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7
宣化上人
20/03/2017 06:2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孔子戒絕四種毛病

孔老夫子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呼吸器,
如果沒有孔老夫子,中國人的生命就沒有什麼價值!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出自《論語子罕第九》之四

這是孔子的學生記錄孔子的日常生活態度,說「子絕四」。其實,孔子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的人,他豈止絕四呢?凡是不合理的事,他都斷絕,不去做,所以不止四。不過這些門人沒事找事,在這麼多裏頭就說出這四樣,那麼他們說出四樣,我們後人說出八樣、十六樣、三十二樣,愈講愈麻煩,愈講愈多。

孔子本身是一個內密菩薩行,外現凡夫身的人,他所行所做,都值得人做為榜樣,做為一面鏡子,我相信這個記錄孔子不一定知道的,是弟子偷偷地記錄出來,說這是我們夫子的長處,夫子的長處不止這樣,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個「不踰矩」不只是說規矩的矩,而是連妄想都沒有了,孔子沒有什麼妄想、妄念。

這個絕四,第一個就是主觀,毋意:意是主意,可是孔子沒有什麼主觀、意氣,因為他毋我。

為什麼他毋必?必是必定,是個專制、獨裁,就是我說這個樣子,就一定要這個樣子,不這個樣子不行的!這是專制者的態度,獨裁者的思想。孔子不獨裁,即使他做皇帝,也是吾從眾,其實毋必也就是吾從眾。例如臣子應該在下邊拜皇帝,可是對老年人可以優待他:好啦!你可以到上邊來,不用拜了,你平身免禮了。總之,合乎大眾的,他就去做,不專斷獨裁。

毋固:固是固執不通,是愚而好自用,見而好自專。本來是愚癡的,他卻認為他那個愚癡的辦法比誰都好。見而好自專,專裁獨斷,也是犯了第二「必」的毛病。

毋我:沒有一樣事情不是為我自己做打算的,這叫做「我」。因為孔子沒有我,所以什麼事也沒有必,也沒有意,也沒有我,也沒有固執,都沒有了。

前面那三個,就因為有個「我」,所以才會有那些個毛病,你要是「我」都空了,不為自己自私、自利,那個「我」在什麼地方?所以說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也包括在這四個之內。

為什麼孔子能這麼樣?因為他「無我」,沒有我執,我執已經空了。我執空了,這是菩薩的思想、菩薩的心腸,才能空我執;要不是菩薩的心腸,就空不了我執。好像現在的人,我要謀求我的利益,我要知道多一點,我要看多一點書,我要超過人!你要是有超過人的這種思想,這就是「我」了;那麼說沒有超過人的思想,我就什麼也不幹了,做一個躲懶偷安的人?那又不對了。所以你太過也不是中道,不及也不是中道。你若沒有到這個程度,故意表現,假裝一個「無我」,人家也是看得出來的,這個地方就要有真功夫,平時要有誠心。

你沒有那個「意」,也可以說是不爭了,意氣用事就要爭,有主觀:「我要這樣的!」那完了,這就有決定性的。「必」就是固執,就是誰說都不行,我就是要這樣,我就是要固執!抱著「我」拳拳服膺,我就是「我」這個道理,比你們都高!比你們都對!結果搞的身敗名裂,都是因為一個固執。所以最後一個「毋我」,前面第一個「毋意」,中間「毋必」、「毋固」,就因為孔子無我執,把「我」看得很超然,所以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人為什麼惹禍?為什麼搞得不快樂?為什麼煩惱?就因為意、必、固、我,這都是心意識所想的,不是真理的所在處。

所以孔老夫子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呼吸器,如果沒有孔老夫子,中國人的生命都沒有什麼價值。那麼反對孔老夫子的人,可以說都不是人,不懂得人性,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一個人,所以才要反對,但是偏偏有這一類的眾生,要反對孔老夫子。

為什麼反對孔老夫子就不算一個人?因為孔子所教導的是五倫、八德、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人人所必須要明白的。人人若能把仁、義、禮、智、信做得圓滿,人的資格就圓滿,如果不懂仁、義、禮、智、信,可以說不是人,是什麼呢?可以說是一般畜生,不是人,沒有人性。

 

子不畏於匡

孔老夫子認識自己是應該做什麼事的一個人,所以他不怕!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出自《論語子罕第九》之五

這一篇《論語》,稱為子畏於匡,這是記載上少一個字,應該說「子不畏於匡」。為什麼說孔子畏於匡?匡是一個小國,沒有什麼文化水準,很粗野的,因為孔子貌似陽虎,就錯認他是曾經行暴於匡的陽虎。匡人不太講道理,雖然不講道理,是些個野蠻人,孔老夫子也不恐懼,為什麼?因為孔老夫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有生以來是「代天宣化,為國教民」的。這個天,有多少像天主教所說的上帝;古來中國也講「齋戒沐浴,以事上帝」,這個上帝也是天主教說的上帝,但天主教把祂說得太神奇,太神乎其神了。

儒教所講的上帝,就是天上的一個統治者,也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認為的玉皇大帝,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帝釋天,〈楞嚴咒〉中的「南無因陀囉耶」,這「因陀囉王」就是上帝,因為他住在六欲天裏的三十三天。而天主教就硬把天主說成至高無上,沒有再比他高的。這是人的揣測,人的思想,人的妒忌,以為是這樣,實際上不是的。

為什麼孔子不畏於匡,就因為他知道天地間是有公理的,你要是真正為天來做事,天一定會主持公道的,所以他有自信心。他也知道自己生來沒做過壞事,所以自信心更堅固;而且也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是以不驚、不怖,不怕遇到什麼困難。

孔子為什麼不怕匡人呢?簡單地說,文王既沒:周朝的文化是最發達的,是中國的命脈、中國的氣血,文化發明得盡善盡美,所以這種文化是不可以斷絕的,這種文化就是人的生命!人的氣血!這種文化也就是人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人人所不可少的。天地間的真理、正氣,都在這裏頭包括了,所以這個文化是不能斷絕的。周文王以這種文化傳給周武王,一代一代傳下來到孔老夫子的時候,因為孔子知道這是人人所不可少的,所以他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他以道自居,承認自己是一個符合道統的責任者,也就是符合道統的一個傳人,知道自己應該做的是什麼事情。所以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文王死了之後,這種文化的責任就在我的身上。

天之將喪斯文也:天要是不願意這種文化傳到世界去,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那麼以後的人,就不能得到這種文化的滋潤、薰陶了。天之未喪斯文也:假若天不願喪失這種文化的話,匡人其如予何?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即使他們想怎麼樣,也不能把我怎麼樣。因為我是奉天命來的,我有天命在身,天一定會護持我的。孔子有自信,他相信天。

這一段文,就是孔老夫子認識自己是應該做什麼事的一個人,所以他不怕。並且他沒有殺過人,沒有放過火,也沒有販過毒藥,沒有害過人,所以他更不怕的。中國有一句話說:

   
  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叫門也不驚

人若不做對不起良心的事情,就是鬼來了也不怕,晚上有人叫門也不怕的。因為孔子既沒有做壞事,又儘量教化人往好的路上走,所以他自信心十足。

 

回也,不愚!

不愚癡,就是有智慧。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出自《論語為政第二》之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孔子說,我跟顏回講一天的話,我和他說什麼,他也不反對我,說什麼他聽什麼,好像一塊木頭,什麼也不懂,只是在那兒聽著,就像是個很愚癡的人。不違,就是不反對的意思。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等到他退離之後,我再考察他私人的行為,他真的是照著我的話去做,而且有很多的發揮,我說一種道理,他能發揮出很多種的道理。

回也,不愚:顏回啊!原來不愚癡。這是一個很讚歎的語氣,這個顏回他不愚癡,不愚癡就是有智慧。

「論語」的「語」就是言語;論語就是孔子和學生互相討論問題,互相研究學問,由弟子所記載下來的言論,所以和我們普通人講話是一樣的,你們不要以為這是什麼高談闊論。只因為當時講話的方式是這樣,就以這樣的方式記載下來。

 

不遷怒,不貳過

真正的學問不在書本上,是在日用倫常、行住坐臥上,
這一切都是表現出你是不是一位有學問的人。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出自《論語雍也第六》之二

顏回可做為人之師表、人的榜樣,做一個教化者。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這麼多,哪一個最好學?」好學,包括品行道德,不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是要認真給人做榜樣,有人沒人都一樣,不是人多時,就裝著一個樣子:不發脾氣,也不犯過,可是一回到自己的房裏,就隨便大發脾氣,摔這個、丟那個,或者只有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對他單獨發脾氣。如果像這樣內外不一致,判若兩人,這就錯了。你對大眾什麼樣子,對個人也要什麼樣子,甚至於對自己也要這個樣子。不是說,喔!有人我就裝模作樣,好像一個修行人,沒有人我就不修行,可以隨便不守規矩了,這是不對的。

古來的人是對著人也是這個樣子,沒有人還是這個樣子,表裏如一。你要知道,沒有人還有鬼神、菩薩。他們知道你守不守規矩,知道你是不是一個修道的人。我們以為是要做給人家看的,這是錯了;修行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給人家看的,什麼事情都要迴光返照、反求諸己,這才是真有學問,真正好學。

真正好學的人,不是叫人知道我是一個有學問、有知識、有地位、有什麼了不起的人;不是這樣,這樣根本是一個下流、不值錢的人,一點價值也沒有。若到處冒充善知識、冒充行家、冒充老資格,這都是有問題;或者自以為了不起、不可一世,是人中之龍,這也都是沒有學問、不好學的人。

好學的人時時都不自滿、不自誇,也不會用一個方法,叫人知道自己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所以各位學佛法的人要注意,不是說單獨兩個人,就可以對他發脾氣,或者生一種妒忌心、障礙心,這是錯誤的。有妒忌心,那是最邋遢的東西,你若有妒忌心,我告訴你,那是臭不可聞的;狗為什麼好吃屎,就是因為做人的時候盡妒忌人,死後來世就吃大便,所以誰要不怕吃大便,那就生妒忌心。那麼「好學」是要學道德行為修養,不是一天到晚戴著假面具騙人。真正學問不在書本上,是在日用倫常、行住坐臥上,這一切都是表現出你是不是一位好學的人。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孔子回答魯哀公說,有個顏回非常好學,為什麼他好學?他知道生氣是不對的,他就不遷怒:他不但自己不發脾氣,也不對別人發脾氣;不但自己要學有修養,也希望任何人都有修養。不貳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顏回犯過只犯一次,就以後永遠不再犯了。譬如他發脾氣,孔子說:「你不要再發脾氣了。」他就不再發脾氣了。各位要注意這一點!我叫你們不發脾氣,你們誰能不發脾氣,那是真聽話的人了。若說:「我不對人發脾氣,只對自己發脾氣。」要對自己也不發脾氣,對誰都不發脾氣,那才是真正有修養、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各位!不要一天到晚到外邊去找,把自己的地都荒了,不要「捨己田而耘人田」。

我們要迴光反照,把自己內心整頓好。怎麼整頓?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有嫉妒心?為什麼要有煩惱?為什麼要那麼放不下?這是最要緊的地方。那麼學聖人要這樣,若學佛菩薩,那更要倒過來,就是你不願意的也要願意,要忍人所不能忍,讓人所不能讓,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的,一定要旋轉乾坤,把它真正改變過來。

顏淵不遷怒、不貳過,可惜好人壽命不長,不幸短命死矣:很不幸三十二歲就死了。其實他為什麼早死,因為他在世上的任務完成了,所以就走了。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顏淵死,孔子哭得都不要活了。所以孔子說現在沒有這樣好學的人了,不但沒見過,聽也沒聽過。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