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靜思語第一集上卷
證嚴法師
12/05/2014 06:4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編輯緣起--高信疆
  
  證嚴法師是「慈濟功德會」的創始人。
  
  廿五年前,慈濟功德會成立時,法師是布衣芒鞋、和敬寬柔;三年前慈濟醫院成立時,法師還是布衣芒鞋、和敬寬柔;今年,慈濟護理專校創校開學了,法師依舊是布衣芒鞋、和敬寬柔----法師做了那麼多利濟蒼生的事,開展了那麼多雨露廣佈的志業,啟悟了那麼多不同身份、不同個性的人,然而法師從無遲疑,從不懈怠,始終如一、克勤克儉的耕耘在他那「無緣大慈、同體大慈」的人宏願裡。
  
  二十五年過去了,慈濟功德會自當初的三十人匯聚成如今的三十六萬人;自濟貧開始,而一步步擴展到慈善、醫療、教育、文化這四大志業的落實和成長,那是一條怎樣心力瘁勞、血汗交融,而又堅毅弘忍的路啊----
  
  可是法師無怨無畏,坦然怡然的伴攜著隨行的弟子們、會員們、委員們,眾心一志的走了過來。
  
  曾經,法師在和委員們的談話中說過----
  
  「開始的時候,我們像是一頭犢牛,拉著一把車在草原上行進;今天,雖然有些收成,但卻是包袱滿載的爬在坡上,而且這隻牛也有了年歲,我們絕不能讓自己停一下、喘口氣。因為還在爬坡,一停就後退下來了......我們一定要持志不懈、日益精進,一口氣走到峰頂。」
  
  就是這樣的一種心力和腳力,一分願力和慧力,懇摯信實的鼓舞著眾生、教育著眾生,播種在法師殷殷期勉的「福田」上----
  
  慈悲喜捨,勤植萬蕊心連;
  
  與樂拔苦,同造愛的社會。
  
  多少年來,法師慈心柔語,悲智雙運的引領慈濟功德會的朋友,走過風,走過雨,走過烈日炎炎的旱地,濟世救貧、撫病助人。常常,在心志脆弱的時候,法師給予慈濟人堅定的力量,在彷徨摸索的時候,法師指點了慈濟人的方向;在阡陌縱橫的人世交錯裡,法師的聲音梳理著人們紊亂的思緒;在複印雜詭譎的感情糾葛中,法師的容色平和了人們胸懷的波瀾----法師親切智慧的語言、溫潤關愛的態度、慧心澄澈的行誼,清晰沉穩的紮實了愈來愈多的慈濟會員們處事為人的規範。
  
  當然,古往今來,多少聖哲賢人,都曾為我們立下典範,留下教言,可是,現實人生裡,曲折變易,有些話、有些事,年代久遠了,地理區隔了,焦距模糊了,或者太深,或者太專,對生活的大眾,往往難以企及甚至緩不濟急,更何況,許多人在邁入社會以後,接受教言的機會相形的減少了。因此,在一般情形下,人們面對實際的生活時,總會有些困擾,難以解決,總有些事理無法圓融的境遇;有些時候,往往日常最細微的小節,也會把人們絆倒----
  
  然而法師卻平易近人的在慈濟人最需要的時候,給予了各人深切的指引。
  
  他那自然而然的隨機開悟、因緣善導,既真實又親和、既深遠又淺白,尤其是他那身教言教的道德典範、躬親實踐,特別生動有力的匡正了、滋養了,並且提升了慈濟人。
  
  法師向來少做驚人語,但卻經常是一言點醒夢中人;法師的話,不用深典、不重華詞,卻每每人小地方發真智見、在答問中抒大啟示;法師不曾疾言厲色過,可是溫溫婉婉間自有天地的橫闊與壯嚴;法師平日教誨弟子或會員時,常以出世之心,談入世之事,語誠而敬,素樸明瑩,隨意俯拾都是良言嘉語,都是人間慈愛、人性善美的信念與德行。
  
  法師的言語,又大多是從現實人生裡出發,從個人實踐中體晤,自每人每天的生活中契入的,是活生生的說法,不知曾救了多少人、多少家庭;也實質幫助了許多人開創事業、調理人情,在立身行事中不僅所進退、歡喜平安,也能助人為樂,和睦向上。
  
  因此,慈濟功德會的委員,在滿懷感激中,也希望把法師平日向第子、會員或社會人士開示的話,輯錄下來,讓更多有心的朋友能夠親近它、掌握它;無論作人、作事、勵志、修身,或濟貧教富、或淑世助人,皆可隨機翻閱,隨緣索引,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能有所吸收與發揮----信疆忝為慈濟友人的傾力協助下,自法師的答問開示,學佛專論中,自慈濟的書冊報導,隨師記行間,採擷吉光片羽,以類相從,匯錄成冊。
  
  至於輯錄的原則,則以人世的經緯萬端作對象,人性的來去自如當目標,以德行的修養提升、善美的浸潤持一為主軸。期待它的印行,不僅可作為慈濟人的覺行指南,也可提供有緣的社會朋友,一部摯切可行的生活辭典。深盼能讓更多的人分享法師的智慧、慈悲和容忍;也分享那成就了無數濟志業的巨大力量。
  
  但願人人都能行走在這一條救心、救身、救世的道路上,並肩學習、奮力實踐;如果能因此而為我們的時代添福祉,為我們的先人增榮光,為我們的後代留榜樣,那就更是慈濟人衷心莫大的祝願和感激了。
  
  ()

靜思晨語(上卷)

第一篇《說時間》 現在就是最好時機

  〔做人的開始〕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時間成就一切〕

  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也可以儲積功德。

  〔時日莫空過〕

  一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壽命有多長。因此,必須與時日競爭,切莫使時日空過。

  〔為善競爭〕

  人生要為善競爭,分秒必爭。

  〔蒙蔽的自由〕

  人常在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微無覺知。

  〔時間如鑽石〕

  時間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鑽石般珍貴;但對愚人來說,卻像是一把泥土,一點價值也沒有。

  〔生命在呼吸間〕

  佛陀說:「生命在呼吸間。」人無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無法擋住死期,讓自己永住人間。既然生命去來這麼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補充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是否發揮了良能?

  人間壽命因為短暫,才更顯得珍貴。難得來一趟人間,應問是否為人間發揮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長壽。

  〔行善要及時〕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時間無法遮擋〕

  怕時間消逝,花了許多心血,想盡各式方法要遮擋時間,結果是:浪費了更多時間,且一無所成!

  〔停滯不前,終無所得〕

  人都迷於尋找奇跡,因而停滯不前;縱使時間再多、路再長,也了無用處,終無所得。

  〔充分利用生命〕

  一個人幾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時間實在很少,再勤勞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不當睡中人〕

  平常無所事事,讓時間空過,人生就會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墮落,良知良能也就這樣睡了一輩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用毅力安排人生〕

  用智慧探討人生真義,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

  〔自我掌握時空〕

  聖人與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異在於聖人可以自我掌握時空。

  〔前腳走,後腳放〕

  人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了,後腳還不肯放開。「前腳走,後腳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今天該做的事。

  〔不執著過去〕

  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和執著顧戀之心。人一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瞋怒、不甘心……

  〔守住當下〕

  不論在人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將心念停留於過去的成就;不論施人多少,亦莫討人情、求報酬。過去的留不住,未來的難預測,守住現在,當下即是。

  〔謹守本分〕

  未來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要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有歷練的強打者〕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第二篇《點然我們的心燈》 如月·如鏡·如水

  〔心如明月〕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用心觀、用心聽〕

  用寧靜的心態,觀大地眾生相,聽大地眾生聲。

  〔境轉心不轉〕

  心如明鏡。雖然外在景物不斷轉變,但鏡面卻不轉動,此即境轉而心不轉。若心隨境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鏡子的良能〕

  鏡子,是用來鑒照體影像的;但必須鏡、物相離散,方能清澈映照。

  若物體點鏡或塵封境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難清楚映照。

  〔心如明鏡〕

  人心如一面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塵世懵懂,浮塵所染而面目全非。

  〔點燃心燈〕

  有人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在我們心裡。佛前的燈不必刻意去點,要緊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

  〔遠離人我是非〕

  人之「心思」如鏡。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必須遠離人我是非煩惱,此即「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保持開朗的心念〕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週遭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人心似水〕

  人心要像水一樣,看似綿軟柔弱,卻涵力源源,不能切斷。

  〔播下好種子〕

  人的心地就像一畝田,若沒有播下好的種子,也長不出好的果實來。

  〔天堂和地獄〕

  天堂和地獄,都是由心和行為所造作。我們不要怕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心正邪不侵〕

  心無邪思,意無邪念,則常自在;心正邪不侵。

  〔時時好心,時時好日〕

  時時好心就是時時好日;心中時時保持正念,任何時間、方位都是吉祥的。

  〔心志守持於道〕

  心志若能守持於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則,即使透徹千經萬綸,亦如空花水月,一事無成。

  〔心無定性〕

  三心二意無定性,四處緋徊不專精,儘管條條道路通長安,卻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散亂的心〕

  人心的散亂有兩種:一是昏沉,一是浮動。昏沉是糊里糊塗空過時日,無所事事渙散體力,懈怠、懶惰、昏睡、不肯精進……

  浮動是心念不定、見異思遷、搖擺不止、浮沉、動盪、放逸、無法安靜……

  〔多用心〕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患得患失〕

  眾生都有心病,擁有的人煩惱「失」,沒有的人憂慮「得」;患得患失,即成憂愁。

  〔心病難治〕

  身體的病較好治療,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行、住、坐、臥都不得安寧,渾身不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著……

  〔以佛心看人〕

  以佛心看人,週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則處處都是猙獰的鬼影。

  〔心無掛礙〕

  身若一無所有,則心一無掛礙——沒有得失的牽絆、沒有物質的積累,心靈自然沒有掛礙。這是聖者安住的境界,也是學佛者所求的境界。

  〔凡夫心〕

  所謂凡夫心,即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別心。

  〔斷貪〕

  凡夫就是喜歡追求神奇鬼怪,心才會亂。其實修心很簡單,只要〔斷貪〕——哪一個人心亂不是為了貪?

  〔佛心清澈無礙〕

  心、佛、眾生其實沒有差別,佛並沒有比我們多一隻手、多一雙腳,所差別的只是佛心清澈無礙,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界塵埃染著,看不清真實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險箱一樣,保管貴重的東西不讓它遺失;而凡夫心卻如垃圾場,有害無益的東西積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有色彩的心〕

  眾生心即凡夫心,也就是有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淨即佛性。

  第三篇《關於慈悲》 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寬容與悲憫〕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寬諒、容忍,表現一分寬心、愛心,即是悲心。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生。

  〔喜捨得歡喜〕

  沒有數字的代價,即為「無量」。

  不辭勞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

  付出勞力又服務得很歡喜,便叫做「喜捨」。

  〔子樂拔苦〕

  慈悲喜捨這四個字,分開而言:慈喜是予樂,是教富;而悲捨是拔苦,是濟貧。

  〔清淨的大愛〕

  慈就是愛,是清淨的大愛。

  「無緣大慈」,是指沒有污染的愛:他與我雖然非親非故,而我卻能愛他;愛得他快樂,我也沒煩惱,這就是清淨的大愛。

  〔同體大悲〕

  眾生雖與我非親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憂在我的心;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這就是「同體大悲」。

  〔以愛心仁德為體〕

  佛陀講慈悲,是以愛心仁德為體,以誠正和睦為用。

  〔慈悲形象化〕

  把慈悲形象化,付諸具體的行動。

  〔慈眼視眾生〕

  要慈眼視眾生,把無形化作有形,把理論化成行動。時時刻刻拿出一分「我們不去救他,誰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濟助精神,能如此塵世亦可成為淨土。

  〔悲智雙運〕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無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發揮無窮的毅力與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雙運」。

  〔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妙法是:是智慧流露出來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動濟世志業的心願。

  〔一日菩薩〕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薩。

  〔化無形為有形〕

  菩薩精神永遠融入眾生的精神。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理論,必須有實質的表現;慈悲與願力是理論,服務眾生的工作是實質的表現。我們要把無形的慈悲化為有形、堅固、永遠的工作。

  第四篇《開啟「智慧」,播「善」種》 清淨的蓮華

  〔心中的蓮華〕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福慧果報無量!

  〔自覺與自性〕

  佛陀在人間,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與佛同等的智慧,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都能修持慈悲與智慧。

  〔戒定慧〕

  學佛必須尊守佛陀教育我們的三個原則: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用來教誡我們不做壞事;行為不發生差錯,心就有定力,精神就會統一,如此就可產生智慧。

  〔有情眾生〕

  有智慧的人,即是覺悟後的有情眾生。

  〔學佛要學定〕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人常為外境所影響,即是定力不夠,學佛即是要學定。「定」用現代語講,就是莊嚴敬自強。

  〔聰明與智慧〕

  聰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聰明只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象徵。

  〔得失與捨得〕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能捨就能得〕

  同樣一個「得」字,有「捨得」,也有「得失」,兩種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捨,能「捨」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不能「捨」的人就會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寧。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慧。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若逃避現實,離開人與事,便無從產生智慧。

  〔福慧雙修〕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雙手萬能〕

  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二者都在同一隻手上,但手背無法拿東西,若反過來用手心,則雙手萬能。

  〔一念之間〕

  善是利益,惡是損害。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日日行善〕

  心田多播善種,多一粒善的種子,就可減少一枝雜草。土地不耕種,雜草必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只是舉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盡本分,做好事〕

  做好事並不是為了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沒有分別心〕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不會愛得太過分,也不會產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除佔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或不投緣的人,則能盡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

  第五篇《邁入人格昇華的境界》 無染的愛

  〔愛!最有價值〕

  人生什麼最有價值?就是愛。把犧牲當作享受,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得有意義。

  〔幸福的人〕

  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閉自己〕

  不要封閉自己。你要先去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

  〔自愛愛人〕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在下的人。

  〔愛人寬一寸〕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大智要若愚〕

  倘能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就不會惹禍傷身。所以做人應該吃點虧,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柔和的心〕

  把氣氛的心境轉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愛,如此,這個世界將日益完美。

  〔人人皆不可施〕

  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

  〔人性的真善美〕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過於「人有眷屬,唯我獨無」。因此,菩薩道行者說:「你們看待世間一切眾生,應該把年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齡與自己相近者,就當作兄妹姐妹去敬愛他;年齡比較幼小的,則當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愛護他……」這是人性中最高傑、最真、最善、最美的愛。

  〔無煩惱的愛〕

  愛,決不能夾雜著煩惱,因為有煩惱就會有污染。

  〔愛,不要想回收〕

  要培養一分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會有煩惱。

  〔無所求的愛〕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是那分無形、無染且無求的愛。

  〔對子女要放心〕

  父母過分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愛要濃淡合宜〕

  清茶淡香,即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濃,則若得喝不下。世間的情愛也是如此。

  〔不要沉迷愛慾〕

  愛,在人心中常覺得奇缺,常覺得飢渴難飽足,像餓鬼一樣。沉迷在愛慾中,將永遠沒辦法滿足。

  〔談長情,說大愛〕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

  要說愛,就必須就說大愛——解脫的愛。

  〔大我的愛〕

  佛陀鼓勵我們要有大愛,要愛得透徹、愛得普遍,盡虛空遍法界,達到衝破自我,和合於大自然同體大我的愛。不要像泥濘一樣,有色彩、濕黏黏的。

  〔人人愛我,我愛人人〕

  擁有宗教思想的婦女,應把身心培養得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擴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個人與你相處,都像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中,這樣才能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之愛的真諦,邁入人格昇華的境界。

  第六篇《謙虛、柔忍、爭與和》 飽滿的稻穗

  〔飽滿的稻穗〕

  佛陀常警惕弟子:即使已達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

  〔智慧人生〕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辯善惡邪正,能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無我〕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接受你。

  〔尊重自己〕

  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於縮小自己。

  〔崁在對方的心上〕

  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裡、耳朵裡,既不傷他,還要能崁在對方的心頭上。

  〔勇於擔當〕

  一粒細沙就扎到腳,一顆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對事情當然就無法擔當。

  〔看淡自己〕

  看淡自己最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忘了〕

  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的關係。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跟著痛苦。忘我,才能於修身養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不能低頭的人〕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愛中有忍〕

  愛是人間的一分力量,但是只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受人歡迎的人〕

  要做個受人歡迎和被愛的人,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合宜得體。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

  〔忍耐和付出〕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為修養原是個人應有的行為。

  〔哪個人不苦?

  人錢也苦,沒錢也苦,閒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世界堪忍〕

  娑婆世界又譯成堪忍世界,意即要經得起磨練、能忍耐,才有辦法在世間自在地生存。

  〔忍而無忍〕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夠忍而無忍,才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寬柔待人〕

  做事,一定要秉持「誠」與「正」的原則;而待人,則要用「寬」與「柔」的態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態,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

  〔真正的聖人〕

  真正的聖人,既強又柔。他的強是柔中事剛,剛中帶柔;柔能調服眾生,剛能堅強已志。

  〔常行慈忍〕

  人若能以「慈忍」施行於家庭和一切眾生,人間便會散發「透徹之愛」的光芒。

  〔爭是一個不安的字〕

  爭,只能「為善競爭」、「與時日競爭」——一旦爭的對像從自我投射到別人身上時,爭就成為一個很不安的字,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傷害的因子〕

  競爭蘊藏了傷害的因子。只要有競爭,就有前後之分、上下之別、得失之念頭、取捨之難,世事也就不得安寧了。

  〔沒有真正的贏家〕

  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錯,犯錯就容易失敗。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心胸狹窄,處處障礙〕

  人們往往就是太執著,而有分別心。是你、是我,劃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對自己所愛的拚命去爭、去求、去嫉妒,因為心胸狹窄,所以處處都是障礙。

  〔真正有功夫的人〕

  一般人常言:要爭這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嚥下去。

  〔不爭面子〕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培養來的才是真的。

  〔人事皆安〕

  人,大多數有名利之心,與人爭、與事爭、如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皆無爭,則世界亦安。

  〔一字和〕

  能一字「和」,則無往不利,無事不成。

  〔和則是非不生〕

  人能「和」,則是非不生。出世之事業能永垂不朽,亦源自一字「和」。

  第七篇《「逆境」、「是非」觀》 「無明草」與「增上緣」

  〔持寬臨逆〕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人生的燈塔〕

  世間事要做得圓融並不容易,沒有歷經逆境的事,不值得作為我們人生的燈塔。

  〔逆增上緣〕

  逆境在佛教中稱為「逆增上緣」,碰到逆境時,應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人事考驗〕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磨刀石來磨,劍才會利;一塊璞玉要有精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靜心〕

  修行一定要經得起磨練,將混亂的心磨練成靜心,使自己在動的境界中不動心。

  〔永恆的功課〕

  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恆不已的功課。就如做事,亦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

  〔不要輕易被傷害〕

  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人的人,不能做一個輕易就被別人傷害的人。

  〔摒除已見〕

  人常因於已見。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變成是非。

  〔看清自我〕

  人最難看得見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張頭目發睛向外看,對別人秤斤論兩、說長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啊!如能跳脫開來,把自己也當成觀看的對象,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無礙〕

  對人有疑心,就無法愛人;對人有疑念,就無法原諒人;對人有疑惑,就無法相信人。

  〔相信別人〕

  多一分對他人的疑慮,就少一分對自己的信心;否定世間的一切,自己的信念也將隨之消失。

  〔寶貴的一課〕

  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作經驗——任何批評,都是寶貴的一課。

  〔感恩對方〕

  別人罵我、不諒解我、譭謗我,反而應生起一分感恩心,感恩對方給自己修行的境界。

  〔純正的心〕

  純正的心不怕別人譭謗,只要做得正、做得誠,別人的譭謗反而更能昇華自己的人格。

  〔善解是非〕

  非來變為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則無是非。聽到任何是非,要視為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中長無明草。

  〔去除習氣〕

  假如每個人都能把我慢、我執、無明去除,人與人之間就不會產生是非!

  〔活的大藏經〕

  要將是非當教育,不要將人事當是非。前者能將種種不順心的行為轉化為重組自我的利器,後者只會讓你覺得人生很痛苦。其實,每天的瑣碎事務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經。

  第八篇《自「貪慾」說起》 煩惱菩提

  〔去貪瞋癡〕

  世間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內外、事理不能調和,皆源自「貪、瞋、癡」。有此三念,故爭長論短,永無休止。

  〔有得必有失〕

  欲深無底,貪無止盡。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會有失的痛苦。

  〔填不平的洞〕

  世間的海可以填平,但是人的鼻下橫——小小一個嘴巴,卻永遠填不滿。

  〔多求多變〕

  多求也多變,多變也多生,多生也多滅。生生滅滅,日日年年。

  〔少欲少煩惱〕

  同樣是過一輩子,慾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氣力,才能滿足需求;而慾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煩惱,便能安穩的終此一生。

  〔去貪就簡〕

  去貪就簡,可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與解脫。

  〔以理性克制欲心〕

  道心亦即理性。慾念如果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理性如能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煩惱由心起〕

  所謂的煩惱,並非以人的生活物質作標準,而是以心境狀態來分別。人若不知足,就永遠處在煩惱中。

  〔苦惱凡夫〕

  人生的苦惱不分貧富貴賤皆有之。

  〔不知足煩惱多〕

  芸芸眾生,本來可以相處自在,過著和樂、安定的生活。但因「心無厭足」,為了多求,難免心起煩惱,增長惡業。

  〔有求是煩惱〕

  人都是求「有」,什麼叫「有」呢?有就是煩惱。

  〔別怕病痛〕

  不要把病痛看得太嚴重,心有煩惱,則無法解脫。

  〔視痛為劫]

  痛有兩個詞:一個是痛快,另一個是痛苦。而對痛苦時,要「痛快」,也就是視「痛」為「劫」。「痛」去「劫」消,則病痛反能帶來「劫後歸來」之快。

  〔重生〕

  死掉過去的煩惱心,生出今日脫脫境界。

  〔學習平常心〕

  要學得「平常心」。一個人若有平常心,則無論遇到任何環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瞭解世間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會害怕惶恐或憂愁苦惱。

  〔不要將人事當是非〕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樂,就不要把人與事當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煩惱——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的接受。

  〔擴大心胸〕

  把心胸放開,自然就可斷除煩惱。為何人會有煩惱?是因為心胸狹窄,容納不了不喜歡或是比自己能幹的人。

  〔少發脾氣〕

  發脾氣對內對外都是煩惱,對內自己起煩惱,對外困擾他人。

  〔轉煩惱為智慧〕

  透過惱轉成智慧,這個煩惱才有意義。

  〔人生如一本書〕

  將所有的病苦、困難或煩惱,當作人生最好的教育,也當作是人生另一種「再充電」。每天過日子,就像讀一本書一樣地掀開每頁紙;而每天所遇到的人事或煩惱,就是這頁紙上的一句銘言或一個警語。

  〔塵境皆無性〕

  禪門中有一則公案,說明凡事擔心、害怕,是癡執的表現。

  有一位禪師在打坐時,忽然出現一個境界——看見一個沒有頭的人,禪師當下說道:

  「無頭,頭不痛」,說罷境界隨即消失。過了一會兒,又出現一個沒有身體,只有頭和四肢的形相,禪師言:「無腹無心,不餓也不憂」,隨後境界又消失了。沒多久,又出現一個沒有腳的形相,禪師言:「無足不亂跑」,言罷境界全部消失。禪師因而悟到——「塵境皆無性」。

  〔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是菩提。

  第九篇《解讀「幸福」與「財富」》 覺天地之廣闊

  〔福中之福〕

  人生的幸福沒有準則。能關心別人、愛護別人者,即是福中之福人。

  〔做個造福的人〕

  這世界總有比我們悲慘的人,能為人服務比被人服務有福

  〔量大福就大〕

  多原諒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最可愛也最可愛〕

  一生的罪與福,都是人自作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愛的也是人。

  〔有願就有力〕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

  〔自造福田〕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苦盡甘來〕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平安就是福〕

  求福壽倒不如求平安,平安就是添福壽。

  〔施比受有福〕

  施比愛更有福。真正的快樂,是施捨出去後的那分清淨、安詳與喜悅。

  〔做個平常人〕

  最平常的人最富人。

  〔有價的東西〕

  世間物質的喜好只是一種潮流。太平年代金銀玉石是寶,而戰爭時期米糧衣布是寶。所以,世間所謂「有價」的東西,完全在於人心的潮流及虛榮的作祟。

  〔身外之物〕

  錢財本是身外物,身外之物當然就有聚散的時候;因此,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

  〔人生終有聚散〕

  人生想得透徹一點,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永遠與我們為伴。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物,也終有離別聚散的時候。所以,又有什麼東西捨不得呢?

  〔覺天地之廣闊〕

  若能從物質的愛慾中跳脫出來,心自然天廣地闊,無限豐饒。

  〔助人最快樂〕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能付出、助人、救人,最是快樂。

  〔追求真理〕

  凡夫追求財物,聖人追求真理。

  〔一時的虛榮〕

  世間一切精巧特質——色相,只不過是滿足凡夫心的一時虛榮而已。

  〔成功之人〕

  不受貧賤擊敗挫傷的人,不因富貴驕奢慳吝的人,都是成功的人。

  第十篇《言談聲色之間》 那麼輕,卻又那麼重

  〔聲色要輕柔〕

  人與人相處,都是以聲色互相對待。講話是聲,態度是色,因此與人講話要輕言細語,態度要微笑寬柔。

  〔說話要恰到好處〕

  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所以,話要講得恰到好處,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話語要謹慎委婉〕

  話語要謹慎委婉。面對知音,不必說得太明顯就懂;不是知音,說得再露骨也沒用。

  〔正確的教導〕

  教導別人也要分內與外。對外要柔,對內要正。

  〔你是好人嗎?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聽懂話,說對話〕

  聽話、說話要完整,不要只揀前一句、後一句,合起來剛好尖尖的刺進人心,創傷也就不可彌補。

  〔善用自己的身體〕

  不要把能說話的嘴巴,用在搬弄是非、造口業;也不要把能行動的身體,用在吃喝玩樂、耽戀物慾。

  〔牢牢記住好話〕

  人間好話,要如海綿遇水般牢牢吸住;世間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堅固,水過則干。

  〔另一種修行〕

  面對惡言惡語,也是一種修行。

  〔不要壓到別人的心〕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話語秤起來不重,但稍不慎,卻會重重地壓到別人的心。反求諸已,我們也要自我訓練,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軋傷。

  〔對人寬心,講話細心〕

  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常自我反省,緊記「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如此必可化解「含毒」之心,圓融一切眾生。

  〔清醒的心〕

  內心平靜快樂,頭腦清醒,考慮事情就會清楚周全,說話就會得體。

  〔用清淨的心眼看人〕

  用清淨的心眼看,就不會彼此碰撞。聲無形無量,色乃假相,不必拿聲、色來壓迫自己的心眼。

  〔善用耳根〕

  以清淨的耳根,接受清淨的語聲;以圓通的耳聞,吸收世間的善音。

  〔一言為重〕

  一言為重,千言無用。言重則信重,信重則有大用。

  〔人性之美貴〕

  人性之美,莫過於誠——誠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貴,莫過於性——信乃人生立世之本。

  〔誠信不可失〕

  古人說:「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

  第十一篇《靜思「懺悔」》

  〔人要自我批判〕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墮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裡,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課,也是人格昇華的階梯。

  〔不要隨便原諒自己〕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應時時自我警惕。

  〔美德與損德〕

  原諒別人是美德,原諒自己是損德。

  〔高尚的品格〕

  勇於承擔,是一分動人的力量;勇於承擔錯誤,則是一種高尚的品格。

  〔重新面對錯誤〕

  不能因為自己的錯誤,就不敢再碰同一件事情;反而應該修正錯誤,重新去面對它,好好把它完成。

  〔注意小習氣〕

  大錯容易反省,小習氣不易去除。

  〔心靈的告白〕

  懺悔是心靈的告白,也是精神污染的大掃除。

  〔如何莊嚴自己?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莊嚴此生,自尊已靈呢?唯有二個字:「慚恥」。

  所謂的「慚」,就是犯錯了要趕快認錯,而且以後不會再犯,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慚恥,就是有慚愧的心。

  〔人人皆有良知〕

  懺即「發露先惡」,悔即「改往修來」。

  人人皆有良知,能勇於面對現實、懺悔反省,始能自

  覺錯誤。

  若能進而坦誠告白,誓願改過,併力行正道,就能明心見性,清淨圓滿。

  〔懺悔得清淨〕

  凡夫眾生,孰能無過?吾人自懵懵無知而至體認世事,不論有心或無心之過錯,皆須懺悔。

  懺悔則清淨,清淨則能去除煩惱。

  〔時時自我教育〕

  當一個人沒辦法自我教育時,也就無法再接受別人的教育,因為他的成長實已停止。

  〔慎防過失〕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是罪。學佛應慎防過失,切莫覆藏罪惡。時時發露懺悔,改過自新,方得安然自在!

  〔常靜思反省〕

  人應當靜思反省,以拔開心靈的洄瀾,發掘智慧的泉源。則世出世間無一事不通,無一物不解。

  第十二篇《成功、願力與持志》 一粒種子的力量

  〔專心一意〕

  人生有如高空走索,應專心一意往前看、向前走,不要回頭空懊惱。

  〔走對人生路〕

  人生這段路並不長,但卻不好走,因此必須步步謹慎,切莫迷了路,走錯了方向。

  〔調整自己的腳步〕

  年輕力壯時,可以一口氣往上衝;但衝力過猛,不免又筋力盡。於是走走停停,因頓繁勞,目標還在遠方。

  〔成功來自堅忍〕

  成功,是依靠堅忍的力量,潛蘊蓄積長期奮鬥而成就的果實;並非僅憑一點血氣或一時的衝勁而僥倖得來。

  〔堅定志向〕

  善用力氣的人,不急不徐;善守理想的人,不猛不馳。一志向前、堅定不移,終可達成目標。

  〔以願心改變〕

  命無定論,是很難理解的事。但是,命卻可由自己的願心來決定。

  〔內在的圓滿〕

  才華洋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卻因所求沒有止境,不易尋得內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決心〕

  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

  〔志的可貴〕

  人窮,志不能窮;富有,志更要富。

  〔人生要有志向〕

  做人應有一分自己的志向、願心、趣味。人生如果沒有志向,即如握筆畫圖,不知要畫什麼?東塗西抹,終究不能畫出完整的圖形。

  〔人有無限可能〕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看重自己〕

  不要輕視自己的力量。世間善事沒有一項「做不成」,也沒有一個人「無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們的,因為那滴水已和缸中的水結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是別人的。

  〔水中泡影〕

  畫餅不能充飢,水中泡影不能串成項鏈。

  〔路是人走出來的〕

  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路,必須從第一步開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提得起,放得下〕

  要提起就完全提起,要放下就全心放下。

  〔菩薩人格〕

  菩薩的人格,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完成。

  〔佛心無遠近〕

  佛心沒有遠近,人的願望也沒有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達到宏願。

  〔耕耘眾生心田〕

  願傚法佛陀的精神,學做大農夫耕耘天下眾生心田,化荒蕪成大福田。

  〔利濟眾生〕

  利濟眾生的事業,需具足三種力量:一是自力,二是佛力,三是眾緣平等力。

  自力——以福慧因緣為自力。想得福緣要自種福因,自己播撒種子。

  佛力——有了自力以後,再祈求佛陀慈力加被、慈光常照,願已心與佛心融匯一處。

  眾緣平等力——佛與眾生本性平等。恭敬供養一切眾生的心,要與恭敬供養佛陀的心一樣。

  〔學佛如初〕

  發心容易,恆心難持;光說不練,無法體悟真理,實棧道法。唯有學佛如初,始能證悟成佛。

  〔恆心〕

  恆心早起,是鍛煉慇勤不懈的功夫之一。

  第十篇《怎麼來寫「人」這個字》 在生命的白紙上

  〔萬物有別〕

  雖一地所生,一兩所潤,然諸草木各有差別。

  〔眾生眾見〕

  有眾生相即有眾生見。

  〔生命中的白紙〕

  每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張白紙,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動的文章。

  〔以大地為師〕

  在地宇宙間,沒有一項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沒有一項不是佛法,也沒有一項不是修心的功夫。只要肯用心去想、用心去修、用心去做,就沒有不能成功的事。

  〔人不能離群〕

  人既然生在世間,就不能離開眾緣,修行也不能離群隱世。真正的解脫是在眾緣中付出而得,也是在眾緣的煩惱中解脫。

  〔欣賞他人〕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

  〔成佛的本性〕

  其實,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如能發現自身的本性,自然擁有平等心,也就不會有你我高下之分。

  〔心靈殘缺最苦〕

  人的身體有殘缺不算苦,人性的殘缺才是真正的苦。因為世間的災難禍害,大都是由手腳完好,但心靈殘缺的人所造成的。

  〔一理能,萬理徹〕

  一理通,萬里徹。如能子徹真理,知道路在哪裡、自己在做什麼,一切明明白白、清清朗朗,就能把握自己。最怕的是不知道「我」是什麼,才會徬徨、苦腦。

  〔理得心安〕

  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須先得理;理得心安,即閤家平安。

  〔三不靠〕

  做人要做到三不靠:一不靠權力,二不靠地位,三不靠金錢。

  〔熟讀未來的路〕

  道理是人生一條長遠的路,地理不熟就會走錯路。因此,今生今世要讀熟未來的地理學。

  〔端正自己〕

  我們要教化一切有情,必須先端正自己。眾生剛強,他們的心態千差萬別摸不透。只有一個方法可以感化他們:那就是「誠」與「正」,誠正可以降伏無量剛強的眾生。

  〔道德是明燈〕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燈,不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做人要踏實〕

  做人要有踏實感,不要只有成就感。踏踏實實地做人,心中多舒服。

  〔無憾人生〕

  時,應分秒必爭;路,應步步踏實,此趟人生即無所愧感。

  〔把握時機〕

  毋需抱怨世間人情澆薄、功利主義、好心沒好報等不公現象。其實,這正是讓我們有所作為的大好時機。

  〔如何自我昇華〕

  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像

  〔人格若成,佛格就成〕

  佛陀設教在人間,就是要教育眾生回歸真如本性,做個真正的人。所以說人格若成,佛格就成;人格若不成都市,又如何成佛呢?

  〔成佛之道〕

  世間苦,做人亦苦,但做人是成聖成佛唯一的道路。

  〔最難寫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最難寫的一篇文章。唯有事事無我、無執,方能有所為。

  〔照顧身口意〕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文化如綠州〕

  人們若少了文化,就如同處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有學識、文化,才有美好的綠洲。

  〔常起歡喜心〕

  大喜,就是時時刻刻都起歡喜心。喜是沒有嫉妒、驕慢、瞋恚的心。

  〔散發生命的光熱〕

  不要把陰影覆在心裡,要散發光和熱,生命才有意義。

  〔君子和小人〕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笑的表情〕

  笑是一種表情,皺眉也是一種表情;呵斥是出聲,說話也是出聲。但是笑比皺眉好看,說話比呵斥自然。

  〔轉個角度看世界〕

  轉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來待人處事,人事無不輕安。

  〔培養真功夫〕

  平時沒事對別人很好,這不是功夫;當發生事情時還能對另人好,才是真功夫。

  〔遊戲人間的態度〕

  縱然是遊戲人間,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謹謹慎慎,不要唏哩嘩啦。

  〔道德觀的自由〕

  自由,在個人要有道德觀的約束;在社會應有法律加以規範。否則,就易於「野而無禮」;野則橫霸——力大、聲大、欲大、權大,縱情放行,心無閘欄,而「自由真義」反倒遁退難伸。

  第十四篇《「做事」種種·「事理」種種》 工廠即道場

  〔工廠即道場〕

  工作就是運動,工廠即是道場。

  〔信心、毅力、勇氣〕

  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克服難題〕

  盡人事、聽人命,不要把「難」放在心晨。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了。

  〔從失敗中站起來〕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立起來。

  〔發揮勇猛心〕

  人應有捲起褲管下水的勇猛心。如果已經站在水中了,就不必擔心流汗或下雨。

  〔不要怕煩惱〕

  舉凡有事就有煩惱,若要做事,就必須先下決下——絕對不怕煩惱。若不怕煩惱,則任何困擾都可解決。

  〔念慈在慈〕

  所謂「念慈在慈」,即是手在工作時,心思就在手上;雙腳走路時,心念就在腳上;開口說話時,精神就放在嘴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要做好安全的準備,以防萬一。不要輕視風小、不要輕言火弱,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才智和能力〕

  被人支配的人,是有能力的人;支配人的人,是有才智的人。

  〔人生無常〕

  人生無常!社會需要你,就必須趕快付出;今天走得動,就趕快起步走。

  〔人生好比爬坡〕

  人生好比爬坡。要找一個上好的目標,以短暫的人生朝這個目標邁進,中途不能懈怠。因為上坡時一旦鬆懈,就會倒退;也不能把目標設在峰頂上,因為一山比一山高。要選擇最佳、最適當的峰頂勇往直前,日積月累,最後功德成就才會大。

  〔把穩方向盤〕

  不要擔心載重,只要把穩方向盤,任何車都能開。當別人到達的同時,自己也到達了。

  〔不要抄捷勁〕

  不要走叉路、抄捷徑。因為所選擇的小路可能是條死巷、走不通,終究還是得回到原路,反而平白多繞了許多路。

  〔無有二念〕

  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抱持一顆「精進」心。精就是「不雜」,進就是「無退」。意即要做一件事,必須專心才能做得成,無有二念才會有進步。

  〔做才會進步〕

  社會的進步不是用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不要懂理不懂事〕

  現代人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

  〔為正義而犧牲〕

  在正義之聲的呼喚下,願意犧牲者有多少呢?

  〔何謂真理?

  何謂真理?理事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理。

  〔以理轉事〕

  事不能脫離它的「理」,以「理」為中心,諸「事」綿環繞周圍。要以理來轉事,不是拿事來轉理。

  〔理圓事圓人圓〕

  理與事之間需要的是人,理圓、事圓則人圓。

  〔人多力量大〕

  天下的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的事一個人做不盡。同樣的,一個人也無法成就天下所有的功業。

  〔守住原則〕

  凡事要守好自己的原則,不要牽強應酬;常去應酬,往往度不到對方,反而會被下水!

  〔做自己該做的事〕

  如果影響不了別人,就做自己該做好的事吧!

  〔佛陀的三不能〕

  即使佛陀也有三不能:一、眾生定業不能轉,二、無緣眾生不能度,三、不能度盡一切眾生。

  第十五篇《因緣、感恩與死生》 當一滴燭淚落下來

  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

  〔對機就是好〕

  凡事對機即是好。

  〔及時播種〕

  我們若有純良的種子,一定要把握因緣時機種入土中,並且給與充足的陽光、水分、土壤和空氣,才能順利成長。

  〔不要空過因緣〕

  有願放在心裡,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皆是空過因緣。

  〔不要錯失良機〕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就會稍縱即逝!

  〔充分使用物命〕

  一件東西能充分使用時,就會突顯它生命價值的存在;如不加以愛護恆用而任意毀壞丟棄,就如同扼殺了它的生命。

  〔人生如舞台〕

  人生如舞台。定業來臨,會演出令人料想不到另一齣戲。

  〔活得心安意足〕

  人生在世,一切物質只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利行。因此,對物要心存感恩、愛惜及知足。如此,生活在人間就會處處感到心安意足,時時覺得歡喜快樂。

  〔不要辜負一切眾生〕

  每天要感謝父母與眾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負父母與眾生。

  〔感恩付出〕

  一個人面臨絕境時,還能心存感恩很是難得。永保感恩心付出的人,比較不會陷入絕境。

  〔有心才能點燃〕

  一支蠟燭如果沒有心,就不能燃燒;即使有心暗好。

  〔膚的力量〕

  一滴淚落下來,立刻就會被一層凝結的薄膜止住;因為天地問自有一種撫慰的力量,這種力量叫做「膚」。生死之痛,其實就像一滴燭淚落下來,突然被「膚」

  〔死又何曾死?

  佛經上說:「生又何嘗生?死又何曾死?生生死死,本來就同在一個循環中;所以說: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

  第十六篇《「道」與「性」、「信」與「迷」》 有限的人生,無限的世界

  〔事世皆虛迷〕

  世間言語、文字或名位,繽紛迷離,姿影綽約——因其多彩名變,故不真實。

  〔修行的工具〕

  變動的道非真道、只是修行的工具而已;故須能取、能捨、能善用而不執迷。

  〔捨船就道〕

  對修道者而言,語言、文字皆如渡船。為達彼岸,自須善用此船;既達彼岸,即應捨船就道,勿再戀棧。

  〔道不能「說」斷〕

  以有限的人生面對無限的世界,非「言語」所能「道斷」;尤其潛心向道者,真正的說法、傳道。如果只靠語言、文字,「道」即斷了!真道須心會意解、躬身實踐,不能徒靠文字或語言來傳達。

  〔真道須力行〕

  實實在在的道不是看來的,也不是聽來的,而是要真正去做——確切去實踐,才能表達出真道。

  〔形實如一〕

  無「形式」則不足以顯「內容」。然形式要取諸「中道」,不可野亦不可亂,尤其不可輕忽「形實如一」的掌握。

  〔有與無之間〕

  事事皆「有」則會迷,樣樣皆「無」則會斷;言「有」則執常,言「無」則執斷。

  〔不要迷信自己〕

  多數人的心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總以為天下唯我獨尊,唯有我能力最強。人應該相信自己,但是不可執著。

  〔貪之迷〕

  有些人,沒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獄,一直為貪圖慾念享受,造作很多損人不利已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於有天堂地獄而貪圖功德,這二者都是「迷」

  〔必須智信〕

  無信與迷信二者,寧願「無信」也不要「迷信」。信必須智信,不可捕風捉影。

  〔勇敢面對現實〕

  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動輒求神問卜。心若迷時會很苦,苦在自己無法作主。

  〔迷信不如無信〕

  迷信不如無信,學佛一定要轉迷為智,離開眾生的煩惱心,回歸清淨無染的佛信。

  〔做個智信者〕

  智信者深體佛法之精神,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

  〔正信〕

  人有正確的信仰,在人生旅途走的路就不會有差錯。人的觀念如果不正,就不能正業;觀念如果偏差,所做的事也易於出錯。

  〔心正則氣盛〕

  正信的宗教在於心正,心正則氣盛,氣盛方能自在。迷信就會疑心生暗鬼、問神卜卦,取信於籤詩、茭杯,而無法真正深入教理。

  〔唯心是佛〕

  正信的佛法,不說感應、不說神通,唯心是佛。

  第十七篇《修養、修行、禪》 浸潤在人性的源頭裡

  〔整體美〕

  整體的美,在於個體的修養。

  〔四威儀〕

  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均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自然地顯露出來。走路有走路的風度,站立有站立的姿勢,坐有坐的形態,睡臥有睡臥的姿態……

  〔培養氣質〕

  有人常埋怨自己長得不漂亮、沒有人緣,其實人緣並不在於色身,而在於氣。氣氛則由修養中培養而得。

  〔顯於外,修於內〕

  修行,主要是「修心於內而顯於外」。心在內沒人看得見,唯有借行於外的整齊以顯示內在的清淨。

  〔何謂修行?

  常有人把「修行」誤認為是出家人的專用名詞,其實修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應有的生活修養。「修」是修心養性,「行」是端正行為。

  〔時時退讓一步〕

  退讓一步以成全別人,即是修養,即是修行。

  〔修行靠自己〕

  修行得自己下功夫,靠自己的精進來啟發靈明的覺性,不能期望無修自成的果實。

  〔了知人性的本然〕

  修行不在於長篇大論,也不是高深難解的抽像概念,而是如實、深切地了知人性的本然。

  〔身心如一〕

  靜座是為調身、調心、調氣,要調得身心如一,動靜一致。

  〔靜坐的用意〕

  靜坐深思的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養壑蓄精,反觀內心自性,反省過去,慎思現在,警惕未來。亦即:止惡——諸惡莫作;持善——眾善奉行。靜坐不離此意,即是真修行。

  〔活著往生〕

  活生生的往生(),當下即是淨土。(註:死後在宗教上來說,為新生命的再啟發;是捨掉舊的、更換新的,走向更好的天地,故曰「往生」。

  〔當下轉凡入聖〕

  修行不是在最後一口氣才往生西方,而是當下活生生的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把凡夫心換成慈悲清淨心。

  〔兩種修行人〕

  立志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迫,而有修道以求解脫的衝動;另一種人是因為他找到了自我。對後者而言,生活體驗與挫折只會使他更加堅定信仰。

  〔醫院也是道場〕

  醫生在病人的眼裡就是活佛,護士就是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所以,醫院應該是大菩薩修行的道場。

  〔力行四攝法〕

  修持菩薩道,須力行「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佈施——「施比受更有福」,欲做菩薩,要不斷付出而無所求,將心力、勞力、財力、物力等皆歡喜施捨,則人生自然幸福安樂。

  愛語——柔聲悅色,令人聞之欣慰、見之敬愛。誠懇的愛語,可掃除一切人我煩惱,解開心結鬱悶,化干戈為玉帛,轉暴戾為祥和。

  利行——攝持身、口、意行善,利益眾生,慈悲濟世,即無上功德。

  同事——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身處苦難娑婆,應先自我淨化、以身作則,感化週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個人,並鼓勵眾生一起力行菩薩道。

  〔心淨意誠則氣靜〕

  一般人常誤以為「打坐」才是禪,其實禪修打坐,目的是要修得心淨、意誠、氣靜。禪、靜、誠三者不能分離。

  〔禪定〕

  一切言行舉止能精神統一,心念一致,就是禪定。

  〔三昧正定〕

  正信佛教的禪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磨練所成就,屬修道的方法之一。

  〔心住於一境〕

  真正的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煩惱妄想,能集中精神一、一心不亂,往茲在茲、念茲在茲,使心住於一境。

  〔善用時間〕

  善於利用時間的人,無時無刻不是修行參禪的好機緣。

  〔參活禪〕

  學佛,要學活的佛;打坐參禪,要學活禪。能使平常生活中的舉止動作無不是禪,才是真正的活禪。

  第十八篇《走向「學佛」之路》 無聲的說法

  〔無所求的奉獻〕

  無所求的奉獻,及為一切眾生而修養自己的言語行動,就是學佛。

  〔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不只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更教我們如何包容人、不與人計較。

  〔極致的修養〕

  學佛要修養到無論發生什麼事,心中都沒有絲毫委屈感。

  〔愛心加耐心〕

  不先培養「愛心」和「耐心」,則佛道難成。

  〔做人是成佛之基〕

  成佛不成佛,端在做人。

  〔人人皆有佛性〕

  信佛不是信一個偶像,而是信仰佛陀的人格,再反觀自性,相信自己與佛陀有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人人都可發揮真如本性。

  〔做自己的主人〕

  學佛須先瞭解無常的道理,如能了徹此理,才能來去自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邁向光明的境界。

  〔簡單就是法〕

  教法不必聽太多。若能身體力行,簡單的一句偈文就是真法,就能啟發真正的善根。

  〔三理四相〕

  人生無常。物理有成、住、壞、空;心理有生、住、異、滅;生理有生、老、病、死。這些道理我們若能透徹,就不會在人與人之間計較;不在人我是非中計較,自然能專心於道,不會在現實的人生中隨意起心動念。

  〔如來的形象〕

  學佛若學得心在寧靜中,意在微細分析中,則天下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無不是如來的形象。

  〔學佛三心〕

  學佛要有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

  〔學佛前後〕

  學佛之前,生命像一張白紙,橫寫豎畫,隨心所欲。學佛之後,生命像在紙上寫字,要端正規矩才能給人看。

  〔無聲的說法〕

  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但有時卻比有聲更為深刻。

  〔一貼歡喜良藥〕

  法譬如水,能洗淨眾生被污染的心;法譬如藥,藥無貴賤,能應病即是良藥。歡喜心即是一貼良藥。

  〔妙法貴在應用〕

  若眾生需要,滿山遍野的一草一木無不是藥;若非眾生所需,則再珍貴的材質也不是藥。佛法亦如是,無經不深,無經不淺,無高無低,無大無小。眾生的心若能吸收應用,即是微妙大法。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