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佛教
蒙古、越南、老撾、柬埔寨20 世紀的佛教研究
黃夏年
22/04/2010 11:2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一、蒙古
本世紀上半葉,蒙古國取得革命成功以後,佛教基本上退 出了歷史舞台,無神論信仰是社會思想的主流。下半葉後,蒙古國的社會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佛教的活動 開始恢復,佛教的研究也隨之開展。 H·珠格德爾院士對蒙古佛教哲學進行了研究,他將佛教 哲學在蒙古的傳播和發展分為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6—18世紀的註釋階段,代表人物有咱 雅班弟達·羅布藏波爾萊(17 世紀)、松巴堪布,益西班達(18世紀)、拉然巴,阿旺丹德爾(18世紀末——19世紀初)、格西,羅布桑楚 勒特木(18世紀)。他們對古印度和西藏的哲學遺產做了註釋和整理的工作。第二個階段是19世紀的改革階段。代表人物有堪布·阿姆海都布及其門生阿旺巴登、呼圖克 圖,丹津拉傑、日然巴,丹達爾、嗄布合,達木丁等人。他們是具有愛國熱忱的喇嘛,提出要求清除宗教的束縛, 改革宗教學校的教育,改造佛教理論,引進西方的文化及哲學體系。 H,珠格德爾還撰寫了(3·阿旺丹登的哲學觀)一書, 分析了蒙古哲學的背景和佛教哲學的適應環境,指出正由於落後的社會經濟關係和知識水平,造成了蒙古佛教哲學的不發達的原因。 III。魯布桑旺丹院士對中觀哲學做了較深入的研究。 R·魯布桑策倫探究了龍樹的方法論,認為龍樹的哲學將 空看作無定性的質,以此證明空是離開感知對象和現象,離開具體特徵和關係的高度抽象。龍樹始終堅持同唯理主義的片面性、同形而上學作鬥爭。 T,索德諾木達爾根分析了蒙古佛學思想家阿旺丹達爾的 佛教邏輯。 R,勒哈格巴蘇倫研究了19世紀的蒙古思想家和詩人丹 津拉布札的社會政治思想和哲學觀點。 Iq·達格瓦道爾吉撰寫了系列的佛教知識讀物,指出了 喇嘛在革命前的蒙古社會中的落後作用,以及研究了宗咯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關於人的思想此外,還有一些蒙古佛教史、佛教醫學和現代佛學的問題 得到了討論。 (可參見T·魯布桑策倫撰、段文明譯<蒙古人民 共和國的佛學研究)載{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5年第3、4期。 )
  二、越南
佛教研究在越南早期主要受到法國學術界的影響,因為越 南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國家。 50年代以後,越南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佛教研究的成果 不是很多,陳文呷的(越南佛教史略),對越南的佛教歷史勾出了線條。以後有討論古代中越佛教僧人的論文發表,但所引的材料 皆為中國史料(高僧傳)的記載,也有人寫過佛教史一類的著作,作者是信仰者。 1978年以後越南學術界開始對佛教的研究作了不少工 作,由越南國家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阮才書主編的,發表在哲學雜誌上連載的(越南佛教史)一書,是學術界的重大成果。此書系越南學者寫的第一本用科學的角度來公正地討論越 南佛教的著作。系統地介紹了佛教開始傳入到越南一直到本世紀的佛教活 動。主編阮才書50年代曾經在中國留學,長期研究中國的哲 學和宗教,因此對中國的史料比較熟悉,同時也大量地利用了越文史料,特別是抓住了禪宗、淨土宗這二個在越南佛教中最有影響的宗派為線索,同時也強調了中國佛教傳入到 越南以後發生的民族化衍變歷史,論述客觀,實事求是,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越文版重印二次,並已經被譯成了英文發行。此外,有關越南的佛教寺院畫冊也得到出版,這本書比較 集中地介紹了越南現存的寺院,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佛教研究現在在越南社會科學界中非常流行,許多大學都 有學者和研究生在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重要的學術機構是越南國家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呋喃研究所和哲學研究所。主要刊物是1999年剛創刊的(宗教研究)。
  三、老撾
老撾是一個內陸國家,過去只有初級教育學校。佛教寺院是國家基本的學校教育場所之一。本世紀以來,老撾長期受到戰爭的影響,佛教的研究沒有 什麼成果面世。 1975年老撾獨立以後,佛教的研究主要與社會政治相 結合,老撾佛教聯合會會長坎丹法師專門撰寫了(老撾僧侶與革命》、 《政治與佛教)、 《佛教與社會》幾書,為新的社會制度從佛教理論上給予解釋。他說:“如果聯合會的成員正確應用佛的教義,遵循其道 德,就能成為革命性變革的參與者,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另一位著名僧人鮑禪則認為“佛陀自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自己一無所有。”在佛教界出版的 一些刊物中還對佛教教義的基本概念賦予了新的內容,如將“西方世界”解釋為世間的美好;地獄是現實中的磨難,可以被轉化;勤奮工作是善的來源,傷害他人的心靈是 惡的表現,等等。除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的討論之外,還曾經流行過其他的思 想流派。萬象巴利高級學校校長摩訶,坎.奮,披羅風針對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傳統宗教文化的喪失現 象,提出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主張。在他的一系列著述裡,高度讚揚佛陀教法,讚美佛陀生 平、佛教儀禮與節日以及老撾傳統習俗和道德等等主張。居士胡,阿帕伊(NhuiAphay)等人受現代西方 思潮的影響,推崇改革。認為對老撾傳統宗教需要重新認識、補充和改革,使之適 應現代社會。為此,需要革新教義,改革儀禮,重建僧伽,開辦佛教學 校,編纂符合現實社會需要的新教科書,普及佛教育,選派優秀僧人出國學習,使佛教更好地和現實社會結合在一起,改變以往那種佛教徒光是追求自我解脫涅槃,忽視社會酌 冷漠態度和利己主義的做法。改革派的主張自50年代後一度影響甚大,他們提出的很 多主張都得以實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民族聯合黨主席蓬,蘇萬納馮等人對上述兩派主張採取了折衷調和的態度,試圖把無神論與原始佛教、現代科學和佛教教義統一起 來。他們提出天堂就是物質和精神上的,涅槃是死亡的存在, 地獄就是現實世間,它既無幸福也無苦難。神和精神都不存在,人類世界沒有一項是實在的。他們還用佛教因果理論來解釋自由問題,用佛教五戒說來 解釋社會公正原則。不能看出此派理論在哲學上受到西方存在主義和無神論的 影響,在政治學上表現了無政府主義的傾向,在社會學說裡有宿命論的因素,在宗教觀上保持了東方傳統主張,是一種東西混合、諸家雜糅的理論。萬象僧人摩訶·波爾·阿難陀 (MahaPalAnantho,1911—1068)為首的佛教復興派是來自國內僧界的代表。此派在總體上強調佛教的傳統性,要求回到佛陀的昔日時 光,被認為是老撾原教旨主義的代表,但在局部問題上又認為面對現代複雜的社會,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革,特別是在佛教教育和慈善福利事業方面做些改革,以適應 現代社會。阿難陀17歲時皈依佛教,系統地學習了佛教理論和禪定 實踐,並且遊歷了不少佛教國家,汲取了不少佛教知識。回國後力倡佛教復興運動,建造寺院、創辦佛教學校、發 行刊物、成立佛教組織、孤兒院和青年修煉中心等,他還撰述佛教論文、專著多本,對老撾佛教復興運動的發展起一重要作用。這些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張,都是佛教民族主義在老撾表現 的不同形式,都是為解決老撾現實社會問題、國家的前途而開出的一張張處方。手段不同,目的一樣,反映了處於殖民地和外國侵略者奴 役下的老撾人民反對侵略,爭取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共同心聲。
  四、柬埴寨
50年代是世界佛教全面復興的時期,新獨立的柬埔寨在 政府的扶持下,掀起了一佛教活動熱潮,與世界佛教復興運動呼應。柬埔寨過去沒有高級佛學院,培養高級人才都要到泰國或 越南等國。 1955年國內建立以國王名字命名的“蘇拉馬里特佛教 中學”,普及培養佛教初級人材。 1959年西哈努克佛教大學正式落成。該校為柬埔寨佛教高等學府,學僧來自僧界,考入此校學 習3年者可獲一般畢業文憑;再學4年者,經考試合格可獲學士學位;已獲學士學者繼續深造,通過答辨可獲博士學位。至此,僧人教育形成了多層次的立體教育體系。學僧在校既要學習傳統佛教理論和語言知識,還要學習西 方社會科學知識和實踐禪修活動,以培養行解雙優的佛教人材。 1968年編纂翻譯了近40年的高棉文佛教三藏終於全 部出齊,這部高棉三藏共110卷,其律藏13卷,經藏63 卷,論藏34卷。 1969年4月1日國家為此舉行隆重的慶典,主要領導 人都出席了儀式。現代柬埔寨著名僧人學者有:章納法師 (PRahChuonNath,1833—1969),曾於1948年起擔任大宗派僧長達20年長久,對古代和現代語言有精深地研究,所編纂的高棉文字典最為著名。胡達法師(PRah Hout Tat,1891一),曾任西哈努克大學校長,1970年繼任大宗派僧長,還擔任了三藏編譯委員會主席,為高棉文三藏編譯工作立下了功勳。喬摩法師(PreahKhieuChum)是一個豐產 的作家,一生致力於佛教知識的普及工作,而且對現實存在之問題,根據佛教教義提出可行的答案,主要譯撰有: 《治國知識必讀》、 《生命之間題,據佛陀和學者而言》、 《涅槃的概念》、 《戒律的概念》等11部。潘卡法師(PreahPangKhan)是最著名的佛 教史學者,擅長於佛教和印度教的研究,著有《柬埔寨佛教》、 《高棉文化與文明》、 《吠陀、婆羅門、印度教教義》和{高棉與印度文化、文明》等等。
  (作者工作單位為中國社科院)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