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書法與禪家的情感交流
中偉法師
26/08/2016 06:1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關於禪宗的東傳,據燈錄記載,是由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傳到中國,事隔若干年後終於發展起來,成為中國史上的一件大事。禪宗傳入中國之初及發展經過不同的歷史演變過程,它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於相互滲透發揮了妙用。同時也可說中國的本土文化促進了禪宗的發展。我們越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史,就越感到禪的存在,越感到禪的力量。


  禪宗的文化意義已遠遠超過了宗教的範疇,它並不局限於寺廟的範圍。同時,中國的士大夫對禪宗的觀念,思維方式與靈機妙趣的欣賞備至。禪宗正是通過對文人士大夫的影響才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中去的。中國文化豐富的土壤培育了禪宗,反過來,禪宗成為影響中國文化既深且遠,與儒道並立,融通的思想支柱或說文化基因。所以說,禪宗的精神是超乎於這些文字的。文字對於禪宗來說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接引學人的"方便"而已,它的精神是活生生的,它早已滲透到了各種鮮活生動的文化現象中去了。


  書法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在神州藝苑裡,它不僅同繪畫、音樂、舞蹈藝術等互吐芬芳,而且一向被看成具有內在精神美的高層次藝術。


  書法"神州獨秀"的地位,一方面因它變化多姿的線條形態,給人以視覺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表現人們精神世界,寄託思想感情,體現審美情趣的獨特功能。


  書法的思想感情表現,並非同漢字與生俱來。它的發展成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種類,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漢字自身為書法起到了傳情達意的作用。我們重現書法史的發展,就會了知到書法家們由漢代書法家的審美意識的重視,到魏晉時代的內容重視,再發展到唐代對思想感情的重視,每一不同時代都在進行著不同的變化。


  唐代是我國書法藝術走向全盛的黃金時期,佛教禪宗的盛行,給唐人的審美心理增添了新的色調。真於情性而又脫俗超逸的禪學意境,為書法走向具有獨立審美意義的表情藝術,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我國書壇上,空門釋子最為活躍和極度輝煌的時期就是唐朝。僅據北宋《宣和書譜》一書記載,唐代最有成就的和尚書法家就有十餘人,其中以草書聞名的佔有絕大多數:懷素、景雲等都是風靡後世的草書大家。


  一般來說,僧人醉心書藝,是希望借筆硯作佛事,以手中之筆作為弘法利生的工具。而唐代僧人與歷代的和尚相比,似乎對書法傾注的熱情更大。僧人們如此癡情的醉心于書法,這和智永、懷素等和尚書家在當時享有崇高的聲望有關。


  《宣和書譜》中說:"唐興,士夫習尚字學,此外唯釋子多善之。而釋子者,又往往喜作草書,其故何耶?以智永、懷素之倡,名蓋輩流,聳動當世。則後生晚學 者,不啻膻蟻之 "可見懷素出類拔萃的書法藝術和由於其精妙墨蹟引起的轟動。當時給予後學以強烈的刺激。


  釋子特別青睞草書,有其內在的原因。


  書法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狂草又是各種書法門類中最有代表性的。同時也與草體的"自然瀟灑、簡練含蓄"的特徵有關。依照禪宗"即心即佛"的理論,人的本心是清淨的,是具有佛性的,按照自然本性去做,尊重個人內心的覺悟,就是最佳的人生哲學。將這種哲學適用于書法上,禪師們自然就會將注意力凝聚于能自由抒發個人情感的草書,尤其是張旭創造了狂草之後,這種鬼神莫測,能盡情發揮情趣的藝術形式,就成了眾多禪師書家一致的選擇目標。而懷素,堪稱其中的佼佼者和帶頭人。


  懷素,字藏真,俗姓錢,唐代名僧,長沙人,著名書法家,深通禪理、禪趣。懷素的狂草,與他創作時嗜酒的習慣有關。他常常酒酣興起時,在寺院牆上、器皿上,甚至衣服上任意書寫,不足興不甘休。人們稱他為"醉僧",他自命為"狂僧"


  他在南朝大畫家張僧鰩的《醉僧圖》上題詩云:


  人人送酒不曾沾,終日松間擊一壺。草聖欲成狂便發,真堪入畫醉僧圖。


  懷素終日不離酒壺,以酒為拌,酒已成為他創作的必需品。


  醉酒作書,醉酒作畫,在歷史上不乏其人,這同一藝術家豁達豪放的性格分不開,無酒不足以顯文人的豪情。但對於禪僧懷素來說,醉酒作書,同禪的思維方式有直接關係。禪宗主張在"物我同化"中頓見真如本性。所謂"物我同化",是指人的心性,即主觀心靈與天地同化為一體,在主觀與客觀相即相融中,觀照心性,把"物我同化"引入創作。可以發現,主客觀相遇合的程度不同,產生的境界也不同。


  懷素的醉中作書,就是在追求禪的這一空靈超越的"物我同化"的境界,酒能使書家心醉神迷,"物我兩忘"。在這種心態下創作,書就是我,我就是書,書我不分。這時書家的內在生命精神,隨搖曳生姿的筆墨,揮灑紙上,成為"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欲書書不得。"(懷素《自述貼》)


  為使書法表現禪宗空靈、超然物外的意境,懷素對草書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草書更具抽象性。他打破了傳統的字字不相連的草書格式,用"遊絲連綿"法,把字的筆劃,以及字與字之間連接起來,使草體更具抽象的動態美。字體的這種改變,使懷素的激越、高亢又超然物外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體現。


  懷素的狂草與禪的密切聯繫,通過看《自述貼》,可從三個方面得以體現:


  1 追求空靈超然的情感。


  懷素對草體的改革,不僅僅是為了文字外觀美化和表現思想感情的需要,流動連結的點畫、奔放灑脫的線條,都帶有懷素自由空靈、超然物外的感情意味。懷素認為要將激越的情感表現出來最終要的是氣勢。氣勢對於書法表達作者思想感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要表現出氣勢,就要運用快速流暢的筆法,特別對於狂草來說,運筆滯澀,則氣勢全無。運筆既要快,但又不能違背書寫的基本要求,字要有一定的法度,讓人辨清筆劃、字意。這是一個很難克服的矛盾。一般人難以做到兩全其美,懷素卻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讓世人讚歎:"懷素所以妙者,雖率真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後人作草,皆 俗交繞,不合古法,不識者以為奇,不滿識者一笑。此卷是素師肺腑中流出,尋常所見,皆不能及之也。"(跋懷素《論書貼》)


  他在《自述貼》中談自己創作體會時說:"豁然心胸,略帶疑滯"。這說明他創作時,氣勢在胸,猶如庖丁解牛,從"見全牛""不見全牛",任憑空靈超然的情感,盡興揮灑,使筆下出現"若驚蛇走 ,驟雨狂風"(《宣和書譜》卷十九)之氣勢。


  懷素對自己的"驟雨狂風"般的氣度也甚為得意。他說道:"興來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自述貼》)懷素的《自述貼》正是在"胸中氣"的作用下,一氣呵成的。每個字都氣脈相承,氣貫全篇。他這種奔放豪邁、奇姿絕俗的氣勢,來自他內心強烈的情感。這是禪家空心澄靈,本心清淨的"靜美",以"大動"表現"大靜",最後達到"物我兩忘"


  2 追求對立中的和諧統一


  從對立中求得和諧統一,是禪宗重要的思想方法。禪宗的文字觀和語言特點,就是這種思想方法的結晶。禪宗的這種思想,在懷素的《自述貼》也得到體現。縱觀全貼,篇首氣勢比較平緩,只是小波瀾。後來慢慢隨著感情的高昂,波瀾層層迭起,一波高過一波,到了後半段,掀起洶湧大浪,激蕩澎湃,大有"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隻畏蟠龍的氣勢。這種佈局與情感表達,與懷素採用對比手法分不開。在字形結體上,以大小、欹正呼應,偶成疏密,充分展示了點線面錯綜變化之妙,反映出形體對比間的辨證關係,產生了耐人尋味的意境。運筆大膽誇張,時而圓勁細挺,時而方折重挫,剛柔相濟,相得益彰。在墨法上,運用渴筆枯墨,使線條在枯潤濃淡的對比中,虛實相生,活潑生動。懷素藝術上的成功,與他善於運用對比手段是分不開的。


  3 追求自然真趣


  漢字起源於象形。即使演變成楷草等體,仍有象形成分。狂草的抽象意味很濃,但仍可表現出大自然的客觀形態。


  禪宗反對藝術如實反映客觀形態,主張從自然形態中領悟到自然真趣,表現自然形態的神韻。懷素在表現自然真趣上,傳達了禪宗的這一理想,並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我們從《自述貼》中可以看到,懷素改變了此前漢字方正的寫法,大量運用了圓勁而富有彈性的弧線,具有活潑生動的特徵。懷素將圓形巧妙運用到草書中,創造了極為生動的形象,人們從他的字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千變萬化的壯麗景象。


  他的草書,給人們帶來了自然真趣的審美愉悅。同時,對自然真趣的追求,又體現了禪宗精神超越的一面。他把自然與禪趣融為一體,通過對自然特徵細節的再現,來表達對自然真趣的崇尚,從中獲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為了領悟大自然的神韻,他常觀察夏雲隨風的變化,到嘉陵江去感受波濤的聲勢。懷素把悟到的自然真趣,印證到書法上,使他的字體變化無窮,充滿了自然真趣。


  在這裡,僅以禪家懷素為例,說明了禪對書法藝術的影響。在唐代以及唐之後,受禪精神浸染的草書家出現了一大批。當然,禪宗的意境與書法藝術的結合,不單是在禪宗門人範圍裡,它的影響早已波及到了整個書界。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