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
星雲法師
18/03/2015 06:0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聽聞容易實踐難,侮慢師尊總是閒;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聽聞容易實踐難」,我們聽聞佛法、聽名人學術演講是很容易的,由聽聞而履踐,照著這些道理去實踐就難了。尤其人都有一個通病,講時似悟,對境生迷。聽講的時候,好像什麼都聽懂了,可是面臨真實境界時,又有些生出迷惑來。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尊師重道,「侮慢師尊總是閒」,尤其佛法是在恭敬中求,你有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道,你有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道;恭敬心不夠,道行不過是幌子,當然也就沒有多少價值。
  
  「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時下一些青少年,往往自大貢高,在求法、求道、求學上生起我慢的驕心,就算聰明蓋世也沒有用。經典上說:求道要「如器受於水,應離三種失」──求道的人就像以器皿裝水,如果器皿有漏縫,水就沒辦法裝了;器皿倒覆蓋著,水也裝不進去;器皿如果骯髒,水裝進去就會變質。這三種過失裡,器皿有漏,比喻對真理迷惘;器皿覆蓋,喻貢高我慢;器皿骯髒,是指成見、執著的染污。所以我們拜師學道,應警惕勿犯這三種過失。
  
  學道又如「種植於地,也要離開三種失」,在地上播種,如果沒有將種子撒入泥土,鳥會很輕易地吃了它;如果你播在荊棘叢中,種子就很難生長;如果把種子撒在堅硬的石頭地上,也一樣長不出東西。所以我們求道求學,不要輕易被人左右,不要自大自滿,忽略好的道理,或雜念妄想膨脹太多,能避開這些缺失,那才是一個學道者真正的態度,也才是一位智慧正見的覺者。

 

.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
  
  --明.憨山德清
  
  「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我們想見到宇宙的真理,識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自己的前程,就要拋卻身心,不計較一己的榮辱得失,一切放下,真心的法王就會顯靈出來。至於自我的前程如何?富貴?榮華?疾苦?都不必問行藏了。佛教的經典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的道理揭櫫得清楚明白了,所以不必再問行藏,問因果,只要看看自己的行事為人,就可以知道自己命運的好壞了。
  
  有些人沉迷求籤問卜,不外想預知自己的未來怎麼樣?自己不積功德,不修因緣,向外妄求有什麼用?不必別人替我們預卜,自己就可以心裡有數。
  
  過去有一位沙彌,本來世壽已盡,他的師父有神通,知道他餘日無多,就讓他回去和母親見最後一面。沙彌在歸途中,看到一堆螞蟻被水圍困,一念慈悲心起,就隨手摘一片樹葉搭在水上,讓螞蟻逃生。他回寺以後,師父一看,因果驟變,他的世壽又延長了。
  
  「但能識得娘生面」,只要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識知自己的娘生面,就會知道自己的好與壞,念念向善,就「草木叢林盡放光」了。常有人問: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人能成佛,花草樹木當然也能成佛,只要我們的心正直慈悲,世界就能正直慈悲!猶如雲行雨施、風生水起,慈心世界多善人!

                                       

.月色松聲總見聞,禪心妄想聖凡分;消歸一念無生處,此意如何把似君?
  
  --明.憨山德清
  
  這是一首表達禪者自悟心境的詩偈,一般人不容易體會。「月色松聲總是聞」,一輪皎潔明月,與山間松柏聲相輝映,景色多麼幽美!凡人看到明月是明月,聽到松聲是松聲,禪者卻不只看明月,不只是聽松聲,他還看到、聽到開天闢地以來的真理,你能說他證悟的世界與世間相違嗎?不是!唯有見到月色不是表相的月色,才是真正的月色;聽到的松聲不是耳邊的的松聲,才是大自然真正的音聲!
  
  所以一般人以為「禪心妄想聖凡分」,禪心是禪心,妄想是妄想,聖人是聖人,凡夫是凡夫,還是有分別的。
  
  佛教將世間分為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我們稱為四聖;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稱為六凡。四聖六凡合起來,剛好是十法界。我們每天在這十法界裡來來去去,一天好幾回。比方說:我們心裡很清淨、很慈悲,就是在天界;一念瞋愚痴升起,是地獄界、畜生界……。一天當中,我們的心緒時而慈悲,時而貪瞋,不是天上、人間來往好多次嗎?
  
  「消歸一念無生處」,雖然十界俱在,要緊的是你不要任由妄想分別來來去去,要像《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否則你心有所住,有所掛礙,日子就會不得安寧。
  
  「此意如何把似君」,這種無住才能安住的深意,要如何訴說?一切都要靠自己用心體悟,如人飲水冷自知,禪的境界是生死的境界,要靠自己去實地修證!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