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最新文章
佛法難聞
»
菩薩行
»
內觀的開發
»
人人都有佛性
»
禪鑰3
»
星雲禪話2 -- 沒時間老1
»
因果報應錄5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九課
»
禪鑰2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2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佛教入門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八章)
12/04/2017 06:12 (GMT+7)
「第一義天」是中國佛學特有的名稱。中國上古文化史中,天與道兩字的定義就有四、五重解釋。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七章)
10/04/2017 06:03 (GMT+7)
若掉散心,須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啟慧門。 普通顯教的經典對亂動的妄念,粗相叫散亂,細相叫掉舉。不管修顯修密,或依任何一宗一派修持。有時覺得粗的心念非常清淨,可是細的心念在不知不覺之間還是有,這就是屬於掉舉心。不論是散亂或掉舉都必須要修三昧之定。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六章)
07/04/2017 05:54 (GMT+7)
《法華經》上說,要想成佛必須先修禪定。禪定並非禪宗,二者有所差別。由禪定中得到智慧的力量、得到法身、得到佛法淨土,此稱法國土。比如淨土宗阿彌陀佛的淨土,即是法國土。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五章)
05/04/2017 06:08 (GMT+7)
我們特別要注意一點,華嚴宗所講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學佛修道,必須先把理弄透徹,理透了,修證所走的路線才是心地法門。如果理不透,光靠做功夫或盲目修證,就是外道。所謂外道,並不是罵人的話,佛法對「外道」一詞所下的定義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一切功夫皆是唯心所造,心性的理不透,就是心外求法。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四章)
03/04/2017 06:29 (GMT+7)
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觀空或觀光而入定,禪宗裏有個故事,傳說過去禪堂有一堂人全部入定,七天七夜坐著不動。後來有一個老修行問:「為什麼不叫他們出來?」怎麼出嘛!叫也叫不醒、又不能碰,碰也不動,結果在每個人耳邊一敲引磬就出定了。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三章)
01/04/2017 17:10 (GMT+7)
「無念知境」,無念以後不是不知,是全知,換句話說,幾乎達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過去曾經上過顯密圓通修證法門的課,上次也提到禪宗法眼祖師、法眼宗的重要性。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二章)
30/03/2017 06:12 (GMT+7)
第一對根境無礙,謂觀根入定,應從根出,而從境出者,為顯根境唯是一心,緣起無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一章)
28/03/2017 06:10 (GMT+7)
《宗鏡錄》四十四卷對於止觀的方法,也就是佛學修證的方法,尤其是天臺宗修止觀的法門,已經整個做了一個結論。四十五卷則介紹華嚴宗的基本理論與修觀的方法,永明壽禪師引用天臺宗的佛學和《華嚴經》教理的真義,我們首先要注意!這些文字看起來容易懂,實際上卻不然!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章)
24/03/2017 05:57 (GMT+7)
若心安於諦,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 此心能夠安定,那麼一切佛說的道理都是多餘。佛所說無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隨便用什麼修持方法,而此心還是不能安呢?那你就要留意上面所說的各種法門,要曉得如何調伏此心使它安定。此心安,謂之第一步。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九章)
22/03/2017 05:57 (GMT+7)
如陰陽法,陽則風日,陰則雲雨;雨多則爛,日多則焦。陰如定,陽如慧,定慧偏者,皆不見佛性。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八章)
20/03/2017 06:14 (GMT+7)
中國從隋唐以後的第一流的知識份子,上自帝王將相,乃至唐太宗本人,雖然官做得大,表面上看來都在做世間的事業,然而內心裏頭都是從事於這種修養,而且走的都是止觀的路線。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七章)
17/03/2017 06:04 (GMT+7)
許多人學佛打坐最困擾的問題就是妄想不能斷。更嚴重的問題是,許多習慣性的習氣改不了,譬如,有人功夫做得愈好脾氣反而變得愈大。這是什麼原因要找出來。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六章)
15/03/2017 06:01 (GMT+7)
樂於寂然的人,知道妄念皆從心而出,只要把心休息下來,一切妄念皆歸於寂靜。套用現代名詞,這是心理治療,不一定要把打坐修行講得那麼嚴重!我們為何打坐?為了治療心理疾病,使心理平安,凡是沒有成佛以前,都是病人,都有精神病,心理不正常,因此我們也有必要盤起腿來醫病,做心理治療。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五章)
13/03/2017 06:28 (GMT+7)
如果在修止觀的觀法時,不能分辨能、所。所謂止觀就是在定靜的境界中所發出的慧觀——智慧的觀察,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研究或者正思維。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四章)
10/03/2017 05:44 (GMT+7)
「如妙良醫,咒枯起死」,古代中國的醫術和印度一樣,醫療都和巫術連在一起,因此除了內科、外科、傷科、婦科、小兒科外,還有祝由科,祝由科是不吃藥的,拿現代來講就是精神治療。符一畫、咒子一念就好了。這一科在中國從黃帝軒轅氏時就有了。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三章)
08/03/2017 06:09 (GMT+7)
有個觀念必須要瞭解,打坐並不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初步練習的方法,真正的定不是要坐著才能定,不管走路、做事、睡眠,無處而不是、無時而不是,這是心地法門,並不是有個定的境界。至少大家不要搞錯,以為整天坐在那裏傻傻地什麼也不想叫做入定,如果這樣叫做入定,我看大家不需要修這個玩意,因為修了變成一個無用的廢物,那有什麼意思。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二章)
06/03/2017 06:50 (GMT+7)
《楞嚴經》上有七處徵心、八還辨見。這一點我常常跟學哲學的同學說明,西方哲學,尤其黑格爾的辯證邏輯正反合,影響這個時代兩個多世紀。辯證法,了不起,任何事都是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等等。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一章)
03/03/2017 06:44 (GMT+7)
《宗鏡錄》第四十四卷,正式談到「止觀」的問題。止觀是一切學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論用何種宗派,何種方法,都包括在止觀中。止觀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章)
01/03/2017 06:07 (GMT+7)
「善巧方便種種緣喻廣贊於止」,不管大小乘的經典所講的道理,都是它的善巧方便,用種種因緣來比喻。總而言之,經上所讚歎的是修止修定的重要,由止而生出一切的善根。由這些善巧方便歸納起來的叫「隨便宜以止安心也」。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九章)
27/02/2017 06:08 (GMT+7)
不管哪一宗,哪一派,用哪個方法,當你覺得自己坐得很好時。嚴格來講,這個自己覺得坐得好,都是屬於生理感受的狀態。因為人都是忙亂慣了的,一旦上坐,腦神經及身體的肌肉都休息下來,當然會有一種很輕鬆、舒服的感覺。很多人卻以此種感覺而覺得修道很有用處。
熱門:
在現實生活中行持
(04/07/12)
學佛與佛學
(27/03/12)
您是佛教徒嗎﹖
(11/03/10)
小乘當真不好嗎﹖
(11/03/1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廣臨
(03/03/10)
如何理解佛教
(03/03/10)
坐禪的功能
(03/03/10)
佛陀的根本教義
(25/02/10)
因 果 與 因 緣
(25/02/10)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20/02/10)
已發布文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八章)
(24/02/17)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章)
(22/02/17)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章)
(17/02/17)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五章)
(15/02/17)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章)
(13/02/17)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三章)
(03/02/17)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章)
(01/02/17)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一章)
(30/01/17)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五章)
(18/01/17)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四章)
(17/01/17)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