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佛教
越南佛教史略
釋聖嚴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83期(1980.10)
08/02/2010 03:1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Mục lục

 8204_but_thap_1.jpg

   在中國鄰近的國家之中,越南和韓國及日本相同,同樣是接受了中國的文化而成長的國家,若從政教的關係及地理的接壤而言,越南則更類似韓國之與中國的淵源。

  所以,由中國人來寫越南的佛教史,特別有親切感。

  打開中國的歷史地圖,我們就可看到,今日越南的河內,本是屬於中國版圖的一個地方:

  秦始皇時代,河內稱為象郡。

  漢武帝時代,河內稱為交趾都。

  西晉時代,越南稱為交州。

  唐代的越南,設立安南都護府,置靜海節度使。

  不過,當時的越南,僅指現在的北越而言。佛教的輸入,亦即沿著中國向南的路線,漸次到了越南。

 

一、佛教傳入的初期

  現在的越南,位於中國廣西及雲南的南鄰,她的西鄰是寮國及柬埔寨,東面及南面則臨南海,由北至南,是一個細長形的國家。

 

  佛教傳入越南的最早傳說,也有很多。

  一般相信,第一個將佛教傳到越南的人,是漢獻帝初平年間(佛元七三四至七三七年──西 元一九0至一九三年),有一位蒼梧(今廣西梧州)人叫牟子,他精通儒道,而醉心於佛教,據佛祖通載卷五說他:「會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 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這就是牟子理惑論的成因。唯以牟子的年代,近世學者,多有置疑,故此僅作參考。其次,見於梁高僧傳卷一的康僧會傳:「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於交趾。會年十餘歲,二親並終,至孝服畢出家。」「篤至好學,明解三藏。」根據這一記載,康僧會時,越南已經有人出家,並且有了三藏教典。他的生年雖不詳,圓寂是在晉武帝太康 元年(佛元八二四年──西元二八0年)。

  到了晉惠帝永平四年(佛元八三八年──西元二九四年),有天竺沙門耆域至洛陽,這是一位神異僧,佛祖通載卷六記有他的事蹟,並說:「初域來交廣,並有靈異。」可見耆域也到過交川及廣州弘傳佛法的了。根據越南的古珠法雲佛本行語錄的資料說,和耆域同來交廣之地的,尚有一位丘陀羅。

  從這些資料之中,我們僅能找到零星的記載,卻不能證實當時越南佛教的如何盛行。

  此後,越南即因中國與印度方面由海路發生直接的交往,而成了中途站,到了西元第八世紀之頃,其受印度的影響很多。主要的資料,見於義淨三藏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明遠法師,是益州(今之四川)清城人,梵名振多提婆,「既慨聖教陵遲,遂乃振錫南遊,屆於交趾,鼓舶鯨波,到訶陵國(今之爪哇),次至師子洲(錫蘭)。」(卷上)

  僧伽跋摩,康居國人,他是唐高宗時代來華的,後來奉高宗敕令:「往交趾採藥。於時交州,時屬大儉,人物餓饑。於日日中,營辦飲食,救濟孤苦,悲心內結,涕泣外流,時人號為常啼菩薩也。纔染微疾,奄爾而終,春秋六十餘矣。」(卷上)

  曇潤法師,洛陽人:「善咒術、學玄理、採律典、翫醫明」,「振錫江表,拯物為懷,漸次南行,達於交趾,住經載稔,錙素欽風。」卷上

  慧命禪師,從海路赴天竺,船經占波(今之越南),遇風暴。(卷下)

  智弘律師,洛陽人,及荊州江陵的無行禪師,相伴至交趾,過了一夏,再往室利佛逝國(今之印尼蘇門答臘)。(卷下)

  在交州出身的僧人,見於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也有好多。例如:運期、解脫天、窺沖、慧琰等四人即是。

  運期:「交州人也,與曇潤同遊,仗智賢取具,旋迴南海,十有餘年,善崑崙音,頗知梵語。」運期也是成都會寧律師的弟子,會寧嘗與訶陵島的智賢(若那跋陀羅)共譯出小乘涅槃經,送回京師之後,又還往交趾。(卷上及宋高僧傳卷二)

  解脫天的梵名為木叉婆提,此人:「汎舶南溟,經遊諸國,到大覺寺,遍禮聖蹤,於此而殞,年可二十四五耳。」(卷上)

  窺沖是明遠的弟子,隨師遊南海,經師子洲,向西印度:「其人稟性聰叡,善誦梵經。」「到王含城,遘疾竹園,淹留而卒,年三十許。」(卷上)

  在我們見到的資料來說,越南的初期彿教,沒有系統可求,僅從過往該地及僧人遊學的零星記載中,得到若干消息而已。

二、佛教的發展與朝廷

  自從西元第二世紀至第十世紀前半紀為佛教的第一期。也既是移入期;從第十世紀之後半紀至第十四紀之末,為佛教的第二期,也即是發展期。

  佛教在越南的發展,頗得力於越南朝廷的擁護。越南王統之成立,是在宋太祖開寶元年,由丁部領成立了大瞿越,是為丁朝,歷兩主而亡,計十二年(佛元一五一二至一五二四年──西紀九六八至九八0年)。

  丁先皇崇信佛教,於太平二年西紀九七一,定文、武、僧之三道的品階,並賜僧統吳真流以匡越大師之號,另授張麻尼為僧錄,鄧玄光為崇真威儀之職銜。

  丁朝亡後,即為黎朝代起。

  黎朝第一位皇帝,叫做大行皇帝黎桓(佛元一五二五至一五九四──西紀九八一至一00五年),唯其也僅三主二十九年而亡,在第三主黎龍鉞應天十四年(西紀一00七年)之春,遣其弟明昶及掌書記之官黃成雅,入宋進獻白犀,並乞大藏經,二年後,如願而歸。

 

  佛教黃金時代之出現,是在李朝王統繼起之後。

  李公蘊為李朝的太祖(佛元一五五四至一五七二年──西紀一0一0至一0二八年),定都 於昇龍城(今之河內),改國號稱大越,文治武功,都很卓越。因他幼時受教育於佛教僧侶,曾生於古法寺,他的父親李青雲,亦為僧統萬幸禪師的弟子,故其親炙 佛教,殊為深刻。當他即位,便賜衣服於僧人。順天元年(西紀一0一0年),詔出府錢二萬緍,於天德府建寺八所,並立碑錄功,又於首都昇龍城內,營造宮殿,建築興天御寺,五鳳星樓,及其他的寺院,城外則創建勝嚴寺、天王寺等的寺院。更下詔諸邑,使之修復寺觀。順天二年,又於城外建四大寺。

  佛教由於太祖之保護,便打下了盛大及發展的基礎。而其接受宋朝的影響很大,或迎三藏教典,或倣宋制,以考試天下百姓而度為僧,並設戒場以傳授戒法,太祖則親幸建於昇龍城內的真教寺,可見其皈依佛教之虔誠了。

  第二主太宗(佛元一五七二至一五九八年──西紀一0二八一0五四年),他對佛教之崇奉,也不讓於其父。天成四年(西紀一0三一)之秋,親向無言通系下的禪僧禪老,參學禪學,同時他也建了好多座的寺院,於寺院落成,便設法會,詔赦天下。前後大赦,計有三次。又於乾符有道二年(西紀一0四一)十月,命工匠雕刻佛像千餘,繪畫佛像千餘,製作寶幡萬餘,竣工之時,開羅漢會,又行大赦,並免天下稅錢之半,除此之外,尚有許多的佛事。據說由王室飭建的寺觀達九十五幢,因佛事而豁免人民之稅者,先後兩度。最後於西紀一0四九年,因夢見觀音菩薩帶往瞻拜蓮花法座,便敕建延祐寺,該寺仿照蓮花形,建於河內城人造湖中的木柱上,所以俗稱獨柱寺,可惜此寺的三寶座,已於西紀一九五四年法軍將行撤退時,被暗行破 壞了。

  第三主聖宗(佛元一五九八至一六一六年──西紀一0五四至一0七二年),聖宗不但信奉佛教,甚至被越南人形容為越南的阿育王。替他御宇之前三年,宋朝的軍隊初與占城交鋒,奏凱班師後,將俘虜分發各官為僕役,承受此優待的官僚中,有一僧官一日因事外出,歸時即見在他的語錄帙上,有 被修改的字跡,不禁愕然;經查問之後,始知是一俘虜來的囚兵所為,此僧官即將此事啟奏朝廷,上宣此一囚兵入朝,以佛理詰之,應對如流,至是方知此囚兵乃是 中國的一位禪師,法號草堂,因在占城行化而被當做俘虜逮捕了。朝廷即命其入越南僧籍,住於開國寺,大張法筵,並得聖宗之崇敬而執弟子禮。

  聖宗信奉佛教而行仁政,嘗於某冬因觀音現身宮中,即以大悲之旨,眷念貧苦民眾,以及獄 中囚犯之疾苦,故其每行賑濟及恩赦之盛舉。龍瑞太平三年(西紀一0五六),建立崇度報天寺,並築十二層塔,又以銅萬二千斤,鑄造洪鐘,帝親作鐘銘。又因幸 寺觀,求後嗣應驗,乃大喜而再行大赦。

  同時,在聖宗之際,儒教也開始受到尊崇,於神武二年(西紀一0七0年),敕修文廟,塑周公及孔子等像,並畫七十二賢之像。唯到了仁宗之時,才下詔初設科舉制度,而使儒教獲得了普遍流行於民間之機運。

  第四主仁宗(佛元一六一六至一六七一年──西紀一0七二至一一二七年),仁宗於廣卯三 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西紀一0八七)擊退宋朝大軍之侵略,又進攻了南方的真臘及占城,並使之來朝納貢,可知此是一位英主。他對佛教也備極祟奉,除了修理 許多佛寺,並以枯頭禪師為國師,參與國政,而與丁黎二朝的匡越大師無異。其他佛事也不比以前諸王為差。他在位六十五年,擇才用人,內治外征,實為李朝的鼎盛時代。

 

  第五主神宗在位十年。

  第六主英宗(佛元一六八二至一七一九年──西紀一一三八至一一七五年,對於佛教,亦頗崇信,師事毘尼多流支系下的明空禪師,建立了永隆聖福寺,又修理了首都的真教寺。

  第七主高宗(佛元一七二0至一七五四年──西紀一一七六至一二一0年),雖亦歸信佛教,但是此時的國內各地,盜賊蓬起,內亂頻仍,國勢日衰。致到第八主惠宗(佛元一七五五至一七六八──西紀一二一一至一二二四年)時,饑饉遍野,民生困苦,帝遂因而發狂,終將政務委於次女佛金,自己則隱於真教寺出家去了,號惠光大師。

  惠宗的女婿陳守度,乃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物,趁此機會,他便代取李朝而有天下,結束了李朝二百一十五年的歷史。惠光大師亦終為陳守度所弒,後葬於寶光寺。

  陳守度,也就是陳朝的太宗(佛元一七六九至一八0二年──西紀一二二五至一二五八年,他對佛教也有很深的因緣,據說當他幼時,在驛亭休息,遇有一位僧人來對他預言了將來的際遇,所以當他即位之後,便在每個驛亭塑置了佛像。到了天應政平十六年(西紀一二四七),實行佛、儒、道三教之考試,以成績錄取,分為甲乙丙等,以備登用。其後二年。修理建於李太宗時的延祐寺,並行大赦。此後又以國帑,建立寺院,鑄造銅鐘。

  第二主聖宗(佛元一八0二至一八二二年──西紀一二五八至一二八七年),這是中國宋末元初的時代,聖宗與前王相同,保護佛教,建立有普明寺。

  第三主仁宗(佛元一八二三至一八三七年──西紀一二七九至一二九三年),此時,元朝的軍隊,曾從陸海兩路,進攻安南,西紀一二五七年、一二八五年、一二八七年,蒙古軍三次打進越南,國都一再淪陷,但越南欲堅持其獨立的願望,所以也擊破了南方的占城,兼併了中部的順化。但仁宗晚年,讓位之後,即入禪道,出家赴安子山,隱於臥雲庵,號竹林大士。著有「禪林識嘴錄」「僧伽碎書」各一卷。

  陳朝第四主英宗(佛元一八三七至一八五八──西紀一二九三至一三一四年),因為元朝不再入侵,遂遣陳克用入元求大藏經,歸越之後,留於天長府,並刊行副本,又詔印行佛教法事道場的文書格式,頒佈全國。興隆十一年(西紀一三0三年)正月,於普明寺設無量法會,布施金銀錢帛,賑濟天下之貧窮,同時授戒施經。興隆十六年,上皇仁宗入寂。其後有來自北方的胡僧瑜祇婆藍之女多羅聲,入於宮中,胡僧修禪定而行神秘法,深得英宗信任,因此而使佛教流於墮落之境,可見元朝的喇嘛教之弊風,也吹到了越南。而英宗晚年,也像仁宗一樣,禪位出家了。

  第五主明宗(佛元一八五八至一八七三年──西紀一三一四至一三二九年),信佛並讀金剛經。此時有一感人的故事,傳說陳明宗曾將他的岳父因事投於獄中,並欲使其餓死,可是保慈皇后極崇佛教,即以衣服浸水,投入獄中,讓她的父親吸飲,她同時也想到了韋提希夫人救助頻婆沙羅王的崇高行為,便勸她的父親誦觀無量壽經,觀想阿彌陀佛。

  第六主憲宗,七主裕宗,八主藝宗,九主睿宗各代,佛教式微,未有特別的史事傳流記載。 而在裕宗時代,中國的政權又有了變更,已從元朝亡入明朝。越南的陳朝勢力也日漸衰落,國內盜賊蜂起,國外則有南方的占城屢屢入寇。占城與安南之間,自古以 來,即常有事端,時戰時和,打來打去。大體上說,安南是屬於中國文化的範圍,占城則與扶南、真臘(此兩古國均在今之泰國東部柬埔寨境內)關係密切,而屬於 印度文化的範圍,由於文化習慣不同,國民情感相背,故當安南強盛時代,即征服占城而使之入貢,安南衰落之際,占城便來入寇安南。因此,到了陳朝第十主廢帝 之時(佛元一九二二至一九三二年──西紀一三七八至一三八八年),由於進擊占城而兵力疲憊,竟然命僧人為之助力,選僧人之健壯者為兵,以防占城之入寇,唯 正在此國步艱難之日,曾應明朝之需要,選送二十名僧人至明之金陵,在此之先則已有阮道及阮算入明,並且得到明朝的厚遇,此也可能是明朝對越南的一種懷柔政 策策罷。

  然而,陳朝的國勢愈衰,對佛教則愈不利,第十一主順宗帝光泰九年(佛元一九四0──西紀一三九六)正月,行僧道之淘汰,僧人未滿五十歲者一律參加考試,唯有通於釋教者得與僧堂之位置。這是精簡佛教,實則是限制佛教。

  終於,由是胡氏之僭學,以及明朝大軍之入侵,陳朝的王統,便在西紀一四00年結束了。先後十二主歷時一百七十五年。

三、禪宗三大系

  佛教在越南的發展,確有賴助於各朝王室的保護及提倡。在丁黎兩朝之際,對於佛教的依重,除了信仰的因素,尤其有文化的因素。當時的越南,文化落後,知識未曾普及,才識之士,實在不多。唯有佛教的僧人之中,受有高度文化的熏習,智慧才具,均非一般俗人可比。建國保民,有賴於僧人的才能及智慧,乃是必然的趨勢。

  佛教最大的關鍵,卻是在於李朝的全力推展,李朝先後八主,無一主不是三寶的有力外護,所以李朝對於佛教的功德,在越南佛教史上,足可永垂千古而使越南的佛子們懷念不已。越佛史上的許多高僧,也多出現於那個時代。一到陳朝之後,教勢即走向下坡了。

  越南的佛教,主要是受中國的影響,也許中國的義學,未能在南方生根,所以越南佛教的特色,也僅是盛於中國南方的禪宗的支系,在義學上則未見有某宏大的發揮及表現。

  到此為止,越南的佛教,可歸納為禪宗的三大系:

 

  一、毘尼多流支的法統。

  二、無言通的法統。

  三、草堂的法統。

根據安南人阮文玾的研究,而知其大致的情形如此。此期間的主要佛史文獻,則為禪苑傳燈輯錄上卷、禪苑集英語錄下卷。然據考證,此兩書名雖異,實為同一書的上下卷而已。

  現在讓我們介紹這三個禪系的人物:

  (一)毘尼多流支的禪系:毘尼多流支,他雖不是中國禪宗派下的人,卻是 中國禪宗初祖達磨的法孫,毘尼多流支接法於僧璘,僧璘接法於達磨,故其仍與中國的禪統有關。他是南印度人,先受教於僧璘,後來約在西紀第六世紀之末頃,可 能是五八0年,來到越南,住法雲寺,並在那裏傳授禪法。此後十四年,他也就在那裏圓寂了。

  毘尼多流支的弟子,著名者有法賢,止住於越南,唐高祖武德九年(西紀六二六)入寂。此後,自三祖至七祖的事蹟不明。第八祖定空禪師,建有瓊林寺,寂於唐憲宗元和三年(西紀八0八))。第九祖通善。第十代出有羅貴安、法順、摩訶、無礙,計四人,其中之法順,著有「菩薩號懺悔文」傳世。十一代知名者,有禪翁、祟範、廣淨等三人。十二代則有萬行、定慧、道行、持、純真等五人。十三代為惠生、禪嚴、明空、本寂,以及其他二位,共計六人。十四代出有慶喜、淨如、淨眼、廣福等四人,其中的慶喜,著有悟道歌詩集行世。十五代則為戒空、法融、草 一等三人。十六代是:智、真空、道林等三禪師。十七代,妙因、圓學、靜禪之三人,其中的妙因係比丘尼。十八代的圓通,著有諸佛跡緣事、洪鐘文碑記、僧家雜 錄。十九代的依山,乃是這一系可以考查的最後一人,寂於西元十三世紀之初,大約是中國南宋寧宗的時代。

  (二)無言通的禪系:無言通自稱是得法於中國的百丈懷海,故這一系,是 由中國人自中國傳到越南去的。無言通的年代,相當與黃檗溈山同門同時,百丈大師寂於唐憲宗元和九年(西紀八一四),九十五歲;黃檗希運寂於唐宣宗大中二年 至九年之間;溈山靈祐寂於唐宣宗大中七年(西紀八五三)。準此推測,無言通當為西元九世紀前半期的宗匠,他是廣州人,俗姓鄭,雖是百丈的弟子,亦曾及馬祖 之門,後於唐穆宗元和十五年(西紀八二0),遊化至安南北寧之仙遊縣建初寺,接受該寺感誠之供養,並授禪法予感誠禪師,嗣後即終老於此。

  因此,無言通系的第一代,即為感誠。二代為善會。三代為雲峯。四代為匡越大師吳真流,他是一位文才卓犖的學者,丁朝開國,即聞名延攬,先於西紀九七0年封為僧統,掌理政務,整頓僧綱;翌年,丁先皇念其護國庇民之功,即晉封為太師,並賜匡越之號。第五代則有多寶。第六代有禪老與定香二人,禪老即是李太宗的受學師。由於禪老之力,加上李太宗的擁護,故到第七代時,以太宗為首,另有圓照、究旨、寶性、心明、廣智,以及其他之名匠,其中尤其以圓照禪師最為出色,名聲極隆,他著有藥師十二願文、讚圓覺經、十二菩薩行修證道場、參道顯決等 行於世。第八代有通辦、滿覺、悟印、悟法華,共計四人。第九代共有九人,著名者有道惠、辨才、寶鑑、空路、本淨;辨才著有照對錄。第十代共有十一人,重要 者明智、信學、淨空、大捨、淨力、智寶、長原、淨戒、覺海、願學,這是李朝的全盛時代,禪宗各派,均呈欣欣向榮之狀,所以人才舉出。十一代有廣嚴。十二代 出有著了一部南宗嗣法圖的作者常照禪師。十三代則以通師、神儀、法界之三人為有名。十四代是息慮、現光、隱空。十五代是應王、道圓、一宗,另外尚有三人, 共計六位。這已到了西紀十三世紀前半期的時代,也同毘尼多流支一系的情形一樣,自此以後,無言通系下的法脈,也無從稽考了。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