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篇
一、彼此的稱呼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學習對人交際的禮節,是必須的。所以世尊在各種經裏,諄諄地訓誨我們,要善行禮節。稱呼是禮節中重要的一部份,所以要最先注意。
(1)對於一般人
問人姓氏說:『貴姓』或『尊姓』。自稱『敝姓』。
問人名號說:『臺甫』。自稱『小名』或『草名』。
問人的本鄉說:『貴處』或『貴縣』『貴省』。自稱『敝處』『敝縣』或『敝省』。
問人的家說:『府上』或『貴府』。自稱『舍下』或『敝舍』。
稱人的學校說:『貴校』。自稱『敝校』。
稱人的商店說:『寶號』或『貴公司』。自稱『敝號』或『敝公司』。
稱人的父親說:『令尊』。自稱『家父』或『家嚴』。
稱人的母親說:『令堂』。自稱『家母』或『家慈』。
稱人的妻說:『尊夫人』。自稱『內子』或『內人』。
稱人的兒子說:『令郎』;女兒說:『令媛』。自稱『小兒』或『小女』。
稱呼他人家族中的人,都可以加一個『令』字。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兄』,『令嫂』,『令姊』,『令姪』,『令姪女』等。
自稱家中長輩的人加一『家』字。如『家祖父』,『家祖母』,『家兄』,『家姊』等。幼輩的人加一『舍』字。如『舍弟』,『舍妹』,『舍姪』,『令姪女』等。要注意『令』『家』『舍』三字不可用錯』。至於父母已逝世的,自稱『先父』或『先母』。
問人年歲說:『貴庚』。自稱『虛度』。或不用虛度二字,逕稱多少歲。倘問老年人年紀,應說:『高壽』。男人對於女子不可輕易問她的年紀。
(2)對於僧尼
對出家僧尼不可問姓,因為一切僧尼都是姓釋。這是根據佛說:『一切水入海,皆同鹹味』的話,所以出家僧尼都是姓釋的。
問僧尼的法名說:『請問上下』。
在家的佛徒對於出家的僧尼,都要稱他們做『師傅』。能講經的稱他『法師』或『老法帥』。習禪的稱『禪師』或『老禪師』。至於『大師』二字,不可隨便稱呼,祇有對於博通經律論三藏而能廣行教化的,纔可稱他為『大師』。
二、說話的禮貌
四自侵經,佛說:『諦觀一切擾擾紜紜,但諍咽喉不急之事。禍從口出,千殃萬罪,還自纏繞』。世間的一切糾紛都是從口而出。話說得好,就能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話說得不好,就會無事生事,小事也成大事了。這關鍵就在『麤言』和『善語』上。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裏告訴我們,要『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啊!
語言的運用是有藝術的,我們雖不必做演說家或外交家,然而一般的常識是應知道,應學習的。下面是我們應注意的幾點:
(1)語言的常識
和人說話應該先招呼他的名稱,然後發言。
他人的話沒有說完,不可截斷他的話,自己搶著說。更不可沒有聽完,就加批評。
請別人給你作事,要先說一個『請』字,如『請你開門』,『請轉交某人』,『請告訴我』,『請你代辦』以及『請問尊姓』,『請教臺甫』等類的話。
別人為你作事,或送甚麼東西給你,不論事的大小,或東西的多少,都應該說『謝謝』。
問人而人不願回答的話,不可再問,免得使人為難。
不可輕易問人每月得多少薪金。
說話是很不容易的,記得薛瑄居士說:『心誠,色溫,氣和,辭婉,必能動人。』我們說話能夠注意這四個條件,那末說話的禮貌,可算是中節的了。薛居士又說:『親戚故舊因言語而失歡者,多是顏色辭氣暴厲,能激人之怒。且如諫人之短,語雖切直,而能溫顏下氣,縱不見聽,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語無傷人處,而詞色俱厲,縱不見怒,亦須懷疑。故與人言語,尤當自警』。
(2)說話的修養
那末我們怎樣來改進我們說話的技巧呢?石天基居士所編的傳家寶一書裏的嘉言很可作我們的參考,他說: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
『與人相爭只可就事論事,不可揚其陰事。此禍關殺身,非獨有傷厚道已也。』
『一座之中有好彈射人者,切不可形之於口舌爭論;惟當端坐沉默以消之。此之謂不言之教。』
『人能不笑人窮,不鄙人儉,便為長者。要知世界每多缺陷,如貧賤、殘疾、聾瞽、癡呆之類,不可悉數。是皆前生惡業所致。若以尖利之言,縱口譏誚,不獨大傷我之長厚,且又是斂怨取禍之道。笑人者常不如人,焉知異日自己又不被人譏誚耶?
『聽人說話,俱要包容。譬如人說一事,有朝代記錯的,有姓名不真的,有字認識訛舛的,有語句讀得顛倒改換的,有荒唐虛謬的,有鄙俗不堪入耳的;要知其人,或愚或拙,或無才學,所以如此。切不可將他壞處,隨口說出,代他改正。亦不可笑他鄙他。在我解說教他,雖是好意,但恐彼人羞愧沒趣,豈不反惹怨恨。前人有言,當面證人,惹恨最大,是與不是,隨他說罷。至於見人文字書畫,衣冠器物房屋,以及行正動靜,面目身體,有缺點處,俱要存心包容。積許多福,免許多禍,不可忽也。』
『以言勸人說人,要先顧自己行止何如。果能自立於正,然後舉以示人,彼人未有不服從者。倘以己所不能者,以之說人,不但人不服從,且將得謗矣。譬如戒人賭博、以及教子孫不可賭博,乃極正之事也;倘若自己好賭不止,惟以空言勸戒他人,彼必曰自己不正,焉能正人,乃將何辭以應之。凡事皆然,不獨賭博一事。華嚴經說:「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此之謂也。』
『責我以過,皆當虛心體察;不必論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每有高人,過舉不自覺,而尋常人皆知其非者。詩文亦然,讀者未必皆當;若指我失,即淺學者之所論,亦常有理,不可忽也。』
『人以詩文質我,批駁過直,往往致嫌。若一概從諛,又非古道。嘉者極力贊揚,謬者指其疵病,瑕瑜不掩,常寓鼓舞之意。至誠待人,必不我怨。嘉者逢人稱說,謬者絕口勿言,其人聞之,必自感奮。』
『他人共語,不可竊聽。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讓我長短,聞之未免動意;且令其人慚愧無地自容也。』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許多意味,又有許多受用。』
『人有求於我,如不能應,應直告。切勿含糊,致誤其事。』
『與人言,須要和氣從容。如氣忿則不平,色厲則取怨。』
『對富人訴貧,起彼借貸之疑;對勢家誇富,動彼貪得之謀。』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
『不說人非,厚道也。不辨己非,高見也。』
『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便是大功德。』
『說親友過失,不如述前人嘉言懿行。既可示人以模範,且可以免我之口過。』
『凡說話行事,或有他人求教者,我雖能得十分,止當謙應五分。到後行出多來,彼人自加敬悅。切莫預先滿口允諾。倘若行不踐言,非獨自己慚愧。且又貽笑招怨。』
『當面件人,惹禍招尤,莫過於此。即不可為之事,亦當婉辭。』
『以言譏人,取禍之大端。以度容人,集福之要術。』
『面諛之辭,知之者未必感情。背後之議,啣之者每至刻骨。』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實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厚道,雖閒談酒謔。慎勿出言。』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吾意者。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忍,少遲則冰消霧釋,過而不留。不得遂輕嗤罵,亦不必逢人愬說。恐怒過意回,無顏再對。又恐他友聞之,各自寒心耳。』
『我有冤苦事,他人問及,始陳顛末。若胸自不平,逢人絮絮不已,聽者雖貌為咨嗟,其實未嘗入耳。言之何益』。
佛說須摩提經裏有四條關於說話方面的訓詞:『何等為四?一者、不傳惡說,鬥亂彼此。二者、導愚癡者,使入佛道。三者、若有毀敗正法,護使不絕。四者、勸勉諸人,教使求佛,令堅不動。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不為他人所別離(別離,指為人所捨別離棄)佛於是說偈言:不傳說,鬥彼此。導愚冥,護正法。勸進人,使求佛。終無能,別離者』。
三、慶弔與約會
佛說:『凡有憂喜,與人共之』。這是說,關於他人有憂喜的事,一概要表示同情。對憂愁的人,自己勿作歡樂的表情;對有喜慶的人,自己勿作憂愁的表情。不是這樣的對待人家,別人或以為你是幸災樂禍的呢。
(1)憂喜與人同情
當我們去慶賀親友的婚姻、壽誕、生子一類的喜慶事情,或是偶然遇著這類的客座筵席,須要代為欣喜歡樂。即使自己懷著憂愁的事,也不可愁眉蹙額。而且說話之間要加以注意。有關於死喪災病等等的事情不可隨便談論。恐別人誤會,以為你在妒忌不樂呢。倘親友家有疾病、官訟、火盜、死喪諸事,前往慰問,須要代為憂慮悲歎。應以因果業報的道理,開示他們。自己不可有歡喜欣笑的態度,免得引起他人的惡感。這種對人的舉動,都是屬於菩薩行四攝法之中的『愛語攝』。所以關於慶弔的事,我們要記住佛所說的:『樂人之樂,憂人之憂』這八個字。
(2)訪問須知
和人約會,一定要準時前往,最好寫一紙條預置案上,某日某時須訪問某人,以防臨時遺忘。
去訪問親友要顧著對方時間的便利:1、不可太早太晚。早則他人尚未起床,遲則耽誤他人寢息。2、不可久坐。除特別事故外,以不過三十分鐘為宜,以免耽誤他人的事。倘有時談話須延長,必須先問對方現在是不是有事要辦理。在主人的方面,倘有事要辦的,當用誠懇的態度直告來賓,請他下次再談。
叩人家的門或電鈴,不可聲音太大太急。使屋內的人聽了驚恐不安。
人家的門倘虛掩著,不可逕自貿然的推進去。應站在門口喊主人的姓名,並輕叩他的門。待主人來開,纔進入室內。這樣是防室內若有秘密的事,使人有所掩避。
倘下雨的時候到他人家裏去,雨傘不可帶進室內,應該放在室外,以免地上淋濕。並要除去鞋底的泥濘,以免污了人家的客室。
他人案上的信札、文件、日記、賬簿等不可隨手翻閱。這是不合理的舉動。
在他人家中不可隨處吐痰。吐痰必須入盂。
(3)怎樣招待賓客
招待來賓:1、要和藹。使來賓起歡樂的、和親近的感覺。2、要尊敬。每個人的心理都喜歡他人稱讚自己,歡迎他人對自己有尊敬的態度。所以招待客人,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3、要真心實意。心是無形的,但可以由人的面貌表現出來。對人態度的真實和虛偽,這是很容易被對方所窺察出來的。待人真誠能使人衷心感激,願意和我們親近。倘若我們虛偽地待人,這就要使人不相信我們,那就得不到真實的友情了。我們以虛偽對待別人,別人也用虛偽來報答我們,那末我們前途的危險,也就可想而知了。4、謹慎。在談話當中,不可隨便亂說,或是任意批評他人的短處。往往你是無心的說,一傳出去,很容易因此得罪人,有傷親友間的感情。倘他人來告訴你,某人怎樣的待他不好,某人怎樣的惡劣,你須先對他表示同情,然後勸他對某人要原諒。切不可隨聲附和,批評某人的不好。
來訪的客人倘是陌生的,從未見過面的,彼此應該交換名片。並應該記載他的住址。
和客人談話應須投其所好。和他接談,不可只顧自己所喜好的話。
在同一時間,有很多客人來訪,談話和應付切不可偏於一兩個有財勢的人,使人有趨炎附勢的譏誚。平等是佛徒的本色,所以我們招待客人應該面面顧到,不使客人中有感到太冷淡的。雖然不能和每個人長談,但總當對每個人周旋幾句,以免他人感覺不快。
來賓中如有彼此不相識的,應當給他們介紹姓名,並略述他們的職業。
對許多客人聚談的時候,不可對一人耳語,使其他的人感到不快。
四、良莠的鑑別
送客出門,對他點頭示別的時候,不可眼看他處。
要測度對方是怎樣的人格,須看他平時的行動。如舉止是輕浮的,還是穩重的,言語是誇大的,還是謙和的。在平時觀察人有時或許不十分準確。識別人要在緩急的時候,利害的關頭。佛說:『緩急別友,戰鬥見勇』。佛又指示四種因緣,可以測知對方的良莠。三慧經說:『欲得人相,有四因緣:一者與共居。二者共居當久。三者共語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1)怎樣分別善惡
佛在尸迦羅越經裏,對分別人的善惡,詔示我們很詳細。佛說:
『善知識有四輩:一者、見人貧窮悴乏,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諍計校。三者、日往消息之(探報人事的順逆吉凶叫做消息)。四者、坐起常相念。』
『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
『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佛道,教令信喜之。』
『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情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2)這是惡友
善生經載:『佛告善生有四怨如親,汝當覺知。何謂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順。四者、惡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先與後奪(如用餌釣魚)。二者、與少望多(給你微少物品,希望得大利益)。三者、畏故強親。四者、為利故親。是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善惡斯順。二者、有難捨離。三者、外有善來,密遮止之。四者、見有危事,便排擠之。是為美言親四事。』
『敬順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先誑(如以前騙過你,加以種種巧言解釋,想再來欺騙你)。二者、後誑(對於未來的事,說得如何美妙,使你上當)。三者、現誑(如見說不見,不見說見等類的話)。四者、見有小過,便加杖之(你有小錯誤,便乘機害你)。是為敬順親四事。』
『惡友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飲酒時為友。二者、博戲時為友。三者、婬佚時為友。四者、歌舞時為友。是為惡友親四事。』
(3)這是良友
『佛告善生,有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云何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為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為人救護,當親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云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
『復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見利代喜。二者、見惡代憂。三者、稱譽人德。四者、見人說惡,便能抑制。』
『利人有四,云何為四?一者、護彼不令放逸(勸阻他不可犯不良的嗜好)。二者、護彼放逸失財(這人已經犯了惡嗜好,勸他戒絕)。三者、護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誡(他做錯事,不當看別人的面前說出,免損他的名譽,等到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纔糾正他)。』
『同事有四,云何為四?一者、為彼不惜身命。二者、為彼不惜財寶。三者、為彼濟其恐怖。四者、為彼屏相教誡』。
(4)四種朋友
佛在孛經裏批評四種朋友說:『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
『何謂如秤?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秤友也。』
『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
『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我們對待人,愛憎的心不可太顯然。要渾厚涵蓄些。須知人們的品性行為,萬有不齊,雖有所短,但是也各有其所長。和人們交際,倘祇看見他的短處,那末一天也不可和他同處了。倘念他的長處,盡地球上的人,都是可親可愛的。然而『四怨如親』的朋友,對待他總要特別謹慎些,以免後患。
五、怎樣對待人
人生不能離群獨存,像魯賓遜在孤島上所過的生活,究竟不是每一個人所能忍受的。我們既然得和群眾共處,那末,應該把怎樣對待人的方法來研究一下。人是有情感的動物,而情感是相對的,是交感迴流的,是有反射作用的。我們拿誠懇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誠懇來酬答我們的,倘使我們用詐術待人,人們也會拿詐術來對待我們的。所以敬他人就是敬自己,慢他人就是慢自己。就使是地位微賤的人,我們也應該以誠敬的態度待他,不可對他慢忽。
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互相輔助,互相敬愛,而不應該互相利用的。互相輔助敬愛,相處可以永久;互相利用的,在利害關係終盡以後,就不能繼續相處了。總之,待人接物,應該根據佛的『自利利他』的宗旨做去。
(1)以誠待人
三慧經佛說:『有地則有萬物。人有至誠乃有道』。寶女所問經載:『佛告寶女,菩薩有三法,常懷至誠。何謂為三?(一)未曾欺佛。(二)不自欺身。(三)亦不欺誑一切眾生』。所以印光大師教人最注重誠敬。這實在是學佛做人的要道啊!
(2)人各有所長
佛在孛經裏說:『器雖粗弊,不可便棄,各有所貯。愚賤不肖,亦不可棄,各有所用』。又如說:『駝負百鈞,蟻負一粒,各盡其力耳,象飲數石,鼷飲一勺,各盡其量耳。故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盡所長而已』。我們碰著對方有一件使我們不如意的事情,應該自己反問自己:『我所做的事,是不是能使每一個人都滿意』?如果祇是一味看見別人的不是,那末兄弟、朋友、妻子以及童僕、雞犬,無一而非可憎。到處只覺得可憎,一天到晚如坐在火坑裏、針刺上,精神必將大受痛苦的了。所以我們要記住出曜經裏佛說的:『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的四句話。
(3)從自己做起
家庭中的口舌,都從多講多話中來的。無論訓子女,教小輩,以及勗勉家人,與其嘮嘮叨叨,惹人生氣,不如做一個榜樣給人看。『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認為當做的事,從自家做起。不當做的事,從自家戒起。如出曜經裏佛說:『當自剋修,隨其教訓。己不被訓,焉能訓彼』。
(4)對待親友
怎樣的對待親屬朋友呢?尸迦羅越經裏佛說:『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者、見作罪惡,私往於屏處,諫曉呵止之。二者、小有急,當奔趨救護之。三者、有私語,不得為他人說。四者、當相敬歎。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
(5)對待僕人
世尊並指示我們怎樣的待僕人:『一者、當以時飯食與衣被。二者、病瘐當為呼醫治之。三者、不得妄撾捶之。四者、有私財物不得奪之。五者、分付之物當使平等』。關於僕人事主,佛也曾說明:『一者、當早起,勿令主人呼。二者、所當作,自用心為之。三者、當愛惜主人物,不得捐棄乞丐人』。並說:『當稱譽主人善,不得說其惡』。
僕役有錯誤過失,不妨善意勸告矯正,不可盛氣凌人。對僕役應該體卹,不可刻薄。否則,日久生怨,暗中被他作弄起來,就得受無形的損失。所以用人要用到能驅使那個人的心,纔說得上能『用人』。
如果用人不能用他的心,那末他隨時可以倒戈,可以反臉。僕人的管理方法,若是慰勉激勵多於斥責譏罵,他們自然甘心服務了。
(6)送禮要替對方著想
送禮是表示人情,但要有分寸,要講經濟,要替對方設想,使他可得實用。同時還要顧到自己的力量。能夠這樣去做,可說是『能善行禮節』了。
(7)是我錯
倘遇發生人事爭執的時候,只要自己回心轉意,肯認錯,對方決沒有不諒解、不言歸於好的。能夠這樣做,彼此就相安無事了。天下決沒有不可化的人,只患自己待人不夠誠心罷了。
我們處世倘能抱定『是我錯』的宗旨去應付人,時時觀照自己的錯處,同時也就沒有去找他人的缺點或殘疾當作笑話,或作談話的資料的餘暇了。指責他人的缺點或殘疾,是刻薄的行為,是犯了十惡業中惡口兼綺語的罪過的。
(8)處世的嘉言
怎樣對待人,真是一言難盡的,現在引用大德們的嘉言來做個結束。
王自強居士說:『家庭中許多煩惱,許多閒氣,若在小節上用些工夫,以後都可以避免。例如看見尊長招呼一聲,是多麼親切。看見丈夫或夫人說幾句慰勞的話,笑他幾笑,是多麼的要好。世間許多糾紛,都從小節上忽略而來。惟其不注意小節,朋友從此失和,親族因此不睦,夫婦竟致勃谿。所以儘管是細事小節,要十分注意』。
魏禧居士說:『人於橫逆來時,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覺怒情燥氣渙然冰消。乃知自反二字,真是省事,討便宜,求快樂之法門。』
『人做事切不可迂滯,不可反覆,不可煩碎。但代人做事又極要耐得迂滯,耐得反覆,耐得煩碎。』
『性情苛刻者能使骨肉不相親,況遠者乎。慈和者能使讎家忘其怨,況平人乎。可見人之親疏,全在自己,不可專責人也』。
唐彪居士說:『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待己者當於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者常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忠厚,亦且免怨。』
『人固不可多事,然親友有義不容辭者,以事重託,理宜委婉力行,行至必不能行,我心已盡,而親朋亦自見諒。有一種自了漢,止知自吃飯,自穿衣,若人稍有所託,即沉吟推諉,生平未嘗代人挑一擔,解一事。及到有事,未必不求人,若人似我,又當何如?』
『事係幽隱,要思回護他,著不得一點攻訐的念頭。人屬寒微,要思矜禮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氣象。』
『局外而訾人短長,吹毛索垢,不留些子餘地;誠以己當其局,未必能及其萬一』。
余忘我居士說:『他人之信不可私拆。他人在寫信時或看信時,不可偷看』。
蔡梁村居士說:『待人最要從厚。人待我不以理,我以薄施之,是我無以異於彼也』。
史典居士說:『凡待人接物,胸中要有分曉,外面須要渾厚』。
『凡親友中有家庭之變,或有詞訟不測之事,當設身處地為之謀慮,不可膜視。』
『我施有恩,不求他報。他結有怨,不與他較。這個中間寬了多少懷抱,忍不過時,著力再忍。受不得時,耐心再受。這個中間除了多少煩惱。』
『向人說貧,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人即我信,何濟於貧』?
袁氏世範載:『處己接物,常懷慢心、偽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唇於人也。』
『慢心者,自不如人,而好輕薄人。見敵己以下之人,及有求於我者,面前既不加禮,背後又竊譏笑。若能回省其身,則愧汗浹背矣。』
『偽心者,言語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時之間,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則蹤跡露見,為人所唾棄矣。』
『妒心者。常欲我之高出於人,故聞有稱道人之美者,則不以為然。聞人有不如己者,則欣然笑快。此何加損於人,祇厚怨耳。』
『疑心者,人之出言未嘗有心,而反覆思繹曰:此譏我何事?此笑我何事?與人締怨,常萌於此』。
唐彪居士說:『只一個耐煩心,天下何事不得了,天下何人不可處。』
『禍莫大於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辭色。恥莫大於不恩人,而作恩人之狀態』。
江衡居士說:『與人相處,第一要謙下誠實。同幹事,勿避勞苦。同飲食,勿貪甘美。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人有恩於我,終身不忘。人有怨於我,即時丟過。見人善,稱揚不已。聞人過,絕口不談。久久行之,到處受人愛戴』。
石天基居士傳家寶載:『覺人之詐而不說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責焉?』
『仇人背後之誹論,皆足供我箴規。蓋尋常親友當面言既不盡,背後亦多包荒;惟與我有嫌者,揭我之過,不遺餘力,我乃得知一向所行之非。反躬自省,則仇者皆恩矣。』
『無義之人不得已而與之居,須要外和吾色,內平吾心,庶幾不及於禍。』
『待人,一切賢愚好歹都要包容和藹。明知某人是惡人、小人、奸人、佞人,亦要自己心中明白曉得。卻不可在臉面言語上,露一些憎嫌厭惡之意。』
『心內要極其精明,外面要極其渾厚。精明則我不受人之欺,渾厚則人不怨我之刻。所以人之黑白,只宜在心,不宜在口。乃涉世妙法。』
『凡朋友親族中如有行狡、刻毒、險惡的,我曾同他做過事,或曾與其交往,雖然知得十分真確,總要存在心裏,外面卻要和顏悅色,低聲下氣,推事遠他。切不可顯然頓絕他,致令結冤。切不可將他的壞處向人訴說,恐傳說聞知,彼不自悔,反生怨恨、仇隙、排陷,意外災禍每每由此而起。所以與人絕交,不可出惡言也。』
『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以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與人談話不可故意張揚自己的長處,和自己所作之好事。此乃取辱之道。』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橫逆之來,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得所以處之之法。不可便動氣。動氣徒為自損。』
『責人善者,隱惡而揚善,則與人同歸於善。倘責人善者,是己而非人,則與人皆陷於非。』
『隱人之惡,揚人之善,不獨自己留存厚道,亦是免禍消愆妙法。』
『遇詭詐之人,變幻百端,不可測度。吾一以至誠待之,彼術自窮。』
『人有操之不從,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地步。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令其可從。』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真是妙人。』
『高傲自大者,人皆憎惡,乃量小福薄之人也。』
『受小人侵侮,不必與他計較。』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理相干,可以理遣。』
『以言感人,不若以行感人,言虛而行實也。欲使人見吾之善,不若使人不見吾之善,見則恐招人之忌也。』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合。』
『對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富於無過中求有過。』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待下固當和,但和而無節,反生其侮。惟和而莊,則人自愛而畏。』
『治小人寬平自在,從容以處之,事完絕口不言,則小人無所聞以發其怒。』
『買賣貿易皆是各人生活之計,在開店之家,因有貲本坐而獲利,不必言矣。惟是本少貧人,設措微貲,肩挑步擔,遍歷街坊,忍饑奔馳,求活家口,最為苦楚。所賺甚微,一家父母妻子衣食仰望,倘若刻薄,彼何以度日。於此輩上,寬厚存心,真是功德。』
『田野小民,斗粟尺布,入市營求,一家譏寒所望,我卻要在他身上去討便宜,能有幾何,於心安乎?其對於肩挑步擔,販賣菜物,小本貧民,腳夫轎夫,汗力苦人等,亦復如是。』
『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惡友,惟能自持者兩得之。見善人則效之,見不善人則改之,善與不善皆吾師也』。
熊居士說:『佛必與外道或怨家同處,此佛法之所以成其無上。毒草生處,必有良藥。大智慧人必不因邪宗競煽,異論囂張,而為避人、避世、避地之計,如隱逸者之所為。隱逸者存退怯心,將孤陋自甘,其道不廣』。
六、通信的常識
隨著交通的發展,郵電的傳遞是非常迅速便利了。我們要和遠地的親友交際,可以應用通信的方式來聯絡感情。
得著親友的餽贈,應當隨即寫信致謝。收到別人的匯款、包裹或其他物件,也應當隨即寫信通知寄件人,免他掛念。聽到親友遭遇災難、疾病等,要寫信勸慰他,並乘機勸導他信佛。
信札的措詞要簡明謙敬。不應用艱深的字句和古典,要使收信的人容易了解。上下款稱呼要合行輩的身份。
(1)上下款的稱呼
和非親屬的人通信,倘關係較深、交誼較近的,老年人可用『伯父』,『伯母』。
倘對於沒有很深交誼的老年人,可用『某老先生』,『某老太太』。
倘對於關係較深、交誼較近、年齡相差不甚多的人,可用『某某兄』,『某某嫂』,『某某姊』,『某某弟』,『某某妹』等。
對於沒有很深交誼的人,可用『某某先生』,『某某女士』。倘是佛教徒,不拘男女,可稱『某某居士』。年長有德的,稱『某某大德』。
稱出家僧尼,任住持(即一寺之主)的稱『某某大和尚』。能講經的稱『某某法師』,或『某某老法師』。參禪的稱『某某禪師』,或『某某老禪師』。對年長的僧尼,可稱『某某長老』,或稱『某某大德』。
少年人對老年人可自稱:『晚』或『晚生』。年齡相差不甚多的,男人對男人彼此都可自稱做『弟』。女人對女人,彼此可以自稱做『妹』。
男女間若不是交誼較深的,彼此通信稱弟稱妹不甚適宜,應從自己名字取下一字相稱呼,較為合宜。例如述者號海量,取『量』字。信末署名可以不必加稱呼,只寫自己的姓名就是了。
對同教的前輩,信末署名上可加『後學』。倘親受教誨的,應稱『弟子』。對於出家僧尼,不論對方年齡大小,應一律自稱『弟子』。因為我們在家佛徒對於一切僧尼,不論他是持戒的或是毀戒的,我們都要尊他為僧寶,所以一律自稱『弟子』。
信末署名下,不論對於在家和出家的人,都可用『上』,『敬上』,『謹白』,『謹啟』等字樣。
(2)寄信須知
信封上必須寫明寄信人地址姓名。一則無法投遞時,郵局可按地址退還。二則倘收信人遺忘寄信人的地址,當他看見信封上的地址,就易於答覆。
信札寫完後,要從頭至尾細閱一遍。以防錯誤。
交郵局遞寄的信有過重的,要貼足郵票,以免收信人加倍受罰。
郵票要貼在信封正面的左上角,便於郵局打戳。
信內不可封寄鈔票。
娛樂篇
一、音樂
終日工作而沒有娛樂的人,不獨生活枯澀無味,而且精神上難免有不愉快的感覺。不愉快的人,對於事業和健康有很大的障礙。固然,刻苦耐勞的精神是可佩服的,但是超過相當的限度,對於身心兩方的健康卻是極大的危害。
佛說四十二章經裏有一段故事,戒人為道不宜操之過急,很可以借來作工作不能太緊張的補充說明:『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絃緩如何」?對曰:「不鳴矣」。「絃急如何」?對曰:「聲絕矣」。「緩急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悔;意若生悔,行即退矣」』。
我們既然需要休息,就不能沒有消遣,無可消遣當然就流於苦悶。但消遣有正當和不正當的區別。不正當消遣如抽煙、打牌、喝酒、逛妓院等,這是有害無益,徒增煩惱的。譬如小兒舐刀頭的蜜,不曉得有割舌之患一般。
正當的娛樂最普通的,要算音樂了。百緣經載:「昔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諸人,各自莊嚴,作唱伎樂。見佛入城,便作供養。以此功德,一百劫不墮惡趣』。用音樂來讚美三寶,演說十善,這些所唱的歌音,是菩薩行的事業之一。
音樂的種類分為管樂和絃樂兩種。管樂易學而難精。絃學難學難精。倘要達到精通的地步,那管樂並不較絃樂易於成幼,甚至較絃樂更難。
(1)管樂
由金屬或竹製管做成。簫、笛、笙、喇叭、口琴、風琴,都屬於管樂一類。這是簡易的樂器,每一個家庭都能夠置備的。管樂的發音以空氣柱長短為準。空氣柱愈長,音愈低。簫笛有孔,用手指捺不同的孔,便發出不同的聲音。笙的管數很多,長短不同,發音的高低因竹管的長短而定。祇要手法純熟,便見技巧了。
(2)絃樂
由絃或金屬線製成。胡琴、琵琶、月琴、七絃琴、鋼琴、銅絲琴、梵華鈴,都屬於絃樂一類。絃樂的奏法比較管樂複雜,絃樂中如胡琴、琵琶之類,不獨需要手法純熟,更須有辨音的能力,辨音精細,然後可以調配絃的鬆緊,使它發音準確。鋼琴的金屬絃是固定的,奏法較胡琴等稍有不同。
二、藝花
在庭院中倘有餘地,宜築一所花壇,栽種各種花草,假使地方狹窄,那末栽些盆景,也很幽雅的。烢絮嫣紅,鮮艷奪目,芬芳馥郁,香氣襲人,可以供佛,可以賞心,朝夕臨對,豈不怡然快樂麼?
(1)花草有益衛生
植物在日裏靠日光的力量,能夠吸收空中的炭酸氣,而放出氧氣。人類必需吸入氧氣而呼出炭酸氣,所以植物能夠變化濁氣,使人常得清氣的接濟,而獲呼吸舒暢、血液清潔的利益。所以家庭中宜栽種花草。市街路旁應該栽種櫻桃、楊柳、梧桐等樹木。市鎮上應該開闢公共的花園。
(2)養花須知
養花的常識有八點,為我們必須知道的:
1、花草的種子大抵多纖細,它的成熟不成熟,不容易觀察。種子的採取,要選擇一種強健的花苞,沒有病而壯滿的,並須等到十分成熟後收取。皮薄水分少的,宜置通風處陰乾。皮厚而水分多的,宜置日中曝乾。然後用燥灰拌和,分貯小玻璃瓶中,要封固,杜絕外面的空氣。瓶上標明花明,藏在高燥的地方,不可受潮濕。
2、播種花草果樹各種子的地方,土要肥,要鬆,越多鋤越容易使種子生長。當下種的時候,核要排上去,子要撒下去。都要先在日中曝乾。倘種子粗的,要放入土裏。細的勻撤土面,或用灰泥各半,把子雜拌,撒播下去也可以的。下種日須天晴。倘下雨,多不能出。但下種後三五天,又須得雨。倘旱,就不會抽芽,那時必須頻頻潑水。
3、扦種的方法很多,芋扞最佳,扞一切的花果,沒有不活的。它的方法是:折斷嫩條一枝,先插在芋上,或蘿蔔、番薯上,然後埋在土中,培甕灌溉,就可生根發芽。
4、發現花卉的葉面,有黃色的斑點,或有多數小孔的時候,其間必有害蟲寄生。當在每日太陽初上的時候,檢查葉的背面。若有一種形似小蠶的青蟲。在損蝕莖葉,就應當速為除去。否則日久,葉就要凋殘了。預防的方法,可在每日澆花的時候,噴筒裏放些硼砂,噴在葉面,不到一個星期,害蟲就走避了。
5、若是葉瓣下萎,以及莖上現出三種深黃色,而所植的泥土鬆細異常的。那末,其間必有蟻穴。須速為重行換泥,或用糖質物引去蟻類。在冬天的時候,用稻草圍花草近土的部分。這樣就是雪壓霜侵,也不至於凍死了。
6、花卉種在盆裏的,要把盆陳列在架上,或署在庭石上,或移入溫室內逕供佛前。但不可放在泥土地面。因為降雨的時候,盆易被土所污,且蚯蚓鑽入盆內,是會損害花卉的。還有一點,花盆最忌放在樹蔭之下。因為花枝得不到太陽的照射就要枯萎了。
7、花卉枝幹柔嫩容易斷折。當它已斷成兩段的時候,可用一針把幹連接,外面用臘塗上,並用一竹桿幫緊附著,不久就可復原。花幹如穿成一穴,可用泥或臘塗補,以免膠汁流出不止。
8、瓶中供花,倘融化糖分少許在水裏,花可以經久不萎。但各種的花,所需的糖分多寡不等。如菊類以多為宜,玫瑰、薔薇,水中含糖約十分之一就夠了。也有不宜用糖的,如紫丁香、百合花、荳花等。
三、詩餘
清逸澹遠的詩詞,能使讀者胸次灑落。沖穆澹泊的話,能使聞者志趣高曠。現在選錄意致澹遠的詩詞五十首,和幾則雋永幽致的語屑。以充法喜。
詩詞五十首
晨諸超師禪院讀禪經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憔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題農舍 邱為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閒。溝塍流水處,耒耜平蕪間。薄暮飯牛罷,歸來還閉關。
遊支硎寺 劉長鄉
支公去已久,寂寞龍華會。古木閉空山,蒼然暮向對。林巒非一狀,水石有餘態。密竹藏晦暝,群峰爭向背,峰峰帶落日,步步入青靄。香氣空翠中。猿聲暮雲外。留戀南台客,想像西方內。因逐溪水還,觀心兩無礙。
山詩 寒山子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鄲州南樓書事 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術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併作南樓一味涼。
行香子 釋明本
短短橫牆,矮矮疏窗,一方兒小小池塘。高低疊嶂,曲水邊旁。也有些風,有些月,有些香。日用家常。竹几藤床,儘眼前水色山光。客來無酒,清點何妨。但細烘茶,淨洗盞,滾燒湯。
憶佛軒詩 釋雪溪
多年逃逝鬢如絲,憶佛難忘十二時,咄咄自嗟為蕩子,幾番花落路傍枝。
擬寒山詩 張梅村
訪隱暮歸遲,柴門半開閉。踏葉微有聲,黃犬隔籬吠。屋角梅花橫,寒光月在地。仰止渴心生,瓦爐湯正沸。
雜詩 釋愍山
松下數櫞茅屋,眼前四面青山。日月升沉不住,白雲來去常閒。
一片寒心雪夜,數聲破夢霜鐘。爐內香消宿火,窗前月上孤峰。
平湖秋水浸寒空,古木霜飛落葉紅。石徑小橋人跡斷,一菴深鎖白雲中。
侵曉見閨人禮懺 袁中郎
殘月微微散曉星,窗風吹動畫旛鈴。衣中珠珞千條重,定後爐香一縷青。鸚鵡教來持口戒,蓮華繡出裹心經。梵音唱徹聲清遠,臥閣何人夢不醒。
擬作內詞 袁中郎
百子池頭九子萍,美人雙照月稜宵。宮槐葉綠春如水,誦得蓮華兩卷經。
雜詩 釋履中
月明村店草蕭蕭,紅雨三春夜寂寥。石壁殘燈花影國,虎溪一笑過山橋。
苔痕踏破小橋西,芳徑無人過碧溪。一樹松風花自落,夕陽影裏鳥空啼。
眺望峰頭意若何,野田耕破白雲多。牧童歸去斜陽裏,綠樹陰中未脫蓑。
野花舂暖滿山開,芳草無邊長綠苔。流水聲中花自落。片雲影裏鳥飛來。
白雲飛去一空青,手折薔薇插小瓶。攜向佛前聊作供,香風吹散動旛鈴。
淡雲疏雨過江城,忽聽松頭落子聲。添得竹爐茶自沸,閒消月白與風清。
過揚州 龔定菴
春燈如雪浸蘭舟,不載江南半點愁。誰信尋春此狂客,一茶一偈過揚州。
送莊子涵 李思曾
疏林紅葉響蕭蕭,孤艇衝寒趁晚潮,半夜鳥啼霜正滿,一帆斜月過楓橋。
夕陽 釋呆翁
夕陽下寒山,刀鋤始安息。屈指自思量,常恐虧此日。
曉起作 張蕭亭
林光猶未曙,山鳥百種鳴。遙聞西隴土,已有叱牛聲。呼兒負耒出,南疇縱橫耕。藹藹朝氣佳,萬物皆有情。芳草含露潤,嬌花映旭明。村居宜早起,領茲山水清。
夏日田家 愈鴻漸
荒村靜無人,炊煙透林杪。農夫終日勞,歸休不嫌早。較步乘夕涼,月色一何皎。微風涼隙至,炎蒸忽如掃。漠漠棗花香,離離瓜憂繞。一枕傍南窗,高眠直到曉。
昨夜微雨過,田中新水足,老農不愛閒,荷鋤出茅屋。路逢鄰舍兒,柳下牽黃犢。相共到東菑,踏破一畦綠。今年惡草繁,粉粉占饒沃。我鋤子且犁,努力除非族。
禮佛詞 陳長生女士
刀尺虀鹽現在身,怕教羅綺昧前因。偷閒得傍慈雲座,願作西泠善女人。
偶步 凌玉垣
落日向空山,蕭岑愜幽步。深林黃葉多,秋風日在樹。松雲隱危徑,蘿月照寒渡。一犬吠隔溪,茅茨容小住。
擬陶詩 張泉
結廬南山下,鄰曲人煙稀。荷鋤月隨行,送我緩緩歸。稚子候衡宇,一見爭牽衣。力作雖云苦,此願莫相違。
秋閨 駱綺蘭女士
蕉葉梧葉響蕭蕭,一卷金經伴寂寥。何必窗前有明月,秋燈自愛深宵。
夜課 汪綺鈴女士
燈法寒威燄不青,忽聞急雪打窗櫺。宵深未敢拋刀尺,為伴孤兒課一經。
題雪景 張錫爵
積雲埋孤村,空山靜寒夜。幽人應未眠,疏簾竹間下。隱隱壁留燈,經聲出茅舍。
即事 徐朗參
把卷臥疏雨,雨斷夢亦斷。不知簾外風,吹我卷帙亂。濕雲互明滅,庭柯夕陽半。屋角一帶山,晴翠落几案。忽聽幽鳥啼,餘花捲書幔。
晚晴 余江
積雲散江皋,遠近轉明靜。虛窗凝寒翠,牆角淡霞影。窗林鳥聲絕,落日孤村冷。
住西湖白雲禪院 蘇曼殊
白雲深處擁雷峰,幾樹寒梅帶雪紅。齋罷垂垂渾入定,菴前潭影落疏鐘。
題畫 蘇曼殊
海天空闊九皋深,飛下松陰聽鼓琴。朋日飄然又何處,白雲與爾共無心。
禮佛 胡樸安
微陽淡窗戶,寒風振我衣。凍鳥宿枯木,斂翼不能飛。可憐空倉雀,終朝常苦飢。猛虎夜嘯月。搏人任爾肥。穢土不可住,徬徨無所依,塵海多風浪,微佛誰與歸。心香爇一瓣,頂禮仗神威。萬物皆平等,泯然忘是非。
禪絕 釋芝峰
春風漫爛雨初晴,最愛溪流蹙石聲。撫扣無絃琴一曲,遙看天際白雲生。
浪花雜詩 釋蘊光
春至百花開,園中紅一簇。野花得春風,也向階前綠。花香堪薰衣,草短不礎足。欣欣生意滿,園小不嫌促。
我愛寒石園,雖然小而促。園裏有杏梅,園外多松竹。鵲來叫幾聲,鶯來歌一曲。坐臥於其間,春意亦云足。
明月生東山,長嘯幽篁裏。昏鴉初棲定。忽被我驚起。明月漸以高,碧天淨如洗。促織何處鳴,聲在瓜棚底。
山中九十月,野菊有繁英。遍地顏色好,勝似佈黃金。借問何因緣,此花香氣清。因耐霜風冷,不逐春風榮。
溪上梅花開,雪月常相擁。擬折一枝來,伴我幽窗夢。折來損天真,我心良不安。何如橫斜影,留在水邊看。
前門種綠竹,宜疏不宜密。密則月不來,誰伴我吹笛。後門種綠竹,宜密不宜疏。疏則夏日至,何處結跏趺。
書寄家兄海量居士 陳立超
孤舟泊處本無常,夜渡清秋荻葉荒。為看一天好明月,振衣枯坐耐寒霜。
溫陵別慧田 陳海量
秋風吹我作蓬飄,潮去潮來自長消。珍重一聲歸去也,張帆已過洛陽橋。
贈月圓上人 陳海量
巉巖翠竹湯公洞,一坐蒲團歲月深。記取霜天從定起,盂溪浩月印禪心。
語屑
澹遠的境界足以陶冶性情,挺拔氣魄。茲參酌先哲的話如左:
月影穿階,雲片飛簾,此光景不可不賞。
瓶花窈窕,盆石精瑩,此品物不可不畜。
清晨誦經,昏夜念佛,此功夫不可不做。
居士說法,高僧談禪,此儕侶不可不接。
松徑巉巖,竹塢幽爽,此境界不可不遊。
圓覺簡要,楞嚴精詳,此法味不可不嘗。
恬適的領取,如焚香,試茶,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賞雪,高臥,靜坐,緩行,負暄,對畫,漱泉,禮佛,翻經,看山,臨帖,支杖,倚竹,這些都是一人獨享的樂趣。
宋虎居士說:『長松怪石,去墟落不下一二十里,綠崖淡水於草樹間,左右兩三家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竹籬茅舍,燕處其中,蘭菊藝之,臨水多種梅花。霜月春風,日有餘思。兒童婢僕,皆布衣草履以給薪水。案無雜書,楞嚴圓覺數部而已。杖藜躡履,往來川谷。聽流水,看激湍,鑒澄潭,臨危嶠,探幽壑,升高峰,可謂樂矣』。
程羽文居士說:『門內有徑,徑欲曲。徑轉有屏,屏欲小。屏進有階,階欲平。階畔有花,花欲鮮。花外有牆,牆欲低。牆內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樸。亭後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橋,橋欲平。橋邊有樹,樹欲高。樹陰有草,草欲青。草間有渠,渠欲細。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寬』。
林洪居士說:『半間屋,六尺地,雖不莊嚴,卻也精緻。蒲作團,布作被,日間可坐,夜間可睡。燈一盞,香一炷,石磬數聲,木魚幾擊,不貪榮,不貪利,閒便來,忙便去,在家出家,在世出世』。
陳眉公居士說:『香令人幽,石令人雋,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清,棋令人閒,杖令人輕,水令人澹,雪令人曠,劍令人壯,蒲團令人靜,花令人韻,金石鼎彝令人古』。
鄭瑄居士說:『湖山之佳無如清曉。常乘月至館,景生殘夜,水映岑樓。而翠黛臨階,吹流衣袂。鶯聲鳥韻,催起鬨然。披衣步林中,則曙光薄戶,明霞射几,輕風微散,海旭乍來。見沿隄春草霏霏,明媚如織,遠岫朗潤如沐,嵐光晴氣,舒卷不一,大是奇觀』。
蓮池大師說:『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境空寂,妙當如何』。
散步郊外,或遊覽公園。縱觀樹木蔥翠,靜聽流水潺湲。信步其中,默念佛號,心曠神怡,胸次豁然,人境兩忘,其樂無央。
最高尚之娛樂,其惟修習佛法?華嚴經云:『以法自娛,歡愛不捨』。良以尋常娛樂,若琴棋,若書畫,玩久厭生。惟有佛法,愈能以此自娛,就愈覺其有味。所謂世味何如道味深。
要獲得佛法之真快樂,須念佛,或坐禪,或持咒。此皆佛教樂園之門。捨此而不進入遊玩,其擔麻棄金之謂乎?堪為太息!
夏日垂簾,坐對爐香,閒翻楞嚴,心身清涼。既而掩卷念佛,徐步簷下,偶翹首空際,看白雲聚散,悟此身無常,榮辱悲歡,過眼雲煙。一念回光,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