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文》講解圓滿開示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解圓滿開示
彌陀佛七初次開示
慈善寺四十七年彌陀佛七開示錄
三十年後的理想世界
《勸發菩提心文》講解圓滿開示
——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八日講於台中佛學書院——
諸位同學!我和諸位結緣,今天圓滿,深深感覺「佛種從緣生」這句話的意義重大。此次我來貴院演講,若非你們聖印法師一再謬愛邀請,我不會想起講解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若非我講此文,諸位同學也不會同時都發起大菩提心,為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種下善根,普度眾生,共登彼岸,諸位要珍視法會,決非小緣了。
諸位同學!今天既聽完了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你們知道省庵大師作此文的中心思想嗎?若要明白他的中心思想,先要知道他是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淨土宗以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往生論》——為根本,而《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各有應具的條件,但以發菩提心為共同的條件。換句話說,若不發菩提心,則無論上中下三輩九品,皆不能往生。你們應知發菩提心,對於往生何等重要呀!省庵大師一生既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他的中心思想,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皆要接引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判定此文肇源於《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
後次,天親菩薩既著《往生論》,將《無量壽經》的種種殊勝莊嚴,和種種修行的方便,業已充分發揮,毫無遺意了,為什麼又造《發菩提心論》呢?由此足見發菩提心,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根本之根本。省庵大師以西方淨土為歸宿地,當然洞明發菩提心,為往生最基本條件。所以趁在阿育王寺啟建法會的時候,親燃指香三炷,向大家發表《勸發菩提心文》,不惜泣血稽顙,哀告四眾,同發大心,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也。
我今天提出上兩段的用意,諸位同學明白嗎?就是說,諸位若不願往生極樂就算了,果想臨命終時往生極樂,則非速發菩提心不可。若欲發菩提心,則非每日恭讀《勸發菩提心文》一遍不可!至於將來一有機會,須要悉心研究淨土三經一論及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論》,則往生西方淨土,如操左券。
諸位同學,或已落髮,或未落髮,既已發心來此求學,自然不甘居凡夫,且皆具備十種因緣,若不當下發起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又何必多受這一番辛苦呢?況且古德說:「修行不發菩提,譬如耕地不下種。」不下種不過徒勞而已。又如《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僅徒勞辛苦,還有淪墮三惡道的危險啦!
諸位同學!現在求學時期,當然要「博聞」一切經論,而個人修行,須要認定一種法門,「專修」無間。諸位大多數是女界青年,更以專修淨土法門為最適當。現代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說得最簡要:「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諸位為修念佛法門,應當將上面祖師的法語,作為座右銘,則終身受用不盡。
今天既為結緣圓滿之日,應將省庵大師的中心思想,來一番探源工作,彭二林居士在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後跋云:「《無量壽經》往生三輩及《觀經》上品,俱以發菩提心為本。菩薩心者,無量壽願王所建立,亦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由從生也。欲求無量壽佛國,而不發菩提心,則不為諸佛之所護念,不克現生見佛,以與無量壽願王不相應故,與一切諸佛最初發心不相似故。」彭居士以上段最精闢警策之文來跋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論》,我今天也把這一段妙文移跋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最為恰當,就此作為今天法緣圓滿的一個結論吧!
——本文曾刊於《覺生》月刊——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解圓滿開示
——四十七年農曆八月初十日講於南投龍泉寺——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我這次來南投開講《地藏本願經》,本來打算放下一切事務,一氣講完。那料到自農曆七月十一日開講,到二十七日講至第八品,忽然發生了內障和外障。何為內障呢?天熱過勞,血壓高漲了二十度,覺得腦筋發脹;何為外障呢?南投佛教蓮社於二十八日舉行開幕典禮和臺中慈善寺啟建地藏法會,因此之故,不得不停講五天,今天方得圓滿,「佛法難聞」由此更足證明。希望諸位珍視此段因緣,常常讀誦此經,萬不可聽過了就置諸高閣。
《地藏經》我講到第八品,後五品由廣化法師代講。我今天把全經的要旨和修行的方法,融會貫通,作一結論,使諸位了知此經的重要,希望留心諦聽!
《地藏本願經》,共計十三品,大別可分為四章:第一〈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二〈地藏分身集會品〉,可列為第一章專明地藏能度之主。如分身無量,遍入泥犁,以孝行化,令生人天,表顯幽冥教主一切神通威德也。第三〈觀眾生業緣品〉、第四〈閻浮眾生業感品〉、第五〈地藏名號品〉,可列為第二章,專明地藏所度之機。如剛強冥頑,難調難馴,起貪瞋癡,行殺盜婬,五逆十惡無所不為的墮落無間地獄的罪苦眾生也。第六〈如來讚歎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八〈閻羅王眾讚歎品〉,可列為第三章,專明度脫之法。如讀經、燒香、造幡、塑像、瞻禮供養種種善緣也。第九〈稱佛名號品〉、第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一〈地神護法品〉、第十二〈見聞利益品〉、第十三〈囑累人天品〉,可列為第四章,特明成佛之因。如至誠恭敬,稱佛名號,財法二施,六度萬行的菩提正因也。綜括四章的意義,充分發揮世出世間之孝道,度己度人之願行,盡善盡美,毫無遺意。
夫人而不孝,不可以為人;孝而不能使親了生死,不足以言孝。蓋恩莫大於父母,雖服勞奉養,甘美具備,實難報宏恩於萬一。縱令正心誠意,作聖希賢,建功立業,致君澤民,可謂極盡世間之孝了。倘未能度脫二親,永離六道,親證無生,則終有遺憾也。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佛語祖意,昭然若揭,吾人身為佛子,豈可沾沾自喜以世間孝道為滿足嗎?
釋迦牟尼佛,當他越城出家時,雖未得父王的同意,惟念度生事大,不能不忍痛從權,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例如世稱大孝的舜帝,「不告而娶」,孔孟極力讚其孝。佛祖聖賢,其揆一也。我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開始度化眾生,不久即回到本國,對父王說法,憑藉神通道力,立令淨飯王證得聖果,並使釋種多人,得法眼淨。嗚呼懿哉!世出世之「至德要道」,一以貫之啊!
我佛說法度生四十九年,機薪已盡,應火將熄,特於涅槃前三月,以應身上昇忉利天宮,說法度母,說此《地藏菩薩本願經》。事前放種種光明,出種種音聲,召集十方世界分身地藏菩薩,稱揚讚歎其四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最後以自入涅槃至彌勒出世中間所有眾生,囑累地藏菩薩一肩擔任。此何意哉?誠以地藏大士,過去因地身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悉皆救拔母難,發大誓願,度盡眾生,方證菩提。於此證明世尊以世出世間之大孝,垂訓十方三世的四眾弟子。
不料一般外道和凡夫,不能瞭解我佛的深意,大肆誹謗釋尊背父出家為「不知恩分」。乃至詆毀後世出家人為捨親割愛,逃避現實責任,幾同無賴遊民。嗚呼!此等謗佛謗法之罪,高於須彌,深於巨海,真令我不忍緘默,特為表明:佛對父母,報答恩德,前面已說過,無庸贅述了。至於佛定制度,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託,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以後,若兄弟或故,親無倚託,亦得撙減其瓶缽之資,以奉二親,終其天年,豈竟不顧父母之養,如世論所責耶?試舉例以明之。
宋代長蘆宗頤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於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於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
又清初玉琳國師,迎養其母於報恩寺,遵磬山遺命,代磬山為其母剃髮說戒,建草堂以終養,稱為大慈老人。勸請專修淨土,兼事參究,其母不久得大悟,年七十二不寂,師於龕前趺坐七日夜,不沾粒米,迄報恩寺大眾閉廚封鍋,激令進食,師聞之,始啜粥云。大慈老人塔在江蘇虞山藏海寺後,民國十九年曾重修。
是故印光大師說:「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併為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然則如之可而後可呢?就是必須如地藏大士的宏誓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才可謂不匱錫類之無上大孝。
學佛係要度己度人,這是盡人皆知的;而度人尤應度親,這卻為人所疏忽。須知光說度人,而自己雙親尚不能度,作其輪轉六道,此豈非大言不慚嗎?是故釋迦世尊、地藏大士發願度人,皆度父母,正是告訴我們盡孝度親為成佛度生之根本也。
我此次開講《地藏經》,不禁重有感觸,我行年五十,方知皈依三寶,那時候父母業已先後逝世,欲想勸二老吃素念佛,已趕不上了!唯在早晚課誦完畢,以念誦功德,回向法界,至誠懇切,乞求西方三聖,接引祖母(幼時鞠養,祖母偏勞)和父親母親往生極樂世界。並默自祝願,懇求阿彌陀佛,先度我祖父母們,早早往生西方,我才歡樂生西,倘我祖父母們不先往生,則我雖蒙接引,終有遺憾,反不如同在六道安心受報。如是反覆申訴,不覺涕淚沾襟。此是我個人內心的衷曲,二十餘年,未曾告人,今為諸仁者披肝瀝膽,痛切言之,希望諸位從此以後,為在生的父母,婉勸吃素念佛,求生西方;為亡故的父母,多多念佛,替親回向早生極樂。但要至誠、要永久、盡形壽行之,方不愧此次聽講《地藏經》的殊勝因緣。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月刊——
彌陀佛七初次開示
——四十七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於臺中靈山寺淨宗講堂——
貴寺住持,諸位師父,諸位居士:律航今天到貴寶剎參加佛七,實在感覺歡喜。刻蒙眾蓮友代表叩請開示,我把自己對於佛七的看法和希望,略說幾點,作為諸位參考。
世出世間一切法,皆由因緣而生,律航在過去曾數次來靈山寺結法緣,此次佛七又經德真住持邀請,和朱斐居士的推薦,因緣具足,得與諸位蓮友,共修念佛法門,直到阿彌陀佛聖誕圓滿,將來很值得紀念咧!
佛七制度的建立,本來發端於小本《阿彌陀經》,其最要的啟示,在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玄奘三藏法師迻譯為若一日夜乃至七日夜;鳩摩羅什意譯為若一日乃至七日。因東土人好簡要,只用一個日字,當然包括夜字在內了。這是現在一般佛七的時間上,已與佛經意旨不盡符合了。至於「一心不亂」四字,除蕅益大師區分利根、鈍根兩種解釋外,古今淨宗大德的看法也有兩種:一種作為行人最高的境界;一種作為行人用功的方法。若作念佛最高境界講,則屬意地之事,小乘須證到三果,大乘須登七地以後,方能真正一心不亂,否則仍為毛道眾生,搖擺不定。要知小乘的三果,大乘的七地,談何容易,末法博地凡夫,一生決定無分。若作念佛用功方法講,即係單純一心執持六字洪名,不為貪瞋癡一切煩惱所亂而已,這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我想釋迦如來一再宣言念佛法門為易行之法,所以無問自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大暢本懷者,豈肯令一般眾生做不到的境界,而強令去做呢!況《大集經》上〈如來懸記〉云:「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佛最慈悲,故有此〈懸記〉。為末法眾生,最後經典滅盡,仍留《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且《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的共同的條件: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知「一向專念」與「一心不亂」的用功方法,殆為名異而實同。由此證明若作最高境界講,則易令人畏難而卻步;若作用功方法講,則人人可以做到,臨命終時定蒙彌陀接引,一經往生,決定成佛。
歷代淨宗善知識,皆深知一心不亂的境界,不易做到,遂分析為事一心及理一心。蓮池大師為折服當時狂禪之流,把一心不亂的境界,充分發揮,淋漓盡致。但明知一般人不易做到,故臨終遺囑告誡弟子「老實念佛」。蕅益大師注重信願,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由此足見佛語祖意,悉皆開示執持名號為最簡便,最直捷的方法,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收效速也。
或問:一心不亂執持佛名和孔子所講的「仁」字,有何差別?我以為這是名異而義同,何以言之?仁者,愛也、人也,亦即人之本性也。佛教的拔苦與樂,方為大慈大悲,慈悲者即佛心也。孔子亟稱顏淵為好學,曰「回也三月不違仁,其他弟子,不過月一至焉」,其方法,標明四勿主義,其效果為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與一心不亂的意義,大致相同。若做到一心不亂,也不容易。蕅益大師自詠念佛功夫的詩云:「見色聞香皆忘念,計後思前轉昧心。」念佛行人,須發大菩提心,真正為了脫生死,下一番艱苦工夫,才可能做到呀!
現代各寺院打佛七的情形,怎麼樣呢?先就大陸各寺院說,除蘇州靈巖山由印光老法師建立的真正淨土道場外,其他各寺院的佛七,多數演變為一般佛事。在佛七期間,為生者消災延壽,為亡者超度往生,乃至祈禱植福荐食種種佛事,統統在佛七期間施行。諸位想一想,念佛行人在某一支香,剛剛念到心佛相合,忽然改作別種佛事,怎麼還能保持一心不亂呢?所以有人說打佛七好像「集體趕經懺」。這諷刺的話,似乎謔而近於虐,但事實是如此,那就難怪為佛教前途引為痛心了!至於臺灣各寺院的佛七,在光復以前,不甚清楚。卅七年,彌陀誕辰前後,筆者適在中壢圓光寺,提倡打佛七,當時寺內清眾,皆言只聽說打佛七,但未參加過。不料該寺打佛七的風聲傳出去,不久由北部而中部以至南部各寺廟統統打佛七,所謂時節因緣,風起雲湧。屈指十年,在表面上,蓮風大扇,而究其實際,真正遵照佛經,實行一心不亂來念佛的,實在寥寥不甚多見。若推究其原因,確係各寺院為經濟人事的關係,不得不如此演變,決不能歸咎於某一寺院,或某一住持。
現代佛法衰微到了極點,只有念佛法門,尚普遍於人間,而又名存實亡,不合佛言及祖意,這叫末法眾生,怎麼了生脫死呢?律航以為念佛行人如因為沒有合乎理想的道場,概不參加佛七,這等於「因噎癈食」,故不得不權設方便,把我最近在新店打佛七的小小經驗,作為參考。此次律航和真華法師(曾在蘇州靈巖山擔任知客甚久)在寬道法師淨業茅蓬打佛七中間,免除一切佛事,除上供及蒙山外,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同修皆方便禁語,七日夜絕不離開佛堂,迨圓滿日坐談檢討,各人境界,固不相同,但皆得少分「心與佛合」。若將來佛七時嚴格禁語,不難由少分而漸進多分。總之眼觀佛,口稱佛,身禮佛,三業自然清淨。由此證明,佛說為易行之法,不是做不到的。可惜世人未遵照佛語去實行,就難怪俗說「念佛的如牛毛,往生的如麟角」了!我今天供養諸位蓮友兩件禮物,一是在此佛七期間,最好「嚴格禁語」或者方便禁語,「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其次最好七天不離開道場,做到三業清淨。或為職務所牽,不得不離開,祇得自己巧作方便,以心地作道場,無論在任何地方,心不離佛,如在佛前。俗事一了,即來道場念佛。假定諸位果能如此去做,也不難得到一心不亂的工夫。
我早知道靈山寺的佛七,經李炳南老居士多年講經,德真住持德欽監院領導薰修,諸位居士隨喜,佛七一切儀規,皆遵照蘇州靈巖山課誦本切實施行,律航才敢述說上來囉囌廢話,希望諸位蓮友,將來都是蓮邦兄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世上品上生,來世來作佛祖,務期達到淨宗道場示範作用,切勿負我佛慈悲度生的最後遺教。
——本文曾刊於《菩提樹》月刊第七十四期——
慈善寺四十七年彌陀佛七開示錄
今天(元月六日)為佛七開始的第一天,各位從遠近各地來參加這個佛七,真是善根深遠。古德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道場難遇」,各位既有殊勝因緣,難聞能聞,難遇得遇,須生歡喜心,發精進願。當此佛七開始之日,老僧謹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供養大眾。
所謂「真為生死」者,我們輪迴六道,死此生彼,生死死生,生生死死,無有了期。入驢胎住馬腹,捨一皮囊又取一皮囊,昇天堂墮地獄,出苦海還沉苦海,何況人身難得易失,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又云:「一入地獄五百劫,再出頭來是幾時」,輪迴生死的可怕如此,每一想念,不寒而慄!
次講「發菩提心」,前面講過,輪迴生死,令人可怕,各位今來參加佛七,便應該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即發一、至誠心——懇切至誠,參加念佛、死盡偷心,無邪無間。二、深心——涵容淵深,力求一心,不得一心,終不中止。三、大悲心——發願度己度人,將此念佛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既免障礙,又增悲心。具足以上三種心,才能發起菩提心。若大心不發,則既不與佛心相應,亦易惹魔障,縱然開悟,亦墮偏小。
第三講「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各位聽了我今天的說話,果能發菩提心,求了生死,那麼,我佛有勝妙度生法門——淨土念佛法門,必須深切信仰:一、信釋迦無妄語。凡夫人中,正人君子,尚不肯妄語,況佛為聖中聖,不忮不求,怎肯妄語呢?所說念佛求生西方法門,決定真實可靠。二、信彌陀無虛願。彌陀因地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歷劫修行,功圓果滿,才取正覺,其攝引眾生往生成佛之願,自厲成就無虛。三、信自性本具佛性。我與釋迦彌陀,雖係凡聖懸殊,若論本具佛性,彼此無二無別。釋迦彌陀雖已成佛,真如佛性亦不增多;我雖凡夫輪轉生死,其如佛性亦不欠少。果能信釋迦真言,持彌陀名號,求願往生,則今日之我,即是未來之佛,他日功成,等同諸佛。四、信有因必有果。因果定律,通世出世間法,「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世間因果;「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是出世間因果。有因必有果,此理莫能易;況淨土宗又名蓮宗者,如同蓮花花果同時,所以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故一句佛號,即以彌陀的果地覺,作我們因地的心,何等精實親切呢!
對於淨土教理,既信仰,猶須發願。願離娑婆,願生極樂,如能具足信願,然後談到「持佛名號」,放下萬緣,一心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萬修萬人去」。各位善信,努力念去吧,南無阿彌陀佛!
(弟子廣化記)
三十年後的理想世界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在台北圓通寺演講詞——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我今天的講題,是三十年後的理想世界。為甚麼要講這個題目呢?古人說:「人為萬物之靈」,我以為人之所以靈於萬物者,在有「理想」。孔夫子的理想最高,他深知後世的人心,愈趨愈下,所以刪詩書、定禮樂,大義微言,為萬世的人心,立一個堤防。釋迦牟尼佛的理想最高,他深憫眾生六道輪迴,八苦交煎,所以捨王位,入雪山,苦行成道,說法四十九年,普度眾生離苦得樂。可見作聖成佛,都是由於理想啦!
我們既是一個人,自然也有理想,我有甚麼理想呢?是理想三十年後的世界:唯物主義,一定銷聲匿跡;唯心主義,一定大為昌明,世界人類由重重黑暗慘痛中,漸漸得到光明和安樂。這個理想,怎樣來說明呢?「心」和「物」原為一元,本不可分的,姑且沿襲慣用的名詞,如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等,統統列為唯物主義;儒教、佛教、耶教、道教......一切宗教,都可列為唯心主義。近百年來,機器發達,唯物主義在活躍競賽;唯心主義奄奄待斃,甚至變成唯物主義的附庸。因此世界人類,都被「物質慾」所操縱,而喪失了真理,天天在痛苦中掙扎。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之後,世界上忽然形成了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壁壘,一天比一天尖銳化,業已冷戰三年了。今年起,不出數載,人人所最怕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定全面爆發!往例二十年起一次世界大戰,此後因物質進步,戰期縮短,每十年或起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原子彈的質和量,日日進步,加之將來新出的殺人武器,不計其數,平均約計每次世界大戰,消滅人類十分之二。統計三十年,經過了五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人類,已減少泰半。諸位閉目想一想:那時候地曠人稀,生活不成問題。在人口上,不會為爭麵包而起戰爭;在人心上,大劫殘餘的孤兒寡婦,自然亂極思治,野心家也不能掀動風潮了。果然到了那個世界,一向主張優勝劣敗者,同歸於盡,何分強弱?主張民族優越者,同作沙蟲,何分優劣?主張階級鬥爭者,同陷饑寒,何處清算?唉!慘呀!舉世人類經過數次互相慘殺之後,煢煢忪忪,方知在共業所感的浩劫中,惟深信因果,慈心不殺者,幸免於難。於是唯物主義,銷聲匿跡,唯心主義,應運而興,各種宗教以慈悲、仁愛、自由、互助的姿態,出現於世,為人類歡迎崇拜,奉為救世明星。這時候世界有兩道毫光,最為晃耀,二者為何?一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孔子學說,指導現實人生的木鐸。一為明因畏果,了生脫死的慈悲教義,普度眾生,作九界的導師。這兩道萬丈毫光,合而為一,正象徵儒佛一元化,更為光明顯赫。諸位一定要問,怎樣叫做儒佛一元化呢?我所講的儒佛一元的道理,就是說儒家和佛教的道理,根本上是相同的。不過儒家祇講現世,佛教除了現世,還講過去和未來。儒佛道理既同,所以叫做一元化。諸位看看,凡宣揚佛家的大德,如智者、永明、蓮池、蕅益以及諸位善知識,對於國學,都有極深的研究。反轉來講,讀儒書而不明佛學,縱令學問到了周、程、張、朱的工夫,仍然不明白生死的道理。由此斷定:世界若不實行儒家明德、親民、止至善的大道,縱由劇亂而得小康,終不能進世界於大同。眾生若不深信因果、皈依三寶,即令安分守法,也不能了脫輪迴。我因此感想三十年後的世界,瘡痍滿目,民無孓遺,任何宗教,都為人類所歡迎。不過為人類永久和平計,為世界最後大同計,應提倡儒佛一化,使世出世間的大道理,平均發展,方能奠定了大同世界,人間淨土,這是人人心中同具的理想啊!但是,理想雖為事實之母,不先耕耘,何有收穫?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努力工作呢!
一、要連絡對儒佛道理有深刻認識的人士,組織儒佛一元化總會分會及支會,大家共同研究,發揚光大。
二、要創辦儒佛一元化的大學,和專門學院,培養專門人材。
三、要把儒佛典籍,編成通俗文字,和新式標點,實現大眾化,平等化。
四、要把儒佛教義,擇要譯成世界文字,使這無上至寶的道理,宣揚全世界去,先給人類種種善根。
我們果能把上面四件大事,做到了相當的成就,到了三十年後,全世界黑暗沉沉的時候,它一定要放萬丈毫光,照耀全世界,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諸位要知道我們這種理想和努力,是為人類保生機,為眾生脫輪迴,為佛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期不負為萬物之靈啊!這是我個人的粗陋思想,還請諸位法師,同學多多加以批評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