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真理的價值 -- 迷悟之間1-2
星雲法師
28/04/2018 05:5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一念之間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這是形容時間的流逝之快;然而,我人的心念,疾如閃電,快比光陰!
  
  我們的心,剎那生滅,前念才過,後念又起,念念相繼,猶如潮汐,潮來潮往,永不停歇。
  
  我們的心,不受時空限制,一念之間,瞬息去來三世間。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天上人間,只在「一念之間」。
  
  我們的心,大如虛空,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中無事一床寬,心中有事世界小;是大是小,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的心,一念三千,一念具足三千法界;一念之間,天堂地獄,六道輪迴,是佛是魔,全在「一念之間」。
  
  心,是我人的主宰;心,就是觀念,觀念一改,命運隨之改變。一念之間,哭婆可以變笑婆;一念之間,愚迷可以轉靈巧。一念慈悲助人,就是聖賢之心;一念嫉妒害人,小人之心立現。一念私心為己,成就有限;一念發心為人功德無量。
  
  歷史上,多少人在「一念之間」改寫了國家社會的命運。
  
  你看!鴻門宴中,若不是項羽一念不決,何來漢家天下?你看!街亭之役,若非諸葛亮一念之差,何須揮淚斬馬謖?
  
  世間上,多少人在「一念之間」倉卒決定了自己的一生。
  
  你看!多少為情所困而自殺的男女們,只因「一念之間」想不開,結果徒留悲痛親人間。你看!多少為財所動而萌生殺機的歹徒們,只為「一念之間」財迷心竅,結果自毀前途,害人身命,永留罵名在人間。
  
  心,是升沉的樞紐;我們的心,一心開二門;一念頓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脫自在,不受熱惱;一念生迷,也會鑽牛角尖,掀風起浪,不得安寧。
  
  心,是永恆的象微;一念開覺,當下轉凡成聖,煩惱也可以化菩提。一念迷悟,影響我人的一生,甚至臨終一念,來世去向,立時決定。《人間福報》2000430


要走正路
  
  有人說:「人生如過客。」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一是「真如門」,二是「生滅門」,正代表著人生的兩條路:一乃「正路」,二為「歪道」,你要走那一條路呢?但憑自己的智慧抉擇!
  
  世間的道路,有平直寬廣的大路,有崎嶇狹小的巷道。當你走上大道,一路順暢,勇往向前,通行無礙;當你走上狹路,到處阻礙,崎嶇難行,舉步唯艱。
  
  有人說,雙腳就是我們自己的路;也有人說:「路在嘴邊」,一張口也是我們自己的路;乃至一雙手也能開創我們的前途道路;一顆心更是帶領我們建設美滿人生的最佳路徑。
  
  人生的路,有有形的,有無形的。士農工商,各種職業都是我們的道路;各種信仰、技能、知識、興趣,也是我們的道路;天堂地獄、餓鬼畜牲,更是我們未來的道路。有的人,不斷的辛勤奮發,為了走他人生平坦的道路;有的人投機取巧,於是走上人生的不歸路;更有人,心術不正,無品無德,終於走上暗無天日的漫漫長路。
  
  路啊!我們的路在那裏呢?人生的路,雖然只是永恒生命中的短暫一程,但是,人人都應該「要走正路」。
  
  所謂「正路」,做兒女的,要孝順父母,把兒女做好,孝順就是我們的道路;做夫妻的,要相互敬愛,把夫妻做好,做學生的,要用功求學,把學生做好;做朋友的,要彼此提攜,把朋友做好……;因為這都是人生的正路。
  
  經商的人,要將本求利;做官的人,要勤政愛民;當軍人的,要保家衛國;信仰宗教的,要正知正見;這些也都是正路,千萬不能走上邪路。
  
  曾子說:「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凡事正派,給人歡喜,給人利益,才能成功。然而時下有一些建築商人,罔顧道德,偷工減料,建築危樓,喪人身家;部份律師開業,但為賺錢,供人諮商,故弄興訟,毫無道德,甚至唯恐天下不亂;某些銀行家,大斗小秤,大事剝削,所謂「取財無道」,可惜這些人投機取巧,不走正路,偏取邪徑,最後終將自食苦果。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正路必定是天堂之路,邪道必定是地獄之路。聰明的人兒,你究竟要走那條路呢?《人間福報》200051


有佛法就有辦法
  
  正當大眾為現今許多暴力事件、人情、道德低落、價值觀改變等種種問題產生而失望、懷疑時,近來社會上流行一句話「有佛法,就有辦法」,彷彿是在穢濁的惡風中,注入一股清流,讓人重拾信心和希望。
  
  僅舉數例先申其義,以饗大眾。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財富、名譽、事業、和諧的人際關係,甚至建立一個全方位的人生。其實,不妄語、說好話,就能有好名聲;能喜捨、能布施,就能擁有財富。像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茲先生,很多人都知道他建立了電腦王國,富可蓋世,卻很少人知道,他的熱心布施是全美排行第一,他的對人尊重,贏得全體員工的好評和信任。
  
  在家庭內,兩性關係逐漸轉變,有人害怕婚外情,有人害怕感情不和睦。事實上,只要夫婦雙方持守五戒中的不邪淫,以愛語、同事的心情相互扶持,不忘初心,家庭和諧更有保障。
  
  社會、國家想安定、富足,固然需要上位者的智慧領導,更需要有「為民設想」的體恤。印度史上著名的阿育王,所向無敵,戰事皆捷,四方小國無不臣服,卻得不到民心;等到信仰佛教以後,幡然醒悟,以慈悲仁義治國化民,自此德風遠播,留下一代轉輪聖王的美名,法的勝利,無與匹敵。
  
  而當我們羨慕西方歐洲國家社會井然有序之時,卻很少人想到,他們對法律的尊重和實踐。像在奧地利,報紙掛在電線桿上,需要者將零錢投入筒內既可取之,沒有人會不投錢而拿走報紙,更不會有人自取筒內的錢。人人持戒,就是最好的法律。
  
  誠然,這世間仍舊存在邪惡與黑暗,我們發願淨化現今社會風氣,相信佛法必能帶來正確的理念,引導人人開發本具良善、光明的一面。
  
  「有佛法,就有辦法。」誠信然也。《人間福報》200052


非法佔有
  
  日前,總統大選期中,宋楚瑜先生的「興票案」弄得滿城風雨,無論就法律而言,或道德而論,民意都不喜歡「非法佔有」。幸好謝啟大立委挺身清查,總算還給他一個清白。宋楚瑜說,這是農曆新年給他一個最大的禮物。
  
  其實,興票安只是一黨領導人節餘下的選舉費用,交代執行者暫存,這又何罪之有?再說,普天之下,哪裡只有一樁興票案呢?所有高官厚祿的人,他們都沒有興票案嗎?
  
  世間財富,人皆欲之,但貪得無厭的人總喜歡「非法佔有」,如竊取他物,違法貪污,抵賴債務,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佔,藉勢苟得,經營非法,詐騙投機,賭博淫業。用上述任何一種方式取得的財富,必然逃不過因果報應,你幾曾看過不義之財能夠長久嗎?
  
  歷代以來,一些上位者枉法竊國,欺世盜名,巧取豪奪,貪污舞弊,不要看他自以為能偷天換日,但看他下場如何?石崇富可敵國,但罵民千古;和坤聚斂財富,終招殺身之禍。非法佔有的人到頭來可曾佔有什麼便宜?
  
  其實,在吾人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犯了不與而取的毛病而不自知,像隨手摘花,隨手取物等等,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你可曉得:許多偷搶盜竊的歹行正都是從這種習慣而來!
  
  老師告訴家長:「你的兒子偷了別人的鉛筆。」父親當即一個耳光打在兒子臉上,罵道:「您怎可偷別人的鉛筆?要筆,我可以從辦公室裡拿一打來給你!」
  
  這雖是一則笑話,其實往往發生在吾人周遭,除此,死囚臨刑,咬斷母乳的故事,也是眾所周知。吾人思之省之,能無警惕乎?
  
  在此奉勸世人,可以合理的擁有,但千萬不能非法非法占有啊!因為非法占有,縱僥倖獲得,那也是一時的,既不合法,也不安心,豈能長久呢?《人間福報》200053


慈悲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巔沛的人生歲月裏,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慈悲也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一個有慈悲心的人,言行舉止都如陽光、淨水、花朵,可以帶給人間光明、清淨、歡喜。
  
  慈悲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當公理正義遭受無情的打壓排擠、當正人君子受到無端的毀謗抨擊時,能夠挺身而出,這就是一種勇敢的、積極的慈悲。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而是透過公理的感動助人;慈悲不是熱鬧的隨眾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於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是無我無私。
  
  慈悲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社會上有不少人往往曲解慈悲的涵意,遂讓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姑息縱容,導致社會失序;甚至運用不當,致使慈悲淪為罪惡的溫床。例如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濫施金錢,反而助長貪婪心態等。因此,真正的慈悲必須以智慧為前導,否則弄巧成拙,反失善心美意。
  
  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昇華,《華嚴經》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就是慈悲。
  
  天下之事不能盡如人意,以慈悲行事難免也有吃虧的時候;然而,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為玉帛,消怨懟於無形;唯有慈悲,才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慈悲,才是人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人間福報》200054


自我改革
  
  桌子壞了,要修理一下,衣服破了,要補綴一番,房子漏了,要重新裝修,馬路壞了,要填補整修;人,要不斷修正、改革自己的陋習,才會慢慢健全。
  
  孔子說:「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人即使活到老,也學不了,因此一個人如果自滿,不肯改革,不肯學習,自然不會進步。
  
  人生的毛病之多,例如言語上的惡口、綺語、兩舌、妄言,乃至心理上的自私、執著、貪吝、瞋恚、嫉妒等,都像癌症一樣,如果沒有找到高明的醫師療治,則如覆艦難駛、惡疾難癒,人生不復救藥矣!唯有自己做自己的醫生;一個肯得自我療治、自我改革的人,才有希望。
  
  日本的宮本武藏,幾乎集醜陋、殘忍等惡習於一身,但在澤安禪師的協助下,一改而成為日本有名的劍聖。
  
  宋江在梁山泊落草為寇,打家劫舍,後來被朝廷招安,一變而為捍衛國家的武士,反能保境安民。
  
  人稱「指蔓外道」的鴦掘魔羅,誤信外道,殺人如麻,後來得遇佛陀,一改惡習而為身心清靜的證果羅漢。
  
  印度佛教四大論師之一的龍樹,學佛前,惡習滿身,經常隱身王宮,調戲宮女,後來得聞大乘佛法,從此潛心經藏,成為八宗共祖,因此後世尊為菩薩。
  
  日本的「鬼平兵衛」,原本脾氣暴躁,人人厭惡,後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一改而為慈悲的「佛平兵衛」。
  
  佛殿裡的大磬,有一天向佛像抗議:為何信徒總是敲打我卻向你拜禮?佛像說:因為我禁得起一刀一錘的雕琢,故能成為佛像供人膜拜,你因為受不了一棒就哇哇大叫,故而只能是大磬!
  
  一個人,是要成為人人尊敬的佛像呢?還不堪一擊的大磬呢?就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願意「自我改革」否!
  
  經云: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本自清淨。因此,一個人即使有過,只要能「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並能時時自我反省、自我改革,能把貪心改成喜捨,把瞋恨改成慈悲,把愚癡改成智慧,把嫉妒改成尊重。
  
  平時對於自己的言行,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能夠革除陋習、調伏六根,當眼耳鼻舌身心都能聽任自己主宰時,則人生庶幾無過矣。
  
  《人間福報》200055


人際的和諧
  
  人際關係是現代人處世哲學很重要的一環,許多人生活裏所以有憂苦煩惱,都是肇因於你我的人際關係不和諧。因為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自知如何修持「我」,甚至還強立分別你和我,因此產生「爺爺打孫子、自己打自己」,以表示「你打我兒子,我也要打你兒子」的愚癡行為。
  
  其實,人我之間的關係,都是靠緣份來維繫,善緣得善誼,惡緣造惡業。只是,一般人往往不能了悟這層因果關係,不僅不能相互成就,反而常常因為不服氣別人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大,因此千方百計的和對方計較、爭奪,總希望自己能勝過別人、贏過別人,因而造成彼此的不和諧,甚至互相傷害、痛苦。
  
  人,一旦有了計較、比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親蜜如家人、恩愛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鬥爭。因此,「有我」,是痛苦的根源;「無我」,才是解決你我問題的妙方。
  
  人,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因此,想要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唯有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能夠將心比心,彼此互換立場,才是解決痛苦的究竟之道。
  
  世間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偉大,因為有勝負之心,爭執也就層出不窮;如果我能懷著尊重你的偉大,我有擁護你、成就你的心態,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
  
  一般人總希望自己擁有的比別人多,而不顧別人的空乏,但是如果大家都沒有,只有你個人獨佔,別人會讓你順心如意的安享嗎?
  
  一般人總是好逸惡勞,只求一己逸樂,不顧他人苦楚,這是世間爭執的泉源,如果能把快樂帶給別人,當別人快樂的時候,自己也會感染快樂。
  
  爭功諉過是一般人的通病,也是紛爭的原因,如果人人都能承認自己錯、自己壞,凡事不推諉、不卸責,人我關係自然能和諧無爭。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解決人我紛爭之道,要能做到「你大我小、你對我錯」,若能確實奉行,自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法喜。《人間福報》200056


如何改變命運?
  
  生活裏,每個人所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而自己的問題之中,又以「命運」最為重大。
  
  人的一生之際遇,往往因為各種因素而改變命運,有的人為了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一塊錢,乃至一個念頭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影響了國家社會的發展,改寫了世界人類的歷史。
  
  英國的愛德華伯爵,為了與自己心愛的女子辛璞蓀夫人長相廝守,寧願放棄王位,所謂「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一位女子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寫了國家的歷史。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為了水門事件,丟失了全世界馬首是瞻的美國總統職位,並且吃上官司。一件事,有時候會使我們受到無比的推崇,有時也會遭到難堪的羞辱。
  
  唐代的丹霞禪師,本來要進京趕考,途中遇到一位出家人告訴他:「考官不如選佛」,一句話敲醒了他的富貴夢,卻拓展了另外一片更寬廣的人生。
  
  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先生,年輕時離家創業,父親給了他一塊錢,他以這一塊錢作為資本,發憤圖強,終於開創了福特公司,聞名於國際,寫下了自己的歷史,也造福了全體人類。
  
  唐朝的玄奘大師,年輕時閱讀經典,感於當時的傳譯經典不夠周全,因而萌發西天取經的念頭。由於這求經的一念,一去天竺十八載,帶回了數千卷的經典,成為一代的三藏大師。他的一念改變了自己的一生,而中國佛教乃至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也因此揭開了新頁。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不同於別人的人生境遇,有時候看到別人飛黃騰達,想想自己的不如意,不免慨歎「時也、運也、命也」,甚至埋怨老天爺捉弄命運;有的人則是聽天由命,認為窮通禍福,皆由命定。
  
  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不是別人所能控制的,命運乃自業所造,舉凡習慣、信仰、感情、權勢、欲望等,都可以左右我們的命運。因此,一事一物、一人一財,只要我們培養正確的觀念、樹立堅定的信仰、廣結良善的人緣、嚴持清淨的戒律,能夠如此,不但不為命運所控制,並且能夠自由自在的改善命運。《人間福報》200057


真理的價值
  
  真理是宇宙人生最高的指導原則,世間萬象,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心有心理、情有情理;任何事物,皆有其「理」,但是總要合乎真理,不能違背真理。
  
  什麼是真理?合乎因果就是真理!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這就是真理。
  
  世間上各種宗教都認為自己所說的教義是真理,此也真理,彼也真理,到底誰才合乎真理?真理要禁得起時空和眾意的考驗!
  
  所謂真理,必須合乎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恆性。例如,人有生必有死,男人如是,女人如是,古今中外,人人莫不如是。所以,生死無常就是真理。
  
  合乎因果,就是真理!因果是人間最公平的仲裁者。世間法沒有所謂的「公平」,只有在佛法真理面前才有公平可言。
  
  日本的楠正誠將軍在臨刑時留下了五個字「非理法權天」,說明一個真理:錯誤的比不過道理,道理比不過法治,法治比不過權力,權力比不過天理。天理就是因果,因果才是最高的法律。
  
  真理不是信仰宗教才有,真理充塞宇宙,遍滿人間,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大自然的夏澗秋谷、春花冬雪之中,無非都是真理的示現,只要有心,從飛湍鳴澗中,都可以聽到真理的聲音。
  
  探索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希望,傳播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使命。真理就是自然,順應自然,才能自在;合乎真理,才能任運悠遊。逆天行事,不合真理,必致失敗。
  
  真理本身就是無盡的寶藏,一句真理無價寶,比金比銀萬倍好!然而世間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真理呢?但看不少政治人物,平時不肯為民服務,大選時刻卻冀望有選票,正是春天不下種,卻盼秋來有收成;平時不結緣,卻求有難貴人來。甚至有的人壞事做絕,一旦業報現前,卻又怨天尤人。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天就是因果,一切是非自有公道,凡事能從正義方面進行,那才是到達真理之路。《人間福報》200058


道理就是路
  
  俗語說:「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聲大。」道理是人與人、人與事、人與天地萬物之間一個維繫關係的平衡點。
  
  世間上,有的人很講道理,有的人不講道理;有理可以走遍天下,無理則是寸步難行。因此,做人心中要有道,有道才能擁有一切;處世心中要有理,有理才能走遍天下。
  
  人,有時候有道理,但由於自私、無明,往往變成沒有道理;有的人沒有道理,因為謙虛、認錯,反而變成有道理。
  
  世間上有錢財的人很多,有學問的人也很多,但是明白道理的人並不多。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金錢有用完的時候,道理則讓人一生受用不盡。自古聖賢教誡我們的,就是要我們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的人,大多由於自私,經由自私發展出來的貪瞋、嫉妒,自然就沒有道理。
  
  《禮記‧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為大家所公有、公治、公享,不是某一家、某一姓所私有,這是國父革命的最高理想。此次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把領導了八十多年的執政權拱手讓人,究其原因,實在都是因為不能做到「天下為公」所致。
  
  國民黨執政多年,一黨坐大,不但黨主席權威至高無上,不懂得「勿廢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愆」的道理,一群卑躬屈膝、奴隸成性的下屬,更是造神式的奉黨主席「一人為師」。於是上下交相舞弊,甚至由於自私,個人比黨大,黨主席比黨重要,黨的利益又超乎政府之上,少數幾個人的政府又超乎整個國家之上,只要合乎黨的利益,竟不管國家的前途安危。因為黨赫赫威武不可一世,以黨領政,黨比政大,尤其從政的少數幾個人竟能完全主宰國家,不但公器私用,甚至為遂一己之私,罔顧民意,強行修憲;如此政黨,焉有不被人民唾棄之理?
  
  其實,「國者,民之積」,即使國家為大也還不夠,因為國家者,乃人民也,所以天下為公的國家,天下為公的全民,才是正當的道理。只是,這個道理又有幾個人能體會呢?《人間福報》200059


團結的重要
  
  中國人一向被譏為一盤散沙,甚至有人說,三個日本人可以創辦一個大公司,三個德國人可以主持一個市政府,三個中國人卻會把一個家庭搞得一蹋糊塗。因為中國人一向長於「發展自我」,所以有人又喊出「團隊精神」、「集體創作」,強調「團結」的重要。
  
  團結,就是眾緣和合!一棟房子的建造,光有鋼筋水泥是不夠的,必須有木材、磚瓦等原料,以及人力、空間等各種條件具足,才能平地起高樓。
  
  一棵大樹的長成,光有種子的「因」未必能萌芽,當中還必須有陽光、空氣、水份、土壤等眾「緣」成就,才能綠樹成蔭。
  
  台灣的電子工業發達,大家歸功於施振榮、張忠謀等人,但是如果沒有許多科學家的努力,何能有台灣的電子工業?台塑的王永慶、長榮的張榮發等企業家,造就了台灣的經濟繁榮,但是如果沒有許多下游的工業,何能有台塑、長榮的成功?舉凡任何事業的成就,無不是集合多數人的努力與智慧始得有以致之,此即所謂的「分工合作」,當中所體現的,也正是團結的精神。
  
  所謂團結,尤其要有犧牲奉獻、成就他人的精神。長久以來,中國人在海外經常互相排擠、互相出賣、互相批評,因此讓外籍人士恥笑我們「狗咬狗」,甚至以「公雞」來形容中國人不服領導的性格,最後只有同歸於盡;反觀日本人,他們有「鴨子」的團隊精神,因此走遍世界各國,到處開發社區,成立會社。
  
  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國家雖小,因為倡導團隊精神,故能躋身先進國家之列;反觀中國雖大,因為大家爭相標榜個人,講究一己之能,因此發揮的力量就有所限制。甚至翻開中國的歷史,歷朝歷代之所以亡國,都是因為君臣不和,眾叛親離,最後導致國破家亡。乃至一個公司之所以倒閉,主要也是因為幹部不合作,主管領導無方,最後只有關門歇業。正如一個人,眼耳鼻舌身不聽心的指揮,自然形神不全。
  
  因此,團結才有力量,只要團結,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甚至「兄弟同心,利能斷金」;證諸世事,實不虛也。《人間福報》2000510


吃虧的奧妙
  
  儘管有一句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但是,大多數的人仍然喜歡討便宜,而不喜歡「吃虧」。既然沒有人願意吃虧,那麼,經常佔人便宜的人,無庸置疑的,必然是不受歡迎的人。因此,處世做人要肯得吃虧,吃虧不但是待人處事最討巧的方式,也是做人處世能夠成功的不二法門。
  
  過去社會上經常傳出金光黨騙財的案例,其實受騙的人正是為了佔人便宜,因為一時利欲薰心,希望貪圖意外之財,結果反而吃了大虧。反觀一些看起來「吃虧」的人,結果才是真正佔了大便宜。例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他為民謀福,寧願自己吃虧,但到最後,大家公推他為帝;著名的「管鮑之交」,旁人都說管仲在佔鮑叔牙的便宜,但是鮑叔牙卻處處為管仲說話,後來還推薦他作宰相,然而正因為鮑叔牙肯「吃虧」,所以不但交到一個好朋友,而且為國舉才,利益了全國人民。
  
  閩南語有一句俗諺說:「佛祖疼憨人」,中國也有一則故事,◆述甲乙兩個小鬼要到人間投胎,閻羅王要他們選擇過接受或付出的人生,結果選擇付出的甲投生在一個富貴人家,終其一生樂善好施;希望過接受人生的乙卻投生在一個以乞丐為生的人氏,終其一生皆以乞討為業。
  
  這則故事說明:一個人如果懂得付出,不計較「吃虧」,才能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相反的,如果錙銖必較,只知道接受,卻吝於付出,必定是一個貧窮的人生。所以,討便宜的,未必真討便宜;吃虧的,也未必真吃虧,真正說來,吃虧才是在討便宜。
  
  俗語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個人只要心存正念,隨順因緣,助人為先,即使一時「吃虧」,最終「因果」必定不會讓你「吃虧」。因為,吃虧即非吃虧也,該是你的,即使吃虧,還是你的。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吃虧便是福」,真可以說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人間福報》2000511


隨緣的性格
  
  處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現代社會,如何堅守善惡是非觀念,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能圓融的與人和諧相處,《大乘起信論》中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性格。
  
  所謂「隨緣」,就是要隨順因緣。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存在,每個人都離不開因緣和合而存活;同樣的,每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也會成為影響別人的相互因緣,因此,人與人相處,應該要隨順好因好緣,要有「結緣總比結怨好」的觀念,能夠隨緣,才能成事。
  
  「隨緣」是隨順當前的環境,但決非隨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隨緣」的性格,更要秉持「不變」的操守,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唐朝文成公主為了和合唐朝與西藏兩國的關係,「隨緣」做了和平使者,遠嫁西藏,她把佛教帶到西藏,並且把唐朝的文化傳揚於異域,至今仍為世人所傳揚稱頌。
  
  相反的,北宋名相王安石任內積極推行新法,以謀富國強兵,卻因宋神宗的不信任,以及遭到保守派的阻撓,以致功敗垂成,最後不但導致北宋為外夷所滅,連皇帝都成了俘虜,實在可悲可嘆。
  
  「隨緣」不是隨波逐流,不是隨世浮沉;「不變」也不是墨守成規,更不是泥古不化。社會上有些人因為一味隨緣,卻失去原則,結果隨波逐流,沈淪苦海,無法自拔;有些人則過份堅持原則,不能融通,反成執著,不但喪失人緣,也使事業的發展受到阻礙。
  
  因此,能夠在隨緣的生活與不變的原則相行無礙之下,才能享有收放自如的人生。尤其,身居高位的從政人員,他的所思所想,他所做的每一個抉策政令,都足以影響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的福祉,所以應廣開言聽,諮諏訥諫;要審慎的盰衡時勢,順應潮流,不可美其名為「擇善固執」,實乃「固步自封」、「剛愎自用」,結果不但自誤誤人,甚至遺恨千古,能不慎乎!《人間福報》2000512


神通的真相
  
  人生苦空無常,一般人在遭逢苦難,或面對無力解決的問題時,除了祈求佛菩薩、神明的加被之外,最大希望莫過於自己擁有神通力。
  
  神通是透過修持禪定之後所得到的一種不可思議力量,這種力量超乎尋常,而且無礙自在,因此凡人莫不希望具在「神而通之」、「神而奇之」的超人力量,以達成現實生活所無法實現的願望。
  
  然而,有了神通真的就能順心如意,所求如願了嗎?事實不然,因為神通敵不過業力,業力才是世間最大的力量;神通不能違背因果,因此即使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他也無法拯救母親脫離地獄之苦。
  
  神通不但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有了神通反而帶來痛苦,例如有了他心通,知道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竟然心懷鬼胎,你的心裏會舒服嗎?有了天耳通;聽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在背地裏說你壞話,你的氣能忍得下嗎?甚至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只剩下一年的壽命,你的日子會過得自在嗎?
  
  再說,神通也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只有佛菩薩、鬼神、仙人才有;神通更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法術。神通充塞於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之中,例如,烏雲密佈,天上就會下雨、氣流變動,就會產生暴風;乃至四時運轉、日夜遞嬗等,這種種自然的變化,都可視為是一種神通。
  
  神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更是俯拾即是,例如喝茶解渴、吃飯當飽、善泳者浮於水面、善騎單車者行走自如等;乃至電話、飛機、網路的發明,不就是天耳通、神足通、天眼通嗎?甚至器官移植、複製動物等,這一切不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聞所未聞的神通嗎?
  
  因此,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智慧的呈現,是能力的超絕運用。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有,就是有限、有量、有盡;唯有空無的真理,才有無限的妙用。所以,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更及不上空無,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能夠求證空無的真理,更是究竟解脫之道。
  
  《人間福報》2000513


認錯的美德
  
  語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此乃智者之舉;不肯認錯,終將失去進德的機會,殊為可惜。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不犯錯,有時候錯誤只是自己的一時疏忽所造成,並不構成太大的得失;但如果不認錯,可能犯了「戒禁取見」,後果不可收拾。所以一個人的際遇安危、成敗得失,往往和自己能否「認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趙國名相藺相如能夠「相忍為國」,固然贏得後人尊敬;但廉頗勇於認錯,登門「負荊請罪」,同樣流芳千古。
  
  承認錯誤,需要勇氣;能夠勇於認錯,才有機會重新做人。西晉時代的周處,少時橫行鄉里,成為父老口中的「三害」之一。後來發憤認錯改過,不但為地方除害,而且從軍報國,完全改寫了自己的人生,成為悔過向善的典範。可見一個人唯有「勇於認錯」,才能獲得大家的諒解,才有重新出發的機會。
  
  佛教非常注重「認錯」的美德,所謂「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不怕犯錯,就怕沒有認錯的勇氣。勇於認錯的人,大多容易進步;近年監獄刑事犯,改過遷善,重修學業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凡是覺得沒有力量認錯的人,死不認錯,只在原地踏步,甚至更加十足墮落,殊為可嘆!
  
  「認錯」沒有大小之分,認錯要能坦誠,是否真心能改,就在於我們是否具有「勇氣」。歷代「下詔罪己」的帝王,反而更增賢名;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紐約市長任內,曾經當眾坦承自己因一時不察通過議案,結果贏得更多人的尊敬;三世紀前統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彌賠罪,自古以來,沒有人恥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禮拜道歉,反而同聲讚美他「勇於認錯」的美德。所以,「認錯」不但不會失去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我國做大官的人,往往死不認錯,最後成了最大的輸家而抱憾終身。認錯,實在是一門很高的人生哲學,值得世人深思。《人間福報》2000514


貧窮與富有
  
  「貧窮」和「富有」是兩個相互對待的身份名詞,在一般人的認知裡,貧窮的人不是富有,富有的人也不是貧窮。其實不然,世間上貧窮的富者,富有的窮人,比比皆是。
  
  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而內心充滿安樂,你能說他是一個窮者嗎?大迦葉尊者,居住塚間,山崖水邊,日中一食,衣缽以外別無長物,而其解脫自在的心胸,你能說他是一個窮者嗎?反觀今之居高樓、坐汽車、童僕盈門,但每天為金錢周轉、為股票漲跌而愁眉不展的人,你能說他是富有的嗎?那些擁資千萬,家有良田萬頃,但卻慳吝不捨、時時覺得自己不夠的人,你能說他是富有的嗎?所以富者不是真富,窮者不是真窮,貧富之間不可以從金錢物質上去衡量。
  
  世間上有的人雖不能日進斗金,卻樂於社會公益,樂善好施,他不就是一個精神上的大富長者嗎?但也有一些人每天只想貪圖別人的利益,凡有所得,總想佔為己有,這樣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不也是心靈貧乏的窮者嗎?
  
  其實,在佛教看來,世間上並沒有窮人。有時間的人,用時間去幫助別人,他不就是時間的富者嗎?他善於言詞,用語言來讚美鼓勵別人,他不就是一個語言的富者嗎?他用微笑、歡喜、禮敬待人,他不就是一個內心充實的富者嗎?他用力氣幫助別人,服務他人,這不也是有力的富者嗎?所以,貪心不足永遠是貧窮的人,樂於助人則永遠都是富貴的人。
  
  說到財富,不能只看一時的財富,要看永生的財富;不要看一人的財富,要看共有的財富;不要看聚斂的財富,要看活用的財富;也不要看形相上的財富,而要看內心無形的財富。
  
  一個人擁有智慧、慈悲、信仰、歡喜、滿足、慚愧等,這些都是我人的財富也。《金剛經》云:若人以四句偈與人廣結法緣,即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所以,富者與窮者應作如是觀!《人間福報》2000515


樂觀進取
  
  世間上有萬千種的眾生,但也有萬千種的性格,有的人懶散懈怠,有的人樂觀進取。懶散懈怠的人每天活在無精打彩之中,覺得世間事無一可為,天下的人都有負自己;鎮日裡只會怨天尤人、自我製造憂悲苦惱、憤慨不滿,好像人生就是為了痛苦而活著,這種人實在令人替他感到可惜可悲。而樂觀進取的人,終日懷著急急向上的觀念,對前途充滿了希望,生命裡好像有無限活力,看得開,放得下,覺得芸芸眾生都是自己的好因好緣,他不但自己享受歡喜愉快的生活,而且散發著喜悅花香給人。
  
  吾人不要怨怪別人待我如何,先要檢查自己的性格如何?你積極向上,奮發勇敢,熱愛工作,自然就能體會出生命的意義:否則怨天尤人的思想,消極閉塞的觀念,憂悲苦惱的心情,怎麼能在廣大的人群中,和他人一較長短呢?
  
  所謂樂觀進取,如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孔子的一生教不倦、學不厭,不知老之將至;跋提王子山中居住,缽衣一飯,仍然樂在其中:即將退休的美國總統柯林頓,他為自己的未來規畫人生,我們從電視影片中看到他自己掃地、在洗衣機旁洗衣服,沖洗汽車、擦拭地板,他的豁達開闊,提得起,放得下,主要就是由於他有樂觀進取的精神,能夠放下自在,安排自己的新生活。
  
  樂觀不是自我的享受,是積極進取的利人。樂觀的人不會為了小事而苛責於人,金代禪師的「不是為生氣而種蘭花」,不但自己活出快樂,也讓周遭的人如沐春風。樂觀的人,永遠為自己「比下有餘」而慶幸;悲觀的人,永遠為自己「比上不足」而遺憾。樂觀如明燈,照亮希望的前程:消極如毒品,腐蝕健康的心靈。樂觀進取,才能面對喜悅的人生,才能活出希望與信心。
  
  每個人一天都有廿四小時,有的人用吃喝玩樂來打發時間,他的人生必然是靡爛而沒有成就的;有的人以服務世人來充實生活,他的人生則是積極而有意義的。同樣的時間,卻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可見培養「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實在不容漠視。
  
  《人間福報》2000516


 成功的定義
  
  世間上,有的人創業能順利成功,但也有人做事一無所成;世間上,有的人治學有成,躋身專家學者之流,但也有人庸碌一生,平凡以終。
  
  農夫耕種,能夠豐收,就是成功;工人生產,業績增加,就是成功。現代的民主選舉,勝選即是成功,落選即是失敗;過去,有的人自己創業成功,也有人為人抬轎,助人成功,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大家幫助他的成功。
  
  有的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不但是時運不濟,也是因緣不具。有的人,表面上是成功的,但內在裏是失敗的;也有一些人外形是失敗的,但合算起來還是成功的。例如,曹孟德雄心萬丈,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是成功的,但在歷史上做人是失敗的;文天祥、史可法,敗軍之將,成為俘虜,看起來是失敗的,但是在人格上,他們是成功的。蔣介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的領袖中,他的領導是失敗的,但是他對抗戰和保護台灣二千三百萬軍民同胞的安全是有貢獻的,因此他是成功的;李登輝,在推動民主化的過程中,他是成功的,但是在對國民黨和做人厚道方面,他是失敗的。
  
  成功與失敗,往往只是一線之隔。成功的人,心生驕慢,驕者必敗;失敗的人,不必氣餒,失敗乃成功之母。世間上,不管金錢失敗、事業失敗、愛情失敗,都不重要,只要做人不失敗,那就是成功。
  
  成功的定義,不是權位上的高低,不是經濟上的貧富,不是學問上的有無,不是身材上的高矮,而是道德良知上的一把秤,會秤出你的成功與失敗。有的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你說他失敗嗎?有的人位高權重,富甲一方,卻如過街老鼠,甚至罵名千古,你說他是成功的嗎?因此,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絕對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中是否有一把道德良知的度量衡呢!《人間福報》2000517


結緣的重要
  
  世間上最寶貴者,並非黃金白玉,也非汽車洋房;最可貴者乃是「緣份」。人與人要有緣份才能合好;人與事要有緣份才能成功;人與社會,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緣份才能圓滿功德。
  
  「緣」之一字,意義甚深。結緣就是播種,不播種,將來怎麼能有收成?結緣愈多,銀行的存款也就愈多;銀行的存款多了,還怕事業沒有成就嗎?世間上的一切功成名就,都有原因;而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靠「因緣」。
  
  世界上有的人富可敵國,但是沒有人緣,到處被人嫌怪;有的人貧無立錐之地,反而到處受人歡迎,這都要看他平常是否與人「結緣」。
  
  佛陀告訴我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緣的方法很多,例如對人行個注目禮,就是用眼睛跟他結緣;讚美某人很好,就是用口與人結緣;或是用服務、用技術、用心意、用道理都能跟人結緣。
  
  「緣」不是佛教的專有名詞,緣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緣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人的一生中都是在「緣」中輪轉,例如機會就是機「緣」、眾「緣」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個一磚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難就會有貴人適時相助,這都是因為曾經結緣的緣故,所以今日結緣就是來日患難與共的準備,「結緣」實在是最有保障的投資。
  
  「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人不僅不要怕給人利用,有東西也不要怕給人分享,因為人與人都是相互關係的存在,彼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因此,「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結緣」能化解嫌隙,平日抱持「結緣」不「結怨」的態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時機成熟時,一定可獲得對方的好因好緣。
  
  人是依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應該多多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有時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功德,所以,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結緣,使我們的人生更寬闊,前途更平坦;積德結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人間福報》2000518


責任與承擔
  
  每個人一出生,就背負著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生命本身,就是責任。責任是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是有為青年的抱負。
  
  人既付我以責任,就應該勇敢的擔當。有責任感的人,只問事之當為不當為,不計成敗得失;有責任感的人,不計事情的難易,必能全力全赴,完成他人的託付。
  
  責任感是人間最高貴的情操。負責任的人都是有為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能力再強,也是庸才。一個人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任,只要負責任、肯擔當,世間上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承擔」能給人力量,也可以具足信心;人只要肯承擔,就能有成就。人不僅要勇於承擔責任,更要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承擔、懺悔,就能進步。犯錯時,不敢承擔悔過,反要執著、反要諉過、反要找人護航說情,則事情怎麼會有成功之望呢?
  
  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不怕沒有人重視,不怕沒有機會發揮,最怕的就是自己沒有負責任的勇氣;一個人能承擔多少責任,就能成就多少事業。有責任感的人自己可以克服困難,自己能夠開創良機;怕負責、怕承擔,最後只有一敗塗地、一事無成。
  
  人生是由許多經驗累積而成,所以在跨出第一步時,要「敢」,只要敢負責任、敢擔當、敢接受、敢嘗試,天下沒有不能完成的事。即使遇到挫折也不必害怕,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有力量承擔,而承擔的力量來自於生忍、法忍;忍就是力量,就是承擔,就是智慧。一個人能夠吃得起虧、忍得了辱,還能甘之如飴,面不改色,才能造就包容天地、忍耐異己的胸襟。
  
  謙讓是美德,但謙讓須憑理法,不應讓而讓,是不盡責任,應該讓而不讓則是戀棧。做人處世,在名利上要淡泊,在責任上則要認真。要培養承擔責任的力量,首先要從自我認識、自我訓練做起,尤其不必諱言或逃避自己的短處缺點,能夠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並且加以改進,這不但是自我的責任,這也是自我的承擔。
  
  《人間福報》2000519

國王的新衣
  
  「虛假」是人類自我保護的面具,人們因為戴上了面具,因此真假難辨。目前台灣政壇的言論正籠罩在一片誰真誰假的迷霧中,不由得讓人想起流傳在民間「國王的新衣」的故事。其實,現代的社會大眾,不都是「國王的新衣」的觀眾嗎?
  
  現在的一些黨政要員,很多人雖然清楚知道黨內有關黑金、黑道的內幕,然而他就是不肯說真話,只是一味的曲意奉承,迎合上意,這不就是「國王的新衣」的翻版嗎?
  
  在官場中,也有很多人為求得一官半職,不惜踐踏人格,趨炎附勢,逢迎拍馬;甚至於在黨派彼此傾軋中,對失勢的一方極盡打壓,成為白色恐怖的幫兇。
  
  一個國家,如果以這種方式成名的人太多,國又如何成國?團體也是,一個團體中,如果大眾只是一味的奉承主管,這個團體就不容易進步了。
  
  歷史上,諦造盛唐之世的唐太宗,因為他肯接納諫臣魏徵的諍言,固有「貞觀之治」的政績留名青史。現代的魏徵在哪裏呢?
  
  正在上演的「雍正王朝」中之康熙皇帝,因為深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因此語重心長的直言:世間上災民最可怕,不照顧好就會釀成禍害。所以,救災如救火;「國王的新衣」能抵擋得住災民嗎?
  
  古今的帝王元首,之所以經常微服出巡,探訪民隱,這也是因為他們都很清楚人民的重要,而不以「新衣」為重要。
  
  歷代許多帝王,凡是禮遇大臣者,這個朝代都會促進政通人和。例如周文王訪姜太公於渭水之濱、劉玄德對諸葛亮三顧茅廬,他們都能在紛亂微弱的氣勢中,成就帝王的事業;周公握髮吐哺、漢光武重視功臣,這都說明了帝王之道。
  
  自古以來,凡是敬天愛民者,都能做好帝王將相;反觀現代有許多人公器私用,拿政府的公器營一己之私利,這樣的人縱使得逞,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因此,今後在民主時代中,凡是有心為政者,「國王的新衣」實在應該引為殷鑑。
  
  《人間福報》2000520


立志與發願
  
  運動員參加賽跑的時候,需要有終點;參加射箭比賽的時候,需要有鵠的。在人生的旅途上,也需要有目標,才能勇往直前。
  
  立志發願就是確立目標。每個人從小或多或少都曾有過想要當一個科學家,或是做一個教育家、工程師、飛行員、醫生等夢想,這就是立志。然而長大以後,真正如願以償的能有幾人?這當中有些人固然是因為有了新的人生規劃;然而多數人則是因為沒有願力做後盾,因為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能堅持理想,所以導致半途無疾而終。
  
  立志發願就像汽車加足了汽油、又如時鐘上緊了發條,產生了前進的動力,所以轉動不停。反之,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目標,就如船隻缺乏指南針,如何在茫茫大海裏航向彼岸?又如光說要去朝拜五台山,二年、三年都沒有行動,又怎麼能朝山而歸呢?
  
  立志發願是推動我們成聖成賢的力量。在佛教裏,諸佛菩薩因地修行時,沒有不立下恢弘的大願,例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大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悲願等。佛菩薩發了願,正如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目標、有了動力,才能循序漸進的逐步實現理想。
  
  古來多少聖賢英雄,也是靠立志發願而有成,例如玄奘大師發願光大佛教、梁紅玉巾幗不讓鬚眉等。因此,做人必須要立志發願,立志才有目標,發願才有動力。今日社會尤其需要人人立志發願,例如身為警察的,要發願克盡職守,除暴安良,打擊犯罪,消除社會的歪風邪道;身為家庭主婦的,要發願孝順公婆,教育兒女,體貼丈夫,確保家庭的和諧美滿;身為學生的,要發願用功讀書,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和睦朋友,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甚至人人都可發願,每日把歡喜布施給別人,把快樂分享給大眾,使社會充滿祥和之氣。
  
  發願就像開採能源一樣,心裏的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財富。唯有人人經常立志發願,才能為自己留下歷史,為家庭留下貢獻,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現在請問:你發下什麼樣的志願呢?《人間福報》2000521


信用與名譽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信」之一字,乃「人」「言」也。一個人如果講話沒有誠信,就如「九色鹿」故事中的「人中鹿」,既不成其為人也;反之,一個守信用的人必能贏得別的信賴,善名美譽也會隨之而來。
  
  信用是維繫世情倫常的道德,守信用的人,必然會是個講義氣的人。信義為立業之本,也是中國傳統的美德;背信忘義則是人格操守的一大污點。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可考驗一個人是否守信用,例如約會守時否?講話誠信否?承諾兌現否?
  
  信用是既經承認了的諾言,必定終生履踐之。佛教講「不妄語」,就是守信用,有信用的人,絕不會「信口雌黃」,也不會「信口開河」,更不會「信口胡說」,而能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到底,所謂「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除此,不仿冒、不盜印、不作偽證、不詐欺、不非法侵佔、不惡性倒閉等,都是守法的行為。能守信用的人,一句話勝於法律,輕諾寡信的人,即使訂了契約,也難保不毀約。
  
  信用,是一個人成功的里程碑;在商場上,信譽就是無形的資本,珍惜信用不但為自己增添資本,也能成就別人的好事。信用不只在商場上無往利;家庭中,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乃至情侶、朋友、同事之間,甚至國與國之間,更不能因利而背信忘義。
  
  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局勢混亂,晉文公為了對楚成王信守承諾,故而「退避三舍」,成為履行國際諾言的高貴行為,秦末楚漢相爭之際,項羽帳下的大將季布,重視然諾,故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之語。
  
  反觀近年來中華民國在外交上常因友邦背信而頻頻受挫,雖然政治上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但是國與國之間唯有互相信守承諾,才能確保世界的和平。
  
  信用及財富,所謂「一諾千金」;金錢丟了可以再賺,名譽丟了則永難彌補。因此,小自個人立身處世,大到國際間的永久和平,都不能喪失信用。沒有信用,吾人何能立身於天地之間?豈能小覷乎?《人間福報》2000522


勤儉的美德
  
  「勤能補拙、勤則不匱」,這是說明勤勞的習性可以補足能力上的不足;「儉則致富、儉以養廉」,這是說明儉樸的生活可以養成廉潔的美德。只是,一般人並不容易保持勤儉的生活態度。
  
  美國富豪洛克菲勒,每次出外洽公,總是住宿在二等的旅館裡。有一位服務員好奇的問他:令公子每次光臨,都是住頭等客房,為何你只住二等客房。洛克菲勒幽默的回道:「因為我的兒子有一個富有的父親,但是我沒有。」
  
  這雖是一則笑話,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勤儉生活是經濟的要領,所謂「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一到一世窮。」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應該節省的東西不光只是物質上要節儉、金錢上要節儉,甚至對感情也要節儉、時間上也要節儉,不能輕易浪費生命,唯有能節約的人,才是最富貴的人,浪費奢侈的人,則是最貧窮的人。
  
  長期以來,台灣由於經濟發達,民生物用充裕,造成社會的奢靡之風熾盛。現代的年輕人更由於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所求得來太易,不但不懂得節儉惜福,更不知「要怎樣收穫,先怎麼栽」的道理。因為不肯付出心力,一心只想享受現成,因此造成現代青少年極端的個性:當有的時候,極盡奢侈浪費;當沒有的時候到處行搶偷竊;當生活不足的時候就任意胡作非為,因而帶來社會的諸多問題。
  
  其實,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穫的東西,不是靠自己的辛苦而獲得的東西,都不會長久。世間上有好多人偷安逸閒,以為勤勞精進是吃虧,偷懶懈怠是討便宜。實際上,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說明「勤能補拙」、「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勞是成功的保障,勤勞是美德。反之,懶惰懈怠是惡習,懶惰不肯奮發的人,即使擁有蓋世才華,也永遠用不到自己的長處,這是自毀前程,殊為可惜。
  
  從古至今,中華民國的華僑無論走遍世界各地,之所以能夠成功致富,就是由於中國人有勤勞節儉的美德。古來就被中國人稱為美德。不憚辛苦,勤勞節儉的人,可以成功;勤儉的重要,由此可知。《人間福報》2000523


可怕的執著
  
  人生的煩惱有千萬種,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瞋痴的煩惱,其中最難處理的根本煩惱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八萬四千煩惱的統帥;因為執「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見,煩惱不已。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錢,這是因為執著自己的生命比金錢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他就罔顧仁義,就是因為他邪見執著,名利比仁義重要。這也是說明了,凡是與我關係密切者,我就會有利害的執著。
  
  不好的習慣,不容易改進,也是因為執著;不當的言行,不容易糾正,'也是因為執著。在生活中一些認知上的執著、思想上的執著、觀念上的執著,如果是有事有理者還好,有時候執著一些非法的言論思想、執著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見,則叫人難以相處包容了。
  
  世界上的事是「法無定法」的,在處理過程中,要懂得融通變化,此路不通,還有別路;此法不好,還有他法,不可一意孤行的鑽牛角尖。如寓言《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所言:「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執著的人,因為頑固不化、固執已見,在待人處事上往往剛愎自用、墨守成規,不肯與人為善,不能從善如流,不顧察納雅言;因為有這些個性上的缺失,因此在事業上很難有所成就,在人際關係上也很難獲得人緣。說到「執著」即使悟道的聖者有時也會有「我執易除,法執難捨」的擇善固執,但若對無意義的人我是非,只一味的愚癡、執著,那就令人難以恭維了。
  
  「執著」之害,如同走路時,你不放棄後面的一步,如何邁出向前的一步呢?能放棄執著才會有另外的一番天地。執著中最難解者,不外就是愛、瞋的執著,我執、我愛、我怨、我見的情愫所引起的邪知邪見,就像桎梏繩索,緊緊的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解開「執著」的微妙法門,不外乎運用佛法的般若、智慧、觀念,不如此,人生又焉能解脫自在呢?《人間福報》2000524


耐煩有恆
  
  在近代「速食文化」的潮流影響,現代人凡事都講求速成,修行的人希望當生成就;個學問的人希望即刻金榜題名,經商的人希望一夕就能致富等等。俗語說:「強摘的花不香,強採的果不甜」,無論做什麼事,沒有經過養深積厚、韜光養晦,那能把事情做好?因為「一年的樹木只能當木柴燒,十年的樹木只能當桌椅用,百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棟樑。」因此,「飯未煮熟,不能強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能夠經得起歲月的熬練,能夠厭煩有恆,才是成功的根本。
  
  「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恆」是一種希望。耐煩、有恆,讀書才會通曉;耐煩、有恆,修行才有成就;耐煩、有恆,做人才能通達。古人為了功成名就,十年寒窗,萬卷苦讀,因為有恆而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漢朝董仲舒,年輕時代立志向學,三年不窺園,終於成為一代的名儒學者;晉朝王羲之,臨池磨硯,寫完一缸水又再換一缸,終於成為曠古的書法大家。
  
  耐煩有恆,才會根深柢固;根深柢固,枝葉才會繁茂。世界上,只要肯耐煩學習,沒有不能成就的事。甘肅有名的敦煌石刻,是經過多少朝代,成千上萬的藝術家們窮盡一生的智慧與生命,才能完成的奇偉傑作。如果沒有這些藝術家耐煩有恆的雕刻,今日如何能有萬丈光芒的藝術品流傳於世?
  
  耐煩有恆對於成功立業實在太重要了;然而「不耐煩」幾乎成了今日青年們的通病;沒有恆心,也看出今日青年們的膚淺。現代青年缺乏安住的耐心定力,不但身心浮動,經常更換工作,尤其對工作不耐煩,沒有恆心,不能安於自己的崗位,如此怎能讓主管放心的把責任交付給他?一個不能受到主管信任、器重的人,如何能成為堅固不移的磐石呢?所以今日吾人應該時時自問:我讀書耐煩嗎?我工作耐煩嗎?我對人耐煩嗎?如果不耐煩而又沒有恆心,即使掘井九仞,最後還是功虧一簣,仍然沒有水喝。所以立身成功的秘訣,只在於「耐煩有恆」而已。《人間福報》2000525


是非的可怕
  
  「是非朝朝有,沒有現在多。」現在的家庭、社會、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處「是是非非」,攪亂得大家紛擾不已。
  
  人生本來是很快樂,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溫疫不斷的侵擾著你,有時候躲也躲不開,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證明「是非」有無比的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誠不虛也。
  
  有的人把別人的好事,說成壞事;有的人把自己的壞事,說成是好事,混淆是非,讓人捉不著,也摸不透,找不出事實真相。
  
  是非與謠言,如難兄難弟,本來就很難劃清界限;只要有人說:「大家講的」、「別人都這麼說」、「他們都說得千真萬確」,這就成了是非與謠言。
  
  佛教裏把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都認為是「是非」。國際間強權者就為「是」,弱勢者就為「非」;社會上有錢者就為「是」,無財者就為「非」。更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非」說成「是」,把是說成「非」,翻雲覆雨,只靠如簧之舌;甚至現在有些傳播媒體譁眾取寵、顛倒世間,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有的人被是非所困,擾攘終日不得安寧;有的人給是非陷害,喪失了本有的成就。曾子的母親,有一天有人告訴她:曾子殺人了!她當然不信,但當第二個、第三個人告訴她:曾子殺人了!她也不得不信。所謂:「三人成虎」,共產黨有一句名言:「人說了三十次的謊言,就成了真理!」是非謊言,怎不可怕?
  
  但是,世間上並不是真的不講真理,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人在說天在聽」;宇宙間大道之行「是」的終究是「是」,「非」的終究是「非」,因果是不能改變的,是非當然也不能異位。「善有人欺天不欺,惡有人怕天不怕」,是非在因果之前,必定會還給你一個公道。
  
  是非、善惡、因果明明白白,可惜多少人為了是非,生活不能自在,甚至有人禁不起謠言,以自殺來表明清白。其實,「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是非止於智者,吾人應該做到「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理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是非」又豈奈我何?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吾人只要凡事無愧我心,不一定盡如人意。只要吾人行得正、做得正,面對是非,何足畏我?《人間福報》2000526


自我改造
  
  現代人時興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甚至追求時尚的品牌服飾、流行的化妝等;卻忘了要用心改照一下自己的個性、習慣、觀念、人際關係。能夠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這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品質。
  
  所謂改造,就是重新塑造自己。歷史上的聖賢君子,不是天生所成,而是經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造,方能致之。當一個人童稚的時候,要靠父母來改造自己;青少年時,要靠老師來改造自己;長大成人之後,則要靠自己來改造自己。有的人對自己行事的錯誤、思想的錯誤、言詞的錯誤,往往不知道要自我改造一番,結果這種行為不端、惡習不改的人,最終不但一事無成,而且必定遭人唾棄。
  
  儒家的「一日三省吾身」,佛教的「往昔所造諸惡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都在說明平常就要懺悔自己所有愚癡的行為,如貪欲心重者,要用喜捨心來改之,瞋恨心重者,要用慈悲心來改之。
  
  經云:「人不可能沒有過錯,舉心動念都再造業。」一旦發覺自己有了過失,必須要自覺的自我改造。梁啟超說:「今日之我不惜與昨日之我宣戰。」儒家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改造之言;佛教裡的沙門生活規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因能時時擁有戒定慧的武器,當然就能降伏貪瞋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改房屋、修改衣服、修改桌椅,都需要靠工具,我們要改造自己的憂悲苦惱、錯誤行為,需要靠什麼樣的武器呢?例如:洗碗要用洗碗精,擦地板要用洗衣粉,除銹要用潤滑劑。改造自我的洗碗精、洗衣粉、潤滑劑在那裏呢?
  
  慚愧可以洗滌我們的懈怠;正見可以擊退我們的邪見;
  
  慈悲可以溫暖我們心房;精進可以鼓舞我們的力量;
  
  知足可以增加我們的財富;去惡可以督促我的行善;
  
  持戒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淨念可以莊嚴我們的世界。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猶如今日生」,每個人一定要懂得自我改造,才能從改造中自我成就。《人間福報》2000527


慚愧知恥
  
  世界上最名貴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也不是羽衣裳;更不是綾羅綢緞、貂皮大衣,而是「慚恥之服」。慚愧知恥是最美的服裝、是最好的化粧品;一個人心中如果懂得「慚愧知恥」,自然能夠散發高貴莊嚴的氣質,所以佛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所謂慚愧,慚者,怕對不起自己;愧者,怕對不起他人。慚愧就是對自他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羞恥,知道懺悔、改正。有了慚恥之心,可以激發一個人奮發向上。曾任六國首相的蘇秦,因為「恥」於父母不以其為子、嫂嫂不以其為叔,感到功名無成,因此懸樑刺骨,發憤苦讀,終於成就不世偉業。蜀主劉備,因為「慚愧」自己身為漢室宗親,卻無力匡扶天下,因此奮起,號召天下英雄起義興漢,終於創下「三分天下」的局面。
  
  一念慚愧、一念反省,高貴的品格、清淨的自性就能昇華起來。一個人如果能夠時時仰無愧於天,俯無怍於人,則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幾近於圓滿了。反之,一個無慚無愧、恬不知恥的人,往往因為道德良知被貪心物欲、被瞋恨嫉妒所蒙蔽,因此無惡不作,自然就失去人格;沒有人格的人,則如樹木無皮,無皮之樹,怎能開花結果?
  
  現在社會上經常聽到有人不滿國家社會對自己照顧不周、怨怪親人朋友對自己不好;然而自己何妨想一想:我們對國家又貢獻了什麼?我們對親人又有什麼樣的照顧?假如我們能夠懂得慚愧反省,念及國家的保護、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人的關懷、朋友的支持,我們除了「慚愧」外,感恩尚且不及,那敢去怨天尤人?
  
  儒家有謂:「知恥近乎勇。」有一念的慚愧,就有一念的善根。一個人不怕能力不如人,也不怕曾經犯錯,只怕消極頹唐、自甘墮落。曾經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只因衣服上不慎掉了一顆鈕扣,遭到老師當眾責罰,假如當下能夠反省,品學必然更加增進;但是此生卻從此自暴自棄。所以,今日的教學方式,老師也應該以養成學生的自尊心及自我處罰的慚愧方式,來重新評估價值。
  
  有慚愧心的人,自能改過向上,自能敦品勵行。假如每一個人從小都能培養慚愧知恥的心,經常「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能夠把「慚愧」培養成為自己身心思想的全部,把「慚愧」表現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夠增長德業,無往不利。《人間福報》2000528


真正的平等
  
  有一隻貓,捉到一隻老鼠。老鼠對貓抗議道:「你是生命,我也是生命,大家應該平等相處,你怎麼可以吃我呢?」
  
  貓一聽,沒想到老鼠也懂得平等,還要求平等。那好,貓就告訴老鼠說:「我就給你吃吧!」
  
  老鼠說:「你是貓,那麼大,我怎麼吃你呢?」
  
  「你那麼小,既然不能吃我,那我就吃你了!」
  
  老鼠默然!貓說:「不要再抗爭了,這本來就是很平等的嘛!」
  
  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平等,應該視人如己,互易立場;平等,應該顧及對方的尊嚴、權益,唯有人我共尊,才能達成彼此的平等。
  
  佛陀說:「四河入海,不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姓。」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這種本性上的平等。
  
  不過,理上雖然「生佛平等」,事上卻有「因果差別」。因此,從本性上說,雖然人人接得成佛;但在事相上,因為個人的福德因緣不一,就有聖凡之分。所以,「平等性中,絕生佛之假名;真如界裏,無自他之形相。」這也是平等。
  
  兒女與父母要求平等,認為父母為什麼一定要坐上座?兒女要求與父母平起平坐,這是不懂倫理,而非平等,因為平等要「長幼有序」;屬下與長官要求平等,認為長官能,為什麼我不能?屬下與長官要求同等待遇,這是不懂規矩,而不是平等,因為平等要「尊卑有別」。
  
  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式的平等。一場賽跑,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一樣,但是槍聲一響,大家奮勇向前,各人的速度快慢不一,彼此各憑本事爭取第一,不能要求大家同時抵達終點,這才是真正的平等。
  
  漁夫靠海吃海,平日捕魚維生,大家認為理所當然;山中的樵夫捕捉鳥雀,大家卻以保護候鳥為名而大加撻伐,難道伯勞應保護,烏魚就該保人的口腹?平常社會上遇有緊急災變,如:九二一地震、梅山礦災等,各界莫不發揮同胞愛,紛紛施予援手,然而這只是一時的平等,社會上更需要的是,平時的平等。
  
  「平等」的主張可以消弭人世間的不公平;平等必需植基於人我互尊,要能不分大小、不分貧富,都要互尊,才能做到自他平等。事理都能平等才能帶來世界的和平。
  
  《人間福報》2000529


 虛榮與務實
  
  現代的青少年,只重外表,不求實際,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一個笑話,可以說明虛榮心的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有兩個人在吵嘴,吵得不可開交,旁邊圍攏著一群愛慕虛榮的人,想替他倆勸解。
  
  首先,有一個裝金牙的人說道:「請你們不要吵了,讓我來給你們陪個笑吧!」
  
  說著就咧開滿嘴的金牙大笑起來。
  
  這時,有一個臉上擦粉的人,很快的站起來,指著自己的臉說道:「請你們不要吵了,賞給我一個薄面吧!」
  
  手上載著金戒指的人,立刻握起拳來,在空中揮舞了一下,說道:「你們如果再吵下去,我就給你們一人一拳。」
  
  腳下穿著新皮鞋的人,說道:「你們如果還要再吵,我可要給你們一人一腳。」說著,撩起褲管,作勢將腳抬了起來。
  
  一個身上穿著新衣服的人,奮勇向前大聲說道:「請不要再吵,一切都看在我的身上吧!」說著,拍拍自己的胸膛。
  
  這一群好虛榮的人,不能用道理來說服人,也不知用道德來感化人,只用穿著來誇耀自己,難道衣服、鞋襪能夠表現一個人的偉大崇高嗎?甚至有的人,不只日常用品、穿著衣物,都要講究名牌;尤其凡事愛出風頭、喜歡受人讚美、經常吹捧自己等等,諸多浮華不實之事,都是虛榮心的表現。
  
  其實,做人應該要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不要逞一時之快,凡事要腳踏實地,要爭千秋,不要只爭一時。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諸葛孔明的隴中養精蓄銳;多少人的十載寒窗,多少人的生聚教訓,都在說明,從務實勤勞裏才能成功。反之,一個人如果只學會虛榮,而不肯務實的做人,就如一棵沒有根的樹,是很容易枯萎的;又如一棟地基不穩的大樓,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所以吾人應知,虛榮只是一時的,務實才是永久的。玄奘大師的「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正是我們最好的學習典範。
  
  《人間福報》2000530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