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否定
05/08/2015 07:14 (GMT+7)
有人說:佛法是否定生命——反人生的。這是對的,也是不對的。如西方某哲學家說:“道德的目的,在於不道德。”這不道德,並不是殺人放火等惡行,是說:道德的究竟目的,在使人到達超越一般的道德。
有與無——論三性與三無性
03/08/2015 07:17 (GMT+7)
在唯識宗,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稱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通過三性,可以説明我們認識空與有的真相,獲得中道的如實智,從而擺脫生命中的一切迷惑。

佛教名詞術語和常識
31/07/2015 06:39 (GMT+7)
一、名詞術語 1、佛陀耶:簡稱佛陀或佛,義為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佛陀是三覺具足的大聖人。
佛陀揭秘人不信輪回的真實原因
27/07/2015 06:24 (GMT+7)
一天,佛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棵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佛說人死有後世,為什麼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我要問一下佛陀。

念佛真諦及特別方便
24/07/2015 06:03 (GMT+7)
心佛眾生本是一體,而說有三名,所以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有佛乎?全佛即心也。佛外有心乎?全他即自也。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佛樂的種類與形式
17/07/2015 06:34 (GMT+7)
 佛教音樂通常分為佛事音樂和以佛教題材為主題的或由佛事音樂改編的通俗音樂。這裡僅介紹佛事音樂的種類:

生命寶典:七難、七不淨,四無常......
10/07/2015 06:12 (GMT+7)
凡人皆有七種不淨,因而對自身不必過於執著,有這樣的認知,在修行的路上,可以消除諸多的障礙。
火供是金剛乘修法中一種非常殊勝的法門
08/07/2015 06:28 (GMT+7)
火供是金剛乘修法中一種非常殊勝的法門,經由火供的修持可以迅速獲得二種成就,也就是世俗諦和勝義諦之成就。

人品極處是自然
07/07/2015 06:40 (GMT+7)
“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是《菜根譚》裡的一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達到崇高境界時,他的言談舉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是將自己純真樸實的自然精神本質平白表露而已。
佛教常識答問之三
03/07/2015 06:17 (GMT+7)
30.問:佛教既認為根(眼、耳等)境(色、聲等)相合,才有識的發生,如何又說萬法唯識呢?

佛教常識答問之二
01/07/2015 06:28 (GMT+7)
  答: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必須廣學多聞。佛教要求菩薩行者學習五明(Vidyq就是「學」):(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歷數等;(3)醫方明,即醫藥學;(4)因明,即邏輯學;(5)因明,即佛學。
佛教常識答問之一
29/06/2015 06:30 (GMT+7)
我最初寫這本書的動機只是為了和外國朋友談話時,翻譯人員因缺乏佛教知識而感到困難,想為他們提供一些方便。但這許多年來,得到國內不少人的關懷、鼓勵,也得到一些外國朋友的注意。

佛學常識課本
26/06/2015 06:35 (GMT+7)
第六課  世界   「世」是去來今,「界」是方位,這是豎說時間,橫說空間,也就是說天地的意思,更表明天地原是遷流變化無常的。世界先以須彌山為中心,最下層是空輪,層層向上是風水金等四輪體,金是指含金質的固體地形。
佛教小常識
24/06/2015 06:33 (GMT+7)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機構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為官署。漢代設有鴻臚寺,用以招待四方賓客。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從西域來的僧人漸多,遂在洛陽建白馬寺,專供外來僧侶居住。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處所,都可總稱為寺的由來。

認識佛教之常識
22/06/2015 06:32 (GMT+7)
所謂「常識」,「常」就是一般的意思,「識」也就是認識。乃要提高佛教常識,就是使一般人對佛教要有相當的認識。因此,這個題目還可為「正確的認識佛教」。
淨因三要之三
17/06/2015 06:56 (GMT+7)
 自我最可貴,本性最純真,若能認清自己,就是最完美的人生!而我們要如何認清自我呢?因此自我省思與檢討非常的重要!人生的道路從何而來?目標又何在?

淨因三要之二
17/06/2015 06:28 (GMT+7)
人生多苦,眾生皆受業力牽引,迷茫流轉。我們既發菩提心,就要及時依照佛陀教理了徹人生之苦,拋開慾念、貪愛、瞋恨、疑惑、愚癡等等使覺性迷亂的因素,力行菩薩道,堪忍世間的苦難及折磨,為眾生付出,藉人與事的磨練來洗煉心地。
淨因三要之一
15/06/2015 06:43 (GMT+7)
 修學佛法,主要是為了去除內心的污染,清淨自我的心地。  所謂清淨心,即人性本來沒有沾染污穢的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來就是善性,本來就清淨,為什麼還需要淨化呢?又為何有污染與清淨的分別呢?

為什麼要受持五戒?(中英對照)
12/06/2015 07:09 (GMT+7)
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優婆塞」、「優婆夷」,受過菩薩戒,就叫「菩薩」。本來只有出家人受菩薩戒,但因菩薩是自利利人的,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薩戒。
三皈五戒的意義
10/06/2015 06:24 (GMT+7)
三寶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呢?三寶又有那幾種?我們皈依三寶之後,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三寶弟子?三寶弟子是否一定要求受五戒?五戒的內容又是甚麼?皈依三寶、求受五戒又有甚麼好處?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