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歷史是一部佛教教育與傳播的歷史。世尊之所以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人本的教育家,是因為他
不但教導眾生怎樣生活得好,怎樣得到究竟的幸福,怎樣去覺悟,明明白白地認識到世間的實相是無常、苦、空和無我,而且還教導眾生如何去做一位解脫的聖人。在佛教看來,眾生之所以不能獲得美滿幸福與覺悟,是因
為在他們的心中有太多的貪、嗔、痴。所以世尊主要是教人怎麼去斷除煩惱,怎麼去得到人生真
正的美滿幸福與徹底的解脫,這就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宗旨。
在這次中越佛教研討會上,我不敢主觀地說越南中部高等
佛學院的教育方向是獲得最圓滿的成果、取得最好成績的唯一方向,但我完全相信我們的教育方針是正確的,是符合佛教傳統的教育思想的。在介紹我們中部高等佛學院的教育方針之前,我想先概括
地介紹佛教教育體系形成與發展的幾個特點和階段。
一、佛教教育體系的形成與特點
我們知道,佛陀在世時佛教教育的精神就已經形成了。當時人們非常尊敬佛陀,尊稱他為“偉大的導師”,佛教
術語稱作“天人師”。這是因為他不但到很多地方說法度生,而且他的教化不歧
視任何一個人,只要哪個眾生有一點醒悟或願意聽他說法,他都會給他們講說。這就是一種很普及又很有特色的佛教教育精神,在各種宗
教裡只有佛教才有這樣的精神。阿諾德·湯因比也許正是看到這種佛陀教育的精神才肯定
地說:“在五位聖人之中(瑣羅亞斯德、耶穌、喬達摩佛陀、畢達哥拉斯與孔子) ,佛陀是最光輝最偉大的。佛陀的所有教誨都是為了改善
眾生生活的缺陷,他認為一切眾生在痛苦中生活是由貪嗔癡引發出來的。如果眾生努力清除自己的貪欲,那麼他一定會得到解脫。但是貪欲常隱藏在眾生的心中。”
佛陀通過這種教育方式在當時就培養出不少聖者,如摩訶
迦葉、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阿難等等。雖然佛的這種教育精神並未以頒發任何證書的方式體現,
但在當時就已經受到不少人的肯定,因為這使得他們得到了解脫和美滿幸福。
佛入滅大概兩個多世紀以後,佛教的教育形式改變為以寺
院為中心,所有佛在世時的教誨都被結集起來,稱為三藏,它是佛的法身。雖然佛教傳統的教育形式有所改變,但在內容上仍然繼承
了佛教的傳統——教育人們轉凡成聖。 ALB
Asham曾經這樣說:“在公元前二世紀,在憍薩羅國的塔克西拉學校(也稱作得叉始羅大學),當時已有佛學系、語言系、醫學系。公元前二世紀,為了紀念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阿育王在
摩揭陀的那爛陀地方建立了一所僧伽藍來傳授佛學知識。”
一直到公元二世紀,為了發展佛陀的教育,龍樹不但大力
重修了一些寺院,而且還建立了不少新的寺院,這就是後來那爛陀大學的前身和基礎。到了公元四、五世紀,這所學院又有了一個新名字——
“那爛陀摩訶毗訶羅”(Nalanda Mahavihara),並有一個石頭的印章,歷任院長有無著、世親等著名佛教大師。該學院設有幾個系,根據經、律、論或五明來分類。此後的兩個世紀,那爛陀大學成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所國
際大學。對此,玄奘與義淨大師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人。
總而言之,在這個階段,寺院的佛教教育已經形成戒定慧
三學的教育體系,通過它來開發人生智慧,獲得既能解脫自己的痛苦、又能教化眾生離苦得樂的本領。這些正是佛教教育最特別的地方,值得我們深思。
二、越南佛教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
根據越南佛教歷史,公元一世紀印度佛教通過海路傳入越
南,後來越南又繼續接受中華佛教的影響,這使得越南佛教更加多姿多彩。她一邊接受了印度佛教的思想精華,一邊接受了中華佛教
的思想精華,又融入了越南民族的傳統思想,所以她不但發展佛教的傳統教育,弘揚戒、定、慧、禪、律、密,而且還特別重視教人仁慈、孝順、誠實、守信等。這種教育是從寺院裡發展出來的,如紹龍寺、法雲寺、見
初寺等……當時的僧人多是知識分子,都是有修養,有愛國、愛民族之心的人士。他們進入寺院接受佛教傳統教育之後,被人們當作“如來
使者”,到各處弘揚佛法,還有人到印度去留學,如大乘登禪師、運其等。到了陳朝(1225—1400),越南統一,社會穩
定,經濟繁榮,文化教育得到更大的發展,當時的越南佛教也為國家做出了不少貢獻。到了鄭阮朝(1528—1802),越南佛教在教育方
面要求僧人都要精通兩種經典語言:漢語與梵語,以便更好地弘揚佛教戒定慧三學,教人如何生活的更好、怎樣從人生的苦惱中解脫。到公元十八世紀初,越南佛教與中國佛教交流更多,邀請
了不少中國禪師到越南弘揚佛法。如了觀祖師(實妙了觀)師從中國高僧石廉學習禪觀,後
來開創了了觀禪派。這一宗派不斷發展,在各地建立了許多道場,其中發展得
最好的就是越南中部了觀道場。在二十世紀初期各國佛教走向復興時,越南佛教在全國形
成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佛教中心,其中中部佛教中心是複興越南佛教的根據地。
三、越南中部的佛教教育
在二十世紀初,為了發展寺院教育,越南中部的天興寺慧
法和尚創建了一所道場專供出家人學習經律論;1920年,這所道場遷移到竹林寺,改名為竹林寺佛學堂;到1929年改名為山門佛學堂,由福慧和尚任監學。
1932年,覺先與弟子們創立了安南佛學會,非常妥善
地辦理佛教教育事宜,當年該會即創辦了一所名為安南佛學堂的佛學院,大約有50名僧人在此學習;1936年,這所佛學堂遷移到報國寺,由智渡和尚任監
學;1944年又遷移到金山叢林,這時這所佛學堂已經開設有初等、中等與高等三級佛學課程來培養僧眾,還有一所專門培養尼眾的妙德道場。 1936年又創立佛學德育團,後來成為組織教育在家弟
子與弘揚佛法的佛子家庭會。
越南中部佛教教育特別注重戒定慧三學,並按照聞思修的
次第培養僧尼,如今已培養出不少人才,他們都在各地擔任重要的佛教工作。
四、越南中部高等佛學院
20世紀50至70年代,越南各地已經有了佛學院與佛
教辦的初、高中學校,但由於社會諸因素,70—80年代佛教教育事業日趨衰落,不少佛學院被迫停辦。隨著戰爭結束,國家統一,1981年越南佛教教會開始
復興,成立了三大佛學院:一所在北方河內,一所在中部順化省,另一所在南方胡志明市。但由於因緣不具,一直到1997年,中部的高等佛學院
才正式活動,由釋善超大和尚當院長。這所佛學院專門培養佛學學士學位的僧尼,因而所有僧尼
都要有中等佛學證書與高中畢業證書才有資格入院學習。到今年為止,中部高等佛學院已經培養出160名僧尼,
已在各省工作。越南中部的高等佛學院主要研究漢語、藏語、巴利語與梵
語的經律論三藏。其教育目的是讓僧尼有一定的知識面,使他們可以自修或
入世弘揚佛法、服務社會。另外,學院還開設外學課程與外語,如巴利語、梵語、漢
語、英語等。學院還有一所圖書館,有各種系列的參考書。佛學院的教育方針也是主要集中在戒定慧三學,並按聞思
修的次第來進行教育。聞慧是“親近善友,聽聞正法”,思慧是如法觀察萬事萬
物、明辨是非,修慧是“法隨法行”,將聞思所得落實到學習與實踐中。這樣的教育方針,是為了全面發揮學生潛在的無窮智慧。
按戒定慧、聞思修的要求來發展佛教教育是我們的方針。可以說,這樣的教育方針是佛教教育的傳統——既科學,
又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同時又能應機施教。如果所有的僧尼都遵循這種教育方針來修學,那麼我們將
能培養出許許多多有學有修又有智慧的僧尼。這樣的僧尼不但對佛教是有用的,而且對社會也是非常有
用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所有僧尼在我院學習期間一切生活都
要接受嚴格的管理。
我們學院雖然創辦時間不長(剛剛5年),但我們這一代
繼承了上一代的傳統與教育經驗。我們最關心的是能否培養出學風與道風兼優的僧尼。所謂學風,是具足正見,能以正見來處世、生活與修行;
所謂道風,是堅持戒律與禪定的教育,僧尼都要在生活與修行上有必要的操行和造詣。
總而言之,我們越南中部高等佛學院的教育方針是發揮以
下兩點:一是勤修戒定慧,二是戒定慧一定要按聞思修的次第循序漸進。但我們最擔心的是,這種教育方針能不能成功的關鍵,是
教師與學生是否配合得好。因為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教師教得好但學生不想學,那樣
也沒有辦法發展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