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受持《心經》有何功德
濟群法師
13/12/2013 07:0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問:受持《心經》有何功德?  

答:很多人讀誦《心經》,是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但這並非受持《心經》最重要的功用。《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思是以大智慧到達彼岸。這一經題,也向我們闡述了受持《心經》的功德:一是開發般若智慧,二是證得宇宙人生的真實,三是解脫生命中的煩惱。具體內容,我在《心經的人生智慧》一書中有詳細解說。

為什麼能帶業往生

問: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為什麼又能帶業往生呢?  

答:帶業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並不矛盾。往生淨土須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前提下,允許帶著尚未除盡的業力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另外,善根、福德並不完全對立。福德也是業,是善業。我們所積集的往生淨土的資糧,都是善業。若能具足善業,即便有些不善業,在強大的信願力和阿彌陀佛的加持力下,也無法成為往生淨土的障礙。

什麼是《菩提道次第論》

問:什麼是《菩提道次第論》?  

答:這是一部論的名稱,是十四世紀西藏高僧宗喀巴大師所造,包括《廣論》和《略論》兩部。菩提道,即成佛之道、覺悟之道。這條道路應當怎麼走呢?就是次第所要闡述的。對於初學者如何入手修行,從人天乘至聲聞乘,進而是菩薩乘,其中的每個步驟,本論都解說得非常清晰。,指的是論典。也就是說,這是一部討論成佛次第的論典。其次第,主要有道前基礎及人天乘、聲聞乘、菩薩道,本論名之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其要領,則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

為什麼法佈施大於財佈施

問:為什麼法佈施大於財佈施?  

答:財佈施功德雖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決人生煩惱。我們以財富扶貧濟困,雖能幫助他們解決一時的燃眉之急,但錢再多也用得完。有時,錢多了甚至會使人墮落,或滋長受施者的依賴性。而法佈施則不同,它能使有情的生命品質得到徹底改善,並使未來生命不斷得益。因此,法佈施功德更大。

佛法是唯心主義

問:佛法是唯心主義嗎?  

答:哲學所說的唯心,是以為第一性。佛教講緣起,在緣起法中,沒有所謂的第一性。所以,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教的緣起法則。佛法認為,世間所有事物,從心到物,都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之所以強調心的作用,主要是針對凡夫為物所役的現象而提出,一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是說明心念的力量和影響。但並不否定物質的存在。佛法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講法生則種種心生。從佛法觀點來說,心的產生也需要眾多條件,如唯識宗所說的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識七緣生等等。任何一種精神現象和狀態的生起,都需要特定條件,是條件決定事物的存在。

等流習氣和異熟習氣的區別何在

問:等流習氣和異熟習氣的區別何在?  

答:簡單地說,等流即因和果是相似的,又稱名言習氣。異熟即因和果是不同的,如因是善或惡,果是無記,又稱業習氣。在生命延續過程中,這是兩種重要的潛在力量。

真常唯心和唯識理論是否對立

問:真常唯心系和唯識宗的理論是否對立?  

答:真常唯心系和唯識宗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分歧,是真如受薰和阿賴耶識受薰。民國年間,太虛大師和以歐陽竟無為代表的支那內學院曾就此展開了激烈爭論。歐陽和呂澂站在唯識的立場,認為真如不可受薰,可《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又講到真如受薰。因此,歐陽就以此反對兩部經論,認為是偽經劣論。當年,太虛大師曾就此寫過很多文章,提出《楞嚴經》和唯識所說的角度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事實上,這兩個體系代表著不同的見地,在修學上也有不同的指導意義,不應厚此薄彼。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