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生命的密碼 -- 迷悟之間4-2
星雲法師
18/05/2018 05:4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家和萬事興
  
  在外旅行久了的人,就想回「家」;白天出外工作的人,到了晚上也要回「家」。家,是人生的安樂窩;家,是人生的避風港。因為家中有父母兄弟,因為家庭裏有妻子兒女,所以家有溫暖,家有馨香。
  
  說到家,有大家庭,有小家庭。現代的社會,大家庭人多,最大的困難就是和諧不容易。小家庭因為人口少,如果住的房子大,每天面對空曠無人的家,好像沒有依靠的感覺;如果住的房子小,每天面對的是堅硬冷寂的磚瓦、壁板,一樣感受不到家的溫馨氣氛。所以即使有家,家中要有人;有人,就要能和順。俗語說:家不和被人欺;又說:家和萬事興。在家庭裏,能夠父慈子孝,能夠兄友弟恭,能夠夫唱婦隨,所謂家人一條心,即使泥土也能變成金。
  
  現在的家庭裏,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債台高築、理念不同、性格怪僻、勞役不均、自我執著等,家庭因此從安樂窩變成冷戰場,從避風港變成是非地。甚至親人不親,家不成家,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樂趣就會因此降低、減少許多。
  
  家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如果社會上家不成家,國就不成其為國。因為國家是由許多的家庭組合而成的;家庭則是由許多的人所組識而成。孔子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才能齊家,家齊,才能治國平天下。
  
  一個家庭要想「家和萬事興」,必須家庭裏的份子要能相互的了解、相互的體諒、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包容。一般人都說要服務社會,為什麼不從服務家庭做起呢?一般人都說要建設國家,為什麼不從家庭建設做起呢?
  
  一個愛家的人,不要為一己的利益而斤斤計較,要能為全家的份子打算;愛家的人,不要為一己之喜惡太過爭執,應該以全家人的幸福安樂為前提。
  
  《佛光菜根譚》說:「兄弟互相怨恨,受害的是父母;夫妻互相怨恨,受害的是家庭;同事互相怨恨,受害的是主管;政要互相怨恨,受害的是國家;人人互相怨恨,受害的是自己。」又說:慈悲是家庭幸福美滿的動力;若要家庭好,關懷最重要。總之,若要家庭和諧安樂,家庭裏要有溫馨、風趣,這是重要的因素。
  
  《人間福報》2001211


你我之間
  
  「你我之間」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因為我認不清緣份,沒有把你我的關係聯在一起,認為你和我是兩個個體,因此我不容你,當然你也不能容我。這並非誰好誰壞的問題,只因為你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所以我要排拒你。
  
  男女結為夫妻,因為彼此認為你我是一體的,所以就會相親相愛;兄弟姊妹由於是同一個母親所生,所以你我就是一體的。是一體的東西,即使是身體上的爛瘡爛肉,我也要好好的洗滌、敷藥、包紮、愛護,讓它不要受到傷害。
  
  假如你不是我的,你有多好,你擁有多少的東西,因為不是我的,即使被偷被搶,與我何干?我一點也不會為你心疼。所以,人就是因為分你分我,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才會彼此排斥、彼此相爭、彼此不能同在一起。
  
  假如你是我的,任何事情我都不會和你計較,我都能原諒你、體貼你、幫助你。你是我的爸爸,你打我兩個耳光,我不會和你計較;你是我剛學走路的兒子,我做父親的跪下來讓你當馬騎,我不但不會怨恨,而且感到很甜蜜、很歡喜。因為爸爸是我的,兒女也是我的;是「我的」,所以就能天下無事,一切平安。
  
  假如不是我的,你給我一個眼色,我可能會給你一拳;你給我一拳,我可能會捅你一刀。一句話不喜歡聽,我非得回罵過去不可;一件事我不喜歡看,我就非得給你難堪。因為你不是我的,生死與我何關?榮辱與我何干?但是只要你侵犯我一點點,我就和你誓不罷休。
  
  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志,凡是我的,我會把他們都看成是好人,我喜愛他們,我幫助他們,即使再艱難困苦,我也會忍耐,因為他們和我的關係不容許我不重視這許多的因緣。
  
  假如不是我的,你有學問,你有能力,你再多才多藝,我也會嫉妒你、批評你,因為我不容許你比我更好。最好你是不學無術、一無所用、一無是處,我反而能容許你的存在,總之,我不容許一個跟我對等的不同個體存在。
  
  其實,人生彼此都是相關一體的,都是因緣的相互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我之間是相關的、相通的。今日我不要你,不一定將來我會求你;今日我要你,你也不要排拒,將來不一定你會來求我。所以做人心胸要放寬大一些,眼光要放深遠一點,要懂得人我一如,彼此相關。能夠認清自己與法界眾生「同體共生」,這是非常重要的。
  
  《人間福報》2001212


 心胸要寬大
  
  我們讚美佛陀的偉大,都說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自古的聖賢明君,也都能以天下蒼生為念,甚至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在在說明,欲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必須要有寬大的胸襟。
  
  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這本來是很正常的道理,但是世界上也有一個很奇妙的現象:擁有金錢的人沒有能力,擁有能力的人沒有機會;心量大的人沒有發展,氣量狹小的人倒是很有辦法。
  
  在這個世間上,如果真的有「天」的話,老天爺真是作弄人,很多胸懷群眾的人,鬱鬱不得志;反而是那些性格暴戾、寡廉鮮恥的政客,卻能身居高位,作威作福。
  
  世間上還有另外一個奇妙的現象,刻苦自勵的人,他們都居住在貧瘠的土地上;富裕的大地則往往居住著懶散的民族。例如,沙漠的民族享有豐富的石油能源;海島的民族擁有海洋的產物,這或許是老天爺有意想平衡這個世間吧!所以沒有給予心胸寬大的人多一些資源,致使賢聖如孔孟者,雖有匡時救世的心胸,卻苦無時機因緣,因為連帝王都不相信他們,因此只有隨緣的「達則兼善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罷了!
  
  心量大的人能包容小人,小人不能包容有心量的人,所以心胸寬大的人,也是比較吃虧。歷史上有抱負的賢臣良將,往往被一些妒賢害能的小人所排斥,例如三閭大夫屈原,滿腔憂時憂國的熱忱,卻不能見容於小人,因此最後除了投江以外,又能奈何!
  
  我們一直為我們的社會世間叫屈,賢臣良將多遭冤屈,讓他們的匡時濟世之才,不能得用,殊為可惜啊!
  
  現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不是主管不能善用人才,就是人才不肯給無能的主管所用。尤以我國的企業界更是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凡居高位者,如董事長、總經理之流,多數未曾受過高等教育,反而是技術人員則大多是學有專精的人才,所以福慧不能兼具也。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間上的一些宵小魔鬼,他也要統理世間;小混混橫行鄉里,大奸巨惡操縱朝廷,讓世間的忠奸善惡,永遠都成了對比的戰鬥,苦了一些平民百姓,不容易遇到盛世明君,經常都是在群魔起舞的亂世裏苟且維生。然而轉輪聖王的盛世雖然不容易重現,但我們可以寄望世間各行各業能出現一些寬弘大度的社團領袖,能夠真正以社會民生的福祉為念,是則人民幸甚,國家幸甚!
  
  《人間福報》2001213


愛就是尊重
  
  人的生命從那裏來?世人立了種種的學說來加以研究、討論,其實簡單的說,生命是從「愛」而來的。
  
  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父母相愛、我愛父母,我的情識之中含藏了許多愛和不愛,所以投生到人間。
  
  現代的社會都提倡「愛」,有愛就能走遍天下,有愛就是溫暖的人間。愛,好比是日光、空氣、水;沒有日光、空氣、水的愛,生命就無法生存了。但是,愛也要愛得正當、愛得合理、愛得尊重,否則假愛的善名,做出多少醜陋的事情。例如,有的人把愛當作執著、有的人把愛當為佔有、有的人把愛當成自我、有的人把愛變為恨源。
  
  你看,現代的青年男女,愛之則欲其生,恨之則欲其死。其實,愛是犧牲,是奉獻,是珍惜,是護持。我愛財,財要能和大眾分享;我愛名,名要能庇蔭眾人;我愛知,我要把知識傳給後人;我愛情,我要把情成就你的幸福美滿。
  
  世間男女結婚,這是愛的昇華、愛的圓滿、愛的統一。但是,如果愛得不當,則愛如繩索,會束縛我們,使我們的身心不得自由;愛如枷鎖,會鎖住我們,使我們片刻不得安寧;愛如盲者,使我們陷身黑暗之中而渾然不知;愛如苦海,使我們在苦海中傾覆滅頂。
  
  愛不是單行道,愛是雙向的交流,彼此要體會對方的心。有一段趣談:義大利人把結婚當為歌劇;法國人把結婚當為喜劇;英國人把結婚當為悲劇;美國人把結婚當為鬧劇;中國人把結婚當為醜劇。
  
  其實,愛是美的,愛是善的,善是真的,愛也是淨的,我們應該要把愛從狹義中超脫出來,不要只是愛自己、愛家人,我們更要愛社會大眾、愛國家世界。
  
  佛陀的弘法利生、示教利喜,就是愛;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就是愛。愛就是為了你好;愛你就要成全你,就要尊重你,就要給你自由,就要給你方便。
  
  所謂「愛烏及屋」,你能把對某個人的愛,擴及到一切眾生嗎?我們要用慈悲去擴大所愛;我們要用智慧去淨化所愛;我們要用尊重去對待所愛;我們要用犧牲去成就所愛。人與人之間若能相親相愛,則宇宙世間,何其寬廣啊!《人間福報》2001214


宗教生活
  
  人,不能離開生活!為了生存,人首要追求的當然是物質生活;所謂「民以食為天」,衣食住行、穿衣吃飯的物質生活怎能缺少呢?
  
  物質生活滿足了,其次追求的是精神生活,例如讀書、娛樂、情愛等等。
  
  有了精神生活,進一步提昇,則進入藝術的生活,例如繪畫、音樂、雕刻、戲劇、舞蹈、文學、乃至蒔花植草、營造生活的氣氛等,也就是要過藝術美的生活。
  
  緊接著要追求的是宗教生活,因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藝術生活畢竟都還是在世間的現實生活中,如果有宗教的生活,就能昇華,就會超越,就可擴大,就能感受到自己進入了無限的時空裏,悠遊在無對待的人我之外。
  
  所謂宗教的生活,它有思想、有意境,例如慈悲威儀、禪悅為食、道德為家、正道為行。也就是讓我們在世間的物用生活之外,更有未來的希望。因為食衣住行的世間生活終究是缺陷而不圓滿的,宗教生活就是超越物質生活之外的信仰生活。
  
  宗教生活對於吾人生活品質的提昇、人生意義的增長,關係重大。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生活,生命是枯燥的,人生是乏味的;但是有了宗教體驗的人,他可以聆聽大自然的音樂,他可以閱讀人生百態的書籍,他會分享人我一體的感情,他用宗教體驗補充了精神生活的不足。一個有宗教生活的人,基本上他就是在向真、善、美的人生邁進。
  
  宗教的生活不是牆壁上的一幅畫,它是心靈上的美感;它不是舞蹈的韻律,它是懷抱一切眾生。宗教的生活,讓吾人在一剎那裏,可以看到無量阿僧祇劫的永恒;從一沙一石裏,可以體會出無邊的法界。宗教生活裏,所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所有眾生都是兄弟姊妹,多麼親愛和樂的人生啊!
  
  宗教的生活,就如佛教徒「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把世界看成是心中的世界;他把眾生看成是心內的眾生。他可以轉苦為樂、轉邪為正、轉迷為悟,所謂「轉娑婆為淨土」,這就是宗教的生活。
  
  人不能缺少福德因緣,才能得過宗教的生活。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凡是想要享受解脫自在人生的人兒,何不來過宗教的生活呢!
  
  《人間福報》2001215


公平與不公平
  
  世間公平嗎?不公平!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億萬富翁的繼承人;有的人一出生就注定要與貧窮為伍,你說何來公平之有!
  
  世間公平嗎?很公平!因為人天生有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張口、一雙手,一樣的頭腦、一樣的心靈,和別人相比,沒有少一點,又怎能說不公平呢?
  
  所謂公平與不公平,是因為人的窮通禍福,有「自業自受」的原理。你前生在銀行裏的存款,你今生還可以受用;你前生負債累累,今生又何能奢望擁有財富呢?
  
  世間上,要求「齊頭式」的人人平等,這是不可能的;若從人的本位上來看,在「立足點」的平等下,也有富貴的人變成貧窮的,也有貧窮的人變成富貴的。所以,在因緣業報裏,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很公平的。
  
  有一個皇帝微服出巡,平時過慣呼風喚雨的日子,一旦微服在外,無人奉承,心中甚是不快。一日來到鄉下,見一農夫,農夫盛情的雙手奉上茶水一杯。皇帝感動之餘,回京後,馬上差人到農夫家中,封為高官。此事為一個落第的秀才得知,心中甚為不平,於是在一間土地廟題詩曰:「十年寒窗苦,不及一杯茶!」數年後,皇帝再度出巡,見到此詩,知是針對此事而題,於是不動聲色的加了兩行字:「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孫中山先生當初提倡革命,他曾對世界發出「以平等(公平)待我之民族」的宣言;國際上真有公平嗎?今天的世界,強權就代表真理,這公平嗎?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沒有錢,能打官司嗎?在勢利權威的前面,有理的小民能爭平等、爭公平嗎?
  
  世間上要求真正的公平、平等,這是不容易的,雖然我們都希望別人以「公平」待我,然而世間有太多的遭遇都是令人不平的事。例如,真正孝養父母的子女,往往是最不受父母喜愛的孩子;真正為國為民的君子,往往也是飽受奸臣陷害,不得君王歡心的臣子。
  
  有漏的世間法,強權使人與人之間不能公平;財富使人與人之間不能公平;智愚使人與人之間不能公平;美醜使人與人之間不能公平。其實,這只是現象上的,是不究竟的;真正追究起來,其因緣際遇必定是公平的,所以不必去怨嘆公平與不公平!有一首偈語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人間福報》2001216


立足點
  
  人生要有「立足點」,你的立足點在那裏呢?我們每天在外忙碌,到了晚上總要回家,因為家就是我們的立足點;我們每天需要外出工作上班,因為上班的地方就是我們的立足點。
  
  我們結交朋友,從朋友身上可以獲得我所需要的知識、友誼,那都是我的立足點;我奮發工作,所得到的成就、光榮,這也都是我的立足點。
  
  一個人要在世上立身處事,首先要有「立足點」,如果我沒有立足點,我可能就會去侵犯你,把你的變成為我的立足點。國與國之間為何要戰爭?因為你的國家不是我的「立足點」,所以我要侵略你,把你的國家土地變成是我的「立足點」。團體與團體之間為什麼不能合作?因為我的立足點不是你的立足點,你的立足點也不是我的立足點,所以要互相對立,各據自己的「立足點」。
  
  我們在一個家庭裏有了「立足點」,我們就會愛這一家人;我們在一個團體裏有了「立足點」,就能愛這個團體。一群人,在一個定點解散後各自行動,約好三天以後或者三年以後回到同一個定點集合,屆時一個也不會減少,因為大家相約有了定點;定點就是大家共有的「立足點」。
  
  飛機在空中飛航,航線就是他的「立足點」;在規定的航線上才可以起飛、降落,才不會錯亂了「立足點」。火車不管行馳多遠,都有起點和最後的終點站;乃至每一個中途停靠的站台,都是火車的「立足點」。船隻在海洋裏航行,也要有目標;因為目標就是船隻的「立足點」。
  
  樹木有「根本」,它才能滋盛榮茂;「根本」就是樹木的「立足點」。房屋也要建築在適當的土地上,每一塊適當的土地都是每一間房屋的立足點。
  
  數學家阿基米得說:「給我一個立足點,我就能把地球推動。」若以桿槓原理來說,一點也不錯。
  
  在人生的道上,什麼才是我們真正的立足點呢?
  
  1.孝順父母是我們的立足點
  
  2.勤勞負責是我們的立足點
  
  3.修身養性是我們的立足點
  
  4.吃苦耐勞是我們的立足點
  
  5.犧牲奉獻是我們的立足點
  
  6.尊重包容是我們的立足點
  
  7.慈悲喜捨是我們的立足點
  
  8.正知正見是我們的立足點
  
  9.有規有矩是我們的立足點
  
  10.守法守道是我們的立足點
  
  《人間福報》2001217


提得起放得下
  
  在現代的政治人物當中,蔣中正三次下野,最後建設台灣成功,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鄧小平三放三起,終於為大陸建立改革開放的社會,此皆是「提得起放得下」而能成功的明證。
  
  毛澤東當初在共產黨裏也曾受過別人的排擠,但終能折服群雄,一人獨大;汪精衛、陶鑄等人在國共兩黨中能「提起」而「放不下」,因此不得善終。
  
  所謂「提得起放得下」,就如打井水的水桶,能夠提起來,也能放下去。我們看到很多的政治人物、演藝人員,一旦不如意的時候,他就放不下。甚至一般平民百姓,在愛情上、在經商財物方面受到挫折,乃至學生考試失利了,他們就放不下;放不下自然也就提不起,因此就會覺得前途艱難,嚴重者甚至興起了自殺的念頭!
  
  有一個婆羅門外道,有一次帶了兩個花瓶去見佛陀。佛陀一見面就叫他「放下」,婆羅門依言放下手中的花瓶。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又放下了另一隻花瓶。佛陀又說:「放下!」婆羅門不解:「我已經都放下了,你還要我放下什麼呢?」佛陀說:「我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是要你放下傲慢、驕瞋、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頭與不好的情緒,都要能放下。」
  
  一般的人你要他放下功名富貴,就已經很難了;要他放下心中的喜怒哀樂,更是不容易!現在常見各個學校的畢業典禮,校長親為學生洗腳,這是表示校長自己能「提得起放得下」,同時也是鼓勵學生要養成謙卑的習慣。
  
  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那些睡牛棚的人,如果不能「放得下」,今日又如何能「提得起」呢?沈慶京先生一生歷經發財、倒閉、坐牢;出獄後又能「東山再起」,這也是「放得下,才能再提起」的明證。
  
  現在社會上有一句名言:放下身段!因為世間終究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能夠放下身段,才能「放得下、提得起」。即如清朝的宣統皇帝,原為九五之尊,但是到了最後卻在北京的中山公園做一名清潔工;如果他不能放下身段,又怎麼能生存於世間呢?
  
  做人處事應該像皮箱一樣,用的時候要「提起」,不用的時候應該要「放下」。世間上的功名富貴原為人人所追求,功名富貴如果能夠福利人間社會,也並不是不好;但是如果因緣不具,而在失去功名富貴的時候,也要能放得下。
  
  所謂人生要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有能無、能高能低,所以能做一個萬能的人生。現在的人,往往一句話他就放不下、一件事他也放不下,甚至為一個人而放不下,這都是因為心中沒有承載力。如果心中寬大,有能力能夠「放得下、提得起」,又何患事業無成呢?《人間福報》2001218


橫豎人生
  
  人生有兩種,一種是有限的人生,數十寒暑;一種是無限的人生,是不生不滅的。佛陀有應身、有法身,應身就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有生滅的;法身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常樂我淨,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證悟到不生不滅的法身,但我們可以用法身的意義,來活用我們的人生。例如,我們可以擴大人生,只要四通八達,就能有橫遍十方的人生;只要我們上下交流,就能有豎窮三際的人生。在十方世界裏,有關天文、地理的知識,有關科技、哲學的智慧,甚至世界的奇人妙事、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我所要追求、探討的知識。
  
  所謂「豎窮三際」,對於古往今來的聖賢、君子、長者、好人好事,我都能與他們神交往來。例如現在的網路、E-mail,我獨自一人,居於斗室,我就可以和普天下的人士來往;現在我們不就是已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了嗎?
  
  其實,「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我們也可以把它應用在做人處事上,例如,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如果是應該知道的所有關係人等,我都應該一一周知大家,因為不能「橫遍十方」,就會有批評你的聲浪紛至沓來;如果你做任何事情,應該要承上啟下的,你就要去「豎窮三際」,不然就會受到許多外來的抗爭、壓力。
  
  所以,做人處事,有了橫的來往,還要有豎的關係;有了豎的關係,也要有橫的來往。如果你懂得橫的連繫,也懂得豎的關懷,你才能有「橫豎人生」。
  
  美國西部城市洛杉磯,高速公路像蜘蛛網,東西南北,縱橫數十條。你仔細的觀察,凡是東西向的,都是雙號;凡是南北行的,都是單號。儘管錯綜複雜,它是有規則的;因為有規則,就好像「橫豎人生」,就比較周全。
  
  過去的情報人員,有的有「橫」的來往,但是比較高級的,為了安全,只有「豎」的連繫。所以,當「橫」的時候要「橫遍十方」;當「豎」的時候要「豎窮三際」。
  
  織布,絲線有橫有豎,才能織成布匹;建房子的鋼筋,有橫有豎,才能牢固。人生,太胖了,從橫的方向發展,自己不喜歡;如果太瘦了,從豎的方面發展,自己也不喜歡,最好能夠橫豎平均發展。
  
  世界的空間地理,都是橫的;宇宙的時間歷史,都是豎的。我們能夠把空間、時間,都能運用、都能注意、都能變通,那就是「橫豎人生」了。
  
  《人間福報》2001219


善用零碎時間
  
  唐伯虎曾說:「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只有五十歲,一半又在夜裏過去了,算來只有廿五年的歲月,當中要吃飯、拉屎,還有多少的挫折、多少的憂傷、多少的煩惱!」
  
  所以,就算是人生數十年寒暑,也如銀行裏的存款,也是有限、有量、有盡,因此要好好的利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分秒必爭」;《普賢警眾偈》亦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生命中的一分一秒,確實都不允許我們輕易的放過。
  
  生命是可貴的,但是生命只在呼吸間,吾人又怎麼能不好好的利用生命中有限的時間呢?
  
  如果你是家庭主婦,你每天要上市場買菜,來回路上的這些零碎時間,你是如何處理的呢?你每天要煮飯做菜、掃地洗衣,做這些家事的時候並不需要用腦費心,這時你把心安放在何處呢?你在三餐之間的時間如何打發呢?如果你能利用往來市場途中的時間,盤算家庭的經濟,計劃如何開源節流?或是反省自己的功過,必能增長智慧;如果你能利用刷洗碗盤、整理家務的時間念佛,正如王打鐵:「叮叮噹噹,久鍊成鋼;時辰已到,我往西方。」
  
  如果你是一個青年學子,你早晨搭公車,或是坐火車上學,你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背誦英文單字、思惟作文的腹稿,甚至在學校上課的前後時間,都能利用來思惟數學的習題、思考功課的答案。如果你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十多年的讀書生涯,你將會比別人多出許多預習功課的時間。
  
  如果你是一個公教人員、政治人物、經濟學者、工商企業人士等,在你們上班的前後,或是處理事務的空檔,甚至在三餐用飯之時,你都可以稍為用心思索自己的功過、檢討處事的得失,做好下一步的準備,也許就在這短短的幾分鐘裏,對你的前途事業卻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發揮意想不到的貢獻呢!
  
  會利用時間的人,有時即使作夢也在夢中思惟所聞所知;能夠利用零碎時間,不但是增加工作的效率,而且也是在延長壽命啊!《人間福報》2001220


生氣與爭氣
  
  人生有八苦,其中「怨憎會苦」就是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由心中生出怨恨、氣惱,所以苦不堪言。
  
  從小,老師、長者,甚至父母都對我們諄諄教誨,叫我們不要生氣,然而我們幾乎都是氣桶子,經常要拿人、拿事來出氣。例如見到你對我不友善、不尊重我,我要生氣;見到你好、你榮,我要生氣;見到你不同於我的思想、理念,我也要生氣。你發財了,我生氣;你金榜題名、功成名就,我也要生氣。你對我不好,我生氣;你做得太好了,我也要生氣,甚至因為自己過份敏感,因此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色而生氣。
  
  生氣,生氣,現代人因為太容易生氣了,因此社會到處充滿了殺氣、火氣、怨氣、恨氣、怒氣,乃至穢氣、臭氣,真是到處烏煙瘴氣。雖然父母師長時常叫我們要「爭氣」,不要「生氣」,可是我們遇到挫折困苦的時候,總是不能堅強忍耐,不懂得自我「爭氣」。
  
  不要「生氣」要「爭氣」,這實在是一句至理名言。所謂「爭氣」,不是要我們爭一時之氣,而要爭千秋萬世的正氣。如文天祥的「正氣歌」,鼓勵人要以正氣對治邪氣;孟夫子說要養浩然之氣,鼓勵我們要以開擴的心胸來對治褊狹之氣。
  
  古來的仁人君子,我們並不以富貴名位來定其歷史上的成就,而是因為他具有礡磅之氣才為我們所歌頌、讚嘆。
  
  所謂爭氣,也就是不因一時的失敗而洩氣,要能力圖上進;不因一時的挫折而喪志,要能奮發圖強;不因一時的貧苦而壯士氣短,應該要鼓舞精神,要更加爭氣。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委屈時,只有自己努力「爭氣」,能以願心為動能,能夠化悲憤為力量,才有前途未來。
  
  一個人之所以會「生氣」,主要是心裏的悶氣太多了,希望吾人要「爭氣」,不要「生氣」,更不要「洩氣」;洩氣的皮球,則什麼也不必談了,唯有自我「爭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要爭氣,就得先要有志氣!立志向上,立志做人,立志爭氣;立志就是爭氣的原動力。吾人如果要得不生氣,就必須要「爭氣」;吾人要想「爭氣」,就必得先要立志。人有志氣,又何患無成呢?《人間福報》2001221


思想一二三
  
  人,和畜生不同的地方,在於人類的思想非常發達。
  
  人,因為有思想,因此不但能決定自己的前途,而且還能改善世界人類的生活。社會上,無論從事政治擘畫,或是工商經營,或是科技研究,或是興學育才的人,他的思想都不會只有「一」,而沒有其它,所以思想便有一、二、三等的內涵和層次。
  
  例如計劃事業,他必須有第一案、第二案和第三案;如果與人協商議題,他會有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如果在很多的人事擁有當中加以選擇的話,也會有第一選擇、第二選擇和第三選擇。甚至現在的青年讀書要考取大學,他也有第一志願、第二志願和第三志願。所謂「狡兔三窟」,連狡兔都有「三窟」,聰明如人類,在思想上怎麼能沒有一、二、三呢?
  
  一、二、三是個次第,可以給我們依循;一、二、三是個空間,可以給我們選擇。一、二、三讓我們知道先後,一、二、三讓我們知道開始。一、二、三給予人很多的方便,你得到第一名冠軍,拿到金牌固然欣慰;你得到第二名,獲得銀牌,成為亞軍也差可告慰;就算是得到第三名成為季軍,銅牌也能上台領獎。因此,每個人做事,如果在思想上能有一、二、三的次第、順序,這不就如同擁有金、銀、銅牌般的喜悅和方便嗎?
  
  戰國時的田忌,和朋友賽馬,每賽必輸,後來特別請教於孫臏,孫臏告之曰:第一,你要以跑得最慢的馬,去對對方最快的馬;第二,你要以跑得最快的馬,去對對方跑得普通的馬;第三,你要以普通的馬,去對對方跑得最慢的馬。田忌聽後不解,孫臏說:此乃二勝一負之道也。
  
  比賽場中,賽馬的勝負先要用你的頭腦思想才能致勝。在世界上,要求全勝,要求圓滿,只有「一」是不夠的;應該要有「二」,還要有「三」。在世間萬象上,一個政府、一個家庭、一個妻子;「一」很好,從一而終、一以貫之、一勞永逸、一舉兩得,但是在思想層面上便不能只有單純的「一種」想法,應該要有思想一、二、三,如此才會更有層次,更有見解,才能更加昇華、擴大。《人間福報》2001222


散發魅力
  
  音樂家,能用動聽的歌聲扣人心弦,這就是散發魅力;美術家,能用美麗的繪畫引人目光,這即是展現魅力;建築家,能用宏偉的建築博人讚嘆,這也是魅力的呈現;演說家,能用精闢的講演令人會意,這更是魅力的傳達。
  
  魅力人人都有,只是表現不同。女性以婀娜多姿的儀態呈現她的婉約;男士用溫文儒雅的舉止展現他的修養,這也是魅力。魅力,魅力,只要有魅力,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只要有魅力,就會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所謂魅力,就是令人著迷的氣質。一般人以容貌出色動人為魅力;其實精神毅力特出的人,更有魅力。例如有的人談吐幽默、詼諧風趣,讓人聽了如沐春風,這就是說話的魅力;有的人博學多聞,聰明睿智,可以引人入勝,這就是智慧的魅力;有的人善解人意,處處為人設想,時時流露親和的態度,這就是他處眾的魅力;有的人深具威嚴,能夠讓人心悅誠服的服從領導,這就是他具有領袖的魅力。
  
  魅力,也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如果你感覺自己的氣質、能力均不如別人,也不必洩氣,你一樣也可以散發自己的魅力。例如發心利人,發心就會產生魅力;待人慈悲親切,慈悲就會增加吾人的魅力。舉止威儀可以增加我們的魅力;態度從容也能展現我們的魅力。魅力可以是先天的氣質,魅力也可以透過後天養成。禪門祖師們一舉手、一投足,一揚眉、一瞬目,都能啟發學人,令人去迷開悟,其實這也就是禪者的魅力。
  
  太陽散發熱力,花朵吐露芬芳,空氣洋溢清新,做人表現祥和;只要有心,那裏不能散發魅力呢?你專注工作,負責勤勞,讓主管欣賞你,讓同事擁戴你,這不就是有魅力的人嗎?你做義工,廣結善緣,讓朋友喜愛你,讓見者尊敬你,你不就是有魅力的人嗎?
  
  「女為悅己者容」;但是如果你經常口出怨言、滿腹牢騷,不滿現實,妄言東長西短,如此即使容貌再美,也不具魅力。學者專家,如果態度粗暴,心浮氣燥,放言高論,議人短長,如此即使再有學識,也不算具有魅力。
  
  你看,西方的馬克吐溫、邱吉爾、華盛頓、雷根;中國的諸葛亮、唐太宗、玄奘、孫中山,他們的幽默、智慧,他們的學識、涵養,從他們的身上,或許你也可以探得什麼叫做魅力吧!《人間福報》2001223


一時的榮耀
  
  榮耀人人希求!學子十年寒窗苦讀,主要的就是希望「金榜題名」的榮耀;奧林匹克的選手,經過多少年的苦練,也是希望贏得獎牌的榮耀。
  
  榮耀人人希望,人人追求!但是,過份的貪著榮耀,尤其是「一時的榮耀」之後,留下萬古的罵名,則是得不償失。
  
  袁世凱為了皇帝的尊榮,三個月就一命嗚呼,而且罵名千古;孫中山只擔任了三個月的民國大總統即辭職下台,到今天仍被尊為國父。所以,榮耀要有持續性,明日的黃花並非榮耀;遲暮的彩雲、西下的夕陽,又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
  
  李登輝做了十二年的總統,卸任不到幾個月就已經消聲匿跡了;白聖法師做了四十年的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才圓寂幾時,佛教的新生代都已不知道有此人了!而蔣介石、蔣經國等元首,太虛、弘一等大師,至今仍然為人所津津樂道。「一時的榮耀」和「歷史的成就」之不同,於此就可看出端倪了。
  
  有的人生前榮耀,死後罵名,例如宋朝的秦檜、明朝的魏忠賢等;有的人即使生前榮耀,最後也沒留下罵名,但是死後悲涼,例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齊桓公,死後竟然六十餘日無人收屍,豈不悲哉!
  
  有的人忠肝義膽,生前雖然遭遇種種的災難,但是死後名垂青史,流芳萬世,永遠為後人所懷念,例如「趙氏孤兒」的趙盾一家,以及輔佐楚莊王稱霸的孫叔敖、幫助秦穆公征伐西戎,擴大疆土的百里奚等,他們至今不都依然為人所稱道嗎?
  
  有的人的榮耀天下皆知,有的人的榮耀只有一個人欣賞。例如,在父母的心目之中,我是一個榮耀的兒女;在夫妻相處之中,我是一個榮耀的妻子;在團體之中,我是一個榮耀的會員;在國家之中,我是一個榮耀的公民,此種榮耀不是要比一時的榮耀更有意義嗎?
  
  因發現鐳而聞名全球的居禮夫人,她把英國皇家協會頒發給她的獎章,當成孩子的玩具;因為她知道:「一時的榮耀」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的確,不管是人或事業,不要認為過去的光榮是可以永久被肯定的,現在的成就才是重要。而「現在」馬上就會成為「過去」,緊接著又有下一個「現在」!因此,吾人不可以有自滿的心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夠禁得起時間的錘鍊。居禮夫人的洞悉世情,實在值得吾人深思啊!《人間福報》2001224


偶像觀念
  
  一些異教徒經常批評佛教是拜偶像的宗教。確實不錯,佛教不但不排斥偶像的崇拜,反而鼓勵人要有聖賢、偶像的觀念,因為心中如果沒有偶像,如何能「見賢思齊」呢?
  
  歷史上,多少的聖賢明君,都是我們的偶像;忠臣義士,也是我們的偶像;甚至父母師長、有德有學的朋友,都是我們的偶像。如果沒有這許多的偶像,我們效法誰呢?我們的目標在那裏呢?
  
  見到佛陀的聖像,我頂禮膜拜;見到耶穌的十字架,我們也給予讚美。偶像是美好的,是昇華的信仰。今日的青少年,因為缺少了對社團領袖的崇拜,缺少了對聖賢偶像的信仰,於是放任自己胡作非為,無法無天,這樣的行為難道就能成就自己的未來嗎?
  
  偶像觀念,其實人皆有之。一塊布做成國旗,我可以為它犧牲,因為它不是一塊布,它是代表我的國家。一塊木材可以拿來燒火,但做成祖先的牌位,我要把它供奉起來,這就是偶像的崇拜。
  
  製成了國旗的一塊布,即使破爛不堪,我還是會對它肅然起敬;一塊綾羅綢緞,因為它不夠做成衣服,我可能捨棄不顧,因為它對我沒有用。同樣的布料,做成帽子就戴在頭上,做成鞋子則穿在腳下;布的價值都是一樣,但做成帽子或是製成鞋子,在我心中的尊卑價值就不一樣了。
  
  佛教在隨順世間法上,主張人要有偶像的崇拜,但在第一義諦的教義裏,則沒有偶像的觀念。正如一個人,還沒有過河前需要船筏,一旦過了河,當然就不必背著舟船走路了。
  
  昔日的丹霞禪師在一間寺院裏掛單,因為天氣嚴寒,於是取下木刻的佛像來烤火,當家師一看,非常生氣的斥道:「你為什麼燒佛像?」
  
  丹霞禪師說:「我在燒舍利!」
  
  「胡說!木頭的佛像那裏有舍利?」
  
  「既沒有舍利,要它何用?那就多拿一些來取暖吧!」
  
  保護佛像的當家師並沒有認識佛性;燒佛像取舍利的丹霞禪師,反而才是認識佛陀的人。
  
  所謂偶像,不在外面,而是建立在我們的心上!外面的偶像只是為了啟發、建立我們心中的偶像,因為所謂的「偶像」,可以讓我見賢思齊!所以佛教是拜偶像的,佛教也是超越偶像的,因為真正的偶像,其實還是我們自己!《人間福報》2001225


以身作則
  
  語云:「身教重於言教」。在各種的教育法當中,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如何要求別人呢?
  
  富蘭克林說:「一個良好的示範,才是最佳的訓詞。」王陽明先生有一次領導學生在街上行走,聽到兩個婦女在路邊吵架,甲婦罵乙婦:「你沒有良心!」乙婦說:「你不講天理!」甲婦回曰:「你才沒有天理呢!」王陽明聞言,對身邊的學生說:「小子,你們來聽道呀!」學生說:「老師,他們是在相罵,不是在講道呀!」王陽明說:「曰天理,曰良心,非講道而何?」王陽明最後解釋說:「天理良心用來要求別人是相罵,要求自己,就是講道!」
  
  所以,「以身作則」才是教育;要求別人,就非教育之道也!
  
  季康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個意思就是說,只要在上位的領導人行得正、做得正,當然下面的風氣也會正了。
  
  一場戰爭,身為指揮的將領能夠「身先士卒」,才能勝利;做老師的講學講道,要能「躬身實踐」,才能為學生所信服。父母長輩教育子弟都要「以身作則」,如果父母天天在外應酬不回家吃飯,卻叫兒女天天待在家裏,兒女怎肯聽話?父母如果煙酒樣樣齊來,卻叫兒女不准抽煙喝酒,兒女怎肯服氣?
  
  現在很多的青少年行為偏差,其實也不完全是青少年的罪過,做父母的也應該檢討。例如父母說謊,卻叫兒女誠實;父母自私慳吝,卻叫兒女要服務奉獻,兒女怎肯聽話呢?
  
  一個學生在學校裏偷了同學的鉛筆,老師認為這種偷盜的行為很不好,就向家長反應。家長即刻給兒子兩個耳光,指著兒子罵道:「你真是莫明奇妙!你要鉛筆,我可以從辦公室帶回一打給你,為什麼你要偷同學的。」像這樣子的教育,怎麼能教出行為正派的兒女呢?
  
  現在社會上的政治人物,貪贓枉法,如何叫老百姓守法?從政的人員官僚自大,民間的風氣怎麼會端正善良呢?
  
  已經證悟了的佛陀,他曾經親自為疾病的弟子倒茶端藥,也曾為年老的弟子穿針引線,這都是「以身作則」,以為慈悲助人的示範;甚至到了八十高齡,仍然在外托缽乞食,精勤不已,如此身教,弟子怎麼會不精勤修道呢?
  
  所謂「上行下效」,能夠「以身作則」,才能為人模範,才能作好領導!
  
  《人間福報》2001226


功過論
  
  世間上,有些事有時候看似「有功」,實則「有過」;有時候看似「有過」,實則「有功」;有時候「無功無過」,有時候「有過有功」。功過之間,有的「功少過多」、有的「功多過少」,功過實在難有定論也!
  
  功和過不是一時可以論定,也不是一人、一處可以論定;功和過必須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才能加以論定。大抵上說,在時空上經得起考驗的,往往「先有過,而後有功」;能福利當代者,往往「先有功,而後有過」。可以說,世間上凡一切事物,大都是功過皆有,例如利刃可以殺人,也可以切菜;槍砲可以毀滅世界,也能維持和平。
  
  砒霜毒藥能害人,然而對高明的醫師而言,它也能「以毒攻毒」來救人;再好的營養品吃多了,或是吃得不對,也會產生副作用,此即所謂「法非善惡,善惡是法」。
  
  世間上的人,大都講「蓋棺論定」。然而有的人身居高位,即使有過,大家也不敢舉發,只有在他的暴政迫害下,忍氣吞聲的苟且偷安;有的人雖然功在社稷,由於當政者不喜歡,旁人也不敢推蔫。如此「好人不敢推蔫,壞人不敢舉發」,實在是功過不明啊!
  
  發明鐵路,這應該有功了吧!可是出了車禍,怎麼辦?飛機輪船,日行千萬里,對時人貢獻不可謂不大,然而船難、空難時有所聞,又當如何論之?所以是功是過,往往難有定論,因為世間都是有漏法,並不究竟。茲舉數則事例,提供參考:
  
  一、秦始皇廣征民伕,大築長城,當時天怒人怨,紛紛指為史無前例的暴君苛政。然而時至今日,長城已成為舉世驚嘆的偉大建築,據說,從月球上鳥瞰地球,唯一看得到的建築物,獨長城與金字塔爾!
  
  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人莫不以其為中華文化奠定了以禮以孝立國的禮義之邦而自豪;然而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當時沒有罷黜百家,今天的中華文化也許更能展現百家爭鳴、萬花齊放的局面,也許我們的社會將會更進步、更開放呢!
  
  三、武則天殺夫廢子,篡位為帝,後世皆以其淫亂而唾棄之,然而其所建立的盛唐治績,難道不值得歌頌?
  
  歷史上許多的帝王將相、文人士子,他們對國家民族所造成的功與過,雖然有的時至今日還是難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決策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往往關乎億萬生靈的生死安危與福祉,豈可不慎!甚至小小的一名記者,如果一言不慎,其「過」將會持續很久,因為文字恒在世間留傳,更是不能不謹言慎行啊!
  
  《人間福報》2001227


主角與配角
  
  數十年前,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以及台灣的電影金馬獎、電視金鐘獎,都有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音效等獎項。近年來,已經進步到除了最佳導演等獎以外,還有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
  
  所謂主角,並不代表身份的高低,例如「桃園三結義」中,劉關張並非主角,而以出謀擘畫、開創鼎足之勢的諸葛孔明為要角;「西廂記」中,張生、崔鶯鶯也不是主角,而是穿針引線的紅娘才是全劇的靈魂人物。宋仁宗被喻為是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但是宋仁宗之朝,至今依然為時人所歌頌的是包青天。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現實生活中,主角者不一定要做大人物,只要能把自己的身份恰如其份的扮演好,配角也就是主角。
  
  配角其實也不必然就一定會比主角差;在如戲的人生中,能把配角扮演好,也是非常不易。現任副總統呂秀蓮曾自比為「花瓶」,並且為自己的角色感到不平。其實花瓶也有花瓶的用途,如果能因為花瓶而把整個室內的佈置襯托得更為雅緻,更為賞心悅目,讓人覺得少不了花瓶,這就是成功。
  
  有人說,偉大的男人背後必有一個賢慧的妻子;偉大的男人是主角,賢慧的女人是配角。其實不然,如果照因果法則而論,沒有好的配角,可能也不會有好的主角。
  
  荷花雖好,還需綠葉陪襯。我們對世間的人物,尤其是縱橫政壇的政治人物,或是活躍在舞台上的演藝人員,我們不但要欣賞主角的丰采,更要肯定配角的能耐。
  
  你看,一個公司裏,董事長好當,總經理難為,此即主角易做,配角不易為也。多少的人民團體,理事長好做,秘書長難為,此即配角之可貴也。
  
  其實,能當主角的人,也要能當配角;既然能當配角,也要能當主角。一個有為的人,角色要能互換;有為的父母是家庭的主角,兒女長大了,青年兒女即成為主角。所以,吾人希望能成為主角固然很好,不能扮演主角,那就安份的做個稱職的配角,這也是相當可貴的啊!《人間福報》2001228


 蒲團上的體驗
  
  過去帝王時代,臣民要向皇帝行叩拜禮;中國的民間,拜年、拜壽、拜雙親長輩時,也都是行叩拜禮。
  
  既然要叩拜,就離開不了蒲團,所以不只是寺廟,即使是一般的居家,在佛堂裏也都設有蒲團、拜墊,以供行禮如儀。
  
  近代由於社會變遷,人民用現代的禮儀握手、鞠躬、敬禮,已經不用蒲團;但是在佛寺道場裏,一般僧伽、信徒,還是要用蒲團來和諸佛菩薩交流、接心。
  
  一個對宗教沒有信仰的人士,對於禮拜的禮儀認為是匪夷所思;然而對於一個有信仰的教徒,他可以利用蒲團打坐、靜心。從古以來,蒲團上成就了多少的悟者,多少人利用蒲團懺悔,洗去身心的污穢、罪業,獲得了心靈的解脫。更有些人,透過禮拜跟佛菩薩接心,把禮拜當為書信、當成電話、當做資訊網路,可以使凡夫和佛心通達無礙。
  
  一個小小的蒲團,原來是昇華人格、提高精神世界、自我省思、和諸佛菩薩交會的道場。
  
  蒲團雖是用來禮拜的,但禮拜也有多種的層次,也就是依身心的清淨、虔誠與否,分出七種禮佛之法,即:我慢禮、求名禮、身心禮、發智清淨禮、遍入法界禮、正觀修誠禮、實相平等禮。
  
  在諸佛菩薩座前的蒲團上,凡是信者,彼此並沒有尊卑之分,一律都是要向佛菩薩交心、表誠、頂禮、膜拜。
  
  中國古代虔信佛教的帝王,如梁武帝、隋文帝、武則天等,每逢重大法會,必定親自到場觀禮、禮佛;印度的波斯匿王因為遇佛必拜,大臣們不以為然,認為國王的頭尊貴無比,為什麼要向諸佛菩薩叩頭禮拜?波斯匿王為了讓群臣了解禮拜的意義,便命人到囚牢之中,提取一名死囚的頭到民間叫賣,說是波斯匿王的頭,只要一百元。民眾一聽是波斯匿王的頭,個個驚恐,家家閉門不出。後來,波斯匿王又命人拿著豬頭出去叫賣,一個二百元,一時大家紛紛搶購。這時波斯匿王對著群臣說:「你們看,你們認為珍貴無比的國王的頭,實際上卻遠不及一個豬頭寶貴呢!」
  
  世間上,凡是成熟的稻穗,頭都是低垂的;一個人能有蒲團上的體驗,也才會懂得謙虛、禮敬、低頭,繼而以一種更開闊的心胸來面對世事如幻的人生。
  
  《人間福報》200131


自殺的結果
  
  自殺的結果是什麼?不容置疑的說:是痛苦!
  
  人為什麼要自殺呢?必定是遇到痛苦、羞辱、難關,不得已想要用死來獲得解決問題。其實,自殺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衍生更多、更大的痛苦。
  
  自殺,是自私的行為,自殺者以為可以「一死了之」,其實留下了難以排解的問題和痛苦給朋友、家人,令生者情何以堪!
  
  自殺是弱者的行為,因為世間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什麼要用自殺來逃避問題呢?有了問題,可以請長者開導,請朋友建言,請家人幫助,為什麼要自殺呢?真是懦弱到極點!
  
  自殺是愚昧的行為,自殺者,一定對問題想不開,這就是愚昧。因為愚昧無明,因為不明白人生的真諦,因為一時心結解不開,因此以自殺來逃避現實。
  
  自殺是苦上加苦的行為;因為自殺者不但是肉體上的痛苦,也會增加心靈上的折磨。
  
  自殺者,如果死後無知,何必以自殺來了決生死?自殺後如果有知,回首往事,難道就不苦了嗎?
  
  在「自殺的真相」一書中說,自殺者所感受的痛苦,非筆墨所能形容。例如投河窒息而死者,江水急進,肺氣外逼,內外交攻,苦痛不堪;自縊而死者,氣管閉塞,血流逆行,身如刀割,繼而渾身麻痺,痛苦萬狀;服食農藥、鹽酸等藥品中毒而死者,五臟壞爛,極痛難忍;服食安眠藥而死者,頭眩氣促,五臟翻攪,有時暫時停止呼吸,心臟也停止跳動,與死無異,可是經過一段時間,悠悠醒來,卻早已入殮,欲出無門,於是輾轉棺木之中,恐懼痛苦而死。
  
  自殺的人有的是因為生意失敗、情場失意、理想失落,或因意外災變,在失去所有,一切皆空的情況下,因為受不了「無」,故以自殺來求得解脫。
  
  然而,社會上也有很多人因為有煩惱、有壓力、有責任、有欲望、有得失等等,因為太多的「有」推不開,於是以自殺來逃避現實。
  
  其實,自殺也是殺生,業報很重;佛教講善終,能夠善終,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自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是弱者的行為;世界上最殘忍的事,就是把一個生命結束,尤其是結束自己的生命。佛教講「無常」,面對困難、挫折,只要我們肯改善因緣,一切都會過去;只要我們肯改變現狀,自能迎向美好的未來,這也是生命的可貴之處。希望吾人都能善自珍重自他的生命,好好的活出希望、活出自在、活出平安,活出光明。《人間福報》200132


粥中有道
  
  宋朝名相范仲淹,年輕時家貧,苦讀三年,每日以饘粥果腹,終得有成,他說:「粥中有道」。
  
  佛教的《摩訶僧祇律》說:「粥有十利」,已為大家耳熟能詳。十利就是:姿色豐滿、增加氣力、補元益壽、安樂柔軟、辭辯清楚、喉舌滋潤、容易消化、老病適宜、消渴解饑、調和氣色。
  
  有一首打油詩:
  
  「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
  
  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作羹湯;
  
  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
  
  在過去中國農村社會,貧窮之家大都有吃粥的經驗;甚至能用白米煮粥,也大為不易,大都是豆類、雜糧煮成。東漢光武帝劉秀,平亂於饒陽無蔞享時,天寒地凍,糧食不繼,大將馮異弄來一碗豆粥進獻,饑寒俱解。劉秀後得天下,下詔賞賜馮異。
  
  現在由於經濟生活提昇,家家戶戶早餐不是牛奶麵包,就是果汁雞蛋,很少有人吃粥了。偶而吃一頓清粥稀飯,還是人人喜歡;尤其老年人或病癒之後,大部份都很歡喜以清粥作為主要飲食。甚至現在有一些文人雅士,組成「粥會」,以示風雅,所以物質本身沒有好壞,在於各人的需要。
  
  一般人平時莫不小心的維護自己的健康,有時候偶有微疾,有的人用醫藥治療,有的人利用物理治療,有的人透過運動治療,甚至還有心理治療法。其實在諸多的治療當中,飲食治療也是極其重要的;飲食治療就是首重吃粥。
  
  中國古代戰亂頻仍,每逢兵荒馬亂,或遇水災、乾旱時節,慈善人士就以施粥救人,作為善舉,中國人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救濟。
  
  現在的富貴人家,每日飽食大餐之餘,偶而吃吃清粥小菜,佐以醬瓜、豆腐乳,不但可以增強自己的食欲,更能喚起吃粥的苦難記憶,藉以培養憂患意識,增加慈悲善念,淨化社會的善良風氣。
  
  因此,今日社會,如果家庭團體,大家都能提倡食粥,不但節省宴會開支,又能過清貧淡泊的生活,必能增加品德,這不就是「粥中有道」之明證嗎?
  
  《人間福報》200133


 事業要交棒
  
  服務政府機關的公教人員,都有退休的制度,達到退休年限,就應該交棒;活躍在體壇上的運動選手,尤其受體能的限制,年齡一到,更要交棒,以便更新進步,保持團隊的活力與朝氣。
  
  中國人對於交棒的觀念比較淡泊,例如古代的皇帝,總要等到老死以後,才有子孫爭相接棒;現在部份團體的負責人,乃至家族的長輩,不但不肯交棒,誠如李敖先生所說:他還要給你當頭一棒!
  
  在我們的社會裏,因為缺乏交棒的觀念,所謂「多年媳婦熬成婆」,到了交棒的時候,不但交棒者本身年紀老大,接棒的人往往也是已近黃昏之齡了。當一個人在青壯年意氣飛揚、精神奮發的時候,一直在高壓之下,不得發揮,就如奴才一樣馴服、忠誠;又如綿羊一樣柔順、聽話。等到長輩欣賞你是乖乖牌,於是才逐漸分你一杯羹;然而此時有的人連一杯羹都吃不動了,你還寄望他能有所作為嗎?
  
  近年來,國民黨在台灣的選舉,選況一日不如一日,這都是因為沒有交棒的計畫。對於優秀的人才,他不但不提出計畫,讓你循序接棒,反而讓大家明爭暗鬥,各自較量,等到拼得你死我活,都還不知上意屬誰?所以「鷸蚌相爭」,當然其他的黨派就能「漁翁得利」了。
  
  關於交棒的問題,等於一場四百公尺的田徑接力賽,即使你跑完了自己這一棒之後還有餘力,但是如果你不交棒,也是不合運動的規則,只有交棒讓後繼者更加衝刺,才能爭取勝利。
  
  世間上,沒有個人可以獨力完成的事,凡事都必須集體創作,眾緣所成;世間事也不是一期的生命就能把一切做好,必須靠代代相傳。有傳承的事業,才能長遠;沒有傳承的事業,總是曇花一現。能夠不斷的交棒,不斷的接力,才有無窮的希望。
  
  佛教的傳燈,即含有交棒和接棒的意義。每一個宗派裏,每一代的祖師,都是代代相傳。即使是美國總統,也有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乃至第十任……,一人得以連選幾任,也必須受憲法的限制。
  
  說到交棒,中國古代的政治,傳賢不傳子,是為公天下;今日開明的企業領導人,也都能傳給有為的幹部,而非一定傳給自己的親屬。
  
  佛教的十方叢林,住持之職也都是「傳位傳賢」,故能接引十方,廣納賢良。今日社會,要想進步、繁榮,未來應該考慮交棒時,要學習無私的傳賢,要懂得提早的交棒,如此不但有助於人才的提攜及經驗的傳承,尤其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和諧,必能產生正面的影響與貢獻。《人間福報》200134


生死一如
  
  現代社會的發展,一日千里。在各項進步當中,有一項非常可喜、可貴的現象,那就是「生死學」不但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心,甚至熱心研究。
  
  生死,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問題,然而過去大家一直都忌諱而避開不談;不過到了現在,大都已能坦然的面對生死,而且不但不再逃避,反而有心來揭開生死的面紗。
  
  在古老的觀念裏,生之可喜,死則可悲。當人之生也,弄璋弄瓦,皆在慶賀之內;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萬分的感傷悲泣。其實,當人出生之時,就注定了死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人之生也,都要死亡,又有何可喜呢?當人之死也,如冬天去了,春天還會再來,死又有何悲呢?生死是一體的,不是兩個,生了要死,死了還會再生,所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生也不足為喜,死也不足為悲啊!
  
  人之死亡,如住久了的房子,一旦朽壞,就要拆除重建,才有新屋可住;當新居落成之時,這是可喜呢?還是可悲呢?一部舊的汽車,將要淘汰換新;當換一部新車之時,我們是歡喜呢?還是悲傷呢?老朽的身體像房屋喬遷,像破落的汽車汰舊更新,這是正常的過程,應該可喜,不是可悲!
  
  人之懼死,就是認為生可見,死是滅,所以滅之可悲也!其實,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壞了不可復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裏。茶杯雖然不能復原,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人之身體,又如木材;木材燒火,一根接著一根,縱然木材不同,但是生命之火,仍會一直延續不斷。
  
  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了生死問題,只是要人勘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人生世緣已了,隨著自然而去;重重無盡的未來,也會隨著因緣而來。能把生死看成是如如不二,生又有何喜?死又何足為悲呢?《人間福報》200135


集體創作
  
  語云:「獨木不成林。」一部汽車,需要引擎、馬達、輪胎、座椅、板金等零件組合,才能出廠上路。一棟大樓,要有工程師、建築師、泥水土木等工程人員共同建造,才能矗立落成。一份報紙,要靠編輯、記者、發行、印刷工人等通力合作,才能出報。一個節目,製作人、導演、編劇、演員等,缺一不可。一個政府,需要內政、外交、財經、教育、國防等各部、各會的多少人才,集體創作,國家才能健全發展。一個人,要靠口鼻呼吸、腸胃消化、心臟製造血液供應全身細胞的代謝之外,手要動,腳要走,眼耳鼻舌身等六根合作,身體才能運作。人也是集體創作的成果,甚至一花一木,要靠風霜雨露的滋長;一磚一瓦,也要地水火風,四大和合,才能成就。
  
  集體創作就是因緣所生法,若無因緣,一切均不得成;如果沒有集體創作,一個機器少了一根螺絲釘,即使再偉大,也沒有用。所以,集體創作中沒有「你大我小」,各皆重要。
  
  五官的鬥爭,無用的眉毛也有大用;集體創作要養成尊重別人、讚美別人的貢獻,要能功成不居。
  
  一場籃球賽,單打獨鬥會輸,要靠前鋒後衛相互合作,集體創作,才能致勝;羽毛球比賽,即使是兩人單打,也需要教練、裁判,以及許多人供應場地、球具等所需,才能賽成。
  
  沙石水泥,經過混合才能堅固;五指合成拳頭,才有力量。集體創作中,我是眾中的一個,我不是全部;全部叫做因緣,沒有個人。
  
  集體創作是大眾,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共有,沒有個人;集體創作是真理,真理不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輔相成。
  
  現代社會重視「集體創作」,個人一枝獨秀的成就畢竟有限,集合大眾的智慧,可以諦造更大的成果,所以在工作時與別人接觸,要互相尊重與包容,凡事要以「辦好事情」為前提。
  
  「歷史」,有的時候固然應該寫下標榜個人功勳偉業的「斷代史」,以為嘉勉;但我們更應該鼓勵集體生命接力共成的「創作史」。
  
  「集體創作」不外方法要集中、觀念要溝通;主管必須要有屬下的擁護,屬下必需服從主管領導。能夠「互相成就」,才能發揮「集體創作」,才能共成共榮。
  
  《人間福報》200136


拒絕的藝術
  
  你曾經被人拒絕過嗎?當下的時候是覺得釋然呢?還是難堪呢?一個好的主管,一個能幹的人才,不輕易拒絕別人;即使拒絕,也要有替代,因為要懂得「拒絕的藝術」。
  
  當我們對別人有所要求,或者與人溝通的時候,如果對方都能爽快的承諾,我們必定心生歡喜;如果對方一再刁難,這個不行,那個不好,我們一定會感到此人頑固,不通人情,不好合作。
  
  拒絕人情,拒絕因緣,主要是由於能力、慈悲、道德不夠,能幹的人決不輕易拒絕。父母承諾兒女的要求,只要是善事、好事,何必拒絕呢?即使事出有因,不得不拒絕,也要解釋得讓兒女歡喜,讓兒女了解,才能達到拒絕的效果。
  
  現在的政府機關,人民有時候要求父母官方便允准所求,大多數的官員都會肆意拒絕,甚至態度惡劣,作威作福,好像不加以拒絕,便不像個做官的。因為一些官員喜歡「以磨人為快樂之本」,造成了官民之間的距離愈來愈大。
  
  拒絕要有代替,因為拒絕是很難堪的事!所以我們應該要學會拒絕的藝術。例如,不要立刻拒絕、不要輕易拒絕,不要生氣拒絕,不要隨便拒絕,不要無情拒絕,不要傲慢拒絕。
  
  如果真是不得不拒絕的時候,也要注意維護對方的尊嚴。例如語言要婉轉、態度要和善,最好臉帶微笑,讓對方了解你的真誠、你的善意。
  
  此外,拒絕時,如果能夠有另外的替代方案,例如部屬要求安裝冷氣,至少你可以給他一台電風扇;朋友希望你送她一盆玫瑰花,至少你可以送她一盆薔薇;能夠有替代、有出路、有幫助的拒絕,必能獲得對方的諒解。
  
  人際之間,若能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多給別人留一些餘地、一些包容、一些方便、少一份拒絕、少一點難堪,必能贏得別人的愛護。反之,一個人如果總是輕易的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因此,做人不要輕易拒絕別人,而要能隨順因緣,如此必能擁有更多學習、成長的機會。
  
  不輕易拒絕別人,肯給別人多一些因緣,自己會獲益更多!《人間福報》200137


器官移植
  
  佛教裏有一段語言說:有一個旅行的人,錯過了住宿的旅店,就以荒郊野外的土地廟作為歇腳之所,那知半夜三更,忽然見一小鬼,背著一個死屍進來。旅人大驚:我遇到鬼了!那知此時,忽又見一大鬼走來,指著小鬼曰:「你把我的屍體背來,為何?」小鬼說:「這是我的,怎麼可以說是你的!」兩人爭論不休,旅人驚恐觳觫,小鬼一見:「喲,神桌下還住有一人!」當即說道:「出來,不要怕,為我們做個見證,這個死屍究竟是誰的?」旅人心想,看來今日難逃一劫,橫豎會死,不如說句真話:「這個屍體是小鬼的!」大鬼一聽,大怒,即刻上前把旅人的左手折斷,兩口、三口吃入肚內。小鬼一看,此人助我,怎可不管?即刻從屍體上扳下左手接上。大鬼仍然生氣,再把右手三口、兩口吃完,小鬼又將死屍的右手接回旅人的身上。總之,大鬼吃了旅人的手,小鬼就從屍體接回手;大鬼吃了旅人的腳,小鬼就從屍體接回腳。一陣惡作劇之後,二鬼呼嘯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問:「我是誰?」
  
  這是佛經中的一則寓言故事,主旨雖然是在闡述「四大本空,五蘊非我」,但是故事的情節不就是今日的器官移植嗎?
  
  器官移植,是近代醫學科技的一大成就。器官移植讓許多生命垂危的人,得以延續軀體生命;也讓捐贈者的慈悲精神得以傳世。器官移植是內財的布施,佛陀當初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二千多年前佛陀已經為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示範,到了今天,對於即將朽去的身體,難道我們還不可以廢物利用,還不捨得遺愛人間嗎?
  
  當你捐出一個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帶給別人;當你捐他一個心臟,就能給他生命的動力;當你捐贈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流入他人的生命之中。器官移植,帶給別人生機,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續。
  
  器官移植,打破了人我的界限,破除了全屍的迷信,實踐了慈悲的胸懷,體現了同體共生的生命。只要有願心,人人皆可捐贈器官;透過器官移植,讓我們把慈悲、愛心,無限的延續、流傳吧!《人間福報》200138


拙處力行
  
  「巧」與「拙」,一般人皆喜歡巧,不喜歡拙。
  
  但是,巧言令色、巧詐虛偽、巧取豪奪、投機取巧,巧得心機太深,巧得花樣太多,不但不能讓人欣賞,反而令人感到可怕。所以,不是真正的「巧」,不如「拙」比較好;「拙」就是實在、至誠、本份,就是按部就班的「拙處力行」。
  
  鄭板橋一生服膺「難得糊塗」的人生哲學,此即所謂「取巧」不如「養拙」。一個人若能「心細身拙」,有時候更比靈巧重要。
  
  「巧」來自於「拙」;「巧」要能巧得「妙」、巧得「奇」。例如:把「笨手」變成「巧手」,把「愚言」變成「巧言」,把「邪思」變成「巧思」,把「惡計」變成「巧計」;甚至「巧學」、「巧心」、「巧行」,乃至做一個「巧婦」、「巧匠」、「巧人」等。但是,如果不能「巧」,則還是「拙處力行」來得踏實。
  
  俗云「熟能生巧,勤能補拙。」世間上沒有一步登天的好事,凡事都必須按部就班、力行實踐。所謂「一步一腳印」、「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基礎不紮實,或是懈怠疏懶,則如氣功師練功,一日不練,十日無功;十日不練,百日無功;時斷時續,斷送氣功。如果是鋼琴家,則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外行知道。如果是一個作家,也要勤於寫作才能進步,否則寫作不勤,就會一日不寫,筆重十斤;兩日不寫,筆重百斤;三日不寫,筆重千斤;久不動筆,筆重萬斤。一旦「筆重萬斤」,則表示不能再寫作了。
  
  所謂「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愚時才是賢」;要得巧功,必先付出許多笨拙的苦功。現代人不注意「拙處力行」,例如軍隊未能刻苦訓練,怎能沙場取勝?學子不用心苦讀,怎能金榜題名?科學家也是要經過百千次的實驗,才能有所發明;工程師繪圖,也是要不厭其煩的修改,才有傲人之作傳世。
  
  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真正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所以,修行的人不要希望當生成就;是薄地凡夫,那能容易立地成佛?農夫種植,也要一鏟一鋤的耕耘;機紡巧織,也要一經一緯的紡紗。速成的東西總不能持久,能從「拙處力行」,做人才能彌久芬芳,做事才能歷久成功。《人間福報》200139


心中的本尊
  
  各宗教的信徒對自己的信仰,必定人人都有他心中的本尊!例如,佛教以佛陀為本尊,耶教以耶穌為本尊,回教以穆罕默德為本尊,天主教以上帝為本尊,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本尊,儒教以孔子為本尊;乃至一般的民間信仰,也各以天公、城隍、媽祖,甚至土地公為各自的本尊。
  
  這許多的本尊,是不是只照顧他的子民,對其他的眾生就一概不顧了呢?果真如此,還能稱為是人類的救主嗎?
  
  我想,各宗教的本尊,所以能成為一教之主,必然不會如他的信徒那樣褊狹的肚量;他一定能對所有的子民,不分彼此,一視同仁的照顧到所有的有情眾生,所以他才能成聖成賢,成為本尊。否則,分彼分此,亦如凡人,又如黨派的領袖、幫派的首領,那裏能成為宗教的聖主呢?
  
  如果是一個凡人,因為能力有限,他親其親、疏其疏,信與不信,恩怨分明。由於他心小力弱,構成不了對他人的危害;如果真的能成為神通廣大的教主,卻仇視其他宗教的信徒,如此則其他宗教的信者,不都成為他腳下的冤魂了嗎?
  
  有些宗教徒,常常喧染、誇示他們的本尊是如何的神通廣大,如何的法力無邊,如何的手拿刀劍,如何的勇猛傳教,如何的坑死不信者,如何的鼓起世間的鬥爭等;正如中國的封神榜裏,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北斗星君,彼此互相廝殺得一塌糊塗。
  
  其實,這許多的神明,如果真的是仙君、真人,他們救人救世都來不及了,那裏會互相廝殺;每日仇視鬥爭,與世又有何益呢?
  
  所以,今日時代的文明,文化的進步,各個宗教的信徒,應該從「排他尊我」的心性中解放出來。張家、李家的父母,雖不是我的父母,我也會尊一聲李伯伯、張伯伯,而不會視為仇人般的相見份外眼紅;同樣的,李伯伯、張伯伯必然也會以同樣的心情,視我如子弟。
  
  遺憾的是,現在一些狹隘的信仰者,就如王家的兒女,一定要否定張家的叔叔、李家的伯伯,甚至李家、張家的兄弟姊妹;如此信仰,難道是他們的本尊所示意?
  
  各個宗教的信仰者,彼此應該不是仇人;信仰縱有不同,但是既然同為有信仰的人士,就應該有信仰的情誼、信仰的認知、信仰的雅量、信仰的互助。所以,現在各個宗教之間的對話,已經成為風氣,狹隘的信徒們,你們還要強烈的發起宗教的仇視和鬥爭嗎?
  
  《人間福報》2001310


一水四見
  
  唯識家說:宇宙山河都是唯識所現、唯心所變;有一個「一水四見」的論點可資佐證。
  
  水,為所有眾生所共見。無論海洋、江河、溪流,在人類看來,它就是水;但在天人所見,水是琉璃;如係餓鬼所見,則為濃血;對於魚蝦來說,則是家居天堂。為什麼人類所見的是水,而天人所見為琉璃、餓鬼則見為濃血、魚蝦又成了家居天堂呢?這就是眾生各自的業感不同,故在果報上便有這許多的差異。就如每個人對酸甜苦辣各有愛好,喜歡吃酸的人,他覺得酸的滋味甜美無比;不敢吃酸的人,則難以入口。又如臭豆腐、榴槤,好之者視為人間美味;惡之者食之難以下嚥。羊肉腥膻,愛之者美味佳餚;不習慣者,掩鼻作嘔。人的大便,自解者認為臭不可聞,而在狗類則視同珍饈美食。各類種生由於業力不同,所見所愛,就有不同的感受。
  
  世界上所有一切眾生,有種種性、種種行、種種色、種種愛、種種心等種種的不同。你看,若論學問,有的人喜愛文學、有的人偏好哲學、有的人醉心藝術、有的人神往科學。在居住環境的選擇上,有的人雅好山居、有的人愛住水邊、有的人熱愛田園、有的人嚮往都市。甚至有的人發憤讀書,有的人拼命賺錢;有的人熱衷政治,有的人傾心宗教。所以在種種的不同中,沒有誰好誰壞,應該讓大家「一水四見」,彼此同在。
  
  現在的父母常常以自己的喜好來要求子女,這就如同對一個不能吃辣的人,硬叫他吃辣;不喜歡吃甜的人,硬叫他吃甜點。又如一個喜愛居住都市的人,硬叫他與自然為伍;喜歡居住山林水邊的人,硬叫他在都市裏生活,此皆違反個性,強人所難,自然難有好的結果。又例如一個女性,有的講究穿著,不重視飲食;有的偏好美食,不重居住環境;有的人在意家居品質,但不看重衣食的華美!所以禪門鼓勵人要隨緣放曠、任性逍遙;能夠各得其所、各適其性,不是非常美好嗎?《人間福報》2001311


君子與小人
  
  人有多種,有好人壞人,有善人惡人,有士農工商、軍警政經,甚至有智愚賢不肖之各種人等,但大體上可以分為君子與小人。
  
  何以名為君子?何以名為小人?君子有成人之美,小人有助人為惡;君子坦蕩蕩,無所不可告人,小人長暗暗,凡事不願與人知。
  
  《佛光菜根譚》說:「君子從不傷害別人,小人從不譴責自己。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小人固當遠,然亦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然亦不可曲為附合。」
  
  所謂君子,大都光明正大,所謂小人,大都偷雞摸狗;君子誠而有信,小人偽而不真,此皆君子與小人之別也!做君子或做小人,就在於每一個人的發心與願力。
  
  世間上,有時候有一些人看似君子,其實是乃小人;有些人看似粗俗,實際上是正人君子。朋友中如果都是君子,他不但能和你同甘共苦,榮辱與共,他還會雪中送炭;朋友中如果都是一些小人,他會吹捧逢迎,勢利偽裝,當你有了苦難的時候,他甚至會對你落井下石。人都希望和君子來往,與小人遠離;當你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其實也不難從這些方面去認識君子或小人。
  
  所謂與君子交,其淡如水,因淡而久;與小人交,其甜如蜜,但因蜜而不長久。《孔子家語》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因為和君子之交,開始很難,但善於後;與小人交,最初容易,但難於終。
  
  吾人在社會上,做人處事,各種利害得失,如果對方是君子,則後果不會有危險,但對方如果是小人,則後果難以逆料。
  
  跟小人做朋友,如一把秤,你有名位權勢,他則俯首低頭的奉承你;你如果沒有名位權勢,他則昂昂乎,目中無人;與小人交,又如鮮花,你美麗鮮艷的時候,他把你插在頭上,如果你萎謝凋零,他就把你棄之於地,視你如無物。
  
  現在我們如何擇君子而交往?這就要看他的人格、道德、慈悲、誠信;我們要如何防患與小人交往?小人往往無品、少德、慳吝、虛偽。所以,君子與小人,不難知也!有道、無道,有法、無法,這就是君子與小人之別也。《人間福報》2001312


苦甘的先後
  
  你有吃過麵包嗎?有的人習慣把麵包的邊緣吃完,再吃麵包的中心,這是有「先苦後甘」的觀念;有的人先吃中心,再吃邊皮,此人有「先甘後苦」的性格。
  
  也有的人吃飯的時候,把不合口味的菜餚先吃,把喜歡吃的留到後面慢慢品嚐,這就是「先苦後甘」型的人;但也有人把好吃的狼吞虎嚥吃完,再來吃次等的菜飯,此即是「先甘後苦」的人生。
  
  「先耕耘,而後才有收穫」,這是宇宙間不變的因果法則。耕耘總是辛苦的,收穫則是甘甜的。凡是「先苦後甘」的人,必定後力無窮,漸入佳境,這就如同品嚐橄欖,先澀後甘,又如倒吃甘蔗,愈吃愈甜。
  
  但是也有一種人,吃甘蔗時不但專撿甜的先吃,而且把環節隨便丟棄,這種不知惜福愛物,不懂節約日用的人,一旦苦難來臨,往往適應困難,生存不易,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也是人性之常。
  
  世界上的各個民族,由於地理文化不同,各自的習性、作風也大異其趣。有的民族,只要今天領了薪水,明天便不肯再去上班,非得等到薪水吃喝享樂用盡以後,他才會再繼續工作;此即百年人生,希望一日過完。反觀中華民族的習性,一日所得,總希望留待百年受用;若說世界上最懂得「未雨綢繆」,最善於儲備不時之需的民族,想必唯中華民族最能體會也。
  
  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想法與觀念,例如,有的人願意把自己的所有,分享朋友;有的人有了好吃、好用的東西,就會想到要留與父母、兄弟姊妹共享。有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只想到留給後代子孫;有的人則把財產捐給社會公益團體,為的是希望把自己的愛心擴大澤及於國家社會。
  
  所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的人從小承受了先人的遺產庇蔭,終日游手好閒,不肯努力上進;一旦家產敗光,一文不名,老來窮途潦倒,備嚐老況淒涼的滋味,這就是「先甘後苦」的人生。因此,留給子孫最好的遺產,其實不是房屋、田產,也不是公司、股票,而是勤勞奮發、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一個人只要肯腳踏實地,不怕吃苦,不怕辛勞,將來必能出人頭地;因為「勤勞精進,受苦一時,將來享樂無盡;懈怠偷懶,苟安一時,將來受苦無窮。」
  
  因此,佛經有所謂四種人生:先冥後明、先明後冥、先冥後冥、先明後明。也就是說,你要過「先苦後甘」的人生呢?還是「先甘後苦」的人生呢?有識之士,豈能不思之,念之!《人間福報》2001313


 蜈蚣論
  
  網路上有一則趣談:有一個地方,正在召開昆蟲大會。會議進行到一半,汽水沒有了,大家商議著叫誰去買。蜈蚣自告奮勇,願意領命前往。蜈蚣去了許久,遲遲不見回來,大家心急,著人前去察看。那知大門一開,卻見蜈蚣還蹲在門口穿鞋子,因為它有一百隻腳。
  
  這一則網路新聞,是在取笑行政院對於許多的議案,口頭上說要做要做,卻遲遲不見結果,就如蜈蚣的腳太多,穿鞋子的時間太長,真是叫人難以苟同。
  
  這段事情,又讓人聯想起現在的社會,有時候光是開會,但是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如蜈蚣穿鞋子;甚至也有的人,學而不說,說而不做,做而不管結果,也如蜈蚣穿鞋子。
  
  幾十年前,有人談到國家的行政效率時,說:德國人做了不說,日本人邊說邊做,中國人說而不做,這都是由於民族性使然。就如小學課本裏的「龜兔賽跑」,由於兔子傲慢懈怠,一直不跑,當然就被烏龜超前了。又如甲乙兩人朝山,富人甲說,反正坐車子很快,明年再去;結果明年又明年,過了許多年以後,甲依然尚未成行,貧人乙卻不到一年就徒步朝山而歸了。
  
  世間事,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蝸牛的效率,早就被人淘汰了。現在這個時代,講究的是速度;飛機講快,火車講快,汽車也講快。快,表示性能好;快,表示有價值。凡事不快而緩慢,不管人也好,物也好,總會被淘汰的。
  
  有一個藝術家,雕塑一件藝術品,一月而成;另有一人,三年未成。老闆質問他,怎麼一件東西需要雕那麼久?他反而責問老闆:藝術品有時間嗎?
  
  藝術品也要有時間,沒有時間,今生看不到,有什麼用?
  
  現在的社會,講人生,他有經濟的人生,每天用多少錢,每月用多少錢,每年用多少錢,都要按收入來計算。講工作,也都要有計劃,一小時做多少事,一天做多少事,一月能做多少事;工作不講效率,拖延再拖延,等於國防,飛機砲彈都已經打到頭頂了,我們還在研究作戰計劃呢?
  
  同樣開設工廠,這一個工廠不要嫉妒那一個工廠賺錢,這個事業也不要嫉妒那一個事業發展,你要看人家的時間效率。即使是修行的人,也有所謂的「剋期取證」,不容許你慢慢的因循。因此,面對有限的人生歲月,我們要凡事快速成辦,不能像蜈蚣穿鞋子,浪費了太多寶貴的時間喔!《人間福報》2001314


清貧思想
  
  佛教對出家的子弟,一向提倡「安貧樂道」、「少欲知足」;然而過去因為過份強調「清貧思想」,所以造成佛教徒對苦行的執著。其實,人生如果過份崇尚享樂主義,過份熱烘烘的固然會迷失自己;如果過份執著苦行,顯得冷冰冰的,也會麻木自己。
  
  所以,「清貧思想」的真義,應該是要吾人過一種中道的生活。也就是在欲樂的前面,要有簡單樸實的觀念;在苦行的時候,要有人間法喜的性格。
  
  現在台灣的社會,可以說已到了物欲橫流的地步,大家紛紛向「錢」看齊,生活裏奢靡浪費、紙醉金迷,不知自己已做了物質的奴隸。所謂「清貧思想」,就是要我們找回自己心靈的富有,讓心靈與大自然契合;讓我們認識到:人生在世,需要什麼,也不需要什麼!因為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的心中,我擁有世界,夫復何求!所以,「清貧思想」是一種觀念的播種,是喚起全人類的覺醒,也可以說是扭轉社會亂源的一帖良藥。
  
  說到「清貧思想」,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清貧思想」的實踐者。他放棄王宮榮華富貴的享受,過著出家三衣一缽、雲水行腳的生活,看起來他好像什麼也沒有,實際上他擁有了宇宙萬有。
  
  德蕾莎修女說:「擁有貧窮是我最大的驕傲。」「清貧思想」也不一定是「一無所有」;真正的「無」,「無」中才能生「有」,「無」才能無量、無盡。
  
  語云:「知足者雖臥地下,亦如天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如地獄。」「清貧思想」就是知足的生活;「清貧思想」是積極的觀念,是自我主宰的生活,是清心寡欲、安然自在的人生。
  
  一個人在物質生活上如果能淡泊知足,才能不為形役;在心性上對於功名、富貴、人情不要太熱衷,把身心安住在淡泊中,精神才會更昇華。現在世間上到處充滿了貧窮的富人;雖然金錢富有,因為不能滿足,因此精神上是貧窮的。能夠通達「清貧思想」的人,雖是貧窮,他也能享受滿足的人生,所以「清貧思想」是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而不是貧窮;「清貧思想」才是真正富有的享受。《人間福報》2001315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