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塵盡光生
證嚴法師
28/10/2016 06:3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前言

  靜思書齋

  回首世紀末的一場天災,大家展現了高度的愛心,對生命共同體的關懷,弭平了因災難帶來的驚恐與創慟;然而,當災難過後,一些過去隱而不顯或是被忽略的問題,仍舊一一浮現——社會倫理道德的式微,人的貪婪、執迷,以致對諸多亂象,益發教人憂心忡忡。

  佛陀曾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每個人的本性原是清淨、純真,卻因在生命的歷程中,受到外境的熏染,而蒙蔽了人性本具的那分明善惡、辨是非的智慧,以致招來許多煩惱;現代生活中,有太多的煩惱便來自於金錢、名利。

  許多人以為累積金錢就是富有,爭奪名利就能擁有地位;殊不知金錢、名利都只是工具,一旦觀念偏差,則金錢、名利都可能成為扼殺幸福的凶器。真正的財富在於隨分付出的滿足與豐富的愛心,能體會付出後的喜悅,還有自我的真實肯定;若能清除內心的染塵,自能走出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

  如何恢復人的清淨本性?簡言之,就是要淨化自心,並且時時自我觀照,否則稍不留神就容易受外界誘引而偏離正道。所以,我們應該時時自我省思,讓心念保持純真,如此自然會表現在行事上;若能時時秉持著「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理念,放開心胸,付出大愛行善事,才是真正淨化自心之舉。

  證嚴上嘗言:「要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必須從淨化人心做起。」並以生活中真實的故事,法深言淺地拂去人們心中的塵埃,如一泓清泉洗條人心;又如燈塔的炬光,道引我們發揮生命良能、利益人群,以期祥和社會。在書中也言及——我們應該將生命的意義擴大、提升價值觀,將自私的心念轉化為擁抱眾生的大愛。

  我們在人生道上,應培養正確的觀念,凡事能善解,對人能寬容,於己要知足,腳踏實地去做,做了就能得到真實的收穫,所以說「做就對了」。唯有在做中學,也在做中覺,體悟出一個感因的人生觀,則每一步都能走得更有智慧,更踏實、穩健。

  邁向新世紀之始,社會上不斷發出「道德重整、向上提升」的呼聲,我們要恢復固有的倫理道德,啟發人性中的那分清淨愛,其實,人人智慧本具,端看我們是否願意慇勤努力,塵務除盡,便能得見智慧光生。

人生篇:智慧之塔

  在人生道上,唯有付出愛心而不求回饋,以智慧克服困難,發揮良能在利益人群上,才能真正發揮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之福

  一般人難免會有貪、瞋、癡的心念;有了貪念,就會讓自己陷入煩惱之中。看看一些國家,他們民不聊生的原因從何而來呢?其實,大都是因為一個「貪」字。假如人人能安分守己,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社會自然能安定繁榮。

  人生最幸福的莫過於以下四事:第一是能「安f心睡」。現代人一整天工作下來,十分辛苦,如果連晚上都無法安心睡覺,擔心遭小偷或……,地是很痛苦的。所以,一個人若白天認真做完事後,晚上能安心入睡,這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第二是「快樂吃」。有些人吃飯很挑剔,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喜歡!看看中美洲遭受颶風侵襲(一九九八年)的多米尼加災民,當地的垃圾車一倒出垃圾後,就有一群人立刻蜂擁而上,搶食垃圾堆裡的食物;看到這些不幸的災民,我們能不自我慶幸、覺得自己很幸福嗎?有乾淨的東西吃,還想要求什麼呢?所以,我們能有「快樂吃」的環境,應該要很知足。

  第三是「歡喜笑」。常常把微笑掛在臉上,時時開懷大笑,若能如此,走到哪裡都會讓人感到很歡喜!我常常對慈濟人說:「記得要時時擦上「慈濟面霜」—— 笑容,這樣你們說的話,別人才能聽得進去,也會感到很歡喜。」最後是能「健康做」,有健康的身體,我們才能付出;做一個能付出的人,總比讓人服務好得多。

  若人人都能擁有這四寶——「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健康做」,人生就會過得既自在又快樂!

  常保感恩心

  春天的氣候適宜,不會太冷或是太熱,也不會有秋天蕭瑟的氣息,讓人感覺很溫暖。如果內心的風光也能日日如春,才是人生的大福報!

  人與人之間,不要像冬天那麼地冷漠,而應該互相關懷、彼此感恩。若能這樣,就算如冰山般的心,也會被愛心所融化。所以,我們要時時感恩大地的眾生,讓我們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提升。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只要感恩我的父母就好了,因為父母供給我生活所需,還栽培我受教育。」感恩父母固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除了父母以外,對其他人也一樣要抱持感恩心,因為我們的生活,必須靠各行各業的人士共同付出。

  例如:文人學者不斷地研究、講學,開啟我們的知識;日常生活所需,不論米、鹽等食物,皆來自農民辛苦地經營;從事貿易的商人,不僅提供國人豐足的物質享受,還帶動社會的繁榮。所以,我們要時時感恩、惜福,一粒米、一滴油都不能浪費。

  慈濟到大陸救災時,看到災區居民所穿的衣服大都破舊不堪,然而他們還是穿得很歡喜!反觀國人,有許多人在穿著方面就顯得太講究——今年買了,明年不流行就不再穿了。所以,有時勸募來的衣服,其實大都是新衣。若能節約物資,必能發揮更大的愛心力量,也不致於讓下一代在耳濡目染中,學到奢侈浪費的不良習慣。

  「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親」,我們應該把世間當作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才是我們的親人。我們要放寬心胸,對人人感恩、相互扶持;若能如此,我們的人生,就會像春天的太陽般,讓人覺得很溫暖。

  活到老做到老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來到世間必定有其意義與使命,雖然每個人皆有優、缺點,但只要盡量將缺點去除,好好善用優點,就能發揮人生的良能;所以我們應該啟發良知、用心付出。

  台北有位老奶奶,已經七十多歲了,她投入慈濟志工行列,工作得很歡喜。有人說:「活到老,學到老。」這位老人家卻是活到老,「做」到老,做得歡喜自在、身心愉悅。

  老奶奶年輕時,為了維持家業而忙碌,除了是個孝順的媳婦,也是個好太太,同時又是好媽媽,她發揮了最大的母性愛,把時間完全奉獻給公婆、先生和子女。

  孩子成家立業後,雖然有一段時期,她曾經歷過「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最後她終於能看開、放下,轉悲痛為力量,七十好幾的老奶奶,歡喜地奉獻力量、時間,做「環保」工作;這些年來老人家和慈濟環保志工在街頭巷尾做垃圾分類,身體愈做愈硬朗。

  長期投入熱誠與無所求地付出,勤快的老奶奶感動了左鄰右舍。鄰居若有報紙雜誌,都會自動收拾得很整齊、綁得很扎實,等待老人家來回收;有些商店也會將紙箱折平整,而且家家戶戶的寶特瓶、鋁罐……都會自動分類,讓老奶奶回收。

  老人家推著車,慢慢地穿過大街小巷做環保,在市場、高樓、巷弄間,將「垃圾變黃金」,天天忙得不亦樂乎!

  有人問老奶奶:「妳做得這麼辛苦,到底可以賺多少錢?」她很有智慧地回答:「賺多少?噢!賺到健康、賺到歡喜,好好喔!」年近八十的老人家,並沒有浪費身體的良能,天天以「活到老,做到老」的理念去付出。

  現代社會上有些年輕人的觀念是「青春不留白!」卻往往是無所事事地找尋刺激、沉迷嬉戲;年紀大一些的人就說:「我應該退休,好好享受了。」人活著若只是為了娛樂、享受,沒有發揮自己的使用權,人生意義何在呢?

  這位「活到老,做到老」的奶奶,雖然年紀已大,卻有一顆輕安自在的心。她年輕時盡心照顧家庭,年老時沒有家累、了無牽掛,又能全心全力奉獻時間服務人群,真正是一位善用身體資源的人。

  不輕己能、不服老,無論年齡多大,只要保有年輕的心,敞開心胸,心存慈悲善念、慇勤精進,人人都可以做奉獻的工作。若能認清自己的優點、長處,盡其所能地發揮,就會妙用無窮!

  借境提升人格

  在工作場合中,常會看到有些人說話不夠委婉,而造成同事間的緊張氣氛。會做事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會做人,因為「人圓、事圓,理才圓」。若經常要爭個「理」字,彼此間的感情就會愈來愈疏離,事情也就難以完成了。

  個性直爽並非不好,但是聲色仍要柔和,這分人格的美化,就是在學做人。我們要善加利用「境界」來修養自己,平時待人要縮小自己、擴大心胸,如此人格才能提升。

  大凡要成就一件事,必定要有一分忍辱心。以成立「大愛台」而言,雖然我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工作人員從十方彙集來此,難免各有各的看法。所以,我給他們空間及充分的時間;至於我自己,則自我要求以最真誠的心去付出,相信,總有一天大家會被我的真誠所感動。

  另外也有一種人,外表看起來很剛強,內心卻十分多愁善感,總認為沒有人關心他、愛他。回想我出家之初,沒人認識我,又有誰會來關心我?當時我如何安住自己的心?那就是靠自己「自愛」。

  記得當初去受戒時,我的身上只剩十元,其它一無所有。受戒期間,每到會客時間,別人都有親友來探望,唯獨我從未被點名,總是一個人在角落靜靜地看書。正因為有那段清靜的歲月,讓我得以不被打擾,而有時間好好思考自己未來人生的方向。

  我從不埋怨自己的境遇,即使往後做慈濟時,曾遭遇很多波折,我也不曾積怨在心;學佛,應該只要求自己去愛人,不求別人來回饋。而事實上,多付出一分愛心,最終別人也會懂得回績給一分愛;甚至是「捨一得萬」——付出一分愛,會得到萬人的愛。所以,不要有太多雜念,和順真純即是美,凡事但求「盡本分」。

  成敗源於心

  一切唯心造。有人用心美化世間,有人卻醜化社會、醜化自己,這都是源自人的心念啊!

  人生的觀念真的要把握好,方向一點都不能偏差。從近來社會上種種犯罪的現象可以發現:那些嫌犯心念如果正確,以他們的智識與體力,必然能為社會做許多好事;但因心念有所偏差,而一念差就步步錯,終至毀滅、醜化了自己的人生,甚至醜化了整個社會。

  一個人如果能從黑暗走向光明,不但能美化自己,也能美化社會。人身難得,我們應該好好利用一己的能力,將其發揮在利益人群的工作上。

  面對現實的人生,我們要以智慧克服困難,用正確的人生觀來安定自己的心。同時也要時時用心思考:什麼事該做或不該做?該做的事,要立刻去做;不該做的事,就不要去做。

  我們的社會,最缺乏的就是「愛」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等,都應該著重在啟發人的愛心。

  社會是大家所共有的,期待社會祥和,就要先讓自己的家成為健康的家庭;而家庭能否健康、幸福,端視每個成員的觀念是否正確?若家庭有好的模範教育,長輩以身教來教養孩子,子弟們就不容易叛逆或是在外成群結黨;而教育團體更應用心教育學子,讓他們有正確的人生信仰和方向。

  總而言之,「淨化人心」需要社會上的每一分子負起責任;自我先淨化了,才能淨化別人。期望人人發揮愛心、去除惡念,讓我們的社會充滿真、善、美!

  迷信害人

  有一對母女來花蓮,這位媽媽已經失明,年紀大約五十幾歲,她女兒很乖巧體貼地牽著她的手。這位母親說:「因為過去太迷信,結果導致自己把雙眼挖出來,現在已經知道錯了,也看開了許多。」

  我問她:「你為何把自己的雙眼挖出來?」她說:「幾年前因為我兒子不愛讀書,也比較不聽話,有人告訴我某地的神很靈,只要去祭拜,孩子就會聽話、用功讀書。我信以為真,真的去祭祀求神,從此以後,我經常去那裡,如果沒有去,也會有人來叫我。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常覺得耳邊突然有人跟我說話,而且次數愈來愈頻繁。」

  當時她被干擾得幾乎無法自我控制,有一天,那個聲音很凶狠地叫她要到某個地方去,她趕緊請先生開車載她出去,她先生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只好順著她的意思。

  當他們開車經過一段山路時,她忽然又產生幻聽,一個兇惡的聲音對她說:「我決不原諒你,你自己去撞山壁吧!」她竟然不由自主地把車門打開,跳車之後就撞上山壁。那股力量之大,連她先生也拉不住!

  那兇惡的聲音還不斷地對她吼叫說:「把你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把眼睛挖出來!」她也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手把兩眼挖出來,從此就失明了。

  當時,她不只身體受到很大的傷害,心靈所受的傷害更是難以形容;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她都一直在療養,可是她的心靈還是不斷地受到干擾,非常痛苦。

  後來慈濟的委員得知此事,就不斷地去關心她,又把慈濟的精神和種種活動告訴她,並且引導她聽慈濟的錄音帶,例如:慈濟委員的現身說法,以及有關正見、正信的佛法。慢慢地,她耳邊的聲音漸漸減少,心也逐漸地平靜下來了。

  她說:「師父,很感恩您,我天天都收聽慈濟世界的廣播節目,也天天聽錄音帶,現在我已經好多了,我要感恩師父!因為是師父救了我、是慈濟救了我。」

  我說:「你現在不要再有得失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追憶,未來的也不要想太多;你要虔誠地念佛,更要踏踏實實地生活,把握現在,不要再有掛礙。」她說:「我知道了,感恩師父。」然後女兒牽著她,很歡喜地告辭了。

  這位求好心切的母親,為了求孩子乖巧、用功讀書而到處去祭祀求神。其實,教育應該是要「盡人事」,最重要的是必須以「身教」來教育孩子,以大愛來關心孩子,千萬不可強求。

  然而一般人對自己最親最愛的人,總是希望百分之百的完美,如果稍微不滿意時就無法接受事實,反而去求取空幻之法,因此做出傷害他人、不利自己的行為。

  其實,人生一切都是業和緣的會聚,「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過去生的業因,既然於現在「業緣聚會」,就應坦然接受事實,不可怨天尤人,更不可迷信盲從。凡事不要太強求,強求所得到的只是痛苦,在痛苦中又產生迷惑。

  佛教常談到:惑、業、苦;惑就是無明,業就是造作,由於一念癡迷而做出愚行,則所受到的就是苦果。所以,大家要很謹慎,才能有「智信」的幸福人生!

  正信的人生觀

  人生在世,每個人的際遇都不相同,如果我們經常羨慕別人,就會覺得自己不如人。因此不論遇到任何困境,我們都應該要勇敢地面對現實,不可抱著逃避的心態。

  有一次,我行腳到屏東時,一位婦人帶女兒來看我,從她女兒的外表看來,就知道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這位母親哭著說:「最近我的女兒不知怎麼了,精神總是恍恍惚惚的,要不然就是坐不住。師父,請您為她加持一下,讓她趕快醒過來!」

  我說:「有病就要看醫生啊!」她說:「這需要看醫生嗎?師父,請您為我女兒加持一下,我求求您!」

  這實在是錯誤的想法。其實,精神上有問題,不必怕被人家知道,更不要怕看醫生。如果症狀輕微時就讓醫師治療,這種疾病是可以醫治的;然而,大多數的人總是藉故逃避。有些父母甚至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如果帶子女去看精神科,就會留下精神疾病的紀錄,將來子女恐怕會因此而找不到好姻緣。

  我們要知道,人來到世間時,就已經帶著一分業來了。所以,人生這條道路要如何走,我們要很小心;如果沒有看準、走好,就會經常絆到石頭而摔倒。若不小心跌倒了,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從跌跤的地方爬起來,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學佛也是一樣,要有正知正見,絕對不要迷信。我們學佛,不是一味地求佛菩薩保佑,而是要學佛的慈悲和菩薩的大愛。

  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現在的果報,就是我們過去曾造了因。所以,不論是現在或未來,我們都要守好這一念心,並且「甘願做、歡喜受」,勇敢地面對週遭的一切人事物。

  渡河

  有人就有煩惱,有事也會有煩惱——一切的煩惱,都在人事中。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在河的對岸講法。有許多比丘想渡河去聆聽,但是,河邊只有一條船。船主告訴比丘們:「我的船已經很舊了,你們這麼多人要坐,會很危險!」由於比丘們急著要到對岸聽法,根本無視船主的忠告,還是全部都上了船,船主只好勉為其難地開船。

  當船行駛到河中心時,比丘們發覺船底滲水進來,大家開始感到恐慌!這時船主說:「我說過這條船已經很老舊了,你們卻不聽話。現在大家如果不能保持沉靜,船沉的速度將會更快。」

  大家聽了,都冷靜下來,不敢亂動。還好船主的經驗豐富,請大家盡量減輕船身承載的重量,最後終於將人船平安地送達對岸。

  比丘們見到佛陀,便述說剛才所發生的事。佛陀說:「當你們坐在船上時,非常擔憂會發生危險,平常卻沒有警覺人生時時刻刻都有危機。一般人常煩惱未知的來世,其實,我們應該好好注意今生此世,注意現在的心念,要滅掉心中的貪、瞋、癡、慢、疑五種毒念。」

  我們的身體,好比那艘已破漏的船一樣;我們要盡量減輕船身的負擔,而它最重的負擔就是「貪、瞋、癡、慢、疑」,這是粗重的煩惱。我們若坐在一艘會漏的破船上,隨時都有沉下去的可能,唯有修補漏洞、減輕破船的負擔,才能安全地抵達彼岸。

  不要只想著:來世是否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是要注意當下此刻,是否有煩惱?是否能以開闊的心胸待人處事?在別人的心目中,能否縮小自己?這者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註:比丘——梵語,意指出家受具足戒修行的男眾,女眾為比丘尼。

  商隊與響導

  有個家族中的成員打算合組貿易商隊,越過沙漠到另一個國家做生意。但是,沙漠一望無際、危機四伏,萬一迷路了就只有死路一條,於是他們聘請一位沙漠路徑瞭若指掌的人當響導。

  進入沙漠前,必須先越過一個山區。山區裡有個野人村落,他們有「祭天」的習俗,每年一次用活人去祭天——在神壇上斬頭見血來祭祀。商隊經過村落時,村民剛好要找一個活人去祭天,於是把商隊團圍住,威肋他們交出一個人來,否則就要殺死所有的人!

  商隊的成員彼此都是親戚,到底要找誰去送死?後來有人提議只有響導不是他們的親戚,乾脆把響導交給他們!於是大家硬把響導推出去,商隊才順利地通過村落。

  商隊匆匆離開山區,進入沙漠,但是分不清東西南北,根本不知要往哪裡走?一群人在酷熱的太陽下盲目地走來走去,走不出沙漠,過了幾天,糧食和水都用完了,就陸陸續續地往生了……

  凡夫生活在充滿煩惱、災厄的世間,就如迷失在炎熱的沙漠中,又似在險惡大海裡浮浮沉沉;唯有「慧命」能引導我們超越人世種種的無明苦惱,到達光明安詳的彼岸。可惜一般人通常是「看重生命」而「輕視慧命」,沉迷於物慾的享受或名利地位的追求,使得原本具足的佛性智慧被重重掩蓋,生生世世沉淪在苦海之中。

  發揚慧命的方法,就是「棄惡從善」——拼棄惡的貪頭、行為,積極學習善法、實踐善行。「行善」就是讓人安定、讓人幸福,在利益人群的同時,也淨化了自己的心。

  希望大家時時心不離善、努力行善,這就是最直接、穩當的菩薩大道。

  無明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人事、境界,不可能樣樣都很順心;如果別人有什麼動作或聲音,讓自己不順心適意時,可能「無明關」就過不了,所以,要時時刻刻調整自己的心。

  生活在人間,時時都離不開境界。譬如:在冬天喝到一杯熱茶時,會覺得很溫暖適意;但是,若在夏天飲一杯熱茶,便覺身體發熱難受。反之,在冬天接觸到冷凍的禮物,也會本能地難以接受。

  做人離不開事,離開了事相就難以懂事。面對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我們常會生起分別心;此時,若無法接受外在的事物,就會有一些關卡過不去。

  所以,人一定要在人事、境界中磨練。如果能抱著一分歡喜、愛敬的心,不論對方有什麼不友善的動作,我們都可以接受或以身作則加以感化。要耐勞、耐苦,才能克服困難的環境,生命中的每一關卡,就可以順暢地通過;反之,如果常常以不平衡的心看待事物,生活就會很痛苦。

  過去在日本有位武士,拜了一位名劍術家為師。有一天,這位武士問老師:「要練好劍術、成為一位名劍客,必須抱持什麼心?」老師對他說:「只要抱著「過門溝」的心,就可以練好劍術。」

  「門溝」是指日式兩片門中的軌道,要跨過它有何困難呢?為什麼要成為一個劍術家,只要抱著面對「過門溝」的心態,就可以練好劍術?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一分「平常心。」

  所以,我們要時時抱著平常心面對一切人事物;如此,人生的話多難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

  「心速」最快

  曾經,某處警察局有一位警官舉槍自盡;另外,有位支援某分局的警備隊員,不知道什麼原因,槍殺了直屬小隊長之後,舉槍自?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個人,會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這一切,無不是從「心結」而生。

  佛陀在捨衛國時,有一天早上對弟子們說:「你們知道嗎?世間千千萬萬無量的法,沒有一樣比「心」轉得更快;也沒有一件事是「心」所無法模仿的。因此,我們要照顧好這一念心,不好的心念一動時,我們就要很謹慎地降伏它。心如果能觀照得好,萬法的道理就在其中。」

  大家都看過牡丹花吧?如果我問你們:「牡丹花長什麼樣子?」你們的心中,是不是很快就會浮現出一朵牡丹花?雖然現在不是牡丹花生長的季節,但是我們的心中卻能馬上「開出」牡丹花來,想想「心」是不是轉得很快呢?

  我若再問你們:「「一」字要怎麼寫?」相信你們很快就能寫出來。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寫得很漂亮!寫得很漂亮的人,一定花了一段時間練習。但是「心」不用練習,漂亮的「一」字很快就能在我們的心中「寫」出來。即使是複雜的筆畫,心也很快就模仿、顯現出來,所以說心的變化十分靈巧。

  因為心很靈巧、轉動的速度又快,所以我們更要往好的方向思考。若能發心做好事,則每一樣動作都能利益人群;假如方向有所偏差,不規矩的念頭一生起,快速的心念就會帶來許多罪惡。有句話說:「一念差,萬念錯;差之毫裡,失之千里。」因此,我們要好好照顧這一念心。

  心念轉動之速,真的很可怕!運用得好,即心即佛;稍微偏差,即心即魔,佛與魔之間的轉動是這麼快,所以一定要好好降伏我們的心。

  人生四神湯

  佛經中有則故事——有位老婆波育有兩名女兒;一個嫁給米粉商,一個嫁給賣雨傘的生意人。

  老婆婆希望女婿們的生意都很興隆,有一次就問大女兒:「你們最近生意好嗎?」大女兒說:「不太好!最近天天下雨,米粉做不出來。」老婆婆就說:「那應該祈求天氣放晴,讓太陽趕快出來。」於是,老婆婆便天天祈求,希望太陽能早日露臉。

  過了一陣子,二女兒回來,老婆婆也關心地問:「你們最近生意如何?」二女兒說:「很不好!老天一直都不下雨,害我們的雨傘都賣不出去。」老婆婆就說:「那我趕快替你向老天求雨,讓你們的雨傘能賣好一點。」但是這麼一來,大女兒的米粉又會做不成。

  老婆婆到底該祈求老天下雨或是出太陽呢?其實,若能善解——出太陽時就想:真好!今天是我大女兒做米粉的好日子,心裡就會很歡喜;下雨時,就想:我二女兒的雨傘,今天應該會賣得很好。世間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若能順著境界去善解,就會感到很滿足、歡喜。有善解的心,才會懂得感恩;懂得感恩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人生除了要懂得善解、感恩之外,還要能包容,例如:在工作上與人共事時,若不能以寬廣的心去包容別人,人生絕對會很痛苦。所以,除了感恩父母、兄弟姊妹,還要以開闊的心胸包容所有的人。

  人生知足心常樂;不要事事和別人比較,如果老覺得別人樣樣都比我好、自己很不足,這樣日子就會過得很煎熬。一個人若懂得善解、感恩、包容,人生一定很滿足,即使生活過得樸實平淡,也會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

  智慧之愛

  我常對年輕人說,愛,應該要培養的是「智慧之愛」,一般男女到了適婚年齡,很自然會去選擇「有緣人」,在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慎重。

  尤其尚在求學階段的青年朋友,最好對所有的同學都能保持一分清淨的「清水之愛」,把對異性的情愛放淡一點;將心思好好放在學業上,別讓私慾之愛擾亂了自己的心,才不會浪費學習的時光。

  男女之間的愛,有時是盲目的。在追求的過程中,往往沒有多餘的時間冷靜地分析:對方是不是能和自己相處一生?彼此是否志同道合?

  有一對夫妻,太太的個性、生活形態,從最初先生追求她到現在,一直都沒有改變。但是兩人結婚後沒多久,先生發現太太並不是他所喜愛的那一型,彼此間的感情就起了變化。為什麼婚前太大任性、情緒化的個性,先生都能忍受,也都能把那些缺點變成優點,但是婚後卻有了改變?

  感情,需要長時間的考驗。在戀愛期間,不要對方說什麼話,就完全相信;或聽了幾句甜言蜜語就失去理性,這是很危險的。應該在聽過之後,還要進一步觀察對方是否言行一致?

  所以,男女剛開始交往時,除了要以一顆淡然的心去面對之外,更需經過時間的考驗。總之,愛要先談「清水之愛」、「智慧之愛」,若能以智慧選擇未來人生的伴侶、同心合作,將來才能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好家庭。

  去除習氣轉業力

  佛陀說過:人皆有佛性,眾生佛性平等。既然我們和佛陀有同等的佛性與智慧,為什麼還會在人我是非中爭鬥不休呢?這是因為彼此仍有著不同的習氣。如果大家都能用心改除,就能回歸本具的平等智慧。

  習氣不是在此時才養成,而是在過去生中就已熏染了;小小的習氣不斷地累積造作之後,就變成一種業力。

  曾有一則國外的新聞——有位年輕人,持槍闖入一所大學,他跑到一間教室,命令正在上課的男女學生分開站好,然後拿起手槍對準女生那一排說:「你們都是女性主義者!」隨即向她們掃射二十多槍,當場造成六人死亡、十多人受傷。

  他掃射完立刻衝出教室,在走廊上看到一位女生,立即又開槍;接著走到辦公室,看到女性辦公人員也開槍,總共造成十二人死亡,十多人重傷。他為什麼殺人呢?沒有人知道,因為他在案發後就舉槍自殺了。

  據一些學者分析,認為他可能感情受到挫折,而遷怒於其它的女性。那位年輕人平時就對社會不滿,在日積月累之下,形成一種心理病態,「心理病態」是現代醫學名詞,在佛教則稱為「習業」,也就是不斷熏習的業力。

  若要淨化習氣,最好的方法是培養慈悲的大愛與智慧。如果不斷地在人我是非中打轉,內心就會染著、起分別。比如:你對我不好,你所說的話我就聽不進去;或者對某人有好感,就會對他特別愛護,這種分別心就是污染心,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與灌輸的習氣。

  因此,我們在待人接物上,一定要培養好緣,不要造惡緣;倘若結了不好的緣,看到對方就不會歡喜,而對方看到我們也同樣無法接受,彼此就有了恩怨存在。這分怨恨的習氣如果一再延續下去,一旦成熟,所造的罪業就嚴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彼此敬愛、相互尊重;如此一來,世間必能呈現一片美善、祥和的風貌。

  疑心釀災禍

  在人生道上,如果缺少智慧,思想有偏差,所做的一切難免就會有錯誤:做錯事就是造惡業,如此身心即不得自在,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地學習佛陀的智能,並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慈濟醫院的志工曾報告兩則個案,這兩個家庭就是缺少「善解」的智慧,彼此不能互相包容,結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第一個案例是:夫妻倆白手起家,先生很努力,日常生活也很規矩。以前景氣很好時,他的事業興隆,所賺的錢都會拿回來給太太,全家過著平靜、安穩的日子。

  但是,近來經濟不景氣,影響到這位先生的工作,他為了要維持家庭開銷,不得不另外多兼幾份工作,因此較少留在家裡,甚至拿回家的錢也有限。太太就起了疑心——先生最近不常拿錢回家,金額也比較少,是不是有了外遇?疑心既起,她就常和先生吵架,先生很無奈,儘管向她解釋,太太卻仍然沒辦法體諒。

  後來先生就隨她去說,不再理會她,也不再辯解。但是,太太卻認為先生默認了,真的有外遇了!和先生再度發生口角時,先生還是保持沉默,太太一氣之下就服毒自殺了!這是件很遺憾的事情,只因無端的懷疑,缺少善解、包容,寶貴的生命、美滿的家庭,就這樣破碎了。

  另外一件個案是先生懷疑太太,平時先生自己常在外面花天酒地,因此推想太太也會不守婦道,便存著報復心態對待太太,夫妻倆就變得互相對立了。

  有一天,夫妻又吵架,先生一氣之下,拿起利刃往太太心臟連刺好幾刀,送到醫院急救時,已經回天乏術。而他行兇時,孩子就在旁邊一直喊著:「爸爸不要這樣!爸爸不要這樣!」儘管孩子在身旁大聲為母親求饒,還是阻止不了父親的暴行,血淋淋的悲慘事件,竟然就在孩子的面前發生了!

  太太送到慈濟醫院急救時,十六、七歲的女兒在母親身旁一直哭泣,當醫生無奈地宣佈「急救無效」時,她忍不住放聲大哭!那時先生才知下手太重了,一時的糊塗已經鑄成大禍。他想靠近太太身邊,女兒卻不肯讓他靠近,恨透了父親!這個家庭將來要怎麼過日子呢?

  殺人者一定要受法律的制裁,坐牢是逃不掉的,出獄以後,他是不是能得到孩子的原諒?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媽媽被爸爸殺了,孩子要如何原諒父親?

  這種家庭悲劇的發生都起於「一念之差」,因為不會善解,又時時抱著懷疑之心,才會不斷地累積怨恨;因煩惱解不開,再加上一時的衝突,魯莽的行為就發生了。

  我們平時就應練得心境平靜,平靜的心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有辦法善解,能善解才能時時身輕心安,解脫自在,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養。

  外遇心結

  當我們的心志清澄時,思考力就會很敏銳;有敏銳的思考力,自然不會被外面的境界所迷惑。

  絕大多數的人都照過鏡子,在照鏡子時,若將臉貼近鏡面,反而看不清楚;要是將鼻子貼近鏡子,那可就「面目全非」了。同理,若能與境界保持距離,自然就可以看清許多事物,境界也會更加開闊。

  有一次,我去慈濟醫院探望一位從生死邊緣救回來的太太。她告訴我:「師父,我這一生算是蠻幸福的。不過,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感情問題。」

  因為她的先生曾有過外遇,不過在生病期間,先生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又說:「一場病下來,我才體會到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我說:「對呀!你這麼好命,就只有那麼些許缺點,何必計較呢?」她說:「我現在知道了。等身體康復之後,我會重新調整心態。」

  沒多久,我再去探望她時,她的氣色看起來很不錯!我說:「你的身體恢復得這麼快,真是不可思議!你現在是否快樂呢?」當時我心裡想:她在病中時,一再表示只要病好了,就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再斤斤計較;沒想到,她未語卻淚漣漣地哭了起來。

  我問:「為什麼哭呢?」她說:「師父,我心裡好惶恐!」我說:「生死開頭你都掙扎過來了,還有什麼好惶恐?」她說:「師父,您不知道。人生的情愛,真叫人放不下呀!」我告訴她:「現在你的身體已經康復了,應該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否則會過得很苦!

  當時我也告訴她的先生:「太太如果能夠復原,你就要好好調整自己了。」他回答:「師父,我知道。等她好起來,我會好好地彌補她,也會調整自己的感情。我很感恩她在事業上對我的協助;因為有她,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心鏡不要只照自己;面對變遷無常的人生,若能放大心量、換個角度照照外面的世界,便能海闊天空、任己邀游!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快樂嗎?

  難得人身,我們要靜心修慧,才會有幸福、成功的「人生」,不要做一名「眾生」。人生,一定要活得自在、快樂!就像一面擦拭明亮的鏡子,所映照出來的境界一定也是明朗、清新的景象。

  心之所以會苦、會惶恐,是因為「心鏡不清」的緣故。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才能斷除苦的源頭。

  善守本分

  有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三歲,小的才三個月。平日先生很喜歡賭博、釣魚和結交朋友,對妻兒漠不關心,沒有負起家庭的責任。

  太太一直勸他先生,有時甚至為此而吵鬧。她希望先生能多留一點時間在家裡,可是先生卻靜不下來,每天一樣出去找朋友。太太勸他時,他總是敷衍地說:「好啦,好啦!我會改啦!」但事後依然故我,還是每天出門遊蕩。

  如此經年累月,太太勸累了,一時想不開,竟以「死諫」來了斷。她先灌兩個孩子喝農藥後,自己再飲藥自殺。先生回來時,馬上報警,叫一一九來搶救。但是,她們母子已經往生好幾個小時了……,太太只留下一封遺書,寫滿了心中的怨恨與懊惱!

  如果這位先生不沉迷於外境,也不致讓妻兒走上絕路!他未來的人生,是不是會生活在長久的內疚與後悔中呢?這都是因為他的身心犯錯、靜不下來,所造成的遺憾。

  其實,人的本性原是清淨、良善的,只因後天染上各種的習氣,若無法改掉不好的習慣,就會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能時常保持清淨心,則不論遇到何種境遇,都會守好人生的本分。

  另外,有一戶慈濟的照顧戶,是一對爺孫倆;十一歲的孫子和七十多歲的爺爺生活在一起。因為小孩的爸爸喜歡賭博、喝酒,自從孩子的父母離異後,就由爺爺照顧他。

  爺爺從他八個月大時便獨力撫養他,但爺爺老來罹患「巴金森氏症」,行動不太方便。幸好這孩子很聰明、乖巧,也很懂事,爺爺生病了,他就盡心地照顧爺爺,煮飯給爺爺吃,還為爺爺洗衣服。

  他在學校十分努力、用功讀書,時常得到第一名,而且還榮獲全校孝悌楷模。

  每月的農曆二十四日,他都陪阿公來慈濟本會領生活補助金。有人問他:「小朋友,你一個人怎麼照顧爺爺?你會不會炒菜?」他說:「簡單的會,有時候就去外面買。」

  「那你上學後,如何照顧爺爺的午餐呢?」他說:「我早上準備好,就把飯菜放在電飯鍋裡,中午爺爺就可以自己拿來吃。」

  多麼懂事的孩子,他覺得唸書和照顧爺爺都是本分事,所以能用心於學校課業,又能盡心盡力地孝順爺爺;這麼小的年齡,就能善守本分,保有靜定的心,這是人生真正的清淨本性。

  打開心門迎智慧

  在人世間,要好好鍛煉做人的本事。什麼是「做人的本事」?當聽到別人的勸告時,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是真正「做人的本事」。

  有一次,幾位慈濟人陪著一位會員來見我,他帶著女兒一同前來。由於他家裡發生一些事,所以一直想不開,精神幾乎快崩潰了,常常想自了餘生。

  我問他:「你遭遇什麼痛苦?」他說:「八、九年前我父親肝癌死亡,兩、三年前我兒子又發生意外事故,女兒因為照顧祖父,精神壓力太重而有些失常,為什麼乖順的孩子偏偏遭遇這些不幸?看到這樣,我實在很苦惱!」

  我問道:「你有幾個兒子?」他說:「三個,現在剩下兩個,還有一個女兒。」我說:「都已經這麼多年了,你一直想這些有什麼用呢?」他說:「我現在已經比較好了,也不願意再回想,可是心裡還是一直起煩惱。」他也講不出任何重點,但是為了這些事,他煩惱得無法忍受,甚至不想活了。

  他說:「我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用的,但是心裡就是煩。」八、九年來,他天天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的時候,可以暫時忘記憂愁,但是醒來仍然煩苦不堪!

  還好遇到慈濟人耐心地勸導他,他受到感動而慢慢地把酒戒掉,他說:「我現在比較看開了!」我說:「既然比較看開了,怎麼還有自殺的念頭?」他說:「我知道人生的遭遇都是因果,可是一旦忘記這些道理,又會想不開。」

  他反反覆覆講的都是相同的話。雖然他想要改,也有許多人關心勸慰,他卻仍然想自我「了斷」!

  我告訴他,既然知道因果,就應瞭解「殺業」是十惡之首,殺人是有罪業的,除了會受法律制裁之外,還有因果業報輪迴。尤其自殺的罪業更嚴重,因為起一念「毀掉自己」的心而自殺,就是「殺業」,而且還要加一項重罪——不孝。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來自父精母血結合成的,若不好好照顧,反而毀掉自我,就是不孝。孔子曾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們身體是否安康,是父母親心中最大的牽掛。所以父母賜給我們的身體,不可任意毀損,應該多做奉獻人群的工作,讓父母歡喜、安心,這才是孝順之道。

  他聽了又接著說:「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不斷地起煩惱,怎麼辦?」我說:「你太愛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天到晚為孩子煩惱,只要你把愛心擴大一些就好了。」他把女兒當作精神病患,女兒卻辯白說:「我沒有怎樣啊!只是比較不想講話而已。」她跟我講話時很正常,但是,父親用不正常的眼光來看孩子,孩子就不正常。

  其實,每個人的思想難免有偏差的時候,有偏差就必須調整。自己想不通的道理,旁觀者好意教導,就必須虛心接受,這就是「學別人的本事」;而自己的本事是要從盡本分——「為人服務」做起,若只想到自己,或只局限在一個家庭的範圍,經常會因操心過度而亂了方寸。

  生活在台灣寶島,大家要珍惜目前的環境和共同生活的人群,此外,也要常常自我反省,多向處世圓融的人學習,除了知福、惜福、再造福,更要好好地惜緣、結好緣。唯有先打開心門、放大心量,能解開憂慮的心結,如此自然心開意解,智慧與日俱增。

  墳墓上的竹籃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阿公與兒媳、孫子住在一起。他從年輕時就勤奮做工,多年來辛苦勞碌,好不容易把兒子養育成人,兒子成家後認真地工作,他終於可以待在家裡享享清福。

  起初,兒子感念父親養育之恩,對老阿公很孝順,早晚都向老阿公請安問好。但是,一年年地過去,老阿公年紀愈來愈大,變得很衰弱,兒子辛勤地維持家計,還要奉養體弱多病的父親,逐漸感到厭煩,心想:爸爸又老又病,事事都要人照料,一點用也沒有……,反正他再活也沒多久了,不如早點把他送走,免得拖累人。

  兒子就親手編織一個很大的竹籃子,然後殺了一隻雞煮給老阿公吃。老阿公說:「雞養大了能拿到市場賣錢,何必特地殺了給我吃?我只要吃點剩菜剩飯就可以了。」「沒關係,您吃飽一點,我想背您到山上去。」老阿公不知道兒子的用意,還高興地說:「你真孝順!我好久沒到山上去玩了。」

  老阿公坐在竹籃子裡,兒子背著他上山,小孫子也跟著去。到了山上,兒子把老阿公抱起來,放在樹蔭下,請他好好地欣賞景色,然後就帶著自己的孩子離開。

  下山後,孩子問父親:「天色很晚了,我們什麼時候去接爺爺回來?」「爺爺不回來了,要一直住在那裡。」「那怎麼可以?爺爺病得那麼重,天氣又這麼熱,爺爺沒人照顧怎麼行?」「爺爺老了,沒有用了,不必管他!」孩子想了一想,說:「就算爺爺沒用了,那個竹籃也還有用!我們去把它撿回來,等將來您老了,我也可以用它來背您上山。」

  老阿公的兒子聽了大吃一驚,如夢初醒,他想起父親多年來含辛茹苦地養育他,如今竟然將父親遺棄在荒山上!他趕緊拉著孩子跑回山上,可是來不及了,老阿公已經斷氣了!

  兒子滿懷懊悔、痛哭流涕,將老阿公背下山來埋葬。他在墳墓上種植青草,將竹籃蓋在車上,然後淚流滿面地說:「爸爸,您在這裡安息吧!我種這些草,用竹籃子蓋起來,讓您比較涼快些。」

  從此以後,用竹籃子蓋住墳墓上的青草,成為當地的風俗,借此警惕代代子孫要知恩圖報、不可忘本。父母培育孩子不知要耗費多少苦心,為人子女者應該深切感念父母恩德,盡心盡力孝養父母,讓父母能夠歡喜安心地走完一生。

  飲水思源是為人處事的根本,我們受了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還有兄弟姊妹彼此照顧、社會人群相互扶持,以及天地萬物的滋養,才能夠生存在世間,若不懂得知恩、報恩,就是徹底失敗的人生。

  一則悲劇的啟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斷地交替、消逝。哪一個人的生命,不是同樣跟著日子在消逝?人生是否都能順利地走完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呢?不一定,因為人生無常啊!

  以氣候的變化而言,夏天的颱風不知會造成多少災害;雨水太大,也會帶來洪澇;有時候氣候太過炎熱,同樣也會帶給人類及萬物嚴重的災難。所以說天地萬物,無常多變。

  現代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年齡,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實在很令人擔心!林口曾發生一件逆倫的家庭慘劇——兒子夥同朋友殺死了自己的父母。

  這名少年還未滿二十歲,由於是家中的獨子,從小父母對他就十分溺愛,他要什麼、給什麼。但是,孩子還是不滿足,而且又交了一些壞朋友,整天游手好閒。日子久了,父母自然會責備他;他覺得父母管教太嚴,一直懷恨在心。

  一年多前,少年就計劃要殺死父母。他告訴朋友,如果父母親死了,家裡全部的財產就歸他所有。案發前幾天,父母親曾當著朋友的面責罵他,更引發他的殺機。於是趁夜晚父母親熟睡時,和友人持刀砍殺父母五、六十刀。這種喪失人性的行為,病因出自哪裡?就是心的迷失。

  多年來,我不斷呼籲大家,一切要從「心」淨化起。整個社會需要調整腳步,人生的價值觀也要重新調整,心能淨化,社會才能祥和,而這些都必須從「家庭」開始。

  希望每個家庭,都能以正確的愛來教育下一代,讓孩子在一個健康、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快樂成長。若能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賽月童子

  人生如夢,而人就在無常的人生中不斷地追求、幻想,所以經常生活在煩惱、束縛之中。

  佛經裡有段「賽月童子」的故事——有位貧窮的年輕人,由於沒有親戚,日子過得很孤獨。

  他平日工作很認真,但卻只能養活自己,其它則一無所有。有一次,他砍了些柴,送到城裡換了一袋谷種,當他要回去時,看到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過年,心裡很羨慕。想到自己應該也要成家了,但是他什麼都沒有,要怎麼養家活口呢?

  他看著手上的谷種,心想:我可以好好運用這苞谷種,認真耕耘:等到收成時,就可以拿去賣。於是,他對這袋谷種格外珍惜,回家後,他不知要將谷種藏放在哪裡才安全?最後,他將谷種綁吊在屋樑上,以防小偷偷取或老鼠咬食。

  從此,他每天工作回來後,就躺在床上看著那袋谷種,心想:我要開始找土地了,然後把谷種播下去,沒多久就會有青翠的田,再不久,就可以收割。等割完稻後,又會有許多谷種;那時,我要去開墾更大的土地,播下更多的谷種。等收成很多谷種時,我可以拿去賣;有了錢,我就可以蓋一間房子,然後成家。不久後,我就會有可愛的孩子;那時,我要為他取什麼名字呢?想著想著……,剛好屋頂上有個破洞,看上去正好有一輪皎潔的明月。

  他覺得將來自己的孩子,名字一定要比月亮還美,於是決定取名為「賽月童子」。當他不斷地想像時,由於繩子承受不了那袋谷種的重量,突然掉落下來、打到他的頭,結果他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那位年輕人的計晝雖然美好,但只不過都是幻想而已。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常活在幻想中?世事幻化無常,凡事唯有腳踏實地去實踐,才不會空過一生。

  過蛇記

  佛世時,在王捨城附近有處山村,住著一戶幸福的小家庭。這對夫妻育有兩個小孩,而且妻子又懷有身孕,即將生產。

  古印度有個風俗:生孩子一定要回娘家待產。當時交通十分不便,他們又住在山中,若要跋山涉水回娘家生產,必須花不少時間;因此,他們提前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了充分的乾糧後,就搭牛車出發了。

  第三天中午,他們停在一棵樹下,正準備吃午餐時,忽然聽到牛淒厲的叫聲,他們轉身一看,發現牛已倒在地上。妻子對先生說:「你趕快過去看看,為什麼牛叫了一聲之後就倒地不起?」先生隨即放下食物,快跑過去,一看,原來有條蛇正咬住牛的腳,先生便隨手拿起木棍朝蛇打去。

  沒想到那條大蛇放開牛腳後,竟翻身纏住先生的腳:他試著要拉開蛇,卻一直拉不開。太太看到蛇纏在先生身上,始終不敢靠近,驚恐地看著先生躺在地上掙扎,不久就斷氣了。

  太太看到此景,痛哭不已!心想:要走的路還這麼遙遠,沒有牛車可坐,也失去先生的保護,該怎麼辦呢?但是為了孩子,她還是打起精神,帶著孩子繼續朝娘家的路走。

  幾天之後,母子三人又餓又疲累地走到河邊。他們看到對岸有戶人家,心中生起一絲希望;但是河邊沒有任何船隻,怎麼過河呢?這時她看到溪水很淺,便帶著孩子涉水而過。

  當他們走到河中央時,河床忽然凹陷、水流轉急,雖然她緊緊地拉住兩個孩子的手,但是孩子還是被水沖走了。那時她覺得眼前一片昏暗,後來就不省人事了;等她被救起、醒過來時,發現肚子裡的孩子可能在她昏厥時流產,也被水沖走了。她感到萬念俱灰,就精神崩潰了。後來,幸好得遇佛陀、聽聞佛法,她才放下心中的悲惱,得到身心的安頓。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希望,但是人生無常,何時會有變化,沒有人知道。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現在」——一切善業或本分事,要及時去做,才有真正的希望。

  耕心田

  人世間,生與死都是大事。因此,從生到死的這段過程,需要用心耕耘。

  我們以一種脆弱的生命形態來到人間,從一出生,就被溫暖的手擁抱,以清水洗淨,再用乾淨柔軟的布包起來……。除了母親的愛與關懷外,還受到許多人的呵護和恩惠。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時常自省生命的價值觀有無偏差?是否步上危害社會、損人不利己的錯誤人生?來到人間既然受到這麼多人愛的付出,我們是否也應該有所回饋?

  一個念頭、一個步伐,都是在為未來鋪路;心念若有偏差,人生就會全盤皆輸。娑婆世界已是苦,人們若因執著權位、財富等慾念而不斷地種下苦因,將來必結苦果;這一生的苦結束了,還有下輩子的苦。所以,我們要為未來營造一個贏的局面,不要讓苦境綿延不絕。

  有人告訴我,他為現代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感到很憂心,擔心現在的教育、現代的人心。我說:「這需要道德重建,如同一棟房子住久了,自然會老舊毀壞而需要重建,人心也是如此。」

  我們要生起懺悔心,去除心中貪瞋癡的障礙,才能消除災難;而重整道德的方法,就是趕快起身力行,去做救人、淨化人心的工作。

  從生到死的路程中,想要收穫多少果實,端視現在如何栽種、耕耘心田,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農夫,慇勤的農夫會將生命之田耕耘得很好;反之,若是懈怠、懶惰的農夫,田地便會雜草叢生,所以,我們要謹慎照顧好心中的這畝田。

  人生的關卡

  人生,苦難偏多!但是,卻有很多人說:「人間很好,我下輩子還想再來做人。「我也覺得「做人很好」;因為人與人之間有那分清水之愛,在生活中互相關懷,互相感恩、付出,這種生活非常溫馨。

  生滅變異的無常,造成人間生離死別的苦難。一般人都不希望離開所愛的人,期盼能永遠相依相隨;一旦因為意外或自然終老不得不離別時,心中總是痛苦萬分,這就是人的煩惱。佛陀教育我們:要把小愛提升為大愛,把愛與不愛的分別心盡量淡化,體解世間的真理。

  生離死別,每個人都不能倖免。然而,「生」是讓大家所歡喜的事,例如:在醫院裡看到即將生產的孕婦時,雖然她挺著肚子忍著疼痛,我們還是會對她說:「恭喜哦!快生了。」若正好有父母、先生在一旁陪伴,我們也會說:「恭喜您們要當阿公阿嬤了!」或是「喜你要當爸爸了!」雖然生產的人很辛苦,心中卻充滿了喜悅,十分歡喜地迎接一個新生命的來臨。

  但是,走進普通病房或是心蓮病房時,我們往往需要費盡心思去安撫病人及家屬的情緒,讓病人能坦然接受生死,也讓家屬接受事實;而這都需要以高度的智慧去輔導。

  人生既然有「來」的一天,當然也會有「去」的一天。

  「死」,是人生永遠躲不掉的關卡;因此,我們應學習如何去面對它。如果能透徹生死的道理,抱著每天都要「休息」的心態,把死亡當作像睡眠一樣,心裡就會很安定。

  人生來去匆匆,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只為了來人間和大家聚合在一起:而在死的時候痛苦啼哭,就是這樣嗎?不是!我們既然來到人間,就要發揮生命的價值,投入人群、為人群付出;若能如此,就可以真正體會「來去自在」的真義。

  少水魚

  有一次我到慈濟醫院探視病患時,有位護士小姐過來告訴我:「師父,您能不能再去看一位患者?她昨晚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一直放不下,情緒很不好。」我說:「好呀!」

  那位患者是個肝癌末期的病人,我去看她時,她的面容顯得很惶恐、不安。我告訴她:「生病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身病了,心不要也跟著生病。快樂是一天,痛苦、惶恐也是一天:你應該把「身病」交給醫生,把「心病」交給佛菩薩,要虔誠多念佛呀!」我說完,她的神色已經比較安定,臉上也露出一絲笑容。她說:「師父,我知道了,我會多念佛。」

  一位已經到了癌症末期的病人,要她不害怕談何容易?生死問題總是會讓人感到恐懼,可是遇到時能怎麼辦呢?一定要先安下心來。人生事事難料,在身體健康時,若不好好把握時間、發揮生命良能,等到想做卻沒辦法行動時,就後悔莫及了。

  生病並非老人專屬的權利,在醫院裡,常可以看到病人大多是中年人。因此,不可自恃年輕力壯,想等過幾年,事業穩定後再行善,應好好把握時間,發揮自己良能的使用權,才不會蹉跎時日。

  每天清晨起床後,先虔誠地為自己的生命作一番調度,思考今天該做什麼事?要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人生?如果能這樣,就是充分利用生命的使用權。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一天過去,生命也就少掉了一天。所以,我們要時時自我警策、勇猛精進,切莫虛度時光。

  生死兩相安   

  普天下的苦難多,災難也不少;一旦災難發生,總不禁讓人心頭一顫——又有多少幽幽亡魂無謂犧牲,獨留親人悲傷逾恆?

  佛陀常教誡弟子要時時「念無常」。有一次,佛陀問弟子:「你們認為是海水多?還是累生累世以來所流的眼淚多?」眾比丘長久聽聞佛法,瞭解佛陀譬喻所指之意,所以回答:「佛陀!海水雖然不可斗量,卻無法與人在輪迴中所流下的眼淚相比。累世中,無論是親愛的父母、疼愛的子女、友愛的手足或恩愛的夫妻,一旦生離死別時,心中淒苦所流下的眼淚,比海水多太多了!」

  佛陀說:「這就是無常之苦!談情,何其短;說愛,何其苦!為了情、為了愛,所流下的眼淚真是難以計量!」

  我們如果能接受佛陀的教義,體認世間的無常,心中才能保持平靜。緣聚、緣滅本是平常事,緣聚時,是父母、兄弟姊妹的關係,或是夫妻、朋友的關係;緣散了,終究注定要分離,悲苦也無濟於事。雖然悲苦乃人之常情,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虔誠地為亡者祝福;如此,生者才能心安,亡者才會靈安。

  由於無常而與深愛的人天人兩隔,實在是人生之苦;但是也有人雖然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是一見面就像仇人般,彼此心中好似要燃起一把無名火,恨不得能馬上離開對方。

  「怨憎會,愛別離」,人間真是矛盾啊!

  學佛,要學習珍惜已擁有的;對於失去的人事物,則不要常常放在心裡,若沉浸在回憶的煩惱中,將會超脫不得。所以,凡事要看得開,該是我們的,要善加珍惜,還要知福、惜福。此外,更要進一步彼此鼓勵、互相造福,才能真正擁有人生的幸福與快樂。

法財篇:智慧之財

  心若無貪念,並透徹人生沒有所有權的真理,則時時輕安自在,而不會計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

  所有權與使用權

  世上最富有的人,就是能付出的人。我們不要怕被人佔便宜,因為你「有」,才能讓人家佔便宜,所以應該要自我祝福。

  多年前,一位委員哭哭啼啼地告訴我:「師父,我被人家倒了好多會錢。」我問她:「妳被倒了多少錢?」她說:「八十幾萬元,而且,還有好幾個會也很不妥當。」我對她說:「恭喜你!」

  她說:「師父,我煩都煩死了,您還恭喜我。」我說:「你沒被倒會,我還不知道你這麼有錢。因為你「有」,人家才會倒你的會;當作本來「沒有」不就好了。」

  她說:「我明明就「有」,如何當作本來就「沒有」呢?」我說:「這樣吧!你把被人家倒的錢,就當作是發心捐出來籌建醫院好了。」她說:「真的?那師父您別忘了我是發心的人喔!」

  其實,人生如過客,到底誰有真正的「所有權」?吃虧不必難過,重要的是:我們不要佔人便宜而造下惡因;要能懂得付出、幫助別人,才能培植福樂之因。

  心如果沒有貪念,就能時時輕鬆自在、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是輕安;心能輕安,就不會計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我們要好好地善用生命良能,不要空過時日、浪費生命。

  有些人對慈濟援助國外一事,頗不諒解:他們說:「台灣都救濟不完了,還救到國外去!」其實,慈濟在台灣一直都很盡心盡力地救助;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只要是能做得到的,就盡量去做。

  生命是平等的,我們不必分是台灣人、大陸人或是印度尼人……。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若能善加發揮生命的使用權,就能擁有一個快樂、自在的人生。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有所差異。人生無法事事都很完美,但是若能懂得善解、包容、感恩與知足,就能事事圓滿、日日歡喜。

  多年前,有一位發明家跟我說:「師父,我發明了許多東西,但是都賣不出去、老是虧本;後來,我就將產品專利賣給別人,說也奇怪,當對方重新推出後,竟然大受歡迎,還賺了不少錢,這是什麼道理?」

  我說:「這是因為你的福報不夠。」他就問:「為何差別那麼大?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我告訴他:「因為對方在過去生中有造福,結了很多福緣。所以,只要一提起此產品是某某人推出的,大家都很有信心,自然產品即會銷售得很好;而你在過去生中沒有結下福緣,儘管你的產品再好,但是無論如何推銷,也一樣賣不出去。」

  他就問:「那我這輩子是不是注定只是發明,而讓別人賺錢?」我說:「你可以轉換一個觀念——因為你的發明,讓人們的生活事事方便,這也是造福人群,也是結福緣!若能如此想,你的心裡會感到歡喜自在。」

  他想了想,說:「這麼想,我的心就會比較舒坦些;不然的話,真的會被氣死!因為我投入許多精神、時間發明出來的東西,卻是別人在賺錢,心裡實在很難平衡。」

  其實,人生能平安就是福,人比人,氣死人。我們要以寬廣的心去包容別人,凡事要善解、感恩、知足,日子自然就會過得歡喜自在。

  回收時間資源

  許多人都知道「資源回收」——物資不能浪費,可以回收再應用;但卻很少人想到「時間」也要回收、好好利用。也許有人會問,時間轉眼即逝,要如何「回收時間」呢?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時間做「雙重」利用。

  現代人大多只忙於事業,但是,人不是賺錢的工具,也應該投入人群,做利益社會的工作。有人說:「我已經夠忙了,哪有時間去關心別人的事?」其實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不會好好利用時間,不知人生真正的使命與意義為何。

  不會利用時間,不愛惜生命的人,整日游手好閒,懵懵懂懂地過日子,這種生活並沒有真正的快樂,因為他的人生方向早已偏差!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則能穩固事業或職業基礎,同時也能從事終生的「志業」,做志願服務的工作。

  有一位善於利用時間的王居士,他在慈濟團體具有三重身份——慈濟委員、慈誠隊員,也是榮譽董事。可能有人會以為,身為慈濟的榮譽董事一定很富有,其實,他平時只是擺路邊攤,賣「米苔目」為生。

  不過,他已經捐贈數筆巨款,此外他本身也非常樂於做資源回收的工作。有人告訴他:「你賺錢這麼辛苦,多少也要在銀行存一些。」他回答:「我覺得把錢捐給慈濟更有意義,所以就趕快存到「慈濟功德庫」裡。」這種親手佈施的歡喜,每一分都是自己能夠真正得到的。

  他們只是小康家庭,每天在市場邊賣米苔目,卻在兩年內捐了許多善款,這要賣多少碗才能賺那麼多錢?可見他真的做到點滴都回收。

  有一次大家請他分享心得,他說:「我家師姊(太太)也是慈濟委員,我們夫妻倆同心、同志又同道,白天賣米苔目,傍晚收攤後就和慈誠隊、委員們一起到街頭巷尾做資源回收,我們做得很歡喜、很感恩!」

  「做資源回收時,若看到一些很好的衣服,我師姊就說:「把這些衣服拿回去洗一洗、燙一燙,我們就可以穿得很漂亮。」我已經好幾年沒買新鞋子給我的三個小孩,因為我們撿到適用的鞋子就帶回家,整理之後,他們也穿得很高興。」

  我的孩子都很乖,都說「要把錢存起來蓋醫院,救濟苦難的小朋友」。雖然他們才十幾歲,但是,過年時既不向我要新鞋子穿,也不會要新衣服。我們全家一起做慈濟,做得很高興!」

  他又說:「我們的食物,有時也是回收來的。比如:早上做資源回收,正好豆漿店已做完早點的生意,有剩餘的豆漿,熟識的老闆就問我:「師兄,我還有一些豆漿和飯團,你要不要?」我就順便回收了,全家都能吃得很飽,不用再煮飯。既然吃的、穿的都可以節省,不用花多少生活費,所以賺的錢都存在「慈濟功德庫」裡。」

  除了物質的資源回收,他連「時間」也做資源回收、充分運用。慈濟的許多活動,他們夫妻倆都完全投入,人生既踏實又有意義。

  我聽了他的心得,覺得很欣慰,感動得流下淚來。雖然他們生活辛苦、儉樸,卻和樂融融,因為全家有共同的心——愛心、慈悲心,努力於利益大眾的志業;他們生活得很健康、心靈也很富有,這就是真正福樂的人生!

  貧中之富

  前些日子,新竹有慈濟列車到靜思精舍參訪。其中有位洪先生是慈濟的關懷戶,他有一隻手從小就被炸彈炸斷,另一隻手只剩三根指頭,再加上眼睛看不見,平日又是孤單一人,所以我們長期幫助他。

  洪先生很有志氣,也很堅強、樂觀。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他利用屋前屋後的空地,種了藥草和甘蔗,增加些許收入。若有人嫁娶需要用到甘蔗時,就會向他買,他就把賣得的錢一一地積存起來,再去佈施。

  他說:「我常常聽「慈濟世界」的廣播節目,師父說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很感動,其中最讓我最感動的一句話,是「甘願做、歡喜受」。」雖然他在黑暗中摸索,而且只能用三根手指頭工作,比平常人更加艱辛,但他卻每天都很歡喜,將「甘願做、歡喜受」實踐於生活中,確實難能可貴。

  他平時省吃儉用,每個月都會樂捐善款,如果行有餘力,也會做更多的佈施,給更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每年他都會捐一張病床的基金給慈濟。

  那天,委員圓滿了他的心願,帶他來「見」師父。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他是「用耳朵」來「看」,也就是「用心」聽聲音來體會。那天我牽著他的手,有人就問他:「師父牽著你的手,你知道嗎?」我也說:「你來看我,是不是覺得很歡喜?」他說:「我好高興哦!可以來到這裡真的很開心,我要感恩師父,感恩這麼多慈濟人照顧我。」我就說:「你也是慈濟人呀!慈濟人照顧慈濟人,這是一分法親情誼。」他說:「是呀!所以我很感恩。」

  當時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人與人之間的長情大愛,就是這麼地親切、溫馨;我們生活在知足、感恩的世界中,又能互相關懷,應該好好珍惜,若人人都有這分大愛,就能過得安然自在。

  然而目前社會上有些人雖然物質富有,卻生活在不安之中。其實人生的幸福,不在於擁有名車、豪宅,而是來自豐富的愛心;唯有盡心盡力,盡本分去為人群、社會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共創安樂的社會

  世間萬物都是四大假合,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以植物而言,一粒種子入土之後,它會隨著四季的交替而不斷地變化。

  所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窮通貧富是極為自然的循環,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一般;若能深明其中的道理,還有什麼好爭的呢?常常與人爭鬥、計較,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死了之後,什麼都帶不走,還有什麼好計較的?

  記得中美斷交時,曾造成台灣一波波的「移民潮」。當時我的一位朋友,從美國紐約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上說,台灣有很多人移民國外,其中也包括很多法師,問我是不是也該早點到國外;如果我要出國,在美國的一切他會安排妥當。

  我收到這封信時,很感恩他在法親道義上如此地關心我,不過,我回信告訴他:「雖然目前台灣有許多人移民出去,但是我覺得台灣很好;而且,我很多弟子都在台灣,國內又有這麼多慈濟人幫我推動慈濟志業,我不能一走了之。況且,各人的「業」都是與生俱來的,不論到哪裡都脫離不了,我在這裡成長,就該留在這裡。」

  這一、兩年來,卻有很多人告訴我:想回台灣定居。他們說當時怕留在台灣不安定,所以匆促地將房子、事業處理完後就到國外:但是出去之後,才發現要安定下來並非易事。

  他們看到這些年來,台灣的經濟突飛猛進,一切景觀都不同了,到處高樓大廈林立,地價飆漲……,有人就說:「師父!您知道嗎?現在某棟大樓的那塊土地,原本是我的啊!」我說:「現在呢?」他說:「早就賣掉了,回來後看了真傷心!我在美國已無法生存下去,回到台灣也是一無所有。」類似這種情況的人,我已經遇到好幾位。

  所以,「富貴由天」,與其人云亦云地隨波逐流,不如定下心來好好與社會人群攜手同行,安樂穩定的社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貪小失大

  貪,為萬惡之源。世人為了貪求財富、名聲、美色……,往往蒙蔽了良知與智慧,造下種種惡因,最終不免承受苦果。

  有個位在海邊的村莊,村民們平時務農,有時也到海裡捕魚。有一天,一位漁夫帶著兒子到一處與海相通的太湖釣魚。他覺得湖與海相通,應該會有很多魚。

  漁夫把釣鉤扔進湖裡不久,就勾住一個很重的東西,怎麼拉都拉不動。他很高興,心想:可能釣到一條大魚了!不過,轉念又想到:如果把這條大魚釣起來,萬一被人看到,大家都會跑來這裡釣魚。這樣一來,湖裡的魚很快就會被人釣光了。

  於是,漁夫告訴兒子:「你趕快回去告訴媽媽,說爸爸釣到一條大魚。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叫她想辦法和村裡的人吵架,吸引大家過去看,這樣就不會有人發現我釣到大魚了。」

  兒子回去告訴媽媽後,媽媽心想:只是和人吵架,無法吸引大家的注意;於是,她就拿樹葉當耳環,用墨汁把眼睛周圍擦得黑黑的,然後在村裡走來走去。

  有位朋友看到她,驚訝地說:「你怎麼變成這個樣子?是不是發瘋了?」她就故意大吼大叫地說:「我才沒有發瘋!你竟然侮辱我,我要叫村長罰你錢!」村民們看到他們拉拉扯扯,吵得很厲害,就跟著到村長家,看看村長如何判決。

  村長聽了他們的敘述,評論道:「你的樣子的確很奇怪!不論誰看到,都會問你是不是瘋了?而且你又大吵大鬧,擾亂村民的生活,所以該受罰的人是你!」

  另一方面,漁夫在兒子跑回去之後,用力要把大魚拉上來,可是一直拉不動。他怕再用力,會把釣線拉斷,便乾脆脫光衣服跳進湖裡抓魚。當他潛入湖裡搜尋時,才發現原來釣鉤是被湖底的樹枝勾住,根本沒有釣到大魚!

  他很懊惱,伸手撥開樹枝,不料釣鉤反彈起來刺傷他的眼睛!他強忍劇痛爬上岸來,又濕又冷,但是衣服不知什麼時候被人偷走了,他只好裸身沿路回村落求救。

  這真是小故事蘊含著大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學習以慈悲、佈施對治貪念:若能不執著名利、培植福緣,心靈就能了無牽掛、福報綿延。

  人到哪裡,「業」也會跟到哪裡:因此,我們要歡喜地接受一切的境界。佛陀說:「眾生共業。」我們若住在好人多的地方,自然能逢凶化吉、減少災厄;倘若處在一個充滿惡念的地方,天災人禍將會綿延不絕。所以,我們要好好發揮生命的使用權,為社會人群付出良能和愛心,若能如此,台灣便是安全的寶島淨土。

  金鵝的啟示

  我們要守住一念心,這念心最麻煩的莫過於「貪慾」。做人本來就要安分守己,約束好自己的行為;但是貪念一起,行動就由不得自己了。所以,平時一定要好好約束、照顧好自己的心。

  佛經上有則故事——有戶清寒人家,由於男主人已經病逝,母親帶著三個女兒到有錢人家當奴婢,母女生活過得非常困苦。

  有一天,一隻全身都是金色羽毛的鵝,突然飛到這母女四人的面前,並對那三個女孩說:「我前生是你們的父親,我知道你們的母親要養育你們很辛苦,生活過得很困苦。現在你們可以從我身上拔幾根金羽毛去賣,改善生活;每隔一段時間,我會自動來找你們,讓你們再拔幾根金羽毛去賣,這樣你們的生活就能很安定了。」

  她們聽了金鵝說的話,深感驚訝,心裡也十分高興!於是,母女四人便動手拔了幾根金色羽毛,然後拿到市集上賣,得了不少錢。從此,這隻金鵝三、五天就會飛來一次,因而大大地改善了她們母女的生活。

  經過一段時日之後,母親對三個女兒說:「人心都靠不住了,何況是禽類的心呢?雖然這隻金鵝每隔三、五天就會來一次,但是不知道牠什麼時候會停止?哪一天牠如果突然不來了,我們的生活就會有問題。因此,等牠下次飛來時,我們把牠全身的金毛都拔光賣掉,多儲存些錢,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定。」

  隔天金鵝飛來時,母女四人果真把牠的羽毛拔得精光,金鵝沒有了羽毛無法飛走,女孩的母親便把牠關進一隻籠子裡飼養。不久後,這只鵝的毛又長了出來,但不是金色的羽毛,而是一般白色的鵝毛,因此也無人問津了。

  其實,物資只不過是幫助我們維生而已,只要夠用就好,不要有非分的貪念,否則往往會貪小失大,那就後悔莫及了。

  白毯與駱駝皮

  我們在分分秒秒間,要把心照顧好;一切的行動要謹慎、守規矩,如此,生活才能平安。例如:「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交通規則,不用等政府強制執行,自己平時就應該要遵守,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大家想想:路上的車輛那麼多,騎機車若沒戴安全帽,萬一出了事,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佛陀曾以一則譬喻來教誡弟子——有一群生意人,經常到遠地採購物品回到國內販賣,由於途中必須經過沙漠,因此商隊出去,一定要結伴而行比較安全。

  有兩位商人在外地採購好所需的東西後,便將物品放在駱駝的背上,走了一段路後,有只駱駝突然倒地暴斃了。他們心想:距離家鄉的路程還很遙遠,怎麼辦呢?於是他們商量:「如果要從死去的駱駝身上取回代價,只有把牠的皮剝下來拿去賣,這樣損失會比較少。」因此,他們決定將駱駝的皮剝下來。

  兩位商人就跟隨行的工人說:「我們要坐車先走,你將駱駝皮剝下來後,要好好保護它,記得不能淋到雨或沾到水哦!」因為沙漠的天氣變化莫測,所以兩位商人才會如此交代。

  商人離開後不久,天空忽然下起雨來。工人想起主人的話:駱駝皮不能淋到雨,就趕緊用十分值錢的白毯蓋住駱駝皮。結果白毯被淋濕、弄髒了,連駱駝皮也一樣弄濕了。

  佛陀講完譬喻,向弟子們說:「這是不是很愚蠢的行為?白毯就像我們的戒行,修行要守好戒律,就如那個工人必須顧好那塊價值連城的白毯一樣:而那件駱駝皮,是比喻人的貪得無厭。駱駝載著東西到沙漠突然死了,主人還要剝牠的皮,就為了貪那張皮,竟犧牲了珍貴的白毯。」

  人生的抉擇,都在於一時的心念,我們要把心念照顧好,不要像飆車一樣,事事隨著潮流狂諷,逞一時之快。若能如此,人生道上就會很平安。

  獻給閻羅王的錢幣

  有一位暴戾無道的國王,為了使皇宮更富麗堂皇、國庫有更多收入,就處處壓搾人民、課重稅,因此人民的生活都苦不堪言。

  數十年後,國王漸漸衰老,身體也一年不如一年。有一天他在病榻上,想著自己這一生的日子是怎麼過的?是否有好的政績?

  經過仔細反省,國王不禁生起惶恐之心——我這一生並沒有為人民好好施政,死後一定會墮入可怕的地獄,這該怎麼辦呢?我看還是多帶一些寶物獻給閻羅王,請他善待我。於是,他下令全國人民獻出金銀財寶,不得私自留存。

  當時,有位少年認為國王如此貪得無厭,一點也不為人民的福祉著想,決定挺身而出勸諫國王,讓他從迷信中覺悟。這位少年對母親說:「記得當年父親將過世時,口中銜著錢幣,說是要獻給閻羅王。我們現在去開棺,看看是否還在?如果還在,就將它取出來獻給國王吧!」母親想想,皇命不可違,況且錢對亡者也沒有用處,於是答應了兒子的提議。

  少年開棺後,發現父親的身體已化成一堆白骨,但錢幣還在棺中,便將錢取出來,親自送到國王的面前。國王覺得這枚錢幣看起來好像被埋過後再拿出來,懷疑少年家中還埋藏了許多財寶,就問他:「你的錢是從哪裡來的?老實說出來!」

  少年說:「那枚錢幣,是從我父親的棺木中拿出來的。當年我們讓過世的父親銜著錢,想讓他帶去獻給閻羅王。」國王聽了,問:「難道閻羅王沒收到你父親的錢幣?」

  少年回答:「人一旦過世,什麼金銀財寶、官祿爵位都帶不走,這就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國王聽了,心中感到很慚愧,急忙問少年:「我以前並沒有好的政績,這趟人生即將到了盡頭,我該怎麼辦?」

  少年說:「陛下,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懊惱,現在行善還來得及。如果您能多為國內貧窮苦難的人著想,那麼您的業就會清淨,善的種子也會發芽。」國王聽了少年的話,覺得頗有道理,隨即打開國庫,將錢財佈施、救濟貧困的人。

  與人相處也是一樣,要結好緣,就要先付出愛、為人群謀福利,這就是在「耕福田」。但願每個人都能好好地把握「與人結好緣」的時刻!

  守財奴的領悟

  佛世時,有位富翁十分愛錢,對身邊的人都懷有疑心,比如:怕太太藏私房錢、怕兒子在外交了壞朋友,錢財會被騙走等等。因此,他對錢財管制得很嚴。

  後來,他的妻兒、親戚都因受不了而一一離去,甚至連傭人也走了,龐大的家園就只剩下他一個人,日子過得非常不快樂。不久,他就病倒了。

  佛陀知道後,便去探訪這位慳貪的富翁,為他開導人生的道理。佛陀慈愛的言行,讓這位病苦、無助的老人非常感動——因為已經很久沒有人如此親切、慈祥地和他說話了。

  他恭敬地說:「佛陀,我全身都是病,恐怕不久將會離開人世。」佛陀說:「你的身體沒有病,但心病卻不是世上的醫藥可以醫治的。」富翁問:「佛陀,我到底得了什麼病呢?」佛陀說:「你要醫好這種病,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把你內心深處的愛發掘出來。」富翁聽了,心頭一顫!

  佛陀離開之後,他靜靜地思索,終於領悟到:當我生病時,我最愛的東西能為我做什麼呢?我的妻兒和親戚,都是因為我沒有給他們愛才會離我遠去。這樣的人生,多苦啊!

  他趕緊派人把他的妻兒找回來,並對兒子說:「我終於想通了,一個只會守著錢財而不會運用的人,是天底下的大傻瓜。現在我給你三千貫錢,如果你能善用它,我就把所有的產業交給你。」

  他的兒子向來用錢都很不自由,現在忽然拿到這麼多錢,一時也不知該怎麼用。後來他想到:缺少物質的人生是如此痛苦,我要把這筆錢拿去最貧窮的地方,幫助孤苦無依的貧苦人家。

  於是,富翁的兒子為孤苦無依的老人們找了一個安居的處所,讓他們得以贍養終老;有病的人給他們醫藥;沒衣服穿的人就給他們衣服。他將那筆錢,全部佈施給最貧窮的人家。

  錢用完後,他回家向父親報告一切。富翁聽了,滿心歡喜地說:「從前一有錢進來,我只是把數目點一點,高興錢又增加了;從來不知道將錢好好地運用之後,會是這麼令人快樂的事,「慈愛」是如此地美好,它已經治好我全身的病。」果然,他的病不久就不藥而癒。

  世間人因為欠缺「愛」,生活才會過得不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為他人著想、付出一分愛,人生自然充滿喜悅與幸福。

  守財狗

  靜坐是為了訓練自己精神集中、洗滌習氣,每天若固定以一小段的時間來訓練,慢慢累積就能養成很好的思考習慣,調伏向外奔馳的心念。

  佛陀最關心眾生的心念,所以應機施教、化導眾生;在佛經裡面,佛陀也常提起眾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為教導我們的教材。

  有一次,佛陀從杜提長者的門口經過,探頭一看,這位長者不在家,但見長者家富麗堂皇,所用的東西都很高級,還在大廳旁放著一張可以半靠半躺的椅子。

  長者家中養了一條狗,他非常寵愛這條狗。平時大廳的躺椅一般人不可以坐,但是,這隻狗三餐都會爬上這張椅子吃飯,他們甚至用漂亮的碗裝著很好的食物餵牠。

  佛陀經過時,剛好狗在吃飯,這隻狗看到佛陀走近了,就從椅子上跳下來,凶狠地一直吠,使得佛陀沒有辦法靠近。於是,佛陀對著狗說:「你的貪、瞋、癡念還不去除,過去生這樣,現在也是這樣,這分習氣真難斷啊!」然後就轉頭離去。

  狗聽了這些話,就悶悶不樂地趴在地上。沒多久,杜提長者回來了,這隻狗不像平日般歡喜地前後纏繞著主人,仍然趴在地上不動。連主人叫牠,牠也不理,看起來很不高興的樣子。

  於是主人就問傭人,是誰得罪了牠?為什麼牠不高興?傭人就向主人報告,剛才佛陀來過,這隻狗從椅子上跳下來大聲吠叫,佛陀講了幾句話,牠就安靜下來,連飯都沒有再吃。

  長者愛狗心切,馬上去找佛陀詢問:「您從我家經過,為什麼罵我的狗,讓牠悶悶不樂呢?」

  佛陀回答:「我只是提醒牠,並沒有罵牠。這隻狗過去生是你的父親,所以你開心牠,牠喜歡你,這是很正常的事。」杜提長者聽了,心中難免生疑,於是再問道:「用什麼方法可以證明牠前生是我的父親?」

  佛陀說:「在你小時候,你父親怕財產失落,所以埋藏一些金子和財物;因為他執著的念頭很重,死了以後,還不放心這些金銀財寶,所以回來投胎到你養的母狗胎內,一出生牠就特別愛你,也沒有離開前生所坐的地方。你若不相信,可回去問牠,過去所藏的財物在哪裡?」

  長者回到家,他摸摸這隻狗,蹲下來對牠說:「你前生若真的是我父親,就帶我去你埋藏財物的地方。」

  結果,這隻狗就在大椅子底下不停地嗅,並且用爪子一直扒。長者看到這隻狗的舉動,半信半疑,於是叫工人移開椅子下的地磚,然後慢慢地挖掘,果真掘了一尺深就發現許多裝著金銀財物的甕,還有珠寶箱!

  長者看到這些東西時,不禁淚流滿面地說:「心念的執著實在很可怕!父親為了守這些財物,竟然在往生後,還投胎成為一隻守財狗!真是可憐、可悲、又可怕!」

  這個小故事是要警惕世人——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執著心深植了,這分習氣不只會在今生養成,還會帶到來生。執著、愛染就像一條繩索;貪念,就像一條鎖鏈,即使將來捨了這個身體,還是會被這條鏈子鎖在煩惱的業障裡。所以,學佛要自我訓練,洗除染著的習氣,鍛煉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學佛、念佛是為了學佛陀的自在解脫,學佛陀的愛心、捨念……,把不好的習氣洗掉,把好的觀念、行為建立起來,才能擁有一片清淨無染的心地。

  巧思妙答

  平時待人接物一定要用心,不能有自大、食古不化的心態;如果面對當下的一切境界都能用心,就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有位家財萬貫的富翁,很擔心在自己往生之後,三個兒子無法妥善運用這些錢財。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就把三個兒子都叫過來,告訴他們:「我想把家產交給你們當中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要做一項測驗——我給你們每人一筆相同數目的錢,看你們如何運用這些錢,讓倉庫能裝滿東西。」

  於是,三個兒子帶著父親給他們的錢離開家門,各自尋找能裝滿倉庫的東西。大兒子看到路旁有一棵大樹,心想:這棵大樹如果砍成一段段的,一定可以裝滿倉庫,大兒子就用那筆錢買下大樹,僱請工人砍伐後運回家。

  二兒子看到稻田旁堆積了許多稻草,認為那些稻車一定能裝滿倉庫,於是,他就用那筆錢將稻草全買了回家。

  小兒子則用心思考:如何花最少的錢來達成目的?結果,他只花了幾塊錢買了一根蠟燭回去。他請父親進入倉庫後,隨即點燃那根蠟燭,霎時,燭光照亮了整間倉庫!父親看了非常高興,便將所有的家產都交給了他。

  另外,還有一則小故事——有位餐廳老闆,想從公司的三位副理中,選出一位來擔任總經理。為了測驗他們的反應能力,他請三人回答一道題目「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

  第一位說是先有雞,第二位說是先有雞蛋,第三位則說:「看客人而定。若客人先點雞,就是先有雞;若客人先點雞蛋,就先有雞蛋。」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反應機靈的第三位副理被升任為總經理。

  由上述二則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事不要有我執或故步自封的心態,也不要認為自己所想的都沒錯;最重要的是,要能臨機應變,當下的環境如何,就要馬上發揮我們的智慧,而智慧要靠平常養成,也就是分秒都不離多用心。

  樂善好施的長者

  從前有位長者不但家財萬貫,而且心地很善良;他覺得與其只有自己享受龐大財產,不如幫助大家,使人人都衣食無缺,因為大開善門,對於遭逢苦難病痛的人,無不付出愛心去救濟。

  那些被救助的人都對長者既感恩又讚歎,後來長者的名聲傳開來,不只全國人民敬愛他,連鄰國也讚歎他的愛心。

  有位天人得知長者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心想:以前我在世間也是樂善好施,所以才能感如天福,命終後往生天堂,但是,這位長者所做的好事勝過我,將來他的福報是不是會超過我?

  天人心生嫉妒,打算讓長者退失道心。於是,就幻化成一位凡人,來到長者面前說:「你將寶貴的財產佈施出去,不會心疼嗎?辛苦賺來的錢應該留給子孫,你卻不斷地佈施,有朝一日會把財產花光。」

  長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萬物滋養眾生,我的財產若只給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了,不如讓天下人一起來享用。」

  天人佯稱:「據我所知,如果勤於佈施,將來會墮入地獄!」長者覺得很奇怪——為非作歹才會感召地獄的苦報,佈施行善的人,怎麼會墮入地獄?天人見長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獄的景象,告訴他:「你看!這些在地獄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間佈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問他們。」

  長者向前問其中一位說:「你為什麼會墮入地獄?」這人為了迎合天人,便回答:「如他所說,我以前常常佈施財物幫助別人,因此死後墮入地獄。」長者又問:「接受你幫助的那些人呢?」「他們都往生天堂了。」

  長者歡喜地說:「讓人人幸福是我的心願,既然受幫助的人都能往生天堂,只有我一個人墮入地獄,實在不算什麼,我還是很高興!」

  此時長者的神態誠摯而感人,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內心既感動又慚愧,地獄的景象也消失了。

  他恢復天人的身形,對長者說:「之前我告訴你的話,都是我一時起了嫉妒心,想要動搖你佈施救濟的心念而顛倒因果的謊言。事實上,行善能得天福,而你這分「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懷,修得的境界更勝過天福,是無限清淨光明的菩薩境界!」

  菩薩道遙遠漫長,走在這條路上,有時受人感恩、尊重,有時難免受到嫉妒、譭謗,這一切都必須以清淨的智慧與堅強的毅力去面對,否則心隨境轉,極易退失道心。

  恆常保持初發的善念——單純與虔誠的心,不受人事是非污染,是修行最重要的事。希望大家時時守住清淨的本性,受人讚歎時,不驕傲自大;受人譭謗時,也不退轉道心,這才是真修行。

  富者之仁

  有位勤政愛民的國王,有一天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一到城中,他放眼望去儘是漂亮的樓房和熱鬧的市集,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也都過得很好。

  但是,再往城外、愈接近鄉下時,所看到的景象差別就愈大。城外儘是老舊、頹圮的寮捨,甚至有人住在樹下或窩在別人家的牆邊,過著乞食的生活。

  國王就問大臣:「為何這麼多人無家可歸?這麼貧窮?」大臣答道:「國王,富者自富,貧者自貧,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國王聽了之後,每天很用心地思考這個問題。

  有一天,他召見國內的富翁,想勸他們將部分財產捐出來救濟貧困。很多富翁得知消息後,認為這會讓他們有所損失,也沒有人願意自動奉獻,唯有一位長者,十分安然自在地來到國王面前說:「國王,我的財產不少,有形的財產十億,無形的財產有三千億。」國王聽了,大感驚訝。

  長者繼續說:「有形的財產是取於貿易、人民和國家。而無形的財產中,第一千億是我心中有佛陀的莊嚴形象;第二千億是我口中有佛陀的教法;第三千億是我將有形的財產佈施給貧困苦難的人後,心中所得到的歡喜,自在和安心就是我的無形財產;今天我很高興捐出一部分的財產,免得放在身邊造成煩惱。」

  國王問:「為什麼財產放在身邊會有煩惱呢?」長者說:「有形的財產是「五家共有」的——盜賊、貪官污吏、不肖子孫,還有水、火等等災害,都會耗損財產。如果無法了悟「世間財」的變異無常而汲汲營求,就會煩惱叢生。所以,我很高興國王要將我的部分錢財歸入國庫,拿去救濟貧民。」

  這時國王領悟到: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物質還實在,於是決定不強制徵收富翁的財產。他認為強制富翁捐出財產,會讓他們惶恐、不悅;唯有啟發富翁的愛心,讓他們心甘情願地付出、幫助貧困的人,同時輔導貧困者自立自強,這才是最好的「教化」。

  人生的苦樂,的確只在一念之間。貧困的人若能淡泊知足,自然能安貧樂道;而富有的人若心中有大愛,便是富中之富的幸福人生。

 大愛篇:智慧之泉

  大愛無國界,慈悲無遠近;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唯有以大愛凝聚善業,天下才能無災無難。

  培養大慈悲心

  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念大慈悲心,因為大慈悲心是燠熱人世的一股清涼劑!現代的社會如此紊亂,唯有「大愛」才能治理惡濁的社會現象。

  《雜阿含經》裡有段記載——佛陀在捨衛城祇園精舍時,有一次對身邊的弟子們開示:「比丘們!如果有一把經過千錘百煉、十分精銳的利劍,可否用手將它磨鈍或拉彎呢?」

  比丘們面面相覷,覺得佛陀的譬喻很奇怪。有位弟子就回答:「佛陀!這是不可能的事,手是血肉之體,怎麼能將利劍折彎或磨鈍呢?」

  佛陀說:「對!這的確是不可能。然而,要培養愛心和大慈悲心,也是一件困難的事,必須經過長時間的修持,這分愛心才能堅固。有了堅固的大愛,就不怕境界的考驗,就像一把經過千錘百煉的利劍,手無法使它彎曲一樣;而「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毒念也就不會生起,具有大慈悲心的人,不會被任何逆境所擊倒!」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去除貪、瞋、癡。凡夫很容易對境生心,一遇境界,大愛的心念就會受到動搖,而被貪瞋癡所取代,所以,「慈悲心」的啟發,對修行者來說非常重要!

  除了要有慈悲之心,還要蘊涵智慧,才能讓心中不生起毒念。現代的社會不能安靜,就是因為有種種不正之念;人與人之間會產生摩擦,也是由於心念的自相矛盾,如果每個人都能培養慈悲、智慧,就能平息亂象,消弭自我的矛盾。

  靜思語教學成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話,雖然連小孩子都會背誦,可是它的道理很深。

  「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教師們及「慈濟兒童精進班」的班媽媽,為了啟發孩子的善心,就將《靜思語》運用在教學中,孩子們不但喜歡背誦,並且應用在生活裡。

  曾有位十一歲的小菩薩說,他在學校上課時,有位同學突然舉手告訴老師:「我肚子很痛,我要去廁所!」老師就說:「你趕快去吧!」那位同學很快地跑到廁所,可是經過一段時間仍沒回來,於是老師請另外一位同學去看看——原來那位同學還來不及如廁就解在褲子裡,因此躲在廁所不敢出來。

  同學回來報告老師後,老師問:「哪一位同學願意去幫忙他?」這位十一歲的小菩薩就舉手說:「老師,我去!」他先去廁所瞭解情況,之後又回來向老師借香皂和水桶,然後提水給廁所裡的同學,告訴他:「香皂和這一桶水讓你洗身體,你把褲子丟出來,我幫你洗。」然後他在水槽裡把那件沾滿糞便的褲子洗一洗,洗好後晾在欄杆上。

  等同學洗好身體、穿上外褲出來時,小菩薩拿了一個塑料袋給他,說:「你的褲子我幫你洗好了,但是可能沒有洗得很乾淨,等一下你可以把褲子裝在袋子裡,帶回家給媽媽洗。」

  老師讚歎這位小菩薩時,他回答說:「沒什麼嘛!為善要及時啊!」「為善要及時」是《靜思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就應立即伸出援手。

  小菩薩回家後告訴媽媽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情,媽媽聽了馬上責備他:「你怎麼可以去洗那麼髒的褲子?」孩子看到媽媽變了臉色說:「那沒什麼啊!只是幫忙人家,我們為善要及時呀!」

  這位媽媽聽了,頓時覺得很慚愧,因為她常常聽師父說《靜思語》要用在日常生活中,但是當孩子實踐靜思語的精神去幫助同學時,她卻生氣地責罵孩子,所以立刻改口對孩子說:「乖孩子!你做得對,媽媽很慚愧!」

  我聽班媽媽提起這件事,就問:「可否把這孩子帶來讓我看看?」隔天那位媽媽果真陪著孩子來了。我稱讚小菩薩:「你好乖!」小菩薩卻說:「真不好意思,媽媽一直跟人家說。」他媽媽接口說:「那天我真的很慚愧,後來我還打電話告訴他的班媽媽。」

  孩子很天真,而且懂得幫助別人,這就是人的本性,多麼清淨、又有智慧!我們也要學習這分直心與天真,回歸清淨本性,及時為善。

  唯一的觀眾

  人與人之間,應該培養良好的情誼,彼此真誠地相待;如果能以「和顏悅色」、「柔聲軟語」待人處事,就會讓人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關心」,若能時時用誠懇的心關懷別人,則會讓人永銘於心。

  曾有一則故事——美國一家電視台的舞蹈團,每天都上台表演節目,表演之前必須事先排演、練習,這是他們例行的工作,而且規定綵排時不能讓觀眾進場。

  但是,有一位白髮皤皤的老奶奶每天都會來到現場,獨自坐下,全神貫注地觀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缺席過。團員們心想:既然她年紀已這麼大了,就隨她吧!於是,老奶奶成為綵排時的唯一觀眾。

  團員中有一個女孩,看到老奶奶每天來當忠實觀眾,而且風雨無阻,內心無比感動。有一天,排練完後,她從舞台上走下來,輕輕地走到老奶奶的面前,很親切、溫柔地拍拍老奶奶的肩膀,出自內心真誠地關懷、問候,並感謝老奶奶每天在台下觀賞、鼓勵他們。

  老奶奶是一位孤單、無依無靠的老人,有這麼一位可愛、善體人意的女孩來到身邊,給她殷切的關懷及溫柔的愛,所以老奶奶很高興、很感恩。之後,她還是每天準時到場觀看,並且特別注意那位善良女孩的舞姿。

  有一天,老奶奶沒有再來觀賞綵排,台下少了她熟悉的慈顏,大家的心中都充滿疑惑。不久,有位在法院服務的先生,手裡拿著一封信、一張保險單,到舞蹈團找這位女孩。他說,老奶奶幾天前去世了,留下了一份遺囑。

  內容說:她年輕時也是一位歌舞藝人,但是老來孤苦零丁,沒有親人,所以唯一的生活樂趣是坐在觀眾席看別人排演,這樣就可以回憶起年輕時的風光。

  雖然她坐在台下享受美好的回憶,卻還是孤零零的一個人。直到有一天,這位女孩走到台下,給她一分溫馨的問候,讓她感受到親切的關懷,所以,她決定將遺產贈予這位善良的女孩。

  其實錢財並不重要,最令人感到溫馨的是,女孩心存一分善念,願意關心週遭的人。社會上黑暗的角落裡,不知有多少孤苦無依的老人,期盼有人關心、照顧,我們應伸出溫暖的手,撫拍他們的肩膀、握握他們的雙手,表達真心的關懷,即使只是一句問候,對寂寞的老人家來說,是多麼受益啊!

  總之,無論面對任何人,我們都要勇於「表達」一分真誠的關懷,不要只放在心中,應表現於行動上,這樣才是真正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可愛的老人

  前一陣子我在高雄,看到一位可愛又可敬的長者,今年已八十高壽,他的身體很硬朗,精神抖擻、聲如洪鐘,而且為善不落人後,他就是令人讚歎、具足智慧的「發心菩薩」——陸老先生。

  陸老先生是一位退伍軍人,一生忠於黨國、保家衛民,隨著軍隊跑遍大江南北。他來台灣以後,雖然沒有結婚,但認養了一個小孩,他將全部的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以愛心、耐心撫養、教育他,如今這孩子已成家立業。

  以前陸老先生服務於高雄榮民總醫院時,看到很多孤苦無依、貧病交迫的人,亟需大家的關懷,所以當他六十五歲退伍之後,即發心留在醫院當義工。身心輕安、一無掛礙的他,付出大愛與時間,天天滿心歡喜地服務人群,並且加入銀髮族的義工團體「長青服務團」,誠摯地為老人們服務。

  有一次,他看到勞工及婦幼醫院的公園裡雜草叢生,於是就自動前往整理,不僅將公園清掃得乾乾淨淨,連花草樹木也修剪得非常整齊美觀;而且他也經常到婦幼醫院當義工,每天都將時間安排得既緊湊又充實。另外,他每週利用一天的時間,為慈濟做資源回收工作,他的身手矯捷、體力充沛,做起事來常常讓年輕人望塵莫及。

  六月底,他老人家由委員陪同來到慈濟高雄分會,同時帶了一筆為數不少的善款來捐贈。我問他:「您怎麼有這麼多錢呢?」他回答:「兒孫們都已經能自立,我平時生活又簡單,錢留在身邊也沒用,交給慈濟最放心了,因為師父會好好地運用它做四大志業,普濟天下悲苦的人。」

  他又說:「我經常閱讀慈濟刊物,最喜歡看月刊中的<隨師行記>。」我笑著說:「我走到哪裡,你就跟到哪裡。」陸爺爺開心地說:「我的心跟著您。」他還說,在他往生後要捐大體給慈濟醫學院,作病理研究之用,做到真正的遺愛人間。

  看他滿懷歡喜,真的是好快樂!他的生活簡單樸素,三餐都是吃開水燙過的蔬菜而已,不添加任何的調味料。他說:「像我這樣就沒有生病的機會,也沒有生病的理由。」

  陸老先生實在是一位豁達、喜捨的大智慧者。我常說:「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陸老先生能善用人生的使用權,不讓時日空過,而且秉持一念真心,無所求地付出大愛。這就是正確的人生觀,唯有如此才能身心健康,時時充滿喜悅、快樂!

  以大愛化解悲情

  學佛的人要有充分的慈悲與智慧,「待人要退一步,愛人要寬一寸」,不論處在何種逆境,都要時常保有寬厚的胸懷。

  慈濟有位工作同仁的母親騎機車時和一位學生相撞,雖然立即送醫急救,但因腦部嚴重受創,醫生宣佈為腦死,只能靠儀器維持生命。

  這位同仁十分悲傷,但卻能以「大愛」和「智慧」來處理這個意外事件。她請朋友幫忙聯絡這位學生,見面時她一再安慰對方:「不要害怕!我已經跟警方解釋,可能是我母親騎車不小心,你要安心讀書。」

  當時我出門在外,聽到此事很感動,因為這位同仁能抱持大愛的精神來待人處事——她瞭解生命無常,意外事故既已發生,母親已回天乏術,再怎麼追究、計較都於事無補了。更難得的是她考慮到對方的恐懼感,所以忍住自己內心的悲痛,親自去安慰他,何其寬容的心量!

  她堅持不再追究責任,但有些親友卻一直憤憤不平地說:「你媽媽已經腦死了,怎能不要求賠償、不追究呢?」大家紛紛指責她。但是她覺得賠償再多的金錢,母親也無法康復,所以她以慈悲與理智來圓滿這件事。

  幾天後,她母親往生了。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及她的同事,陪她把母親的遺體送回家;花蓮的慈誠隊、委員及工作同仁,則協助她辦理後事。世間有幾人能突破現實的逆境?又有多少人能了悟生命的無價?真的很難!而年紀輕輕的她卻能看得開、做得到!

  她的家境清寒,爸爸多年前就中風了,弟弟還在讀書,經濟來源就靠媽媽做小工和她的工作所得來維持。如今母親不幸往生了,家庭的重擔將落在她一人身上。儘管如此,她還是一點都不計較,又能關照肇事者的心理壓力,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一般人通常因為生活平安無事,聽到感人的事,總會覺得很感動,可是一旦不幸的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心念就會混亂。而這位同仁在慈濟花蓮本會工作,長期耳濡目染,看到、聽到很多感人的事跡,所以她能透徹人生苦空無常的真理,並且以無比的毅力突破逆境,真正是位力行菩薩道的智者,的確十分難能可貴!

  其實,學佛就是要學「大愛」的胸襟,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教我們要臨危不亂,以寬大的心來待人處事。唯有時時勤修「戒、定、慧」,淨化「身、口、意」三業,才能發揮良能,實踐經典的義理,體悟透徹的智慧。

  有愛的人生

  曾看到一則新聞:有位現役軍人強暴了一名小學生。他被逮捕到案時,記者問他:「你難道不知道現役軍人犯下這種罪,刑責會很重?」他說:「我知道這種罪受軍法審判,是唯一死刑。」「既然知道,為何你還要這麼做?」「因為我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而鑄下大錯。」

  這叫做「業力」,它看不到,但就好像一股氣的存在。為什麼會有業力?這是因為眾生的愛心沒有被啟發出來,如果心中有一股大愛的力量產生,就會有定力,不會做不該做的事。有句話說:「一善破千災。」若心中有善念,這股力量產生之後,惡業自然就會消滅。

  現今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有殺父害母的逆子,為何他會如此心狠手辣?就是因為欠缺感恩心和愛心,當一念心被無明遮蔽時,往往會做出許多令人終身遺憾的事情。

  反觀慈濟世界會讓人比較安心——印度尼有位女孩,要動心臟手術,需要大量輸血,當地的慈濟人一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就有十多人跑去捐血。對方十分驚訝地問:「你們不是印尼人,為什麼這麼熱心?你們是不是有什麼要求?」慈濟人回答:「我們別無所求,只是想救人而已。」

  這分大愛的精神,令當地人十分感動。但是,印尼仍有種族歧視、宗教對立的問題,這是因為缺乏互愛;如果人人肯付出愛,互相尊重、心存感恩,哪會有排華的事件發生呢?

  我常說:「人如果活在沒有愛的世界裡,實在是最不幸的人生;最幸福的人生,就是活在有愛的世界。」這分愛是指清淨的大愛,有大愛的心,不論在任何環境,都會有清淨而美麗的境界。

  人間菩薩

  有「愛」的人生最幸福,但是有時愛也會帶給人痛苦,讓人墮落,唯有運用智慧,將大愛普及天下眾生,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價值在哪裡?難道只在於衣食住行上,凡事只想到自己的慾念享受?如果把人生界線定位得這麼狹隘,生命就很沒有價值,也十分渺小。我們應該將生命的意義擴大、提升價值觀,將自私的心念轉化為擁抱眾生的大愛。

  慈濟人曾前往印尼辦義診,在義診中,看到一位才三十多歲的婦人背部長了很大的腫瘤,據說這顆瘤在她身上已經有二十多年,但家境貧窮,沒錢接受治療。

  她的先生於兩年前往生,留下她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平日靠幫人家洗衣服維生。慈濟人去當地義診時,發現這位婦人,就陪她到醫院檢查。醫師檢查之後表示,可以開刀割除;但由於她的身體太虛弱,必須先把身體養好才能動手術。從那天開始,慈濟人經常煮東西為她補身體,不久之後,她終於可以接受開刀手術。

  動手術那天,慈濟人前往醫院探望,問她:「快要開刀了,你會害怕嗎?」這位婦人很堅強,露出笑容說:「我不會怕!我已經等了二十多年了,好不容易等到這一天,我心裡很高興!」

  手術進行了將近七個小時,結果非常成功,順利取出她身上的腫瘤,在開刀這段漫長的時間中,慈濟人都沒有離開手術房。由於這位婦人個性很樂觀,恢復的狀況十分良好,隔天便轉到普通病房。

  從這位婦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生的悲苦;再看看慈濟人,雖然與這位婦人非親非故,卻能發揮清淨的智慧,付出心中的大愛,這群「人間菩薩」多可愛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分清淨的智慧,若人人都能將這分「智慧之愛」發揮得淋漓盡致,人間就會充滿溫馨與和樂,這才是可愛的人生。

  大愛弭千災

  前陣子是台灣的梅雨季節,天氣不是很好,這種氣候上的轉變,也可以說是人生的無常。普天之下,有的地方需要雨水,有的地方卻是因雨成災,人生實在是難以盡如人願。

  像阿根廷與巴西是鄰近的兩個國家,但是在阿根廷的北方,大水成災,造成很多災民流離失所。由於飛機無法降落災區,當地的慈濟人從僑居地到災區協助救災,距離非常遙遠,開車大約要將近三天的車程。

  在巴西北部卻因長久沒下雨而乾旱成災,能吃的東西都已經吃盡了。那裡的居民後來竟靠著吃仙人掌維生;若沒有仙人掌,就抓四腳蛇來果腹,勉強維持生活,有些地方甚至斷糧斷食。某些政客便趁機煽動民眾行搶,以致演變成社會暴動。

  談到社會暴動,就想到印尼,印尼是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天然資源堪稱富饒。但是,許多社會問題的錯綜複雜與政治問題,使得印尼的貧富日益懸殊——富人更富有,窮人則窮到家徒四壁。再加上金融風暴的影響,造成整個社會的秩序都亂了。

  巴西為何會有乾旱?因為當地的雨林都被砍伐得相當嚴重,影響了全球的氣候變化,宇宙天體一旦被破壞,循環就會失序,天災便會接續不斷。但是,你能說它是天災嗎?我常說天災都是出於「人禍」,因為常是人禍在先,天災才隨之而來。所以,真正要「救世」,必須先「救心」。

  人心既然能造成禍端,也一定能平定天下。人心若能平齊和合,將「愛」與「和」結合起來,相信災難自然會慢慢平息,這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營建人性之美

  立足台灣、宏觀天下,我們要好好惜福——生在台灣,可以天天付出,而且付出得非常歡喜;但是大家可知道,地球上的某些角落仍有人難以度日?

  一九九八年,南斯拉夫的族群戰爭,造成該國科索沃省數十萬名阿爾巴尼亞裔人淪為難民。戰爭讓他們疲憊而茫然,彷彿活在人間煉獄。幾百年來,他們住在這塊土地上,哪裡會想到有這麼一天?只因少數人殘酷的「種族淨化」觀念,竟使他們的生活及家庭完全變異!

  另外,馬來西亞前些時日爆發人畜共通疫病,有近百人往生、兩百多戶豬農的生計陷入愁云慘霧之中,九十多萬頭豬只遭到撲殺。回想幾年前台灣的「口蹄疫事件」,也發生同樣的狀況。不論豬只有沒有病都一律被撲殺,真是慘不忍睹。

  我們的愛要很普遍,不只要愛人類,也要庇護動物。從豬只集體被撲殺,可以想見人類的殘酷;而人類也有集體屠殺的現象,像現在南斯拉夫的種族戰爭和以前中國的「南京大屠殺」。為什麼要種族鬥爭?為什麼發動空襲?戰爭、屠殺……,不都是濫殺無辜嗎?

  人性可以往惡的方向偏離,也可以往善的方向努力,這都只存乎一念間。如果人人的每一念心都是以「愛」為出發點,這個地球不是很美好嗎?在宇宙間,我認為地球是最漂亮的星球;有山、有水、有美好的環境,假如能再加上人性之美的互動、互愛,不就像是一處極樂世界嗎?

  我們應該要好好惜福,努力淨化人心,讓社會時時充滿祥和、光明,沒有爭端。當然這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期待人人能去除貪心、瞋恨心,重建人性最美、最清淨的美好境界。

  散播愛心聚福業

  佛陀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看看最近的天災、人禍,真是令人憂心忡忡。

  現今年齡六十歲以上的人,對於二次世界大戰應該還有印象——遇到空襲時,會有警報聲通知大家趕緊躲進防空洞。可是現代的戰爭,用的是計算機操控,不僅沒有空間及時間逃難,即使躲入地下深處也不一定能得到庇護,這種原子及核子的戰爭,毀滅力實在非常可怕!

  一九九九年四月間,因種族問題所引發的南斯拉夫戰火,已使數十萬的科索沃人民被迫離開家園,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人間的悲劇多麼令人心痛!同樣是人,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呼吸著同樣的空氣,何必分什麼種族呢?

  佛經記載:在末法時期,世間有「刀兵、饑饉、瘟疫」等三災。第一是刀兵劫。大王國家戰爭,中至種族屠殺,小至社會人心道德淪喪。二十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三次世界大戰什麼時候會發生?沒有人知道,也許隨時一觸即發,大家要心生警惕啊!

  第二是饑饉。就如北韓,由於糧荒嚴重,人們將野草曬乾、磨成粉後,再和著玉米粉煎成餅當食物;其它貧窮國家,有人在垃圾山裡尋找衣食,夜晚以紙箱作為被窩。反觀我們生活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應該要時時懷有感恩心。

  第三是瘟疫,就是傳染病。現代人的營養足夠,醫療資源也很豐富,十分注重傳染病的防範與撲滅。記得多年前的盧安達,因種族爭戰造成難民潮,接著由於衛生不良,曾引發傳染病。

  「刀兵、饑饉、瘟疫」這三種災難為何會發生?都是「人心」混亂造成的。佛陀說「眾生共業」,惡的共業會變成災難,善的共業則會變成福報。因此三十多年來,我一直發願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提倡人人付出一分愛以凝聚善業,如此,天下才能無災無難。

  天底下苦難人這麼多,災禍又不斷。我們要立足台灣,就應放眼天下;大愛無國界,慈悲無遠近,我們應趕緊去做救人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希望人人的愛心能「動」起來,凝聚成一分大愛,形成吉祥的福業而化解未來的災厄。

  慈悲護生靈

  有一則真實、感人的小故事——有個小男孩,與父母、祖母三代同堂,居住於純樸的小鄉村,他們家附近有一座佛寺。這孩子個性憨直,反應比較遲緩,他的媽媽以愛心來撫養他、以菩薩的智慧教育他,耐心地陪他一起成長。

  在學校有些不懂事的同學會嘲笑、欺負他,每次看到他都會喊著:「呆子來了!呆子來了!」儘管同學作弄他,他都不慍不火,只是遠離他們,自得其樂地玩遊戲。

  他特別喜歡撿拾一些小東西、石頭……,裝滿口袋帶回家,甚至放在枕邊陪他入眠。媽媽知道他有這個習慣,每天放學時就開心地問:「你口袋裡有什麼東西?」小男孩都會乖乖地取出,讓媽媽將口袋清理乾淨才進屋。

  有一天媽媽同樣地問:「今天口袋裡有什麼東西嗎?」小男孩竟然護著口袋,往後退了幾步,不肯讓媽媽看。媽媽再問一次,並且把手伸進口袋,結果摸到一團軟軟的東西,她嚇了一跳,就問孩子:「到底放了什麼?趕快拿出來!」孩子流著淚,小心翼翼地把牠捧出來。

  原來是一隻剛脫殼、眼睛尚未睜開的小鳥,小孩在樹下撿到的。媽媽看著兒子說:「不要弄痛小鳥哦!不能殺生,趕快送回去放生,讓小鳥自由地生活。」孩子點點頭,當他正要轉身時,媽媽叫住他說:「等一下,你的衣服有破洞,先把衣服脫下來,媽媽幫你補一補。」

  她一針一針地縫補,心想:不如將衣服的口袋縫合,兒子就不會再亂放東西了。當她忙完之後,回頭叫兒子,卻不見蹤影。她納悶地想:孩子沒穿上衣,會跑到哪裡去呢?過了一會兒,婆婆從寺院回來,一進門就說:「今天是浴佛節,你為什麼讓孩子光著上身去佛寺呢?」

  她想不透兒子為何沒穿上衣就跑到佛寺去,於是趕緊尋找著愛兒。走到屋後時,聽到倉庫裡傳出聲響,她輕輕地走過去,悄悄打開門,看見兒子拿著一瓶水,小心翼翼地喂小鳥,還輕聲地對牠說:「快點喝,佛祖會保佑你快快長大,才能飛去找媽媽哦!」他不斷地對小鳥說話,又細心地一滴一滴餵牠喝水。原來這是取自佛寺的甘草水(浴佛節的浴佛水)。

  媽媽看了很感動,難得憨直的兒子懂得愛護生靈。她很歡喜、輕輕地走過去,對兒子說:「喂好小鳥後,記得趕快來穿上衣服哦!」她決定把原本已縫合的口袋拆開;因為小小的口袋,可以裝滿兒子的愛心,讓兒子善良的本性有自然發揮的空間。

  小男孩天真善良的赤子之心,拯救了一隻小鳥的性命。「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善良的本性、慈悲的心,我們都應該回歸這分清淨、純善的本性,更要勇於付出愛心——尊重萬物、愛護生靈,方能展現可貴的人性之美。

  孩子,你怕痛嗎?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時時都不離佛法——即使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或是簡單的幾句話,只要肯用心,都能受用無窮。

  佛世時代,為了將佛法普及大眾,佛陀常常因材施教,尤其在簡單的言談對答中,便能賦與教化的功能。

  當時僧團以托缽維生,有一天,佛陀從精舍至王捨城托缽,在返回精舍的途中,經過一個小小的湖泊。有一群天真無邪的小孩,在湖邊快樂地嬉戲玩耍,佛陀就停下腳步,站在湖邊觀賞。

  忽然間,有個孩子很大聲地喊:「抓到了!抓到了!」原來他手上抓了一條魚,只見魚兒不斷地掙扎,其它孩子看到了也都圍過來,爭先恐後地抓著玩。魚兒離開水後不能呼吸,嘴巴張得很大,魚鰓不停地顫動、張合,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

  佛陀趕緊走過去告訴孩子們:「小朋友,你們怕不怕痛呢?」孩子們回過頭看到佛陀,立即同聲歡呼:「是佛陀耶!」佛陀親切柔和地對他們說:「這條魚在喊 ——好痛!好痛啊!你們知道嗎?」抓到魚的那個孩子,聽到佛陀這麼說,趕快回到湖邊,輕輕地把魚放了。那條魚兒再度回到水中,立即逃遁而去。

  佛陀很高興地向孩子們招招手,他們也歡喜地爬上岸,圍繞在佛陀身邊,佛陀摸摸孩子們的頭說:「你們要記得,如果是發生在你們自己身上,會讓你們覺得痛苦的事情,就不可以加在他人或小動物身上;若是不小心做了不該做的事,會使自己也無法脫離苦難,所以,不能做錯事啊!」

  孩子們聽了似懂非懂,不過「不能做錯事」這句話,他們都能夠明白。佛陀以這幾句簡單的話,就能啟發小孩的良知,讓他們回歸純真、清淨、善良的本性,這不僅是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更是他的德行身教使然。

  疼惜小鳥的白衣人

  佛陀曾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哪怕是一條蟲或一隻鳥,也有其生命的價值。

  在印度有個古老的小故事——在某處郊區,有一群工人收工後到樹下乘涼。忽然間,他們聽到小鳥奮力拍動翅膀的聲音;過不久,又聽到一陣吃力、哀鳴的叫聲。於是,他們就循聲過去,看到一隻小鳥一直振動翅膀,想要往上飛,卻一再地掉落下來,在地上掙扎著;旁邊有一群孩子快樂地追逐著牠。

  這時,有位身穿白衣的人走過來,身旁還跟著幾位隨從。這位白衣人走到那群孩子的面前,說:「你們在玩這隻小鳥嗎?」然後彎下身來,小心地捧起那隻小鳥。噢!原來小鳥的腳被繫上一條繩子,繩子的尾端還綁著一粒石頭,難怪牠飛不起來!

  白衣人心生憐憫,打算放走這隻小鳥,那群孩子卻說:「小鳥是我們的,你不可以放走牠。」白衣人說:「好!我想買這隻小鳥,需要多少錢呢?」孩子們一聽到有錢可拿都很高興,就把小鳥賣給了他。白衣人隨即輕輕地解開小鳥腳上的繩子,然後放牠飛走。小鳥十分快樂地展翅飛翔,並且在白衣人的頭上繞了好幾圈;而牠的叫聲,也變得十分清脆悅耳。

  之後,白衣人對那群孩子說:「你們看!小鳥自由地飛翔、快樂地唱歌,不是很美嗎?萬物都有其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權利,這就是天地間的生命之美!」說完之後,那群孩子和在一旁看熱鬧的大人聽了都覺得很慚愧!白衣人看到大家都有了慚愧心,心裡很高興;他再次摸摸每個孩子的頭之後,就帶著隨從離去。

  等他走遠了,大家都覺得這位白衣人看起來不像是個普通人,因為他說的話很有道理。這時,有位孩子突然叫道:「他好像是我們的國王耶!」那位孩子所指的國王,就是「阿育王」。阿育王是一位仁王,也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他常常穿著一身白衣,走入人群、瞭解民情。

  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生命之美,也才懂得要尊重生命、及時付出。不過,只要用心,我們每天也都能尊重生命,享受到萬物生命之美。

  野生的栗子樹

  人生需要平和、穩定,世間一切有生命的動物也都不能缺少「和」。把心調得和氣,對人才會有敬意;彼此互敬,才能互愛啊!

  日本有則童話——在某處山林裡,生長了一棵野生的栗子樹。有一天突然刮起了一陣強風,將已成熟的栗子吹落一地。一群猴子看到了,很高興地拿了籃子來裝,準備帶回去和其它的猴子一起享用。

  當牠們正在撿拾時,有隻猴子就說:「我們撿夠了就好,其餘的留給狐狸。」因此,牠們只撿了一籃栗子就回去了。

  不久,狐狸真的來了,牠看到地上有粟子,也很高興地撿了起來。撿了一會兒之後,狐狸心想:留一些給鼷鼠吧!於是,牠適量地撿了一些就回去了。過了不久,果然有幾隻鼷鼠也跑來撿栗子,牠們撿了一陣之後,看看好像沒有其它的動物會再跑來了,就將地上的栗子撿得一乾二淨。

  沒想到,後面又來了一隻鼬狸。牠看地上已經沒有栗子,而街上的栗子還很多時,感慨地說:「為什麼我這麼慢才來?地上已經沒有現成的栗子好撿了。」

  這時有只烏鴉飛來,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樣子,生起憐憫心,就飛到樹上,用翅膀去晃動樹枝,樹上的栗子就紛紛掉落下來,於是鼬狸很高興地把栗子撿回去。動物之間也有這分「和」與「愛」,這是多麼祥和的童話世界!

  人類卻是因為缺少了這個「和」字,以致社會動亂不安。世界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祥和,人心需要和氣,所以我們在分秒之間都不能疏於調和自己的身心。

  祖母的黑痣

  有位年輕人雖然辛勤地工作,卻總是窮困潦倒。有一天,他經過某個村莊,看到一頭母牛剛生下小牛。他心想:如果買下小牛,把牠養大再賣掉,就有經營生意的本錢了。恰巧牛主人正擔心母牛若養育小牛,會消耗很多體力,無法好好地工作,就很便宜地將小牛賣給年輕人。

  年輕人帶著小牛繼續走,遇到一位獨居的老婆婆,便向她租房間,並約定一段時間過後再付清房租及伙食費。從此以後,慈祥的老婆婆每天供應三餐給年輕人,也幫小牛準備食物。

  過了一段日子,年輕人覺得老婆婆每天辛苦地張羅他和小牛的食物,他卻必須等到小牛長大才能還錢,實在很對不起老婆婆。於是,他向老婆婆說:「我不能再繼續麻煩您了,我想到外地找工作謀生。長久以來承蒙您的照顧,無以回報,就將這頭牛送給您吧!」老婆婆說:「好啊!你放心去找工作,我會好好地照顧牠。」

  老婆婆像疼愛自己孩子般,將小牛照顧得無微不至。由於小牛全身毛色黑得發亮,又常常跟在老婆婆身邊,老婆婆就為牠取了一個奇特而親暱的名字——祖母的黑痣。

  「祖母的黑痣」常與村裡的小孩玩耍,和其它的牛只也相處得很和睦,在愛的環境中逐漸成長得強壯、乖巧又聰明。牠常常想著:老婆婆年紀那麼大了,還要辛苦地養育我,我應該好好報答她,但是要用什麼方法呢?

  有一天,一群商人用牛車載了許多貨物經過村莊,涉水過溪時,因為貨物太重,所有牛車都陷入溪床的軟泥,牛只再怎麼使力也拖不動。商隊裡有個人很懂得牛性,他看見對岸有一群牛,就走過去想找一頭強壯的牛來拉車,他一眼就發現毛色黑亮、腳力強健的「祖母的黑痣」。

  商人問看牛的人可否借用這頭黑牛,看牛的人說牛的主人並不在這裡。於是,商人便走向「祖母的黑痣」說:「牛啊!如果你肯幫忙拖動那些牛車,我就給你五百貫錢。」牛兒無動於衷,商人又說:「要不然一千貫?」

  「祖母的黑痣」聽了,輕快地跑向車隊,商人將拖車的架子放在牠身上,牠勤快地拖起一輛又一輛陷在溪裡的牛車,沒多久就將牛車全部拖到對岸。商人用繩子將五百貫錢綁在「祖母的黑痣」脖子上,但是牠好像很不高興,擋在車隊前方,不讓車隊向前走。商人自知理虧,趕緊再掛上五百貫錢,牠才退到旁邊讓車隊前進。

  「祖母的黑痣」就一路跑回家,老婆婆看到牠脖子上掛著那麼多錢,非常驚訝地問道:「孩子,這些錢從哪裡來的?到底怎麼一回事?」

  可是牛無法回答,老婆婆跑去問看牛的人,得知事情經過,不禁感動得流淚,摟著牠說:「孩子,你花那麼多力氣賺來這些錢,我很感恩,也好心疼!」「祖母的黑痣」也親密地將頭貼著老婆婆的臉。

  人與萬物本應和諧相處,在世間有兩種要素萬萬不可缺少,一是「感恩」,一是「大愛」。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無不來自天地萬物的賜予和社會人群的協助,所以應當事事感恩、時時感恩,發揮良能回饋世間。

  所謂「大愛」是悲憫一切眾生,雖然眾生的身形各有不同,但與人類一樣也有喜怒哀樂的心情,也都本具清淨圓滿的佛性。人與人之間常不需言語交流即可明瞭彼此心意,人與其它生靈也可借由真誠的愛心來傳達感情,營造溫馨祥和的世界。

  感恩與大愛的力量無窮無盡,人生若能具足這兩種胸懷,就沒有什麼難關不能突破;人人都把這光明良善的力量發揮出來,社會必定健全又安定。

修心篇:智慧之光

  在人生道上要培養智慧,必須堅持善行、斷除惡行,保持身心清淨,如此,才能成就誠正信實的品格。

  團體之美

  學佛首先要「照顧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一個團體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自律、自重,不違犯規戒,也沒有偏差的行為,就會是一個很美、很和睦的團體。

  佛陀住世時,領導僧團精進修行,佛陀對每一位弟子都以平等心來教育,讓他們自我成長,大家都依佛陀的教化互相尊重、彼此關懷,當時僧眾和睦相處,所以稱為「六和敬」僧團。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度化眾生,當佛陀漸漸年老時,大家都很關心——將來佛陀入滅後,僧團由誰來領導?佛陀的精神由誰來傳承?

  當佛陀入滅後不久,有一天阿難尊者到城內,經過其默婆羅門的住處,他看到阿難尊者,就趕緊邀請他進屋,互相寒暄問好。

  其默婆羅門很關心佛教的僧團,就問阿難:「尊者,佛陀寂減後,有什麼人能代替佛陀呢?」阿難尊者說:「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覺者,是創立佛教的教主。我們只是遵照佛陀的教法自我修持,並將佛陀的精神傳播到人群中,教育眾生,所以沒有人能取代佛陀超然的智慧。」

  此時,剛好有位大臣名叫雨行,他出巡路過此地,看到阿難在其默家中,就很高興地進去聆聽他們的談話。

  雨行人臣聽婆羅門問阿難:「佛教僧團這麼龐大,以後將由誰來領導?」就趕緊接著說:「這是全城人民所關心的事!佛法須靠僧眾弘揚,佛陀涅盤後,僧團如果沒有人領導,那真是令人擔心。」

  阿難尊者說:「你們放心,僧眾奉行佛陀的教化,立定人生的目標;每個人都能依法為師,力行佛陀的教育,佛法就是我們所遵循的準則。佛陀平時教育弟子,皈依「清淨自性」,現在人人都依照佛法來施行,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大臣和婆羅門聽了也頗為贊同。

  有句話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雖然佛陀時代距今約兩千六百年,但只要人人依教奉行,自修利人,宣揚佛陀的教化,佛法就能永存不息!所以大家要自我鞭策,為社會負起淨化人心的使命,愛惜自己,尊重他人。

  築堤濟眾

  學佛要「聞、思、修」,也就是多聽聞佛法,並用心思考,而後依教奉行,投入人群、利濟有情。

  日本有一位悲智雙運的修行者——空海大師,當他年近五十歲時,日本遭受大雨侵襲,氾濫成災;洪水沖毀了堤防,也淹沒了許多鄉村,其中災情最嚴重的地區是空海大師的故鄉。

  當時堤防被沖毀十多公里,政府派出大批人力搶修,地方百姓為了保住家園,也都全心全力投入護堤的工作。但是,每當水壩洩洪,又潰決成災。大家有點心灰意冷,力量也逐漸地減弱了,即使有再多的鼓勵,還是無法提高士氣。

  日子一天天過去,修好的堤防沒多久又被沖毀,負責築堤工程的大臣,十分擔心無法如期完工,於是就和大家共同討論如何鼓舞人心。當時有人提議請空海大師來幫忙,大臣附議說:「這裡是空海大師的故鄉,他深得民心,我們趕緊去請他來協助。」

  於是大臣親自到高野山,請求空海大師帶領鄉民重建堤防。空海大師心想:出家修行是為了普度眾生,這道堤防如果沒有及時修築完成,不知還有多少生命遭受威脅、多少家園將受到破壞,所以他毅然決然地答應了。

  當他回到故鄉時,鄉民都很歡喜地迎接他。空海大師說:「保護家園人人有責,我很誠心地和大家共同來修復堤防,雖然大家已經很辛苦了,但為了確保生命安全,我們還得再盡一分心力、一起努力。」

  這段話鼓舞了民心,大家都熱烈地響應,再度鼓起精神,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地趕工,而且投入的人也愈來愈多,不分老幼婦孺,甚至連孕婦也來參與工程。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工程終於提前完工。空海大師日夜陪著大家一起工作、流汗、熬夜……,鄉親們都對他非常感恩,空海大師也很感謝大家的努力。在那段期間,他以佛法教化鄉民,並教導他們正確的防洪、護堤及引水等方法。

  空海大師完成任務之後,即回到高野山進修。幾年之後,他的母親已八十二歲高齡,她很想探望空海大師,大師也體念母親年老孤單,因此將母親安頓於山腰的尼庵。當空海大師禮敬母親時,她說:「我知道你的孝心,我會照顧自己,你不用擔心,你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才能幫助更多的人。」

  空海大師智慧敏睿、持戒嚴謹,更將對母親的敬愛與關懷,化為悲心願力,普遍利濟有情;可見學佛者要能時時發揮大慈悲心,以大愛造福人群,才真正是菩薩道上的修行者!

  不飲酒戒

  學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堅持善行,斷除惡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淨,成就信實誠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時,曾帶著弟子們游化各地,他們到達一個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見到佛陀都很恭敬。後來當佛陀帶著弟子們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去時,這些敬重佛陀的民眾說:「佛陀,那個拔陀越村去不得!因為村裡有一所修道院,院裡盤據著一條毒龍,一靠近就會有生命危險!」佛陀微笑地表示謝意,不過還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隨從弟子中,有位善來長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領,他自告奮勇要去修道院伏龍,佛陀默許。於是,善來長老獨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內靜靜地打坐。沒多久,毒龍果真出現了,牠口吐毒氣要傷害善來長老,而善來長老則聚精會神地持咒,僵持一段時間後,毒龍終於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它弟子隨後也來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為毒龍開示佛法要義及皈依意旨,然後帶領一行人回到村裡。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無恙地回來,都很高興地歡呼。佛陀告訴村人是善來比丘降伏了毒龍,大家就到佛陀座前敬禮,並向善來長老行禮,表達敬愛和感恩之意。

  村民紛紛表示願供養佛陀和善來長老,以及僧團大眾,於是便用心地準備好齋食供養,另外也有許多村民請善來長老到他們家中受供,並且以「無色酒」來供養他。

  善來長老喝了很多酒,當他離開村人家裡,搖搖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們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趕緊將他扶回精舍,然後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讓他躺在地上,頭向著佛陀。

  酒醉中的善來長老,翻來覆去,翻到後來變成腳朝向佛陀。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的腳向著佛陀,感到很慚愧,馬上起身頂禮佛陀。

  佛陀問比丘們:「以前的善來長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是!」佛陀又問:「現在他的腳朝向我,這樣是否有恭敬心?」大家無以回答。佛陀再問:「他降伏毒龍時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後,有沒有辦法降伏一條蚯蚓?」弟子們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強調:「喝酒會讓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喝酒,要潔身自愛。」從此,比丘僧團中就有了不能飲酒的戒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嚴持戒律,才不會失去杜絕惡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來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龍,但幾杯酒下肚後就變得糊裡糊塗,酒戒豈可不慎?

  小沙彌與老和尚

  老和尚帶著小沙彌出門行腳,無論行走在廣闊無邊的叢林或翻山越嶺,老和尚都逍遙地走在前面,小沙彌則背著行李緊跟在後,一路上兩人相互照應,彼此為伴。

  小沙彌走著走著,心想:難得人身,短短幾十年生命,卻必須經歷生老病死、受六道輪迴之苦,真是苦啊!現在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當菩薩救度眾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趕快精進才行!

  想到這裡,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腳步,面露笑容地回頭對他說:「來,包袱讓我來背,你走在我前面。」小沙彌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著走著,小沙彌覺得這樣真是逍遙自在,而佛經裡說,菩薩必須順應眾生的需要而行各種佈施,「這真是太辛苦了!況且天下眾生苦難多,到何時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獨善其身,過這種逍遙自在的日子。」

  這念頭一起,就聽到老和尚很嚴厲地對他說:「你停下來!」小沙彌趕快回頭,看到老和尚嚴肅的面容,嚇了一跳!老和尚將包袱拿給他說:「包袱背好,跟在我後面走!」

  小沙彌想:做人真苦!剛才自己還那麼開心,才一轉眼就變得很難過,人的心念真是不穩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動搖,還是修菩薩行好,起碼我可以面對苦難眾生,和很多人結好緣,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這時,老和尚又面帶笑容地回頭招呼他,並將行李拿去自己背,請他走在前面。

  小沙彌就這樣反覆地發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時,老和尚又以嚴厲的態度對待他;小沙彌終於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而問道:「師父,您今天為什麼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後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老和尚說:「你雖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堅定。感動時就發大願,卻又很快退失道心,這樣進進退退,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

  聽到老和尚這麼說,小沙彌感到很懺悔。當他又生起菩薩心時,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說:「師父,這次我是真正發心,要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大心大願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進。」

  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對小沙彌也起了讚歎、尊重之心,一路上兩人有說有笑地並肩而去。

  世事無常,今日雖平安,明日卻難料,如果發了好願,卻動輒心生退轉,將有限的光陰浪費在猶豫不決上,實在太可惜了!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發大心、立大願;發心立願很簡單,但要恆持道心卻不容易。發了大願也不能驕傲,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定志願、磨練耐心毅力,如此必定能克服難關,成就悲願。

  廣結善緣

  在《本生經》中,有一段佛陀與弟子阿難的過去生因緣——無量劫以前,有位老師父帶著一群小沙彌,在一座古廟裡修行。

  老師父對沙彌們很嚴格,教導他們勿懈怠放逸、虛擲時光。他常叮嚀弟子:「大家要精進於道,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要背誦經文,即使出門托缽,走在路上也要用心背誦。」

  其中有位小沙彌,將師父的話謹記於心、依教奉行。有一天,小沙彌出門托缽,他一面走一面注視著缽,並且琅琅地背誦著經文,專注而入神,竟忘了乞食。

  有位長者看到小沙彌眼睛注視著缽,口中一直背誦經文,十分可愛!於是開門等著小沙彌,可是眼見他一戶戶地走過去而未曾察覺,長者便向前呼喚道:「來!來!這位年輕的沙彌,你的缽還是空的,怎麼走過我家門口而不進來呢?」

  小沙彌說:「長者,我太專心背誦經文,所以走過頭而不自知!」長者問:「你為何這麼專心,對周圍的境界都沒注意呢?」小沙彌回答:「我的師父要求很嚴格,教我們不能放縱心念;他規定我們每天要背誦很多經文,我怕忘記,所以不停地背。」

  這位長者慈悲地說:「你這麼用功精進,渾然忘我,不如以後我每天供養你滿缽的食物,那你就可以專心背誦,不用再到處托缽了。」從那時開始,這位長者日日月月、持續不斷地供給小沙彌基本的生活所需,小沙彌滿懷感恩,所以更加專一精進,深入經典。

  佛陀說到這裡,就告訴弟子:「當時的小沙彌就是現在的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佛陀說:「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正見,這是因為在過去生彼此已結下好因緣!」

  由這則故事可知,佛陀教導弟子要時時與人廣結善緣;若能生生世世結好緣,就會減少障礙,並且得到眾人護持。

  求道並不是一直都要遠離人群而修行,在定力穩固之後,必須投入人群、度化眾生。佛陀年少時身為悉達多太子,為了求道而離開皇宮;雖然有一段時間在苦行林中接受磨練、靜修,不過,當他成道之後,還是回歸於群眾,廣度眾生。

  既然我們要學習佛陀的慈心悲懷、利濟有情,就應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身、口、意三業,時時觀照自己——心念上是否關愛別人?行為舉止是否有助於人?開口動舌是否常帶給人歡喜、令人心安?唯有處處多用心,方能廣結善緣。

  獵人與老和尚

  從前在一個小山村裡,有一位和尚常常在樹下講經,他苦口婆心地教化村裡的人,必須守持正道、奉行善法。

  村民每天忙著工作,若稍有空閒,一定會到樹下聽經。其中有一位年輕人也時常來聽老和尚說法;但是,他覺得老和尚所講的,總是教人:什麼事應該要去做,什麼事不能做,所以並不很認真聽。

  有一天,老和尚說:「身、口、意三業要依戒而行,守好本分。有五種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持,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

  這位年輕人聽了,認為:這怎麼可能?我若不打獵就無法生活了;而且別人也沒說我打獵不對!要我守「不殺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聽了一會兒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背著槍上山打獵。

  他一直守候到黃昏,卻沒有遇到一隻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奇怪,為什麼今天都沒有獵物出現?當他極度失望時,太陽也將下山了。突然他聽到草堆裡有動靜,仔細一看,原來在大樹下的草叢裡有一隻鹿!

  那隻鹿長得很肥大,鹿角很漂亮,鹿毛光澤亮麗,他從來沒見過這麼漂亮的鹿,高興地趕緊拿起獵槍瞄準鹿的頭部。但是,那隻鹿卻眼睜睜地注視著獵人,獵人和鹿四目相對甚久。

  他一直沒有開槍,因為狩獵人有一個規矩:不能打已死的動物。獵人注意看著鹿,牠一動也不動,他想:這隻鹿是不是真的死了?為何連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就走過去看看,但是鹿還是絲毫沒動。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腳踢那隻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就跑。

  獵人就趕緊追!追到樹旁邊時,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樹下;獵人看到老和尚馬上把槍放下,坐在老和尚旁邊問道:「天色已暗,您為什麼還坐在這裡?」老和尚說:「我想死在這裡。」獵人驚訝地問:「您好端端地,為什麼想要死?」

  老和尚語重心長地說:「我平時講經是希望大家能去惡從善,能夠戒殺,守好規矩和本分。可是你聽經這麼久了,卻不能牢記於心,那我說了也沒用。既然我的話不能讓人受用,不能達成教育的任務,倒不如死了算了!」

  獵人聽了既慚愧又感動,他說:「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如此用心良苦,這麼關心我們,實在很對不起您。」

  當時他就折斷槍桿,跪在老和尚面前說:「我以前錯誤的人生就像這支槍一樣完全斷除了,從今天起,我要用心改掉過去的錯誤,請老和尚收我為徒,我要嚴守戒律。」

  老和尚很高興地扶他起來,嘉勉地說:「做人要守本分、守規戒,知過必改,善莫大焉!」於是兩人便一起下山了。獵人果真跟隨老和尚出家,後來也成為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

  戒,是保護身心最好的方法。若能守好戒律,就如在暗室得到燈光;像貧人得到寶物一樣。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必須時時刻刻守好規矩,如此才能邁向光明的人生正道。

  老先生與小偷

  學佛要學習自度、度人,「自度」必須時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若言行不當或有過失,則必須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必須應機施教,佛陀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人人的心念各不相同,既然不同,就必須因時因地、運用適合眾生根機的方法來化導眾生,使教法深入其心,如此才是妙法!關鍵是必須真正深入眾生的心。

  有一則發生在日本奈良鄉下的故事——在一片廣漠的土地上,有一間孤伶伶的屋子,住著青九郎老先生和他的女兒,在嚴冬的夜裡風雪交加,寒風從屋子牆壁的破洞鑽進屋內。這對父女都睡得很沉,而外面的風雪愈來愈大。

  忽然,小屋的門開了,兩個人躡手躡腳地潛入。他們聽到沉沉的鼾聲,就很安心地四處翻找東西,最後只找到兩包稻米。當他們各自背起一包米向門外走去時,青九郎老先生突然咳了一聲、醒了,他發現門口有人,問道:「是誰啊?」小偷聽到這突然的一問,嚇了一跳,腳沒踩穩就跌倒了。

  老先生看到兩人跌坐在地上,很平靜地說:「外面風雪這麼大,兩位半夜來造訪,趕緊進來喝一杯熱茶吧!」兩個小偷聽了,面面相親,心想:這老先生明知我們是小偷,為何對我們這麼好?分明是個傻瓜!

  老先生又親切地招呼他們說:「進來啊!外面這麼冷,來吧!」小偷以為他是個癡呆老人,於是大搖大擺地走進屋裡。老先生又喚醒女兒,要她燒水泡茶。

  老先生對小偷說:「實在很不好意思,這麼冷的天氣還勞駕你們來到這裡,感恩你們!」小偷聽了覺得莫名其妙,心想:你明明知道我們來偷東西,為何還向我們道歉、感恩呢?

  其中一位就問說:「老先生,你知道我們來這裡做什麼嗎?」老先生說:「知道!但是很抱歉,我雖然有兩分多的田地,可是今年歉收,總共才收了這兩包米。過去欠你們的,原本就應該還,勞駕你們跑這麼遠來拿,真的很感恩你們!」

  此時,女兒端著熱騰騰的茶出來了,老先生就說:「天氣很冷,來,喝杯熱茶吧!」兩個小偷打從心裡覺得慚愧,剛才那位又問:「你何時向我們借過東西?」

  老先生說:「可能是在過去生吧!如果以前沒有欠債不還,你們也不會在這麼晚的時候來到這裡;而且村裡有那麼多有錢人家,你們卻偏要來這荒蕪之地,可見一定是有其因緣。」

  另一位一直沉默不語的小偷,這時再也忍不住了,他跪下來,並且五體投地說:「真的很慚愧!村裡盛傳老先生是誠懇待人的大好人,而我們卻以為您是傻瓜,實在很慚愧!」

  他接著又說:「我也曾想重新做人,但是要從頭開始談何容易!生活都有困難了,如何做善事呢?」老先生說:「我的生活也很困難,可是日子一樣可以過;其實,清貧的生活很舒服,因為心無掛礙、輕安自在,這是最逍遙的人生。」

  老先生這分從內心流露出來的安詳自在,讓這位小偷很感動。他心想:老先生處事泰然,具足定力,而且對清貧的生活如此甘之如飴,內心的修養一定很深厚。於是叩頭禮拜說:「您的品德這麼崇高,我希望能拜您為師,懇請您慈悲接受!」另一位小偷也說:「我也很想學好,請您也收我為徒!」

  老先生謙虛地說:「我和你們一樣還在學習中,我們一起來學,相互鞭策鼓勵吧!」由於這兩個人決心改過向善、尊師奉道,所以很恭敬地叩頭,禮拜老先生為師。

  原來青九郎老先生是位佛教徒,平時修行非常用心,待人也很有愛心,所以逆境現前時具足定力,能以智慧和慈悲來觀機逗教,感化了兩個小偷回心向善。這分定力與智慧,來自於平時精勤不懈的自我修養,很值得我們一起來學習。

  染布的譬喻

  佛世時,曾以一則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們來到王捨城托缽。城裡有一條十分熱鬧的街道,販賣著各種生活用具,有打鐵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當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時,便靜靜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師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個染布過程後,就繼續再往前走。托完缽回到精舍後,佛陀問弟子們:「今天到城裡托缽,你們有什麼感想嗎?」

  有位弟子回答:「城裡好熱鬧!有很多人忙著採購所需要的東西,商人也很熱絡地在賣東西。」

  佛陀又問:「你們看到那麼多人在買賣東西,在這個買賣之間,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有位弟子回答:「為了生活。」

  佛陀說:「對!就是為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那就是心靈。心靈也需要養生的資糧!」

  弟子就問佛陀:「佛陀,到底養生的資糧是什麼呢?」佛陀說:「就是智慧。要讓慧命健康地成長,就不要讓雜質污染了心靈。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師傅,雖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許多顏色,但是他卻很細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顧得十分潔淨,為的就是要染出一塊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樣。雖然我們身在五濁惡世的複雜社會裡,心仍要保持清淨。萬一我們心像一塊白布被污染、弄髒了,那時候任憑染布師傅的技術再好,也染不出色澤很好的布來。所以,我們要像染布師傅一樣,用心照顧好潔白的布料。」

  總之,「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如果我們希望凡事都能平靜無波,唯有照顧好自心,別讓「貪、瞋、癡、慢、疑」這五毒污染了我們的心。

  自救救人

  佛陀時代,有位在家修行的居士,平時常常聽聞佛法,所以明白人生的苦、空、無常;他一生守志奉道、淡泊名利,並且能將佛陀的教化力行於日常生活中。

  那時交通不便,必須跋山涉水、穿越沙漠,才能到達其他市集。有一次,居士隨著商隊到外地從事貿易,第一天走到一座山林,當時天色已暗,於是就在山林間紮營過夜。

  居士為了關照眾人的安危與財物,便自動穿上防護衣,在商隊的外圍巡邏,一步步皆心不離佛。他用心地觀想佛陀的教法,並回顧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已依教奉行?是否還有貪、瞋、癡的念頭?

  夜深時分,來了一群山賊!他們拿著棍子、石頭、磚塊等等,準備搶劫商隊。突然看到有人在商隊外圍走來走去,那分莊嚴威儀予人一種堅韌毅力的震懾。

  山賊遠遠地看著,不敢向前襲擊,心想:稍等一下,等他走累了、睡著了,再來下手。於是,大伙就在遠處觀望,看著他的腳步、一步一步穩健地來回走著。不知不覺中晨曦微現,這群山賊已經沒有機會下手了!

  臨走前山賊們丟下棍子、石頭和磚塊,一哄而散。商隊的人都驚醒了,趕快跑去一探究竟,發現周圍留下許多棍子、石頭……,又看到同行的居士自在地來回巡邏。

  大家不禁打從心底生起恭敬心,紛紛感恩他的守護,他很謙虛地說:「這沒有什麼啊!我只是在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還好,大家都能平安,真是令人高興!」

  當商隊歸來後,居士虔誠地前往精舍拜見佛陀,並且詳細地報告所遭遇的一切。佛陀說:「對!處人即是利己;自救即是救他。生活中若能守住崗位,顧好己心,人生就會平順、安和。」

  學佛就是要學習去除心念的染污,遠離人我是非,用清淨的心接受佛法的教化。看!佛陀的在家弟子,以莊重的態度、攝心守意,竟能攝住山賊的心;所以,只要大家能守本分,就能得本事,也就能「自救救人、利人利己。」

  機智的女孩

  從前在某個小地方,常有大蛇出來作怪,當地的人都認為蛇已成精,所以常常祭拜牠,並且每年送一位童女讓牠果腹。

  過了九年,已經有九位童女喪失寶貴的生命,全鄉的人都很煩惱。到了第十年,送童女祭蛇的時間又接過了!但是,哪有為人父母者願意讓女兒去送死?若有人家境窮困,逼不得已要賣女兒,也是痛不欲生啊!

  當時有一戶人家非常貧困,這對父母生了六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對父親說:「今年是第十年,鄉長一直四處找人選,可以讓我去,這樣就可以得到一些錢來維持家庭生活。我身為女孩不能負擔家計、改善家庭的貧困,所以我願意去。」

  她的父母親再怎麼窮也不肯讓孩子去餵蛇,可是女孩已下定決心,因此就偷偷跑出去。她去找鄉長說:「我自願去蛇洞,但是你必須把錢送去給我父親。」說完,她就往蛇洞的方向走了。

  在這之前,她準備了一些摻了香油的飯團,並且帶一隻狗和她同行。到達蛇洞時,她把香噴噴的飯團放在蛇洞前,不出所料,那條大蛇果然立刻爬出來了!牠一聞到飯香,立刻大口、大口地吞食那些飯團。

  當牠吃得渾然忘我時,那隻狗猛然沖身前,咬住大蛇的脖子。儘管大蛇不斷地掙扎,但那隻狗還是將牠的脖子緊緊咬住不放。女孩順勢制服了大蛇,結束牠的生命。

  她走進洞內,果真看到九具屍骨。女孩黯然地說:「你們真可憐!不幸都喪命了。」

  她平安地回家後,地方上的人都很敬佩這位女孩,因為她竟然毫髮無傷,甚至還能為地方除害。這消息傳到國王耳裡,他也很敬佩這位奇女子,於是便請她入宮,由於她既有智慧又時常幫助他人,深受國王喜愛,後來還被冊封為皇后。

  這雖然是一則故事,但也是一種教育;面對人群或一切事物時,若恐懼怯弱,抱著逃避的心理就會迷茫。我們在人生道上一定要培養智慧、毅力和果斷力,勇於面對現實,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難。

  賣魚郎與老鷹

  人能守本分,才能盡本事。就像小鳥飛翔在天空中,歌聲嘹亮而悅耳,增添了大自然的生機,這就是牠們的本分、本事。

  至於人,本分是安分守己,本事是發揮良能為人群服務。但是有些人只想展現本事,卻不知自己的本分,導致人生方向脫序違規,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

  有一個小故事——一位年輕人靠著賣魚維生,有一天,他一面吆喝,一面環視四周,注意看是否有人來買魚。突然,一隻老鷹從空中俯衝而下,在他的魚攤咬了一條魚後立刻轉身飛向空中。賣魚郎很生氣地大喊大叫,可是只能無奈地看著老鷹愈飛愈高、愈飛愈遠……

  他氣憤地自言自語:「可惜我沒有翅膀,不能飛上天空,否則一定不放過你!」

  那天他回家時,經過一座地藏廟,他就跪在地藏廟前,祈求地藏王菩薩保佑他變成老鷹,能展翅飛翔於天空。從此以後,他每天經過地藏廟都會殷切地祈求。

  一群年輕人看到他天天向菩薩祈求,就很好奇地相互討論,其中一人說:「這位賣魚的人,每天都希望能變成一隻老鷹,可以飛上天空。」另一人就說:「他傻傻地祈求,要求到何時?不如我們來作弄作弄他!」大家交頭接耳,想了一個方法要欺負他。

  第二天,其中一位年輕人先躲在地藏菩薩像的後面;賣魚郎來了,照樣虔誠地祈求、禮拜,這時躲在菩薩像後面的年輕人就說:「你求得這麼虔誠,我要滿你的願,你可以到村內找一棵最高的樹,然後爬到樹上試試看。」

  賣魚郎真的以為是聽到地藏菩薩的指示,非常歡喜地跑進村裡,找到一棵最高的樹,然後爬到樹上,那棵樹實在太高了,他愈往上爬,卻愈覺得擔心。

  他爬上樹頂,向下一看——「哇!這麼高!我真的能飛嗎?」那群年輕人也跟著來了,他們在樹下故意七嘴八舌地喊道:「你們看!樹上好像有一隻大老鷹,不知道牠會不會飛?」「既然是老鷹,一定會飛嘛!」

  賣魚郎心裡很高興,他想:我果然已變成一隻老鷹了!既然是老鷹,哪有不會飛的呢?於是展開雙手,擺出展翅欲飛的架勢,從樹頂跳下去。

  可是,怎麼不是向上飛,而是向下墜落?他好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幸好他落在泥漿地上,陷入爛泥巴和水車之中,只受到輕傷。那些年輕人跑過來,幸災樂禍地取笑他,他說:「你們笑什麼?我是兩隻翅膀跌斷了,不是飛不起來啊!」

  這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大的警惕——一個人要守本分,才能盡本事,若只想得到大本事,卻沒有守好本分,盲目地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是非常危險的。學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心念離開了自己的本分,則修行之路就會很坎坷,煩惱也會很多!

  所以,大家要時刻反省自己的心念、言行是否已偏離本分,如此才能盡本事,充分發揮良能為人群服務。總歸一句話:一定要多用心!

  女神與吉祥草

  佛陀在世時,有位長者非常護持佛陀弘法,並且經常佈施財物,幫助孤苦貧困的人,所以大家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

  當時的社會有明顯的階級之分,奴隸是最低的階級,被稱為「賤民」。給孤獨長者雖然非常富裕、社會地位崇高,但是為人仁厚慈愛,對任何階級的人都一視同仁,他有一位好朋友,就是地位最低的奴隸。

  這位奴隸品行端正,給孤獨長者非常信任他,將財產交給他管理。但長者的親戚朋友都很不以為然,紛紛勸告長者遠離卑賤的奴隸。長者雖然以「人性平等,無貴賤之分」的道理向親友說明,但是他們的階級觀念根深柢固,讓長者感到很困擾,於是就拜訪佛陀,請求指點迷津。

  佛陀讚歎給孤獨長者尊重人性的美德,並告訴長者:他不只此生如此,過去生也是以平等心來待人,佛陀說起長者與那位奴隸在過去生中的一段因緣——

  很久以前,有位國王的皇宮非常莊嚴華麗,庭園裡種植許多珍奇植物。其中,有一叢吉祥草長得茂盛可愛,隨風搖曳、散發清香。還有一棵杏樹枝葉繁茂、樹幹挺直,是庭園中最雄偉高大的樹,因此被人稱為「樹王」。

  有一天,宮裡的人向國王報告,宮廷中一座「獨柱殿」因年代久遠,又只靠一根大柱子支撐,恐有傾倒之虞。於是,國王指派工匠用最好的木料取代原先的柱子。

  工匠在國內四處尋覓都找不到合用的樹木,後來發現只有宮廷中那棵杏樹最適合。雖然這棵杏樹被稱為樹王,國王也很喜愛它,但是獨柱殿是非常珍貴的建築,國王考慮之後,還是決定砍下杏樹。

  古代人相信花草樹木都有神明棲息,因此工匠們就準備了一些水果祭拜杏樹神,並祈禱著:「因為獨柱殿即將傾倒,所以明天不得不將您砍下做成柱子,請您原諒!」說完,拜一拜就回去了。杏樹的樹神是位女神,聽到自己就要被砍倒了,傷心地哭泣不已,其它圍繞四周的樹神也紛紛悲傷歎息,但都想不出辦法來幫助她。

  平常女神對吉祥草神很友善,此時吉祥草神也來安慰女神,說道:「大家光是歎息有什麼用?應該趕緊想辦法來解決危機。」樹神們一向輕視卑微的草神,此時更是不屑地說:「連我們都不知該怎麼辦,你只是個小小的草神,會有什麼辦法?」草神說:「只要用心,一定會想出辦法的。」

  當晚,吉祥草神召集許多蟲子啣土黏在杏樹上,使樹幹到處都是小小的土丘,看來好像長蟲害的樣子。隔天早上,工匠帶人來砍樹時,看到這幅景象,不禁驚呼:「這棵樹怎麼突然變成這樣?被蟲蛀得這麼嚴重,不能再使用了。」於是放棄砍伐杏樹。

  女神感恩地說:「平時樹神們都勸我不要和卑微的草神交往,可是當我有難時,卻只有草神能夠幫助我!」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告訴給孤獨長者:「當時的女神就是如今的你,吉祥草神就是那位奴隸。事有善惡的分別,人無貴賤的區分,你們生生世世相互幫助,結下很好的善緣,要好好珍惜這分友誼。」

  一般人往往以財富、權勢、學歷來判定他人,輕視身份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其實,名利權位虛幻無常,都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我們應該以平等心來對待每個人,以真誠的愛心來廣結善緣,這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山鼠與狸貓

  佛陀住世時,帶領為數眾多的比丘共同學法修行。某天早上,許多比丘聚在一起,談論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

  此時佛陀恰巧經過,見大家議論紛紛,便問大家在談些什麼?聽了其中一位比丘的說明後,佛陀告訴大家一則故事——很久以前,有座山裡住著很多山鼠,他們由一隻鼠王領導,早上出去覓食,傍晚回山洞休息,過著規律的生活。

  有一天,一隻狸貓來到這座山,想要在此定居,牠思考著要如何謀生?如何才能天天都有現成的食物?忽然,牠看到一大群山鼠由鼠王帶領列隊進入山洞,於是牠靈機一動,想到一個方法。

  隔天早晨,牠來到山洞對面,縮起三隻腳,只用一隻腳站立,並且面向太陽、張大嘴巴,保持這個姿勢不動。鼠王帶領山鼠們走出山洞,大家看到狸貓姿勢這麼奇怪,都感到很好奇。

  鼠王走到狸貓面前,問狸貓為何如此?狸貓說:「我不忍心增加土地的負擔,所以只用一隻腳站立;面向太陽是在修光明之法,吸收陽光的靈氣;把嘴張開,是因為我只吃風,其它什麼都不吃。」

  鼠王聽了很感動,以為狸貓是有德的修行者,從此以後每天出發覓食前,就先帶領山鼠們向狸貓行禮,傍晚也列隊向狸貓行禮後才進山洞。

  過了一段時間,山鼠們覺得很奇怪,以前大家住的山洞十分擁擠,近來卻覺得空間愈來愈寬敞,是不是山鼠的數目減少了?大家向鼠王提起這件事,鼠王仔細思考,懷疑是狸貓在作怪。

  隔天早晨出門前,鼠王叫大家先走,照常向狸貓行禮,牠自己殿後。狸貓重施故技,要抓最後面的一隻山鼠當食物。鼠王動作很快,一下子就跳走了,並且呼喊所有的山鼠回頭,共同制伏狸貓。鼠王對狸貓說:「你用假造的形態、詐欺的行為謀生,實在是很可恥的事!」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告訴比丘們:「當時的狸貓就是現在這位時常欺騙別人的比丘,而鼠王就是我。我生生世世都在教育他,可惜他不肯用心去除惡習,以致一直帶著這種習氣而遭人厭棄。」

  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各人」,自己必須提起毅力來修正習氣,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像那位比丘雖然與佛陀有緣,但他卻不用心改過,因此依然習氣深重、受人輕視。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在心地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將來就會長成什麼樣的果實。我們一定要積極地培養善念、果斷地去除惡念,福德智慧才能與日俱增,否則生生世世累積惡習,就會煩惱不斷、苦不堪言!

  賣弄聰明的猴子

  有一則小故事——在一座深山裡,有一群猴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好像一個大家庭般。其中有一隻很精靈的猴子,看起來比其它的猴子還要聰明。

  牠什麼事都想帶頭領導,但是,許多猴子都離牠遠遠的,因為牠很驕傲。這隻猴子常常認為:我比你們聰明、精靈,為什麼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沒有你們,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於是,牠依然故我,非常驕慢。

  有一天,一個獵人來到山上,遠遠地看到了猴群,於是走向前去。當時所有的猴子都一哄而散,趕緊躲起來,只有那只精靈的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逗弄獵人,賣弄牠的聰明。

  獵人張開弓箭向牠射去,但是射了好幾箭都射不著。其實,獵人原本無心射殺猴子,但那隻猴子卻故意捉弄獵人。獵人被逗弄得怒火中燒,便招喚後面的一群獵人說:「來,我們同時把箭射過去。」

  儘管那隻猴子多精靈,最後仍逃不過眾人齊發的箭,結果身中好幾支箭,痛苦地死了。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引以為戒,在生活中若群居和睦,就能相安無事;假如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比人家能幹而賣弄小聰明或孤芳自賞,這樣的人生就會很痛苦!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論言語動作或待人接物,都要時時反省,面對每一天的人、事、物,都要很謹慎,方向不能有偏差,因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至於開口動舌必須「聲色柔和」,不可誇耀自己的才華或驕傲自滿,若不謹言慎行,往往會招來他人的怨嫌而被人排斥,如此不僅是不快樂的人生,也是失敗的人生。這都是因自己的過失,所招惹的眾怨,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顧好自己的心。

  幼虎與羊

  在日常生活中,環境是培養心性的重要條件,所以,每個人都要審慎地選擇良好的環境去學習。凡事也要能「隨遇而安」,不論遇到何種因緣或在任何環境下,我們都要學習適應,如此,身心才能輕安自在。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處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剛產下一隻幼虎。這時不巧有一群獵人經過,看到母虎躺在洞裡,就開槍射殺,並將母虎抬走;幸好當時幼虎躺臥在很隱密的地方,未被獵人發現。

  獵人走速後,有位農夫經過,看到幼虎的身體濕濕的,附近還有一灘血,知道母虎可能被獵人射殺、抓走了,就將幼虎抱回家飼養。他家中正好有只母羊剛生產完,農夫便將幼虎放在羊群中,天天以羊奶餵牠。

  這只幼虎,一直都很溫馴地和羊群生活在一起。有一天,母羊帶著羊群在湖邊吃草,幼虎也跟隨著;當牠低頭要喝水時,忽然驚吼了一聲——連牠自己都被嚇到了,羊群更是嚇得四處奔逃。

  幼虎為什麼會突然大吼一聲?原來牠看到水中有一隻動物,嚇得往後倒退;後來牠伸手撥弄湖水,發現水中那只動物不見了,覺得很奇怪?等湖面平靜時,牠又探頭一看,那只動物又出現了。這時牠才明白:原來那只動物就是自己的影子,也才知道自己不是羊,而是另一種動物。

  我們知道野生的老虎十分兇猛,是肉食性的動物,但因這只幼虎出生後就在羊群中長大,所以牠們可以相安無事、和平共處,這就是受到環境熏陶的影響。

  眾生都有佛性,修行就是要將本性、良能啟發出來;本性被啟發出來之後,就要好好把握,讓本性不斷地成長、明朗,而使過去不好的習氣一一去除,這是修行重要的方法之一。

  火燒笨鳥

  傳說在深山裡,有一座棲息著神仙的湖泊,湖水湛藍清澈,湖邊林木蓊鬱、繁花似錦,景色十分美麗。

  湖邊的林木中,有一棵樹特別高大,枝葉非常茂密,很適合鳥兒築巢安居;一段時間後鳥兒繁殖得愈來愈多,鳥巢佔滿了整棵樹。

  由於這棵大樹的樹枝茂盛得延伸至湖面,鳥糞時常掉落湖中,經年累月,整個湖被污染得骯髒混濁,湖神終於大為震怒,湖水翻騰不已,冒出熊熊烈火,想要燒燬這棵樹。

  鳥群中的鳥王趕緊命令所有鳥兒飛離大樹,大部分鳥兒都追隨鳥王飛走了,但是有些鳥兒卻心存僥倖,以為烈火不會持續很久,堅持不肯離開,最後都被大火燒死了。

  凡夫的心態往往剛強傲慢,即使明知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卻依舊縱容自己背道而行,最後必然招致禍患與懊悔;唯有去除任性輕浮的習氣,謙虛地接受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教育,才能得到光明與幸福。

  愚癡的牧牛人

  人生的道路長短不一,必定要抱著謹慎的心態,以穩重的腳步向前精進,才能達到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但是,如何才能順暢無礙?如何才能平安地抵達目的地呢?那就要很用心;方向不能偏差。

  如果有一點偏差,就要及時改過,不應只為了一點缺陷就全盤毀棄。我們平時要顧好心念,若犯了錯應立即自我檢討,知過能改就有成功的希望。

  佛經中,有段譬喻——有位愚癡的牧牛人擁有二百五十頭牛。每天都會到一個水草豐足的曠野放牛,讓牛群悠哉游哉地吃草、喝水。有一天,忽然跑出一隻老虎,咬死了其中的一頭牛;牧牛人萬念俱灰,覺得少了一頭牛,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完美了。為此,他心中很懊惱,一直耿耿於懷。

  過了幾天,他覺得既然少了一頭牛,已經不是原來的二百五十頭,那其餘的二百四十九頭牛,又有何用呢?於是就將二百四十九頭牛趕落懸崖,牛群就這樣全被他滅殺了。這段經文的譬喻,就好像一個人不小心犯了一點錯後,便覺得自己的慧命已經被污染了,於是就自甘墮落、一錯再錯。

  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人生的方向必須正確,不要有所偏差。凡夫犯錯是難免的,但是最大的錯誤是不肯改過,而且執意再犯;這樣不僅會被他人唾棄,重者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最悲哀的是,生生世世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報,絕對脫離不了「因緣果報」。

  所以,要能忍一時之苦;遭逢困難時,要用心解決、面對現實人生,不要再有錯誤的行為。人生的道路雖然長短不一,但必須步步踏穩,往正確的方向邁進!

  (全書完)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