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佛教
越南佛教教育形成與發展方向
作者:釋覺全
27/06/2010 02:0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尊敬的各位領導:
  尊敬的各位法師:
我們感到非常高興能夠參加“關於培養二十一世紀僧伽” 的教育課題,能夠來到中國江蘇省再一次跟大家見面。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學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時代,所以我 們佛教人士聚在一起探討這一課題是非常必要的。
這一篇文章我們主要發表以下四點見解,第一佛教教育的 對象;第二佛教教育的目標;第三,越南佛教教育形成與發展的歷程;第四,越南佛教教育培養二十一世紀僧伽的計劃及其發展方向。
  I.佛教教育的對象
佛教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人類,在教育工作上也只有人類能 真正的了解到人生是什麼,人生的真正的意義及認識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人類在反省自己時,常常感到我們的生存空間是無極限 的,有著許多奇特自然現象,有著許多生物在生活與轉變,在找回宇宙的本原與人生的意義的歷程裡,人類已經走了很遠,但他們一直找不到一個圓滿的回答。佛教不直接回答,佛教只依據生活本身來分析與解釋宇宙 和人生,佛教不但不依靠超越的神靈與信仰來分析與解釋客體世界與人生,而且還非常科學的帶領人類走向一條實現真善美價值的道路,其最終的目標是達到解脫與完善人道的人格。值的一提的是,佛教從來沒有主張用佛理來代替科學知 識,如物理學、天文學等,佛教的教理是一門人生教育課程,它主要包括緣起、無我、四諦、因果等學說,他們都是解釋宇宙與人生意義的理論。
  1.佛教對宇宙的看法
緣起學說主要講的是,一切事物都是由緣而生,是有各條 件集合而成,萬事萬物是由各緣而成,沒有哪一樣是自有自生的,所以事事都在不斷地轉變之中,事事由緣而生讓人們了知除了這世界以外還有無盡 的世界也是由緣而起,佛教完全否認神靈的創造。
佛陀肯定的說人類智慧沒法了解一切事物的本原,這是一 個思維的局限,這對解脫的道路不但毫無益處,而且還是對思維一定程度的限制。佛教智說宇宙與人生是由緣而生具體是指十二支:無明、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緣起學說我們在下文裡還將提到,這裡不作贅述了,我們 在此主要強調的是:一切萬物是由因緣而生,一切都受到因果支配,現在的果是過去的因,現在的因是後來的果。在佛教教理眼里人與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人是天然與宇宙 的形成與轉變的一分子,所以人應該有一項保護天然的工作任務。由此看來,佛教的教育不但是建立在科學的宇宙觀基礎之 上的,而且還是在完全沒有依據神秘學說與超越的神靈觀的情況下,讓人意識到維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2.對人生的看法
四諦學說肯定的宣布眾生是苦(苦諦),苦由貪愛而起 (集諦),解脫一切苦是達到涅槃(滅諦)、走到涅槃的道路(道諦)、四真諦不是像一些人所誤解的一種悲觀學說——為了顯明安樂與解脫的 價值所以先講苦後講解脫與安樂,讓人提起脫苦的念頭。因果、業報、輪迴學說與緣起教理有密切的關係。它又是一門能引導眾生對行為與思想(三業)負起責任心 的理論。一切眾生的有意的行為與起心動念叫做“業力”,它是一 種引發眾生悲哀喜樂的一種動力。因果、業報、輪迴學說能真正分析與解釋眾生生活上的悲 哀喜樂,由此而知一切眾生的死去不是成空而是一種轉變生活的形式,佛教的道德學是建立在因果、業報、輪迴的基本學說上,因此佛教教理主要是鼓勵與勸告眾 生多辦善事,對個人的行為與思想(三業)都要有責任心,因為它是業力,是一種能引導眾生將來生活是悲哀還是喜樂的業力。一切不當的行為,不道德的動念對社會、對周圍的人或許 可以隱瞞,但是它逃避不了因果業報的定律,或早或晚得遭受果報。
佛教教育是一門道德教育,人生教育。它肯定的宣布一切眾生,完全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形式 ——悲哀還是喜樂。這就是一門既積極又自覺的道德學,這種道德學可以引導 眾生意識到周圍的一切眾生從無始中也許是本人的親人。佛陀常說“要看男人是我們的父親,女人是我們的母 親....”。所以佛的弟子都意識到不能傷害眾生,或對周圍眾生有不 當的行為與思想。佛教教育教導人類意識到我們與社會和自然都有密切的關 係,人類對社會與自然的暴力可能會越來越少。如果有更高的覺悟,他們一定會仁愛他人,保護自然。因為從佛教眼裡來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應該得到人類 對他們的尊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佛教教育精神會帶來一個完美與安樂的社會,人人自覺遵 守道德用平等的眼光對待周圍的人,尊敬別人。
佛教的緣起與無常學說是從實際有為法的變化而說起的, 另一方面的真如、如是、如如的學說是從無為而講,所以一切法在佛教眼裡來看待是有兩方面的:一是有為、二是無為,眾生生活在有為法之中苦惱時 反省自己,感到人生一切法是無常,不斷地轉變,在聖者眼裡,從真如境界看,這世界的無常變化不真,但有一些人卻從此結論佛教是悲觀厭世,實際 上佛教不是悲觀厭世,因為一切有為法是無常變化但是另一方面也有無為真如的存在,這是事實。人活在世間一定會遭遇到苦惱悲哀,而解脫苦惱悲哀與得 到安樂,達到徹底的解脫也是從世間人道這條路起步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說,佛教教育是一種依據事實建立在積 極人生觀的基礎上的理論學。
  3.對人類的看法
人身由五蘊而成,即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是意識,所以佛教常 說人身是有一串因緣集合而成,他根本沒有自體,是無我,雖然身體是一串五蘊集合而成,由五蘊來做主,但是人活在社會、自然中常常固執,是以 人身體有一個不滅的我、永久長存的靈魂。雖然人人都由五蘊集合而成,但從無始到現在眾生生存的 環境與遭遇的因緣都不一樣,所以形成各人的業個性與人格都不一樣,佛教術語叫做業。儘管每人的業都不一樣,但佛教教育是依據不可變化的五 蘊,每人都由五蘊集合而成是進行無我教育,給被教育的人分析;為什麼人人都不一樣,有的幸福有的悲哀?這種現像是由業力而起的,為了解脫困苦,人們應該完善 生活方式多辦善業,因為種善業有善果。人活在現在的社會,遭遇到現在的環境與因緣就形成將來 的人的人格。所以,現在的人被定義為社會的人。我們現在所做所想都影響到環境與周圍的人,環境與周圍 的人也一樣會影響到我們個人生活,所以我們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周圍的人,要教育好一個人我們應該關心到這兩方面,一是他們過去的環境與因緣,二是他們現在與社 會的關係。
佛陀常講,能做人身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能聽到佛法, 也是一件不可多的事,但人人都不可以驕傲的說人有權利對周圍與環境進行破壞,殺生虐物,破壞自然,自然是人人生活的環境,,在佛性的原理上 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在輪迴的原理上我與眾生由無始中很可能也有很密切的關係,正如上面所講過的,這是佛教的教育道德學,它是一門切合實際、道德完 善、平等科學的學說。
  II.佛教教育的目標
確定了我們佛教教育的位置與本質以後,我們都知道,佛 教教育對像是多種多樣的,從最低的人格到完善人的人格,佛教教育最後的目的是達到徹底的解脫、涅槃。
一切人的行為都有一個目的,如果達到個人希望的目的, 本人就感覺良好。通過這個事實我們可以總結出人的生活與行動的動機主要 是想找到一份幸福。做教育工作也是一樣,也是想引導人類找到一條完善人的 人格的道路,從此社會慢慢改善成文明與先進的社會,教育就是引導人類走進幸福的道路。
  那幸福是什麼?確實很難下定義,因為每個人的觀念,要求與行為都不一 樣,甚至有時他們個人也不知道哪是幸福哪是苦惱。從一般的角度來講,幸福是被定義為對物質與精神的一種 滿足,但是怎麼樣才是對物質的滿足,怎麼樣才是對精神的滿足是另一種很難解決的問題,有錢都是幸福嗎?名望高是幸福嗎?還是子孫滿堂是幸福?在實際上對幸福的觀念很不一樣,這是個人的人生觀問 題,由個人的環境而形成個人對幸福的觀念。佛教觀念裡,人生是苦惱。能解脫多少苦惱就能達到多少幸福。佛教的教育目的脫離各苦,解脫有很多級別,如解脫餓、 冷、貧窮、壓迫等,最後的解脫是涅槃。
在歷史我看到不少文明國家慢慢衰弱,因為在他們的發展 觀念裡,文明有不少的錯誤。戰爭、貧窮、道德脆弱……就是觀念錯誤的結果,教育就 是幫社會解決這些問題,最近有一些人對教育有一些提倡,認為現代的教育是應該培養出一批新的知識分子,他們有一定的科學知識與現代的道德,同時又具備全面的知識技能, 只有這樣才能適合現代的環境,順從現代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人認為教育應該培養出一批社會需要的 專業人才,這兩種要求,一方面是要求人要像超人一樣,另一方面是要求人像機動汽人一樣,這樣的觀念總感覺有什麼不妥當,感覺現代不如以前,除了物質幸福論 人們再沒有以前的幸福體驗。如果這樣要求教育的話,那這些觀點也只是一種一時滿足 社會要求的觀點而己。
佛教教育終究的目的是解脫各苦=涅槃。學佛按佛教的事去做最後是像佛成佛,下一級佛教理想的 人是各位菩薩與聖僧。諸佛與聖者是佛教最理想的人,佛教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出 一批人能學能修行,修行心靈到最高的境界,能講經說法,能教導佛家弟子進入美好生活,高高興興安安樂樂在社會生活,這就是佛教理想的僧才,尼才。佛教曾經宣布,世間是苦,所以一切佛教活動特別是教育 工作主要的對像是活在社會裡的人,完善的個人是教育工作中的發展目標,完善的一個人是指那個人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德育、智育、體育、美學與勞動”這是一個 完善的人不可缺少的條件,在越南,剛剛經過的一個多世紀裡,各學校都要給學生教授這些的內容。這就是教育的教育目標,但在實際上這樣的人還不是一個 最完美的人,這只是比較符合現代發展的社會罷了。在教育中最理想目標最高的人是完美的人,但這只是理想 而己。
在佛教的觀點上一個完美的人是他曾經受教育過,他又會 教育自己建立自己的幸福,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幸福。因此,佛教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出一批這兩方面均完美的 人:一是個人的人,二是社會的人。就是對自我能夠解決自己的苦惱,在社會上能給別人帶來 幸福,在緣生學說中,按無常、苦、空、無我的定理推論,這個人能脫離各苦成就佛位。在佛教經典常用“教化”詞來代替“教育”這兩字,教化 是漢——越詞是從梵語的Paripae譯出來的,在論集中常講:“教就是用善法來教導別人,化就是讓一切眾生能脫離各種惡法。”經裡還講,教化就 是“轉無上的法輪而教化諸菩薩,教化諸眾生使他們脫離惡法成就善法。”“化”這一詞還有“變化”的意思,如成語裡“專凡化聖”就是一種 變化特快的意思,在禪宗裡這一詞常叫做頓。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佛教的教育目標是想讓眾生轉化心靈 的意識,是脫離惡法成就善法,所以佛教教育是很生動又是很積極的教育方式。
  III.越南佛教教育形成的過程
在公元一世紀,越南(當時稱交州)的lulau與中國 的洛陽Pengcheng 均是國際三大佛教中心之一,越南當時處於中華民族的封建王朝統治管理之下,老百姓一般都不認字,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但當時的和尚卻很聰明,他們受過良好 的教育,精通儒老學術與各門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醫術等,他們用這些知識給百姓講學,可以說越南教育從此起源,到了公元六世紀suiniduoliuzhi  人中國來到越南,創立了禪派suiniduoliuzhi(一共傳了十九代),後來在無言通、草堂等的努力開創下,各禪派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在各禪派之中最輝煌的是竹林禪派,由陳仁宗在公元十三 世紀創辦的竹林禪派。當時,越南的佛教教育己經到了長足發展,到了20世紀 初,越南佛教人士大力提倡復興佛教,所以佛教教育改革在全國各省得到了廣泛開展,如河內、雅莊、評定等越南的西南部各省都設有佛學院。另外,各省都有小學、初中菩提學校,他們都由佛教創 辦。到了1965年佛教創辦的萬行大學又開設各門專科教 育,專門培養僧尼,佛弟子與大學生。到了1981年,佛教各派連結起來成立了越南佛教,自 此越南佛教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目前,在全國有28所中等佛學院、四所大專佛學院,三 所大學本科佛學院,尤其是初級佛學院還開設有專門弘揚佛法的專業班。
  IV.越南佛教在21 世紀培養僧伽的教育方向
21世紀,知識經濟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然而,戰爭、暴力依然存在,飢餓、惡劣的環境,敗壞的 社會道德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解決。為了普濟眾生,引導他們脫離現代苦海,得到解脫和安 樂,佛教教育準備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專業,並加大培養僧伽的力度。在緣起學說原理的基礎上,我們了解到人與社會、人與自 然環境之間都有一個很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發展佛教教育,以便對社會對人類做出相應的貢獻,在此發展方向上,我們有三個目標。
  1.克服現在的困難
  2.進一步發展順利的因素
  3.創出新的成績
在這三個目標內,又包括以下幾點:
  ——改進教育設備。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改革佛教教育課程,使其符合當今時代的要求,佛教 的主要精神是向達
  到涅槃與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
——進一步發展佛教教育,不止是專為培養僧尼與佛弟 子,還在於發展不信
  佛的人參學佛學。
  ——保護髮揚民族文化風格。
——進一步發展與各國的友誼和來往。
——開展一些對社會有用的諸如關於思想、道德、文化等 等的活動。
  V.結論
上面所說的教育方向不是一件新鮮的事,只是一門很普通 的教育知識,所以對於學佛的人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雖然如此。我們覺得提高這種佛教教育的觀點在各時代,尤其在這 個知識經濟風起雲湧的21世紀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和影響,所以我們更加註重這份教育工作,在這篇關於越南佛教教育發展方向的論文裡,我們覺得所列諸點還沒有達到一個完善的水準,所以 希望大家給予多多指導,我們深切希望能夠聆聽到大家的意見和教導。
祝各位領導、各代表團、各位法師與在座的全體聽眾身體 健康、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