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佛教入門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八章)
24/02/2017 06:48 (GMT+7)
若能就旨圓融自無取捨,則塵塵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機,念念歸宗,教門等觀門之旨,如是則無一心可照,誰執觀門,無一法可聞,孰論教道,方入宗鏡與此相應,未達斯門終成隔礙。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七章)
22/02/2017 07:24 (GMT+7)
本書作者永明壽禪師是在宋朝初年,看到當時的佛法、佛教已經分道揚鑣。宗教修持的人與研究經典的人,彼此不能夠融通,換言之,大家對學佛如何求證的功夫沒有了!因此永明壽禪師對當時佛教佛法這種普遍的情形作了一番批評。批評以後又勸大家學怫要切實修持。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六章)
17/02/2017 06:16 (GMT+7)
對於教理不通,光是做功夫,也是一種偏差。並非修禪不對,而是沒有智慧的禪,很可能發生鬼定。鬼定就是五陰境界的定,我們對《楞嚴經》所言五陰境界要搞清楚。再來講第六種病。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五章)
15/02/2017 06:30 (GMT+7)
「若不觀心內證,法律禪師等各有十種過患」,永明壽禪師是極力地提創真正地學佛,一個學佛的人不管在家或是出家,目的都在求證佛法,自己要悟道、證道成佛。要想悟道、證道成佛只有四個字一「觀心內證」。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章)
13/02/2017 06:17 (GMT+7)
觀音菩薩報告他當年修持的經驗是走這個路線進來的。「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是返回來聽自己念佛的音聲。且一邊參究,這是思,晝夜二六時中如此修去,這是修,就這樣進入了最高定慧等持的三昧境界。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三章)
03/02/2017 17:44 (GMT+7)
這段《楞嚴經》的註解提出,佛指示羅候羅擊鐘為阿難辨別真妄的方法。這個方法「即聞性而可真」,就在能聽到聲音的這個地方,體會自己能聞的作用與所聞的聲音之間的目性功能,在這個地方可以辯證出來而參透能聞本性的真實作用。「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章)
01/02/2017 06:17 (GMT+7)
這段開始是中國古代大德所說的內容,說明了由小乘的修法,因聲悟道而跳上大乘的境界,其內容是要我們修佛法的人一定要認清能所的道理。實際上,能所的關係從哲學、邏輯的道理可知。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一章)
30/01/2017 18:17 (GMT+7)
在說明觀音法門的修持之前,我們必須瞭解一個前提,那就是假如想超凡入聖。換句話說,一個普通人想訓練自己變成一個特殊的超人,必須要有一個訓練自己的方法,這個方法在佛學的名詞叫做修持,而中國道家稱之為修煉。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五章)
18/01/2017 06:31 (GMT+7)
前面徹底告訴我們「不從生因之所生,皆從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徹底地「了」了,了怎麼了?無法解釋,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切境界的本身本來清淨,換句話說,我們對境起念的這個本身也本來清淨。我們及一切境(外物)都是本自清淨,所以古人說「萬法本閑,唯人自鬧」,意指一切法本來都是清淨的。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四章)
17/01/2017 17:03 (GMT+7)
上次《宗鏡錄》正式介紹到《楞嚴經》「七處徵心」,講到明心見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說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體,涵蓋乾坤、包括整個宇宙。「宇宙」是科學上的名詞,在觀念上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但也可以說是有量有邊的,因為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觀念還是有限量的。此處是借用宇宙一詞來說明無量無邊的大宇宙,不過是本體心中的一點浮塵而已!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三章)
16/01/2017 07:17 (GMT+7)
要解釋這些理論很麻煩,這些理論都是高度的邏輯思考論辯,透過智慧的正思惟,瞭解本體的道理,真正瞭解透徹、明心見性了,就見道了,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眼開明、豁然開朗。因為理就是事,事也就是功夫。換言之,理就是學問;學問就是功夫,功夫也就是學問。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二章)
13/01/2017 06:09 (GMT+7)
《宗鏡錄》第四十四卷,從這裏開始,講到生滅與不生滅的道理。生滅,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斷有常,是跳動性、間隔性的。不生不滅,是講宇宙萬有形而上的本體,是永恆的,然而它不同於普通物質,不能以物質的概念來認識它,也不是我們平常意識的心。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一章)
11/01/2017 06:20 (GMT+7)
注重做功夫、注重實證的特別注意與唯識有關的這一段,這個問題還沒有討論完。我們在這裏引用六祖「六七因上轉,五八果地圓」的說明,正好與這問題配合參究,而且重點在求證。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章)
09/01/2017 06:47 (GMT+7)
佛與波斯匿王討論「見性」的問題,他們辯論的結論是:人的生命有一個不生不死的東西,佛當時提出一個名詞叫「見性」。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九章)
06/01/2017 06:39 (GMT+7)
「變化密移」,我們學佛的人要注意了,這是點眼的地方。人的身體變化隨時要注意,不知不覺之間就衰老。我根據修道作功夫的道理經常觀察到,人的衰老往往是這樣走法:平常好好的,一下子就掉下去;掉下去後就慢慢穩住了;然後,隔一段時間,你看到沒有衰老,其實,是不停地漸漸累積起來的,到時候他就老一下,所以要小心。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八章)
04/01/2017 06:03 (GMT+7)
我們任何一個人眼睛能夠看見的這個見性,拿現在的話怎麼說呢?你那個能看見的功能,或者說你那個眼睛,能夠看的那個作用,叫它作用也可以,功能也可以。古代辭彙不夠,而中國人又是喜歡簡潔扼要,所以「見性」、「性子」、「性能」、「感性」、「理性」、「明心見性」都是使用這個「性」字,一切功能也是這個「性」。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七章)
02/01/2017 06:41 (GMT+7)
像南陽忠國師這樣,絕對不困在個人成見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始終不會說不需要看經教,也絕不認為妄用一個方法瞎用心就可以,因為佛說的這些經典,是無上甘露、不可思議佛的大悲心所說出來的。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六章)
30/12/2016 06:51 (GMT+7)
世間事物就是那麼在變化,這一切都屬於幻術的境界,所以佛告訴諸菩薩說幻不可求。幻術的範圍包括很廣,文字也是不可靠的,文字是代表人類思想、情感的符號。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五章)
23/12/2016 06:36 (GMT+7)
再來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諸位學佛想走大乘路線、認識佛法是什麼東西?基本上要特別注意。《華嚴經》講到普賢境界要我們明白什麼呢?明白「任物自真,稱之為神」。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四章)
21/12/2016 06:45 (GMT+7)
經典指出一切幻術文字的種種幻相。電影、幻燈片就是幻術,如夢如幻,是變把戲的變出來的東西。幻術師告訴你是假的,可是你當場看是真的。這個世界的一切,也比如一個大變把戲者在變幻,沒有真實的。
熱門:
在現實生活中行持
(04/07/12)
學佛與佛學
(27/03/12)
您是佛教徒嗎﹖
(11/03/10)
小乘當真不好嗎﹖
(11/03/1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廣臨
(03/03/10)
如何理解佛教
(03/03/10)
坐禪的功能
(03/03/10)
佛陀的根本教義
(25/02/10)
因 果 與 因 緣
(25/02/10)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20/02/10)
已發布文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三章)
(19/12/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二章)
(17/12/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一章)
(28/11/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三十章)
(25/11/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九章)
(23/11/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八章)
(21/11/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七章)
(18/11/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六章)
(16/11/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五章)
(14/11/16)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四章)
(11/11/16)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
<<
<
5/2025
>
>>
CN
T2
T3
T4
T5
T6
T7
1
4/4
2
5
3
6
4
7
5
8
6
9
7
10
8
11
9
12
10
13
11
14
12
15
13
16
14
17
15
18
16
19
17
20
18
21
19
22
20
23
21
24
22
25
23
26
24
27
25
28
26
29
27
1/5
28
2
29
3
30
4
3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