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資訊科技與佛教傳播
釋延續
11/02/2010 01:5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作者:釋延續

    上個月10號是一個令當今物理學家振奮無比的日子。耗資54億美元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啟動試驗,科學家相信它的建成將有助於破解人們困惑已久的種種 謎團,如“地球的形成”、“生命的開始”以及“宇宙黑洞”等。

    在19世紀牛頓的世界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單位。原子(atom)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意思就是“不可分割”。到了20世紀,物理學家才知道原子是 由質子(proton)、中子(neutron)和電子(electron)組成。后來,又得知,質子與中子(這兩者都是強子,強子對撞機由此得名)是由 更基本的夸克(quarks)和膠子(gluon)構成。
至此,科學己進入了物理上的“模糊”境界,至於還有沒有更小的基本物質,誰都不敢確 定。

    據“大爆炸”理論,整個宇宙本來是沒有維度的(沒有前后左右上下與時間)。有一天,幾乎是無中生有的,轟隆一聲,這個無限緊密的宇宙爆炸了,熾熱的能量在 冷卻后逐漸形成各種物質,膨脹成一個充滿星星、銀河系以及各種天體的大千世界。大型強子對撞機所要複製的,就是一個微型的宇宙大爆炸。物理學家希望通過觀 察這個物質宇宙形成的第一瞬間,來了解我們是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 。而探究我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也正是千百年來佛教修學者所一直深入思考並期望解決的話題。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認為,宗教作為滿足人的精神追求的“一條出路”,與藝術和科學其實是“同一株樹的各個分支”,它們的根本目標都在於追 求高尚,使人的生活從單純的生理存在中昇華出來,把個人引向高度自由的境界 。他還認為宗教已經經曆了從“恐懼宗教”(原始模式的自然崇拜)到“道德宗教”(文明人的宗教)的發展過程,這是人類生活的一大進步。而宗教信仰的最高境 界,或者說是真正的宗教感情,不應停留在對生死的恐懼和對神的盲目崇拜之中,而應在於最大限度地把個人從自私慾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全神貫注于那些超個人 價值 。

    之所以談到宗教與科學的不解之緣,是因為佛教在根本上就是一個科學的宗教,佛教與一般宗教的根本不同之處,是在於將人與自然的基本聯繫,從“信仰”的立 場,轉到“智慧”的立場 。這也正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宇宙化的宗教”必須具備的條件。當然,這不是我今天要關注的話題,我今天準備和大家討論的是佛教傳播與資訊科技這個範疇之內的 一些熱點問題。

    上個世紀70年代,當電腦開始應用時,人們根本就沒有想到它會成為今日社會的重要傳播力量,甚至成為推動整個社會進步和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生力軍。上世紀 90年代,自英特網開始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社會的角角落落后,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僅十多年的時間,對很多人來說,電腦和網路成為他們 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離開這兩樣東西,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竟然會變得無所適從。當然,在網路初步普及時期,佛教以及所有和傳統文化相關的領域也曾經 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但是,由於佛教界對科學技術自始至終的歡迎和欣賞,並積極應對挑戰,積極尋求良策,使得佛教突破傳統傳播媒介的束縛,在網際網路上 另辟天地,揭開佛教傳播的新篇章。

    在今年(2008)的聯合國慶祝衛塞節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成為佛教僧侶和信眾之間、僧侶和非信眾之間、信眾和信眾之間、信眾和 非信眾之間交流思想、對話、蒐集資料、查詢資訊、開展網路教學等方面的重要工具。英文“佛教網”(Buddhanet)總監,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 Pannyavaro法師說,在當今世界里,新的資訊科技要求我們不僅要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傳播和包裝佛法,更要以一種新的方式來聚合網上學佛社群、提供給 社會大眾一種新的社會價值和精神食糧 。如果沒有網路這個平臺,這些不同的信仰團體之間,可能還處於一種互相不了解也不理解,老死不相往來的境地。從這一點上來說,個人認為,網路作為全球化的 重要推手,它並不是真正把國家全球化,也不是把全球國家化,而是徹底將一個個個體全球化,並把全球事務納入一個個普普通通民眾的視野之下,佛教徒當然也不 例外。由於這種將個體全球化的過程中,每一個個體都能在網路世界里進行平等地進行表達、交流和對話,首當其衝,傳統佛教以僧團和寺院為傳播中心的模式受到 了影響。

    以中國漢傳佛教為例,自唐宋佛教叢林制度完善以降,佛教的弘揚和傳播始終圍繞著僧團和寺院展開,注重僧團素質,人才培養,講經修學,經典翻譯,並注重法統 和師承,僧團的師徒之間、僧人與信眾之間,基本上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中國禪宗也基本上是以這種方式延續和光大。觀機逗教,因人施教,不拘泥于教條主 義,使禪宗學人在生活中、在言行舉止、待人接物中得到悟處。由於沒有現代傳播媒介的助力,刻版印經、經像法物流通等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傳播手段,傳統佛教的 這種方式因傳播成本高昂、傳播範圍和人數的限制而發展緩慢,但千百年來它取得的效果卻是有目共睹的。2005年,本人在作“佛教與商業化”課題的田野調查 時,對我國當今佛教的傳播模式做了一些簡單歸納,現提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

    傳統佛教(以僧團和寺院為中心)的傳播模式簡單可以歸納如下:

 
    近代中國佛教雖然有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太虛大師這樣的祖師大德示現,也有像林則徐、梁啟超、譚嗣同、楊文會這樣的在家佛教棟樑應世,但由於國力衰微,內 患外憂不絕,民族文化自信喪失,整個佛教也處於一種朝不保夕,封閉自守,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極度頹廢局面。新中國成立后,佛教雖然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挫 折,但是近30年的改革開放,帶給中國佛教前所未有的生機。當然,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並沒有將佛教推進“曆史陳列館”,相反的,我們看到 的是科學技術昌明和“宗教熱”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奇特現象。

    但是,30年的經濟改革在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跡和一個個經濟奇人時,市場經濟這只無形的大手也沒忘記順道光顧中國人的精神領域。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西 方社會的一套價值體系和遊戲規則在全球化浪潮的氾濫下侵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佛教名山和佛教寺院一夜之間變成一座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聚寶盆”。 自東晉慧遠大師起,佛教的祖師大德們為了規避鬧市的紛擾,走向一片片荒山野嶺,尋求一方沒有太多沾染人間濁氣的凈土以精進辦道,接引眾生。我們知道金喬覺 苦修晏坐七十五年,方有遠近聞名的九華山;達摩面壁九載、慧可斷臂立雪,方成就今日的少林寺;峨眉山、五台山、終南山 …… 祖師們當時的無心插柳形成了今日“天下名山僧建多”的格局。人傑地靈,地靈人傑,人與地相輔相成,佛教的僧信二眾經過數代、數十代人的經營方有今天的“四 大名山”、“八小名山”等一座座精神與物質“雙遺產”。

    但是,旅遊經濟的蓬勃發展,在改變景區寺院經濟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了這些本來“藏在深山無人識”的寺院傳播模式。由於寺院所在景區的進山門票政策,遊客數 量逐漸超過香客(信眾)數量,遊客取代香客成為寺院經濟的主要支柱,這種量變導致質變,傳統的僧信秩序和寺院管理模式、運作模式隨之也產生了連鎖變化。景 區寺院開始在借助現代傳播手段的同時,完成了自己別具特色的傳播模式:

 

  
    景區寺院除借助現代傳播手段外,還積極運作,積極宣傳,努力將自己變成“一生中不可錯過”的旅遊景點。遊客正面的、個性化的“體驗” (experience)或評價通過旅遊網或其他網上論壇等方式傳播,也成為一些景區寺院努力策劃的公關活動。
除景區寺院積極運用現代資訊科技 外,都市寺院可能是應用現代傳播媒介最多,運用傳播手段最完整,在傳播效果上可能也最具成績的一種傳播模式。在現代的都市寺院,我們觀察到,基本上他們不 但保持著傳統意義上的佛教活動,同時,由於很多都市寺院又是旅遊景點,所以他們也在實行景區寺院的傳播方式。另外,由於都市寺院所處交通位置和利用公共社 區資源的便利性,他們有時又擔負著和諧社區並向社區提供日常慈善救濟的社會責任。都市佛教寺院在資訊科技的掌握上,一直走在其他寺院的前面,很多寺院都辦 有自己的網站,這些網站在資訊傳播、講經弘法、資料提供等方面為廣大信眾和社會大眾提供了便利,使網上寺院24小時為社會大眾免費開放變成可能。
 
  都市寺院的傳播模式可以大體歸納為:

    在這些主流佛教傳播方式之外,還有一種被“異化”了的完全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化佛教傳播模式。這種模式大多和一些地方利益部門或者投資商人息息相關,雖然 社會上對這種商業投資模式的寺院爭議很多,國家也有相關法規出臺,但是,把某某寺投資建成“第幾第幾”的宣傳口號仍時有耳聞。由於傳統媒介對這類寺院的警 惕性,網際網路成為此類寺院包裝行銷自己的首選。寶貴的佛教文化資源在這類寺院完全變成了普通商品,這是令我們非常痛心的事。

    這種完全以招攬遊客為目的的商業化寺院的出現,為佛教的弘揚和佛教公眾形象的樹立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當前和今后佛教繁榮發展製造了障礙。短期的急功近 利,快餐式的“佛教文化”包裝,某些人得到的是眼前的經濟利益,造成的卻是佛教資源的流失和佛教形象的長期損失。 
 
    商業化的佛教傳播模式可歸納為:

    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當然在港臺地區和國外還有衛星傳輸技術的應用),這些都為佛教在當下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但是,近 些年來,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這在佛教當今傳播中也不例外。  

    首先,和其他領域的問題一樣,佛教網路目前也面臨一個“資訊氾濫”(information overload)的問題。佛教網站雖多,但精品網站不多,有些網路訊息就是互相轉來轉去,有些版面設計也缺乏創意、使用起來像和你在捉迷藏,這不符合網 路的“user friendly”(方便使用者)原則和“ease of use”(簡單實用)原則。資訊的重復,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浪費,所以佛教網站也面臨著整合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合理分配訊息 的瓶頸。

    其次,由於網路本具的隨意性和“自由性”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以一個完全不同的身份出現,發佈沒有經過確認的訊息,提供似是而非的理論講解或佛法闡 釋,這樣,對於一個沒有辨別能力的初學佛者或者沒有佛教知識的普通社會大眾來說,很容易造成誤導,為正確知見的傳播造成障礙,這個方面,無孔不入的“法輪 功”網站,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例證。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路便利,矇騙善良的佛教信徒,製造神秘,炒作自己,以滿足自己的私利私欲,這些都有待我 們去揭發,去傳播正法,破邪顯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佛教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宗教,傳統的教育、培訓、啟示、觀機逗教、師徒之間的交流、面對面的教誨、身教的示範等方面的作用是網 路和現代資訊科技所無法取代的。我們在運用資訊科技為佛教傳播服務的同時,也要更加注重佛教優秀傳統的保護和古老修學知識、經驗、理論的繼承,這樣我們的 佛教才會“科學的”、“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來源:“科學視野中的佛教”研討會論文集
http://big5.fjnet.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