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心靈環保
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的使命
12/10/2015 06:36 (GMT+7)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新的世紀,世界文明正在打破地域及時代之間的葛藤和隔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將會深層的整合,互相包容,從而使我們人類的智慧得到質的飛躍,邁入地球一家的“地球村時代”。
唯識三十頌講記
09/10/2015 06:21 (GMT+7)
<唯識三十頌> ,是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唯識宗即依此論典而建立。所以要講三十頌,必須要由唯識宗的建立與傳承說起。中國的唯識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學派。

唯識二十頌講記
07/10/2015 06:42 (GMT+7)
唯識二十頌,是大乘唯識宗所依的一部論典。要講此二十頌,先要介紹這本書的作者、譯者、譯本,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和內容綱要。同時,還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學統。
八識規矩頌講記
05/10/2015 06:32 (GMT+7)
八識規矩頌,是唐代玄奘大師所造。這是玄奘大師於翻譯得數百卷唯識經論之後,對於唯識學中的「八識」,提綱攜領所作出的總結。

做你自己的治療專家
19/09/2014 06:18 (GMT+7)
當我們研究佛法時,我們是在研究我們自己,研究我們自己心的本質。佛法不把它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超靈」之上,而是將其重點放在更實際的事情上。
心靈的自由與解脫
16/06/2014 07:24 (GMT+7)
人非草木,誰沒有心?何況外界一切事物,皆因人心關係而存在,可以說:人類生活是否幸福,人類前途痛苦或快樂,無一不繫於人心,以心作主。但心是甚麼?心是人類行為的主宰,亦是人類精神的主帥。

禪與情緒管理
24/03/2014 07:13 (GMT+7)
據1993年抽樣調查表明,我國精神分裂症、精神發育遲滯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病者由1982年的12.68%上升至13.47%,約有精神病患者1600萬。在各種重性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在輕性精神疾病中,神經症的患病率最高。
《佛法與心理治療譯叢》總序
30/10/2013 06:07 (GMT+7)
最早和心理學結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因為講授唯識的關係,翻閱了一些心理學相關著述。當時就感到,佛法與心理學有不少相通之處,適當運用心理學的概念,有助於現代人更好地理解並接受唯識思想,同時,還可作為教外人士接觸佛法的方便之道。

了解痛苦與駕馭心念
09/10/2013 07:08 (GMT+7)
我們必須清楚明白佛法的目的是什麽,這很重要。我們為何要禪修?為何要走修行的道路,或是過宗教生活?我們所做的這些努力,一定要和平日的活動有所不同,否則,我們就不需要做這些辛苦事了。
生命的美容
02/10/2013 08:43 (GMT+7)
世人都很關注相貌和身體的美,其實,那種美是非常短暫的,所謂紅顏易老,青春難駐。從佛法角度來看,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的一生,色身從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間種種變化,就像時光的腳步,不曾少息。

尋找心的本來
09/07/2013 07:30 (GMT+7)
 我們每天最關心的人是誰?一定是自己。或許有人會說: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往往勝過自己。其實,那只是把兒女視為自己的延伸,根源還是在於自己。但我們是否考慮過,究竟什麼代表著你?
佛法對心理問題的解決
16/04/2013 08:49 (GMT+7)
 心理學起源於西方,就目前發展來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療方法。而誕生於2500多年前的佛學,歷來也被稱為心學,是心靈的智慧,也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稱為東方心理學。

一場大病換來了
世間的無價之寶
20/02/2013 06:41 (GMT+7)
當一個人懂得迴光返照,由內心「消毒」,懂得把苦痛化為甘美慈悲,處處感恩報恩,隨喜讚歎又歡喜念佛解決生死大事時,就真是得了「寶」—
大乘佛教的慈悲觀及其心理治療中的轉化作用
13/02/2013 08:05 (GMT+7)
心,是佛教和心理學共同關注的重點所在。在我們的內心,既有良性潛質,能夠發展出高尚人格,帶來幸福安樂。也有負面心理,並由此滋生心理疾病,製造痛苦煩惱。

心理的病態
17/11/2012 06:26 (GMT+7)
 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身體有病,就要醫生給看。我們的心理也會害病,心理的病就是貪婪、嗔恨、愚癡、嫉妒、邪見……等等。心理上有病時,也應該設法加以治療;身體骯髒時要用水來洗,心理上有骯髒,則要用真理的法水來洗淨。
陳那的三性思想
──在《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中的理解
15/10/2012 06:09 (GMT+7)
依護法在《成唯識論》卷3所引用的陳那《集量論》中的一偈說: 「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證,即能量及果,此三體無別」。此偈為陳那三分說的重要根據,但須注意的是「此三體無別」。

宋釋永明延壽論心王義至八識之展開
01/09/2012 20:24 (GMT+7)
 永明嘗謂 「以心為宗,以悟為則」,其「唯心淨土」之說,以心淨土淨而成其大宗。其言心王,如「苦海中之鹼味,物物圓通,猶色裏之膠青,門門具足,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1]故心王總持一切,一切諸行諸想所應,皆是心王之「數」,心王心數一貫體用,成其總持之門。 
法稱唯識立場之研究
03/08/2012 19:16 (GMT+7)
 本文是探討法稱在「有識無境」的基本立場為何?陳那吸收經量部知覺的認識理論,也就是間接的認識理論,而首創所量.量.量果的所謂三分說的有相唯識學。

意識改變
──喜馬拉雅山佛教文化中的女性宗教認同
13/07/2012 19:43 (GMT+7)
 本文主旨在了解喜馬拉雅山地區佛教婦女的生活如何呈現佛法,特別是那些位於西邊的吉努爾、斯必提、拉達克的扎格斯格爾山谷中的婦女生活,她們已經和我共同生活數年。這些女人的身分被佛教思想形塑到何種程度?佛法對於她們本身的天性和潛力產生何種啟發?佛法賦予她們權力,還是削弱她們權力?
從天台智者大師的圓頓止觀看病理乾坤
09/07/2012 19:40 (GMT+7)
 本文主要是從現實生命中之身心病患與生死問題切入,以探討天台智者大師所倡之圓頓教觀,對於現實生命所可能提供之特殊觀解態度,以及由之而引發之轉化作用。當然,除了關懷生命轉化的可能途徑之外,本文同時亦企圖對於天台圓教義理、觀行與生命實踐、修證作整合性的闡明。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