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解
中國出了一位聖人──孔子,稱為「至聖先師」;又出了孟子,叫「亞聖」。這兩位聖人,對中國的功勞比誰都大,甚至比歷代皇帝的功勞都大。他們令人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不犯份越禮,不作奸犯科,無形中移風易俗,令百姓各安其業,這對於治國安邦、扶世濟民的功勞是特別大的。當然中國也有一些不守規矩的人,那又另當別論。
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代鄒國人。他的出生和一般兒童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他能成為聖人呢?因為他有一個好母親。他的母親是個寡婦,帶著這麼一個兒子,以織布換取一點錢來維持生活,很困苦艱難。最初他們在好幾個地方住過,孟母都覺得不對:在屠夫舖旁邊住,孟子就學屠夫做殺豬、宰羊、賣肉這一類的玩耍,所以孟母就搬到墳塋旁邊住。孟子看見人家把死人埋到地裏,又學著做埋墳這種玩法。孟母看他這樣,見到什麼就學什麼,這不是好辦法,於是又搬家,搬到學校旁邊住。
孟子看見學生讀書,上學下學,揖讓進退、禮儀周到,他也都學會了,於是孟母就叫他去讀書。一讀書,時間久了,覺得並不是很好玩,所以就想輟學,想要逃學,要求媽媽讓他不用讀書了,他媽媽什麼也沒有答覆,就把織布機上的線都割斷,他問母親:「織得好好的布,為什麼要把它割斷呢?」「布織成了,才能換錢,中途割斷就沒有用了。讀書就像織布一樣,如果你現在不讀書,就像織布機的線都斷了,這匹布也織不成了,將來你也就沒有什麼出息。」孟子一想,覺得還是繼續讀書才對,於是開始苦學,以後得到子思的栽培,所以成為聖人。
孟子的志願是繼承孔子的學說,所以他到處提倡儒教的道理。孔子講仁義、忠恕,孟子存心繼志述事 ──繼續孔子的志願,而續述一切的事,所以他提倡以王道治國,不用霸權,他看不起霸權主義,所以到處僕僕風塵想要發展他的抱負。可是當時的諸侯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沒有這種廣大的心量,不認識治國的棟樑之材,所以他就懷才不遇。這可說是孟子的命運,所以道就沒有推行。
孟子主張性善,提倡惻隱之心,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怎麼證明惻隱之心就是仁的表現呢?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人人看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裏了,都會生出怵惕惻隱之心,由此可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他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這樣提倡仁義禮智。
孟子又說,人要做大丈夫,什麼叫大丈夫?大丈夫的行為是:「富貴不能婬,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富貴的時候不婬亂,仍然守規矩;貧賤的時候不改變操守,不轉移自己的目的和志願;移就是沒有氣節,去投機、拍馬、鑽奸取巧,或者走私販毒,不擇手段博取金錢;大丈夫不會這樣,在貧賤的時候還是守分安命,順時聽天,就像孔子所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又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我根本不拿它當一回事。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也就是效法孔子的「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理論,所以他能「威武不能屈」,就是無論什麼強權逼迫、威逼利誘,也不屈服;大丈夫是主持公理的,不屈服於強權之下。
他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孝順自己的父母,也推而廣之,孝順世界上其他人的父母;我慈愛自己的子女,也把這種仁慈的心,推廣到其他人的子女身上。所以孟子盡心竭力,教誨其他人的子弟如何做好人,這就是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
孟子當時又闢楊墨。楊就是楊子,名叫楊朱;墨就是墨子,名為墨翟。楊子是很保守的,墨子是很開明的;可是保守的過於保守了,開明的又過於開明了。楊子是「個人主義」者,處處為自己,保護自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所以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只為自己著想,上無領導,下無群眾。而墨子講「兼愛」,他說是很平等的,對誰都愛,就好像耶穌教所講的博愛;兼愛和博愛意思差不多,兼就是兼全,博就是廣博,只不過聖經翻譯成博愛。因為兼愛,所以「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要是對天下有利益,即使用刀從頭割到腳底,一分為二,他也去做,這是墨子的學說。
因為當時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的學說,一個「為我」,一個「兼愛」;「為我」的,只有自己,不管別人;「兼愛」的,沒有自己,不管自己。所以孟子批評他們:「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子心目中沒有君上,君主有沒有危險,他不管,只是保護自己,這就是無君;墨子兼愛,他愛自己,也愛別人,對大家都是這麼愛愛愛的,這心目中就沒有父親了;因為對待父親和對待旁人是一樣的,沒有分別,這是無父。所以孟子說:「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也沒有父親、也沒有君主,這就像禽獸一樣,不同於中國的傳統了。有人說美國是楊子的學說,其實美國有楊子的學說,也有墨子的學說,兼而有之。
傳說墨子是很巧妙的一個人,很聰明的,當時他就會造飛機,可是那個時候不叫「飛機」,叫「飛燕」。中國人看這東西一飛飛到天上,要是回不來了怎麼辦?膽子都很小,所以不敢繼續發展,就把它忽略了;沒有人繼承,工業就不發達。那時要是繼續發展,怎麼會等到西方人去發明飛機呢?還有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當時就會造「木牛流馬」──木頭的牛和木頭的馬,可以搬運東西,又不用吃草料,你看這個妙不妙!現在運貨的車還要燒汽油,那時不用汽油,只要用木頭把機器造好就可以,什麼燃料也不用花費。
孟子老年的時候,就回到鄉間設教,又著書立說,所以寫出孟子七篇(註一)。第一篇梁惠王章句: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孟子告訴梁惠王要講仁義,最後梁惠王也跟隨著他說:「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雖然梁惠王這麼說,可是卻不這麼幹。
孟子一生僕僕風塵,提倡仁義道德,來教化中國人民。他活到八十四歲,中國人稱他為「亞聖」。「亞聖」就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可以媲美「至聖先師」孔子。
贊曰
善養浩然,書寶七篇: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叫浩然之氣呢?他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就是浩然正氣。他又提倡仁義禮智,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書寶七篇」,這是說他有寶貝──他的著作七篇。
胸襟如海,志氣比天:他的胸襟像大海一樣寬廣,志氣和天一樣高。
追隨孔聖,不讓先賢:他學習孔子,向古聖先賢看齊,要和他們一樣。(註二)
亙古無有,德滿大千:亙古也沒有這樣偉大的人,他的道德學問充滿大千世界。
又說偈曰
予豈好辯非得已:人人都說孟子好辯,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推行聖人的學說,所以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楊墨不息孔不彰:若不把楊墨所講的學說平息了,孔子之道也不能彰明昭顯了。
邪說橫行滿天下:當時的邪說不單楊墨之道,還有很多其它旁門外道,各立學說,各說各的是,各說各的非。
禽獸作怪充四方:那時候,四處都好像是禽獸在作怪。類似現在Rochinici這一類的人,當時也是有的,不過沒有這麼明顯地表現出來,他們所講的道理和禽獸差不多,人們不認識,所以就盲目跟從。現在又有盧某、林某,也是禽獸之類的,所以誰要是願意做禽獸,就去跟他們學。
仁義禮智挽狂瀾:他用仁義禮智這種學說,來糾正顛狂的世人。
孝悌忠信解倒懸:他用孝悌忠信這種德行,來解救世人的倒懸之苦。
明並日月照今古:他的智慧好像日月那麼光明,照今照古。
破除黑暗保安康:他破除世界黑暗,保全所有人類的平安和康寧。
註一:請參見本書(一)二三○頁‧歡喜言利的君王 (二)二三八頁‧與民皆樂的君王 (三)二五二頁‧盡心的君王? 註二: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以天下為己任,想要救天下於倒懸,志與先賢看齊,當仁不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