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佛教故事5 第四章 歸心淨土(107篇)
淨土宗編輯部
10/12/2017 17:1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我們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此死彼生,輪迴六道,不知幾萬億次。

今生欲了此生死大事,脫離輪迴苦趣,唯有一心念佛求願往生這一方法。

一、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我很善良,我心地很好……」這是一般人的心態。但用宗教的眼光看,未必如此: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服。

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

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地藏菩薩本願經》)

一日一夜,貪瞋癡惡念不可計數,種未來生死根。(《淨度三昧經》)

於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也。(《立世論》)

惡人

(一)

《華嚴經》說:眾生處在五濁惡世之中,不肯修十善,專門造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癡,不孝順父母,不恭敬三寶,互相爭鬥,互相誹謗,恣意妄為,非法謀求。由於這些原因,感召刀兵、饑荒、疾病、橫死、天災、人禍種種報應。

(二)

天人看人間非常污穢,離開地面百由旬以外就奇臭難聞,不能近前。([]周安士《安士全書》)

優波伽的惡念

優波伽出生在婆羅門家庭,因為精明能幹,深得梵德王寵愛,後來,因為辦事得力,梵德王將一半的國土、一半的國庫分給了他。

幾年後,優波伽的權威日益膨脹,百姓只知道有優波伽大臣,不知道有梵德王。

一天中午,梵德王枕著優波伽的大腿睡覺。優波伽見國王睡著了,心想:我現在要是一刀把梵德王殺了,自立為王,整個國家就都是我的了。想罷抽出腰刀,可他轉念又想:梵德王對我有恩,把半個國家都賜給了我,要是殺了他,實在是忘恩負義。因為痛恨自己起了這樣的惡念,優波伽失聲痛哭。

梵德王被他的哭聲驚醒,問道:「優波伽,好好的為什麼哭呢?」

優波伽便把自己的惡念如實告訴了梵德王。梵德王根本不相信,說:「優波伽,像你這樣誠實的人,哪能有這樣的惡念?」

優波伽說:「大王!我確實起了殺您的惡念。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惡念,都是由於貪著五欲。我現在要捨棄人間欲樂,出家修道。」

優波伽出家之後,很快證得了聖果。(林明珂《佛陀十大弟子傳》)

惡習難改

一隊漁婦背著魚簍趕回家,路上遇到暴風雨,她們就近到一家花店避雨。店裏全是花,芳香撲鼻。天漸漸黑了,她們只好在店裏借宿。

她們勞動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來後怎麼也睡不著,因為她們非常不習慣這滿屋的香味。天都快亮了,她們還沒能入睡。

其中有個人很聰明,到門外把魚簍拿進店裏,放在床頭,大家這才安然地睡了一會兒。

五欲的世間污穢腥臭,世人久處其中,反而以此為樂,佛法的甘露雖然清涼醇美,卻一時難以適應。(《佛教故事大全》)

瞋心難斷

舉個三十年代突出的實例:一位做過將軍夫人的老修行,後來與兒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壓不住心中的瞋恨,決心殺死兒媳,她就下座找刀,但當她看到自己手中的念佛珠時,才壓住這顆殺人的心。(黃念祖《心聲錄 .淨語三則》1991

順境中念佛,功夫漸增,往生似有把握,甚至會以為自己有主宰生死的力量。但環境一變,凡夫的本質就暴露出來了。

所以,不可以把信心建立在自己的修行境界上。阿彌陀佛才是我們唯一的依靠。

見獵心喜

宋代理學家程頤少年時非常喜歡打獵,捕到獵物以後,就把獵物分給僕從;有時一無所獲,他也不覺得遺憾,只要馳騁在獵場盡盡興,他就覺得很滿足了。

不久,他拜當時著名學者周敦頤為師,把自己的興趣全部轉移到讀書方面,吟詩作文,鑽研學問。他覺得原來把打獵作為人生樂趣未免太粗俗了。

一天,程頤和老師閒談,在談到打獵時,程頤說:「老師,我現在已經不愛好打獵了,看到別人去打獵,我也不會動心。」

周敦頤聽了,笑著說:「你說的不一定對。依我看,現在你只不過把打獵的心思深埋在心底,潛心求學,將來你學成之後,有了空暇,它還會死灰復燃的。」

過了一些年,程頤考中進士,當了衛元縣令。衛元縣有很好的獵場,但程頤卻從來不去打獵。

成名之後的一年冬天,程頤請假回河南老家探親,在家中住了兩個月。有一天,他騎馬外出閒逛,忽聞一陣人聲馬嘶,只見少年時一起打獵的朋友騎著馬奔了過來,其中一個人說:「程兄,你是圍獵能手,又難得回來,今天一起圍幾圈獵怎樣?」

程頤看到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聽著蕭蕭馬鳴和陣陣犬吠,心中湧起難以抑制的衝動,多年前的愛好似乎一下子復蘇了,於是,就和朋友們一起往獵場奔去。(《二程遺書》卷七)

富貴修行難

(一)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有個弟子,名叫耆婆,醫術高明,曾救活過很多絕症病人,他曾給佛陀和僧眾看過病,還把國王賞賜的衣服供養佛陀。

他死後生到美女如雲的天上。

一天,有位比丘患了重病,無人能救,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起神醫耆婆。而耆婆是目犍連的弟子,目犍連就自告奮勇到天上找他。

當他找到耆婆的時候,正趕上耆婆駕車帶著美女參加一個宴會。看見目犍連來了,耆婆只是看了他一眼,便急駛而過。

目犍連心想:原來的耆婆可不是這樣啊,怎麼一到天上就目中無人了?於是施展神通,使馳騁的車子驟然停下。

耆婆做出一副委屈的樣子,說:「我的師父呀,行行好吧,沒看見我正忙著嗎?天帝的宴會就要開始了,我可不能遲到啊。」

目犍連嘆了一口氣,說:「佛陀常說富貴修行難,當初我還不以為然,今天看見你的樣子,我總算明白了。」(林明珂《佛陀十大弟子傳》)

(二)

一條餓狗跑到一戶人家門口,想討點吃的東西。那家人很不喜歡它,就拿棍子打它。狗非常冤枉,找到法官控訴說:「我向他討吃的,他不但不給我,還用棍子打我。我只是頭和前腿進入門內,不敢隨便闖入,並沒犯規。」

法官查實這件事後,決定處罰打狗的人,就問狗:「那麼,按你的意思,該怎麼罰他呢?」

「罰他做大富翁!」狗不假思索地回答。

法官哈哈大笑說:「看來你真不瞭解人類。做富翁是賞他,哪裡是罰他?」

狗說:「法官大人,你不知道,我前世也是個大富翁,有錢有勢,造下無數罪業,所以今生才投生為狗。如果罰他做富翁,他也一定會貪求享樂,不會發心行善,死了之後也像我一樣遭受痛苦。」(《佛教故事大全》)

「富貴修行難」,先輩曾有發誓投生清苦人家的。天主教也有「富人升天堂比駱駝穿針孔還難」之語。

「賢淑」的婦人

有一位富有的婦人,為人親切,賢淑而謙虛,深受大家的愛戴。

她家有個聰明能幹的女傭。有一天,女傭這樣想:我家主人是個深得好評的人,她到底是真的心地善良呢,還是好的環境所使然?

女傭決定試一試。第二天,女傭遲遲不起床,直到將近中午才露面。主人很不高興地責怪她:「為何這麼晚才起來?」
女傭第二天照樣晚起。主人更加生氣,拿起棍子就打。

這件事被大家知道了,婦人失去了以往的聲望。(《鋸喻經》)

當環境順心時,我們能保持親切、謙虛、平靜,還能隨緣行善;當環境不順心時,比如事業挫折、家庭變故、身染重病,或受到別人的當面嘲諷,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是否還能繼續保持平靜心與善行呢?

如果不能,則應老老實實認同自己凡夫的身份,安住於連凡夫也能得救的淨土之法。

一腳踢走文殊菩薩

五臺山古稱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示現的道場,文殊菩薩常騎金毛獅子示現聖相,因此,五臺山聲名遠播,學佛的人都十分嚮往。

有位僧人也立志參訪五臺山,發願要親見文殊菩薩。他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到五臺山,遇到了一隻癩皮狗,那只狗跟了他三天三夜。起初這位僧人還不在意,但跟久了心理厭煩,就一腳把它踹走了。

在五臺山上上下下走了三天,卻始終沒見到文殊菩薩,連稍微像一點兒的都沒見到,他歎息自己法緣不殊勝,千里朝聖卻無緣相見,只好失望地下山了。

到了山下,一位高僧問他此行的觀感。他詳細描述了三天裏的朝聖經過。高僧點醒他:「你見到文殊菩薩了,就是那條癩皮狗!」

僧人懊惱萬分,因為他非但當面錯過,還一腳踢走文殊菩薩!

一隻癩皮狗都可能是文殊菩薩,我們對萬事萬物還能不心存恭敬嗎?那個抱著孩子乞討的女人可能就是觀世音菩薩,那個翻撿垃圾的老人或許就是地藏王菩薩──如果心存恭敬歡喜,我們就不會當面錯過。(《一味禪》)

「心淨則佛土淨」

舍利弗尊者聽到佛說「心淨則佛土淨」,心想:我所看到的娑婆世界到處充滿丘陵、砂礫、荊棘,難道佛陀修菩薩道時心不清淨?

釋迦牟尼佛知道舍利弗心中所想,說道:「諸位啊!不要看娑婆世界有穢惡,就以為我的國土不清淨。請你們不要以常人的想法測度諸佛國土。」

說罷,釋迦牟尼佛放下跏趺,腳尖觸地。頓時,三千大千世界煥然一新,娑婆世界與十方諸佛淨土毫無兩樣。大地平坦,黃金為地,在場的每個人都端坐在蓮花上。(白毫光、趙怡平、林明珂《釋迦牟尼佛傳》)

佛法貴在落實。釋迦牟尼佛說「心淨則佛土淨」,則真能讓佛土清淨。而我們凡夫說「心淨則佛土淨」,不過是口頭禪罷了。

住茅棚.燃指.弘法

(一)

我住在茅棚裏,由人家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供養著,就應該身心放下、精勤用功才對!可是不行。多拜幾拜佛,頭就發昏;多打一會兒坐,腿就酸痛;晚睡一會兒覺,眼皮就打架;剛剛生起正念,雜念就及時襲來了;剛剛打開經書看了兩頁,心即像猴子一樣跳躍不已了!總之,若身若心,都不容自在指揮。三年下來,弄得馬齒徒增,一無所成。

(二)

有些莫名其妙的人,看到人家為報親恩在舍利殿燃指供佛,他們也不自量力,盲目地「隨喜」一番,結果被燒得鬼哭狼嚎,跳躍不已。我曾親眼見到一位同道因燃指供佛而一命嗚呼!當我跟在很多人後面給他念佛送往生時,他臉上仍佈滿不可言狀的痛苦表情。

(三)

我要敬告同學、同道,在德學未足之時,千萬千萬不要被「弘法」的美名沖昏了頭腦,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忙著去「弘法」了。應知參學不易,而弘法更難。(釋真華《參學瑣談》)

有的法門上根利智方得實益。知道自己的根器,才會有正確的選擇。

一言退失信心

康藏邊區有一位老太太,結茅蓬獨居三十年,一心誦念六字大明咒,漸至心不雜亂、如入禪定。計數的豆子能自動從一邊跳到另一邊。

一位僧人從她的茅蓬路過,見茅蓬光芒四射,想必屋中定有高人。進屋發現一位老太太,就詢問她修的是什麼法。

老太太回答:「我只念大明咒,唵嘛呢叭咪牛。」

僧人一聽最後一個字念錯了,就予以糾正。老太太頓覺三十年苦苦修行,因一字之差,功夫白費,非常後悔,信心退失。

當僧人出去後,發現老太太雖然念了正確的咒語,但金光全收,忽然悟出自己錯了,就再進茅蓬,告訴老太太:「你先前念得沒錯,我剛才是想考驗考驗你是否虔誠。」

僧人出門回頭再看,屋上又金光四射。([]周安士《安士全書》)

臨終退失信心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十分虔誠的居士,供養三寶,勤苦修行。

他臨終的時候,妻子在旁邊悲傷痛哭,他聽到後非常哀憐,神識不肯離去,就轉生為妻子鼻子裏的一隻小蟲。有位道人見她哭得如此傷心,就善言安慰。

小蟲隨著涕淚落到地上。她見了之後想要用腳踩。道人急忙阻止:「停,停!不要殺,這是你丈夫!」

婦人說:「我丈夫奉經持戒,精進無比,怎麼會這樣?」

道人說:「因為你哭得傷心,動了他的愛憐之心,所以墮為蟲身。」

道人為小蟲說法。小蟲聽後,命終生天。(《法句喻經》)

悲心更微

有一個燕國人出生在燕國,生長在楚國,到了老年才有機會回到故國。

回國途中,路過晉國。同行的人開玩笑說:「這是燕國的城池。」

他頓時臉色淒然。

同行的人又指著土地廟說:「這是你村裏的土地廟。」

他不禁唏噓嘆息。

那人又指著一棟房子說:「這是你先人的房屋。」

他於是流淚啜泣。

那人又指著一座墳墓說:「這是你先人的墳墓。」

他再也無法抑制,放聲大哭起來。

同行的人哈哈大笑,說:「我剛才是騙你的,這裏是晉國。」

當他回到了燕國,真正見到了燕國的城池、社廟以及先祖的房舍、墳墓,悲傷的心情反而淡薄了。(《列子.周穆王》)

感動和體驗是無常的,非解脫正因。當依教理正確安心。

聖道難學

桃水禪師名聞全國,曾在各地教過無數禪者。

在他所主持的禪院裏,有些學生因為不能忍受艱辛的課程,往往半途而廢。然而慕名而來的信徒卻越來越多,法席非常興旺。而這些卻非桃水禪師所喜所願,於是他辭去了教席,向信徒們告別後不知去向。

三年後,他的一位學生發現他在一座橋下和乞丐們生活在一起。這位學生立即懇求桃水禪師為他開示。

「如果你能像我一樣在這兒過上兩三天的時間,我也許可以教你。」桃水說道。

於是,這名學生扮成乞丐模樣,與桃水禪師共度了一天的乞丐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桃水禪師和這名學生於午夜時分將屍體搬到山前埋了,事畢,仍舊回到橋下的棲身之處。

桃水禪師倒身便睡,但這名學生卻始終不能入眠。天亮之後,桃水禪師對他說:「我們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們那位死了的同伴還剩一些食物。」

然而,這名學生卻一口也吃不下。桃水禪師說:「我曾說過你無法跟我學習的。」學生垂首無語。

桃水禪師揮揮手說:「你走吧!不要再煩我了。」

那名學生遂向桃水禪師拜別,黯然而去。(《一味禪》)

五逆不通懺悔

張義每天清晨都虔誠地向上天禱告,懺悔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過。

一天,他被鬼卒攝到陰間,判官出示黑簿(記載他平生所犯罪過的簿籍)給他看,只見其中一件件罪過都已勾掉,唯獨剩下一件惡事沒有勾掉:小的時候,父親責罵他,他非但不認錯,反而生氣地瞪著父親。

張義這才知道,不孝的罪過不通懺悔。(《集福消災之道》)

殺父殺母是五逆之罪,瞋恨父親等同殺父,所以罪過極重,僅靠自己的力量是難以懺悔掉的。

一夜十起

東漢的時候,京兆長陵地方有一個人姓第五名倫,他的祖先原本姓田,因為分支太多,便把排行次序當作姓氏。

第五倫勇武俠義,辦事公平,深得光武皇帝的賞識,於是被派往會稽做太守。

第五倫鐵面無私,辦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在朝廷內外一時傳為美談,人們都很敬仰他。他雖官居太守,但還親自鍘草餵馬,他的妻子也親自下廚做飯。

一天,一位同僚讚揚他說:「像你這樣的人,真可以說是毫無私心雜念了!」

第五倫卻認真地反駁說:「你說得不全面哪!以前曾有一位熟人送給我一匹馬,想叫我幫他謀個職位。馬我雖然沒收下,可是當我舉薦別人做官的時候,常常想起他。這不是證明我還有私心嗎?再比如說,我的侄子生病,我一晚上起來十次看他,但回到床上很快就入睡了,睡得很安穩。我的兒子生病就不一樣了,雖然夜裏我不去看他,但整夜睡不著覺,擔心他的病情。你看我 哪裡夠得上毫無私心雜念呢?」(《後漢書 .第五倫列傳》)

跌傷佛子

無畏三藏是位得道的尊者,但他飲食不太潔淨,言行也有些粗魯,可他的心很光明、慈愛。

有位持戒精嚴的律師雖然很喜歡他的為人,但不滿意他的飲食,就命令他夜宿門外。

律師半夜裏摸到一隻蝨子,就把它扔到地上。無畏尊者在門外高聲提醒:「跌壞佛子了!」

律師聽了,大為吃驚,叫他進屋。無畏尊者說:「一切生靈都是佛子,都有佛性,就連小小的蝨子遭到殘害時都會發出哀號,這聲音凡夫聽不到,而佛菩薩聽了就像聽到打雷一樣。師父扔到地上的蝨子跌傷了左邊的第三條腿,正在痛苦呻吟。」

大家舉燈找到那只蝨子,仔細一看,真的是跌斷了左邊第三條腿。([]江慎修《放生殺生現報錄》)

只有佛才福慧具足

迦葉佛住世的時候,有兩兄弟出家為沙門。哥哥持戒坐禪,一心修道而不佈施。弟弟則注重修福,但常常破戒。

到了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哥哥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但因為不曾修福,常常吃不飽。弟弟因為破戒,就出生在象群裏面,但很享福,被國王所鍾愛,身上裝飾著珠寶,擁有封地幾百戶。

所以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只有佛才福慧具足,所以稱為兩足尊。([]周安士《安士全書》)

二、擇木而棲

《詩經》中有詠鳥的句子:「出自幽谷,遷於喬木。」意思是勸人辨明利弊、謹慎取捨。(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外道宗師改邪歸正

佛在世的時候,三位迦葉、目犍連等諸大阿羅漢原先都師事外道,並有了相當的成就,被尊為一代宗師,其自負之心可謂不淺。但後來一見到佛,一聽到佛的言教,便幡然悔悟,改邪歸正,把多年尊崇的外道思想徹底放捨,棄之如鴻毛。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續佛慧命,成為萬世師表。

假如他們當時執著外道教義,堅壁自固,就像病人死死守著舊藥方,即使有新的特效藥也寧可掉頭不顧,那麼,就算是千佛出世,又有什麼辦法呢?(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宣鑒禪師自焚《青龍鈔》

德山宣鑒禪師俗姓周,幼年出家,深明經律,精通《金剛經》,時稱「周金剛」,不信南禪頓悟之道,作《青龍鈔》,堅持認為修行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南方魔子居然說當下一悟便即了畢!我應到南方破滅其魔種,以報佛恩。」

他確實存有一片好心,但根本沒想到自己的知見會是錯的。

及至受到賣餅老婆婆的指教,親見龍潭和尚,大悟之後,便把多年所珍重的《青龍鈔》一把火燒了,棄之如腐草。因為他具有這種胸襟,所以能成大器,震耀末法。

假如他當時牢牢地封滯臆見,我慢自賢,就像淺薄鄙陋的愚人把似玉的燕石看得十分珍貴,密而藏之,反怪商人不識貨,認為他們嫉妒自己的寶物。若是這種人,就算有一百個老婆婆、一千個龍潭和尚,對他也是無可奈何呀!(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宋國有個愚人,在梧台東邊得到一塊形狀渾圓、色澤光潤的燕石,以為是塊寶玉,回家珍藏起來。一位元來自周地的客商得到消息,立即找來。宋人經不起再三懇求,終於答應了,但他對客商說:「這不是一般的玉石,必須先戒齋七日,然後才能讓你看。」客商只得同意。七天 後,客商再次光臨。只見宋人頭戴很高的帽子,身穿莊嚴的布袍,讓僕人宰殺祭臺上的豬羊,把溫熱的牲血塗在祭台中央的一隻大皮箱上。他打開箱蓋,從裏面取出一隻略小的箱子,這樣箱子套箱子,直到打開第十只最小的箱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紅色絲巾小包,一層一層地解開,一直解到第十層,那顆「寶玉」才露了出來。客商仔細一看,不由失笑道:「這不過是一塊燕石,同磚瓦沒什麼兩樣,根本一錢不值!」宋人一聽,怒氣衝衝地罵道:「你這個壞商人,不懷好心,你滾吧!我以後再也不給別人看了。」從此,他把這塊燕石收藏得更嚴密,再也沒給別人看過。(《後漢書 .應劭傳》)

捨麻擔金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邊疆地區常年無人居住。國中有兩個人,一個智者,一個愚人,相約到邊疆探寶。

他們來到一座空村,發現村中有麻,就一人取了一擔,繼續前行。

他們又來到一座空村,發現了麻縷,智者說:「麻縷比麻好,又方便攜帶。」可是愚人說:「我已經取麻了,捆綁得很結實,捨不得扔掉。」

他們又繼續前行,在一座空村中發現麻布,智者說:「麻布比麻縷好,我們取麻布吧。」而愚人還是說:「我已經取麻了,捆綁得很結實,大老遠挑來了,怎麼捨得扔掉呢?」

他們走過一座空村又一座空村,次第發現白布、白銅、白銀、黃金。智者說:「沒有黃金,就取白銀;沒有白銀,就取白銅;沒有白銅,就取白布。如果連麻縷也沒有,那就取麻。現在有這麼貴重的黃金,我們一起把黃金拿回去吧。」愚人還是說:「我已經取麻了,捆綁得很結實,大老遠挑來了,怎麼捨得扔掉呢?你想取什麼就隨便吧。」

智者挑著黃金回家了,受到親族的熱烈歡迎。愚人挑著麻回家了,得到親族的羞辱。(《長阿含經第七.弊宿經》)

佛法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乃至一生成辦的念佛之法。幸聞黃金般的念佛之法而不懂得取捨,以人天乘法為最高最上,則無疑成為挑著麻回家的愚人了。

渡筏

有一個人在長途旅行中碰到一條大河,於是做了一條木筏,乘著它平安地到達了彼岸。他想:這條木筏使我順利渡河,非常有用,所以,不要把它丟掉,讓我扛在肩上帶走吧!

這時,能否說此人對木筏做了應該做的事呢?不見得吧。

正當的事尚且不可執著,而應捨棄,何況不正當的事呢?那就更應捨棄了。(《法華經.壽量品》、《佛教聖典》)

勸坐禪行者

(一)

京城的叢林中有位禪師,人稱?老,四十年不睡眠。如此精進苦修,以至於坐化後連身上的紙襖都燒出舍利子,朝中的官員曾願出三十千的高價買一領紙襖──這是他坐禪的效驗。

如果他當時能用四十年的時間念佛求生西方,則定能往生而成為不退轉菩薩,那時再回到這個世界濟度眾生有何不可?然而他沒想到這一著,以至死後投生到大富人家,遭受許多憂苦,實在可悲啊!縱使一生大富大貴,福報享盡了還要隨業輪迴。
?
老這樣精進用功,猶不能超脫三界,可見三界的崖岸極高,三界的苦海極深,三界的波濤極急,所以不易超脫。

修習淨土法門的人念佛往生,是因為仰仗佛力的緣故。

有佛力而不仰仗,真是可憐啊。([]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二)

惠古長老是名望極高的禪門尊宿,死後投生於宰相家,少年登科。

在世人看來,這的確也夠榮耀了,但對修行人來說,卻是大大的失算。為什麼呢?前世齋戒,從來不吃肉,今世吃肉,必定以吃肉為美;前世清修,從來不近女色,今世近女色,必定以色欲為美;前世恬靜淡泊,今世享受富貴,必定以富貴為美。這就如同大象踩入爛泥中,一步深似一步。

假如他當年念佛往生西方,就不至於有墜墮的危險了。([]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勸施食行者

焰口施食一法,是阿難尊者流傳下來的,收在瑜伽部中。瑜伽大興於唐朝的金剛智和不空兩位大師,他們能役使鬼神、移山倒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議。經過數代之後,就再沒有傳承的人了,所留存下來的,僅僅是施食一法而已。

修習瑜伽法,必須手結印、口誦咒、心作觀想,三業相應,才符合瑜伽,這可不是簡單容易的事。

現在的人學瑜伽,手印、咒語都未必精確,何況觀力呢?如此則三業必不相應。三業不相應,不但不能利生,有可能反害了自己。

最近山中有一位游方僧,病得很嚴重。一天晚上,外面正在舉行施食,這位游方僧對探望他的人說:「剛才有鬼要帶我一起出去就食,我推辭不去。過了一會兒,鬼回來說: 『那位施食的法師心不誠,害得我們白來一趟,我們一定要設法報復他。』於是就牽著我的手一同出來。我看見眾鬼手拿撓鉤套索,說是要把法師從臺上拖下來。我很害怕,失聲呼救,眾鬼才四散而去。」

再過幾天,游方僧死了。

他還沒死的時候,就跟諸鬼為伍了,那晚要不是他失聲驚叫,焰口臺上的施食師可就危險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有位僧人因為施食不誠,被鬼抬到河中要把他淹死;有位僧人施食時惦記著衣箱的鑰匙,諸鬼見飯上全是鐵片,遂不得食;有位僧人曬的氈衣忘了收,施食時下起了雨,施食師惦記著氈衣,諸鬼見飯上全是獸毛,遂不得食。這幾位施食師後來都得到現報。

又有一個人神遊地府,見到一間黑房子中關著數百個僧人,個個面黃肌瘦,愁苦不堪,十分可憐。經詢問才知道他們都是施食師。

施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下該相信了吧!([]蓮池大師《竹窗三筆》)

勸誦經行者

(一)

歐陽永叔作穎州(安徽阜陽)知府的時候,見到一位官妓口氣香如蓮花。有位知宿命的僧人說這位官妓前世曾是尼師,誦《法華經》三十年,只因一念之差,墮落到這種地步。

有人問那位官妓:「你讀過《法華經》嗎?」

官妓說:「我失身於此,哪有閒暇讀經?」

人們把《法華經》拿給她讀,她居然能讀誦如流!把其他經拿給她讀,則讀不下去。因此證知僧人所說的話確實可信。

假使那位尼師用三十年時間念佛求生淨土,則定得往生西方成佛。可惜她不知道這殊勝的法門,以至於墮落為妓,實在可悲啊!([]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二)

明朝總兵戚繼平時常念《金剛經》。當他鎮守三江一帶時,一天夜裏,有個陣亡的士兵托夢給他,請他念經超度。戚繼光答應了他的請求,第二天早晨起來就為那位陣亡的士兵誦經回向。

夜裏,又夢見那位士兵來說:「承蒙恩公為我誦經超度,可惜只得半卷功德。因為在所誦的這部經中雜有『不用』二字。」

戚繼光覺得奇怪,仔細回想,才記起原來在他誦經到一半時,夫人派婢女送來茶餅,他遠遠看見,揮手示意不要拿來。當時口雖不說,心中確實起了「不用」二字的意念。

第二天,戚繼光把門關好,至誠誦經回向,那位士兵才得超度,並再來致謝。

鬼神都有他心通,每動一念他們都知道。

這件事是我親耳聽三江僧東林說的。東林這個人很誠實,絕對不會打妄語。唉!平常替人誦經的僧人能不謹慎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凡誦經人,或持齋戒人,固為善業,後世必受福報,無可疑者。然此報有盡,不能脫離輪迴。若更修西方,即超出輪迴之外。([]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三)

六祖示不識字,一生靡事筆硯,《壇經》皆他人記錄,故多訛誤。有關「十萬八千」、「東方西方」等說,久已辯明。中又云:「單修十善,何須更願往生?」夫十善,升天之因也,無佛出世,輪王乃以十善化度眾生。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見佛,而但使升天可乎?其不足信明矣!故知:執《壇經》而非淨土者,謬之甚者也。([]蓮池大師《竹窗三筆》)

法寶《壇經》,乃禪宗之要典。禪宗唯明自性,非吾輩鈍根所能得其實益者。若不深切力修,或致錯會六祖之意,則無益而有過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複德培居士書一》)

《壇經》雖有義路,若不開宗眼,不是挽宗作教,即是以迷為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覆丁福保居士書九》)

勸誦咒行者

戴舉人,吳縣人,平日造孽甚多,但禮拜觀音菩薩非常虔誠,每天不斷持誦《大悲咒》。一天,他生病死去。

一位鄰居也大約在同一時刻死去,不久又活過來了,說:「我的壽命本已該絕,因為三天前曾勸一對夫婦合好,所以增延了幾年。」

他又說:「我在陰間見到戴舉人身上套著枷鎖。一大堆男女向他質問冤情,罪惡無數。冥司責備說:『以你所犯的淫惡來看,應當下油鍋。』一個鬼卒扛來一口油鍋,用猛火燒得沸騰,要將戴舉人趕進鍋去。戴舉人惶恐異常,口誦《大悲咒》。他剛一念咒,忽見殿宇搖動,油鍋解散,地上化出白蓮。冥司告訴那些訴冤的鬼魂說: 『他有咒語真言,還有什麼地獄可以拘禁得了?放他投生去吧。』冤魂們堅決不肯放過。冥司說:『嘉興有個姓吳的,作惡多端,最近為了求子,做了一些善事。就讓他去吳家投胎,等他在世間享受榮華、忘記《大悲咒》以後就可處置他了。 』」

後來這位鄰居到嘉興打聽,吳家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徐升庵)

勸博學多聞行者

(一)

南通唐閘居士林,很認真。去年一林員頗聰明,講一次《地藏經》,從此一般不知念佛法門是凡夫仗佛力現生了生死之法門,遂多半不念佛,而專以聽經為事矣。

林長請光與講經者說。因示之曰:「佛法如大海,一滴具萬川之味;佛法如帝珠,一珠具千珠之光。在大通家分上論,粗言細語總一真;在未到家分上論,當以就路還家為省力。況已證等覺,欲圓滿佛果,尚須念佛求生西方;而將墮阿鼻,十念成功,亦可高預海會。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持;如陽春一到,百卉敷榮。其為妙利,非佛莫知。何不在此等處,發起彼等之信願心,俾各各悉得往生。較彼字詮句釋,以作未來得度之善根,奚啻天淵懸殊也!」

遂仍依常規,不於一林作二派之行持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覆章緣淨居士書》)

(二)

顯蔭,得密宗真傳,又通台宗,已是顯密圓通之灌頂大阿闍黎,凡有從彼受灌頂者,均可現身成佛。而顯蔭死時很糊塗,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固知此法,不如念佛之穩當多多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覆王曉曦居士書》)

勸口出大言行者

民國十七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請我到他家吃齋,便說他有個親眷,是學佛多年的女居士,學問亦很好,已有五十多歲了,可否叫她來談談。我說可以的。於是就叫她來。

等到見面的時候,我就對她說:「年紀大了,趕快要念佛求生西方。」

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

我便回答她道:「你的志向太下劣了。」

她又說:「我要即身成佛。」

我又回答她道:「你的志向太高尚了。」

「何以那個清淨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濁惡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亦非你我可以做得到的事。」

像這樣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地口出大言,實在是自誤誤人。(《印光法師文鈔三編.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勸執著自力行者

如唐朝圓澤禪師,曉得過去未來,尚不能了,況只去得好,就會了乎?

唐李源之父,守東都,安祿山反,殺之,李源遂不願做官,以自己洛陽住宅,改做惠林寺,請圓澤做和尚,伊亦在寺修行。

過幾年,李源要朝峨眉,邀圓澤同去。圓澤要走陝西,李源不願到京,定規要由荊州水道去。圓澤已知自己不能來矣,遂將後事一一開明,夾於經中,尚不髮露,遂隨李源乘船去。

至荊州上游,將進峽,其地水險,未暮即住。忽一婦,著錦襠,在江邊打水,圓澤一見,雙目落淚。李源問故。圓澤曰:「我不肯由此道去者,就是怕見此女人。此女人懷孕已三年,候吾為子,不見則可躲脫,今既見之,非為彼做兒子不可。汝宜念咒,助我速生,至第三日,當來我家看我,我見汝一笑為信。過十二年,八月十五夜,至杭州天竺葛洪井畔來會我。」說畢,圓澤坐脫,婦即生子。

三日,李源去看,一見,其兒即笑。後李源回慧林,見經中預道後事之字,益信其為非平常人。

至十二年,李源預到杭州,至八月十五夜,往所約處候之。忽隔河一放牛孩子,騎牛背,以鞭打牛角唱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聞之,遂相問訊,談敘。敘畢,又唱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

此種身分,尚了不了,況只話頭看得恰當,去得好,就會了乎?仗自力了生死,有如此之難,仗佛力了生死,有如彼之易,而世人每每捨佛力而仗自力,亦莫明其妙。(《印光法師文鈔三編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勸藐視淨土行者

大智律師,初頗藐視淨土,後讀《續高僧傳》,見慧布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假使十二大劫在蓮華中,受諸快樂,何如我在五濁惡世教化眾生乎?」遂生誹謗。

後因大病,始知毫無把握,遂發願盡此報身,弘揚淨土。二十餘年,手不釋卷,以淨土為依皈。(《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勸求生他方淨土行者

(一)

隋朝相州的玄景法師,通宗通教,聲名遠播。大業二年(606年)六月,將要示寂,沐浴端坐,兩眼上視,自言自語道:「我本欲見彌勒菩薩,不知為何做了夜摩天王?」

大眾詢問。他回答說:「不是你們能夠知道的。」一會兒又說:「天上很忙,賓客很多。」於是滿屋生香,安詳而去。

可惜啊!法師修行時發心往生彌勒淨土,最終不能見彌勒菩薩,卻轉做天王。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天王的地位已經非常尊貴了,但與往生西方比較,就差得遠了!(《唐高僧傳》)

(二)

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說:有三位菩薩同修兜率天彌勒淨土。一位名叫無著,一位名叫世親,一位名叫師子覺。他們約定:誰先見到彌勒菩薩就回來相報。

師子覺菩薩先去世了,可是好幾年都沒有音信。

後來,世親菩薩也去世了,過了三年才來相報說:「天上的時日真長。我往生兜率後,就前往內院頂禮彌勒菩薩,然後在那裏聽了一堂法座,就立即趕回來相報,想不到人間已過了三年了。」

無著菩薩向他詢問師子覺的情況。世親菩薩說:「他往生到兜率外院,因為迷戀天上的快樂,至今還不曾見到彌勒菩薩。」

由此可知,他方淨土不但難修,而且還有退墮的危險。智者大師又說:有見了釋迦牟尼佛而不得道的,但若見了阿彌陀佛,沒有不得道的。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有所不同。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名號能消一切罪,能滿眾生往生淨土之願,這話一點兒都不錯。([]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三)

有兩個求生華藏世界的人,有一天,一個害了毛病,另一個就去看他,因見他病勢不對,就趕緊叫他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大家亦在旁邊助念。過了一刻,就問他看見什麼境界沒有。他答道:「沒有。」這樣問過兩三次,都說沒有。到了最後一次,他說道:「娘來了。」唉呀,問他的人才曉得他們如此靠不住了。因為在他的心裏,以為應當看見華藏世界才對,為什麼反而見到娘來了的陰間境界呢?自此以後,他才回過頭來修淨土法門了。

要曉得,華藏世界是要分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見得生得的。其餘就是斷盡塵沙的菩薩亦沒有分,何況是具縛凡夫呢?(《印光法師文鈔三編.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勸不知念佛往生行者

宋朝的青草堂禪師,素有戒行,九十多歲的時候,有位曾家婦人常常供養他,禪師很受感動,答應托生到她家。後來這位婦人生了兒子,曾家派人去找禪師,禪師果然已經坐化了。所生的兒子就是曾魯公,因為前世修福修慧,所以少年登科,官至宰相。

明末浙江僧人釋大成,擔任寺院收飯工作,常到開飯店的史家收飯。史家一直沒有兒子,後來他妻子忽然有孕,分娩的時候,看見大成走入臥房(後來到寺院查問,大成 於當天謝世),生下的兒子便取名為大成。大成從小就很聰慧,胎素,順治乙未年(1655年)考中狀元。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兩個人都很享福。如果從佛法的眼光來看,兩位僧人真的是自誤啊!如果他們知道念佛往生的法門,何至於僅得宰相、狀元的小福報呢?([]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三、淨土法門本為凡夫

施惠眾生,令生歡悅

經上說:阿彌陀佛手中常能不斷變化一切衣服、飲食、幢幡、寶蓋、音樂,以及一切生活中最上等的必需品,用以施送眾生,使眾生心生歡喜,以便對他們實行教化。

阿彌陀佛就這樣使無量無數的眾生發起無上菩提之心。(釋演蓮《龍舒淨土文今譯》)

極惡之人念佛往生

有的眾生,殺父殺母,出佛身血,五逆十惡,做盡壞事,惡貫滿盈,應墮惡道,多劫受苦。

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軟語安慰,教他念佛。他被痛苦所逼迫,不能正念思惟。善知識告訴他說:「你如果不能思惟,但只開口稱念佛號就行了!」

臨終人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因為稱念名號的緣故,每一念每一念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的時候,他看見金蓮花呈現在眼前,剎那間往生到極樂世界蓮花之中。(《觀無量壽經》)

釋迦牟尼佛前世曾投生為殺生無數的毒龍,舍利弗也曾生生世世投生為守財的毒蛇,然而遇到善緣即能覺醒。所以,不必為已曾犯下的惡業苦惱,若能念佛,眾罪頓除。

瑩珂破戒回心念佛

宋朝瑩珂法師,雖然出家,不忌酒肉。一天,他想:我是僧人,卻這樣行為不端!將來墮落怎麼辦?就請同住的師父們為他讀《往生傳》,每讀一傳,他便點頭稱是。於是面西而坐,絕食念佛。

三天後,他夢到阿彌陀佛對他說:「你的壽命尚有十年,應當自勉。」

瑩珂對佛說:「閻浮濁惡,易失正念,願早生安養,奉事眾聖。」

佛說:「如果這樣,三天後我來迎你。」

三天後,瑩珂請眾人為他讀誦《阿彌陀經》,說:「佛及大眾都來了。」寂然而化。([]周安士《西歸直指》)

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油然而生;若知淨土之樂,則欣求極樂之願勃然而發。

吳瓊還俗無礙念佛往生

宋朝臨安府有個叫吳瓊的人,原來是出家人,後來還俗了,先後娶了兩個太太,生了兩個兒子。生計所迫,屠宰、賣酒無所不做,還時常給人做廚子。

每當他殺雞宰鴨的時候,就對它們說:「阿彌陀佛子,好脫此身去。」殺後口中連聲念佛;切肉的時候也念佛不斷;空閒的時候,他更是念佛不輟,並勸村裏的人也念阿彌陀佛。

後來,他眼睛旁邊長了一個肉瘤,有雞蛋大,心中非常憂怖。於是,他就蓋了一所草庵,告別妻子,住在庵中晝夜念佛。
到了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秋天,他告訴村裏的人說:「我明天戌時要往生了。」村裏的人聽了都覺得好笑。他也不理會人家信不信,把生活用品全部送人。次日晚上,吳瓊對蓮友們說:「我往生的時刻就要到了,希望各位蓮友高聲念佛相助。」又將剩下的一件布衫拿去典當,買酒回來一口氣喝光,然後寫了一首偈子:「似酒皆空,問甚禪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風。」寫完端坐合掌念佛。忽然大叫一聲:「佛來了!」隨即坐化。([]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念佛之人,雖知惡業無礙往生而不犯小惡,唯一向念佛。

陳企妄殺人命念佛往生

我家鄉望江(安徽安慶)有個人名叫陳企,曾經妄殺人命。後來,他看見鬼魂出現,心裏非常害怕,急急稱念阿彌陀佛。鬼魂聽他念佛,就不敢近前。陳企繼續念佛不止,鬼魂就消失了。

經過這件事以後,陳企常常念佛不斷,最後居然坐著往生了。

半年後,他附在孫女妙光身上對人說:「我因念阿彌陀佛,已往生極樂世界。」觀察其言行舉止,一如生前。親戚朋友都來看望。

兩三天後,家人說:「可惜你生前不曾傳下肖像給後人供養。」他忽然現身,儼然如生前,只是看起來顯得更年輕。再看他的頭頂,有如佛的螺髻。

這件事是望江士人周憲叔對我說的。([]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龍舒小疵不掩大善

有人問:「宋朝龍舒王日休居士臨終立化,往生瑞相十分顯著。但他所彙集的《大阿彌陀經》不免抄前著後、抄後著前,這是他的第一個失誤;不遵循古德的分判,把《金剛經》另分品第,這是他的第二個失誤。這兩件失誤似乎不符合《觀經》中 『讀誦大乘』之語,但他卻能站著往生,這是為什麼?」

我回答說:「龍舒居士雖然有過失,但他平日念佛求生淨土至真至切、至誠至篤,自利利他,功不可沒,雖有小的過失,不足掩其大善。不是有很多帶業往生的人嗎?我們對龍舒居士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蓮池大師《竹窗三筆》)

念佛出光

1944年,我和妻子遠信住在赤城山,當時她二十五歲。

一天早晨,她下山去,在田間小路一邊走一邊專心念佛。

這時,太陽剛剛上山,遍地灑滿陽光。她偶然看了看自己的影子,發現頭頂有一圈圓形的光,與肩同寬,直徑約有二尺,那光輝美妙、燦爛,無法形容,和佛像背上的圓光相似。

她心裏覺得奇怪,但還是繼續一邊走一邊念佛,並不時看看自己的影子──圓光還是很亮。她知道這是因為念佛的緣故。於是,就試著停止念佛,去想世俗間的雜事,再看影子時,圓光已經消失了。

由此可知,念佛就會身現佛光。(陳海量《可許則許》)

四、阿彌陀佛慈悲救度

四十八願

阿彌陀佛很久很久以前叫法藏菩薩,發下四十八大願,說:「我如果成佛,應當成就清淨國土,奇妙、美麗、莊嚴。十方眾生有願生我國的,只要稱念我的名號,我就讓他往生我的淨土。」

因此,如果能一心念佛,無不往生極樂國土。([]周安士《安士全書》)

法藏菩薩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濟度眾生。到了成佛的時候,祂的慧性便可以包含虛空世界,無所不至,無所不見了。因為阿彌陀佛從最初發願以至成佛,無非都是為了度化眾生,所以,人能至心信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現世必蒙福佑,身後必生極樂。([]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賤民

舍衛城裏有一個賤民,名叫尼提,挑糞為業,生活艱苦。沒有人關心他,不僅如此,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指責、謾罵。

釋迦牟尼佛決定度化他。

一天,釋迦牟尼佛帶著大迦葉向尼提迎面走去。尼提遠遠看見萬人景仰的佛陀向他走來,內心惶恐,向旁邊躲閃,想悄悄避開。但是,不管尼提走到哪裡,釋迦牟尼佛都向他正面走去。尼提一時驚慌失措,被地上的石頭絆了一下,糞桶翻倒在地。
這對尼提來講猶如末日來臨,他向佛陀哀求道:「佛陀!我有罪!饒恕我吧!」

「你有何罪啊?」釋迦牟尼佛慈祥地問道。

「佛陀!我把路弄髒了。」

「路髒了容易打掃,內心有了污染就不易打掃了。尼提,你願意跟我出家嗎?」

尼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佛陀怎麼知道我的名字啊?他大惑不解。

釋迦牟尼佛笑道:「尼提!你覺得很奇怪嗎?佛陀是覺者,宇宙間的事無所不知。不僅你的名字佛陀知道,你的一切佛陀都知道。」

尼提頓時感到周身熱血沸騰,兩行淚水奪眶而出,結結巴巴地說:「尊敬的佛陀!我是首陀羅種性,是賤民,我也能出家嗎?」

「尼提,佛門中沒有種性差別。貧富貴賤都是虛妄的假名,就連我們的身體都是虛妄不實的。眾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

釋迦牟尼佛短短的幾句話掃除了尼提的顧慮,他感激涕零地說:「佛陀!我願意跟您出家。」(白毫光、趙怡平、林明珂《釋迦牟尼佛傳》)

「像我這樣罪業深重的人怎麼能往生淨土?」很多念佛人都懷有這種卑劣的想法。但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並不只是清淨的賢者。

背在肩膀上

有一則基督教的故事,很有啟發意義。

一個基督徒死後上升天國,在天國向下面觀看,看見他一生走過的足跡。他發現無論他走到任何地方,都有兩雙腳印。

上帝跟他說:「另外一雙腳印是我的,我隨時陪伴著你。」

基督徒很高興,繼續往前看。他突然發現某一時期只有一雙腳印,他一想:哦,那一段時間是我最苦惱的時候。他就對上帝埋怨道:「上帝呀,我最痛苦的時候,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好象拋棄了我,你看,只有一雙腳印了!」

上帝跟他怎麼說呢?「我的孩子,那一雙腳印是我的,那個時候,我已經把你背在肩膀上了。」

如果我們依此來比照的話,阿彌陀佛「荷負群生,為之重擔」,總是把我們背負起來,並不是說我煩惱重了、罪業深了,佛反而把我們拋棄了。(淨宗法師《念佛勝易》)

在《地藏經》中,地藏菩薩對佛說:「佛陀!我看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即使做了善事、獲得利益,以後遇到惡緣,多退初心,念念造業,就好像背著一塊重石行走在泥濘的路上,越走越覺得沉重,最後深陷泥潭,不能自拔。這時,如果有個善知識來和他一起負擔,或者全部負擔,並扶著他,讓他站穩腳跟。這人走出泥路後,馬上醒悟這路不能走,以後再也不會重蹈覆轍。」

歸依佛,佛會承擔我們的罪業。

劉遺民的小小心願

東晉時,劉遺民居士追隨慧遠大師念佛求生淨土。

在修行過程中,他見到阿彌陀佛現身,垂手作接引狀,不勝欣慰,自念言:「如來能親手給我摸頂嗎?」

阿彌陀佛就用手摸他的頭頂。

劉遺民又想:如來能用衣服遮蓋我的身體嗎?

阿彌陀佛就用衣服遮蓋他的身體。(魏磊《法音》20012月)

阿彌陀佛悲愍眾生,滿足眾生一切心願,可謂慈悲護念至極。

在古今往生事蹟中,有的天樂鳴空,有的異香滿室,有的坐著往生,有的站著往生,有的推遲幾天,有的提前幾天。這無非是令未信的人生起信心。阿彌陀佛皆滿其願。

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阿彌陀佛的存在,把這些理解為行者的修行功夫,只見到凡夫的修行光明,見不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光明。雖聲聲念佛,卻毫無感恩之念。

執著自己的人,一切都視為自力。猶如這個寓言:

公雞說:「天並沒有亮,因為我還沒有發信號哩。」

住空等候

唐朝上黨有一位姚婆,聽從范行婆的歸勸,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臨終的時候,佛菩薩前來迎接。姚婆向阿彌陀佛請求說:「我還沒與范行婆告別,請佛稍候片刻。」

阿彌陀佛果然就在空中住立等候。

姚婆向范行婆道別,隨即往生了。([]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邵彪念佛消業

宋初,鎮江邵彪夢至冥府。

冥官問他:「你知道自己科考未中的原因嗎?」

邵彪回答說:「不知。」

冥官即派屬下帶領邵彪前行,見一口大鍋,煮著蛤蜊。蛤蜊作人語,齊喊邵彪的名字。邵彪驚怖,脫口而出「阿彌陀佛」,隨聲蛤蜊變黃雀飛去。

邵彪後來科考及第,官至安撫使。([]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邵彪因殺生推遲了應得的命祿,而念佛消解了他殺生的業障。

地獄佛號

人道也有到地獄去工作的。

幾十年前,蘇州有一位洪居士,十幾歲時突然昏倒在地,家裏的人急請醫生來治療。醫生在他身上打針灌藥,但是都不奏效。他身上仍是熱的,只是不省人事,家人不敢將他收殮。三天以後,他自動醒轉過來。

在昏迷期間,他被兩個陰差請去,到地獄去辦公。醒來以後,他也沒把這件事告訴家人。

從此以後,他一年至少要昏迷十多次,每次都是三兩天。因為常常如此,家裏人認為是常事,也不十分驚慌了。

他對地獄眾生的痛苦十分明瞭,有時在與高僧大德請益之時,就透露一點兒,在講的時候,心裏仍有餘悸。

他是個虔誠的念佛者。他告訴家人:一句「阿彌陀佛」在人間似乎是極平常的,可是在地獄中卻能發生很大的效力。

有一次,他見地獄裏突然出現了一個白鬍子和尚,相貌非常莊嚴,手執拂塵。走到閻王殿,閻王見到,忙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他致敬。

老和尚在地獄可以暢通無阻。他見地獄眾生受苦,不時口中念佛。很奇怪,只要他一聲佛號出口,地獄中的苦具便立刻停止。

有一次,這位洪居士看到一群猙獰的野獸正在追逐一個相識的人,那人惶恐萬狀,拼命逃向洪居士身邊,那群野獸在後面追趕過來。洪居士連忙也學那位和尚,高聲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居然也發生效力,那群野獸立刻退卻了。

所以,洪居士知道念佛的好處,每天非常虔誠地念佛。(白聖長老《往生念佛文講話》)

念佛鬼退

王鐵珊,通州人,前清曾作廣西藩台。當時廣西土匪很多,他曾設計圍剿,將土匪幾乎全部殺光。

四年前,他得了很重的病,一閉上眼,就看到自己在一棟黑屋子裏,那屋子又大又黑,有無數的鬼影,一齊前來逼迫,他隨即驚醒。過一會兒,再閉上眼,還是看到那可怕的情景,於是又被驚醒。這樣,三晝夜不敢合眼,整個人奄奄一息。

妻子勸他說:「這樣下去可怎麼辦?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吧,念佛總會好。」

鐵珊一聽這話,拼命念佛。念了一會兒,就睡著了,還睡了一大覺,鬼影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他的病也慢慢好了。從此他長齋念佛。

這事兒是王鐵珊親自對我說的。(《增廣印光法師文鈔.複顧顯微居士書》)

《地藏經》說:如果有人臥病床上,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有的夢見惡鬼,有的夢見家親,有的夢見自己走在險道上,有的夢見自己和鬼神一起遊蕩。天長日久,病情加重,睡夢中叫苦不迭,淒慘不堪。這都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有的難以了此殘生,有的疾病不能得愈。用世俗的眼光是難以辯明原委的。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消此業障的最好辦法。

擺脫恐懼

每當我在夢中感到恐懼的時候,就至誠稱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立即就能睡得安穩,或從夢中覺醒。足見佛菩薩的威神加被是如此迅速。

只要有信心,沒有得不到效驗的。([]王日休《龍舒淨土文》)

迴向

現在、未來的眾生,臨命終那一天,如果得聞一尊佛的名號、一尊菩薩的名號、一尊辟支佛的名號,不管他有沒有罪,都能獲得解脫!如果有人生前不行善,並且造了很多罪業,在他死後,如果家中眷屬能替他追福,那麼,所做一切善事,亡者能得七分之一,剩下的由追福的人自享善報。

現在未來一切眾生,但能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這個人終不墮惡道。如果有人臨命終時,家中眷屬哪怕只有其中一人為他高聲稱念佛的名號,這個命終的人,滅除五無間地獄之罪。這五無間地獄之罪本來極重,在地獄中億萬劫難以出離;承蒙家人為他念佛,罪業當下消滅。他人回向尚且如此,何況本人自己稱念佛名呢?所滅的罪業可以說無量無邊。(《地藏菩薩本願經》)

做惡一生的亡人乏善可陳,家人為他追薦,能夠得福七分之一。

凡夫回向都有這樣的力量,阿彌陀佛把祂的真實功德回向給我們七分之一(《無量壽經》言「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會不會有所不足?

功德

從前,有個窮人去拜訪一位富有的朋友。朋友見他窮困潦倒,非常同情他,所以熱心地招待他。窮人開懷暢飲,竟然喝醉了,呼呼大睡。

這時,朋友忽然接到官方命令,要到遠方任職,就向他告別,卻搖不醒他。為了他的將來,朋友想出一計:將一顆無價的寶珠縫在他的衣領裏。然後,朋友匆匆遠去。

窮人醒來後並未發覺自己身懷寶物,因不見朋友蹤跡,只好繼續流浪,缺衣少食,風餐露宿。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又重逢了,朋友見他仍然潦倒如初,告訴他:「你還不知道吧,你擁有一顆無價的寶珠。」

猶如這個比喻,佛性的寶石被貪瞋癡的衣領包藏,且不被染汙而存在。

在佛的眼中,眾生與佛本無差別,所以佛說:「善哉!一切眾生都有佛的智慧和功德啊!」(《法華經》)

這個比喻用在念佛人身上也很恰當。我們念著佛,卻還以為功德有所不足,辛苦地積功累德,不知何時才能達成往生,心中惴惴不安。直到有一天遇到善知識,相告:一句佛號,包含無上功德,往生就在裏面。聲聲稱念之間,往生已然達成。

功德較量

問:念地藏菩薩功德多還是念阿彌陀佛功德多?

答:念阿彌陀佛功德多於念地藏菩薩百千萬倍。《觀音經》說:「有一人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不如一時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大智度論》說:「一百劫念觀世音菩薩,不如一食頃念地藏菩薩。一大劫念地藏菩薩,不如念一聲阿彌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薩為法臣,如王出時,臣必隨從,大能攝小。佛是覺滿果圓,超諸地位,所以稱念者功德最多,過於地藏菩薩百千萬倍。」

問:讀經功德多還是念佛功德多?

答:念佛功德多於讀經功德。讀經猶如讀藥方,念佛猶如服藥。

問:持戒功德多還是念佛功德多?

答:念佛功德多於持戒功德百千萬倍。《像法決疑經》說:「本師滅後,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坐禪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縱有持戒者,《戒經》說:「即得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無證得阿羅漢果。縱得生天,不出三界。」(妙音居士《淨土念佛修行開示》)

最上懺法

隋朝沙門法喜,常行方等懺法。忽有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師當往生淨土,豈嘗汝命!」後於病中發願,以一生行業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魏磊《法音》20013月,引自蓮池大師《往生集》)

阿彌陀佛為諸往生者消解業障,證知持名念佛乃法界最上懺法。

承托佛力

有一天,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暗自思惟:佛陀每次說法前都發出祥光,遍照十方世界,無量菩薩都來集會。佛光能夠遍照十方世界,佛陀說法的聲音是否也能遍佈十方世界呢?

於是他就向空中飛去,剎那間來到忉利天。他發現佛陀的聲音還在耳邊。

他飛出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聲音還在耳邊。

世尊早已知道目犍連的心念,於是就以神力協助目犍連,使他自在飛騰,朝娑婆世界西方飛去,經過恒河沙數的佛世界,到了光明幢世界。那裏的佛陀名叫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

目犍連到了光明幢世界光明王如來的法會中,而釋迦牟尼佛的法音仍迴響在耳邊。

猛然間,他聽到雷鳴般的聲音說:「奇怪,什麼地方來了一隻小蟲,竟然身現比丘相,在缽上行走呢。」原來,光明幢世界的人都非常高大。

光明王佛說:「你們不應該生此輕慢心,他是東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此時,世尊用神通力告訴目犍連說:「目犍連,這個光明幢世界的人身高五百由旬,而你非常微小,他們把你看成小蟲。你應該化現神變,轉變他們的輕慢之心。」

於是,目犍連就來到光明王佛座前,頭面禮足,繞佛七周,然後身躍空中,立即變成身高四千萬丈,並且身放百千光明,光中現出無量蓮花,每一朵蓮花上都有釋迦牟尼佛在宣說妙法。

會中菩薩看見目犍連身現神通,非常驚奇,紛紛合掌恭敬,生稀有難得之心。並詢問光明王佛:「這位尊者為什麼會來到我們這裏呢?」

光明王佛告訴諸菩薩:「目犍連尊者為了試聞他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法音,所以來到這裏。」

目犍連回稟光明王佛:「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怎樣才能回去,願如來慈悲,幫我返回娑婆世界。」

光明王佛說:「以你的能力,縱然經過一劫也回不了娑婆世界。但是有一個妙訣,就是至心稱念本尊的聖號,便得返還。」

目犍連依照光明王佛的教法,面向東方,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名號,一念之頃,回到娑婆世界。(《語密經》)

重石乘船

彌蘭王對那先比丘說:「佛法裏講:一生作惡的人,如果他臨終時能一心念佛,則必生淨土,這話叫人難以相信;經裏又講,人若殺生一次,必墮地獄,這話我也不能相信。」

那先比丘問道:「請問大王,把一塊小石頭放在水裏,他是浮在水面上呢,還是沉到水底?」

彌蘭王答道:「當然是沉入水底了。」

那先比丘又問:「假如把大石頭放在船上,會怎麼樣?」

「不會沉沒。」國王回答。

「那麼,大王,我告訴你,」那先比丘解釋道,「大石頭放在船上,因為船的力量,因而不會沉沒;人雖有大惡,只要一心念佛,承托阿彌陀佛的願力大船,自然不會墮落。而小石頭放在水中,若是沒有船載,自然沉沒;這就好比不信佛法的惡人,死後便入地獄,這有什麼難信的呢?」

國王聽了這番話,歡喜地說:「善哉,善哉!佛法真不可思議。」(《佛教故事大全》)

騎馬頂包

一個人騎在馬上趕路,頭上還頂著背包,晃晃悠悠,十分吃力。

人們好奇地問:「為什麼要頂著背包,而不把它搭在馬背上呢?」

那人回答:「我怕馬負擔太重,所以頂在頭上,可以省些馬的力氣。」(《中華典故》)

《無量壽經》說:「負荷群生,為之重擔。」阿彌陀佛為了讓我們往生淨土,一肩挑起我們所有的罪業。若堅持要自己承擔,不能完全仰靠佛力,就像騎馬頂包的人,那樣效果就差了。

「把你的佛給我」

無錫近來念佛的人很多。

有一個人,會做素菜,凡是居士們打佛七,都叫他做菜。他每次都是在佛號聲中忙碌著。

他的兒子患病將死,對他說:「我要死了,可是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給我,我就能到好處去了。」

他說:「我不念佛,哪有佛?」

兒子說:「你的佛多得很,你只要答應一聲,我就好去了。」

父親回答:「那隨你要多少就拿多少。」

兒子於是就安詳地去世了。

父親還是不明白:「我從來不念佛,何以有佛?」

善知識回答他說:「你做菜的時候,所住的房間靠近念佛堂,每天常聽大眾念佛,所以也有大功德。」

一句六字洪名,無心聽者竟能獲益,如果留心聽,功德更大。(《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覆張覺明女居士書九》)

吸引

(一)

華佗七歲的時候,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裏學徒。

蔡醫生想考考華佗。正巧這時候院子裏有兩隻羊在打架。蔡醫生就叫華佗把它們分開。

兩隻羊頭對著頭、角頂著角,鬥得很凶。華佗心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個辦法。

華佗從路邊拔了兩把青草,一隻手拿一把,在兩隻羊面前搖動。羊一看到青草,就停止了爭鬥,都去吃草了。

蔡醫生看了,點點頭,高興地說:「這個徒弟我收下了。」

(二)

三歲的弟弟手拿一把尖刀。哥哥看見了,驚呼:「危險,放下,放下!」然而,弟弟覺得那很好玩,怎麼也不肯交出來。
爸爸很有智慧,拿來讓人垂涎的食物。弟弟被食物吸引,立刻把刀放下了。

(三)

哥哥說:「你必須將自私自利放下,有一絲一毫放不下就要繼續輪迴!」然而,五欲之樂太吸引人,眾生不知不覺沉迷其中。

爸爸有智慧,把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送給眾生,「孩子,稱念我的名號就可以來生我的淨土,往生是我送給你的。你愛財,我這裏黃金為地;你好色,我這裏的快樂超過男女之樂千萬億倍;你求名,我這裏個個都是菩薩,可以隨意到他方世界做國王;你貪吃,我這裏有百味飲食;你求長壽,我這裏沒有死亡;你求健康,我這裏真金色身;你不願意見到惡人,我這裏都是諸上善人;你不願意聽到惡聲,我這裏隨時為你演奏天樂;你牽掛家人,到了我這裏可以隨時看到他們,瞭解他們心中所想,還可以像菩薩那樣幫助他們,如果他們也願意來,你們全家不就團聚了嗎?……你想見佛,我就在你眼前;你想聽經,我天天講給你聽;你想朝聖,可以天天到他方世界供養那裏的佛陀;你想佈施,禮物我都準備好了……娑婆世界有什麼好留戀?」

《隨願往生經》說:正因為娑婆眾生「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所以佛特別讚歎極樂國土,以吸引眾生專心繫念。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死後就可生到這樣高妙的世界,世間的五欲怎麼可能放不下?猶如淨宗法師的比喻:明天就成富翁了,你還會上街揀一個易開罐嗎?

阿彌陀佛用這樣的善巧方便,攝走了我們的貪欲。 

五、真信切願

涅槃之樂

佛陀常說涅槃之樂。

很多外道前來問難:「佛陀,你現在又沒有涅槃,為什麼常說涅槃之樂?你怎麼知道呢?」

「我現在請問你們,世間什麼最苦?」佛陀反問道。

「老病死最苦。」外道回答。

「你們現在既然沒有老病死,怎麼知道老病死最苦呢?」佛陀這麼一問,外道都沒有回答。佛陀接著說:「你們雖沒有老病死,見他人老病死而知其苦;我雖沒有涅槃,見十方諸佛涅槃之樂而知其樂。這不是一樣的道理嗎?」(《佛教故事大全》)

同樣道理,應信佛所說極樂之樂。

諦一法師的信心

諦一法師,陝西長安香積寺僧人,七十多歲。

1999年春,他患食道癌,醫院發了病危通知書。

回到寺裏,臥床難起,全身浮腫,呼吸困難,整日呻吟不絕;又因血管硬化,連止痛針也打不進去,真是苦不堪言。

諦一法師認為自己是沒救了,便將單費全部交給常住,好在死後幫他放兩台焰口,超度冤親債主,並拔濟他,別入餓鬼道中。

諦一法師平時修禪,沉默寡言,終日打坐,對淨土宗並無信心。

此時,死在當前,也不知念佛求往生,只求速死。

常正法師勸他念佛,他卻說:「唉!只怪平日功夫沒用好,無法作主,憑現在嘴裏喊幾句佛號?算了算了……

經過常正法師苦口婆心的勸說,諦一法師才開始有一句沒一句地念佛。

常正法師又搬到諦一法師的房中,無日無夜地照顧他,餵飯餵水,洗身洗腳,端屎倒尿,無微不至。更重要的是,常正法師常常和他一起念佛,鼓勵他把自己完全交給阿彌陀佛。

諦一法師總是呻吟中夾著佛號:「唉喲!阿彌陀佛,我真是活受罪!咋死不掉?要不是個和尚,我就自殺了。阿彌陀佛,你快來!不要讓我再受罪了!唉喲!唉喲!阿彌陀佛,讓我死吧……

如是過了三個月,諦一法師卻慢慢好了起來,食道癌也好了,渾身的浮腫也消退了!

從此,諦一法師捨禪修、歸淨土,專稱佛名,並勸人專修念佛,發願往生。

我們常常聽到他的說教:「不參禪,不學教,一句彌陀真心要……」(《念佛感應錄二》淨弘)

觸緣起信

受教和發心不必同時,因為發心需要觸緣而發。

往年有位住山僧對我說:「我學淨土法門很久了,只是粗得大義,還沒有發起信心,用什麼方便成就信心呢?」

我開導他說:「你應該祈請三寶冥助。」

他從此常常殷勤祈請。

一天,寺院大殿上樑,他信心忽發,自言自語道:「如果不是巧妙的設計和運作,巨大的木材怎麼能飛到梁上?凡間的工匠都能創造這樣的奇跡,何況如來的善巧不思議力量呢?我有願生西方的志向,阿彌陀佛有接引我的誓願,往生淨土,決定無疑!」一悟得此理,從此不再起疑。

三年之後,他往生了極樂世界,瑞相很多。

這就是觸緣起信。我們須要常常祈請三寶冥助。(源空大師《語燈錄》)

立木南門

戰國時期,商鞅制定了新法,尚未頒佈,恐怕百姓不信賴自己,就在秦國都城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傳下命令:誰能將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賞賜十金。

不一會兒,南門圍了很多人。大家議論紛紛,沒有一個人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這太容易了,哪裡會有這麼輕鬆可得的好處呢?

商鞅又傳下命令:誰能把木頭扛到北門,賞賜五十金。

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大聲說:「我來!」扛起木頭直向北門而去。大家紛紛跟在後面看熱鬧。到了北門,商鞅當眾賞了他五十金。看熱鬧的人都驚呆了。

事後,商鞅頒佈了新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面對彌陀的救度,不假思索,迎頭就上,必得大利。不要怕別人笑我愚癡。

「曾參殺了人」

曾參是春秋末年孔子的學生。他提倡仁德,注重修身,並以孝順父母著稱。

曾參年輕時,跟母親一起住在費邑(山東費縣)。當時,費邑有個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人就跑來把「曾參殺了人」的消息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的母親沒有信他,照常織布,根本不當一回事,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來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參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雖然繼續織布,但已經安不下心來。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急衝衝跑來對她說:「你怎麼還在這裏安心織布?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參的母親心裏緊張起來,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扔了織布的梭子,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關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戰國策 .秦策二》)

三人成虎

戰國時,魏國的龐恭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對大王說集市上有虎,大王信不信?」

魏王回答:「不信。」

龐恭又問:「如果又有個人對大王說集市上有虎,大王信不信?」

魏王回答:「還是不信。」

「如果第三個人也這樣說,大王信不信呢?」

「大家都這樣說,那就要相信了。」魏王答道。

龐恭說:「集市上本來沒有虎,這是明顯的事實。然而,三個人都說有,大王就會相信了。現在大王周圍誹謗我的人恐怕不止三個,請大王明察。」(《戰國策.魏策二》)

當所有的人都來說「念佛不能往生」,我們能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

治療鞭傷

一個人遭到國王的鞭打,為了讓傷口早點痊癒,便用馬糞敷在上面。

有個愚人看見了,心生歡喜,「終於讓我得到治療傷口的方法了!」他立刻趕回家,對兒子說:「你用鞭子抽打我的背,然後用馬糞敷在上面,我們現在就試一下。」兒子就照他的話去做,他還自以為很善巧呢。(《百喻經》)

世人也是這樣,聽說縱使五逆十惡之人阿彌陀佛也能救度,不去體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反而放縱為惡,「無所謂了,反正阿彌陀佛也能救我。」如此之人,必墮地獄。

看好駝皮

有一位商人到各地做買賣,用駱駝載著珍寶、絲織品和各種雜物。途中,駱駝突然死了,他就剝下駱駝皮。

商人決定先行一步,讓兩位徒弟留下來看守貨物,吩咐說:「看好駝皮,不要讓它受潮腐爛了。」

商人走後,天上下起了雨。這兩個愚癡的徒弟為了保護駱駝皮,取出上好的絲織品,蓋在上面遮雨,結果絲織品全都腐爛了。

駱駝皮和絲織品的價錢相差懸殊。由於愚昧無知,他們竟用珍貴的絲織品遮蓋廉價的駱駝皮!(《百喻經》)

念佛法門好比精美的絲織品;人天之法好比低廉的駱駝皮;縱情放逸、敗壞善行好比雨天腐爛。世人只知道朝山、佈施、放生,對念佛這一了脫生死的最上妙法卻視而不見,捨本趣末,難得解脫。

沉香木

一個人到海中撈取沉香木,辛苦了一年才撈上來一車。他把沉香木運到市場去賣,由於價格昂貴,一直沒人問津,過了很多天,沒得到一文錢,他感到很疲厭,十分苦惱。

他看到旁邊賣木炭的很快就將木炭賣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木燒成木炭,那樣就可以很快賣出去了。

於是他就把沉香木燒成木炭賣掉了,得了不到半車木炭的錢。(《百喻經》)

很多人精進念佛,求願往生,但又誤認為往生極難,便生退心,改求人天福報,如賣沉香木的人一般愚癡可憐,印光大師謂之「將無價的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

樵夫不識寶

樵夫在山裏撿到一把斧頭,他以為這是一把平常的斧頭,就天天拿著它到山上砍柴,以此維持生計。那把斧頭砍鈍了就磨,時間久了,竟磨掉了一半。

有一天,一個古董商人無意中看到樵夫的斧頭,就拿在手上仔細鑒別,確定它是把極為珍貴的寶物,就問樵夫:「這把斧頭你賣不賣?」

「不賣,不賣!我的生活全靠它了,賣了它,我拿什麼砍柴呢?」樵夫拒絕說。

「這樣吧,我用一百匹布買這把斧頭,你看好不好?」(那時沒有貨幣)

一百匹布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可是樵夫只是默然地站著。

「給你二百匹布,賣不賣?」商人急切地問。

樵夫仍然默不作聲,但表情悲傷。

當商人把價錢加到五百匹布的時候,樵夫卻放聲大哭起來,說道:「只恨我愚癡,不識寶物。磨得剩下一半就值五百匹布,當初沒磨的時候不是更值錢嗎?」(《佛教故事大全》)

念佛卻不懂得領納佛號功德的人,就跟愚癡的樵夫一樣。

令人高興的消息

優秀的佛弟子很清楚地知道死亡會發生什麼事,對他們來說,不但可以減少死亡的痛苦和恐懼,而且這還是他們所期盼的時刻──他們以等待甚至是喜悅的心情來面對死亡。

有一位瑜伽行者,已經病了好幾天,醫生查知他即將過世,但不知道是否該告訴他;醫生站在床邊,臉色嚴肅凝重。但這位瑜伽行者以孩子似的熱誠,堅持要醫生告訴他最壞的情況。最後,醫生不再堅持,試著以安慰的口吻來告訴他,嚴肅地說:「請小心,時間已經到了。」

讓醫生感到驚訝的是,瑜伽行者竟然喜出望外,興奮得像小孩看著即將打開的聖誕禮物。「那是真的嗎?」他說,「多甜蜜的話,多令人高興的消息啊!」(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書》)

擊棺而歌

吳信叟,宋代進士,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法音》20012月)

「您要什麼時候來接我都行」

有位富有的老太太,經常到寺院敬香,每次在佛前頂禮時都說:「我年紀已經一大把了,您要什麼時候來接我都行!南無阿彌陀佛。」

寺內的小沙彌聽到老太太天天這樣說,就想捉弄她一下。

次日,老太太又在佛前虔誠祈禱:「我年紀已經一大把了,您要什麼時候來接我都行!南無阿彌陀佛。」

「老太太,那麼今晚請你來吧。」小沙彌躲在佛像後面粗著嗓子說。

不料,這位老太太竟被嚇死了。

色彩動人的言辭會失去質樸,虛假的心得不到真實利益。(《禪說》)

心慕雁蕩

天臺山、雁蕩山是浙東、浙西的兩座名山,而雁蕩山猶為奇絕,有人不辭千里攜帶錢糧前往遊覽。

我以前曾應邀到太平禪院舉行法會,那個地方距雁蕩山只有四十里左右。法會期滿,院主準備帶我們遊覽雁蕩山。我本來也想去看看,但當時滿心歡喜隨從遊覽的信眾有一百多人。考慮雁蕩山很久沒有接待遊客,而一路遊覽下來需要半個月,這一班人至少需要數石糧食。太平禪院本來就貧窮,哪能支撐得起?因此就推辭了。眾人心裏難免失望。我就勸慰說:「雁蕩山風景雖佳,但還不是天下最美的;就算是天下最美的勝景,也比不上天宮;即使最殊勝的天宮,也比不上極樂世界。諸位不心慕極樂,反而對雁蕩山心向神往,這是怎麼回事?」(蓮池大師《竹窗二筆 》)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