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什麼是明心見性
濟群法師
11/11/2013 07:1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問:什麼是明心見性?  

答:明心見性,超越了凡夫的認識層面。也就是說,不應以常規思維去理解。禪宗有這樣一個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後就離開了。五祖弟子中有個慧明,是將軍出身,覺得六祖尚是白衣,怎麼有資格將祖師衣缽拿走呢?他很不服氣,就去追趕。追上後,六祖將衣缽放在石頭上。但衣缽是祖師傳下的,不是誰想拿就能拿得動的。慧明拿不走衣缽,頓感自己魯莽,就請惠能大師出來: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說:既是為求法而來,那我就給你說法!不思善,不思惡,哪一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慧明聞言即刻開悟。

  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所見的,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狀態。通常,我們都處在思維狀態中,一念接著一念。當思維尚未形成,念頭尚未產生時,心是什麼狀態?禪宗所要追尋的,就是心的源頭。

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是何義

問: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是什麼意思?  

答:在修行來說,理一心不亂是安住于空性時的不散亂狀態。按照禪宗之說,是已經見性。而事一心不亂則還未見性,只是具備相當定力,安住於善的所緣(佛號)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風吹不入,雨打不透。達到事一心不亂後,尚須通過相應的觀修,心空境寂,才能進入理一心不亂。

眾生皆具佛性,為何自己不識

問:眾生皆具佛性,為何不識自家寶藏?  

答:佛性,是生命中的清淨寶藏。與此相對應的,還有無明。佛性是無始的,無明也是無始的。我們常說一念不覺,事實上,我們從未覺悟,是念念不覺。雖然我們有佛性,卻雖有若無。不僅如此,還認賊為父,反被貪嗔煩惱左右、控制。當貪心現起時,立刻就在它的指使下去貪了。嗔恨、妒嫉、也是同樣。眾生為無明所惑,造業流轉,無有了期。修行,就是要剷除煩惱之源,將無明我執構成的虛妄世界徹底打破,由此開啟本具的佛性。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作何解

問: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作何解?  

答:這句話是永明延壽禪師所說,後兩句是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這是永明禪師對禪淨雙修的高度讚歎,他認為,若將禪宗與淨土宗的優點結合起來,在修行上必能取得巨大成就,有如長角的老虎般威猛無比。

  禪淨雙修,可以說是宋元以來佛教修行的的主導路線,但也有各自不同的側重。側重於禪,就是以禪為體,以淨為用;側重於淨,就是以淨為主,以禪為輔。禪宗和淨宗的主要區別,在於禪宗偏重自力,而淨宗偏重他力。如禪宗參話頭,也會參念佛是誰,但在修行上走的是禪宗路線,只是將念佛是誰作為話頭。禪宗自四祖、五祖之後,也有提倡念佛禪的。而念佛除持名念佛外,還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由此證得念佛三昧,得佛菩薩接引往生。一句佛號看似簡單,但賦予的內涵有多深,所念佛號的力量就有多大。平時,我總勸念佛者多看些經教,也是為了念佛時獲得更好的效果。總之,禪宗和淨宗的修行是可以統一的,但必須有一個側重點。


相對念佛,誦經是否屬於夾雜

問:相對于一心念佛,誦經是否屬於夾雜?   

答:想將一句佛號念好,並不容易。有些人念著、念著就念不下去了,無法完全放下,也無法使這句佛號在生命中真正產生力量。原因何在?正是因為不重視聞思,不重視經教,所以對其內涵缺乏深入瞭解。念到最後,只剩下空洞的聲音。這時,念阿彌陀佛和念桌子已沒什麼區別了。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內涵極為深廣。若缺乏認識,如何能將這句佛號念到位?念得心心相印?所以說,不夾雜是有前提的。若對佛號理解得非常透徹,才可以一心念佛。否則,在尚未明瞭念佛究竟念什麼之前,就將聞思經教視為夾雜,恐怕會欲速則不達。

極樂世界有沒有成住壞空

問:極樂世界是否本來就有?有沒有成、住、壞、空?  

答:極樂世界並非本來就有。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願,因為這種願力和功德而成就極樂世界,所以它有形成的階段。那麼,我們辛辛苦苦往生到極樂世界,萬一它也壞了、空了,豈不是白費勁?這個問題確實有必要搞清楚。和污濁的三界相比,極樂世界雖然清淨無染,但也要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因為無常是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極樂世界是有為法,自然不能擺脫無常規律。同樣是無常,一個紙杯是無常,一個金屬杯也是無常,但保存時間卻大不相同。

  極樂世界雖不是永恆的,但會隨諸佛菩薩的願力住世漫長時間。如果娑婆世界在百年內就會經歷住、壞、空,那麼,極樂世界則會因彌陀願力,因彼國眾生的清淨善業保持千百萬劫。另外,西方極樂世界有那麼多神通廣大的諸佛菩薩,當那個世界將要結束時,他們很快會依自身願力成就與極樂國土同樣莊嚴清淨的佛土,不必有任何擔心。

極樂世界究竟有多遠

問:極樂世界路途遙遠,為何《壇經》又說西方只在目前呢?  

答:《六祖壇經》說: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這是從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層面而言。須知,淨土不離當前一念,和淨土在十萬億國土之外並不矛盾。從究竟意義上說,我們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十方世界從未離開現前一念。當然,這個境界極高,還是念佛求生西方的路子較易契入。首先,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存在;其次,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三,要一心念佛。這信、願、行,就是通常所說的淨土三資糧,能具足這三點,就有把握往生西方。

阿彌陀佛是源於太陽崇拜嗎

問:印順法師論證阿彌陀佛源于波斯的太陽崇拜,這種說法是否可靠? 

答:印順法師所說的太陽崇拜,是從學術角度所作的考證。但宗教問題不是都能通過考證解決的,有些東西可考,還有很多東西不可考。因為考證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且始終處於發展中。比如我們對人類文化史的考證,一會兒發現什麼,將人類文明提前一千年,一會兒又發現了什麼,再將人類文明提前數百年。什麼時候才是最終的結果呢?所以考證只能作為參考,不可作為定論。既然如此,我們大可不必將其作為衡量經典的依據。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