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應如何看待現代科學
濟群法師
27/01/2014 21:5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問:法師好像對現代科學很不屑,平日是否使用電器設備呢?  

答:怎麼不用呢?雖然我住在山裡,但同樣在使用電腦之類的現代產品。我並不是對科技不屑,更不是要大家抵制科技,只是要糾正一些錯誤觀念,使大家不要過分迷信科學。就科技本身來說,並沒有善惡的屬性,關鍵在於掌握和使用科學的人類。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比科學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確的觀念和健全的心靈。倘若人類缺乏正確的觀念,缺乏健全的心態,科技就可能成為世界的第一破壞力。

為什麼佛法認為一切源於心

 

問:科學認為行動源于大腦和思維,為什麼佛法認為一切源於心呢?
  

答:兩者並不矛盾。我們的行為和大腦有關,以舉手為例,如果是腦癱患者,手就舉不起來。但大腦又是由意識所控制。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意識是大腦的產物,是被大腦左右,其實是錯誤的。近代很多醫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存在獨立於大腦之外的意識。可見,行為並不純粹是由大腦控制,意識才是真正的幕後主使。

 

科學和佛學有什麼不同

問:科學和佛學有什麼不同?  

答:主要是解決問題的側重點不同。佛教所解決的,是人生的究竟問題;科學所關注的,是世界的外在現象。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已經有了可以觀察星空、測量大海的儀器,有了可以觀測腦電波、心電圖的技術,但科學能否告訴我們活著的意義?能否為我們提供究竟解脫煩惱的方法?同時,科學是建立在人類現有經驗之上,其認識還處於變化中,永遠是有限的。牛頓曾是站在時代前列的科學家,可愛因斯坦又否定了牛頓的理論,誰能保證愛因斯坦就不會被否定呢?科學總是越新越好,總是能夠不斷超越才好。而佛法卻為我們揭示了有情生命的真相,提供了究竟解脫人生煩惱的方法,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是適用的。

佛教對世界的預言會產生錯誤嗎

問:若現在有人按下核電鈕,世界就會毀滅,那佛教對世界末日的預言不就錯了嗎?

答:佛教認為,地、水、火、風對世界的毀滅,是一種徹底的毀滅。經歷這幾個過程,整個地球將化為烏有,消失於太空。如果是由戰爭,哪怕是核戰爭造成的毀滅,也不可能那麼徹底。只要有倖存者,生命又會逐漸繁衍壯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毀滅。按照佛教觀點,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這樣的小毀滅一定時期就會發生一次。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空劫不曾到來,世界又將開始新的歷程。

馬克思對宗教的否定說明了什麼

問:馬克思對宗教的否定,說明了什麼?  

答:馬克思所否定的宗教,主要是西方宗教,並不包括佛教。在馬克思的辯證哲學中,如否定之否定、品質互變等,和佛教理論也有某種相通之處。所以,馬克思曾經評價: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恩格斯更是讚歎道: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辯證的思想只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只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作為佛教徒的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認識呢?

佛法和科技文化能否相容

問:佛法和科技文化能否相容?佛教是否反對發展科技?  

答:佛法有佛法解決的領域,科學有科學解決的領域。科學是一種工具,而佛法則是一種觀念,一種智慧。作為工具,需要健全的精神去運用它。若無心靈健康的實踐者,科學會為虎作倀,成為世界禍害。所以,佛法並不排斥科學,只是教導我們如實看待科學的長處和不足,同時對如何運用科學給予正確指導。

  科學主要偏向對物質世界的改善。過去我們總認為科學是萬能的,事實又怎樣呢?關於生命現象的知識,我們的確比以前掌握得更多,但對於精神領域依然無知。我們可以用手術刀把患病的胃切除,可煩惱現起時,卻無法用手術刀將煩惱切除。今天的人一味強調經濟發展,這種想法非常盲目。生活水準是提高了,但社會面貌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甚至出現道德淪喪的傾向。發展還帶來了什麼?環境的污染,能源的過度開發,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被破壞得滿目瘡痍,各種自然災害層出不窮。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在澳洲,不能隨便砍一棵樹或挖一塊石頭,但我們卻為了發展經濟,毀滅了大片的森林、山巒。我們的子孫後代,又將以什麼作為生存資源?所以,我們應從正反兩方面看待發展的利弊。

  目前,人類所擁有的核武器足以將地球毀滅幾十次。通過發展核武器互相制衡,是制止戰爭爆發唯一可行的方法嗎?我們又怎樣保證這些核武器會得到安全的保存?所以,不管科技如何發展,社會如何發展,關鍵還是要有健全的理念來指導。從這個角度來說,學佛和發展科技是不矛盾的。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問: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答:這個問題很大,只好簡單講一講。秦漢以後,中國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釋、道三家。佛教雖是外來宗教,但和中國傳統文化水乳交織。就像體內輸入的外來血液,雖然是外來的,但已和我們自身血液融為一體,不分彼此。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體現在方方面面:從中國哲學史來看,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始終貫穿著佛學思想,而宋明理學的骨子也是佛理。一直到近代,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代表人物,仍秉承佛法的思想理念推廣社會改良。至於文學藝術領域,佛教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內容源自佛教,如盂蘭盆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就直接脫胎於佛教節日。而在日常用語中,也不知不覺地使用了很多佛教名相,如煩惱、世界、利益等等。此外,佛教道德觀也對國人產生了很大影響,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說,就是沿用至今的生活準則。

宗教境界和藝術境界有什麼區別

 

問:宗教境界和藝術境界有什麼區別?
  

答:可以嚴格分開,也可以融為一體。所謂的藝術境界,和自身文化素養有相當關係。如果接受一些佛法的思想觀念,自然也會影響到審美傾向。創作代表著作者對世界的觀察、心得及生活積累,同時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古代很多文學藝術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維、蘇東坡等,其作品往往體現了佛教的內涵。可見,宗教境界和藝術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阿賴耶識是否弗洛依德精神學說的翻版

問:阿賴耶識是否佛洛德精神學說的翻版?  

答: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像:爺爺是不是孫子的翻版?佛教的阿賴耶識說,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佛洛德的理論才多久?如果大家學過佛教的唯識學,就知道佛法對人類精神領域的分析有多麼詳盡,遠非佛洛德學說可比。

佛教與哲學的唯心有何區別

問:佛教所說的唯心與哲學的唯心有什麼區別?   

答:哲學的唯心,是以作為世界的第一因,而佛法不建立第一因。其次,哲學所說的是常恒不變的,而佛法所說的是因緣和合的。第三,儘管佛法強調的主導作用,但不認為與世界是先後派生的關係。佛法認為,有心就有境,有境才有心,是相互依賴的存在。我們要改變自身行為,改變世界,必須從開始。比如,一個持刀殺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認為根源是這把刀,有了刀才會殺人,那麼把刀毀掉是否就不會發生謀殺事件呢?刀毀了,還可以用槍,用其它兇器。真正的犯罪根源,就在於我們的心,在於罪惡、嗔恨的心。但我們也要看到,儘管心的作用很大,也是離不開因緣的。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