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均提童子
瞋恨心,是非常可怕的。佛教將瞋恨心比喻為火,所謂「火燒功德林」,平常修持再多的功德,做再多的好事,一旦瞋火燃起,就輕易將這些功德毀壞了。經典上提示我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恨心一生,業障門一開,所有的罪過都會出現。
所以為人處事「面上無瞋是供養」,面容上不要有瞋恨的樣子,時常保持笑容。世界上最美的是微笑,世界上最好的是布施,因此,最好的供養是以微笑來布施。有些人以為信佛了,一定要用很多的錢去布施,用很多財富堆砌功德,其實不然,只要你多一點點笑容給人,那就是對人間最好的布施,也是最好的供養!
佛教中供養的種類很多,有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四事供養,也有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養,更有身、口、意三業供養,然而,真正最上乘的供養是心香一瓣!發自我們心底的歡喜,表現在笑容上,就是最好的供養。
「口裡無瞋出妙香」,與人相處說話時,沒有諷刺,沒有惡口、妄言、綺語、兩舌,如《金剛經》所說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口中說出的話不含刀帶刺,不傷害到對方,言語說話就是口出妙香了!
「心上無瞋無價寶」,心要能不輕易起瞋恨心,先從面孔上不表現瞋恨,再從口裡不出怒言,然後打從心底做到沒有一點瞋恨的念頭。心上無瞋,舉心動念常常不忘為人服務,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心上沒有瞋恨,就是無價的珍寶!
我們能安身立命在沒有瞋恨的身口意,就是「不斷不滅是真常」的真常意境。
.大海之水可飲盡,剎那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說盡佛境界。
--華嚴經
這首偈語出自《華嚴經》,是在讚歎佛的功德,我們信仰佛、尊敬佛、禮拜佛,佛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信仰,值得我們尊敬的呢?
我們尊重的是佛的功德,佛的威力,佛的慈悲和般若智慧有如「大海之水可飲盡」,海水之量雖大且多,就算你將海水飲盡,但佛的境界也無法得知。「剎那心念可數知」,佛教經典中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是一剎那,「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其義是說年輕人彈指一下,就有六十三個剎那的時間,可見這剎那是很短很短的時間。我們的心一直在剎那生滅不停,剎那的心念生滅,我們可以數知,但佛的境界卻是無法數知的。「虛空可量風可繫」,虛空寬大無邊,無形無相,就算可以丈量虛空,把風繫住,也難以衡量佛的境界。
其實這些譬喻都是不可能的。大海的水怎可喝盡呢?剎那心念怎可知道呢?虛空的大小怎可測量呢?風又怎麼繫縛呢?即使這些都可以,也「無能說盡佛境界」。佛的境界仍是說不盡的,因為佛的境界是無限的解脫,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妙用,無限的發願,無限的功德!佛界都是無量、無邊、無限、無窮、無盡,因此我們崇敬佛陀,信仰佛陀,禮拜佛陀!
人也有人的境界,有人格、思想、道德……,生活也有生活的境界,只要不沉迷於五欲塵勞裡,自然慢慢地與佛的境界相應了。
.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明.林瀚
古時有個青年想建一堵圍牆,和鄰居起了糾紛,鄰居認為他侵占土地。青年不服氣,便修書給在京城做大官的父親,希望透過父親的政治勢力,脅迫鄰居把土地讓一些給他建圍牆。
為官的父親就回了這一首詩偈給他,「萬里修書只為牆」,兒子你萬里之外寫信給我,只是為了一道圍牆的糾紛,就要我動用官府勢力,其實「讓他三尺有何妨」,何必那麼斤斤計較?世間如許廣闊,你讓人一點,難道就會少了什麼嗎?「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你看看萬里長城如今依舊在,可是當年叱咤一世的秦始皇到哪裡去了呢?還不是灰飛煙滅了?
人生無常,凡事不要太計較,世上哪一樣東西是永遠屬於你的?哪一樣永遠是我的?就算是你的,我也可以分享呀!你種的花草樹木我可以欣賞,你開闢的道路橋樑我可以行走,自己的東西,分一點給別人又有何妨?你這樣不肯給人,那樣不肯給人,百年身死,化為屍骸後,哪一樣是你的呢?
人一生,名利富貴轉眼成空,真正不朽的是立德、立功、立言。唐太宗雖然已經灰飛煙滅,但是唐太宗的功業不朽,建立一代唐盛世,因此直至現今,說中國服叫唐裝,中國人叫唐人,中國叫唐山,儼然「唐」已為中國的代名詞。多少的宗教家,像釋迦牟尼、耶蘇、穆罕默德將道德留給人間,蔚為沛然風氣。孔子、孟子的學說言論,司馬遷的《史記》,都是將智慧財富留給人間,把道德財富留給人間,把功業財富留給人間,讓後代子孫都能享受到古人的三不朽!
所以我們為人處事,要爭千秋,不要爭一時;要爭大眾,不要爭個人;要爭功業,不要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