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佛陀的證悟
04/10/2017 07:03 (GMT+7)
許多人問我這本書是給什麼樣的讀者看的。作為悉達多的追隨者,能為他的教法和他所留給我們的一切提供服務,一直都是我強烈的願望。我所有的上師們都曾說過,將悉達多的話語與想要瞭解的人分享,是最好的服務。
十善業道經的啟示3
01/10/2017 06:55 (GMT+7)
爾時,世尊複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十善業道經的啟示2
27/09/2017 07:35 (GMT+7)
這段經文,是關於有情命運差別與業力的問題。  “智者知已,應修善業。”智者,即有智慧的人。這種智慧,是洞察諸法真相的能力,能指導我們透徹宇宙人生的真相。否則,即使學富五車,也只是具有世間的差別知識,未必屬於智者。
十善業道經的啟示1
25/09/2017 07:24 (GMT+7)
探究世界形成的因素,考察心物現象的實質,分析有情命運的原理,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學佛的基本德行,三乘聖賢解脫煩惱的法門,盡在此中。

學佛知津3
22/09/2017 06:31 (GMT+7)
中國最初的出家人,雖然也有師承,但均沒有法派與字輩的排列,那是出於越祖分燈以後的禪宗祖師,為了門戶的建立,標顯徒眾的傳承,才有法派字輩的名目。
學佛知津2
20/09/2017 06:54 (GMT+7)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於要真正的實際證驗解脫的境界,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說說道理就能辦到的。

學佛知津1
18/09/2017 07:55 (GMT+7)
這是一本新書,是從「佛教是什麼」、「佛教實用法」、「瓔珞」的三本舊書中選輯而成。也就意味著這是那三本書的精華。
僧伽禮儀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讀3
15/09/2017 06:22 (GMT+7)
《善生經》,又名《優婆塞戒經》,7卷,北涼曇無讖譯。以《中阿含經》卷33《善生經》發展而成,是佛為善生長者說大乘優婆塞戒(在家戒)的經典。全經內容分集會、發菩提心、悲、解脫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為本經重心,除提出在家菩薩應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輕等大乘獨有的戒條。

僧伽禮儀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讀2
13/09/2017 06:14 (GMT+7)
道宣律祖批評說:現在,許多人在矮凳上禮佛,這在經典中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印度也是沒有這種做法的。那麼,我們大殿裡使用的拜墊是否如法呢?這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在目前通行的早晚功課中,經常需要長時間跪著誦經,還是有個拜墊比較合適些。
僧伽禮儀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讀1
11/09/2017 09:42 (GMT+7)
作為一個僧人,在僧團中如何與其他僧人相處?如何恭敬長輩、愛護晚輩?這就需要遵循相應的禮儀。在佛教中,這些禮儀都含攝於戒律範疇,由此對我們的行為進行指導,使之符合法的規範。所以說,戒律就是僧人處世的準則,行為的指南。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
08/09/2017 06:14 (GMT+7)
本書為深入淺出,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對佛教的義理、曆史和各種傳承有一個精確地綜觀。如果你認為自己對佛教已經有一定的成見,說不定本書會讓你完全改觀;如果你是佛教徒,請一本書印證你的修行。
佛教的無常觀
06/09/2017 07:56 (GMT+7)
佛教講的「無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無常觀,其實就是對「死」的看法及觀念。這裏引用一些譬喻故事來解說:

四弘誓願講記
04/09/2017 17:58 (GMT+7)
四弘誓願,是四個成佛的基本條件,學佛,必定要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前三句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句圓滿,則四句皆圓滿。
佛學基礎知識3
25/08/2017 06:09 (GMT+7)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須持戒。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是很困難的。持了戒後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

佛學基礎知識2
23/08/2017 05:40 (GMT+7)
集聖諦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稱為集聖諦。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業力被煩惱所引發出來;集取就是煩惱在造業。因為我們過去造種種的業形成力量,加上過去與現在種種煩惱的引發,使我們受種種苦。所以這個集聖諦所要講的就是煩惱以及煩惱所造的諸業行。
佛學基礎知識1
21/08/2017 08:09 (GMT+7)
我們造業後,來世要受果報,它們的活動過程是怎樣的?其實,業的活動就是我們生死輪迴的相續,我們日復日年復年的生活著,這就是業的活動。我們在受業報的過程中,又再造新的業因。比如說,我們有這樣的身體,腦袋和思想,那是過去的業形成的;

初機學佛決疑3
18/08/2017 08:36 (GMT+7)
從前戰國時候,有個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結緣。當馮諼在孟嘗君那裡當「高參」,先後提出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的要求,達到目的以後,孟嘗君未來的幸福就開始了。
初機學佛決疑2
16/08/2017 06:12 (GMT+7)
每個眾生的苦樂禍福,都是由眾生的自心(思想)分別事物的利害關係所產生各種善惡行為所構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種不同與行為相對的感受。要想離苦得樂,轉禍為福,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思想。

初機學佛決疑1
14/08/2017 08:38 (GMT+7)
佛教與他教有何不同?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宗教的目的都是勸人為善,只要為善,何必信教?佛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子?眾生在未成眾生以前是什麼?眾生成佛以後,會不會再成眾生?
慈悲施食手冊
11/08/2017 05:52 (GMT+7)
《救拔焰口經》云:「受此食已,悉皆飽滿。是諸餓鬼等,悉捨鬼身,生於天上。諸天善神恆來擁護,即為滿足檀(布施)波羅蜜。」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