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談古說今2
證嚴法師
13/11/2017 17:4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溯今篇 沒有煩惱的老公公

煩惱是本性的污染,能夠用天真的本性面對人世間,

  就能付出生命的良能。

  記得不久之前,精舍來了一位一百零一歲的老公公,這位老人看來身體還很硬朗,背脊挺直,走路還很利落。之前他到慈院住院時,曾聽志工介紹過慈濟的種種。他很感動,覺得活到一百多歲了,到現在才是最歡喜的一刻。志工又跟他介紹師父,他就一心一意地要來和我見面,談話時對答非常流利。

  他的孫子告訴我說:「阿公還能幫助我們做一簡單的家事呢!」我問他:「您能幫孫子做什麼?」他回答:「就是掃地、擦桌子、幫他們收衣服,這些我都能做。」他的孫子又告訴我:「阿公穿的衣服都自己洗呢!」實在是了不起啊!一百零一歲了,還自己洗衣服洗得那麼乾淨,行動這麼的利落。

  他說:「今天能看到師父,我真的很高興啊!」拉著我的手,一直說他很歡喜。我為他帶上一串念珠,他一直摸著念珠說:「我今天比賺了二百五十萬還要高興,我今天真的賺了很多。」

  我又為他祝福,為他皈依。他說:「哇!我今天得了五百萬了,好像得到五百萬一樣,我很高興啊!」看得出來他是從心底發出的歡喜。他告訴我,他出生於日據時代,在那個年代生活困苦,他不識字,做過很多粗重的工作,經過時代的洗煉,他從來不敢懈怠,一輩子都很認真、很努力地過日子;看!這一百零一歲的生命用得多踏實!

  他說:「因為不識字,所以我不會煩惱,只會做。」其實,人生能夠不煩惱、只會做事,這實在是不簡單。看他這麼健康、利落,我相信他所過的是「不會煩惱、只會做」的人生,他的人生很有價值。

  我們要學得體認生命的價值觀,那就是不要有煩惱;煩惱是本性的污染,如果能夠用天真的本性面對人世間,接受過去生中的因緣,守好我們的本性,做該做的事,並且時時警惕自己,這就是良能的發揮和生命的價值。

知足的爸爸與小偷

  心要定,首先要「知足」,

  能淡泊知足,才能夠包容一切。

  心要能定,首先要「知足」,有知足的心,才能夠寬恕、包容一切,所以「知足」對人而言是多麼的重要!

  在日本有一個小農村,村中有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這對年輕夫妻帶著三個幼小的孩子。夫妻倆非常勤奮、努力地工作。

  年輕的媽媽為了照顧三個幼小的孩子,必須留在家中,一方面也做些手工貼補家用。她的先生無論天氣多惡劣,都是天未亮就出門工作,到晚上才回家;所做的工作雖然非常粗重,但是所得也僅能溫飽而已。

  寒冷的冬天到了。孩子所穿的衣服很單薄,臉頰被霜凍得由紅轉黑,夜晚所蓋的棉被既破又薄,這位媽媽看了好心疼啊!

  她趕緊找了一些木柴,升起火爐取暖,她看著熊熊的火焰在閃動,火光一閃一閃地照映在孩子的臉龐上,她心中覺得很安慰,雖然家中這麼貧窮、衣被這麼單薄。不過,先生和孩子是她精神上最大的依靠,也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她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她幫人縫製著一件棉襖,需將棉花一層一層地鋪進衣服裡,這是塊質地很好的布料。她心想:這件棉裘做好了,是要穿在別人家孩子的身上,她不斷地為那個孩子祝福。

  她又看看自己的孩子,內心感到很無奈!只好暗自搖搖頭,歎氣說:「什麼時候,我的孩子才能夠穿到這種衣服呢?」這時候,她抬頭看看日曆,想著:距離過年已沒幾天了,我必須趕工,才來得及讓人家過年穿啊!

  她非常認真地趕工、完成這件衣服。看到孩子和先生睡得很熟,她很滿足,想著:這件衣服,明天如果送到主人手中就有工錢了。快過年了,可以用這些工錢買一些東西,讓孩子過個好年。於是,她很安心地入睡。

  到了半夜,有一位小偷潛入屋內,這時候,先生聽到聲音,翻身一看,正好看到小偷拿了棉裘正要跑出去。他趕緊起來,叫住這個小偷說:「請等一下!」小偷忽然間聽到後頭有人在叫他,非常的害怕,渾身不自在地回過頭來。

  這位先生對他說:「來!請進來吧!」但是,小偷跪在門口叩頭說:「請你原諒我,我是不得已的!因為我父親沒有厚衣服可穿,我必須幫他弄件衣服,否則身體會凍壞的」。

  這位先生溫和地說:「外面很冷,來,你進來裡面說話。」小偷這才渾身不自在、邊走邊發抖地進入屋內。

  先生看到這個小偷很年輕,就說:「聽你這麼說,我很同情你的狀況,但是,你手中所提的這包東西不是我的,是別人的東西!雖然我自己的東西沒什麼價值,衣服是舊的,但是只要能幫助你父親、你可以拿去沒關係。還有一些米,也可以讓你帶回去。唉!這年頭大家都很貧窮!不過,我和孩子們的體力比較好,還可以度過嚴冬,你父親年老了,的確很需要溫暖的衣被,你要哪一件隨你拿去吧!」

  小偷跪著一再叩頭地說:「怎麼有這麼好的人,你的家境也這麼困乏,而你不但不責備我,還願意給我東西,我真的很感恩,」他拿著那米及一件父親可以穿的衣服、轉身要走時;這位先生又勸他說:「年輕人!你下次不可以再這樣了。人生,窮也要窮得有志氣,我們要憑自己的勞力來維持生活,不要再做這種事了。」小偷又羞愧又感恩地答應,然後離開了。

  先生帶著微笑,將棉裘拿回來,安然地放在太太的枕頭邊,他感到很欣慰,心想:太太的辛苦終究沒有白費,明天可以帶著這件衣服去換取工錢。再看看妻子和孩子他更感到滿足,有這麼好的妻子、這麼可愛的孩子,一切的辛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看看這個家庭,雖然環境是這麼的貧寒,可是他們卻很淡泊知足!人生就是要像這樣安貧樂道。雖然貧窮也要窮得很自在,雖然缺乏物質,但是要取之有道,這種的人生真美啊!

青年與烏龜

  人生的觀念不同,價值觀也就完全不同,

  擁有正確的人生觀,比擁有財富更可貴。

  有一對父子,雖然家境很貧困,卻能父慈子孝,生活得和樂融融;他們有一小塊土地,父子倆很用心地耕作。

  父子把辛苦所得的農作物賣出去,經過多年的省吃儉用,慢慢地存了一筆積蓄。有一天,父親對兒子說:「你從小到現在,從來沒有好日子過,父親對你感到很歉疚,我應該設法讓你過好一點的日子。」

  兒子很體貼地說:「不是這樣的,是我沒用,沒辦法賺很多錢讓您安享天倫之樂,我對您一直感到很愧疚。」父子倆人互相表達心聲。

  後來父親又說:「雖然我們生活清苦,不過,卻感到很自在!我們多年來的辛苦,已累積了一錢,應該要做一番打算:我們的田雖然不大,但一向都是用人力耕作,確實很辛苦,我想可以買一頭牛來幫忙耕作。」

  他將所累積下來的錢,交給兒子說:「這些錢你拿去,到城內買一頭牛回來。」兒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因為父親年紀大了,體力也衰退了,應該要買一頭牛回來分擔勞力。

  他接過父親的錢說:「好,我到城裡看看,您不用擔心,我會很快就回來。」父親叮嚀兒子說:「錢要放好,路途這麼遙遠,不要弄丟了,這是我們多年的辛苦所得。」兒子回答:「我會注意的。」然後就出門去了。

  兒子翻山涉水,來到一處河邊時已經很累了,就坐在石頭上吃著父親幫他準備的便當。邊吃飯邊想著:「這麼大的河,要如何過去呢?」

  當他望著大河時,遠處傳來小孩子的嬉笑聲,他循聲望去,原來有五、六個孩子在那兒。他就往這群孩子的方向走去,看到他們有的拿著繩子,有的拿著竹子,好像在敲打石頭般;再看仔細,原來不是石頭,竟是五隻烏龜——有一隻大的,四隻小的。這孩子將烏龜倒翻過來,讓牠們在地上轉,再用竹子鞭打。烏龜是靠著殼保護生命,一有任何情況發生,牠們就將四肢和頭縮進龜殼裡保護自己。但是,這些小孩子卻用繩子、竹竿來打烏龜,一直要逼牠們將頭伸出來。

  這位年輕人看了,覺得很不忍心,就對這群小孩子說:「你們為什麼要玩弄烏龜呢?牠們也是生命啊!牠們也會害怕、痛苦。為什麼不將烏龜放回河裡去呢?」這孩子回頭一看,看到這位年輕人,就說:「你懂什麼?我們好不容易才捉到這隻母龜和小龜,牠們很好玩啊!我們在這裡玩,跟你有什麼關係呢?」

  他們又故意去虐待那烏龜。年輕人說:「你們知道人都有父母子女,對這隻母龜和小龜也應該一樣,為人子女者看到父母被虐待,心中會很難過;父母看到子女受災殃,也會很痛苦!你們虐待母龜和小龜,這是不對的!」

  這孩子不但不聽,反而更加重對烏龜的凌虐。其中一位較大的少年說,要用繩子將烏龜一隻隻綁成一串。

  年輕人看了很不忍心,就問:

  「你們到底要將牠們綁去哪裡?」

  「要拿去賣,賣了有錢啊!」

  年輕人問:「你們到底想賣多少?」那群孩子說出來的數目實在很大,他伸手摸摸腰包裡的錢,心想:這些錢是要買牛的,如果把這錢給他們就沒辦法買牛了;但是,這些孩子不只將烏龜綁住,還一直搖晃,看了實在很不忍心啊!他毅然將身上的腰包解下,對這些孩子說:「我身上僅有這些錢了,你們把烏龜給我,我把這些錢給你們。」這些孩子接過錢後,便將烏龜放下來給他。

  他看到孩子們走開後,蹲下來小心翼翼地把烏龜身上的繩子一一解開,將牠們聚合在一起,對牠們說:「母龜、小龜啊!現在你們已經自由了,不用害怕!這條大河就是你們可以自由遨遊的地方!回去吧!」他將烏龜一隻隻捧到河邊,但是,這五隻龜依然戀戀不捨,抬頭望著這位年輕人。

  年輕人又說:「去吧!如果仍在這裡留戀,那群頑皮的孩子再回來,你們還是會受災殃啊!趕快去吧!」但是,這些烏龜還是睜大了眼一直看著他,他又說:「我花這麼多的錢,無非是想看你們平安地游入水中,讓我放心吧!趕快去!」

  這五隻烏龜,好像聽得懂似的向河裡游去,到了河中央還再三地回頭,年輕人看烏龜們一再地回頭,也向牠們揮揮手,之後這烏龜才安然地游出去。他看了很歡喜,可是,卻得回到現實的情況,怎麼辦呢?現在身上已是分文不剩了……,他只好空手回家去。

  回到家向父親說明經過,他父親聽了露出笑容,摸摸兒子的頭說:「你做得好,做得好啊!拿那錢去救五條命,比買一頭牛還有價值!我們的身體還很健康,再努力工作就能賺回這些錢;但是那五條生命如果沒去救,牠們就死定了,所以你把錢用得比買一頭牛還有價值,我很高興!」他們父子倆都覺得很安心。

  晚上睡覺時,忽然聽到「叩叩」的聲音,好像是有人在敲門。父親把門打開,一看,竟然有一頭牛在門口,牛的脖子還掛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為了報恩,所以烏龜在河邊咬著碎金,集聚在一起,換一頭牛回報牠們的恩人。」

  這故事雖然聽起來好像很不可思議,但講述的卻是真理。這對父子雖然很貧苦,但是他們懂得尊重生命,這種品格多麼高貴啊!和那群無聊的少年,那種玩世不恭及虐待其它生靈的心態,兩者的人生觀念和價值完全不同。

  佛陀的教育就是教人時時培養好心、時時去做好事,所以,我們要把觀念調好,才不會有行為上的偏差。

 父子之間

  要常常培養坦誠之心,

  它是人際之間最好的橋樑。

  「坦誠」,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橋樑,假如有了欺詐,彼此缺少坦誠的心態,哪怕是父子、夫妻感情也無法非常地融洽。

  有一則小故事——有一對父子,父親很疼愛兒子,兒子也很關心父親,雖然他們心裡都關愛著對方,卻不肯表達出來。有時父親叫兒子往東,兒子卻偏偏要朝西;叫兒子往前走,兒子就故意後退;叫他上山,他卻要下海。明知父親很愛他,他也愛父親,但是,他一直認為:我一定要表現自己的個性,不要讓父親事事管我。所以,兒子總是故意表現出叛逆的性格。

  有一天,這位父親想:「兒子這麼不聽話,怎麼辦呢?以後我如果死了,可能他也不會照我的意思安排後事,我現在必須想個辦法……」這位父親最期待的是,將來往生之後能夠葬在高山,可以居高臨下,這是他的願望。但是,他想:如果叫兒子將我葬在高山上,他一定會將我埋在河邊。

  於是他就想了一個好主意,對兒子說:「爸爸對你沒有什麼要求,唯一的要求是關於我的身後事,希望將來你能夠把我葬在河邊,這是我對你最大的懇求。」兒子把父親的這些交代牢牢地記住了,儘管日常生活中,他的舉動還是常常讓父親感到很不聽話,但是,他已將這件要緊的事牢記在心。

  後來他的父親往生了,他常想:父親在世時,我為何這麼不聽話?常常惹父親生氣,實在很不孝。若知道父親會這麼早過世,我應該要讓他每天都過得很高興才對!他很後悔自己不肯表達對父親的愛。

  他想遵照父親交代的話去辦理後事,但又擔心大雨過後河水會暴漲,豈不是很危險嗎?棺木是不是會被河水沖走?但是,這是父親的遺言啊!所以後來還是將父親葬在河邊。

  但是,他每天總是很煩惱,看天色變黑就擔心會下雨,所以常常在河邊徘徊。這年輕人因為苛責自己、鬱悶不歡,常常茶飯不思,因此,過了不久,他也在墓地旁邊往生了。

  年輕人往生之後,人們就常常看到一隻很大的鳥,飛繞在墓地的周圍,就好像那位年輕人,每天都在那裡圍繞一樣。所以,村裡的人都傳說:這隻鳥是那位年輕人的化身,他後悔的心放不下,所以,每天都繞著墓園,叫著:「爸爸!爸爸!」這是村裡大家共同的認定。

  這位不坦誠的兒子,平時非常叛逆,而這位父親知道兒子的個性,也說了一些違反心意的話,因而葬在自己不喜歡的河邊墓地。這個故事可以警惕我們,每個人內心怎麼想,都應如實地表達出來,要常常培養這分坦誠的心,才會有同心和諧的人際關係。

嚴冬裡的陽光

  愛心能夠破除冰冷的感覺,

  及時的幫助,就像溫暖的冬陽。

  天氣轉冷了,總是讓人感到一股淒淒的涼意!每當天候轉冷的時候,就會想到:富有的人家有暖和的棉衣或皮衣可以御寒;但是,一些一貧窮人家,房子無法遮風蔽雨,身上缺少了衣物,晚上又沒有很暖和的棉被可蓋,這種貧困人家,冬天真的很難熬啊!

  不由得想起慈濟大陸救災工作,每一回都是在將近冬天的時候進行。大陸的冬天確實是寒霜冰凍、白雪紛飛,很多鄉下地方本來就很貧困,再加上天災,真是民不聊生!

  不過,有時候悲苦的景象之中,卻也有人間最溫馨的畫面。在我的腦海裡,常常會有一個影像浮現——記得有一位老伯伯,年紀看來像是七十多歲了,那天,綿綿的白雪不斷地下著,這位老公公連汗衫都沒有,只穿著外衣,甚至扣子也掉光了,腳上穿著一雙已經裂開的鞋子。

  他在人群中等著領取衣物,寒凍的天氣使得他身體蜷縮著,我們慈濟的委員看見了,趕緊上前慰問,他說:「我幾天沒吃飯了,家裡沒有東西可吃,我從昨天晚上就開始走路,要趕上領取物品。」

  委員們很不忍心,立刻拿了一件厚衣服幫他穿上;看到他的雙手還一直在顫抖,有的人趕緊拿了一麵包、饅頭給老公公充飢。

  老公公一接過來就往口裡塞,他沒有牙齒、咬著那個饅頭還一直發抖;慈誠隊員趕緊倒來一杯熱呼呼的茶,拉著他的手來捧這個杯子,看他的手還是不停地抖;委員又趕緊幫他將杯子拿到嘴邊,他一邊喝著熱茶、一手拿著饅頭,感動得流著淚……。委員又拿著毛巾幫他擦拭,這一幕影像,讓我留下很深很深的印象。

  也曾看過一段溫馨的故事——在一個小村莊,村裡的人普遍都很貧窮。不過,一樣的貧窮,卻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有一天黃昏,天氣非常寒凍,因為風雪很大,家家戶戶都門窗緊閉。這時候,有位老公公穿著單薄的衣服及一雙車鞋,踏在雪地上邊走、邊顫抖,想要向人要杯熱茶喝。可是,每一戶人家都拒絕了他,他就快要倒下去了,但還是勉強打起精神,顛躓地繼續向前走。

  好不容易,他看到一間茅草屋,門也是緊閉著,這位老公公知道自己的體力已經到了極限,沒辦法再往前走了,只好再鼓起勇氣,敲敲這屋子的門。

  當他敲門的時候,很快地裡面有人應聲問道:「是誰啊?」同時很快地將門打開。門內站著一位老婆婆;這位老婆婆看到老公公的臉色很蒼白又全身發抖,趕緊扶他進屋內,說:「這麼寒冷的天氣,你為什麼跑到外面呢?趕快進來吧!」

  她先讓老公公坐下來,又說:「雖然我家裡沒有什麼東西,也無法生起火爐,但是總比外面溫暖,進來坐沒關係,你安心在這裡休息。」老公公說:「我很餓,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妳可以給我一些吃的嗎?」老婆婆說:「我知道你很餓,但是昨晚我也沒有東西可吃。不過,別擔心!我可以出去幫你找食物,你安心在這裡休息吧!」

  於是,老婆婆冒著風雪外出,到鄰近的住家去敲門,因為天氣太寒冷了,有的人拒絕開門;有的開了門卻也沒有食物可以給她。老婆婆感到很無奈,心想:如果沒帶食物回去,那位老公公可能會餓死!該怎麼辦呢?

  走著走著,她看到了一片菜園,這時候,她靈機一動:我到菜園拔一些菜,回去煮給老公公吃;雖是青菜煮白水,也可以讓他恢復一些元氣啊!但是,菜園是別人的,怎麼辦呢?又想:如果沒摘菜回去,老公公一定會餓死!

  她內心很掙扎,不過,總是救人要緊。她就在菜園中拔了一條蘿蔔,這條蘿蔔又白又嫩又大。她拿著蘿蔔,高興地一直念著:「老公公有救了!他可以享受到清甜的蘿蔔湯了!」她喃喃自語、臉上帶著微笑,加緊腳步趕回家去。

  隔天一大早就聽到很喧嘩的聲音,因為菜園的主人發現蘿蔔園中有一個坑洞,知道是遭小偷了!「哪怕只是偷一條蘿蔔,也是小偷,村內絕不容許有小偷!」他一喊,隔壁菜園的人都圍了過來,他說:「你們看,這附近一定有小偷,我們要趕快捉拿他,看!還有腳印哪!」

  有人附議說:「對啊!小偷會偷這裡的蘿蔔,說不定明天就換我的!絕對不能容許這個小偷存在。」大家便集合起來,循著那些腳印去尋找。

  當他們往前尋找的時候,忽然間,白雪紛紛地降下,下得又厚又快,把那些腳印都覆蓋住了,後來那些人怎麼找也找不到原來的腳印了。

  這個故事聽起來有兩種極端的感受,一種是冰冷的氣候,另一種是非常溫暖的人心。

  愛心能夠破除冰冷的感覺,人人如果都能培養愛心、相互扶持,天下就沒有淒苦悲涼的人生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

  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凡事不必多計較;

  因為「理」講太多,反而情就薄了。

  早晨時刻,靜聽一切飛禽和水中青蛙的叫聲,多麼清澈、多麼有節奏,就好像開了一場很美好的空中音樂會。再看升起的太陽及一片片綠油油的草木,這境界多美啊!如果能夠常常處於這種境界,人與人和睦相處、環境悠適,心中一片祥和,這是多麼幸福的人生!

  偏偏很多人都不會把握這樣的良辰美景,常與人計較、心有不足,所以造成不少的煩惱。我常說:「人要圓,就是不與人爭;事要圓滿,也不要在事項上爭;世間要和合、平安,就不要與世間的一切相互爭鬥。」

  有人說:「我要爭個理。」其實理講太多,反而情就薄了。只要自己站好立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凡事不要計較;不計較、不爭取,往往會得到更多,所謂:退一步,就是「海闊天空」!

  有一則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家庭,夫妻感情很好,也很疼愛子女。看到子女承受很大的升學壓力,便決定將孩子送到國外唸書。為了照顧孩子,太太也移居到加拿大去。孩子就學後,起初夫妻倆都很體貼,太太照顧孩子,先生時常去探望他們。先生回台灣後,每天都會打電話關心太太說:「為了孩子,讓你辛苦了。」太太也很體貼,常打電話慰問先生說:「你在台灣為事業怒力,也很辛苦。」總之,夫妻倆相互體貼,不失和諧。

  但是過了一段時日之後,她覺得先生打電話來的次數逐漸漸減少了,甚至有一段日子都沒有先生的消息,她愈來愈奇怪。有一天打電話回台灣,那時是清晨,接電話的人竟然是公司的秘書小姐。她問:「這麼早,你怎會在我家呢?」

  這位小姐很大方地說:「我和你先生同居了,當然住在你家。」

  她聽了差點昏倒,很生氣地說:「你怎能做這種事情?」

  「你先生沒人照顧,再說我們情投意合,為什麼不能這樣呢?」她氣得咬牙切齒,立刻掛斷電話。她愈想愈不甘心,就打電話到公司興師問罪,問先生為什麼做這種事?而先生卻若無其事,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太太更加生氣了,又追問:「那你是不是不要欠母子了?是不是永遠都有不來了?」他竟然回答說:「是啊!」好輕鬆的一句「是啊!」

  這位太太氣得又將電話掛斷了。從此她每天以淚洗面,以前夫妻感情這麼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女兒知道後,就說:「媽媽,你在這裡生氣有什麼用?你可以出其不意地回去,找人去捉姦。」她覺得女兒這個主意不錯,就回到台灣。有了充分的證據後,便控告秘書小姐破壞家庭。

  但是這位小姐很聰明,她一不作、二不休,說:「我已經懷孕六個月了,你要給我公道。」就這樣吵吵鬧鬧,的確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啊!

  先生站在第三都那邊,她覺得很無奈,也很孤單,只好再回到加拿大。她心灰意冷地想著:「什麼是感情?生命在人間有何價值?」愈想愈痛苦,覺得全身都不舒服,好像生病了。

  後來,她想到孩子還需要照顧,絕不能病倒!那時朋友告訴她:「走!我們去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過快樂的日子。」她想一想,人生真的要做些有意義的事,否則就白走了一遭,所以就加入慈濟加拿大公會的志工行列,跟著大家投入社會公益。

  從個案中,她看到人間苦難這麼多,有很多孤苦無依的人,他們以前有的人也過得很風光;現在老了,卻落得如此孤單!眼界開擴後,她覺得人生還有什麼好計較!對自己而言,還有體貼的孩子在她身邊,又有什麼好怨的?想開了,也就不再計較。

  從此她的心情平靜多了,每天都過著很快樂的日子。過了將近一年,在這一年中,有時她會寄一些生活照給先生看,或是偶爾寫信向先生問安。

  有一天,先生突然到加拿大看她們;見面後,先生問太太:「你是否能在樹上繫上黃絲帶,歡迎我來?」太太說:「可以,歡迎你回來!」先生覺得虧欠太太很多,一直向她道歉。那年過年時,先生打電話請他們母子回來過年,她們也答應了,就回來過了一個很溫馨的年。

  原來,那位秘書已經帶著孩子離開了。為什麼呢?因為先生在這段時間裡,不斷地反省;而這個女人得寸進尺,常常吵著要名分。甚至把太太寫來的信都藏起來。他覺得這女人很無理取鬧,因而時常吵架,後來就分手了。而今太太終於回來了,夫妻倆言歸於好。

  這個故事有這樣的結局,就是因為「心寬、不計較」。不要爭理;理說多了,感情就薄。在日常和活中,能包容不包容;得理氣也要柔一些,不要理得氣壯。能過著平安無事的日子,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外遇與情鎖

  執著私情,不免苦惱無窮;

  發揮大愛,可保身心安康。

  有一位年輕婦女由她的媽媽和一位慈濟委員陪同來看我。這位年輕婦女似乎心有千千結;儘管有很多人勸解、輔導,但她臉上還是愁苦不堪。

  她媽媽說:「我實在很擔心,我女兒整天都在喝酒,每天最少喝五瓶的『五加皮』;喝醉了就糟蹋自己的體身,有時候還想拿刀殺人,我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我問年輕婦女:「妳恨什麼呢?」

  她說:「我怎能不恨?我被先生拋棄了;當初我們相愛時,他表現是非常體貼。可是結婚不久,我懷第一胎時,他竟有了外遇,並且棄我而去。我怎能不生氣?怎能不恨呢?」

  看她說得咬牙切齒,怨恨之深,實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她甚至說:「他不但拋棄我們母子,而且還留了一些債務要我償還,我恨不得立刻拿刀殺了他。」正好有位慈濟委員也曾有過同樣的心結與遭遇,於是就以過來人的經驗輔導她。

  這時,又有一位年輕人來訪。他長得眉清目秀,就讀於研究所,應該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

  我問他:「有什麼事困擾你嗎?」

  年輕人說:「唉!我被情所困,沒有辦法解脫,我不想活了!」

  委員說:「他自殺過好幾次,現在連課業都無心顧及了。」

  我說:「你把情看得那麼重嗎?」

  他說:「是啊!我們交往很多年了。」

  我又問她:「交往那麼多年,那情有多重?拿來秤一秤。是不是可以拿出來讓我看,情在那裡呢?」

  他苦有所悟地說:「是啊!不輕不重呢!」

  「既然不輕不重,你為何要為她尋死呢?沒有這個人就不能活下去了嗎?少了這個人天就塌下來了嗎?真正值得你愛的人是永不變心的。倘若她真心愛你,怎麼會嫁給別人,既然她不是真心愛你,為什麼還要為她受苦、折磨自己?」

  他說:「我知道了。師父,您是不是希望我在學業上多用心?」

  我說:「當然!如果人生觀念正確,大好的人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發揮智慧,為人群付出;為何不把想死的勇氣拿來發利益眾人的大願呢?要為人群、為自己活下去!」

  年輕人說:「現在我明白了,我應該把心收回來,專心唸書。」

  人常常為了情、為了愛或一點點煩惱而困惑,甚至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這是很不值得的。總之,要把身心放開,在日常生活中盡本分,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若只是執著於私情,這樣的人生多苦啊!

為了一碗麵  

  有形的牢獄或許有其年限,

  內心的折磨卻是一輩子的。

  話說有一對夫妻,常會為了一點芝麻小事而吵架,誰也不肯先讓步,吵到最後總是兩敗俱傷。

  有一天,先生出去喝酒,很晚才回到家,太太已經睡了;但是先生覺得肚子餓,於是把太太叫醒:「我想吃麵,幫我煮一碗麵。」太太只好起來煮麵。煮好後,先生卻睡著了、叫不醒,於是太太就把面放在桌上,然後回房繼續睡。

  當先生醒來想吃麵,發現面涼了,就大發雷霆責罵太太;太太也不甘示弱地回罵過去。最後,兩人竟然為了一碗麵在半夜裡爭吵起來。

  在爭執之,太太賭氣說:「你如果那麼生氣,就來殺我啊!」便丟給先生一把刀子說:「你有膽子,就殺了我啊!」說完後就走進浴室。

  當時,先生酒意未退加上一時氣憤,就拿起刀子跟著進入浴室,關了燈,刀子就往太太身上一刺,也不曉得刺到哪裡,只聽到一聲慘叫。燈一開,才發現太太受傷倒地,而且血流不止。

  那時,他還一副醉茫茫的樣子,一直對太太說:「起來啊!起來啊!」叫了一陣子,太太卻一直沒有反應,這時他才發覺事態嚴重,趕快叫救護車;當太太被送到醫院時已經斷氣了。

  先生心中真是後悔莫及啊!一條命就賠在一碗麵上,而且先生還得去坐牢;坐牢雖有年限,但內心的折磨卻是一輩子啊!心獄的懲罰比身獄更為嚴重。這都有是因為血氣太盛,所以一出口就傷人,這位太太若能誤解先生喝醉了,不與他計較,也不會賭氣地丟給他一把刀,也許就不會了生悲劇了。

  現代人常因一口氣不能忍,惹來終身遺憾的禍事。所以,待人要細語柔和,心念要調得柔軟;而這都要靠自己,要好好修養自己的言行。

尋寶的老人

  與其心外求佛,不如勤拭自身心鏡,

  心中有愛即是佛。

  在日本,曾有人寫過一篇耐人尋味的故事——

  有一位住在都市的中學生,暑假時到鄉下的舅舅家度假。舅舅家位在依山傍水、風景優美的純樸小山村。

  中學生來到舅舅家的第一天,天未亮就與表哥相約去看海。

  當金黃色的太陽緩緩從海面升起,遼闊的海面四周逐漸變藍……金色的粼光一波波地蕩漾著,大自然的奧秘與壯麗深深吸引著這位都市來的中學生,接連好幾天,天未亮他們就去看海。因此,中學生對於前往海邊的路況也就漸漸在熟悉了。

  有一天,中學生起了個大早,獨自來到海邊。看著迷人的景色,不由自主地躺在一塊大石頭上,讓陣陣清涼的海風吹拂著,然後看著太陽漸漸地升起……

  忽然,有一位老人從中學生的背後走出來,中學生嚇了一跳,老人很慈祥地對他說:「對不起!對不起!我是來找東西的,讓你受到驚嚇了。」老人邊說邊四處張望著。

  中學生看老人很認真地尋找東西,也就不太理會,繼續躺在石頭上欣賞美麗的景致,心曠神怡地吹起口哨來。口哨聲和著海浪聲,中學生陶醉地融入其間。不知不覺中,忽然聽到有人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聲音,他立刻起身探個究竟,原來是剛才那位老人,不但很認真地找東西,而且一邊念著佛號。

  當老人走到他身邊時,中學生終於忍不住問:「老公公,您在找什麼呢?」

  老人說:「我尋找很久了!幾乎一生的時間都耗在這上面。」

  中學生再問:「老公公,你花了一生的時間到底在尋找什麼?」

  老公公說:「我在尋找一位聖人遺留下來的東西。」

  中學生非常好奇地問道:「是哪一位聖人?留下什麼東西呢?」

  老公公說:「是親鸞上人(日本淨土真宗始祖)留下來的。」老公公手指著離岸邊有一段距離的一座石巖,說:「那座巖裡有個巖洞,當初親鸞上人曾因觀看美麗的日出與海景看得太入神,意外遇到漲潮,就被困在石巖洞裡,一連七天不見海水退潮。親鸞上人就在那七天當中撿了許多石頭,刻上『南無阿彌陀佛』的字跡。這附近一定還遺留許多親鸞上人親手刻的石頭,我一直希望能找到它們。」

  聽完老人的話,中學生疑惑地注視著神情落寞的老人。老人卻對他說:「年輕人,你是個好孩子。」說完後,仍舊邊走邊專注地掃視地面上的每一寸土地,期待能找到刻著「南無阿彌陀佛」的石頭。望著老人漸漸消失的身影,想著老人落寞的神態,中學生陷入沉思當中……

  由於看不到中學生回家,表哥就到海邊找他,中學生便把和老人對話的情景描述給表哥聽。說完後疑惑地說:「真的可能在這裡找到視鸞上人親手刻的石頭嗎?」

  表哥說:「傻瓜!你知道嗎?親鸞上人是好幾百年前的人,那麼久遠的事,誰也不能確定到底有沒有這件事啊!」

  不管事情是否屬實,老人用一生的時間,找尋刻著「南無阿彌陀佛」的石頭。與其如此,為什麼不把握現在,找出自己心中的「南無阿彌陀佛」呢?為什麼不善加應用現在的時刻?總之,在腳踏實地,面對事實,因為「過去心」是雜亂心,「未必心」是妄想心,重要的是要好好把握現在的此時此刻。

信仰偏差的太太

  建立正念,以寬闊的心境

  來容納一切,才會有美滿的人生。

  我常說:「心靜氣盛,邪魔不侵。」若有正念、正信、正思惟,自然外 界的邪魔就不會侵入。我們若希望能夠智慧明睿,辨明一切法的邪或正,必 須先在心中建立正念。

  現在有很多人心靈空虛,難免會想要尋找一個精神寄托。有一對夫妻, 他們的知識水準很高,在文化界裡聲望很好。但是,先生為了事業,必須經 常到國外去,多數的時間都住在國外,偶而才回來一次。

  太太在台灣,可能是因為生活單調,所以,在先生旅居國外的這段時間 ,有人就帶她接觸某種宗教。自從信教以後,她對這個宗教很熱心,很積極地付出。但是,逐漸地她的思想、生活、言語、動作都變了,對其它的信仰 很排斥。看到佛菩薩像便說那是魔,看到別人合掌拜佛,就說他們是在拜魔鬼;聽到別人的信仰和她不同,她就馬上閃避、遠離,並說:「那都是魔鬼 !」總之,她變得無法和一般人和諧相處。

  她是不是著魔了?是不是意識已經錯亂了?但是,她的才華還是存在啊! 她先生從國外回來,將事業慢慢移轉回台灣。回到家中,看到現在這個家, 哪裡還像個家呢?太太的言語、行動都變了,談話也不投機了。

  這位先生非常無奈,他很慨歎地說,這幾年的時間,他付出的代價太大 了!只因事業心強,一直想在國外打天下,希望能夠功成名就。哪知道在國外不但一無所得,辛辛苦苦的努力都浪費掉了;而且有很多事情讓他感到很 不如意,現在要放棄了,但是,這時候回到台灣,家也已經不像個家了。

  這幾年來他付出的代價,所得到的竟是這種結局,讓他非常無奈。類似 這種例子,在現代的社會似乎不少。即使他們是知識分子,但是在信仰的選 擇上有了一點偏差,想要回頭也已經遲了。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待人、處事,如何來圓融人事,不管環境如 何惡劣、人事如何不順意,我們都要用寬闊的心境來容納一切,才能在人間 道上,使我們的信念確定堅實。

  學佛、信仰就是要好好把持自己這念心,不要去追求人、事、物以外的 空幻境界,若是執迷於此會很危險;能夠心中有大愛,人人以愛相待,才會 有美滿的人生。

小女孩的白日夢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去除妄想,才能認清周圍的境界。

  很多人都嚮往著未來,常想:如果我能改善環境,不知有多好!幾年前 ,我曾看過一則童話故事——有一個天真無邪的印度小女孩,因家裡很窮, 十二、三歲就必須跟著父母辛苦地工作。

  有一天,她到市集買了一籃水果頂在頭上。在市集裡她邊走邊看,心想 :有錢人真好命!女人可以每天打扮得很漂亮,住得好、穿得好,生活又可以過得悠哉游哉的。

  她夢想著:希望將來我長大後,能夠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能 被王子選上,這樣我就可以住在皇宮裡,多好,

  她想著想著,好像自己已進入皇宮一樣;想像王子若走來邀她跳舞,她就故意搖搖頭。因為想得太高興了,忘了頭上還有一籃水果,忽然一搖頭,整籃成熟的水果都掉落在地上、摔爛了!這時她才懊悔地說:「原來,這一 切都只是妄想!」

  每個人都有理想、對未來也有一些藍圖;未來的境界總是在心裡不斷地產生。所以,「想」有時真的會擾亂了人心。若不斷地追求妄想,這種「相」就會遮蓋我們清淨無邪的本性。學佛要盡量將心相去除,認清楚周圍的境界。

  我們要了悟「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要用現在的心去緣過去或未來的相,而要好好用心於現在的境界;並時時去除所執的形相,讓心地如一面乾淨的鏡子,才能照見外境而毫無差錯。

一個小孩的故事

  當哭泣的功能都被剝奪的時候,

  人生還有什麼可以計較呢?

  在慈濟醫院曾有位年紀很小的病患,才一歲多就全身癱瘓了。

  他剛學會走路時,十分活潑好動。有一次母親牽著孩子在店門口學步,母親的手才剛放開,一轉身,小孩竟然朝著馬路走去,不幸被一輛小卡車迎面撞倒。開車的人知道撞到人了,竟然狠心倒車再壓一次;這一倒車,摧毀了小孩的一生。

  小孩被送到醫院時,沒有明顯的外傷,可是卻無法呼吸。經過急救,小孩終於醒了;但幾天下來,醫師卻發現他的手腳並沒有任何反應。按照常理推斷,小孩子應該是很活潑、好動的,於是醫生趕緊再做檢查,結果發現他的脊椎韌帶都斷了。因此,這可憐的小孩不僅手腳不能活動,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自己呼吸,必須靠呼吸器維持生命。

  有一天,我去病房看這個小孩。他長得白白胖胖的,我摸摸小孩的臉頰並叫他的名字。小孩知道有人正看著他、和他講話,但是他的手腳卻沒有反應,只有一隻小手可以微微地動一下;而他的頭也無法自由轉動,所以只能靠著轉動眼珠子來響應。就在此時,我看見他的眼淚,順著髮鬢一直流下來,讓人覺得好心痛!

  我問醫師:「他是不是哭不出聲?」

  醫師說:「是的,他無法哭出聲來。」

  我想,這小孩才一歲多,正是天真無邪,肚子餓了會吵、要人抱、要人疼惜的年紀;而現在他不但呼吸的能力被剝奪了,連想要表達心意的權利也沒有了,甚至連哭出聲音的功能都沒有。如果他肚子餓或需要人家抱,是否有人知道?

  我再問醫師:「難道他一輩子就注定這樣了嗎?」

  醫師很無奈地說:「要復原很困難,不過希望會有奇跡出現。」

  小孩慢慢地長大了,所以,現在醫生除了為他治療外,還需控制他的體重。因身體愈胖、呼吸會愈困難;而且身體較胖的臥床病患,長褥瘡的機會 也愈大。所以必須控制這孩子的體重,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少吃一些。

  我又問醫師:「像他這麼小的孩子,脊椎的神經若有機會再度成長,要多久的時間才能發揮它的功能?」

  醫師說:「若以醫學的常識來判斷,一天只能成長零點幾毫米,這孩子 如果還有辦法成長的話,照理想的速度計算起來,最快也要三年多的時間, 但希望很渺茫。」

  小孩是不是可能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復原?即使有辦法,這三年的時間對 這個孩子來說,也是很殘酷的煎熬。這是多麼無奈的人生!

  看到這個孩子,我深刻地感覺到——人生中,不管是人、事、物,確實 很無常,誰能預料在一剎那間,竟改變了人的一生。所以,人生有什麼好計較呢?有什麼「所有權」可讓我們把握的?我們最好把握當下,體悟無常之理,在人生的每一個時刻發揮「使用權」。

阿嬤學國語

  粗相的行動出於微細的心念,

  莫因事小而失去戒慎警惕之心。

  幾年前,有一位老菩薩帶著七、八歲剛上小學的孫子,到精舍見我。老菩薩告訴我,她的孫子年齡雖小,卻很懂得做人的道理,還為她上了一課——

  孫子平時在家裡常常問她:「阿嬤!您怎麼不會講國語呢?」

  老菩薩心想:我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還常常讓孫子說不會講國語,實 在很不好意思。於是她決定去上課,從最基本的國語注音開始學起。

  但是老人的記性較差,有時會忘了怎麼念,因此常常請教孫子。

  有一次,她又忘了怎麼念,於是抱著好玩的心態,叫喊著孫子:「來! 來!小不點!」結果孫子只看了她一眼,卻不肯過去。

  老菩薩又再次叫他,結果這回他連頭也不抬一下,完全不理她。

  老菩薩就走過去問道:「為什麼阿嬤叫你,你都不回答?」

  孫子:「您叫誰啊?」

  老菩薩:「當然是叫你啊!你怎麼不過來一下呢?」

  「阿嬤!我不叫『小不點』!這樣稱呼別人是不尊重的。而且,您要我 教您讀書,那我就是老師,您這樣稱呼我,那我講的話您怎麼會記得呢?學 校老師說過要『尊師重道』呀!」

  老菩薩嚇了一跳,心想:我的乖孫子真的很棒、真像個小老師耶!於是 她牽著孫子的手說:「謝謝你,小老師,為阿嬤上了一課!」

  雖然這個小孩子才讀小學一年級,可是因為他謹記老師的教誨,所以他 講的話,連阿嬤都覺得很有道理。

  我們待人處事應遵循「理」,像這對祖孫確實很明理啊!現在這位老菩薩國語講得琅琅上口,這是因為她很細心,不論多微小的事都非常注意,即使是孫子所講的話,也謹記奉行,因此能夠學有所成。

  平常一般人都生活在「粗淺事相」之中,例如言語、行動;很少關心微細的事物,比如自己的「心念」。其實言行舉止皆由心念而生,心念正確,言行才能正確。所以,日常生活中須隨時注意自己的心念是否有所偏差,不論講話、做事,甚至走路、吃飯,一切行為都應謹慎如儀,這就是精進向道,時時刻刻沐浴在佛法清流之中。

  反之,若一念懈怠,或貪、瞋、癡念生起,則易惹來很多麻煩,哪怕只是一句無心的話,也會帶來誤人誤己的後果。所以日常生活中雖然多是粗淺的形態,但也要注意細微之處。

  「一念之差,步步皆錯」。粗相的行動出於微細的心念;微細的心念,是我們最應注意的,切莫因事小而失去戒慎警惕之心,一切都是見微知著。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處處用心。

萬物之愛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

  端視其中的個體能否相互尊重、包容。

  歐洲一個專門研究動物的機構中,有一位教授負責研究「雞」,他很用心地觀察各種雞的生活形態。

  有一天,他在樹林裡發現一隻山雉生了許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幾顆蛋帶回去。

  剛好研究中心的一隻母雞也生蛋了,他將母雞生的蛋取走,換上山雉的蛋。當母雞看到山雉的蛋時,猶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地就去孵這些蛋,既溫柔又謹慎,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小山雉破殼而出,母雞帶牠們到樹林裡覓食;母雞用爪子將土撥開,就在土和樹根之間尋找小蟲,然後咕咕地叫著那小山雉來吃。

  教授看了好驚訝!因為以前這隻母雞生的小雞,都是餵食人造飼料;這一次,母雞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飼料,只吃自然界的食物。

  教授又拿了一些鴨蛋讓母雞孵化,母雞一樣耐心地把鴨蛋孵化成小鴨,然後帶著小鴨到水池邊,讓小鴨在水裡游泳。

  這兩件事讓教授明白一個道理——人類認為愚蠢、沒有感情的雞,其實既有愛心、又有智慧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習慣、觀念,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衝突,絕大部分起源於此。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安定,關鍵就在於團體中的個體,能否相互尊重、包容,以慈悲的胸懷彼此扶持,而非相互計較、埋怨;以清淨的智慧化解紛爭,而非任由無明的情緒蔓延。

  一隻母雞能夠以愛心和智慧,對待外形和生活習性皆與自己不同的異類,身為人類的我們,只要肯用心,當然也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彼此相待!

奇異的木屐

  心存正念,常知足,得智慧;

  貪慾一起,求不得,增愚癡。

  有一對母子相依為命,孩子十分乖巧、孝順。

  當小男孩七、八歲時,母親忽然得了一場大病,可是家裡很窮,根本無法延請醫生來診治,小男孩心裡很著急,不知如何是好?

  若不趕緊醫治,母親必定會病死。小男孩心急如焚,只好先向唯一的親人——叔叔借錢,請醫生來為母親看病。叔叔一聽到「借錢」,臉色全變了!

  他說:「小孩子怎麼可以隨便向人借錢?」

  小男孩說:「如果不借錢,母親可能會病死。所以,我不得已才來借錢。」

  叔叔又說:「你是不是要來騙錢的?我是不會借給你的。」

  小男孩不斷地哀求、淚流滿面,叔叔才很不情願地說:「好,借給你。但是,絕對不能再來借。」叔叔借給他的錢很少,只夠買一帖藥,儘管如此,小男孩仍不斷地向叔叔叩頭、道謝,拿了錢便趕快去請醫生開藥方。

  媽媽吃了藥之後,身體恢復了許多。但只服一帖藥,仍無法讓母親完全康復,小男孩只好硬著頭皮再向叔叔借錢。

  不過,這次叔叔不但不見他,連門都緊緊關著不讓他進去。無論他如何哀求、哭泣,叔叔就是不開門……

  一直等到黃昏,小男孩掛念母親沒人照顧,只好回家去。他邊走邊哭,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人。抬頭一看,是位老公公。

  小男孩子看著老公公,不斷地鞠躬、道歉說:「對不起!因為我心裡很難過,所以沒注意到您,實在很抱歉!」

  老公公問:「什麼事情讓你這麼傷心呢?」小男孩就將母親生病的事情述說一遍。老公公說:「你真是孝順的孩子!別擔心,我可以幫助你。」就從袋子裡拿出一雙木屐,奇怪的是這木屐只有一隻腳及一塊板子。

  老公公說:「孩子啊!你需要錢的時候,就穿上這雙木屐走幾步,它會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地上就會出現金子和銀子!你可以拿去兌換錢。」

  小男孩接過這雙木屐,問老公公說:「這木屐只有一隻腳而已,這樣走路會平穩嗎?」

  老公公就說:「所以你要虔誠用心啊!」

  於是小男孩很恭敬、歡喜地將木屐收下來。

  老公公說:「你要記住,錢夠用就好了。因為穿了一次以後,若不斷再穿這雙木屐,身體就會愈縮愈小,每穿一次就會矮一回。」

  小男孩說:「請放心,我知道該怎麼用了。」

  小男孩拿了這雙木屐回家後,依照老公公的方法試穿了一下,地上果然有金、銀出現,他很高興地趕緊脫下木屐,將地上的金銀拿去兌換錢,並且延請醫生來為母親治病。不久,母親的身體就康復了。

  過了一段時間,叔叔心想:「這孩子好久沒來了。不知他的母親是否已經往生了?」於是就去探視他們。但他發覺這個家的生活似乎有了改善,而且孩子的母親看起來很健康、氣色也很好。

  他感到很奇怪?問小男孩說:「你怎麼有能力改善這個家庭?你母親是如何康復的呢?」老實的小男孩向叔叔說明了一切經過。叔叔即刻要小男孩拿出那雙木屐讓他瞧瞧。叔叔拿到木屐後,說:「你講的話是真的嗎?我不相 信,為了避免你拿這雙木屐去騙人,我要將木屐收藏起來。」

  叔叔將這雙木屐拿走了。儘管小男孩很捨不得,可是叔叔是長輩,他也無可奈何啊!

  叔叔回去後就迫不及待的穿上木屐,看到地上真有金銀出現。他非常驚喜,就不斷地踩著那雙木屐,不知不覺中,他的身體逐漸地縮小,甚至縮到比木屐還小,最後,只能看到木屐,根本看不到他的人影;因為,他的身體已經縮小到有如一粒小沙子般。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些人見利而忘義,應該做、應該說的都忘記了,卻為了利而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難道一定要為爭取利而損害了自己的人格、自尊嗎?

  小男孩能知足、守本分,所以能過著很安穩的日子;而叔叔則因心念不正,即使有機會得到木屐,卻貪得無饜而得意忘形,終於惹上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我常說:「做該做的事就是智慧,做不該做的事就是愚癡。」到底何事是該做或不該做,也都是出自於我們的這一念心。

  這雖然是一則寓言故事,卻值得大家警惕深思呀?

去欲心自安

  世俗的享受如泡沫、如浮雲;

  心安理得就是幸福。

  有一對母子,孩子從小就沒有爸爸;媽媽很辛苦地將他撫養長大,完成學業。雖然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不過母子相依為命,日子倒是過得平平順順的。

  以前兒子還是學生時,每天早上媽媽都會叫他:「起床囉!上學囉!」踏入社會工作後,媽媽仍然每天早晨叫著:「起床囉!上班囉!」這是她每天不可或缺的一件要事。

  有一天,兒子下班回來跟媽媽說:「媽,您太辛苦了!從小到大,我都沒有能力讓您好好地享受,看!我們家的擺設這麼簡陋,現在我想投資做生意,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把家裡裝潢得漂漂亮亮,而且應有盡有,讓您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媽媽聽了,問兒子說:「你做的投資,所賺的錢是不是正當的呢?」

  兒子說:「應該是正當的,不過可能對他人有點不公平。」

  媽媽就說:「兒子呀!每天早上都是媽媽叫醒你的,是不是?」

  兒子說:「是啊!媽,您問這做什麼呢?」

  《談古說今》溯今篇

  (全書完)

  媽媽說:「我每天在廚房準備早餐,看到時間差不多了,就叫你吃早餐。可是每次都得叫上好多次,你還是沒有反應,總是讓我跑上樓叫你;若叫不醒,還得動手把你搖醒;常常看到你睜開眼皮了,卻還是一副很想睡的樣子。雖然如此,這卻是每天讓我覺得很踏實的一件事。我不願將來到你的床邊還沒叫你,就看到你早巳醒了;因為我不希望你睡得不安穩啊!」

  兒子聽了這些話,恍然大悟說:「媽,我知道了,我會讓您安心,不去做那此讓您擔心的事。我們母子再辛苦也沒關係,只要心安,日子就會過得很快樂,對不對呢?」

  媽媽歡喜地說:「對!讓媽媽心安就是孝順。我們的慾望不要太大,只要能夠維持生活,心安理得,就是幸福啊!」

  這是很正確的人生觀——憑勞力賺取合理的利潤,不做「心不安、睡不穩」的事。否則,即使得到再多的財富也不能安心。

  世俗的享受如泡沫,想觸摸、捕捉,卻轉眼間就消逝無蹤;又如夏日的白雲千變萬幻,無法所求皆得。在生活中只要善盡本分,把貪慾之門關起來,自然天天都過得平安又自在。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