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五百菩薩走江湖3
聖嚴法師
22/12/2017 06:3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從佛教史傳的記載所見,知道四祖道信(五八-六五一年)曾經在廬山大林寺住了十年。有一段時間逗留在南方參學,應該和南朝佛教的「三論宗」及「天台宗」是有過接觸的,這和他後來弘揚的禪法是有關係的。四祖到黃梅的雙峰山,開創四祖寺,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才圓寂,五祖弘忍也就在那個時候投入他的門下,參學悟道的。當時雙峰山的道場,究竟叫做什麼寺,不太清楚,據說就叫「雙峰寺」或者「正覺寺」。

二五、禪宗四祖的正覺禪寺
  
  十月十二日,星期六。天晴。
  
  今天早上五時起床,五時半早餐,六時半即登車前往湖北省黃梅縣的四祖寺。它的位置是在縣城以西十五公里處,破額山的山腳下。我們原本計畫要先訪五祖寺,再訪四祖寺,但由於五祖寺在城東十二里處,和四祖寺是相反的方向,而當天我們又要趕四個省的行程,即從江西進入湖北、經過安徽、再到福建,時間非常緊迫,因此無法兼顧。由於四祖是在五祖之前,所以我只有接受旅行社的建議,越過五祖寺,而僅參訪四祖寺了。對我來講,這兩個寺其實是同等重要的。
  
  當我們進入湖北省的邊界之時,五祖寺的方丈見忍法師,以及湖北省佛教協會的正慈法師,都已在九江的橋頭迎接,後來還一直把我們送過湖北省的邊界而進入安徽省。見忍法師只有三十多歲,非常年輕優秀,雖然我們沒有去五祖寺,但是我們要送的紀念品和禮物,就由見忍法師在四祖寺代表接受,也可算是彌補了一些遺憾。
  
  從佛教史傳的記載所見,知道四祖道信(五八-六五一年)曾經在廬山大林寺住了十年。有一段時間逗留在南方參學,應該和南朝佛教的「三論宗」及「天台宗」是有過接觸的,這和他後來弘揚的禪法是有關係的。四祖到黃梅的雙峰山,開創四祖寺,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才圓寂,五祖弘忍也就在那個時候投入他的門下,參學悟道的。當時雙峰山的道場,究竟叫做什麼寺,不太清楚,據說就叫「雙峰寺」或者「正覺寺」。
  
  雙峰山,原名破額山或破頭山,又名西山,位於大別山主峰前沿,總面積八平方多公里,海拔一千多公尺。唐朝詩人柳宗元就曾寫過一首名為〈破額山〉的詩。後來因為禪宗把道信尊為第四祖,所以又稱它為「四祖寺」的四祖山。四祖寺創立的年代,據說是在唐高祖武德七年(六二四年),而據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的推測,道信住在雙峰山的年代,大約是西元六二至六五一年之間,也就是唐高宗武德三年至唐高宗永徽三年期間。
  
  我們從禪宗史上知道,五祖弘忍的道場是在黃梅,其實四祖山也在黃梅。不過破額山或雙峰山,是在黃梅縣城之西,所以稱為西山;五祖山是在黃梅縣城之東,所以稱為東山。因此稱道信所弘的為西山法門,弘忍所傳的為東山法門。他們兩人的法門,雖然同為六祖以前的「楞伽師資」,也都是依據達摩祖師從印度帶來四卷本的《楞伽經》為禪學思想的中心。可是,四祖和五祖師徒兩人之間的禪法,仍然有些不同的特色。這一點,我們可以將四祖所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和五祖所寫的《修心要論》對照著讀,便可明白。他們兩代之間,既有一貫性,也各有特色。不過東山法門就是繼承著道信的思想、觀點,所以《入道安心要方便門》也是五祖弘忍所服膺的。
  
  我們到了雙峰山下,再穿過一天門、風棲橋、龍鳳塔、二天門、靈潤橋,接著就見到四祖寺的三門了。它是由青白石條砌築而成,高七八公尺,寬六六公尺,十分雄偉壯觀。門楣上有一塊金字匾額,是趙樸初所寫的「四祖正覺禪寺」,該寺方丈是我們已在廣州光孝寺拜見過的本煥長老,當天則是由現年五十二歲的監院堅光法師和知客印悟法師出面接待。同時在這兒我們也見到了本煥長老的祕書印順法師,他是武漢大學畢業,在光孝寺已經見過一面,而今天是特地趕到黃梅來接待我們的。因為本煥長老年事已高,不再問事,現在四祖寺實際的方丈就是堅光法師。他們以隆重的禮節,捧著香案,列隊在大門外迎接。
  
  因為該寺依山而建,逐步向山坡上延伸,所以從天王殿到大雄寶殿,一進比一進高。大雄寶殿是採用現代化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材料,但外貌還是宮殿式的,雕樑畫棟,重簷琉璃瓦,共有七大開間,進深五間,前後有走廊,大的柱角三十六根,建築面積達八百六十五七平方公尺,高十八七公尺,寬三十四一公尺,長二十五七公尺,規模雄偉,有全國性大叢林的格局。  

我在大殿上香禮佛之後,堅光法師就由印順法師及見忍法師陪同,向我們致歡迎詞。我到了四祖寺,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因為我在指導禪修時,常用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同時我很早就知道,中國禪宗寺院生活真正的開創者,應該是從四祖道信開始。因為在這之前,菩提達摩、二祖慧可,乃至三祖僧璨,並沒有形成聚居一寺的僧團生活。早期的中國禪者們,都是一人一室,或者一人住一個精舍,或者是居無定所,過著隨遇而安、木食澗飲的生活,並沒有固定的場所成就許多人來群居禪修,也沒有辦法培養出大批的禪修人才。
  
  直到四祖道信開創了雙峰山的東山門庭,才形成了一個類似佛世的大伽藍。依據《續高僧傳》卷二十的附傳所說,四祖道信「自入山來,三十餘載,諸州學道,無遠不至」;又說在他圓寂之時是「山中五百餘人,並諸州道俗」;另外在《歷代法寶記》也說:「信大師大作佛事,廣開法門,接引群品。」可見當時在道信的雙峰山道場,已經是一個五百人共修的大僧團,這在以前的中國,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至於他們的生活,似乎並不是靠著朝廷的接濟和信徒的布施,而是採取自耕自食的方式。所以大陸在一九九四年冬天,於黃梅召開的「禪宗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學者專家們曾提出了一個看法。他們認為禪宗的叢林,應該是初創於道信,形成於弘忍,發展於惠能,而農禪並重的修行制度也是由道信開創的。五祖弘忍在雙峰山道信門下的時代,就是白天帶頭勞作,晚上潛心禪修。像這樣的論點,雖然並沒有多少直接資料可為佐證,但似乎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我認為道信的禪風,已與早期中國獨處隱居式的禪者,大不相同。這也正是今後世界佛教的禪修團體,必須思考的生存之道。
  
  我們來到該寺的主要目的,是禮拜四祖的紀念塔及四祖洞,可是因為它位於寺院西北的山崗上,步行要二十分鐘,因此來不及仔細參觀寺院的各殿,便跟著團體,從一條羊腸小徑爬上了山坡。我畢竟年紀大了,爬一段就休息一陣,一共休息三次。每次回頭看到四祖寺的建築群,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它包括了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祖師殿、禪堂、客堂、藏經樓、鐘鼓樓、方丈室、齋堂、僧寮等。
  
  祖師塔現名為毗盧塔,俗稱慈仁塔,或真身塔,據說是建於唐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年)。雖然經過不知凡幾的興毀,它的塔基據說還是原物,而它現在的形貌,是一個四方形的單層塔,塔身是青磚仿古結構,塔高十一公尺,塔基面闊十公尺,進深也是十公尺。不論從它的頂、門、牆、柱、樑、椽等來看,都很有古建築的藝術價值。
  
  這座塔的頂端砌有三個大小不同的青石塔頂,塔的四方上部,有磚雕的「迦毗羅國誕生塔」、「摩迦羅園誕生塔」、「迦盧國轉法輪塔」、「舍己國現神通塔」等字樣。而塔中所供的塑像,也不是四祖道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因供著毗盧遮那佛,所以稱為毗盧塔。不過當地人告訴我說,那就是四祖道信的紀念塔。
  
  我去禮塔的時候,是由五祖寺的見忍法師陪同,回程時他慈悲體量我年老體衰,正好塔旁有一輛沿著山路上行的小型汽車經過,他就請我坐了上去,代步下山,並且由他付了車資。不過,雖然省了步行,卻並不舒服,因為那條路根本不像車道。當我們繞來繞去地回到四祖寺的三門時,跟我同時下山而採步行的團員們,竟然先我到了寺前。

 

 至於四祖洞,尚在四祖塔的後方山上,許多團員上去禮拜了向我報告。可惜我已無法上去,一則體力不濟,再則時間不夠,深覺遺憾!
  
  從祖塔回到寺內後,接著就去祖師殿禮祖。該殿門框的左右兩側有一幅對聯寫著:「道德超人群,闡般若融禪教;信念源佛祖,創叢林度眾生。」兩邊柱上也有幅對聯寫著:「正大光明,弘揚聖教,廣度有情;覺性自如,闡述禪法,直指明心。」法堂的對聯則寫著:「法門龍象,弘教降魔眾;堂中獅吼,音聲震大千。」
  
  既然來到了黃梅,是不是真的有黃梅樹呢?果然庭院中有一棵枝葉茂盛的古梅,它的標示牌告訴我們,此樹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樹齡。另有一棵名為「雲柏樹」的古樹,它全身上下沒有一寸樹皮,而它的樹冠卻像是一朵綠色的雲彩,停在一株拔地而起的枯木頂端,傳說那是四祖親手所栽的古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四祖寺看到幾項規約,可供參考,茲錄如下:
  
  (一)常住規約:
  
  為弘揚佛教文化,傳承祖師道場精神,恪守「六合」,特制定本規約,希望大眾師共同遵守。
  
  1.本寺遵依佛制,半月誦戒,每星期間講四分律二次,及菩薩戒一次,以便遵行。
  
  2.本寺僧伽,概不出寺應赴經懺,其有延生薦亡及襯錢之名,得就本寺,否則不共住。
  
  3.本寺僧伽,均須遵守佛戒,及本寺各項規約,如有犯根本大戒,及夜不歸宿者,不共住。
  
  4.本寺僧伽,若有私吃葷、酒、看戲、吸菸者,不共住。
  
  5.本寺僧伽,如有鬥爭是非,破口漫罵,打架鬥毆者,惡意傷人者,不共住。情節嚴重者,交司法機關處理。
  
  6.本寺僧眾,出入須到客堂告假銷假,若在外放逸,經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7.早晚二時課誦、應供,要威儀整齊。不肅者,罰,經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黃梅縣四祖正覺禪寺客堂
  
  二○○二年二月一日
  
  (二)財務制度:
  
  為加強叢林統一制度,規範管理寺院經濟更好的完善收支等各項事務,特立如下制度:
  
  1.財金要做到日清月結,現金盤存。平衡表數相符。
  
  2.開支費用要經當家師、客堂執事會,通過批准,方可開支。
  
  3.開支發票,要有事由經過、經手人、日期、無事由經過不得報銷。(杜絕打白條)
  
  4.開支發票,要經當家師簽字同意,方可報銷。
  
  5.出差不能租車(財經存款,公傷事故除外)。其它事由,個人出差車費,不得報銷。
  
  黃梅縣四祖正覺禪寺常住
  
  二○○二年二月一日
  
  (三)客堂制度:
  
  為完善叢林規約,執行祖師道場遺風,管理好客堂的日常工作,特擬定如下制度:
  
  1.客堂是寺院的形象,其自身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便行使職權,做好典範。
  
  2.客堂應做好當日的各項寺務安排,客堂每日須有當值知客,做好接待,安排寺務等工作。
  
  3.來寺掛單僧伽,須持三證(身分證、戒牒、寺院證明)方可掛單,沙彌須持身分證、出家寺院證明方可。
  
  4.來往居士、信眾,如須留宿、用餐者,應到客堂登記,客堂應開出收據交典座或寮元師方可。
  
  5.僧人起單,客堂執事應到客寮進行清單,做好迎來送往。
  
  6.凡來參觀、旅遊人,一律不開支紀念品,來客付有招待費、茶款,由客堂及時開好收據,交給付款人。
  
  7.有其它食物,客堂可實行臨時通知。
  
  黃梅縣四祖正覺禪寺客堂
  
  二○○二年二月一日
  
  (四)請假制度:
  
  出家應以寺為家,不應多請假,按〈金山寺規約〉無公事私走檀護家,及本俗家者,定非潛修人,即令出院。結合本寺實際,可以通融,有大事者可以請假,但必須按本制度行事:
  
  1.外省僧人,在本寺常住者,滿八個月後可以請假,但不能超過半月,每年的假期總和,不能超過二十天。
  
  2.本省外縣的僧人,超過二百公里以外的,按外省同假。
  
  3.在二百公里之內的,每次假期不能超過七天,每年共計假期不能超過三十天。
  
  4.職事離寺一個月者,自行免職,超過兩個月以上者,不算常住僧人,要住另行掛單。
  
  5.無論任何人,離寺半月以上者,本月不發給月單。
  
  6.以上制度,望各位自覺遵守,客堂應記好假期登記。
  
  黃梅縣四祖正覺禪寺客堂
  
  二○○二年二月一日
  
  (五)學習制度:
  
  為貫徹全國全省宗教工作精神,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發揚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提高僧才素質,學習以政治、寺院管理及佛教教務活動等各項為主題,特立如下制度,望共同遵守:
  
  1.本寺為造就弘揚佛法,講經研論,及宗教儀軌,特設立學習課堂。
  
  2.常住僧眾,應以自覺學習為己任,其誦經齋法一如平日。
  
  3.每星期二、五到課堂學習常住布置的課程。
  
  4.僧眾除要學習政治、佛學、書法外,還應自修根本的參禪、念佛及經咒等。
  
  5.其他未盡事宜,隨時由常住執事會修正。
  
  黃梅縣四祖正覺禪寺客堂
  
  二○○二年二月一日
  
  (六)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待客以至誠為供養。三門以耆舊為莊嚴。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理。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二六、未上五祖山,去到三祖寺
  
  按照道理,訪問了四祖寺,就應該去拜訪五祖寺的。因為五祖弘忍(六一-六七四年)在雙峰山親近四祖道信,大概有三十年的時間,道信去世之後,他就在雙峰山之東的憑茂山,建立了五祖寺。這也是一個大僧團,甚至超過了四祖的道場。根據《傳法寶記》的記載說:
  
  既受付囑,令望所歸,裾屨湊門,日增其倍。(二)十餘年間,道俗受學者,天下十八九,自東夏禪匠傳化,乃莫之過。
  
  例如六祖惠能和神秀呈偈顯悟境高下的故事,就發生在五祖寺;六祖得法之後,便連夜逃往嶺南的故事,也是發生在那裡。
  
  五祖寺的憑茂山,海拔八百多公尺。最盛的時期,有僧侶一千三百多人。當然它也是經過歷代的興廢滄桑,最後一次是在清朝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和四祖寺一樣,毀於太平天國之亂。從一九八六年開始,漸漸修復,根據資料所知,現有大雄寶殿、五祖真身殿、五祖生母殿,觀音殿、毗盧殿、祖堂、天王殿、六祖殿、地藏殿、禪堂、客堂、齋堂、方丈室、長春庵、鐘鼓樓等。
  

現任方丈見忍法師,一九六六年出生於湖北天門市,一九九年在武漢歸元寺出家,一九九四年到五祖寺擔任監院,經過他的整頓,目前該寺已是全國聞名。我們這趟無緣前往,記其大概,以資誌念。
  
  我們這一天在四祖寺分兩批過堂,用了午餐,即登車前往安徽的潛山縣。目的地是位於天柱山風景區的三祖僧璨大師道場,名為「乾元禪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首先到了潛山縣縣城的市區,我們整個車隊通過的路線,幾乎每個街口都有兩位交通警察在管制交通,以及照應我們的安全。不久,天柱山的大三門已出現眼前,上面懸掛著歡迎我們蒞臨的長幅紅布條,我們以為應該快到三祖寺了,結果還要車行將近二十分鐘,才真正的抵達三祖寺。乾元禪寺的現任方丈是九華山佛學院院長藏學法師,今年三十三歲。為了歡迎我們,九華山佛學院的三十多位學僧,還特別坐了三個多小時的車子前來此地。
  
  三祖寺位在天柱山的山麓,是在一個拔地而起的小山峰上,依山而建,幾乎沒有腹地平台。我們從三門被迎請進入寺內,先到了三門殿,然後就登上了陡直的石階。我們為了之後還要趕到合肥乘飛機前往福州,時間有限,所以在該寺只有三十分鐘可以逗留,以至於這批年輕的法師把我連拖帶拉,帶上了該寺最高處-祖師殿前的廣場。因為爬坡太陡且急,幾乎把我累得暈倒了,後來藏學法師想到一個辦法,讓我坐在椅子上,由三位二十多歲、個兒高、力氣大的學僧,把我抬了上去,使我感到滿狼狽的。我一向不怕步行也不懼登高,此時就是拼不過年輕人,因此我向這位方丈講,以後接待像我這樣年齡的老人家,最好不要這般急。
  

其實他也是無辜的,要說抱歉的應該是我,因為他們為了我們的來到,已經準備很久了。該寺的僧俗四眾以及地方官員,同心協力以最隆重的禮節接待我們。譬如說,除了天柱山大門的那幅歡迎紅布條之外,在三祖寺還有三幅歡迎的紅布條,分別懸掛在三門殿、大雄寶殿、祖師殿前,其他道場是沒有如此多的。他們也準備了好多的禮品送給我們團員,最足以紀念的是一把精美的摺扇,扇面是藏學法師的題字。這位法師雖然年輕,可是在我一九九六年訪問九華山時,他就已在佛學院擔任教務的工作,所以非常的優秀,對我也極其恭敬。
  
  當我被抬到祖師殿的塔院門前時,有一位年輕的比丘,非常安詳恭敬的站在門邊迎接,海青的衣擺在風中輕微的飄動,而他全身上下,倒像是一尊塑像,或者像是入了定的樣子。這個畫面讓我感到滿心歡喜,在三祖寺竟有這麼威儀的年輕比丘。
  
  我們到了後山的祖師殿前,雖然已經沒有時間,除了還是請我開示外,藏學法師和潛山縣的縣長韓冰先生,也分別致詞,表示歡迎。好在另外有一條汽車道路,可以從三門繞道到祖師殿,所以當我們離開之時,就不需再沿舊路拾階而下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從前三門進去呢?理由很簡單,去三祖寺攬勝進香,當然要一個殿一個殿的走上去。如果不是為了趕時間,能夠從從容容在該寺瀏覽半天,那實在是一個非常幽靜而莊嚴的佛門勝境。
  
  據說三祖寺始建於梁武帝時代,開山祖師是當時的一位神異僧寶志禪師(四一八-五一四年)。到了隋代,三祖僧璨禪師來到此處,將它發展成一個禪院。有關僧璨的歷史記載,資料不多,連《續高僧傳》也未記錄,不過卻在《隋書》卷五十七等處,見到了一些蛛絲馬跡,說他在隋文帝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年)度了沙彌道信之後,就去了廣州惠州府的羅浮山,接著又轉到公山,最後圓寂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六六年),歸葬於現在三祖寺的後山。到了唐玄宗天寶四年(七四五年),舒州別駕李常素仰三祖宗風,取三祖真身火化,得舍利三百顆,並為之建塔。唐肅宗時代(七五六-七六一年)敕該寺名為「乾元禪寺」。唐代宗大曆三年(七六八年),朝廷諡號為「覺寂塔」,現把這座塔的歷史碑文抄錄如下:
  
  覺寂塔在山谷寺(亦名三祖寺)內,通稱三祖寺塔。唐天寶乙酉年(公元七四五年)舒州別駕前河南少尹李常經始建,丙戌中成(公元七四六年),唐大歷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夏四月,揚州牧御史大夫張延嘗,奏請朝廷得冊,號塔曰覺寂塔。唐武宗會昌間滅佛法,塔毀。唐宣宗大中初,塔復制。明嘉靖癸丑年(公元一五五三年)塔院僧了瑩,募緣重修,至庚申年(公元一五六年)乃獲落成。明萬曆戊子年(公元一五八八年)十月,又修理了塔頂。現在的塔,塔剎是宋乾道八年四月以生鐵鑄成。塔體為重修時以磚石砌成。該塔五層八方,塔頂八向繫鈴。風動鈴響,其聲悅耳。斗栱布局嚴謹,塔壁鏤有佛像。各層外有磚砌環衛,內有台階可登。外旋中空,出入相制。一九八一年九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儘管三祖的事蹟我們知道得不多,但是這座三祖寺內,倒有不少古蹟和歷代名人的題刻。例如「三祖山摩崖石刻」,現在還存有十一幅,其中有宋朝的黃庭堅、明朝的御史大夫李元陽等手跡;還有「山谷流泉摩岩石刻」;因為三祖寺又名山谷寺,現存題刻三百餘幅,包括唐朝的李翱、李德修,宋朝的蘇東坡、黃庭堅等,其中內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共有六幅。
  

 歷代曾任三祖寺住持的禪師並留有記錄者有十多人,在一九八一年以後,先後擔任三祖寺方丈的,則有覺開、恆願、寬康、宏行,直到現在的藏學。從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的十年之間,該寺先後修復和重建的殿堂,從大門開始的中軸線上,有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祖洞、寶宮殿、塔院門、無樑千佛殿、覺寂塔、祖師殿和藏經樓;在中軸線的兩旁,有東西寮房、五觀堂、法堂、尊客堂、無相門、海會堂等建築群,總建築面積七千多平方公尺,耗資一千一百多萬元人民幣。現在寺內除了有一尊重達十噸的漢白玉釋迦佛像之外,另有各重一噸的漢白玉迦葉像、阿難像,還有銅鑄的釋迦太子像,以及千手觀音、彌勒、韋馱、達摩、慧可、僧璨、寶誌等像,各重約三百公斤到五百公斤;此外歷代住持的墓塔二十九座,碑刻十七塊,藏經樓藏有「龍藏」二部。可見今天的三祖寺在大陸安徽省來講,已是甚具規模且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剎。
  
  我在三祖寺感受最深的,是因為《景德傳燈錄》卷三中的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是我在美國早期指導禪修時的講本,我幾乎已能夠背得出來。在我講出之前,已經有人把〈信心銘〉翻成了英文,文字相當優美,只有若干處會錯了意。於是我就參考那篇英文譯稿,重新對照原文,邊講邊譯,使我受益良多。後來有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把我英語翻譯的錄音稿整理編輯成書,書名為FaithinMind,出版之後,又被許多國家翻成不同的文字,出版發行。其中包括義大利文、德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荷蘭文、芬蘭文、波蘭文等,這都是我的意外收穫,也成了我英文講錄中的代表作。所以我來到三祖寺,除了瞻仰,就是感恩,雖然近代有的學者考證,認為〈信心銘〉不是出於三祖僧璨之手,而是四祖道信的另一傳法弟子牛頭法融所作(見於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一一四頁及一一五頁)。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三祖僧璨大師住過的,可以體驗一下當初三祖修行的環境。

二七、從合肥到福州
  
  我們從三祖寺登車出發之時,已是黃昏時分。從三祖寺到到合肥機場的路滿長的,它的距離相當於台北到嘉義,甚至更遠一些,預定二個小時三十分可抵達。雖然我們行駛的都是高速公路,而且中途沒有休息,結果還是超過了一個小時,直到晚間九時四十五分才抵達合肥機場。幸虧我們是包了三架飛機,所以還不致趕不上飛機。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參訪合肥當地的道場,可是安徽省佛教協會的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也是合肥明教寺方丈妙安長老,仍然帶著一位年輕比丘,由安徽省宗教事務局局長白泰平陪同,到機場照顧我們,並且分別送給我一份禮物。妙安長老送的是一幅菩薩畫像,白局長送的是一套安徽的名產,也就是古代讀書人必備的文房四寶,並且把我們帶到機場的貴賓室,一邊以盒飯代替晚餐,一邊等候登機。而他們當地佛教協會和宗教局的幾位法師和官員,也一直陪我到登機為止。從這一點讓我體會到大陸宗教局以及中國佛教協會,對於我們這趟佛教古蹟巡禮之行的關心,從上到下極為貫徹和用心,我們無論到哪一個定點,都會有相關單位的人員前來接應和照顧。
  
  不過從合肥到福州這段航程,還是發生了兩樁有驚無險的小插曲。第一樁是航空公司不讓我們登機,理由是他們沒有收到我們旅行社預付的包機費,可是亞星旅行社在此之前早已將款項付給航空公司的代理商了。因為航空公司沒有收到錢,說什麼也不讓我們登機,結果亞星只好臨時再以二十五萬元人民幣的現金重付,直到廈門,才把這筆錢又追了回來。第二樁則是我們的第二架包機起飛之後,約十分鐘就聽到機上廣播,說飛機出了些故障,必須馬上折回合肥機場;機上一百多位團員聽到消息後就一起念佛,平安回到合肥機場,換了飛機之後,再度起飛。經過這麼一趟折騰,抵達福州機場時,已是快天亮了。
  
  今天我們從江西的九江、湖北的黃梅、安徽的潛山、合肥,到達福建的福州。一天之間就走了四個省份,其中有江有湖,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奔走江湖,也無怪乎今天是全程中最緊張、最複雜、發生狀況最多的一段。

 

二八、福清市黃檗山的萬福寺
  
  十月十三日,星期日。晴。
  
  昨晚抵達福州的長樂機場時,福建省佛教協會祕書長本性法師,也是福州開元寺的住持,已經率領著當地的比丘、比丘尼和居士代表,拉著一長幅寫著「熱烈歡迎台灣法鼓山大陸佛教聖蹟巡禮團蒞閩參訪」的紅布條,在登機門的出口處等候我們。之後,他還一直陪著我們,直到我們離開廈門為止。
  
  當天上午,我們留在福州的福清飯店休息,等待各班次的包機陸續抵達。十一時三十分進午餐,十二時三十分登上大巴士前往福清市郊外的黃檗山萬福寺。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抵達漁溪鎮梧瑞村的黃檗山。此山距離福清市二十多公里,是在十二個群峰環繞之中,猶如一座蓮花。它和百丈山、雲居山的地形狀況非常類似,而這座寺院就是建於蓮台正面的山坡上,腹地非常寬暢。
  
  現任方丈是三十四歲的悲昇法師,他原藉山東,一九九年畢業於福建佛學院。該寺在一九八九年成立了黃檗山萬福寺修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由妙湛法師擔任,一九九年悲昇法師畢業之後,就被妙湛法師推薦擔任該寺的住持;但他直到現在,還謙稱自己是監院而不是住持,其實除了他之外,並無另外的住持。

 

當天他帶著監院道昌法師和該寺的僧俗男女四眾,捧香案列隊到總三門迎接我們。我下車之後,遠遠就看到三門上掛著一幅歡迎的紅布條,寫著「熱烈歡迎台灣法鼓山大陸佛教聖蹟巡禮團蒞寺參訪」。三門左旁有塊石碑,用金字刻著「黃檗山萬福寺」六個大字。接著經過三門殿、天王殿,而到了大雄寶殿。殿宇都非常的雄偉壯麗。天王殿的左右兩側,有兩座石塔;大殿的左右兩側,則有鐘樓、鼓樓。我們在大雄寶殿上香禮佛之後,就請悲昇法師為我們介紹該寺的歷史環境。
  
  隨後我也對我們的團員開示說︰黃檗希運是臨濟義玄的師父,我是臨濟法門的傳承者,當然是黃檗希運的子孫,而萬福寺自然也是法鼓山的根源和祖庭了。經我這麼一說,大家就對這個道場有了歸屬感,深覺自己不是客人,而是回家的遊子。悲昇法師雖然年輕,但是非常厚重而謙虛,他把我當成長老法師接待,並說曾在我的著作中獲得許多法益,就是缺少親近我的機會。所以他和我們之間,也都覺得不是外人了。
  
  隨後我們也參觀了大殿後面的藏經樓、法堂、觀音殿、禪堂,以及隱元禪師紀念園。
  
  目前全球共有三處黃檗山萬福寺。第一座就是我們訪問的福州福清市的黃檗山;另一處是在江西新昌縣的黃檗山;而在日本京都的宇治縣,也有一座黃檗山。至於福州這座寺院稱為黃檗山的原因,和希運禪師有關。據說黃檗希運出生於福建省,幼時到黃檗山出家;這座寺院原是振幹禪師於唐德宗貞元五年(七八九年)創建的。最初名為「般若堂」,經過八年之後,擴建為「建佛寺」。後來希運禪師回到此處,由於全山遍植黃檗樹,所以命名為「黃檗山」;希運在此,前後共住了十九年。
  
  那麼究竟什麼是黃檗樹呢?悲昇法師帶我到後山院中的山崁上,看到幾株兩丈多高的香椿樹,還有好多小株的香椿樹在旁邊。他告訴我說,所謂的黃檗就是香椿,我問他:「有沒有古代留下的黃檗樹呢?」他說沒有。因為這種樹,最多活不過一百年,樹身就會爆裂而死。我相信這個說法,我們所種的香椿,就是吃它的嫩葉,只要插枝就能活,很少看到一丈以上、比碗口更粗的香椿樹。因此它是藥用的植物,也是食用的香料,並不能作為建材。  

 首次在文獻記載中看到萬福寺的名字,根據資料,是在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年),相國葉文忠公奏請敕「萬福禪寺」四字匾額,接著在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賜藏經全套;明毅宗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年),請金粟密雲禪師任方丈;崇禎六年,費隱禪師繼其席;崇禎十年隱元禪師承其位。後來到清世宗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隱元禪師應日本長崎的崇福、興福諸寺的邀請,束裝率徒三十餘人東渡,七年後在日本京都宇治縣大和山,仿照福州萬福寺規模,開創了一座寺院,亦名黃檗山萬福寺。
  
  希運禪師出家後,覓師訪道曾先後到天台山、長安,後來因為有人啟示他應參訪懷海,於是他又前往江西的百丈山。得到百丈的印心之後,他來到江西新昌縣的鷲峰山,創建了一寺。因為他懷念幼年出家的道場,所以也把這座鷲峰山的新寺院稱為黃檗山萬福寺。他就在此鼓吹直指、單傳的心要,他主張:「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因此而被形容為「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在他一生中,主要弘化的道場,也就是江西的那座黃檗山。
  
  不過在唐武宗會昌二年(八四二年)的法難期間,河南節度史裴休,以及任官於江西洪州的鐘陵,曾把希運禪師接到洪州龍興寺(亦名為大安寺)。然後在唐宣宗大中二年(八四八年),裴休又把希運禪師迎到宣州宛陵的開元寺,為建大禪院,請師說法。最後,希運禪師於大中四年八月(八五年)圓寂於江西的黃檗山,留下了兩部文獻:《希運禪師傳心法要》以及《宛陵錄》。
  
  希運禪師的禪風對後來中國禪宗的影響非常深遠。他的弟子群中,如有臨濟義玄、睦州道明(陳尊宿)、千頃楚南,以及裴休等十多人,對後世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他圓寂後,唐宣宗皇帝敕號為「斷際禪師」。其實臨濟宗的禪法應該就是黃檗宗的禪法,只是到了臨濟義玄以後,門庭大盛,所以又開出了臨濟宗以及以下的黃龍及楊岐兩派。在我的《禪門驪珠集》內,有收集他的事蹟和語錄,例如他說「大唐國裡無禪師」、「擇菜去」、「噇酒糟漢」、「黃檗禮佛」,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公案。
  
  而日本的那一座道場,是因為隱元禪師不忘出身的根本,效仿希運禪師而創建的,所以也稱此道場為黃檗山萬福寺。這就是飲水思源,知恩報恩的精神。
  
  這也正是我要回到大陸去做佛教古蹟巡禮的出發點之一。不論是民族、宗教,對於淵遠流長的血統、文化和祖先的智慧,以及各種各樣的遺產,都必須要有認同和傳承的責任。所以佛教徒要到印度去做佛陀古蹟的巡禮;回教徒要去麥加朝聖;猶太人念念不忘耶路撒冷;羅馬天主教徒則希望去義大利聖彼得大教堂朝晉。而日本佛教徒的各宗各派,尋根探源都是到中國大陸,譬如說天台宗到浙江的天台山國清寺;密宗到中國陝西的青龍寺;唯識宗到西安的大興善寺;禪宗的曹洞宗要去南嶽的南台寺、江西洞山的普利禪寺,以及浙江的天童寺;黃檗宗就到福清的黃檗山。而且他們對於中國的祖師,特別是和他們的法源直接相關者,都非常的重視,除非已經找不到寺廟遺址,否則一定會一次一次的組團參拜。又如鑑真大師對日本戒律的開創和弘揚有重大貢獻,因此他們對於凡是鑑真大師在中國大陸到過的道場乃至地點,都被認為是他們的法源。
  
  由於日本黃檗宗曾經前來參拜祖庭,便特別在福清的黃檗山境內,建了一座隱元禪師紀念院。院中有許多棟建築物,其中的主殿,就是隱元紀念堂。堂中所供奉的隱元禪師塑像,是依據日本收藏的畫像複製好了送來的。此外,他們還對黃檗山做了若干捐獻,從他們所立的碑文可以看到,捐資興建的共有五項:(1)禪堂(選佛場)建築面積三百五十七平方公尺。(2)禪堂前後庭院綠化,面積九百平方公尺。(3)禪堂橫東司(洗手間),面積五十三平方公尺。(4)古黃檗山萬福寺塔院,面積三百一十五平方公尺。(5)費隱亭及四周綠化,面積八百一十五平方公尺。
  
  另外我們還看到了七塊碑文:日本黃檗宗訪問古黃檗祖山記;隱元禪師紀念碑;隱元禪師頌德碑;東渡僧人供養碑;隱元禪師詩偈二首碑;一座立碑上面寫著:「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聖地」,這座立碑是一九八九年由趙樸初居士所寫;以及重修古黃檗山萬福寺塔院碑記等。從這些紀念物的記載,可見日本人對於源頭祖庭的重視。
  
  我們中國人實在應該覺得慚愧,歷代祖師所建的道場,總是會被一次一次的破壞,而日本的古寺院則只有一次一次的修復,很少被徹底毀滅過。我真懷疑為什麼自稱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會如此的野蠻?除了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的所謂「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還有清朝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洪楊之亂,以及二十世紀中葉的文化大革命,都曾大大破壞毀滅了佛教的文物。這種狀況在日本,不是絕對不曾發生過,卻不會如此嚴重。所以我常常感歎,中國有人用智慧創造文化,也有人用暴力毀滅文化,這都是活生生的中國歷史。
  
  黃檗山的範圍實在很大,我參觀了庭院,拜了祖塔,又到了一座掛有一面號稱是世界最大銅鼓的黃檗亭。此時該山女眾學院的三十多位師生,正在亭前拍團體照。由於我的到來,所以也請我加入拍了一張合照,這讓他們感到既意外又驚喜。他們恭敬的合掌為我迎送,其威儀令人讚歎。

 

現任福清黃檗山住持悲昇法師,年紀雖輕,卻非常有心,當我回到美國之後,還接到他的一封信。因為那天我們來去匆匆,他沒有時間可以向我請教佛法,感到十分遺憾。這封信寫得非常誠懇,文字的修養也很有深度。玆錄如下:聖嚴老法師獅座下:
  
  拜讀示函,如飲醍醐,無任歡喜。
  
  法師譽滿寰宇,望重宗門,愚忝居黃檗法席,然所學所知,得益法師著作甚多,兩岸雖隔,然執侍左右之念未泯,公因緣會遇,得償夙願,千古欽式,舍師而誰,所遺憾者法師來去匆匆,未能多聆法要,尚祈法師慈悲,二六時中悅賜棒喝之音,以警昏昧,用開愚頑。愚尚有一願,乞法師玉成,望為本山書「黃檗」二字,以作鎮山之寶,忝增黃檗勝景,祖道情長,唯師為繼,黃檗鬱鬱,乞師恩滋。耑此恭頌法躬康宇,如意鈞安不肖悲昇百拜頂禮壬午十月五日
  
  讀了他的信,我感到非常慚愧,也覺得非常欣慰。慚愧的是,我回到祖庭,不但沒有任何貢獻,反而打攪了他們。我還記得很清楚,在全部的行程中,每個寺院都只有列隊迎接,而唯有這座黃檗山,除了迎接,當我們離開時還列隊恭送。男女兩眾的佛學院出家學僧,以及常住的住眾一百二十多人,分別穿著黃、黑兩海青,搭著衣,如此列隊迎送,一路上也只有這個道場。而悲昇法師來到黃檗山已經十六年,都是做著行政的工作,以及負責男女兩所佛學院的教育工作,在繁重的工作中他還能夠寫出如此情文並茂的信,實屬難能可貴。黃檗祖庭能有像他這樣一位真正的龍象人才,真的讓我欣喜。

二九、福州怡山的西禪寺  

  我們離開黃檗山,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抵達福州市西郊的怡山西禪寺。此寺的原任方丈是明暘長老,在去年卸任之後,由嗣法門人趙雄法師接任。他今年才三十四歲,一九八二年落髮,到該寺已經十四個年頭。他出生在福建省羅源縣,在明暘長老任方丈時,他就擔任監院,目前他也兼任福建省佛教協會副祕書長。當我們抵達該寺時,他也帶領兩序大眾,三十多位比丘,以及數百位信眾,穿海青、搭著衣,捧香案列隊在三門口拈香恭迎。大三門門楣上的匾額寫著「八閩名剎」,下面懸掛一長幅紅布條「熱烈歡迎台灣法鼓山大陸佛教聖蹟巡禮團蒞寺參訪」。

  穿過兩進丹墀,就進入了大雄寶殿。它的庭院很有特色,花草樹木整齊清潔。在大殿上另有一項特色,就是有一對銅鑄的十二、三歲高的童子像,分站在門內正中的內側,肩頭上各有一朵蓮花形狀的燭台,以及一支蠟燭形狀的電燈台,頂端就是亮著的燈泡。我問本性法師這是什麼像?他說不知道,就是蠟燭台,而且在福建省的各大寺院,都有這樣一對童子像,至於什麼出典,他也不清楚。
  
  這位年輕的住持非常優秀而有才華,他寫得一手極好的隸書大字。他送我的禮物就是親手寫的隸書對聯:「華雨禪心寂,松風鳥語清。」他也把這座古剎經營得清淨莊嚴,很有規模,特別是新建的「華嚴三聖閣」,更是壯觀雄偉,是該寺的一項特色。三聖閣創建於一九九二年,閣中供有銅鑄的華嚴三聖像,配以漢白玉砌成的底座,精美莊嚴。居中者為毗盧遮那佛像,連同佛光屏高十八公尺,重二十噸;兩側分別為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像,各重十五噸。
  
  此外還有五百羅漢堂,庭院中有座二十公尺高的白衣觀音大士立像,以及十五層六十七五公尺高的「報恩寶塔」,這都是在其他寺院沒有看到過的。當時雖已夜色朦朧,看來還是極為壯觀。
  
  該寺最老的古物,應該是一棵宋朝時候就有的荔枝樹,已是國寶。據說從明朝開始,寺僧每年會舉辦荔枝會,邀請地方人士前來啖荔,故每年從小暑至末伏,當地人有到怡山啖荔的時尚,留下不少啖荔的詩篇。
  
  西禪寺據說是創建於隋朝,未久,即廢塌。唐懿宗咸通八年(八六七年),從湖南長沙迎請百丈懷海的弟子大安禪師來此重建。他和黃檗希運、溈山靈佑是同門、同時代的人。此寺初名「清禪寺」,後改為「延壽寺」。到了五代的後唐長興四年(九三三年),又改為「長慶寺」;到了宋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年)敕號為「怡山長慶禪寺」。又由於福州城的東南西北四郊,各有一座禪寺,西郊的這一座,就被通稱為「西禪寺」。它雖然跟黃檗山是同時代,因為大安禪師之下傳承者不詳,所以這座寺院在歷史上也不是很有名,但由於它是一座古剎,廢了之後總還是會有人來重建的。
  
  該寺佔地兩百餘畝,一口放生池就有二十五畝。建築物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崇德堂、鐘鼓樓、祖堂、明遠閣、禪堂、念佛堂、丈室、新客堂、觀音閣、玉佛樓,以及前面所講的華嚴三聖閣、報恩塔、觀音立像,總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公尺。最尊貴的鎮寺之寶是康熙皇帝御筆所寫的《藥師經》,可惜我們時間不夠,沒有拜見。
  
  該寺最大的法緣和財源,主要是來自所屬的各分院,在中國國內有西湖開化寺、於山護國寺、觀音閣、塢尾頭陀寺、長樂文殊寺等;國外有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溫陵會館等。這些分院,歷來都是由西禪寺派出僧人常住管理。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以來,有一位西禪寺所屬的海外寺院住持談禪法師,聯繫廣大海外信徒,捐資上千萬,重修殿宇,對復興西禪寺祖庭,做了很多的貢獻。

  、接見貴賓、記者與關懷團員
  
  白天參訪了兩座道場,晚上抵達福州的西湖酒店,首先接見了福建省的相關官員,並且接受他們的晚宴招待。
  
  他們是副省長汪毅夫、省宗教廳廳長林文斌、副廳長雷斌、處長黃建東、省政府副祕書長張健、省國台辦主任梁茂淦、副主任陳玲,一共七人。他們並在西湖酒店十八樓,設素宴歡迎我們,除了他們之中的黃處長沒有入席,連我的隨同人員代表,一共是十六人。據說唯有高層的領導宴客,才會用到十八樓的會客室及餐廳;那一層樓雖然沒有長沙神農大酒店那麼寬大,但是布置得相當考究。副省長送我的禮物是福建名產,一隻絳紅色的漆器大花瓶,是國外許多人都喜歡的收藏物。
  
  在席間聽說,福建省內現有國家級的佛教寺院十四座,其他寺院一千多所,男女出家二眾的人數一萬兩千多名;對一個省來講,已經算是很多了。這可能是因為福建省位於東南沿海,特別是由福建移民到東南亞的華僑佛教徒很多,所以佛教在文革大破壞之後,顯得特別的興旺。

 

當晚的素席做得非常精緻而豐富,但由於我的身體狀況,沒有辦法享受這些佳餚。同時還有新聞記者等著採訪,所以在上到第三、四道菜之後,我就離席了。可是為了要跟我拍照,他們也忙著起座而暫停用餐。據說當我走了以後,因為主客不在,他們也很快就吃完了。想起來真是有失我做客的禮節,對他們感到十分抱歉。
  
  新聞記者有兩批。第一批是中國新聞社的資深記者,訪問我這一次大陸之行的感想,也問起了我所看到的中國大陸,是不是有宗教信仰自由。我說:「目前中國大陸有五大宗教受到政府的保護和支持,許多的佛教寺院也在陸續修復中。而在大的寺院中,多半設有佛學院和僧尼培訓班,我看到年輕一代的出家人,都很健康,也很積極。」後來我在美國的《世界日報》,看到了這一條新聞。
  
  另一位記者是海峽電台的廣播員,他希望我談一談兩岸佛教的關係。我說:「兩岸的宗教,特別是佛教,根源完全相同,台灣民間信仰及佛教,就是從福建省跟著一波一波的移民到台灣的。即使台灣被日本統治期間,又傳進了日本的佛教,但是日本的曹洞宗、臨濟宗、淨土宗,原來也都是從中國大陸傳過去的。所以對佛教徒來講,兩岸並沒有什麼隔閡。現在我們台灣所用的經本、課誦、唱念、禮儀、寺廟的制度、規約,都和大陸相同。」
  
  這一天晚上,我們巡禮團的各車人員,在旅館的餐廳、臥房等處,分成二十個小組,交換巡禮的心得;也就是這十一天以來,在行程中,對於同心同願、一師一門、心五四運動的練習和感受,至於未來應該要怎麼做,大家也提出了各自的想法。
  
  因為是分散在各個樓層的二十個場地,於是就先請施建昌菩薩調查清楚小組集合的所在,然後帶著我一處一處去慰勉關懷。因為大家都知道師父已經累了一天,還奔上奔下的來慰問大家,所以大家都感到驚喜、溫馨和感動。我花了一個多小時,幾乎都是在跑步,就怕跑不完二十個點,跑到後來,實在太累,只好不斷地念著觀世音菩薩。第一是怕太累了跑不動;第二是因為已經超過團員們聯誼的時間,擔心有幾個地方如果趕不及,他們就解散了。當我關懷結束之時,已經是深夜十一時。
  
  其實這一天我是很不舒服的,因為前一天的飲食不正常,所以我的腸胃不太適應。結果第二天一早起來,果真就有腹痛下痢的現象,連續了好幾次。我吃了幾小瓶泰國製的「五塔標行軍散」,後來又請侍者果耀把米炒焦了給我泡水喝,喝了以後總算沒有繼續惡化,而漸漸好了,可是總是感覺渾身酸軟無力。這一天結束後,連澡也不想洗,只想倒身上床,好好休息。

三一、閩侯雪峰山的崇聖禪寺  

  十月十四日,星期一。晴。
  
  早上七時三十分,從福州市登車進入閩侯縣,抵達雪峰山的崇聖禪寺時,已經是上午十時。
  
  這一座雪峰山橫跨閩侯、羅源、古田、閩清四縣,主峰海拔約九百公尺,古時因峰頂終年積雪,故名為雪峰。而現在只有冬天才能見到雪了。崇聖禪寺位於閩侯縣雪峰山的南麓,被稱為中國南方第一剎,所以在它的三門,有一幅對聯寫道:「此地出高僧,追數祖庭,閩中首剎;妙峰擬雪嶺,篤生宗眼,天下名山。」以形容這座寺院的重要性。
  
  我們到達之時,該寺的現任方丈廣霖法師,已率領四眾弟子,以大禮佇迎於外三門口,還為我獻上了鮮花花環。門額上豎寫著的是「崇聖禪寺」四字,門旁用兩張紅紙寫著黑字,一邊是「歡迎聖嚴法師」;另一邊則是「歡迎台灣的巡禮團」。在兩旁外側的門柱上,另有一幅對聯寫的是:「謁寺結淨緣,本來面目澄心現;尋幽得佳趣,當處風光著眼收。」
  
  我們被引導著經過天王殿,來到大雄寶殿,屋簷下也拉著一長幅歡迎我們的紅布條。上殿行禮之後,廣霖法師便向我們致歡迎詞,我也於致詞時說明了這所道場的開山祖師義存禪師,是石頭希遷法系之下的一位大善知識,他的師父是德山宣鑒。大家都聽說過「德山的棒,臨濟的喝」,他們兩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尤其義存系下的法眼宗,出過一位永明延壽禪師,對蕅益大師及我的影響很深。所謂禪宗的五家,除了臨濟、曹洞、溈仰三家,義存禪師之下就開出了「雲門」及「法眼」兩家,所以雪峰義存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  

接著廣霖法師陪我參觀了該寺的環境。先前,當我們的車隊像一條神龍,盤旋蜿蜒而上,穿梭在層層相接的梯田之間;進入寺內之後,環顧四周高聳的群峰,大的有十二座,小的高低起落有幾十個。該寺也有一點像黃檗山的萬福寺,好像是座落在蓮花城內的蓮蓬台上,環境非常幽靜,堪稱遺世獨立。
  
  崇聖禪寺的建築規模,十分雄偉,據說曾有過三座大殿、三座禪堂、七間齋堂。始建於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八七年),初名「枯木庵」,不久之後,徒眾漸多,便在離庵三百步處,另建禪居,那就是現在的崇聖寺。到了唐僖宗乾符二年(八七五年),皇帝敕名為「應天雪峰禪院」;唐僖宗中和二年(八八二年)敕賜義存禪師「真覺大師」號以及紫袈裟;唐昭宗乾寧元年(八九四年),閩王王審知篤信佛教,先後給該寺捐資,增建大殿、法堂、方丈室、寮舍,並重建枯木庵,開鑿放生池(因需人工萬餘,又稱「萬工池」,現稱為「蘸月池」,佔地三十多畝),當地的地主藍文卿,亦捨田七千餘畝,房屋五百間,僧眾盛時,多達一千五百餘眾;唐昭宗光化三年(九○○年),該寺改稱為「應天廣福禪院」;到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年),朝廷賜名「雪峰崇聖禪寺」,沿用至今。
  
  到了南宋寧宗慶元年間(一一九五-一二二四年),中國南方佛教的重要禪寺,有五山十剎,雪峰崇聖禪寺便名列十剎之一。到了元朝,該寺漸漸沒落,至明朝永樂年間(一四三-一四二四年)才開始重建,一九四一年曾遭日軍砲擊,一九四二年又被颱風刮倒,寺宇破舊不堪。
  
  到一九七九年,隨著中共中央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實,在華僑及海內外各界人士的資助下,由廣霖法師率領寺眾先後復建各座殿堂,可謂百廢俱舉。目前該寺的建築群,包括內外三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禪堂、齋堂、古法堂、留香堂、祖堂、紀念堂、雲水堂、學戒堂、尊客堂、念佛堂、枯木庵、方丈室,以及塔院等。
  
  廣霖法師九歲入寺,畢業於江蘇蘇州的靈巖山佛學院。文革期間,他仍然住在寺內,而且還有少數幾位出家人,可以從大殿後門進入,至佛前做早睌課誦。
  
  目前寺產有六千多畝,住眾二百多單,他們過著農禪生活,在山上種樹三千多畝,其中包括松、杉、竹,以及梅樹萬株,其他農作物還有數十畝。寺院圍墻境內,也栽種牡丹數十畝,有三萬多株,二百餘品種;據說該寺種植牡丹,已有二百年的歷史。所以到了牡丹盛開季節,湧向該寺賞花的人潮,絡繹於途,並且舉辦各項牡丹節的文藝比賽。所以該寺既是觀光旅遊景點,也是自給自足農禪並重的道場。

 

我們到該寺的主要目的,是禮拜義存禪師的墓塔。這座墓塔很有特色,它建於五代後梁開平元年,即唐哀帝天佑四年(九七年),名為「卵塔」,又稱為「難提塔」。現在它的塔前,立有一塊重建以後的塔碑,塔身正面刻著新豎的「義存禪師墓」五個字的墓碑,抄錄其背後的碑文如下:
  
  唐天佑四年(九七年)建,鐘形,石構,每方石上浮雕一至四顆徑約十厘米的乳釘,稱難提塔,高四一米,底徑二九米。據《雪峰山寺》載墓室內的墓志銘與序,計二二五字,系義存自撰,王審知手書。
  
  義存(八二二-九八年),俗姓曾,南安人,唐咸通年間(八六-八七三年),創建福州雪峰禪寺,禪宗的雲門、法眼兩宗皆出其門下,是中國佛教史上頗有影響的高僧。
  
  在墓塔的外層,建有一座六角型的重簷琉璃瓦塔亭,兩側還有廂房的走廊將墓塔保護起來。塔身大約兩人高,我在塔前頂禮之後就到了禪堂、客堂、方丈室。接著就在方丈室喝茶。此時有一僧人走來向廣霖法師報告說,在牡丹園裡開了一朵紫紅色的牡丹花。因為牡丹花都是在春天開花,而在這個秋冬季節,只有枯枝,連綠葉都不生,何況是開花。廣霖法師就認為是由於我的來到而出現的瑞相,所以一定要把我帶去寺內右側一塊梯田型的牡丹花園觀賞。
  
  首先,我看到的只是一片牡丹花圃的枯樁,然後才在更遠更靠山邊的一畦花圃中,看到了那朵盛開的紫牡丹。通常,牡丹都是長在嫩枝頭上,而這朵牡丹非常特別,竟然綻放在枝幹上。在不應該開花的時節開花了,開花的位置又非常特別,所以我跟方丈和尚站在牡丹花背後,拍了幾張照片。廣霖方丈顯得非常興奮,此時我們的團員菩薩們正在用午齋,他就到齋堂,一桌一桌的高聲向大家報告說:「牡丹應該是在春天的季節開花,因為你們來了,所以在秋天開了一朵紫色的大牡丹花,紫色代表著吉祥的喜氣。」他說的也是,中國文化以紅色代表喜慶,而深紅色即成紫色。釋迦佛的莊嚴相,即以紫金身來形容。古代中國皇帝給予僧人最高的榮譽,便是頒賜紫色袈裟。  

在該寺另有一項特殊的植物,名為千葉寶蓮。它是屬於多年生美人蕉科的植物,與供給插花藝術用的天堂鳥,應該是表親。據說在該寺已經種了一百多年,終年都會開花。形狀很像蓮瓣,不過,花瓣有呈針狀的葉尖,所以耐曬也耐寒,盛開以後的花瓣漸漸枯萎後,新的花瓣便不斷由中間冒起,因此能夠經常保持蓮花盛開的狀態,花呈金色,因此又被形容為「地湧金蓮」。

 

該寺另外還有一項古蹟,是一段巨大的枯木,形成中空的一個樹洞,據說就是義存禪師當年入山時的棲止處。義存禪師最初的修道之處-「枯木庵」,和那一塊千年枯木,應該是有關係的,因為枯木庵就是根據這塊枯木而命名的。不過由於我們停留的時間太短,並沒有去參觀。
  
  義存禪師是福建泉州的南安人,生於唐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年),圓寂於後梁太祖開平二年(九八年)。九歲出家,十七歲落髮。他遊歷了很多地方,後來到武陵見到了德山宣鑒而開悟,之後到怡山,開創了雪峰道場。唐昭宗大順二年(八九一年),去了丹丘四明之地,又再回到閩侯的雪峰,並圓寂於此,享年八十七歲,行化四十餘年。他的嗣法門人有雲門文偃、玄沙師備、鏡清道怤、福州慧稜、鼓山神晏等五十六人。他是一位在中國禪宗史上大放光彩的善知識

三二、石鼓山的湧泉寺
  
  在雪峰寺用過午齋,略事盤桓,就在一時多登車下山。路過福州市,再經兩個半小時車程,就抵達石鼓山的湧泉寺。此山位於福州市的東南方,海拔九二五公尺,因為山巔有巨石如鼓狀,每逢風雨大作,就會聽到擂鼓似的聲音,所以名為石鼓山。湧泉寺位於山腰海拔四五五公尺處,前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圍繞在四周的尚有小頂峰、缽盂峰、雙髻峰、獅子峰,延綿三十里,風景秀麗而壯美。
  
  開創這座寺院的是靈嶠禪師,他於唐德宗建中四年(七八三年),在山中初建華嚴寺,後廢;五代後梁開平二年(九八年),閩王王審知禮請雪峰義存大師的傳法門人神晏禪師,駐錫此山,四方學徒雲奔來集者,多達一千五百人;在後梁末帝乾化五年(九一五年)改名為「鼓山白雲峰湧泉院」;宋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年),朝廷敕名為「鼓山白雲峰湧泉禪院」;到明成祖永樂五年(一四七年)改稱為「湧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御書敕賜「湧泉寺」匾額,沿用迄今。
  
  為什麼要稱為湧泉寺呢?根據《鼓山志》的記載,此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填潭建寺,寺前有一壑,泉水如湧,故名湧泉。所以後來該寺就被稱為「湧泉禪院」或「湧泉寺」了。
  
  在神晏禪師之後,住於該寺的名匠不多。到明末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年),曹洞系的永覺元賢禪師(一五七八-一六五七年)擔任該寺住持,建了天王殿、鐘鼓二樓、藏經堂、法堂、三門等。同時為其同門的師兄無異元來禪師(一五七五-一六三年)建了衣缽塔,現在還存於該寺。元賢圓寂之後,就由他的弟子為霖道霈繼其法席,世稱古佛再來,這是該寺法運鼎盛的階段。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徧照擔任住持,寺門大興。咸豐年間(一八五一-一八六一年)光耀擔任住持,寺門再度興旺,並且增置田產。同治年間(一八六二-一八七五年)空老擔任住持,增建堂閣,並且親自率眾開墾寺田,現存的殿堂建築,大致上就是元賢及道霈師徒兩代留下的規模。
  
  在中軸線上,依次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殿。兩側輔以其他大小殿堂樓閣,計有二十五座,建築總面積一六六五平方公尺,以氣勢宏偉著稱。在天王殿前的兩側,有東西兩座陶塔,燒造於宋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年),現在東塔有佛像一千零九十二尊,西塔有佛像一千一百二十二尊。在鐘樓上的銅鐘,鑄於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鐘的外表,刻有全本《金剛經》。該寺現在除了祖師塔,也有佛舍利塔。尚有明版的南藏及北藏,清版的龍藏等,共計二萬三百四十六冊藏經。還有歷代高僧大德寫書的佛經六百五十七冊,這是在任何寺院都不容易見到的大寶藏。

 

 該寺刻經工程的歷史,也相當悠久,據《鼓山湧泉寺經版目錄》一書的統計,至一九三二年止,共刻經三百五十九種,其中明刻八十四種,清刻一百九十五種,多為楷書方冊。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經,以及佛學著述板片三千六百一十三塊;清末至一九四九年所刻的有七千六百九十六塊;各種佛像、書畫板片六十六塊;共計一萬一千三百七十五塊。
  
  該寺和海外的關係也很密切,如馬來西亞的檳城極樂寺,就是鼓山湧泉寺的分院,又稱為廨院。而台灣的月眉山靈泉寺、苗栗法雲寺等,也與鼓山湧泉寺有淵源,所以該寺的法緣,不僅僅是在大陸,而且能和海外結合,所以歷經滄桑還能重建,保持今天的規模。所以現在台灣的各大佛教團體,都要走上國際化,這樣才有伸展的空間和迴旋的餘地,縱然祖庭衰弱了,如果分院還有人才,那個法系就會存在。就拿月眉山系來說,本山老早已經沒有人了,就把分寺的英才晴虛法師請了回去,重振祖庭,大弘法化。

 

湧泉寺現任的方丈是普法法師,出生於上海,畢業於閩南佛學院,身材魁偉,蓄了一部大鬍子,看來非常威猛而持重。他穿著黃海青,披紅祖衣,率領該寺四眾弟子,持香案在三門外列隊以大禮迎接。經過交談之後,感覺到他非常親切和藹,平易近人,這和他的外貌很不一樣,真是人不可貌相。他告訴我,因為妙湛法師要他來接任該寺的住持,才勉為其難來祖庭發心。在這之前,圓瑛長老及明暘長老均擔任過湧泉寺的方丈。此外,太虛大師曾訪問過該寺,弘一大師也曾在該寺小住,而虛雲老和尚就是在此出家的。所以該寺和近代中國佛教的關係非常密切。
  
  我們到了大殿,行禮如儀之後,接著就交換禮物。普法方丈送我三套非常珍貴的線裝書:《釋迦如來應化事跡》,一套木刻版《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一卷,以及《鼓山志》一部。然後又帶我們參觀了寺內重要的古文物。
  
  首先是去藏經殿禮拜「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塔」,它是在室內,大約二人來高,四周密封,只留下直徑約兩公分大小的圓孔。我們的團員,大家拉長脖子伸著頭往裡面瞧,因為光線不足,所以看不清楚。有人問我:「這是真的嗎?」我說:「對我來講,這是真的,只要把它當成是佛來禮敬,那就是真的佛牙。就像我們對佛像禮拜,你說那是真的佛還是假的佛呢?釋迦如來留給我們更重要的遺產,是佛的法身舍利,那就是藏經。」
  
  其次該寺有三寶、三鐵,價值連城。三寶,是指陶塔、雕版、血經;三鐵,則是鐵樹,鐵鍋、鐵絲木。還有一排數隻千年石雕的洗衣糟,聽說政府要收為古文物珍藏。
  
  庭院中的千年鐵樹,刻有一方石碑說明:
  
  這三株鐵樹為千年鐵樹,兩雌一雄。一雌樹為本寺開山祖師神晏法師所種,一雌樹為閩王王審知所種。三株鐵樹每年夏秋都開花結子,天下罕見,是此山三寶之一。
  
  這三棵鐵樹,是在方丈室前,兩株雌樹開黃花,像絨球,一株雄樹也開黃花,形式像絨堆的寶塔。兩樹因為是橫向生長,而且是多頭,應該很重,所以都用石柱支撐。

 

 在大雄寶殿內的三聖像前,有一張千年木製供桌,據說,遇火不燒,入水不爛,所以稱它為鐵絲木。
  
  該寺方丈室名為「聖箭堂」,據說當年義存禪師推薦神晏禪師到湧泉寺任方丈時,就對僧眾說「一支聖箭,直射九霄」,因此該寺的丈室即被稱為聖箭堂。
  
  接著又去參觀大寮的千人大鐵鍋,以及類似於地下室的大灶門;千人鍋有三口,兩小一大。據說,其中兩口較小的已經不用,最大的一口,現在遇到傳戒期間還會使用。
  
  然後去參觀藏經樓、血書的佛經,以及印經處。寺方送了我們兩塊已被淘汰的舊經版,那是用梨木雕成的。據說除了梨木和棗木,其它的木材都不合適雕成經版;因此,古代有人形容,不精緻的出版品為「禍及梨棗」。至於為什麼要用梨木、棗木,那是因為它們不會因冷縮熱脹而變形,所以適合作經版。

 

 同治年間,該寺在空老擔任住持之時,曾親自率眾開墾寺田。現在該寺還有一塊立於同治十一年的古碑,敘述當時的狀況:
  
  同治十一年孟夏月吉
  
  為禁約山場不准批出事,我鼓山乃全閩勝蹟,省會風水攸關,所有鼓山界內大頂峰、二頂峰、鳳仙崙、仙人山、彌陀院、大頭崙、般若庵,並七畝觀音嶺下舍利院、千佛庵等處,前後左右,俱是荒山,自己開墾以為田園。道光十六年間,控官在案,永遠禁止,不許批墾田園與外人作,亦不許本寺僧眾私相授受。如有此等情弊,察出立即呈官究治,以垂久遠,違禁約。
  
  住山淨空領大眾師仝敕碑
  
  前面所講同治年間擔任住持的「空老」,就是碑文中的「淨空」,此碑已經腐蝕剝落,文字不易辨認,文句也很土俗,我邊猜邊看,總算把它讀了出來。
  
  因為該寺值得看的太多,範圍又太廣,我們苦於時間太短,所以只能走馬看花。最後因天色已近黃昏,不得不向主人告辭。返回褔州的西湖大酒店時,已過晚上八時。

三三、莆田南山的廣化寺
  
  十月十五日,星期二。晴。
  
  早上七時三十分,從旅館出發,沿著高速公路前往莆田市,目的地是該市城南三公里處的鳳凰山麓,訪問千年古剎「廣化寺」。
  
  此寺的現任方丈,是三十六歲的學誠法師,他十六歲即在該寺出家,嗣後前往北京的中國佛教學院深造,二十四歲畢業後,便被遴選為廣化寺方丈,迄今已有十三個年頭。當時他是全國最年輕的古剎方丈,後來也是最年輕的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今年(二○○二年)九月中旬,又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最年輕的副會長,同時也被選為中國佛教史上最年輕的祕書長。他上任之後所批的第一件公文,就是通令東南六省各相關寺院,隆重接待我們法鼓山五百人的巡禮團。十月十五日這一天,他是特地從北京趕回莆田,接待我們的。
  
  我對這位法師並不陌生,他曾到過台灣幾次,第一次和我見面是在法鼓山召開的兩岸佛學院教育研討會中;第二次是今年年初,因護送佛指舍利到台灣巡迴展出,他也到了我們法鼓山;今年六月,出席在泰國曼谷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他是大陸宗教界的代表之一。每次見面,雖然談話不多,但是他給我的印象滿深刻的,的確是一位當今大陸佛教界的龍象人才。  

廣化寺是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五五八年)金仙禪師開創的,名為「金仙院」;到了隋文帝開皇九年(五八九年),浙江天台山的無際禪師來此擴建,成為「金仙寺」;後來曾經被唐朝睿宗敕名為「靈巖寺」;到了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七九六年),才諡額「廣化寺」。
  
  該寺最盛期間是在宋朝,常住僧尼二眾多達千餘人;到了明朝憲宗成化年間(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有進士黃仲昭所撰的「詠靈巖寺」詩,其中有「靈巖一百二十寺,多少樓台鎖夕曛」之句,足見當時該寺建築群的盛況。可是到了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只剩觀音閣一座,僧人兩名;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年),善和法師主持廣化寺,重建古剎,陸續完成了今天這樣的格局。在一九四九年時,住僧約六十人,到一九六五年,還有五十七人。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化寺被迫關閉,僧人流散,佛像砸毀,殿堂改成了廠房。
  
  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落實宗教政策,讓這座千年古剎又重現光輝,並且成立了「莆田縣廣化寺修建委員會」,按照舊貌進行修復。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即竣全工,舉行隆重的開光典禮,有一千四百多位海內外佛教界人士到場觀禮。
  
  現在這座位於山坡上的廣化寺,佔地面積三萬二千平方公尺,建築面積一萬七千平方公尺,沿坡順勢上升,層次分明,極為壯觀。在坐西朝東的中軸線上,依次有照壁、牌坊、三門、放生池、天王殿(背後是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樓上為藏經閣)、臥佛殿(樓下為祖堂)等,縱深全長三百八十五公尺。東側次第為西羅漢殿、鼓樓、學戒堂、祖師堂、淨行堂(亦名念佛堂)、煙霞窟、方丈室、看山樓等。據說已比清朝光緒年間的規模,更為擴大。
  
  雖然經過歷代失修和破壞,該寺還是有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例如:該寺東側的釋迦舍利塔,是宋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年)以前所建;釋迦舍利塔旁的普門寺,則是唐末御史黃韜所建「東峰書堂」的故址;寺內還有一對石經幢,上面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那是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年)所造,現在已遷移到彌勒殿前的廣場;另有一塊「南山樾萌」石匾,是宋末文天祥手跡。
  
  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之間,該寺由圓拙長老擔任方丈,他向主管的政府部門請准,該寺不賣門票,不做經懺,而過農禪並重的修行生活。因此在寺後的一百多畝山坡地上,種了果樹、香蕉等,這和我們十月十日參訪的雲居山真如寺的道風,頗為相同。一九八六年,圓拙長老退位,推舉當時三十六歲的毅然法師繼任,一九九年即改選學誠法師,榮任迄今。該寺目前現有山地已有二千多畝。
  
  另外,寺內尚設有福建佛學院,男眾部分成師資班、大專一班、大專二班、中專班、預科班;女眾部有大專班及初級班,共計學生二百多人。男眾部設於廣化寺,女眾部設於崇福寺。學院全部法師有三十三人,助教四人,外聘講師十一人,老師多半是由該寺自己培養的,也有少數是從中國佛學院及閩南佛學院的畢業生中聘任的。該院從一九八三年到現在為止,擔任過院長的包括名譽院長圓拙長老(一九九-一九九七年),第一任院長普雨長老(一九一-一九九年),第二任院長妙湛長老(一九一-一九九五年),現任院長是學誠法師(一九六六年生),副院長是女眾部的負責人傳常長老尼(一九二一年生)。現在該寺除了學僧之外,另有常住眾六十多人。  

由於該寺最近曾經邀請管理專家來協助指導,所以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生活規範,各部門的任何工作都很有效率。譬如他們的佛學院教育就有一個四化的理念:「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修學一體化」、「管理科學化」,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優點。
  
  對於我們的到訪,學誠法師顯得非常慎重。當我們到達三門前的廣場,僧俗四眾已列隊至三門外,準備以大禮迎接我們。除了捧著香案,還有兩位沙彌提著兩只大紅燈籠前導。我們以兩輛車的團員為一隊,每隊前面都有兩位穿著黃海青的學僧迎接帶路,引導大眾依序進入三門,到大殿的左右兩側及前面的廣場集合。全程有條不紊,威儀整齊,這在其他道場是沒有見過的。

 

進入大殿,殿上不但預設好兩個法座,每個法座前還有一個麥克風,方便我們對全體大眾致詞和開示。當我和學誠法師在大殿上行禮如儀,開示之後,那些前導的年輕比丘,就分別帶著十隊團員在寺內參觀說明。可見該寺對訪客所做的嚮導工作,已非常現代化了。
  
  之後我被引至客堂,那裡也有兩個法座,學誠法師要我對他們的常住眾開示。我讚歎學誠法師是現代中國的大善知識,尤其是帶我參觀的那座五層樓佛學院的校舍和宿舍,可見他對當代佛教教育的用心,我的心中十分歡喜。而他們的教務長菩提法師也只有三十五歲,也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龍象人才。
  
  學誠法師告訴我,佛學院學僧的年齡是十八歲至二十五歲之間,全國各寺院指派年輕出家眾來入學的人數很多,幾乎每天都有人來要求入學,但是錄取標準非常嚴格。我便當眾對學誠法師笑說:「我是十三歲出家,你是十六歲出家,如果依照貴寺佛學院的入學年齡標準,我們二人都不夠資格進入貴佛學院了。」
  
  據說能在該寺求度出家的,都必須經過一年的嚴格觀察和考驗。如果是各地寺院派來的,每學期都要繳交學費二百元人民幣。其實這是象徵性的,因為該寺每個月都會發給每一個學生四十元人民幣的零用錢。
  
  他們的學生宿舍,是六人一個房間,每人一張小床鋪,各人的衣單物品,一目了然,清清爽爽,極其簡單。每人床鋪上只有被子及枕頭,床頭有個透明的小櫃,放著盥洗用品。寢室內沒有書籍,所有的課本、書本,都放在教室和閱覽室。這和我今年六月在泰國法身寺,所看到的男眾寮非常類似。

 

該寺另有它先天的條件,早在民國時代,已有二十多位出家眾到東南亞各地弘化,建立了不少座廨院。目前在南洋各地,就有七座分支道場,所以從海外來到廣化寺朝拜的信眾相當多,加上他們自己勤勞刻苦,即使不賣門票,不做經懺,也可維持了。

三四、泉州的開元寺
  
  上午十一時離開廣化寺後,便驅車向南,抵達泉州市,就到了廈門航空公司的湖美大酒店午餐,此時已經是十二時二十分了。
  
  我們一進門,開元寺的方丈道元長老已在那裡等候,並且向該飯店預訂了二十多人份的一桌午餐宴請我們。因為我的身體不適,上了幾道菜之後,就提前離席,而道元長老為了下午要在開元寺迎接我們,也提前離席了。這一餐豐盛的午齋,結果就由我們巡禮團的工作人員留下來代吃。
  
  午餐之後,該店的總經理盧女士,要求我為他們留下幾個字。我問她要寫些什麼?她說寫「學佛」兩個字,這使我很訝異。我問她寫了要掛在哪裡?她說掛在公司裡。這使得我更加訝異了。不過泉州古來又稱為溫陵,一向文風鼎盛,也出了不少佛門的龍象,所以直到現在,當地學佛的人士依舊很普遍。
  
  當我進入套房休息時,桌上已經舖好了整張的宣紙,並且泡開了大、中、小三支全新的上等毛筆,墨池中也準備好芳香的墨汁。我是不太會寫字的,但是看到這麼好的筆、紙、墨,手就有些癢癢的。我告訴那位盧女士,應該要寫「學佛悲智」四個字。意外的是,這次沒打格子,信手寫來,居然沒有歪斜。因為我沒有帶圖章,就請他們自己刻好了蓋上去,然後再把那方印寄給我。同時又覺得那支筆太好寫了,在台灣不容易買得到,而我在大陸也不可能去逛文具店,所以要了兩支大的。他們也很慷慨的一口就答應了。我的隨身弟子告訴他們說,師父的字在台灣義賣,曾經四個字賣了兩百萬元台幣,這好像說他們佔了我很大的便宜一樣。事實上我的字是不值錢的,根本不夠資格進入書畫市場,只是信眾菩薩可憐我是為了募款辦教育而獻醜寫字,所以出高價買下之後又捐了回來。
  
  下午二時三十分,離開湖美大酒店,預備前往泉州郊外的開元寺。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便抵達了三門。這座寺院尚無停車的廣場,我們這二十輛大型巴士的到來,顯得有些不便。不過該寺也正準備向隔壁購進土地做為停車場。進門的牌樓上刻有「紫雲」二字,門內的院子裡也有兩座塔,名為紫雲雙塔,照壁上刻著「紫雲屏」三個大字。聽說是因為寺宇輝煌,猶如紫雲覆蓋,所以大雄寶殿也稱為紫雲大殿。這使我也感到相當親切,因為法鼓山高雄分院,亦名紫雲寺。
  
  當我們抵達時,就看到一個半月型的熱氣球,像空中的一道霓虹,上面貼著白色的歡迎標語。而該寺六十八歲的現任方丈道元長老,已經率領四眾弟子在大門口用兩付香案迎接。最使我們覺得臉紅慚愧的是,他們用紅地毯從大雄寶殿一直舖到大門外,讓我們走在上面,經過三門殿、天王殿,一路到大殿,竟有一百數十公尺長。像這樣隆重的禮節,在我們全部的行程中是唯一的例子了。在我一生之中,也只有數次在為佛化婚禮祝福之時,沾了新人的光而走過紅地毯。

 

 道元長老引導著邊走邊向我說:「台灣獅頭山元光寺的普獻法師,是我的師叔。」因為他的師父是廣義法師的弟子,這一次我們也在開元寺見到了他的老師父。廣義法師過去也曾擔任過開元寺的住持,後來到了新加坡,就在那裡開道場。我與廣義法師曾有過一面之緣,而普獻法師在台北的中國佛學研究院時也跟我結過緣,所以我跟道元法師很有話談。另外,圓瑛法師曾在該寺擔任過住持、講過經,而我曾在上海參與過圓瑛長老的《楞嚴經》講座。這樣看起來,似乎我和他的關係還滿深的。

 

 不過我對開元寺的情感,很大部分還是來自弘一大師,因為他是影響我一生很深的人。他晚年和泉州開元寺的因緣,可從《弘一大師年譜》以及他寫的《南閩十年之夢影》中看到。
  
  民國二十二年,弘一大師接受開元寺住持轉物和尚的禮請,到泉州開元寺,安居尊勝院。民國二十七年,再到開元寺講《心經》。今日的開元寺,還留有許多弘一大師的紀念物,並設了一個弘一大師紀念堂。此外,還重新編纂了《弘一大師全集》,一共十六大本,道元法師也送了我一套。

 

在紀念堂中,藏有許多弘一大師的真蹟墨寶,以及他用過的物品,譬如毛筆就有好幾枝。他的房間十分簡單,只有一張小桌,桌上有一盞油燈和一個鬧鐘;單人床舖是用木板釘的,上面還擺著幾件簡單的衣服,四個床角各綁了一根小竹桿,是掛蚊帳用的;床頭有一個臉盆架,在架子上掛毛巾橫木的一側,則掛著一個瀘水囊。這就是弘一大師的房間。我猜想,當年他的房中應該會有幾本關於戒律的書,因為他就是在那裡專心圈點《南山鈔記》。  

這次我到開元寺,心中好像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也去了弘一大師紀念堂,參拜他當年睡過的房間以及他睡過的床鋪。而他在南閩十年之間,除了到過開元寺外,還到過南普陀、湧泉寺、承天寺等地。
  
  在明末元賢禪師所編的《開元寺志》中,有一段關於該寺的歷史記載,抄錄如下:
  
  大開元萬壽禪寺,舊在群城西清門外。後城增廣,則寺當城內之西區也。唐垂拱元年(六八五年)乙酉二月,州民黃守恭,晝夢一僧乞其地為寺,恭曰:須樹產白蓮乃可。僧喜謝,忽失所在。越二日,桑樹果產白蓮,有司以瑞聞,乞置道場,制曰可,仍賜蓮花名,請僧匡護之。長壽壬辰(六九二年),陞為興教寺。神龍乙已(七五年),改額龍興。玄宗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年),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為名,有司復以應命,改額開元,歷五代十國而至宋。旁創支院,一百二十區,支離而不相屬。至元乙酉(一二八五年),僧錄劉鑑義,白于福建行省平章伯顏,奏請合支院為一寺,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明年延僧妙恩住持,為第一世。禪風遠播,衲子競集,復得契祖繼之,垂四十年,食常萬指。
  
  此後幾百年間,該寺歷盡滄桑,興衰無常。元代天下饑饉頻仍,盜賊蜂起,該寺終歸荒廢,直到明太祖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釋正映奉皇上之命住持該寺後,才有了轉機。
  
  正映大師住持開元寺,也有一大事因緣。正映大師是從小出家,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試經剃度,然後參訪靈谷謙禪師,才入門就開悟。後來因為泉州開元寺要找一位住持,就用抓鬮方式把正映抽選出來,明太祖下諭說:「如今做住持難,善則欺負你,惡則毀謗你,但清心潔已,長久欽此。」
  
  正映到了該寺,開堂筵法之時,四方雲集。他先建法堂,再造甘露戒壇,不數年間百廢俱興。之後在永樂元年(一四三年),正映又到雪峰崇聖寺當了方丈。明宣宗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年),皇帝下旨,又要他住持靈谷寺。可知正映是明初的一位大善知識。
  
  到了隆慶及萬曆年間,開元寺再度頹廢,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又一度修復。到了崇禎年間(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殿堂還有十三座,支院有二十一座,當時所見該寺的東西兩塔,和現在相同;東塔建於南宋淳祐十年(一二五年),西塔建於南宋嘉熙元年(一二三七年);東塔高四八二七公尺,西塔高四五‧○六公尺,都是用花崗石砌成的五層八角形寶塔。這兩座寶塔,以及甘露戒壇,同為開元寺現存的古老建築。
  
  《開元寺志》的第二篇,收錄了唐中宗垂拱元年(六八五年)到明成祖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年)之間的歷代僧侶事蹟,名為《開士志》,從最早的一位住持匡護和尚,到最後一位本源和尚,有名可稽的不下數十人。唯與該寺相關的僧侶,多半未被禪宗的各種「燈錄」以及宋明的「高僧傳」所收,他們之中,也有好多位是相當傑出的,並且留有若干語錄文辭。至於在永樂之後,該寺究竟還有多少重要的僧侶,不得而知。此後直到民國時代,才從弘一大師和太虛大師等的資料中,看到有關該寺的若干紀錄。除了廣義法師擔任過該寺方丈,圓瑛法師和弘一法師在此寺講過經。然後就是在一九七六年之後,該寺請到弘一大師的弟子妙蓮法師擔任方丈,現任的方丈道元法師,就是當時的監院。
  
  這位道元法師是泉州本地人,他非常重視歷史文物的保存和整理,而開元寺在文革期間,幸而有當時主持市委工作的王今生書記力加保護,才未遭破壞。道元法師帶我參觀了該寺的戒壇殿,那是全中國的三大戒壇之一;另外兩座是在北京的戒台寺和杭州的昭慶寺。該寺的戒壇,金碧輝煌,分為五層,壇上的主尊是毗廬遮那佛,坐在千葉千佛的蓮花台上,在此蓮花座前,供有釋迦牟尼佛以及觀音菩薩像,兩側供有兩尊立像的脇侍菩薩,以及八尊金剛力士,還有護法諸天以及六十四個護戒神的牌位。
  
  該寺大雄寶殿前簷下的匾額寫著「乘蓮法界」四個字,殿內五尊大佛之間,各有一尊脇侍菩薩,正中上方有「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的匾額,這種型式與其他道場有些不同。寶殿柱頭拱門,刻帶有翅膀的飛天樂伎二十四尊,印象中佛教的飛天是不生翅膀的,所以這是中國佛教古建築物的罕例;殿前月台的須彌座上,刻著七十二幅人面獅身的青石浮雕;殿後廊道的兩根青石柱上,刻著印度、錫蘭等地流傳的神話故事。以此可知,開元寺位處中國大陸的東南海濱,與東西方各種文化的接觸頻繁,以致呈現在建築藝術之中的,也是融合東西方各宗教的多元色彩了。

 

 然後我們又參觀了藏經閣,此藏經閣乃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一二八五年),庋藏線裝方冊本藏經一萬多卷,其中有二十餘卷是屬於宋太祖開寶年間(九六八-九七五年)雕成的「開寶藏」,也是中國印經史上最早的一部藏經。道元法師非常慷慨,特地交待管藏經的一位執事打開經櫥讓我觀覽禮拜。
  
  藏經閣上,陳列著一座明朝的遺珍,那是五層精雕的木塔,大約有一人半高,看來還是非常完整。然後我們又去看了刻經房,至今還在繼續做著刻經工作。據說現在刻經工匠已經很難找到了。目前中國大陸全國只有三處,還保存著刻經的設備,那就是南京金陵刻經處、福州鼓山湧泉寺,以及泉州開元寺。這種流傳佛經的方式,雖已落伍,不過類似的古文化技巧,還是有它保存的歷史價值。道元法師非常重視佛教古文物的保存及推廣,因此也把該寺命名為「佛教文化博物館」。

 三五、圓緣晚會
  
  在全部行程中,我們前後共舉辦了四次聯誼會。第一次是十月三日晚上,在廣州花園酒店的「相見歡晚會」;第二次是十月六日,在長沙神農大酒店的「感恩晚會」;第三次是十月十一日,在九江賓館的「願心願力晚會」;第四次則是今天(十月十五日),在廈門金雁大酒店的「圓緣晚會」。
  
  因為明天下午就要離開中國大陸,我們這五百人的團體,也將分批解散,各奔東西,所以這是最後一次聚在一堂作全程的心得分享。
  
  首先介紹各工作小組的成員,分批上台之後,再由一位代表報告心得;其中也包括了輔導法師,分成男女眾二組,分別派代表報告。大家都知道每一組都很辛苦,而他們報告的時候,卻都說:「累得辛苦,忙得快樂,感恩大家給他們有這樣種大福田的機會。」
  
  成長組的諸位輔導法師們都說,好像是帶了兩個禪七一樣。除了每天要帶早晚課誦之外,還要注意團員的威儀和指導法鼓山的共識。旅行社組是我們的神經中樞,把這次行程的安排打點得非常周延,尤其是亞星旅行社的薛氏姊弟及施建昌居士提前至大陸先後多次踏勘。行李組有兩位居士因為要趕速度分別出了點小狀況,其中的王崇忠居士還扭壞了腳踝骨。攝影組的人員每個都像是飛毛腿。祕書組、行政組、總務組、財務組,則像是鴨子划水,表面上雖然看不到,但實際工作已進行了兩年。醫療組的醫護人員,真的是走江湖擺地攤了,那是因為從湖南到江西,隨時隨地都要把藥箱放在地面上,看病給藥,還好沒有要送醫院急診的大病,但求診的人數竟也達兩百多位、五百多人次。分享組的每一位成員,則被形容成了密探,因為他們每天需要分別到各車去收集心得分享的資料;主持晚會時,也都好像成了專業的節目主持人,把握會場的主題,宣導法鼓山的理念,凝聚對於法鼓山的向心力;「同心同願、一師一門」的大方向,就被他們在晚會中成功地展現出來。場地組為營造出最佳的氣氛,所以對於桌次的安排及晚會會場的布置,都十分講究。護勤組是我的金剛力士,而且就好像是我的影子,只要我一出房門,他們就在我的旁邊,亦步亦趨,隨時隨處不會離開我一丈以上。此外,就是各車車長和副車長,他們都很辛苦、盡責,因為人數太多,所以沒有機會上台一一介紹。
  
  各組報告之後,接著由我介紹大陸北京宗教局的薛樹琪先生,中國佛教協會的宏度、妙航兩位法師,分別上台報告心得。他們三位是我們這一次行程中的護法菩薩,凡和各地黨、政、公安等各部門聯繫、接洽、溝通,都是由薛先生協助;和各地佛教協會及各寺院的聯絡、安排、協調,則是由兩位法師。他們三人之中,薛先生非常客氣,只說很高興為我們服務,妙航法師也沒講什麼,倒是宏度法師講了一則有趣的笑話,讓大家輕鬆一下。
  
  他說臨時要他上台講話,頭腦裡一片漿糊,不知道要講些什麼。他只記得過去曾經有這麼一個年輕人,當他父親外出時,交待他說:「這兩天會有一個客人來,當客人問你時,你就告訴他說,父親到什麼地方去了,如果能等的話就請他等一下,或者有什麼交待的話,請他留一張字條。」可是這個年輕人記不得父親講的是什麼,於是父親就給他寫了一張條子,交待他當客人來訪時,就照條子唸給客人聽。年輕人把條子放在口袋裡,等了兩天,沒有見到客人來訪,他想這張條子已經沒有用,就把它燒了。到第三天,客人竟然出現了,問這位年輕人說:「你爸爸到哪裡去了?」年輕人急著掏口袋找條子,然後告訴客人說:「燒了!」客人問:「是什麼時候燒的?」他說:「是昨天。」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宏度法師是北京中國佛教協會國際組的負責人,我們海外以及台灣和他們聯繫的時候,都是由他接洽、轉報,所以我們到大陸訪問,就由他來接待。以私誼來說,他是我江蘇的小同鄉,我的出生地和出家的道場,都在南通,而他出生在如皋,就是現在南通市的範圍。這位法師相當優秀,從北京中國佛學院畢業之後,就擔任該院的法師。他專攻唯識和因明,所以此次我在行程中遇到好幾位已是弘化一方的年輕法師,都說是宏度法師的學生。

 

三六、廈門的南普陀寺
  
  十月十六日,星期三。
  
  今天上午八時三十分,登車前往廈門島的南普陀寺。對我來講,這是嚮往已久的事,原因是它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包括我的先師東初老人,也是曾經求學於該寺的閩南佛學院。
  
  該寺位於廈門濱海五老峰下的南麓,名為「鷺島名山」,第一道牌樓上的楣額,就是寫著這四個字;兩旁門柱上的對聯則寫著:「廣廈島連滄海闊;大心量比五峰高。」它和金門島遙遙相望,我們沿著海濱公路,往該寺方向前進時,當地的駕駛還告訴我,過去金門和廈門的砲戰,最激烈的地方就在那一帶,現在已看不到一絲砲火的痕跡。因此我默默的祈禱,但願兩岸之間再也不要有戰爭了。
  
  我們進入三門之前,就已經看到該寺的方丈聖輝大和尚,率領著僧俗四眾近千人,持香案列隊歡迎,並且有兩位比丘各撐一頂大傘蓋,分別懸在我和聖輝法師的上方,緩緩進入三門。天王殿的屋簷下,則懸掛一塊紅底白字的歡迎布條。
  
  接著我們來到大雄寶殿,看到右邊的一根石柱上,還保留著民國十一年的年號,因為這是歷史,未因改朝換代而被打掉。進入大殿行禮如儀之後,該寺佛學院男女二部的學僧以及信眾,已站滿了殿前大半個丹墀,再加上我們五百位團員,幾乎把這個丹墀擠得水洩不通。當時的太陽很大,可用火傘高張來形容,我就喧賓奪主的要求聖輝大和尚,讓已經把臉曬得通紅的年輕法師以及當地的居士們,都站到兩旁的屋簷下走廊內去,也請我們的團員把遮陽防雨的帽子戴上,然後再由聖輝法師給我們的團員開示。

 

因為他和我已經在大陸、海外、台灣見過好多次面,同時就在此次行程中的十月六日,他已在長沙的古麓山寺接待過我們,所以感到十分親切。他一開口,就向大家介紹說,我是他的「老師兄」。
  
  由於我們這趟,一路所見,年齡最高的僧寶,是九十六歲的本煥長老,他在大陸東南各省的信徒極多。而被今日大陸佛教界,共同推選出來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副會長、祕書長,他們也都在南方,都曾在這一次的行程中,出面接待了我們。
  
  因此,我在南普陀寺,便對團員大眾說出了一些感想:今日大陸南方的佛教有許多大德菁英,那是指的本煥、一誠、聖輝、學誠等幾位長老法師。而我這次在大陸見到各寺所辦的佛學院和培訓班,歷史最久的也是在南方的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大陸的物質條件雖然還不及台灣和海外其他地區,可是堅苦的環境往往能夠激勵人的道心,所以相信大陸未來的佛教人才,就是從現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
  
  至於南普陀寺的歷史,據說初建於唐武宗會昌年間(八四一-八四六年),以及唐玄宗的大中年間(八四七-八五九年)。最初名為「普照寺」,五代時因為供奉西域的泗州大聖僧伽大師,故改名為「泗洲院」。北宋初年,又改為「無心岩」;宋英宗治平年間(一六四-一六七年),准予重建,復稱「普照寺」。明末有一位詩僧覺光和尚住持該寺,常住眾百餘人;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由靖海將軍施琅重建。因該寺以奉祀觀音為主,又在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
  
  這座寺院,在清末至民初時期,是屬於臨濟宗喝雲派,為師徒世襲制的小廟,寺規並不完善,也不容易培養出人才。所謂喝雲派,是臨濟宗在福建省的漳州分衍出的五個門派之一,其它的還有:潛雲、錦雲、白雲、法雲等。喝雲派中,現在知道的共有八個字,成為八代,那就是「佛、喜、轉、瑞、廣、傳、道、法」。
  
  民國初年,該寺出了一位有卓見的轉逢法師,他曾到江、浙兩省,參學了二十年。在天童寺受戒,同時也在天童的禪堂擔任維那,親近號為八指頭陀的敬安寄禪長老,而當時年輕的太虛大師也在天童寺,所以轉逢與太虛,算是同門同參。一九一八年轉逢被請回廈門,住持南普陀寺。他除了先後改建和增建大雄寶殿、鐘鼓樓,以及其他殿堂外,並禮請性願法師在該寺創辦佛學社,為住眾講授佛經。接著他也把該寺由子孫世襲制,改為十方選賢的道場。
  
  一九二四年即依新的寺規,選舉會泉法師為該寺首任十方制的方丈,在寺內創辦了閩南佛學院,由方丈兼任院長;並聘請上海華嚴大學畢業的常惺法師為副院長兼教務主任。第一屆招生七十四名,於一九二五年秋季開學上課,到一九二七年會泉法師三年方丈任期屆滿,就和轉逢長老商量繼任住持的人選。期間常惶法師推舉太虛大師,因此太虛大師成了該寺第二及第三兩任的方丈,兼任閩南佛學院院長。而轉逢長老又被太虛大師聘為都監,襄助該寺的寺務,直到一九三二年為止。
  
  有關太虛大師跟南普陀的因緣,可從他的年譜看到。從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開始,那時的太虛大師才三十九歲,就和轉逢、常惶、轉岸三師從上海到了廈門。當他就任方丈之後,向閩院的員生講了「行為學與唯根論及唯生論」,是那年四月間的事。到了九月,他主持了閩院秋季的開學典禮,同時也對員生講了一篇「救僧運動」。他強調住持佛教,必須有出家的真僧,所論救僧之道,積極則:「真修實證以成果」,「捨身利眾以成行」,「勤學明理以傳教」。消極則:「自營生計以離譏」,「嚴擇出家以清源」,「寬許還俗以除偽」。另一篇「帝制於神、民制於佛之根據」,亦於此時期講出。

 

 民國十七年冬,閩南佛學院發生學潮,寺務、院務均瀕於停頓。太虛大師命大醒、芝峰前往整頓。到民國十八年,太虛大師又在閩南佛學院講《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以及「中國學僧現時應取之態度」。民國十九年,他在那裡先後講了「大乘位與大乘各宗」、「佛學之宗旨及目的」、「僧教育要建立在律儀之上」、「西洋哲學與印度哲學概觀」。這段時間,他對於佛教的僧團制度也提出了「建設現代中國僧制大綱」,簡稱「建僧大綱」,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對佛教的希望,在此階段展露無遺。
  
  太虛大師把閩南佛學院的研究部,分為法相唯識、法性般若、小乘俱舍、中國佛學、融通應用等五系。民國二十年,太虛大師在閩南佛學院開講「大乘宗地圖」,又為學僧講「學僧修學綱要」,他以立志的標準、為學的宗旨、院眾的和合、環境的適應等四點為訓。民國二十一年,大師在閩院開示「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極力反對培養一群文士型的法師,他勉勵學僧:現代學僧所要學的,不是學個講經的儀式,必須要學能實行佛法,建立佛教,昌明佛法,而養成能夠勤苦勞動的體格,和清苦淡泊的生活。
  
  他這些想法,對我的影響很深。所以我自己也就不希望成為一個文士型的出家人,也就是一般中國人稱為書生氣質的出家人,或是學究型態的出家人,應該是像宗教師、苦行僧那樣的出家人。
  
  到民國二十二年為止,這段期間的閩南佛學院,都是由大醒、芝峰主持院務,顯然內部尚稱安定,但對外則有一些糾紛。到了二十二年夏季開始,由常惺法師實際住持該寺,太虛大師就漸漸淡出。至民國二十五年,常惺法師也退任住持,閩南佛學院便陷於半停頓狀態。直到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開始,閩南佛學院就結束了。
  
  在太虛大師住持南普陀寺期間,印順法師於民國二十年也到了南普陀,進入閩南佛學院,插入甲班的二年級。當時由大醒法師代理院長,芝峰法師為教務主任,到民國二十一年,印順法師就為該寺的甲班講《十二門論》,不過當年夏天就離開了。事實上,在閩南佛學院的師生,我所認識的除了印順法師之外,還有竺摩、瑞今、默如、戒德、慈航、巨贊、育枚、東初、妙湛等法師,他們對近代佛教史上的影響,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另外在《弘一大師年譜》中,也有好幾處提到了南普陀寺。弘一大師和當時該寺的常惶、芝峰,都有數封書信往還。民國二十一年,弘一大師到了南普陀寺,此次是為參加常惺法師的住持晉山典禮,並共同合影留念。當時參與者還有太虛、常惺、會泉、弘一、性願、芝峰,及緇素百餘人。民國二十三年二月應常惺、會泉二法師之請,弘一大師到南普陀講「大盜戒」,同時建議創辦佛教養正院。他認為佛教教育,應自「蒙以養正」做起,訓示青年應注意四事,即「惜福、習勞、持戒、自尊」。並且請得日本的藏經,在該寺校對南山三大部。那年的春天至秋天,弘一大師都住在南普陀後山之兜率院,他自稱為晉水蘭若。在此披誦《一夢漫言》,歎為稀有,加批眉註,並作文數篇︰〈華山見月律師行腳略圖并跋〉、〈莊閑女士手書《法華經》敘〉、依《一夢漫言》撰〈見月律師年譜摭要并跋〉、及〈一夢漫言敘〉等。對於見月律師之言行,推崇備至。
  
  可見南普陀寺在民國時代,不論對中國佛教的哪一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轉逢長老把該寺改革成為十方道場,然後又先後創辦了閩南佛學院及佛教養正院。在我的師友之中,就有好幾位是和這兩個佛教教育機構有關。
  
  到一九七八年,由妙湛法師擔任住持,開始重興寺宇,增建殿堂;一九八五年閩南佛學院恢復招生,並且首次創設女眾佛學院,漸漸發展為大陸漢傳佛教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一九九四年創辦大陸第一所佛教慈善事業基金會,除了佛教的教育,也兼顧關懷社會救濟的工作。  

在聖輝法師擔任方丈之後,又有不少的興革。如今該寺的建築群,在中軸線上,除了東西兩座三門,依次為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其次還有海會樓、普照樓、佛協辦公樓、慈善樓、上客堂、禪堂、法師樓、佛學院校舍、以及圖書館等。所有主要的殿宇,依山而建,層層升高,高低俯仰,參差錯落,配置得很有規律,一體採用宮殿式的重檐飛脊,覆以琉璃瓦的屋面。其中最特殊的是大悲殿的結構,是採用拱形的無樑殿。現在這座寺院不僅是福建省的首剎,也是名動全國的古剎。
  
  在離開南普陀寺後,我們全團五百人的大陸之行便畫下圓滿句點。團員在廈門機場分四班飛機飛抵香港後,有的團員轉往台北或其他地區,有的則隨我繼續參訪香港的寶蓮寺,以及聆聽我在香港理工大學的演講。
  
  我們五百人的團體,能夠順利完成禪宗溯源之旅,除要感恩三寶,感恩大陸各界人士的接待,也要感謝全體團員的用心合作,讓我真像是與五百位菩薩一起打了兩個襌七。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