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佛教與佛教心理學
14/03/2010 07:16 (GMT+7)
佛法是歷來一門躬行實踐的學問,不是學者坐在書桌前滿足自己思辨享樂的奢侈品。佛陀在《中阿含經箭喻品》中,以 人身中毒箭,應亟求明醫拔箭療傷,而不應先考慮箭之質地、由何種羽毛製成等問題,來比喻一個人應首先著力解決生死煩惱的實際問題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03/03/2010 22:12 (GMT+7)
本文主要依據佛陀所教導的「四念住」,來探討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從身、受、心、法四方面,經由內觀禪修的實踐,看清身心 的無常、無我,以達成心靈淨化的標的,並顯示出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佛教的心理学
03/03/2010 22:11 (GMT+7)
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所有的规律和一些参差不齐的个性心理,以说明人类的心理现象;研究和说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以适应各方面生活领域的需要。具此两个特点 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佛学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
03/03/2010 22:11 (GMT+7)
我们讲佛教心理学,其实佛学本身就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心理学如果能够充实佛法的智慧,那么 这个心理学就会更加的殊胜。心理学这门科学无非是研究人的心理、情绪、个性、思维活动这些内容,它的作用和目的,一个是调整人的心理情绪。

《情緒療癒》導讀
27/02/2010 11:05 (GMT+7)
本書的第一部「倫理學」可看成是談論禪修的前行--道德戒律和發菩提心。因此,史丹福大學宗教學教授李義雷(Lee Yearly)在第一章「德行的思考」就先介紹西方的三種倫理學傳統--個體主義、完美主義和理性主義,並指出慈悲(compassion)只是重要的人 格特徵
《心智科學》導讀
27/02/2010 11:03 (GMT+7)
西方醫學界對於身心醫學的研究興趣從一九五○年開始高漲,並且開始參照東方的身心醫 學觀念,來研究和開發消除壓力反應的鬆弛方法。但是,西方醫學界無 法像東方人一樣輕易相信宗教信仰的強大治療力量,並且想要確定信心療法的有效性。

從超個人心理學看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
──佛性對臨終者的宗教心理輔導
27/02/2010 11:03 (GMT+7)
近年來,國內一些醫療機構在為癌症末期病患服務時,引進了西方「安寧照顧」(Hospice) 的理念與運動。安寧照顧的原義是中世紀時代,用來作朝聖者或旅行者中途休息、重新補足體力的驛站[註1]。而現代的安寧照顧有「四全照顧」(指 全人、全家、全程、全隊)之主張。
佛教修持與現代心理學
21/02/2010 01:38 (GMT+7)
十九世紀 末以來,出於對物質科技忽視人心的反對和補救,研究人心理現象的科學心理學越來越發達,出現過結構主義、行爲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等多家學說,至今已 分出近二百個分支學科、交叉學科。心理學是二十世紀人文社會科學中成果最卓著、對其他學科影響最大者,心理學的日益發達

佛教與心理學
21/02/2010 01:38 (GMT+7)
心理學是一門以研究人類精神生活爲物件的學科,其源頭包括醫學、哲學、科學、宗教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等,後來也被應用於各種學科、事業之中。今日社會 中,舉凡教育、工業、商業、醫學、軍事、法律、政治、社會、科學、藝術、運動等,無一不與心理學有關,因此心理學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佛學與心理學
佛教的靈魂治療
21/02/2010 01:37 (GMT+7)
心理治療用於消極性的消除困難 佛教心靈療法用來做積極性的自信重建 心理治療只找著一種一次又一次解除難題的法子 佛教心靈療法偏向於「個人動力結構的轉化」

榮格非幣饈鬥佛教建築
20/02/2010 12:39 (GMT+7)
讀榮格的心理學,會使人驚覺外在世界竟與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有關,這和佛教的“一切唯心造”的論調有點相似。榮格心理學主張人類所興建的建築物,反映 了人們的實際需求、內心想像和社會野心。換言之,是人類創造了自身的生活環境。
大醇小疵——讀黃國勝 《佛教與心理治療》
20/02/2010 12:39 (GMT+7)
在諸多傳統宗教和思想流派中,佛教也許最爲重視對人類心理現象的研究,而且其達到的研究水準直到今天還令人歎爲觀止。對於佛教中這筆巨大、細密又淵深的精 神財富,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還未能全面地吸收和消化。也正因此,站在現代科學的地平線上、從各個學科的角度上來整理這筆財富就是一項極有價值的工作。

佛家心理学史的概念
09/02/2010 01:41 (GMT+7)
佛教在心理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有悠久的历史,现代研究佛教在心理学领域的探索、发现、创见、 贡献及其 现代发展和借鉴价值,对佛教自身,当代心理学研究,对佛教心理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08/02/2010 04:53 (GMT+7)
佛陀的出世,在於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眾生之所以沉淪苦海,是由於內心被無明煩惱所籠罩。如何區分這些煩 惱的類別和性質,以及如何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便是佛教心理學的重點所在。

從超個人心理學看佛教中的瀕死經驗及其靈性
──佛性對臨終者的宗教心理輔導
08/02/2010 04:52 (GMT+7)
靈性照顧所謂的「靈 性」主張,恰好與1960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第四勢力──一門探索人類精神層面經驗的「超個人心理 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所主張的「靈性需求」不謀而和;認為人的身心之外,別有超越身體與思想的「靈性」存在。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