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佛教
越南佛教歷史概述
(越南)阮氏金鳳
07/05/2010 09:4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越南,古為交趾。中國秦代,將越南的河內納入版圖,時稱像郡,漢武帝改 為交趾郡,西晉時越南稱交州,679年,唐代則設安南都護府,故又稱安南。還曾有大瞿越、大越、大南等國號。 1802年,阮朝的創建者嘉隆王阮福映改國號為越南, 越南之名從此開始。西元1885年,因中法條約而割予法國,二次大戰後始 告獨立。 1945年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1955年又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裂為南、北越。 1975年越南全國統一,1976年成立越南社會主義 共和國。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側,為熱帶國家,國土呈S狀之狹長 形。北與中國雲南、廣西接壤,西和老撾、柬埔寨為鄰,東鄰 南海,南瀕東京灣。面積3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7800萬(1999 年),京族佔89%以上。還有岱、傣、芒、儂、苗等60多個民族。通用越南語。首都河內。行政區劃為61個省市(河內市和胡志明市為直轄市)。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
  越南佛教略分為三個階段:
1、 傳入時期: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0世紀;
2、 黃金時期:從公元11世紀初到公元14世紀末;
3、 衰落與復興時期:公元15世紀及其後。
一、 傳入時期(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0世紀)的越南佛教
  越南佛教歷史長達2000多年。關於越南佛教的起源,諸說不一,有謂二世紀末由中國東 漢的牟子所傳入,有謂公元前三世紀時自印度輸入。在越南,同意第二說法者已經找很多材料證明:越南佛教 是印度僧士在公元前三世紀時,從印度將佛教傳入越南的。目前越南佛教界公認這種說法才是合理的。這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當時很多印度佛教僧士由阿育 王(Asoka)派遣到國外,以便傳播佛法,他們出國後已到很遠的地方如非洲、西亞、中亞、以及南亞包括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以及越南,即交州(現在 的北寧省)。
據傳,古代中國的三個佛教中心是洛陽、彭城和羸樓,其 中羸樓是交州的中心,是第一個佛教中心,在漢朝時期形成(大概公園前一世紀早期)。羸樓即交州的首都,時為中國的附屬國,處在中國和印度 的主要貿易通道上,因此,無可置疑,交州成了印度佛教先鋒使者向北順利傳教的理想停留地和傳播佛教的聚集地,印度僧士停留一段時間傳播佛法,然後才向北出 發(就是中國的南方)。交州僧團的建立比其他地方佛教僧團的建立還早。交州是印度僧士最早的傳教中心。這些印度僧士先到交州,然後從交州逐漸尋向北方的道 路,就是中國的南方和長江,然後到洛陽,即當時中國的首都,另外兩個佛教中心——彭城和羸樓也被成功地建立起來。
按照《禪苑集英》(越南最古的佛教文學選集)記錄:康 僧會禪師(籍貫在中亞康居(Sogdiana)),是羸樓的一個佛教禪師。 《高僧傳》卷一載,(1)三世紀時,康僧會因父經商而 移居交趾。那時,越南已有人出家,且有三藏教典。他出生於交州,後來他出家成為僧士,精通經律論三藏。他成了最著名的僧侶學者,將大量的佛教經典譯成漢語。那時江東佛法還沒盛行,他立志東遊弘法。 247年到建業(今江蘇南京),在那裡他創建建初寺, 成為江南第一個佛教寺院並傳播佛法。 (2)
同時又有西域高僧支疆梁接(Kalaruci),於 吳·五鳳二年(255)在交州(州治在龍編,今越南北部)譯出《法華三昧經》六卷。三世紀末,印度僧士摩羅耆域(Mahajivaka) 經扶南(今柬埔寨)到達交州(3),同時到達的還有僧士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已建立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除了著名的印度僧士以外,還有中國學者牟博。牟博移居到交州並在那裡學習印度僧侶的佛教。那時,在交州有二十所寺院,500多位僧士和已譯出十 五部佛教經典,出現在公元2世紀的交州的《四十二章經》據信就是第一部在羸樓被翻譯成漢字的佛教聖典。
至第八世紀頃,越南仍極受印度影響。據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代中國僧士到 達交州弘傳佛教,或與越南僧士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經者的人數頗多。
西元七世紀中,唐朝僧士明遠到越南,和越南僧士聯翩往 西域求法。僧伽跋摩,康國人,顯慶年內(655~660),奉令 往交趾採藥。當時交州正值災荒,他每天營辦飲食,救濟孤苦,悲心涕 泣,時人號為常啼菩薩。 (4)曇潤,洛陽人,在交趾居住年餘,聲望頗隆。後來他泛舶南行欲往印度,行到訶陵北渤盆國(今婆羅 洲),遇疾而終(5)。慧命,荊州江陵人,至占波(越南中部)後,遭逢大風, 不能西行,折而歸唐。智弘,洛陽人,與荊州無行同往印度,至合浦登舶,漂到 匕景(越南中部),又回到交州,居住一夏,冬末复隨舶南行,到室利佛逝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更到師子洲,往中印度(均 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同時和唐僧同往西域求法的越南僧士,義淨記述了運期、 木叉提婆師(意譯解脫天)、窺衝、慧琰、智行、大乘燈六位越南僧侶求取佛經的事蹟。
因此,早期越南佛教的特點之一是:印度僧士很久以前已 到越南傳播佛法,然後才把佛法傳到中國。早期越南佛教已從各位印度僧士那裡接受了原始佛教的基 本教義,幾個世紀以後,隨著中國佛教的發展,越南佛教再接受中國佛教流派的思想,即大乘佛教教義,特別是中國禪宗的思想(6),先後創立了下述幾派:
( 滅喜禪派(7):六世紀末,由毘尼多流支(意譯“滅喜”)所創。又稱“南方派”。、烏萇(今巴基斯坦)高僧毘尼多流支約生於六世紀中,是南印度人。南朝陳太建六年(574)到 中國陝西長安,及河南鄴縣等地譯經弘法。在司空山遇禪宗三祖僧璨,得璨師傳以心印,承襲中國禪宗衣缽,並受付囑赴南方度眾。太建十二年毘 尼多流支至越南尚福縣,住在龍編古法寺,弘傳佛教。創建滅喜禪派。在越南弘法十餘年,並示寂於該地。
滅喜禪派以'真如佛性不生不滅'、 '眾生同一真如本性'等思想為教義。嗣法弟子法賢(越南人)(?~626)為第二祖。毘尼多流支示寂後,法賢至北寧慈山創建眾善寺,以《楞 伽經》為傳法心要,據傳弟子有三百餘人。越南禪宗,由此大盛。此派傳至清辨(?~686),是交州人,以《金剛經》 為傳法心要。從此以下各代,更接近中國南宗所傳的頓悟禪法。這一派存在於580~1216年,共傳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順、萬行、惠生、慶喜和圓通等均受到當朝 國王的重視,封為法師、國師,被任命為僧統。
  無言通禪派(8)︰又稱觀壁派。唐·元和十五年(820)九月中國無言通禪師到交州北 寧建初寺,傳授禪學,開創了越南禪宗後派,實行面壁禪觀。他原籍廣東,姓鄭氏,出家於婺州(今浙江省內)雙林 寺,曾依百丈禪師為弟子。他承受中國南宗禪學惠能、懷讓、道一和懷海的法統,宣 傳佛性無所不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觀點。其勢力在李朝時達到顛峰,他這一系統在越南遞相傳持, 綿延不斷。這一派歷經十五代,活動於820~1221年間。門下有感誠、善會、雲峰、匡越、多寶等人。其中第四代祖吳真流為丁朝、前黎朝僧統,封為“匡越大 師”。第七代的圓照禪師曾訪問中國,被稱為“高座法師”。無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陳朝興起的竹林禪 派直接承襲其法統。直到現代,越南的禪學大多是無言通這一流派。
草堂禪派(9)︰又稱雪竇店派,亦稱雪竇明覺派。為中國北宋雲門宗高僧草堂禪師所創。草堂為雪竇重顯的弟子,於李朝第三主聖宗時代,行化至 占城之際,被視作囚兵俘至越南。後李圣宗知道他是中國高僧,學識淵博,就很重視,封為 國師,賜居首都昇龍(今河內)開國寺。主要弘傳'雪竇百則'(中國禪宗雲門宗系統),提倡禪 淨一致思想,即實行禪宗的禪修與淨土宗的念佛相結合,促進禪的大眾化。該派活動於1009~1205年間,傳五代。門下有李朝聖宗、李英宗、李高宗、般若、遇赫、吳益等 人。其中有三個國王。
早期越南佛教的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和國家的命運緊 密相連以及佛教僧侶對國家的建設和保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作為最高的有學問的社會階層,越南佛教僧侶們與老百姓 共同實行他們的教義與其它宗教的成員友好相處,如道教及儒家。大量禪師是出色的儒家學者,除了他們的宗教責任外,還 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利用隋朝(公元6世紀)和唐朝(公元7-8世紀) 的中國佛教的優勢環境,進一步發展越南佛教,並進一步展開為掙脫中國的奴役而進行的民族解放運動。
大越獨立的第一時期開始於李南帝國王,他崇尚佛教,並 經常請教僧侶,聽從他們的關於宗教和世界關係的建議,以保護國家抵抗外敵入侵。終於在930年迎來了白藤河的輝煌勝利,從此打開大越 歷史的新一頁。
二、 黃金時期:從11世紀到14世紀國家獨立時期的越南佛教
10世紀標誌著大越國的獨立和越南佛教繁榮的新紀元。 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發展鼎盛期。佛教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丁(968-980),前黎(980-1009), 李(1010-1225)和陳(1225-1400)王朝,許多佛教僧士和政治發生了緊密聯繫。從939 年吳權稱王,經過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國王重用僧士,賦予特權;僧士參與朝政,制定律令文書。如丁朝先皇於太平二年(971)制定文武僧道的品階, 其後黎朝繼起,在應天十三年(1006),仿宋制,改文武臣僚僧道的官制及朝服。帝黎桓遣使入宋乞請大藏經等。 1010 年,李公蘊建立李朝,則以佛教為國教,越南佛教進入黃金時代,是時頗受宋朝影響,或迎三藏教典,或仿宋制,李朝各代國王大力推崇佛教,廣興禪學佛學,於各地建寺,以考試百姓而度為僧,出現了百姓大半為 僧,國內到處皆寺的局面。並設戒場,以傳授戒法。在丁、前黎、李、陳王朝時期,一些僧士被委任為“國家 顧問和國師”,如禪師匡越、法順、圓照,此外,禪師萬行,為擁立李王朝的奠基者李太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在後來被授予“僧統” (佛教教會會長)的頭銜。作為一個大智的僧侶,他把自己奉獻給佛法的傳播事業和 國家的建設,然而他自己卻遠離世俗,他的哲學的態度在他臨終前的平靜而高尚的言辭中完美的表達出來:
“身如電影有還無,萬木春榮秋又枯,
任運盛衰無怖畏,盛衰如露草頭鋪。
越南佛教的繁榮在4世紀期間的李王朝和陳王朝達到高 峰,李太祖和他的繼承者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都熱情地支持和守護佛法,他們正式承認佛教為越南國教,並以國王十戒統領國家(十王法)。他們對人民,甚至罪犯,獄囚,外國敵人或反亂者都用慈 悲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李朝第三主聖宗(1054~1072 在位)被形容為印度之阿育王。其後第四主仁宗、第六主英宗、第七主高宗皆為崇信佛法 且大力護持佛教之君王。計李朝八主凡二百一十五年,在國王的支持下,成千上萬 寺院在全國各地被建造起來,先後興建興天禦寺、五鳳星樓、勝嚴寺、天王寺、崇度報天寺、永隆聖福寺、真教寺等諸多名剎,其中壹柱佛 寺,在河內是最著名的。
陳朝(1225~1400)建立後,繼續推崇佛教,派 遣使臣到中國求大藏經,在國內印刷佛教經典和佛像。這一時期寺院形成一股社會勢力,擁有寺田、食邑和田 奴;僧侶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高級僧士出入宮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團制度正式形成,組織嚴密。上有國師、僧統和僧錄,各府有教門公事。寺院林立,建築富麗堂皇。
李朝和陳朝前後400年間,一些國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 王權統治後,從王位退下來,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如李太祖、李圣宗、李英宗、李高宗、李惠宗、陳太宗, 特別是國王陳仁宗,一個偉大的佛教學者,在取得蒙古(元蒙)的兩次勝利後,棄位出家,並在安子山花煙寺成為竹林禪派的奠基者(10)。竹林禪派是越南佛教的第一個禪宗派別,國王被尊崇為越 南竹林禪派的初祖。其他禪派是由毘尼多流支(印度僧侶),無言通(中國僧 侶),和草堂(中國僧侶)創立。正是在陳仁宗的領導下,3個禪派(即毘尼多流支、無言 通和草堂)被統合成一個越南禪派。
竹林禪派實際始於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陳太宗曾受教於由中國赴越的天封禪師,又從宋朝禪師德 誠參學。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即認為這一派是由禪月禪師傳給陳太 宗,後經定香長老、圓照大師,至道惠禪師(皆無言通禪宗派名僧)時分出幾個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最初由逍遙禪師傳給慧忠上士,再傳給調禦覺皇,即 陳仁宗。陳太宗所著《課虛錄》提出“四山”之說,認為生、老、 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學禪,勤行修懺,便可“超苦海,渡迷津”,越過四山,解脫輪迴。該書為竹林禪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將禪宗要旨傳給陳仁宗。竹林禪派以陳仁宗為初祖,他篤志禪學,即位後日理朝 政,夜至宮內資福寺研習禪學。後棄位出家,在海陽東潮縣安子山花煙寺出家修行,講授 禪法,正式創立竹林禪派,跡稱竹林安子禪派。陳仁宗自號香雲大頭陀,竹林上士,人稱調禦覺皇。著作甚多。該派承襲無言通禪派法統,認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與 孔子的“中庸”。主張坐禪和採用臨濟宗的“四賓主”師徒問答方式傳道。竹林禪派宣揚佛法不離世間法,認為心即是佛,佛在眾人 心中。此派最重要的教義是它看重一個人生活在任何情況下的內 心修行,不管他(她)是僧士還是居士。實習禪定的方法在一首名為“居塵樂道賦”的詩中有最好 的表達,這首詩由陳仁宗國王,即竹林禪派初祖創作:
“居塵樂道且隨緣,飢則餐兮困則眠,
家中有寶休尋覓,對境無心莫問禪。
陳仁宗之後,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稱“竹林三 祖”。法螺創立瓊林院,編撰佛經,著有《參禪旨要》等。最重要的是,在國王的支持下,在瓊林寺中堅持印刻佛教 經典24年(1295-1319)。這個偉大的工程是由法螺禪師,率千百個僧士和在家佛子 實現,完成了5000多種經文刻板。法螺禪師對當時屬於竹林禪派的200多所寺院和 15000多名僧士的發展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繼承法螺禪師的是玄光禪師。玄光,狀元出身,後出家從學法螺,1317年繼承竹林 派衣缽,著有《玉鞭集》等。玄光禪師,一個偉大的僧侶學者和詩人,在他二十年的朝 庭生活之後,隱居於崑山,傳播佛法、練習禪定,創作禪詩。該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為陳朝時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 別,對越南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這樣形成了竹林禪派三祖,也形成了越南佛教黃金時期的 標誌。
佛教禪宗不講究煩瑣的禮儀,不重戒律,主張坐禪修行, 甚至可居家修禪,著書立說,其教理把中國和印度的佛學與中國的儒學思想結合起來,適應了越南封建階級的需要,對知識階層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時期,佛教 的思想、文獻和建築得到最高的發展,對各王朝貢獻很大,並對越南的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音樂等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體現在詩歌,散文和大量的藝術作品中。可以說李朝,陳朝的文學是佛教的文學。
另一個極具特點的現像是,李陳佛教有融合道教和儒家學 說的傾向。這種和諧結合三個宗教的趨勢日益增長,導致了對三個宗 教都有淵博學問的學者的產生。他們中的許多人是禪師、國王、公候名將,他們在反抗宋 朝的軍隊以及蒙古的入侵時扮演了積極的領導人的角色。在和平時代或戰爭年代,越南佛教徒對國家民族的太平幸 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越南佛教的空前繁榮時期,道教和儒家學說也得到很好 的發展,並廣知於社會各階層。
總之,自丁、前黎朝到李、陳朝期間,佛教可謂為維護封 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其地位凌駕儒、道之上,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隨著陳朝的沒落,佛教也漸趨衰微。
三、 越南佛教在15世紀的衰落和之後世紀的複興
14世紀以後,由於儒學的發展,儒士階層勢力上升,儒 家開始發揮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陳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並限制寺院僧侶勢力的發 展,佛教就逐漸喪失它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明朝於1414年入侵,大越再次成為中國的附 庸國,時值明代大興儒學,佛教面臨空前浩劫。明朝統治者壓制越南佛教徒,他們大量沒收大越的佛教典 籍,然後將這些經典送到金陵,並且摧毀了大量的佛教寺院。許多高僧被放逐到中國。這些做法都旨在同化越南,同時廣泛傳播儒家學說,以便 使之成為唯一的教義,並嚴格控制佛教和道教。正統佛教遂漸衰頹,代之而起者為儒釋道三教融合之新局 面,大抵王室側重儒學,民間則對佛教保有相當信仰。
經過十年反明抗爭,終於迎來由黎利領導的勝利,國家英 雄黎利建立了後黎王朝(1428~1526)。但在當時,佛教還處於不順利的境地。後黎朝獨尊儒學,復行抑佛重儒政策,朝廷禁止新建寺 宇,將寺田、寺廟領地收歸國有,勒令不知誦經不持戒律的僧尼還俗。按國王黎太宗的旨意,佛教僧士必須通過考試才能繼續僧 侶生活,否則要回到世俗社會中生活。至15世紀後半葉,僧侶人數大減,通達佛教教義者寥寥 無幾。從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越南佛教更見衰落,由皇室庇護的宗教,轉為以平 民信仰為主的民間宗教。
佛教命脈的保存是由於佛教已經深深紮根於社會各階層, 即使在艱難時期人民也不顧儒家學者的強烈反對和國王的排斥政策,通過建佛塔、寺廟及重印佛教經典保持他們的生活信仰。
16~17世紀,天主教開始傳入越南。越南佛教雖不似以前興盛,但仍綿延不絕。當時,封建中央政權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據局面,鄭 朝和阮朝鬥爭大約300年,鄭主和阮主試圖重建佛教以贏取民心,北方鄭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府都曾延請中國高僧講解佛經,並命令建立和重修許多有名的寺院或佛塔,如順華的天姥 寺(靈姥寺),由國主阮黃命令於1610建立,還有寶覺寺、安宗寺(慈曇寺)等等。
在17世紀,許多中國僧侶來到越南,創立禪派如臨濟和 曹洞宗派,他們受到鄭主的熱情接待,其時,鄭主也鼓勵竹林禪派的複興。
1665年,鄭王選拔國內有名的佛師,為御用寺宇塑造 幾百尊佛像,禪宗再度復興。隱居安子山的竹林禪派名僧白梅麟角將竹林三祖的教義和 淨土宗的思想融合為一體,在河內的婆哆寺開創新教派——蓮宗。此宗主張以教為眼,禪是佛心,力主禪淨一致,禪教雙 運,並以阿彌陀佛為禪的公案,實修上專念彌陀名號,由此而得悟平生。這和中國宋明以來禪教淨相融合的佛教風氣相似,盛行於 十七世紀的北方鄭府。門下有性泉、海瓊、寂傳、照寬、普性等人。
此外,在越南北方有中力尚拙公創立的拙公派,這一派以 臨濟宗為主,並受淨土宗影響,亦稱竹林新派。同時,還有曹洞宗的水月派。
此時,在越南北方(Dang Ngoai)的佛教界,禪師真元是最傑出的大德之一,他被黎瑜宗國王賜予“僧統”頭衡。禪師真元和他傑出的第子如現、如澄為複興竹林禪派傳統 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重印了由竹林創造者撰寫的大量文獻著作。另一位出名的大德是禪師香海,他在月堂禪院給上萬的信 徒說法。其中部分信眾非常出名,並在後來被委任為越南佛教教會 領導。
在南方(Dang Trong),阮國主從心底歡迎來自中國的禪師,他們創立臨濟禪派和曹洞禪派,並在其領地往南延伸時在許多省份都建立了寺院。同樣地,越南禪師對複興越南佛教也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在他們當中,禪師了觀被認為是佛教復興的領導人。他在許多省份傳播佛法,並受到阮主的高度尊敬。他居於臨濟禪派,但他的教授豐富多彩,並且充盈著越南 人的思維方式,他試圖重新改革從中國引進的佛教,使之成為完全的越南人的有活力的佛教如在儀式、詩偈方面的改革。他的第子繼承這種方式傳播佛教於整個越南南部,這種禪 派的影響甚至在20世紀的佛教復興中亦可看見。
中國僧士道明、原紹等在越南傳授禪宗佛學。原紹創建臨濟正宗的原紹禪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揚禪淨 並修的教義。迄今,蓮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響,而臨濟正宗教派在 南方勢力則較大。
十九世紀初阮朝興起,奉儒教為國教,但國民大部分皈依 佛教。由於佛教以民間宗教的姿態發展,常與俗化的道教、儒教 混淆,其行事亦逐漸和傳統的精靈崇拜、祖先崇拜相融合,故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獨特風格。
在阮王朝,當時大部分的國王並不是佛教的支持者,他們 忽視佛教,還有儒家學說的朝臣對佛教表示強烈的反對。另外,從法國殖民統治越南開始(1958),由於法國 殖民政府支持天主教,頒佈各種限制佛教發展之法令。佛教在殖民主義政府的統治下遭遇了許多困難,佛教的地 位明顯下降。此一頹勢,直至二十世紀越南佛教展開復興運動之後始漸 復蘇。佛教遭天主教壓迫,於是越南佛教徒參加了愛國抗法運 動,淨土系之新興教團寶山奇香派急速流行於民間,對排法運動貢獻頗多。
進入近代時期,越南興起佛道儒三教合一運動。 19世紀末,隨著天主教之傳播,又出現“四教一源 說”。這一時期建立的高台教則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間 信仰糅合起來的新宗教。
越南古來盛行之佛典,除漢文經典外,有仿漢字而製成' 字喃文字' (陳朝時代),用這種文字撰寫的《金剛經國音》、《法華國語經》、《阿彌陀經演義》、《十六觀經演音》、《大阿彌陀經演音》等佛 典。今日羅馬字拼音十分普及,故字喃文字已幾乎不用。
經過長達二十個世紀的歷史長河,越南佛教已經與國家的 命運緊密相連,無論它是興還是衰,佛教在傳入越南的早期,越南佛教徒就已經接受了佛教慈悲、愛、忍耐和同情的思想,因而越南佛教能跟其它宗教和平共處 2000多年。一方面,一代代的僧士,居士“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善 巧地使用各種方便參與貢獻,使之成為唯一的有著越南方式的和習慣的豐富多彩的越南佛教;另一方面,越南佛教對於越南的文化、藝術、音樂、建築有著 巨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越南佛教已成為越南人生活中的一個不可 缺少的部分。
  五、當代越南佛教
1920年,越南佛教受中國佛教之革新運動所影響,亦 萌生革新之機運,越南佛教振興運動蓬勃展開。由慶和大和尚領頭的越南佛教復興運動從1931年至 1934年興起,許多佛教協會在南越、中越和北越紛紛建立起來。 1931年,“南圻佛學研究會”首先創立於西貢,其後 中越、北越相繼成立佛學會。佛教改革得到佛教徒的巨大支持特別是整個國家的知識分 子的同情和支持,共同致力於復興禪宗,修復寺院,振興佛教教育,培養佛教青年,倡用越語代替以往所用漢文,並陸續出版各種越文譯本之佛教經典及雜誌。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越南佛教復興運動被迫中 斷。
戰後,越南獨立,佛教复趨重振。在1948年,統一越南佛教徒協會成立了,並在河內的 活動。那時,許多佛教雜誌和佛教書籍的越文譯本紛紛發行。在順華,覺仙大長老和學者黎亭探博士於竹林寺創立佛教 學院,之後於慈光寺創立安南佛教會,以及兩個為佛教僧眾和尼眾而設的佛教學校。黎亭探博士對越南佛教的複興做作出了最大的貢獻,他傳 播佛教教義,創立各種佛教青年組織,並將《楞嚴經》翻譯為越南語。他是當時越南佛教復興運動的精神領袖。
1949年在素蓮、智海大師領導下,越南佛教界重修寺 院、整頓制度、創辦佛學院,並確立體制嚴格而全盤統籌之佛學院制度,此外又推動恢復翻譯、著作、出版等佛教文化工作,並設立慈善機構等。期間,很多越南佛教宗派成立,如:由護宗和尚創立的原 始佛教僧伽教會、由明燈光尊師創立的越南佛教乞士教會、由明燈光尊師的弟子黃蓮尼長創立的越南尼界乞士佛教教會、以及天台教宗、華宗佛教等教派。越南乞士僧伽佛教教會最能體現越南佛教的特色。此宗由明燈光尊師將北宗和南宗佛教的精華結合而成,選 擇中道,主張乞食,過午不食,吃素,提倡讀誦研究北宗、南宗(11)的經典,強調保持佛教的純潔,戒律精嚴,平等對待南眾、女眾(越南佛教 南宗不吃素,南宗尼眾只受十戒修行,在教會沒有地位)。越南乞士僧伽佛教教會愛國愛民,特別是尼界乞士佛教教 會黃蓮尼長曾經參加愛國抗美運動,婦女抗美運動等。國家和平統一後,黃蓮尼長受到國家政府的尊重,為越南 第六屆國會成員(1976),越南婦女委員會的成員,任越南佛教教會理事委員會的監督委員等職務。
1950年,中越、北越成立聯合性之新佛學會,致力於 統一佛教、普及教理等。
1951年,國家佛教會議在順華召開,大會成立了“越 南佛教總會”,目的在於統一所有佛教協會,重新組織佛教教會的活動,幾年後越南佛教總會被批准參加世界佛教徒聯誼會(1950年在科倫坡,即斯里蘭卡首都創立)。 1954年,日內瓦協定將越南分裂為二,北越與南越佛 教之統一發展因而被阻。
自1954年始,由於總統吳廷琰信奉天主教,對佛教採 取差別政策,因此南越佛教界遭受了宗教歧視。吳廷琰及其家族逐漸專權,政府漸趨腐敗,政策措施亦走 向軍事警察之體制,常常用以鎮壓民眾的抗議行動。其政權對民眾的壓迫愈演愈烈。 1963年,佛教徒挺身而出,非暴力的佛教反抗運動在 整個國家發生,抵抗無理之鎮壓,彈劾政府之獨裁腐敗,在軍警鎮壓下,犧牲生命之佛教徒為數眾多,其中有當街自焚之僧侶。釋廣德菩薩的自焚及後繼殉教者的犧牲,表示強烈不滿之 慘烈行動,形成長達十個月的激烈鬥爭,導致當時時機業已成熟之軍事政變的爆發,推翻了吳廷琰之獨裁政權。吳廷琰政權終於在 1963年被打倒了。
1964年越南十一個佛教會在西貢舍利寺統一為一個' 統一佛教教會',對政府進行長期而嚴厲的批判,同時各宗派之新興教團亦極力發展組織,推動弘法活動。
自二十世紀中葉至淪陷為止,越南人民約百分之八十為佛 教徒,至於新佛教運動者以中越、北越為多,而推動此一新興佛教運動者,即為越南佛教總會。總會之下,包括南越僧伽教會、南越佛學會、中越僧伽教 會、北越駐南部之僧伽教會、中部駐南部佛教會、越南佛教會(即北越駐南部者)。
除繼續以往的佛教事業外,又設立佛學堂,保送僧人出 國,利用傳播媒體,積極擴展會務,宣揚佛陀正法,對內教育訓練,對外醫濟貧病。其中,南越佛學會所建之舍利寺,已成為當時越南佛教的 領導中心。
1970年前後,南越佛教界曾派遣留學僧到印度、台灣 留學。先後有明珠、善議、德念、淨行、智廣等人。其中,明珠獲得印度大學的博士學位,現為越南佛教教會 的副主席兼越南佛學研究院院長;淨行獲得台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並在台灣創辦靈山講堂等機構,頗致力於佛教文化之推動;智廣獲得日本大學的博士學位,現為越南佛教協 會弘法部主任。
1975年,南越解放後,由釋智取長老領導的運動再次 統一了所有越南的佛教宗派和組織,並於1981建立了越南佛教教會。越南佛教教會第一辦事處設在河內首都館使寺,第二辦事 處設在胡志明市舍利寺(現搬到廣德禪院)。越南佛教教會由越南三個宗派組成,即北宗(統一越南佛 教教會、南越佛學會、臨濟派、淨土宗、古山門、華宗教會、六合僧、天台宗、古傳佛教教會等)、南宗(原始佛教僧伽教會,高棉原始佛教教會)、乞士(越 南乞士僧伽佛教教會、越南尼界乞士佛教教會)(統一後,只有越南佛教教會才採用教會,其他宗派就改成系派)。
越南佛教教會的法主釋德潤長老批准越南佛教界的行動綱 領,此綱領為所有佛教宗派的合作和和睦,為更好地傳播佛法以便最廣泛地使世界知道越南佛教的特性,為建越南僧伽教育系統,以及發展越南佛教與世界上佛教組織的友 誼,亦為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1984年、1992年、1996年,胡志明市、河 內、順化市先後建立了佛教學院。其目的是訓練新一代的有良好素質的僧生、尼生,以使他 們能有效地服務於越南佛教教會和國家的各種活動。三院的學制均為四年,教學內容包括內典和外典的課程, 外典的課程按越南教育培訓部規定的越南語、歷史、哲學等大學教育課程,內典的課程是佛教協會規定的佛學課程。僧生和尼生受教佛學的三個主要內容:原始佛教 (Theravada),一切有部(多元實在倫)(Sarvastivada)和大乘佛教(Mahayana)。
學生學習四年期滿,考試合格者獲得越南佛教界內部承認 的學士學位,稱“佛學舉人”。目前三院的學歷已得到緬甸、斯里蘭卡、印度等國家大學 的承認。畢業的學生一到這些國家就能攻讀碩士學位。中國學校也承認這個文憑,但要通過漢語水平6級到8級 考試才能入學。畢業的學生也可以繼續在國內或國外深造,以便成為越南 佛教研究院(於1989建立)的研究員。胡志明市佛學院創立於1984年, 從1984年至1997年共有394名僧尼畢業,正在準備畢業論文的僧尼有287人,目前有120餘位僧尼在印度、法國、日本、斯里蘭卡攻讀佛學碩士、博 士學位。 20餘位僧尼在中國的廣西、河南、成都、福建等地的大 學留學(學習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哲學等)。到2001年9月份,有四個越南比丘尼將正式在廈門閩 南佛學院深造佛學。這標誌著中越兩國佛教的友好關係。
此外,越南還在胡志明市、巴地一頭頓省和芹苴直省三地 設有3所佛教大專學院,在31個省市辦有佛教基礎學校。佛教基礎學校的僧尼除了修學佛學課程之外,還修學普通 中學課程,畢業後可以報考佛學院及國民教育系統的大學。因此很多佛學院僧尼同時也在各大學上學,畢業後同時持 有國民教育系統的大學學位及佛學院授予的學位。
越南佛教界目前有近200名佛學博士分佈各地弘揚佛 法,兩年內還將有50名博士畢業回國從事佛學教育及研究。
越南佛教教會還設有一所佛學研究院。院長是60年代在印度獲得博士學位的釋明珠長老。副院長二人,一是釋善超長老,負責越南佛教部門;二是 釋善珠長老(在竹林禪院,法國),負責世界佛教部門。
作為越南佛教教會活動的新領域,越南佛教研究院的責任 著重於闡明佛教教義。強調對佛法的創新與傳播和新時代社會與科學的進步相一 致。它還盡最大的努力拓寬世界佛教的活動。推廣越南佛教文化與世界其它國家的佛教文化相互交流。
另有其它部門,如佛教僧事部、教育部、弘法部、國際 部、慈善部、文化部等。此外,有翻譯和出版越南文大藏經(佛教三藏經典:經、 律、論)的委員會,龐大的翻譯出版工作包括將巴利文、英文和中文的佛教經典翻譯成越南文,同時出版越文的三藏經典。譯經印經的工作早在1991年就已經開始,這浩繁的工 作將花近二十年的時間完成。
至於所提的世界活動,越南佛教教會(VBS)的代表出 席了第六和第七屆亞洲佛教和平會(ABCP),會上釋明珠博士長老被推選為亞洲佛教和平會的副主席和越南亞洲佛教和平會國家中心的主席。 1984年越南佛教教會代表出席了在新德里召開的圓桌 會議。值得一提的是,越南佛教教會和越南亞洲佛教和平會國家 中心於1985在河內主辦了亞洲佛教和平會執行理事會議和國際秘書會議。 1986年,國際和平年,主題“佛教與和平”的研習會 在河內和胡志明市召開。
最近幾年,許多越南佛教教會代表出席了在世界各地如印 度、斯里蘭卡、日本、澳大利亞、羅馬、法國、台灣等地舉行的研討會或會議。
目前,越南佛教的主要修行法門以淨土為主,禪宗次之。安居時,僧尼們集中到當地幾個大寺共同修學;安居後, 舉行以省為單位的傳戒法會,但要向越南佛教教會申請。
現在,全國75%的人受過佛教教育或影響,60%的人 信仰佛教。目前越南全國約有出家僧尼32000多人。僧階制度管理遵照越南佛教教會規定:(1)行者:正式 出家前的考驗和鍛煉階段,1到3年;(2)沙彌、沙彌尼:1到3年的考驗和鍛煉階段後才受沙彌戒;(3)大德、師姑:遵守沙彌戒3年才受比丘戒; (4)上座、尼師:戒臘滿20夏、40歲以上的僧尼;(5)和尚、尼長:戒臘滿40夏、60 歲以上。
目前,越南寺廟有14400餘座,其中有13300座 北宗寺院、500座原始南宗和高棉南宗寺院精舍、300座乞士精舍,還有100 精室、200念佛堂(12) 胡志明主席曾說:“佛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有益於國家 和社會。”在歷史上,越南佛教界積極參加越南民族解放事業和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現在又積極投身於慈善事業,為社會的穩定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因而越南佛教得到了 越南政府的積極支持。
經過長達二十個世紀的歷史長河,越南佛教已經與國家的 命運緊密相連,無論它是興還是衰,佛教在傳入越南的早期,越南佛教徒就已經接受了佛教慈悲、愛、忍耐和同情的思想,因而越南佛教能跟其它宗教和平共處 2000多年。一方面,一代代的僧士,居士——“知名的和不知名 的”,善巧地使用各種方便參與貢獻,使之成為唯一的有著越南方式的和習慣的豐富多彩的越南佛教;另一方面,越南佛教對於越南的文化、藝術、音樂、建築 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越南佛教已成為越南人生活中的一個不可 缺少的部分。
  附錄:
附錄一:中國禪宗傳到越南的表圖
  菩提達摩初祖
  (?~528)
  慧可二祖
  (487~593)
  僧璨三祖
  (?~606)
  道信四祖
  (580~651)
  毘尼多流支禪師
  (?~594)
  弘忍五祖
  (601~674)
  法賢禪師(越)
  (?~626)
  慧能六祖
  (580~651)
  神秀禪師
  (606~706)
  南嶽懷讓禪師
  (677~744)
  清源行思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
  (709~788)
  希遷禪師(700~790)
  百丈懷海禪師
  (720~814)
  道悟禪師
  天然禪師
  惟儼禪師
  黃檗希運禪師
  靈祐禪師
  (771~853)
  無言通禪師
  (?~826)
  崇信禪師
  曇晟禪師
  臨濟義玄禪師
  (?~867)
  慧寂禪師
  (804~890)
  感誠禪師(越)
  (?~860)
  宣鑑禪師
  良價禪師
  草堂禪師
  李圣宗(越)
  附錄二:毘尼多流支禪派
  第一代: 法賢禪師(?~626)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清辨(?~686)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定空禪師(730~808)
  第九代: 通善禪師。
第十代: 羅貴安禪師(852~936)、法順禪師(914~990)、摩訶禪師
第十一代:道者禪師(900~977)、崇範禪師 (1004~1087)
第十二代:萬行禪師(?~1018)、定慧禪師、慈道 行禪師(?~1115)、明空禪師(1066~1141)、持缽禪師(1049~1117)、純真禪師(?~ 1101)
第十三代:惠生禪師(1063)、禪岩禪師 (1093~1163)、本寂禪師(?~1140)
第十四代:慶喜禪師(1066~1142)
第十五代:戒空禪師、法融禪師(?~1174)
第十六代:真空禪師(1045~1100)、智禪師、 道林禪師(?~1203)
第十七代:妙仁尼師(1041~1113)、圓學禪師 (1053~1116)、淨禪禪師(1121~1193)
第十八代:圓通禪師(1080~1151)
  第十九代:依山禪師(?~1213)
  附錄三:草堂禪派
第一代: 李圣宗、般若禪師、遇赫禪師
第二代: 吳益禪師、紹明禪師、定覺禪師
第三代: 都武、範音、李英宗、杜都
  第四代: 張三藏、真玄、杜常
第五代: 海井、李高宗、阮識、範奉御
  附錄四:無言通禪派
  第一代: 感誠禪師。
  第二代: 善會禪師。
  第三代: 雲峰禪師。
  第四代: 吳真流匡越太師。
  第五代: 多寶禪師。
第六代: 定香禪師、禪老禪師。
第七代: 圓照禪師、究止禪師、明心禪師、寶性禪師、廣智禪師
第八代: 悟印禪師、滿覺禪師、通辯禪師。
第九代: 寶監禪師、道慧禪師、空路禪師、本淨禪師。
第十代: 覺海禪師、淨空禪師、大捨禪師、信學禪師、長原禪師、 靜力禪師、智寶禪師、明智禪師、淨戒禪師、願學禪師。
  第十一代:廣嚴禪師。
  第十二代:常照禪師。
第十三代:神儀禪師、通禪大士、智通禪師。
第十四代:息慮禪師、現光禪師。
第十五代:應順王居士、道圓圓證。
  附錄五:竹林禪派
  常照禪師
  神儀禪師
  通禪大士
  智通禪師
  息慮禪師
  現光禪師
  應順王居士
  道圓圓證
  大燈國師
  陳太宗
  逍遙福堂
  惠慧
  慧忠大士
  石頭
  宗鏡
  陳仁宗初祖
  法鼓禪師
  寶發禪師
  法螺禪師二祖
  密藏禪師
  寶剎禪師
  法幢禪師
  境輝禪師
  玄光禪師三祖
  桂堂禪師
1. 梁慧皎撰《高僧傳》:“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於交趾。會年十餘歲。二親並終。至孝服畢出家。
2.《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時,江東佛法未盛,乃立 志東遊弘法。於赤烏十年(247)抵達建業,建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吳人初見沙門,疑為矯異,上奏吳主孫權。孫權詔而問之,師答以阿育王建 八萬四千塔之因緣。王不信,師乃歸廬。與其徒共潔齋,並置銅瓶於案上,焚香禮拜,祈願舍利感應。三七日後終感得舍利,孫權嘆 服之餘,乃發心建塔。由於系首次在江南建寺,故稱建初寺。並稱建佛寺之地為佛陀裡,江南佛法因此興起。
  3.慧皎撰《高僧傳》卷第九。
4.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又奉敕令往交趾採 藥。於時交州時屬大儉人物餓飢。於日日中營辦飲食救濟孤苦。悲心內結涕泣外流。時人號為常啼菩薩也。”
5.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曇潤法師。洛陽人 也。漸次南行達於交趾。住經載稔緇素欽風。泛舶南上期西印度。至訶陵北渤盆國遇疾而終。”
  6.看附錄一。
  7.看附錄二。
  8.看附錄四。
  9.看附錄三。
  10.看附錄五。
11. 在越南把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叫北宗、南宗佛教。
12. 這些數目,可能還高,因統計還沒完畢。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