把孩子們都教育好,讓每個孩子都能走上人生正確的方向,這才是盡責的志業老師。
心行一致
為人師者可謂桃李滿天下,社會風氣的好壞,與老師們實有密切的關聯,要使社會祥和,得仰仗大家負起神聖的教育責任。
為人師者觀念非常重要,假使老師們的觀念正確,身行合一,所講的話必能直入學生的心坎裏;反之,若是說一套、做一套,要學生們如何聽老師的話?如何對老師產生尊重?
記得三十幾年前,我曾暫住於花蓮的慈善寺,寺後有條鐵路;有一天,住在寺裏的一個小女孩要上學,跟我們揮手說再見時,小手順勢一比,很驚訝地說:「你們看!我的老師走在鐵軌上,平常他叫我們不要走鐵軌,自己卻走在鐵軌上面。」
我一看,果然有位老師正走在鐵軌上,心想:會說不能行呀!我就問小女孩:「那妳敢走嗎?」小女孩說:「只要老師敢,我就敢。」聽到小女孩的話,我非常震撼,那時心中就生起一個念頭——自己的言行、一切作為都要十分謹慎,決不能背離心行一致的原則。
推行教育,要先自我警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警惕自己,行為就會很端正,說的話才能深入人心,讓誠正的道理深植下一代的心中,這是很重要的原則。
做人師
老師的責任,不只在於解釋課本的內容,還要能依理奉行,作榜樣給孩子看,教孩子懂得如何做人。
不只是老師,每個人對社會也都有責任,所以要自我要求,首先要把儀容整理好,看看自己舉止是否端莊?穿著是否高雅?由於一般人看不到他人的內心,所以都會以外表和行為來作為品評別人的第一印象。因此,要有優雅的行為與整齊的外表,才能讓人對你生起敬重心。
老師們要先自愛,才能讓學生愛你,接受你所說的話。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其實,他們純真的心有如明鏡,能將你的言行映照得非常清楚。
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不論是看得到的,或內在的意念,都要很用心,做個真正「教人的人師」,不要只是做「教書的經師」。大家若有這一分覺悟和信心,並付出一分愛心,便能達成老師所應負的責任,創造美善的教育環境。 慈濟清流傅美加
最近慈濟大愛無國界的事跡,被牛津大學加拿大印刷中心編入地理學教科書中,並列入美加中學生的選修課程;聽到這個消息,我有兩個感想:第一、自覺慚愧,第二、以慈濟人為榮。
許多到精舍來拜年的人看到我,就說:「恭喜,慈濟傳揚到國外了!」我就說:「很慚愧,這不是我個人的成就;而是所有慈濟人目標相同、心念一致,以無私的大愛付出,真正做到『大愛包容地球村』所造就的。」
其實我沒有做多少,大都是慈濟人在做;只是外界一提起慈濟,就難免把釋證嚴也帶出來,所以我個人感到很慚愧。
感恩所有的慈濟人,把慈濟精神推展到全球,假如不是有這麼多慈濟人真誠的愛、無私無求的盡心付出,哪會有今天國際間的肯定?讓國際人士知道台灣人的愛心很濃厚,在國際間應該受尊重。這是我覺得很安慰、也感到光榮的事,這也證明三十多年來慈濟所走的路,方向是正確的;未來我們要更用心加緊腳步,向目標精進。
受傷的地球
一九九九年是一個很令人傷心、但也令人成長很多的一年。令人傷心的不只是九二一;慈濟國際賑災走過很多國家,可以感受到地球的創傷纍纍,它非常疲憊,就如一個母親承載太過量,幾乎累垮了!這都是因為人類不懂得付出愛心,不懂得感恩這塊土地,任意去傷害它所造成的。
慈濟三十多年來不變的心願,就是期待人心凈化,讓每一個人開啟內心的大愛——不只愛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不只愛有緣、投緣的人,也要愛普天下的眾生;甚至對每一寸土地、每一種植物,我們也都要愛護,因為這都是地球上的生命共同體。
大愛,需要每一個人的付出,不只是對人類,而是普愛天下的生靈。期待未來是吉祥、光明、平安的境界;但是,多數人只在過年時才會對未來有一番自我期許,之後就迷失在匆匆流逝的每一分、每一秒中。
期待「明天會更好」,就要把今天做好、 每一個人把當下的心照顧好、把愛發揮出來,未來就能得到愛及祥和、美好的日子。
心靈園丁
我們這一代很幸福,但是也很悲哀!幸福的是:祖先留給我們一片資源豐富的土地和清新的空氣;悲哀的是:這片土地已經受到污染、破壞了!
這種破壞如何造成的呢?土地的資源流失掉了、山林被濫伐,一颳風下雨,土石流就滾滾而下,埋掉了家園,流失了良田。你們知道嗎?那些都是為濫用無度的消費者而砍伐、破壞的呀!
現代社會不論工業或農林業,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慾望。但是當人的慾念愈大時,消費就無限量,對自然的破壞也就更嚴重了!想到這裡,我就很心疼,幾千年清凈的大地,如今卻被現代人給破壞、污染了,我們還能留給下一代什麼呢?要如何來挽救、回饋呢?
大地的資源已難以彌補回來;空氣的污染也很難凈化,但我們仍要盡力做好環保工作。現在還有一項能做的,就是凈化心靈,如何保護這些天真無邪、未被污染的心地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當大地的園丁,用心做好保護環境的工作;也可以作一個心靈園丁來保護孩子純真的心田。所以,人人要負起應盡的使命,因為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應該對過去的祖先表達彌補之心,也為下一代的子孫做榜樣,為他們建設一個乾淨的園地。
街頭巷尾皆道場
慈濟有許多環保志工,他們都是抱著感恩心在付出,不分地位高低,大家都一樣彎下腰來回收資源,把垃圾變黃金。有一些董事長開著賓士車去做垃圾分類,你們相信嗎?
大約三、四年前,有一位老董事長夫人,她兒子買了一輛賓士車給她,又為她雇請一位司機。每天黃昏時,她就對司機說:「車子開出來吧!」一坐上車,就吩咐司機開到回收場。
其他一些董事長級的人,也是一下班就集中在這裡,手套戴起來便開始做垃圾分類,把可回收的資源捆一捆,就用賓士車載去賣。她的司機說:「我們老董事長夫人,每次都要我載這些紙板去賣,有時候還賣不到二十元。但是,她每天都做得很歡喜。」
因為重點不在於能夠賣多少錢,而在於街頭巷尾就是修行的道場,做資源回收,第一能夠凈化自己的心,第二能凈化我們的環境,所以是內外兼修。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放下身段來從事,在「人有二十難」中,有一項是「富貴學道難」。人在富貴之時,要他來學佛、研究道理、去付出救人,這些都不容易做到。因為富貴的人會覺得:我這麼好命了,哪需要去聽道理?他不信因果,所信的只是日常的享受——講究穿著名牌,戴高貴的鑽石首飾,不斷地追求享受、滿足虛榮心,所以根本沒有時間追求人生的道理。
這位老董事長夫人聽我說過「富貴學道難」,就說:「我可不要這樣,這會障礙自己的道業,我要藉著做環保、資源回收來修自己的心。」因此她帶動很多人一起來響應。
在環保志工的行列中,可說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大家在一起地位完全平等,你是環保志工,我也是環保志工,而且都有一個共識——凈化大地,同時凈化心靈,這也是修心養性的好方法!
無名英雄
近年來氣候一直在變化,由於空氣、環境衛生嚴重遭受污染,水土保持沒有做好,所以連大氣的臭氧層也破洞了。夏天熱浪襲人,有的地方還熱死人,甚至被太陽一曬,也可能會發生皮膚癌,因為紫外線太強了。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已,如果疼愛後代子孫,就要趕快把大地環境恢復乾淨,人人要有環保、水土保持的觀念;若是任由資源不斷流失、製造污染,讓水土一直被破壞,將來我們子子孫孫的生活,實在是不堪想像!
所以我常想:環保志工,對社會的奉獻實在很大,大家都是社會的無名英雄。對於長期付出的環保志工,我由衷地感恩,同時也抱持很大的期望,希望大家一起來實現「三願」——凈化,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
要做到凈化人心,自己要先凈化心靈,才能夠真心付出,親自去資源回收、清凈大地,能夠如此,社會的環境問題就有法解決。所以說,凈化人心能夠祥和社會,環保做得好,也能使天一無災難。
我們的「三願」不是口號,像環保志工們都是親身行,確實做到,真的很感恩這群愛護地球的無名英雄!
元宵燈籠
新春期間,連日雨聲不歇,天空常是灰濛濛的一片,雖是濕濘的天候,不過,台灣人慶祝佳節的興味不減,依然熱熱鬧鬧地過元宵。
古早時代,做元宵燈籠都是以紙糊竹扎成,裏面再點支蠟燭,孩子們提著簡單的燈籠就十分滿足了。看看現在社會,不只孩子們追逐燈籠的豪華絢麗,連家長們也無不盡力滿足孩子們的希求,與別人家的燈籠競相比較。
慈濟人也在各地歡慶元宵,希望滿足孩子們有燈籠可提的心願,但所製作的燈籠都是廢物利用,大家絞盡腦汁,以寶特瓶、枯樹枝等等,將這些人家不要的東西,做成一個個創意新奇的燈籠,如此既節省費用,也點綴了節慶的氣氛,更豐富台灣鄉土的文化風味,這種方式實在值得提倡與鼓勵。
同樣是在過節,但有「具教育性的過節」,也有「虛擲浪費的過節」,時代風尚若是趨於炫耀財富,連節慶時也在互較誰比誰更有錢,如此下去,未來的社會必然亂象頻現;唯有人心崇尚勤奮、簡單、樸素,社會才有祥和的希望。
人格能否昇華,並不在於富有;人生是否快樂,更非由財富決定。心境若能常處於寧靜之中,則萬物無一不美,就算是枯枝落葉,也是非常美麗。所以,面對大地萬物時,應生起愛惜的心念,心中有愛,則無處不是「八功德水、黃金舖地與七寶行樹」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