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佛教界一些高僧大德、有識之士,如太虛法師、楊仁山居士等提出一系列為適應社會而進行改革的主張,并付諸實踐。其中影響最大、成果最丰的是將佛教教育從傳統教育改為院校教育,把經教教育擴充到曆史、外語、哲學等世間學問中。可以說這是現代佛教的初創階段,這一教育模式在佛教界產生巨大的影響。佛教教育直接關系到佛教的興衰存亡。如何培養佛教人才?如何在當今的形勢下弘揚佛法?這些一直是近年來佛教界關心的話題。
一、當前佛教院校課程設置的不足
目前,國內佛學院大部分是院校式教育,佛教教育的核心在僧伽教育,而僧伽教育至關重要的是所授的知識。戒幢佛學研究所副所長淨因法師曾對國內佛學院課程設置分三個時期進行分析,解放前、解放后至文革前、文革后至今。這三個時期,佛學院課程沒有什么大的改變(文史占30%,佛學占70%),佛學基本上又局限于概論方面的──原經原論,只是泛泛而學。二年預料或者是四年本科的課程,各宗各派的主要經論——代表性的經典,好像什么都學了,但又講不明白,思想十分混亂,因此就缺乏一種系統性。大家熟知,印度佛教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等等几個時期。由于傳統的觀念,對原始佛教不重視,產生許多誤解,但她是佛法的根本。龍樹是公認的“八宗共祖”,近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認為龍樹的中觀思想是建立在阿含經的基礎之上,印順導師根據阿含經,寫了《佛法概論》一書,一方面。十分生動地反應出了一個人間佛陀的形象,給我們的修行樹立信心;另一方面,讓我們重視原始佛教“思其源,度其變”,理清佛法的源流,才能正確把握佛法真實的意趣。
二、佛法概論的思想體系
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概論》,同樣以信入手,信仰其法,了解其法占了13章,以法為契入點。延伸到法的創覺者——-佛,及法的奉行者----僧。三寶的綜合融貫,就成了一完整、健全和佛教。佛教是人間的,能詮的身教、語教,所詮的法,毗奈耶,是世尊的三業大用,,同時,也是實際存在于個人、僧伽、社會的。佛法是以有情為中心、根本的,從有情的身心存在著眼,去觀察宇宙與社會、物質與精神。從蘊觀、處觀、界觀即從心理、生理、物理三方面,對有情的身心詳加分析。由四食的資益,而使有情延續與新生。有情在這和合、相續的生死流中,無法解脫苦迫,正是因為無明所蓋,愛結所系,有情的活動不已,從情愛為本的思造作的一切活動即是行業,被看作是有情流轉生死的動力。可見,心的重要性。印順導就用心、意、識相互聯系中部析有情的心理根源及有情的存在去觀待外在地境界,因此,她即不是物心論,也不唯物論,而是離此兩邊說明中道,這樣就以有情為中心,樹于對有情身心和外在世界的認識。進一步,觀察這些現象而探求他們的因,了解現象的所以生,所以滅的條件,才能合理的解決他們,同樣,佛法的一切深義,大行都是由于觀察因緣而有的,但因緣胡雜染的、清淨的,其中雜染的因緣同,,即是緣起法——佛法中十分重要的理論。佛陀也先觀察宇宙與人生的事實,再作理征性的思辨與直觀的體悟,最后通達此緣起法。又從有情自身說,無我,空寂的。佛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此三法印是于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三性,三者是相關而貫通的。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因緣離散所以一切法歸于滅。依三法印而漸入涅磐,然后得無我智的。真正能體證涅磐的,從無我智證空寂上,必然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的內容。由此,可知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這樣才能明了真空,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
行、佛法是為了解自制已,淨化世間更是理智的、德行的。佛陀開示的人生正道,是為了智行綜貫的佛教,從生活的經驗中實現出來。依中道行去實踐,依德行去體見真理,而此中道的德行,出發于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有益自他的行為;又以合理的善行、淨化內心,使內趨向于完善——無漏。佛法的德行是以自他為本而內諍自心,外淨器界即人天的德行、聲聞的德行進展到深刻的諍化自心;菩薩的德行,更擴展到國土的嚴諍。
證、正覺——三菩提與解脫,是佛與聲聞弟子所共同的,聲聞重解脫,佛陀重于正覺。佛陀的正,是無貪、無嗔、無痴的完滿開展;而聲離弟子的正覺,是偏于無貪、無痴的,也就是說佛與聲聞的正覺有程度上的差別。佛陀的正覺是以智慧為中心的,從身心諍化,自他和樂的生活中得到究竟自在。但從智慧的無痴說,無漏慧的證法性空,與聲離無有差別。佛陀的正覺,不但契合緣起的空性,更能透達緣起的幻有。
三、《佛法概論》的特點
此書的思想來源自阿含經,也即反映了原始佛教的佛陀精神,使我們看到了現實人生中的佛陀。但,佛陀的時代適應性,不能完全表達釋尊的本懷。此書就引導我們追溯佛法的本源。
此書站在佛教的角度,樹立了佛法的心理觀,用心、意識相互聯系而呈現心理作用,又把學修佛法列入到德行的范疇中去。印順導師認為佛法是依法見法的德行,依真理而發起德行,依德行去體見真理,最終達到理與智、智與行的圓滿。就此,按佛教徒的不同類型分別設立在家眾的德行、出家眾的德行、菩薩眾的德行。
此書介紹三寶時,把法放在首位,次為法的創覺者——-佛,次后,為法的奉行者——僧,把法不同的內容,條理而歸納起來。分為三類(文義法、意境法、依歸法)加以分析介紹,以突出法和重要性。另外,此書把“向上,向正覺的所必經的常道。稱為中道、正道”。中道等同于正道。“隨順于法而現實于法的中道行即八正道。”
總結
綜上所述,《佛法概論》有一個完整學習、修行次等,突出阿含經的精神,彌補了現階段佛教院校在原始佛教上不足;又為弘揚人間佛教,提供有力的依據和方便。實為院校必修的基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