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書第三冊 -- 菩薩行證之第三課
06/10/2018 06:50 (GMT+7)
大乘菩薩的思想,源於佛陀自述往昔因中所行所為,在十二部經中的「本生譚」提及有發心者,為求佛道,精勤不休;為利有情,不惜身命的大乘行為和思想。
佛光教科書第三冊 -- 菩薩行證之第二課
04/10/2018 06:55 (GMT+7)
進入第二課菩薩道的實踐。所謂實踐菩薩道,《維摩經》說:「直心是菩薩法,深心是菩薩法,發心是菩薩法,降魔是菩薩法。」雖然菩薩有無量法門,而歸納之則有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法、六波羅蜜等,是一切菩薩發菩提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應實踐的法門。

佛光教科書第三冊 -- 菩薩行證之第一課
03/10/2018 06:41 (GMT+7)
第一課,先說菩薩道的起點——發菩提心的因緣。菩薩,不是生下來就是菩薩,所謂:「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從菩薩的因位到成佛的果位,是多生累劫,自初發心經過五十一個階位精勤不懈地修行各種濟世利人的功行而完成的。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二十課
26/09/2018 07:12 (GMT+7)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轉的根源,就是「煩惱」。 煩惱,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九課
21/09/2018 06:41 (GMT+7)
寺院所供奉的佛像,一般有立姿、坐姿、臥姿的不同。臥姿又稱涅槃像,表示福慧圓滿、動靜一如。所謂圓滿,就是了生脫死、超越時空、泯滅人我對待、自他融和一體之義。所以,涅槃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死亡,而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人生,是快樂之境、幸福之地。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八課
20/09/2018 07:54 (GMT+7)
無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依物理學來說,宇宙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然是動的,就是「無常」。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七課
15/09/2018 06:49 (GMT+7)
一隻手始終緊握拳頭,這是畸形;如果只張不合,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於左右、好壞兩邊,都是極端;能夠不偏不倚,這就是「中道」。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六課
13/09/2018 08:56 (GMT+7)
影響中國佛教最深遠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緣起論」觀點而主張因緣所生法為實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經論而觀於緣起的存在,「宛然有而畢竟空,空假無礙,是為中道」。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五課
07/09/2018 07:16 (GMT+7)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這種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為「緣起」。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四課
06/09/2018 06:47 (GMT+7)
世間上每個宗教都強調自己所宣揚的教義是真理。所謂「真理」,必須合乎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恆如此等四個條件。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合乎這四個條件的真理。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三課
30/08/2018 06:58 (GMT+7)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闡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因此,宇宙間從自然界到眾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果的關係。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二課
22/08/2018 07:06 (GMT+7)
八正道分別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這是八條通往涅槃的捷徑。所謂「正」者,以此八法盡離邪非故;所謂「道」者,因其能通達不生不滅、寂滅最樂之境故。循此八正道,可使眾生苦集煩惱永斷,證得涅槃的聖賢境界,因此又稱「八聖道」。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一課
17/08/2018 06:49 (GMT+7)
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因此世間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因為身、口、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所以生死輪迴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迴的動力,稱之為「業」;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業」有驅使造作的力量,故稱「業力」。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十課
15/08/2018 07:14 (GMT+7)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這是佛陀成道後,對宇宙世間諸法萬象的說明。 所謂「四大」,是指結合物體的四種元素:地、水、火、風。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九課
14/08/2018 08:05 (GMT+7)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死的由來,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循環相續的結果。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八課
04/08/2018 07:57 (GMT+7)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七課
29/07/2018 05:48 (GMT+7)
一般宗教大多重視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視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認為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偽,斷除煩惱;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脫。大乘菩薩以般若智慧作為六度的上首,所以能悲智雙運,濟世利人;三世諸佛都是因為證得無漏智慧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經典上說:「般若為諸佛之母。」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六課
25/07/2018 07:14 (GMT+7)
禪學淵源於印度,盛興在中國。禪學可概分為兩類:廣義的禪學是指西元前五世紀佛陀創立佛教開始,發展至八世紀的大、小乘印度禪,即所謂的「禪那」之禪;狹義的禪學則指發端於中國隋唐時代,而後開演為「五家七宗」的「禪宗」。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五課
22/07/2018 05:19 (GMT+7)
僧團的健全,須賴規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維繫佛教於不墜的綱常。《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佛陀入滅以後,戒律一直維繫著教團的慧命。
佛光教科書第二冊 -- 佛教的真理之第四課
20/07/2018 06:25 (GMT+7)
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為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原指有關教法的研究,例如研究律藏者,稱為阿毗奈耶,後來廣至對經、律二藏的論述,乃至以論解論者,都稱為阿毗達磨。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