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因果報應錄1
唐湘清居士撰
31/07/2019 07:5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第一篇 救人善報類

第二篇 殺人惡報類

第三篇 孝順善報類

第四篇 不孝惡報類

第五篇 不淫善報類

第六篇 邪淫惡報類

 

第一篇  救人善報類

 

01 李士謙樂善好施

 

隋朝時代,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居士,姓李,名士謙,天性很孝順,自幼喪父,在他母親去世以後,三年喪服期滿,就捐捨自己的私宅為寺院,並且從此立志不再做官。李先生終生沒有飲過一滴酒,沒有吃過一塊肉,行為是如此的端正,口業也十分清淨,從來不說有關殺害的言論,他繼承了祖上巨大的遺產,所以家中很富裕,可是他的私生活,比較窮人還要節儉,穿的是布衣舊衫,吃的是粗茶淡飯,終日以救濟無衣無食的窮人為急務。鄰里中有因喪事無法殮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分財不均而爭訟的,他就出錢補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動他們兄弟慚愧而互相推讓,也都成為善人。


有一天,看見賊在他的田中偷割稻穀,他不但不喊捉賊,反而不聲不響的避開,人家覺得很奇怪,他解釋說:「俗語有言:樹樹要皮,人人要臉。人誰不要臉皮呢?人誰自願作賊呢?都是因為天災人禍,迫得沒有辦法,應該寬恕他呀!」後來賊知道李先生這樣的仁慈,也被感動得革面洗心,從此不再做賊,成為善人。有一年荒歲,很多鄉人無法生活,李先生拿出家中的存谷數千石,統統借給行將斷炊的窮人。到了第二年,因為還是歉收,以致上年借穀的人,都無法償還,到李先生的家中去表示歉意,但李先生並不向他們要求償還欠穀,還招待他們在家中吃飯,當眾把鄉人們借穀的債券,完全燒為灰燼。對他們說:「我家中的存穀,本來是預備救濟人家患難之用的,並不是想囤積圖利。現在你們的債務已經了結,希望你們不要再放在心上。」過了幾年,又遇到了大饑荒,李先生出盡了大量的家產,辦理大規模的施粥,嗷嗷待哺的饑民,賴以救活性命的,不下一萬多人。


第二年的春天,李先生又施出大批的糧種,分贈給貧乏的農民。有人對他說:「李先生,你救活了很多人,陰德實在太大了。」他回答道:「陰德的意義,好比耳鳴一樣,只能自己知道,別人是聽不到的,現在我做的事,已經給你知道,哪里還談得上陰德呢!」


後來李先生的子孫很發達,人們都認為是積德的果報。可是當時也有人不信佛教因果輪迴的道理,認為普通書籍上都沒有因果輪迴的記載,李先生對他曉喻說:「孔子讚易,也在文言中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見儒書上也有因果的道理。


至於輪迴的事,史冊古籍上記載的也很多,例如鯀為黃熊。杜宇為鶗【鶗ti:即杜鵑鳥。】鳺【鳺gui:即子規。俗稱杜鵑鳥。】,褒君為龍,牛哀為獸,彭生為豕,如意為狗,黃母為黿,宣武為龜,鄧哀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鳥,書生為蛇,羊祜的前身為李家子,這不都是輪迴的證明嗎?」那人又反駁道:「如果說人的後身,可能墮落為禽獸,那麼松柏的後身,為什麼不會變成樗櫟呢?」李先生解答道:「輪迴的升沈,是由於心而作,松柏等植物,是沒有心的,豈可與人等動物,混為一談。」那人又請問三教的優劣,李先生說:「佛教好比太陽,道教好比月亮,儒教好比天空中的星星。」那人聽了這番高論,覺得很有道理,不禁心悅誠服。李先生在六十六歲的時候去世,地方上人聽了噩耗,都痛哭流涕的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而李先生這樣的大善人,竟去世了呢!」當時參加送葬的,有數萬人之多。

 

我們看李先生的一生,因為深明佛理,所以在家能孝親,在社會上能力行善事,他把大部分的家產用以布施窮人,毫無求名邀功之心,像這樣實行六度萬行第一的「布施波羅蜜」,真已達到了「三輪體空」的地步,其程度已至菩薩的境界,決非普通凡夫所能及。尤可貴的,他還博引歷史上輪迴報應的事實,破除世俗「斷」「常」的邪見,足以警醒千古的癡迷,難怪他去世的時候,地方上的人都要同聲痛哭,真可說是生榮死哀。(取材自隋史李士謙傳譯語改作)

 

02 舒老師傾財濟急

 

江西省有一位做塾師的舒老先生,先後在湖南、廣東二省設立學塾,以教書為生。有一年,他與許多江西同鄉雇舟歸里,船在中途停泊的時候,上岸散步,忽然聽到一陣淒慘的哭聲,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位中年婦人。舒老問她為何哭得這樣悲哀,婦人說:「我的丈夫欠官銀十三兩,官府催迫很急,所以我丈夫萬不得已,只好準備把我賣了以償官銀,可是我如被出賣離家,我的幼兒勢必失哺而死,老先生,叫我怎得不心痛悲哀呢!」說罷,不禁又號啕大哭起來。舒老安慰她說:「我們同船的人,都是江西籍的塾師,只要每人助你一兩銀子,就可解決你的問題,拭去你的眼淚,不要再哭了。」言畢,回到船中,與同行的人商量,可是其他的人,誰也不願出錢,都不同意他的意見,舒老就獨力捐出自己二年來教書所得的薪金,統統送給那位哀哭的婦女。這十三兩銀子的功德真不小,救了她的一家,婦女連聲稱謝而去。可是船還沒有回到江西,舒老帶的糧食已吃完,再也沒有錢在中途購糧,同船的人都責難他說:「自己要有力量才可救人呀!誰叫你自己的糧食也不夠,要把銀子都送給他人呢?現在你沒有糧吃,只怪你自己,不能怪別人。」可是也有可憐他的人,招他同食,舒老因為吃人家的飯,不敢吃得飽,在途中忍餓了二天。回到家中,對妻子說:「我餓極了,快快煮飯給我吃。」妻子訴說家中已無存米,舒老叫她到鄰家去借,他妻子說:「我向鄰家已借了很多次的米,答應他們等你回來以後,一定可以把欠米還他們的,現在你既已回家,我怎麼仍可向他們借米呢?」舒老就把途中將存銀救濟婦人的經過,一五一十的告訴給妻子聽,他妻子說:「既然如此,那麼我平時常吃的食物,可以採來一同吃。」說罷攜了竹籃往山中,採了一籃苦菜,帶回家來連根煮爛,夫婦二人吃個一飽。晚上就寢以後,忽然聽到空中傳來呼聲說:「今宵食苦菜,明歲產狀元。」舒老夫婦聽了,知道是上天將要給他們好報的預告,急忙披衣起身,跪地向天拜謝。明年生了一個大胖兒子,名字叫做芳,成人以後,果然中了狀元。(取材自德育古鑒譯語改作)

 

03  耶律楚材佐政止殺

 

耶律楚材是元朝時代有名的大臣,生平無書不讀,學問很淵博,尤精通佛教內典,對於術數黃老等學說,也很有研究。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行軍之前,每次都要請楚材占卜得失,預言常能應驗如神,所以成吉思汗對他十分倚重信任。有一次,元軍征伐東印度,行軍到鐵門關地方,發現一只有角的獸,身形似鹿而尾巴像馬,發出人聲,對元太祖的侍衛說:「這地不宜再進攻,請你們皇上早日收兵為妙。」成吉思汗覺得大為驚奇,向楚材請教,楚材回答說:「這是世界上難見稀有的瑞獸,它的名稱叫做角瑞,能夠說各地的方言,好生而惡殺,這是天降祥瑞,以示皇上,願皇上承順天心而保全民命。」成吉思汗聽了,立刻收兵回國。當時各地州郡的官吏,大多很暴虐,常常任意殺人,甚至奸人妻女,取人貨財,楚材聽到各地政治黑暗的情形,不禁痛哭流涕,就向元太祖上奏,下令各地州郡,官吏不能隨便殺人,凡死刑一定要報經皇上核准,違者官吏處死。這樣以後,各地官吏暴虐的惡風,才漸漸的改變,元太祖南征的時候,楚材奏請製備招降的旗數百面,發給降順的民眾,使他們各歸故里,因此保全了很多的民命。後來元太祖率軍攻打汴梁(汴梁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帶兵的武將,為了報復金人的持久頑抗,主張要燒殺全城,楚材就向太祖上奏說:「皇上用兵的目的,是要獲得土地與人民,如果燒殺全城,那麼得了土地而無人民,又有什麼用呢?」成吉思汗還是猶豫不決,楚材又繼續進諫說:「奇巧精美的工程,厚藏財寶的富戶,都薈集在這城中,倘若燒殺全城,我們將一無所獲,豈不可惜!」太祖聽了很有道理,就取消屠城的原議,下令只辦城內顏氏的罪,其餘一概不究,這樣保全了一百四十七萬人的性命。當時被俘而逃亡的人很多,元軍下令,凡收留或資助逃俘的人,必滅其全家,楚材又向太祖上奏說:「河南既已平定,人民都是皇上的赤子,他們逃也沒有地方可以去,怎麼可以為了一個俘囚,因而連死數十人數百人呢?」太祖聽了楚材的奏言,就解除了原來的命令。楚材襄佐軍國大事,官拜中書令,死了以後,追封廣甯王。他的兒子鑄,位至左丞相,孫兒十一人,也多數做了大官。

 

我們看耶律楚材的一生,因為精通佛法,所以雖位至大臣,但並不是以做官為目的,而以救國救民為急務。他為了阻止元軍燒殺汴梁全城,因正諫不能使元太祖接受,就以「奇巧厚藏」的物欲,打動了元太祖的心,使汴梁免除了大屠殺的災難,至於逃俘免究,更保全了不知凡幾的人命。耶律楚材的功德,不僅如此而已,當蒙古人初入中國的時候,本來要殺盡漢人,把中國變為牧場,幸而耶律楚材深明佛法,諫止了蒙古人的殺機,我們漢族能存留於天地之間,固然是耶律楚材之功,也可說完全是靠了佛法。僅從這一點看來,佛教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實在太大了。(取材自歷史感應統記譯語改作)

 

04  顏太夫人權變急賑

 

顏太夫人是清代顏淨甫先生的母親,秉性仁慈,教子有方,如用現代的名詞說來,真可稱得上一位模範母親了。當顏淨甫最初做官的時候,擔任山東平度的知縣(知縣相當於現在的縣長。)廉明慈惠,有古代循吏的美風,顏太夫人在官署中受兒子的奉養,常常以愛民便民,教訓她的兒子。乾隆某年五月,顏淨甫因公事晉省,忽然縣境發生大水,城外鄉間的房屋,淹沒了無數,鄉民為逃避水災,蜂擁奔入城中的,不下數萬人,豈知大雨不停,水勢愈漲愈大,縣城也幾乎將要被洪水淹沒,災民們因為沒有食物,以致號哭之聲,震動天地。這時縣府衙門裏的官員,因知縣(即縣長)不在城中,大家都束手無策。顏太夫人看到這種情形,主張開啟常平倉的米谷,(常平倉是當時政府儲藏糧食的米倉),用以賑濟饑餓的災民,可是按照當時政府的嚴格規定,常平倉的米穀,一定要報請省級長官核准以後,方才可以開啟,所以衙門的官員們,都不敢遵從顏太夫人的主張去做。顏太夫人就向他們解釋說:「常平倉的設立,本來是調濟急需之用,現在我們眼看數萬的饑民,嗷嗷待哺,倘若一定要報請上級核准,恐怕很多的民眾,馬上要變成餓鬼了。如果上級政府要查辦我們未奉命令的擅自行動,我願意一人擔當過失,不要你們負任何責任,況且我家中頗有財產,若上級追究擅自散發的倉米,我可變賣了家產賠償。可是衙門的官員都很怕事,深懼上級政府查究,大家還是吐舌不敢作聲。於是顏太夫人再斬釘截鐵的說:「有事我一人擔當,你們千萬放心,不要怕連累!」官員們因為顏太夫人這樣的堅決,不得不遵命而行,馬上開啟常平倉,把米谷一包一包的完全散發給災民,一時歡聲雷動,災民們都得慶更生,城中的富紳們受了顏太夫人的感動,也都自動的捐出家中存穀,以助官府的不及。過了七天,洪水開始退落,存穀也已散盡,這時知縣顏淨甫在省城得到了水災的報告,急忙趕回縣城,縣府的屬員向知縣報告散發常平倉米穀的經過,顏知縣聽了,滿面笑容的對屬員們說:「我母親要你們這樣做,那是十分正確的,趕快為我繕具呈文,向省級長官報告經過,我當即派專人回家變賣家產,以便賠補常平倉的米穀,你們是沒有責任的,大家可以安心。」哪知呈文稟到上峰,省級長官撫藩大為驚駭,竟奏請皇帝以擅動倉穀的罪名,將顏知縣撤職查辦,幸而皇帝英明,對於顏氏母子之所為,大為嘉許,未將省方的奏請照準,下令所動倉穀准作正項開支報銷,不必賠補,並頒賜顏太夫人匾額,以示激勵。顏淨甫感激皇上的洪恩,更奮勉為善,後調濟南府知府,不久擢升貴州省的巡撫。他的兒子顏檢,由部曹升至直隸總督,孫兒伯燾,由翰林出身而任福建總督,其餘孫輩中擔任內官詞林部曹,或外任監司郡守等官職者更多,這都是顏太夫人積善所獲的好報。

 

顏太夫人的事蹟,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懷抱救人的悲願,僅有仁慈的心腸還不夠,更宜具有勇於負責的果敢精神,方能達到救人的目的,倘若畏畏縮縮,不敢擔當責任,不僅難以救人,且往往因而貽誤時機,釀成災禍。我們靜思社會上過去發生的不幸事件,每因主其事的公務人員,自己不敢稍負責任,事事都要向上級請示,以致遇到緊急災禍,不能及時防救。若顏太夫人以一女流,竟能在事起倉卒的災難中,毅然獨當重責,及時拯救數萬災民,免於餓殍,可知做一個菩薩,應具足「智」「仁」「勇」三達德而後可。(取材自坐花志果譯語改作)

 

05  胡封翁公門好修行

 

清代太守胡向山的封翁胡老先生,在江蘇金山縣擔任審判官的職務,素行忠厚廉潔,從來不屑做貪污舞弊的事。有一年,金山縣發生一件強盜搶劫的案件,被害人受傷致死,經政府捕獲盜犯首從共三十餘人。當時的法律很嚴厲,凡是強盜傷人,不分首犯或從犯,一律都要處以斬首的死刑。胡封翁承辦這件盜案,看到那盜犯三十餘人,都是失業的貧民,不忍看他們都受斬首的極刑,就判決主犯二人斬首,其餘一律都判充軍邊地的流刑。可是縣官認為判得太輕,封翁向縣官解釋道:「這件雖是強盜搶劫案,但看他們的供詞,並非累次犯案的積賊。至於被害人受傷致死,是因為黑夜裏慌忙推跌致傷而斃命的,不是刀槍殺死的,這樣的犯情不算很重,似乎可以輕辦。」然而縣官恐怕會受到上級政府的嚴厲駁斥,不敢批准封翁作的判決。封翁再向縣官進言說:「如果受到上級的駁斥,請你把我解到省裏去,辦我輕縱盜匪的罪名就是了。」縣官聽了很受感動,和顏悅色的對封翁說:「你既然肯為民請命,我豈獨沒有仁慈的心呢!」就批准封翁所作的判決。這件盜案報到省方,果然駁回,飭令另行更審,封翁就寫了一篇洋洋千言的呈文,詳細說明原判的理由,向省級頂上去,復經駁斥,經過了三駁三頂,巡撫大為震怒,下令提案親訊,並飭縣官到省,勢將予以撤職查辦,縣官大為恐懼,歸罪於胡封翁,可是封翁問心無愧,卻很鎮靜,願意跟隨縣官一同到省,並且說:「如果省方認為我們輕縱盜犯,要辦我們,我當一人負責。」縣官就與胡封翁同行,到了省裏,縣官謁見巡撫,巡撫呵斥他不該輕縱盜犯,聲色俱厲,縣官只得頓首認錯,巡撫說:「你到任不久,誰教你這樣的呢?」縣官答道:「這是胡審判官承辦的盜案。」巡撫問:「胡某有否跟你同來?」縣官答:「他現在候於門外。」巡撫冷笑的說:「我本來懷疑是貪官污吏的納賄枉法,果然如此,我當親予訊究。」立即飭令衛警把胡封翁從門外帶進來,巡撫厲聲的問:「你是擔任審判官的,怎麼不知強盜傷人致死,應該不分首犯或從犯,一律都要判決斬首的死刑呢?」胡封翁答:「我知道法律本來有如此的規定,但其中也有輕重之分,應當權衡,不可一概而論。」巡撫更怒形於色的說:「同一強盜傷人,怎麼還有輕重之分呢?」封翁回答道:「法律上對於積年的巨盜,公然用刀槍殺死事主,固然要處以死刑;但是像這件盜案,都是失業的貧民,為饑寒所迫,以致誤觸法網,至於被害人的死,是由於黑夜中的慌亂推跌而起,並非有意用刀槍殺害,這樣的情形,似乎可以稍從寬辦。」哪知巡撫聽了封翁的辯解,更拍桌大罵的問:「你得了強盜多少的賄賂?竟敢替他們巧言開脫呢?如果不說老實話,要用棍子打你了。」胡封翁叩首的回答:「若說下吏有意替強盜開脫,下吏不敢辭其罪,至於受賄枉法,下吏是素來不屑做的,不要說像這樣的巨案,就是鬥毆的小案,下吏也不敢昧著良心作事。」巡撫聽了,忽又強作笑顏的問:「你既然沒有受強盜的賄賂,為什麼要辦得這樣輕呢?」封翁對此不願回答,經過巡撫的一再訊問,才回答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公門裏面好修行。諒巡撫大人一定讀過歐陽修的瀧岡阡表,歐陽文忠說:求其生而不得,那麼死者與我都無遺憾了。」巡撫覺得所言很有道理,就令封翁走近桌前,仔細一看,發現這位胡老先生一副慈祥的面貌,善氣迎人,一望而知確是公門修行的好人,並非貪官污吏的敗類,頓覺怒氣全消,就和顏悅色的問:「你有幾個兒子?現在作何行業?」封翁回答道:「我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僥倖考中了上科的舉人,其餘三個兒子都是縣學生。」巡撫聽了,肅然起敬的說:「這是你公門裏面好修行的報應,現在這件盜案,我決定核准你的原判,從你保全了很多的性命這件事來看,這又是你兒子明年考中進士的預兆了。」這件盜案就此確定,僅判盜首二人死刑,其餘統統全活。明年胡封翁的長兒胡向山太守,果然考中了進士,次兒三兒都從太學出身而出任官職,四兒也當了廩生,至今子子孫孫書香不絕。(取材自坐花志果譯語改作)

 

06  費法官一言救萬命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省發生災荒,江陰縣的知縣因為治民無術,以至縣境內發生民變,很多民眾都揭竿作亂,知縣就將民變的情形報到省級去,巡撫某公接到了報告,親自趕到江陰,經過常州的時候,費鶴汀的祖父正在常州擔任法官,跟了知府到船上去歡迎巡撫,巡撫看到費法官的容貌很清奇,好像很有學問道德的樣子,就對他商量說:「現在江陰亂民的首謀及黨羽數十人,都已被捕,一般的講來,民眾集體作亂,一律都應予以處死的,所以民情十分驚惶,你是擔任審判職務的老法官,辦案是很熟練的,像江陰縣的饑民作亂,是否應當不分老少,一律予以處死,究竟怎樣才能在情理方面,辦得允當呢?」費法官反問道:「大人預備嚴刑峻法的辦呢?還是要厚道積德的辦?」巡撫說:「請你試言二者的分別,我當斟酌選擇。」費法官回答道:「如果是全城背叛,固應予以屠戮,可是江陰的民變,事起倉卒,都是因饑覓食的小民,希望求得升鬥以糊口,並不是敢於背叛政府,倘若處以屠戮,恐怕不是當今聖皇愛養小民的德意,好在首犯已經逮捕,照我的愚見,還是依強盜聚眾行劫條例,僅將首犯處死,其餘處以流刑或免究,這樣似乎辦得允當,而且是厚道積德的辦法。」這一番侃侃而談的言論,巡撫聽了頗以為然,就令費法官擬一判決,處決首犯一人死刑,十餘人流刑,其餘一概免究。當時有見識的人,都認為費法官一言而救萬人之命,後代一定會很興盛。他的兒子從副貢而官至陝西潼商道,孫兒費鶴汀,官至巡撫,至於費封翁本人,也屢次封到「光祿大夫」「振威將軍」等官銜,子子孫孫都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取材自坐花志果譯語改作)

 

07  王志仁廣嗣延壽

 

安徽省有一王姓商人,名字叫做志仁,年已四十多歲,雖經商得法,薄有積蓄,可是唯一遺憾的,膝下還沒有一個兒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怎得不憂心如焚呢!世人在所求不遂的時候,常喜歡看相算命,王志仁是一個凡夫,豈能例外,所以就跑到掛著「賽柳莊」牌子的相面先生那裏,看一看相,問問命中究竟有沒有兒子?哪一年可交得子運?哪知相面先生把他的面貌手掌,仔細端詳一番以後,對他說:「耳薄無輪,有須無髭,是孤獨之相,沒有得子的希望,並且兩眼四圍有黑氣侵襲,數月內必有大災禍,性命難逃。」王志仁是很信服賽柳莊之相術的,聽了這番話,不禁吃驚得臉色慘白,汗流浹背,他覺得自己的一切都完了,心頭的慌張,使他有些失魂落魄,六神無主;急急忙忙回到店中,準備籌劃了一些路費,捲起行李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住在一家旅館裏,那時正是黃梅多雨的季節,王志仁在房間裏休息,忽然外面狂風大作,雨聲沙沙地打著窗子,好像擂鼓似的亂敲,漸漸地,風聲越刮越猛,雨點愈落愈大,這一幅淒風慘雨的景象,好比是王志仁內心憂愁的寫照。大約經過了二小時多,暴風雨才告停息。他打開窗子向外一望,只見天空被雨水洗得一片碧藍,一輪光圓的明月,卻像含羞的少女,躲藏在稀薄的浮雲裏,脈脈含情地偷窺大地上的景物,院子裏的幾株月季花,花瓣七零八落的飛散得滿院飄舞,枝葉上還留著晶瑩瑩的雨水,在月光籠映下,有如金剛鑽般的閃爍發光,雨後的美景,秀麗脫俗,使他頓然忘了胸中的愁悶。他走出旅館,一個人踽踽而行的散步到河濱,忽然看見前面一個村婦裝束的年輕女子,抱著一嬰兒跳入水中,不禁大吃一驚,他急得想跳到河中去救援,但恨自己不會游泳,無法入水營救,正在千鈞一髮之際,抬頭看到遠處河面上有幾隻漁舟,他舉起了手向漁舟大聲呼救,喊了一二聲見沒有動靜,再連奔帶喊的說願出二十兩金子,送給救命的人,漁舟才爭先恐後的迅速劃來,終於把少婦及嬰兒從水中救出。王志仁把二十兩金子如數送給漁人,就詢問少婦抱著嬰兒投河的原因。少婦悲傷的哭著說:「我的丈夫在外傭工度日,家中養了一隻豬,預備把豬賣了償付房租,昨天有販豬的人經過家中,我就把豬賣掉,哪知販豬的人走了以後,我才發覺所得的豬款都是假銀。我丈夫性情很暴躁的。他知道了一定會把我重重的痛毆一頓,我家中又貧窮得無以為生,所以我要抱著嬰兒一同投河尋死。」王志仁聽了,頓起惻隱之心,就問明瞭豬款多少,送給她加倍的真銀,少婦遇到了這樣大慈大悲的好人,心中真是說不出的歡喜,無法形容的感激,向王志仁說了很多謝恩祝福的話,為了來日有報答恩情的機會,並將王志仁的姓名籍貫及居所等,也問了個清清楚楚,才抱著嬰兒,充滿了安慰的心情回家,當她回家的時候,她的丈夫也已回到家中,少婦將賣豬得假銀,以及畏懼笞責而抱嬰投河,遇善士而獲救得銀的經過,詳詳細細的向丈夫訴說了一遍。她丈夫聽說王志仁有這樣慈悲的心腸,也非常感動,就陪同少婦一同到王志仁所住的旅館去道謝。他們夫婦二人走到旅館的時候,正是夜闌人靜,王志仁已閉門睡覺,少婦一面用手敲門,一面輕輕的喊著王先生,王志仁一聽是剛才那位少婦的聲音,就在床上用嚴肅的語調回答說:「你是少婦,我是孤客,怎麼可在半夜三更相會呢?趕快回家去吧!」少婦的丈夫在門外說:「我們夫婦二人一同來,向王先生表示感謝。」王志仁聽到少婦丈夫的聲音,覺得沒有什麼嫌疑,才披衣起床,正把房門拉開,走出房外的時候,忽聽得房內「轟隆」「嘩啦」的突然巨響,不由得使主客三人,大吃一驚。回頭一看,原來因為房屋的牆壁,經過了幾天暴風雨的侵襲,磚瓦梁木都有損壞,以至屋牆倒塌下來,把王志仁所睡的床榻也壓碎了。王志仁大叫一聲的說:「啊呀!好危險!如果沒有你們夫婦二人敲門叫我出來,那麼我勢必被倒下的牆磚壓死呢!」夫婦兩口子異口同聲的回答說:「這是上天有眼,王先生這樣的好心人,天理不該遭橫禍。」主客三人在旅館的休息室坐談了一會,才相互道別。王志仁回到自己家中,休息了數月,一直平安無事,再到原來經營的商店,繼續舊業,他想起號稱賽柳莊的相面先生,曾預言他數月內性命難逃,可是現在已經過了好幾個月,還是很平安的活著,足見賽柳莊的相術不靈,胡說八道,決定跑到賽柳莊的命相館去向其質問。賽柳莊重新把王志仁的面相仔細察看以後,帶著很奇怪的口吻說:「咦!怎麼你的氣色完全改變了?一定是救了幾個人命,積了陰德。現在你髭髯驟長,口角頤豐,金光聚耀於面目鬚眉,不獨多子,且當增壽。」後來王志仁的妻子,果然在十幾年中,連生了十多個兒子,王志仁活到九十六歲的高壽,無疾而終。(取材自德育古鑒譯語改作)

 

湘清按:我們學佛的人,誰都知道,佛教是不主張看相算命的。上面的故事,也不是提倡算命相面,而乃說明相面之不足恃,像星相家本來認為王志仁命中無子,且在數月內要死亡,可是王志仁因為大發慈悲,救了人命,竟能多子延壽,可見人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心行,不必看相算命。陳希夷問道於麻衣云:「嘗見有子之相,相不變而無子,乏嗣之貌,貌不更而生男,壽者相而夭年,無壽相而長壽,福重敦厚之形,形不易而遭刑,夭命祿盡必亡之相,相不改而壽全,何也?答曰:心生相貌,以理言也,吾聞古人相法,以洪範五福六極為主,察其人忠孝仁義,守道有恒,便到顛倒造次時,不改其節者,吉相也,必享五福之慶。若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而便到顛倒造次時,無改其性者,凶相也,必受六極之刑。」以上一問一答的話,更可證明人們的命運,並不決定於相貌,而完全操縱於自己的德行。以前印光大師有一位臺灣籍的皈依弟子蔡伯倫居士,操星相業於滬上,印光大師曾為其所著嚶鳴集作序云:「伯倫居士,僑寓滬上,以相為業。凡遇來者,無論其相之善惡,皆勉以修德積善,以祈善者益善,不善者亦善,深合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與夫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逐心滅等義。而且於議論中,輒諄諄於三世因果報應,與夫淨土橫超法門,俾一切人由問相而得入聖賢之域,以及往生極樂之邦,其挽回世道人心也大矣。」(見印光法師文鈔卷三蔡伯倫嚶鳴集序)又吾友葛晉壽居士,乃菩提樹月刊發行人朱斐居士之總角交也,精研麻衣柳莊之術,嘗設命相館於蘇州玄妙觀旁,吾見其與人談相,對於命中有福壽者,勉其念佛行善,更能增福延壽。對於命中有災禍者,勵其念佛行善,冀能消災免禍。若蔡伯倫葛晉壽二居士之輩,乃以談命看相為手段,勸人念佛修心為目的,殊不能以流俗之星相家等量視之矣。至於吾儕學佛之人,固知學佛之究竟,不在希冀人天福報,但佛陀為獎勵世人念佛向善,亦並不廢言人天福報。佛經中「求子得子,求壽得壽,求官得官」之經文,屢見不鮮,吾儕佛子,豈可不體驗佛陀善巧度生方便之悲心哉!

 

08  應大猷陰德尚書

 

浙江台州有一位好學深思的讀書人,姓應,名大猷。他羡慕山中的環境清靜,遠離塵囂,是專心讀書研究學問的好地方。恰巧城外山麓有一座精致的房屋,房主人因為屋中常常鬧鬼,不敢住在裏面,曾經租給好幾位房客,都因屋中鬧鬼,而先後遷出。應大猷是一位正直的人,俗語說:「心正不怕鬼」,所以他雖不是庸俗的無鬼論者,但因心地光明正大,毫不怕鬼。為了可在山中靜心讀書,他便征得屋主人的同意,住到人人不敢住的房屋中去,當他入山後的第一天,晚上燈下讀書,果然聽到房屋周圍有噓利噓利的鬼叫,如果換了其他的人,一定要嚇得汗毛直豎,可是應大猷心地泰然,若無所聞,照樣聚精會神地研讀書本中的學問。後來不但習以為常的聽到鬼叫,有時還聽到鬼與鬼之間的講話呢!

 

有一天,聽到一個鬼說:「某村有一婦人,她的丈夫在遠地作客,久年不歸,杳無音訊。她的翁姑以為兒子沒有回家的希望,就要逼迫媳婦改嫁,可是那婦人是很有氣節的,寧死不願改嫁,因為翁姑逼迫得很厲害,頗想自殺,不多天即將自縊,那時我可以找到替身了。」應大猷一聽,才知道這鬼不是尋常的鬼,竟是一個縊死鬼。

 

由於縊死鬼泄漏了機密,應大猷得知某村的婦人即將被迫自縊。他對那婦人頓起惻隱之心,要想什麼好辦法救救她。他急忙回到家中,賣了幾畝田地,得銀四兩,並且偽造了一封婦人丈夫的家書,把銀子四兩彙寄那婦人的家中。村婦家接到了信和彙銀,當然全家都很歡喜。可是仔細一看信的內容,不像那婦人丈夫的筆跡,因而又起了懷疑。但婦人的翁姑認為即使信是假的,銀子不會是假的,想必兒子在外面安然無恙,就不再逼迫媳婦改嫁,因此村婦打消了自縊求死的意念。後來婦人的丈夫也從遠方回家,全家和好團圓如初。

 

過了幾天應大猷又聽到鬼與鬼之間講話。原來的那個縊死鬼說:「我本來可以找到替身,只因自己不知保密,上次與你講話,無意中泄漏了機密,給那屋子裏讀書的秀才聽到了,他破壞了我的事。」另一個鬼問:「既然這樣,你為什麼不禍害他呢?」縊死鬼說:「這人心腸慈悲,救了婦人的命,積了陰德,將來的報應,要做到尚書的官職,我怎能禍害這樣的好人呢?」後來應大猷果然考中了進士,做到尚書的官職。(尚書相等於現代特任官的部長。)應大猷回憶以前所聽到鬼說的話,因而證實因果報應確實不虛。從此更努力行善,遇年歲饑荒,常捐穀賑濟;遇戚友急難,常委曲維持;遇有橫逆,常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子孫孫登科第的很多。(取材自德育古鑒及了凡四訓二書語譯改作)

 

09  王錫死後復活

 

在江蘇揚州的縣府衙門裏,有一位看門的老侍役,姓王名錫,他隨侍知縣唐元素先生,已有多年的歷史了。有一年,王錫正是五十歲的時候,患了一場大病,已經全身冰冷,一命嗚呼,正當他的家人悲哀啼哭忙著辦理喪事,忽然王錫呀的一聲,從棺材裏跳將起來,弄得全家的人,不由得驚喜交集。

 

王錫復活以後,對人家講述死後經歷的情形說:「我病中看到兩個差役來,說衙門裏喚你。我還以為是知縣唐元素先生使人來喚,跟了他們就走,哪知過了衙門向西,走進了城隍廟,廟前有一棵大白果樹,樹陰的四周,排著許多桌凳。據差役說:這地是位於白家茶館,忽然聽到殿上呼喚我的名字。差役領我跪在庭下。有一官吏說:這人陽壽已盡,但二十年前,救活了兩條命,應延壽一紀。(一紀即十二年)。殿上的城隍老爺說:那麼放他回陽吧!差役把我領到外面,我迷失了路,忽然來了一個面如車輪的人,大聲喝道:快走!我大吃一驚,睜開眼睛,睡在棺材中,驚得跳出來,出了滿身大汗,病竟好了。」

 

究竟王錫曾經怎樣救活過兩條人命呢?以下是王錫自述救人的經過:「當洪楊發匪竄擾到江蘇江陰時,我逃出城外,看到一個老婦人,帶著一個女孩子,在路旁哭得很悲傷。據老婦說,女孩是江陰縣官的女兒,她自己是女孩的乳母,因為縣官已被發匪殺害,所以她帶了女孩逃難出城,苦於無處安身。我看她們很可憐,就把她們帶回家中收容。後聞厘捐局局員某君,是縣官的朋友,把她們領去收養,因此她們得到了生路。我想不到竟因此積了陰功,延壽十二年。」(取材自虞鐸筆記譯語改作)

 

湘清按:死人復活,是極少見的事,所以這種事實,很難使人生信。也有人認為即使有其事實,不過是一種假死,所見死後遊地府的情形,只是第六意識的活動作用,並不是真死。可是據我的看法,假死的所謂復活,雖不能說沒有,但真的死而復活,也應確有其事。這有什麼證明呢?從「借屍還魂」的事實,可以證明。在王小徐居士所著的「佛法與科學的比較」,李圓淨居士所著的「佛法導論」,都有詳敘借屍還魂的事。那事發生在民國初年,山東省聊城縣東南鄉崔家莊有一農夫崔天選,患病猝死,正在舉家號哭之時,忽然復活,可是對於家中的人,都若不相識,語言也不相通,舉止行動,與復活前判若二人,索筆硯,自書姓名劉建中,籍貫是安南瑤州府西南二百里山洋縣人,住縣城西南七十五里,莊名劉家大坑,並述其安南家中情況甚詳。這樣以後,大家才知是安南的劉建中,借著山東崔天選的屍體還魂復活。這事發生時,梅光羲擷雲老居士正任山東高等法院院長,曾親睹借屍還魂的主角崔天選數次,並攝有崔天選的照片,寄給逖楚青平子居士。可見借屍還魂,確有其事。但借屍還魂是一個已死的人,借著他人已死的屍體還魂復活,與這篇因果故事主角王錫,在自己屍體上復活,固有不同,而與輪迴的投胎亦有不同。並且借屍還魂的復活者,與前判若二人,也不能解釋只是第六意識的活動作用,更不能認為是假死,如果是假死,那麼借屍還魂的復活者,怎麼語言行動會完全改變,與前判若二人呢?王小徐居士與梅光羲居士,研究佛學的法相唯識,造詣甚深,他們都曾一再為文證明確有借屍還魂的事。可見死人真死而復活,與唯識學理,想必沒有衝突。一個已死的人,既能借著他人的屍體還魂復活,那麼像這篇因果故事主角王錫,死後在自己屍體上復活起來,更有可能。七八年前在臺北善導寺,遇見王一鳴居士,他也講起他早年曾死後復活,親睹陰府情形甚詳,歷歷如繪。

 

10  袁午葵鬼佑免焚

 

清代袁午葵先生,是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平樂善好施,救人不倦。鑒於當時醫藥不發達,一般窮鄉僻壤的民眾患病,每多束手待斃,特刊刻經驗良方濟世。他認為藥方只能拯救世人的身病,不能救人的心,所以又印行了大量因果勸世的善書,普遍贈送社會各界,這樣救身救心的雙管齊下,因而有袁大善人之稱。

 

清初的三藩之亂,浙江省被亂兵擄去的婦女很多,袁先生曾變賣了大量家產,贖出了很多良家婦女,當時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嫗,也在兵亂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袁先生就把她收留在自己家中。過了幾年,老嫗的丈夫也因年老無依,也到袁家來就養。袁先生對待這一雙年老無依的夫婦,供養得有如自己的父母一樣。後來這對老夫婦在袁家先後病故,年齡都已八十多歲,袁先生還葬之以禮。

 

某年袁家的婢女,在火爐上煮茶以後,把燒過的熱炭放於木桶中,因為碳的火性未熄,竟著起火來。可是木桶在樓上的床旁,沒有人看到。袁家有一位小姐,臥病在隔壁床上,也一點都不知道。忽然袁小姐看到已經亡故的老嫗,白晝現形,並以指甲痛刺她的面部,因而驚恐得高聲大叫起來。袁家的人,聽到了叫聲,都急急忙忙的跑上樓來,才及時發覺袁小姐隔壁的木桶已燒成灰燼,臥床的一角也已燒成半焦,馬上急呼救火隊趕來,立刻就把火救熄,幸而沒有釀成火災。原來亡嫗因為感謝袁午葵救命的恩德,所以死後還在冥冥中保佑袁家呢!(取材自陰騭文廣義)

 

11  金老闆神佑免盜

 

世界上名種行業,行行都可行善,也行行都可作惡。譬如拿開當鋪這一行生意來說吧!是最能致富的,俗說:「若要富,開當鋪。」因為開當鋪的人,乘人貧窮急用,借機盤剝重利,正合得上為富不仁的話。可是不能一概而論,開當鋪的人,也有積德行仁的,下面我們講述一則開儀當鋪的好人好事:

 

明朝嘉靖初年,江蘇儀徵縣有一位姓金的商人,在鎮上開設當鋪。因為金老闆性情正直,所以他開的當鋪,出入都很公平,並且估物甚寬,限期較遠,不像一般當鋪的輕出重入。尤其對於親鄰中的老年貧人,如有持物去當,常破例免息。有一次,一個農人的妻子患病,因為無錢延醫買藥,就把冬天的棉衣去典當,可是嚴寒的冬天來臨了,農人沒有棉衣穿,金老闆就通知農人將棉衣免息贖回。因此金老闆開的當鋪,不但沒有剝削窮人,反而救了很多窮人的急難,冬天免寒衣的利息,夏天免暑衣的利息,歲以為常,不知行了多少的方便,解決了多少人的生路。可是他的當鋪,不但沒有蝕本,反而營業因此日益興隆,成為當地有數的富商。可見一個人的致富,未必都是不仁的剝削而來,也有很多是由於善良的信用而致富呢!

 

有一年,鎮上來了一批強盜,很多富戶都被劫掠殆盡。說也奇怪,像金老闆那樣富有的當鋪,強盜反而沒有上門,竟安然無恙。因此政府治安當局,認為當鋪中來往的都是窮漢,其中不乏歹徒,莫非是金老闆與強盜有勾結,否則為何他的當鋪富有,怎麼反獨沒有遭到搶劫呢?後來強盜都被政府捕獲,經過嚴密的偵訊,都堅不承認與金老闆有勾通。政府多方的調查,也認為金老闆確是好人,不僅做生意很公道,並且平日常能濟人急難,救人很多,不致有與強盜勾結的可能。然而政府的辦案人員總覺奇怪,又詰問強盜,為何搶劫不及金姓的當鋪?強盜才說出了實話,原來有幾次強盜們要去搶劫金姓的當鋪,都看到屋上有無數身披金甲的神,因此不敢進門侵犯。這樣政府官員及地方上的人,才都深信金老闆因為平日積德行善,因而有吉神護佑,免於盜劫。從此政府不但對金老闆再也沒有懷疑,還頒贈一塊匾額,獎勵他平日的善行。(取材自感應篇註證)

 

12  楊榮先祖志存拯溺

 

楊榮是明朝時代福建省建寧縣人,他的祖宗三代都是劃渡舟的船夫,直到楊榮這一代,才讀書做官。在我國科舉時代,讀書做官是最高尚的事,不像現代讀書人的不受重視。所以我們中國人的舊觀念,一個人能學優而仕,必定是祖宗積了陰德。現在我們來談談這位楊榮先生?他的祖上做了怎樣的好事?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真是多災多難,天氣久不下雨,會發生旱災,雨下得太多,又會發生水災。法華經上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真是很有道理。並且娑婆世界的人心又特別險惡,有時發生了災禍,常常會有惡人乘火打劫。當水災發生的時候,洪水沖毀了房屋,溺死的人們,居民的財物,都隨著滔滔的洪水漂流滿河,很多搖渡舟的船夫,都乘機大發水災的橫財,爭著撈取漂流在河中的財物,滿載而歸,可是楊榮的曾祖及祖父,雖是貧窮的渡舟夫,卻不為滿河的橫財而動心,一些也沒有撈取河中的財物,只是全心全力救渡水災中沈溺的人們。那許多從沈溺中被救出的災民,因為都是家破人亡,也無法報答救命的恩德。因此其他撈取財物的渡舟夫都成了富人,獨有楊榮的曾祖及祖父,只救人而不撈財,還是貧窮依然。鄉人們認為姓楊的渡舟夫錯過了千載難逢發財的好機會,暗暗譏笑楊氏父子真是大傻爪。

 

到了楊榮的父親一代,家境才漸漸的寬裕。有一天,一位道人經過楊家的門口,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父親及祖父積了很大的陰功,子孫應當貴顯,最好把你父親及祖父葬在某地。」楊家按照指示的地點安葬,就是現今的白兔墳。後來楊榮誕生,自幼讀書很聰明,二十歲就考中了科舉,官做到了三公,皇帝還追贈他祖父及曾祖父同樣的官階。子子孫孫很興盛,在社會上都有美好的聲望。(取材自懿行錄)

 

湘清按:一般世俗認為大傻瓜的人,往往實際上是大智慧的人,如揚榮的曾祖父及祖父,即是最好的例。還有世人不知積德行善,只迷信風水,殊不知行善的人,自然能葬善地,若作惡多端,講究風水亦徒然。俗語說:「福人葬福地」,從以上的故事,亦可得一有力證明。所以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惟以勤行眾善為急務,不必迷信風水及星相。

 

13  王翁賑饑子死復生

 

清代王文簡是浙江省吳興縣菱湖鎮人,他的祖先某翁,富有資財。王翁青年時,二十歲就結婚,婚後十多年中,接連生了九個兒子。可是那九個兒子,都是呆頭呆腦,沒有一個聰明的。俗語說:「癩頭兒子自己的好」,王氏夫婦對這九個蠢裡蠢氣的寶貝兒子,也都愛之猶如心肝呢!

 

乾隆某年,發生大災荒,民眾餓死的很多,哀鴻遍野。即使沒有餓死的人,也個個都面現菜色。王翁變賣了家產,賑濟鄉民,救活了很多人,大家都感謝王翁真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原來王翁夫婦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尤篤信觀音大士,所以能慷慨的傾財濟人,毫無吝嗇。六度萬行,布施第一,王翁確已依教奉行。

 

事情有出於意料之外的,從此以後,王翁的長子,竟染了急病而死,不到幾年,九個兒子都相繼夭亡,啊!王翁是一個虔信觀音菩薩的善士,並且曾傾盡家財,救活了很多的災民,怎麼行了好心沒有好報呢?難道菩薩沒有靈感嗎?王翁夫婦受了這樣兒子喪盡的劇痛,悲傷極了。

 

佛教徒孜孜向善,反而受到意外的災禍,這是對於他信心是否堅定的一個極大考驗。王翁夫婦畢竟是信仰極堅的虔誠佛教佛,雖連年迭遭喪子之痛,幾至有絕嗣之虞,可是他們對於觀音菩薩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還是每日晨夕照例在大士像前,虔誠禮拜禱告。有一天,並且作了一紙疏,焚於大士像前,文詞頗為哀傷。

 

就在王翁夫婦於觀音菩薩前上疏的當夜,王翁做了一個夢,夢見身穿白衣的觀音大士,慈祥的對他說:「你以前所生的九個兒子,是九個魔鬼,都是敗子,因為你們的祖上有隱惡,所以要有九個敗子來敗家。後來你變賣了家產,賑濟災民,救活了很多人,陰德很大,所以上天把九個魔鬼都收回,不久以後,將有文曲星降生你的家中,不要憂傷,你的前途大可樂觀。」王翁早上醒來,把夜間做的夢告訴妻子,王太太聽了,很驚奇的說:「咦!我也做了同樣的夢。」從此王翁夫婦轉憂為喜,更兢兢為善,扶危救困,拯孤濟寡,樂善不倦。

 

不到一二年,王妻懷了孕,接連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很聰明,讀書過目不忘,學問都很好。他的後代王文簡公,中了狀元,官至尚書。至今子子孫孫都很顯達(取材自坐花志果)

 

14  曹彬戒殺變相

 

曹彬是宋朝時代的一位大將,幫助宋太祖平定天下,頗有一番汗馬功勞。

 

有一天,曹彬遇見高士陳摶希夷先生,陳希夷是很有學問的人,善於相術,看了曹彬的相,對他說:「你的邊城骨隆起,印堂寬闊,目長光顯,必主早年富貴。所忌的是頤削口垂,沒有晚福,凡出兵作戰,宜開一面之網,或可培植一些晚福!」曹彬聽了陳希夷的一番話,頗以為然。

 

起初曹彬帶兵攻蜀,佔領遂甯,他部下的將士都主張要屠城,曹彬嚴令禁止屠殺。士兵們擄獲了敵人的婦女,他下令辟室妥慎保護,絕對不許有姦淫非禮的行為。到了戰事停止以後,對於有家可歸的婦女,給資遣回;無家可歸的婦女,也都替她們備禮擇配嫁人。因此民眾們都很感謝曹公的德政。

 

後來曹彬奉命征伐江南,因不忍生靈塗炭,假病不肯就職。同僚的武將們都紛紛去問候他的疾病,曹彬對問疾的將士們說:「我的疾病,決不是吃藥能夠治癒,只要你們各人誠心誠意的自己發誓,攻克江南之日,決不妄殺一人,那麼我的疾病就可痊愈了。」許多將士們聽了曹彬的話,大家對天焚香為誓,攻克江南之日,相戒不許妄殺一人。哪知這竟爭取了江南的人心,民眾們都簞食壺槳以迎王師,不以武力克復江南,保全了千千萬萬的人命。

 

勝利凱旋,曹彬又與陳摶相遇,陳摶對他說:「數年前我看你的相,頤削口垂,那時我認定你沒有晚福。可是現在你的相已改變,口角頤豐,金光聚耀於面目鬚眉,必能增祿延壽,後福無量。」曹彬問:「怎樣叫做金光呢?」陳摶答:「金光就是德光,其色如紫光晃亮,人若陰德有感,面現金光,眉現彩光,目現神光,發現毫光,色現祥光,其氣外明而內徹,不獨增壽,當蔭子孫遠福。」

 

曹彬果然應了陳希夷的預言,晚景甚佳,享六十九歲的高壽而卒,追封濟陽郡王。兒子共有九人,長兒瑋、次兒琮、三兒璨,都是一代名將,幼兒□,也追封王爵,子子孫孫昌盛無比。

 

歷史感應統紀讚歎曹彬有云:「其示病也,正如維摩詰經所謂,因眾生病,是故我病,一切眾生疾療,我疾乃療,存心仁厚如此。古稱三世為將,道家所忌,若彬之為將,正可廣作功德,何忌焉!」(取材自歷史感應統記、德育古鑒、相法秘傳)

 

湘清按:算命相面之道,不僅我國流傳甚久甚廣,即在二十世紀科學發達的歐美各國,也有很多知識份子信仰星相。那麼從佛學的眼光看來,星相究竟有沒有道理呢?一九五九年四月七日之晚,筆者曾訪謁佛學權威某大德於臺北寓所,也曾談及星相問題,據某大德的看法,星相家能預卜人命運,與佛學上定業的道理相合。那麼佛教為什麼不談星相呢?因為佛學雖有「定業」之說,但同時亦主張「心能轉業」,就是說,過去的業力,可由心的善惡而轉變。例如本文的曹彬,起初陳摶認為他的相有「頤削口垂」之象,應該沒有晚福,那是曹彬原來定業,可是後來曹彬大發慈悲心,戒殺救人,以致轉變為「口角頤豐」「面現金光」的吉相,晚福極佳,這又是佛學上所說「心能轉業」的最有力證明。

 

15  楊自懲忍饑濟困

 

楊自懲是浙江省寧波縣人,在縣府的監獄中擔任獄吏。他的存心很仁慈,待人忠厚,辦事守法,尤能公平寬大的管理囚犯。可是當時的縣官很嚴酷,在訊問案件的時候,常常聲色俱厲,甚至嚴刑拷打。因為古時的政治,行政與司法是不分的,所以縣府衙門也就是執法行刑的機關。

 

有一天,縣府拘來了一個犯罪的老百姓。縣官認為那個犯人惡性很重,命令警衛們押那犯人跪在地上,用竹鞭木棍毆打全身,一時被打得皮破血流,慘不忍睹。犯人受不了嚴刑,表示不服,更引起了縣官的大發雷霆,繼續痛毆。楊自懲看了很是不忍,就跪下來向縣官求情,請求縣官饒恕那犯人。縣官說:「這人違犯法紀,背叛情理,怎得使人不怒!」楊自懲又叩頭向縣官解釋說:「古人有言,如得其情,哀矜弗喜。喜尚且不可,怎可發怒呢!」縣官聽了他的話,很受感動,就把怒火平息下來,停止毆打。

 

楊自懲的家中雖很貧窮,但決不收受他人的饋贈,當然更不會做納賄的貪污勾當。並且遇到囚犯缺糧的時候,還多方的設法救濟。有一次,新到了幾個囚犯,已有一天沒有吃飯,因為囚犯糧還沒有配到,監獄中也無法立刻供給飲食。楊自懲目睹那幾個新來的囚犯,餓得奄奄一息,很是可憐。要想設法救濟,可是自己家中也沒有多餘的米,怎麼辦呢?回家與他妻子商量,他妻子問:「囚犯從什麼地方來?」他說:「幾個都是從杭州解來的新犯,沿途整天沒有吃東西,因此個個都餓得面黃乏力,垂頭喪氣。」他妻子聽了也很同情,夫婦二人決定犧牲了自己炊飯的米,煮成稀粥,分給那幾個新犯同吃。雖然他夫妻因此不能自己吃飽,但奄奄待斃的幾個囚犯,幸而沒有成為餓鬼,延續了性命。

 

後來他的子孫都很顯達,長子守陳,次子守址,都做到南北吏部侍郎的官職。長孫茂元,任刑部侍郎,次孫茂仁,任四川巡察使,都是一代名臣。

 

德育古鑒讚歎楊自懲有云:「此一獄吏爾,而積德獲福如此。古云:公門中好修行。何也?公門時時刑罰,其間貧而負累,冤而獲罪,愚而被欺,弱而受制,呼天搶地,無可告訴,惟公門人,下得民隱,上知官情,艱苦孤危之際,扶持寬假一分,勝他人方便十分。若能釋貧解冤,教愚扶弱;無乘危索騙,無因賄唆打,無知情故枉,無舞文亂法,則一日間可行十數善事,積之長久,自然吉慶日至,子孫昌盛矣。」(取材自德育古鑒)

 

16  竇禹鈞五子登科

 

凡是讀過舊書三字經的人,都知道三字經中有這樣的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雖然這僅是寥寥四語,但竇燕山的事蹟,證明因果報應確實不虛,足以勸世勵俗。現在就把竇燕山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竇禹鈞是五代後晉時幽州地方人,因為幽州屬燕,故名燕山。他是一個自幼喪父的孤兒,賴母親撫養長大,事母很孝順,對於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無後為大」的憂慮。可是禹鈞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禹鈞!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我親愛的孫兒,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於心,從此立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券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學問高深的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祖父說完以後,又繼續諄諄的對他叮囑:「因果的道理,確實而無虛妄。善惡的報應,或見於現世,或報於來世,或影響子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對沒有疑問的。」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因為他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和睦雍熙,滿門孝順。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本人,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談笑而卒。

 

善惡的報應,有的現世獲報,有的子孫獲報,有的來世獲報,雖有遲速的不同,但報應不爽,是毫無疑問的,像竇禹鈞公,不僅現世獲享高壽厚祿,後代子孫昌盛顯達,且觀其臨終瑞相,亦可證明來世必能獲生善地。這是因為竇公生平做的功德,廣而且大,所以能「現世」「子孫」「來世」三者,都能獲得善果。宋朝範文正公仲淹,曾將竇禹鈞的事蹟,訓示其子孫,廣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後代,亦很昌盛發達。可是世人知悉竇禹鈞事蹟的很多,不止範文正公一人,但大多聞而不行,如入寶山空手回,豈不可惜!(取材自歷史感應統記)

 

17  蔡小霞赦救部屬

 

蔡小霞先生在陝西擔任布政司的官職時,他的部屬某知縣,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某知縣在任內挪用虧欠公款,達三千金之巨,為後任揭發。當時的法律很嚴厲,挪用公款百金以上,不僅要受到沒收家產的處分,並且還要下獄追繳,倘若在限期內不能將侵佔的公款繳出,就可能被判死刑。可是某知縣平日做官很清廉,他在任內虧欠三千多金,都是因公應酬太多而超支,並非貪污肥己者可比,因此退休以後,身無分文,何況他的性情很耿介,也無法請同事們大家幫忙,只有靜候法律嚴辦,束手待斃而已。蔡小霞公對於某知縣這樣不幸的遭遇,極為同情,在案發後第二天,就在布政司官署召見某知縣,屏退了左右,對某知縣說:「你虧欠的三千金公款,我知道你無法繳出,你可呈一解繳款項的公文來,我可以替你批收完案。」某知縣聽了蔡公的話,很驚恐的回答說:「我怎麼敢這樣做呢?」蔡公笑道:「我不是對你開玩笑的,因為看你平日做官廉介,為了公事而被累,因此,我願意把平日養廉的積蓄,替你彌虧補欠,但這事要有一定的手續,所以要辦一件解款的公文,這樣可以使你免除牢獄的刑禍。」某知縣看到他的上司蔡公,竟肯這樣大力的慷慨幫忙,喜出望外,感激得一時說不出話來,頓首謝別。過了一天,某知縣把解款的公文送上,蔡公親手填註收訖的年月,蓋上自己的印章,銷除這件侵佔公款的巨案。後來某知縣穿了官服晉見蔡公言謝,叩首大聲的說:「小子承蒙公的再造之恩,永遠不忘,可是我今生年已衰老,恐無法報答,我死後一定要投生公的家中,做你的兒子,以報答大德。」從此某知縣就退休歸鄉。

 

時光像流水一般的過去,十餘年以後,蔡公自己也年老罷官歸里。有一天中午,蔡公在家中廳堂打瞌睡,睡眼朦朧中,忽然看到某知縣穿了官服入室拜謝,與十餘年前無異,他想這地不是陝西官署,並且某知縣早已退休,說不定已經去世,怎麼能來呢?正在惶惑的時候,忽然看到某知縣直奔妻子的臥房,蔡公驚呼而醒。不一會,婢女來報告太太誕生兒子的喜訊。蔡公說:「這是某知縣的再來人,將來一定能振興我的家庭。」就為這新生的兒子取名振武,名麟洲。這兒子很聰明,在不到二十歲時,就經童子試而考取第一名,丙申年考中進士而入詞館,後來官至廣東道台,頗有良好的政聲。(取材自坐花志果)

 

湘清按:因感激他人的恩德而投生為其子的事實,佛教書籍及近代報紙,常有記載,茲為證明輪迴的不虛,附錄二則類似的事實如下:

 

1)龍舒淨土文卷七「青草堂後身曾魯公」一文云:「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餘,有曾家婦人,嘗為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與夫人作兒子。一日,此婦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魯公也。以前世為僧,嘗修福修慧,故年少登高科,其後作宰相,以世俗觀之,無以加矣。雖然,此亦誤也,何則?此世界富貴不長久,受盡則空,又且隨業緣去,輪迴無有了時,不如且生西方,見佛了生死大事,卻來作宰相,故雖入胞胎中受生,此一性已不昧,所以雖在輪迴世界中,已不受輪迴,而生死去住自如矣。今未能了生死,乃念區區恩惠,為人作子,則不脫貪愛,永在輪迴,其失計甚矣。

 

2)一九五九年六月四日臺北市大華晚報憶梅庵雜記「程德全為高僧轉生」一文云:「辛亥革命任江蘇都督之程德全,四川雲陽人,其母素信佛,某歲有黑龍江某寺僧,道行甚高,因朝峨眉路過雲陽,病甚,程母留與醫之飯之,僧始得至峨眉圓寂,為感程母恩,遂轉生為程。程生而穎慧,弱冠入泮,因事忤縣令,令謀以盜案誣陷之,程懼而走京師,由戚推薦於黑龍江某提督,某提督甚優禮之。但程至齊齊哈爾後,忽有異感,覺是處景物,皆所素悉,顧此生實未一履此土,胡為稔熟如是?甚以為怪。會俄人於此時入寇,圍齊齊哈爾急,某提督禦之而敗,因語程曰:『吾不能守土,罪當死,願以職權授君,為善其後。』言已自殺。程遂往見俄酋,謂提督已因逼自殺,彼代領其眾,如俄軍能繞道而行,固幸,否則當身先士卒,同為玉碎也。俄酋服其勇,壯其行,竟繞道而去,黑龍江省會因獲保全。事平,俄使覲西太后,力讚程為中國首屈人才,西太后聞而悅之,亟召程入京,不久擢拔,薦升至江蘇巡撫。程至江蘇,又覺景物甚熟,不解其故。及辛亥革命,程被推為提督,卸職後,逕至常州天寧寺為僧,似已還其本來面目矣。」

 

18  王夫婦義救孤兒

 

周安士居士在陰騭文廣義一書中說:「痛哉!天下有煢煢無告,如孤兒弱息者乎?往昔父母無恙時,亦曾恩勤顧復,愛若掌珠,亦曾捧負提攜,恐其不壽,誰料中道喪殂,骨肉捐棄,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於無如何者也。嗟呼!人惟推己及人之念,最為平恕爾,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為何如者!」以上一段話,說明天下最可憐的人,無過於幼失父母的孤兒,而世間最大的救人功德,也無過於拯救養育無父無母的孤兒了。現在我們要講一則救養孤兒的因果報應故事,這故事發生於九年以前的臺北市,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茲為證明因果報應的不虛,志之於後:是誰家走失的小孩,怎麼沒有父母來認領呢?

 

事實的開端是這樣的,有一王姓的夫婦,在一九五○年從金門到臺灣,當他們在金門的時候,一天在路上,遇到一個年僅三歲左右的小孩,迷失了路,獨自在路旁啼哭著,那地方很荒涼,來往的人極少,他們站了好久,看到這小孩沒有父母來認領,覺得十分可憐,慈悲之心,油然而生,他們便把孩子抱回家去暫時留養,同時貼了許多招紙,希望走失孩子的父母來認領,可是招紙貼出了幾天,竟沒有一個人來,他們便把這孤兒收養,當作自己的兒子。當他們來台時,也把這孩子帶來,一家三口過著很愉快的生活,可是在一九五一年某一天的夜中,怪事發生了,王先生突然從床上睡夢中跳起來,對著屋內黯淡的電燈光,呆呆的出神,這一下他太太也很快的被驚醒了,詢問丈夫何故呆著不睡,於是王先生便告訴她說:「我剛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軍官到我們家中來,他說他是在廈門作戰陣亡的,他的孩子流落在金門,幸經我倆收留,才保全了他的骨肉,他特地前來向我們道謝,並說沒有別的可以酬答我們,只是在中山北路二段雙城街十巷二十五號李之北家中,存著一口皮箱,內有新西裝四套,美鈔一百元,銀元三十枚,請你們用楊某的名義前往取來,他一定會如數交給你的,這是我對你們衷心感謝的微薄禮物,千萬請你們去拿了來……」王先生的這段話還沒有說完,王太太連忙緊張的大喊:「奇怪!奇怪!」王先生問她:「奇怪什麼?」她說:「我也與你做著同樣的夢,夢中所見的,跟你完全一樣。」夫婦二人你看我,我看你的,大家都覺奇怪,還不信真有其事。第二天早晨,王先生碰到一個姓彭的朋友,便把夢中所見告訴他,問他要不要到中山北路去一試?那個姓彭的朋友對於他們夫婦倆做同樣的夢,固然也覺奇怪,但認為要照夢中的情形去試一試,卻大可不必。他說:「世界上總沒有這樣離奇的事吧!」因此王先生就把夢中那個姓楊的軍官托他之事打銷。可是王太太在這一天早晨,卻始終坐立不安,若有所失,終於下意識的雇了一輛三輪車到中山北路二段雙城街十巷廿五號去看看,究竟有沒有李之北那個人。事情真奇怪,當她坐車進雙城街十巷時,廿五號的那一幢房屋門前,真的掛著「李之北」的名牌,她驚奇得連自己都不相信起來,於是她很快的命車夫掉頭,去找她的丈夫同來。就在這天下午,王夫婦走進了李之北的家,他們還沒有把來意說完,李之北就叫著說:「喲!你們來得真好,我每天在夢中見到我的朋友,說本市有一對姓王的夫婦要來把他的箱子拿去,我的朋友楊君在一九四九年於廈門某部隊當軍官,我來台時他把他的衣箱托我保管,以後我們曾通過二三次信,後來彼此音信中斷,現在他在什麼地方,我也不知道,可是這半月來,我在夢中一直見到他。」王夫婦聽到李之北這一段話,更覺奇怪,於是他們一致嘖嘖稱奇!接著李之北便把楊姓軍官寄存的箱子拿出來,為了取信大家,當場把箱子的鎖打開,翻到箱子裏果然有新西裝四套,美鈔一百元,銀元三十枚,跟王夫婦夢中所悉的完全相同,當他們把箱子搬上三輪車回家時,一路上不斷的說:「奇!奇!奇!」以後他們逢到任何朋友,便講出這一段離奇的故事。

 

19  媽祖捨己救人

 

媽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千年以來,她受到我國沿海各省同胞普遍熱烈虔誠的崇敬。在臺灣北港的媽祖廟,一年四季常有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如潮湧般的前往進香朝拜。尤以今年(一九五九年)是媽祖誕生一千周年,我們來寫這位觀音菩薩化身的媽祖,更覺倍有意義。

 

諦閑法師著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註轉引天後志云:「天妃,莆田林氏女,父惟愨,行善樂施,禮大士求子,母夢大士與一藥丸令吞,曰:汝家世敦善行,服此,當得慈濟之貺,遂妊。誕時霞光射室,異香氤氳,十齡後,誦經禮佛不輟,後遂靈通變化。」所云天妃就是媽祖。從以上諦閑法師的講義所述,可以證明媽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並非虛傳。我們為接引信仰媽祖的廣大民眾,導入正信的佛教,對於媽祖生平濟物救人的偉大事蹟,豈可不予宣揚,特根據媽祖傳的資料,敘述媽祖生平的重要事蹟如下:

 

宋太祖建隆元年的三月廿三日,媽祖降生於福建省莆田縣林惟愨家中,林惟愨妻王氏,夢見觀音菩薩與一藥丸令吞而受孕,當媽祖誕生時,福建莆田縣城廓西南壺公山峰上空,忽然射出一道霞光,好像千萬瓦的電光似的,在壺公山的峰頂上閃爍,直向林惟愨的屋院中射來,這時林惟愨正靠在院中的窗櫺坐著,忽見一道奇異的彩光,照亮了整個客廳,空氣中充滿了芬芳的異香,觀音菩薩從彩光中出現了,林惟愨急忙跪在地上,連連對著那道彩光的方向膜拜,觀音菩薩慈祥的對林惟愨說:「你千萬不要妄自菲薄,這女兒比男孩還尊貴,這是菩薩的好意,你要好好的把她教養長大,行菩薩道。」直到觀音菩薩隨著彩光的消失而隱去,林惟愨才站起來,忽然產婆跑來,行了個禮,笑著說:「老爺!恭喜您,太太生了個千金,又白又胖,可是她就是不哭!」產婆走近林惟愨的跟前繼續說:「這女孩一定是個貴命,剛生下來,她就睜開了眼睛,她不像其他的孩子,她不哭,我打了幾下,她還是不哭,她長大後一定是個有福之人!」林惟愨說:「她生下來就不哭嗎?那麼就題她的名字叫做默娘吧!」從此媽祖自幼的名字就叫默娘,因為她是林惟愨第六個女兒,所以人家也都稱她六姑娘。

 

光陰像流水般的過去,轉瞬默娘已經八歲了。八歲的默娘很懂事,她每天晨晚,不讓母親動手,就把供奉佛菩薩的香燭及供品都擺好,點燃了香,去叫母親一同來禮佛誦經,她母親很快樂的讚美她說:「阿默真是好孩子,八歲的小孩,比十幾歲的姐姐還懂事的多哩!」

 

林惟愨家中養了一隻鸚鵡。有一天,默娘走進鳥籠,籠中的鸚鵡正在啄食,她看到那只有美麗羽毛的小鳥,能歌善舞,她想到了一個被囚禁的人,心中很難受的自語道:「要是把一個能跑能跳的人關起來,那是多麼的難受呢!小鳥也是有智慧的,它也能通人性,人不願意被關起來,小鳥又怎麼願意被囚起來呢?」她望望姊姊,又望望籠中的小鸚鵡,抖一抖肩膀說:「姊姊!我要把它放了。」姊姊急忙阻止說:「六妹!你決不能放了它,爸爸是不允許的。」可是姊姊的話還沒有說完,默娘就把鳥籠打開,讓小鸚鵡自由自在的飛走了。

 

當林惟愨發覺小鳥不見而憤怒時,默娘很有禮貌的對她爸爸說:「爸爸!請你老人家寬恕我,鸚鵡是我放走的。」林惟愨很生氣的說:「是你,你這個八歲的孩子,竟這樣頑皮!」默娘理直氣壯的說:「我想鳥與人類一樣,喜歡自由的,任何一隻鳥都不應當關起來呀!」林惟愨不禁怒聲斥責道:「鳥是鳥,人是人,鳥與人怎能相比,我把鳥關在籠中,給它喝,給它吃,不是很好嗎?」默娘還是不服氣的說:「爸爸!我把你關在小房子裏,給你喝,給你吃,你願意嗎?」林惟愨再也無言以對,只得說:「丫頭!這件事情我不打你,給我把早上教你的禮運大同篇背誦起來,如果背錯一個字,打你十下手心。」默娘很從容的琅琅背誦,一字不錯,林惟愨頓時收斂了怒氣,面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年齡隨著光陰的消逝而增長,默娘已經十四歲了。菩薩化身的默娘,與凡人是不同的,她十四歲的智慧,遠超過幾十歲的凡人,她由愛護小動物而轉移到愛護人類,她看到一個討飯的乞丐,她看到一個站在路旁哭喊父母的孩子,甚至看到一隻拖著載重車子的牛馬時,都會使她心上發生同情而難過。有一天,她與五姊一同外出散步,經過一條十字的巷口,看見一群人圍在一起,忽然從人群中走出一個又髒又皺的老乞丐,瞧了瞧默娘說:「你是行善的小姑娘,給我點銀子吧,我老母親快病死了。」默娘問:「你要多少銀子呢?」老乞丐說:「愈多愈好,我需要很多。」默娘把左手腕上的銀鐲拿下來,遞給乞丐,問:「這些夠不夠?」乞丐接了銀鐲,搖搖頭說:「不夠,不夠,還差得很多。」默娘又把右手腕上銀鐲也拿下來,遞給乞丐,再問:「加上這個夠了嗎?」乞丐還是搖搖頭說:「不夠,不夠,我的老母親病很重,需要的銀子很多。」在旁的張大嫂看到乞丐老是不夠,覺得很生氣,憤憤不平的阻止默娘說:「這老東西一定是個騙子,六姑娘,你不要受老東西的騙,太太知道你把銀鐲都給這乞丐,一定會痛打你的,快把銀鐲要回來吧!」可是默娘反責張大嫂說:「眼見窮人害病不救,太忍心了。」默娘見老乞丐還是不夠,急得摸摸耳朵,耳環沒有帶。於是她伏著五姊的耳邊說:「五姊!你的手鐲借給我好嗎?」五姊怒責默娘:「胡說!」默娘再向五姊懇求說:「好姊姊!你把兩個手鐲借給我,回家後我一定想法加倍還給你四個手鐲。」五姊聽了心動,就把兩支手鐲取下給默娘,默娘把姊姊的銀鐲轉遞給乞丐,問道:「再給你二支銀鐲,可以醫好你老母親的病了吧?」老乞丐接了默娘的銀鐲,笑著說:「小姑娘,你真是個好孩子,你給的銀子差不多了。」老乞丐從地上站起來,拿了木杖慢慢走著說:「這真是個佛根沒有退的孩子。」哪知老乞丐走了不遠,忽然隱沒不見了,大家才知道那個老乞丐是佛陀化身下凡來試驗媽祖道心的。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世俗凡夫的想法。默娘已由小姑娘而慢慢的變成大姑娘了,她有一個鵝蛋型的面龐,頭上披著一片烏黑的秀髮,兩彎柳葉似的眉毛,未經人工的修飾,卻非常的清秀,明亮的雙眸,閃閃發出仁慈而富有智慧的光輝,真是人間的活觀音呀!這時莆田縣城中王員外的公子,年少英俊,博學多才,還有張相公的少爺,年青好學,能詩能文,在莆田縣的一般人心目中,這兩家任何一家的公子,如與默娘婚配,那真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所以王張二家都托人到林惟愨家說親,林惟愨夫婦也覺得女兒年齡大起來,應該替她解決婚事了。於是把默娘喊到內房,林太太挽住默娘說:「孩子,我的乖孩子,你的年齡大起來了,不能老是守在爸媽身邊,我們要替你完成終身大事,才算盡了父母的責任,我們城中王員外張相公二家,都是有地位的做官人家,他們的公子都是有為的好青年,現在他們都很誠心的托人來求婚,孩子,你究竟中意哪一家的公子呢?」默娘低著頭說:「我……都不願……意,我不要……嫁人。」林惟愨也向女兒勸說:「孩子,你不要為難爸媽了,一個女孩子,一生不嫁人,那算什麼道理?」默娘不答,只是伏著身子嗚嗚咽咽的痛哭,林惟愨夫婦沒法,只得讓默娘守身不嫁了。

 

有一年,莆田縣發生了瘟疫,染上疫病的人,不到數小時就死亡,每天都要死去數十人,默娘的媽媽,也就在這年染了瘟疫去世。在醫藥不發達的當時,民間流行了瘟疫,以趕鬼欺騙愚民的巫婆,就乘機而起。有一個巫婆,站在城隍廟的木臺上,瘋狂似的亂跳亂叫,高聲大喊:「誰要喝了我的神水,就可不染瘟疫呀!」默娘上前一看,哪是什麼神水,原來是一桶污水,默娘走上木台,指著巫婆說:「你這騙人的東西,你說這污水能治病,你先喝一口,你這欺人的巫婆,快給我滾下去!」巫婆就這樣被嚇跑了。默娘在臺上對著一群民眾說:「我們縣城裏的人,都吃這井中的水,井水這樣污穢,怎得不生瘟疫呢?我提議大家把井底的污泥掏出來,井水變清,就不會有瘟疫了。」可是台下無人應和,默娘說:「你們不願下井底去,我就下去。」並喊女僕蘇珊說:「你來絞轆轆,我下井底去。默娘的姊姊五娘跑過來,拉住默娘說:「六妹,六妹,你不能下去,下面的水太臭。」女僕蘇珊也勸阻說:「六姑娘,你不能下去的,萬一出了差錯怎麼辦?」默娘對她們說:「你們不要管,我不下去,怎能拯救許多受著瘟疫威脅的人群呢?」默娘握住轆轆的繩子,蹲到一支空木桶裏去,蘇珊見默娘已經蹲在木桶裏,只得把轆轆的繩子慢慢的往井中放。一會兒,默娘在井底,叫蘇珊:「好了,提吧!」蘇珊絞了十幾桶污水後,井底黑色的污泥就露了出來。默娘在井底,尋找發毒的物品,果然有十多隻死老鼠在井底腐爛了。默娘把十多隻死爛的老鼠統統掘在桶中,帶著淤泥,她回升到井口。「你們看!」默娘滿身污泥,她嚴肅的對著圍觀的人說:「這麼多的死老鼠在井底腐爛,井水怎會沒有毒呢?」從此以後,井水變清,地方上再也沒有瘟疫,默娘不僅破除了巫婆的迷信,並且解除了人們受瘟疫的威脅,她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活菩薩。

 

莆田縣的民眾,大多是捕魚為業的漁民,默娘的父親林惟愨,當時擔任維持海上治安的巡官,負責防止海盜,保護漁民的安全,所以當漁民們出海捕魚時,林惟愨一定要率領巡船在海上巡邏的。秋天的九月,正是捕魚的季節,漁民們都要出海捕魚,請求林巡官率領巡船保護,默娘聽說漁民們要出海捕魚,向外面正南方的山尖上看了看,向林惟愨說:「爸!今天有颱風,不能出海捕魚。」林惟愨走下臺階,向漁民們懇切的說:「今天確實要刮颱風,南山頭上不是起了卷雲嗎!萬一大家有了不幸,我怎麼對得起你們呢?」可是漁民們為生活所迫,無論如何不聽勸告,一定要下海捕魚,林惟愨受了漁民們的包圍,只好點頭答應。默娘再向林惟愨勸告說:「爸!今天一定有颱風,去不得的。」林惟愨說:「他們都樂意下海,我吃國家的飯,受國家祿,職責所在,我怎能不以性命保護他們呢?」默娘知道父親的脾氣,再也不便勸解了。當林惟愨率領漁民們出發時,默娘囑咐漁民們說:「倘若今天的天氣有了變化,你們為海浪迷失了方向時,請你們觀看火光,哪里有火光,你們就往哪里去!」

 

他們都下海去了,莆田縣城走了三百多漁民,空虛了很多。真的,當漁民們出海捕魚不到五小時,颱風來了,狂暴的風雨,襲擊著莆田縣城,雨注像一塊整體,像天一樣大的掉下來,灰濛濛的顏色,看不到邊,看不到岸,浪濤中的漁船,像失去了生命的死雀子,被浪濤激蕩著,被風雨打擊著,一下高,一下低,好像跌入深淵似的失去了駕駛力,漁民們狂喊起來,他們呼救的聲音,和著狂風的聲音,暴雨的聲音浪濤的聲音,是多麼的淒慘啊!這時默娘從房中奔到院中,喊著女僕:「蘇珊呀!快把後房燃起大火來呀!他們一定迷失了方向。」蘇珊說:「六姑娘,我們怎能燒自己的房子呢!」默娘說:「我們不燒自己的房子,誰燒自己的房子呢?我們要拯救數百迷失了方向的漁民,只有犧牲自己的房屋,若不點燃房屋起火,他們不知道往何處去呀!」蘇珊還是不肯照著做,默娘只得自己動手,她跑到後院,用一堆乾柴,把火頭升起來了,在雨水中冒著濃烈的黑煙,在狂風中火頭搖擺著伸向了天際,火勢狂烈,火聲呼呼響叫起來。默娘命蘇珊把鄰居的婦孺們叫出屋外,自己直向海岸奔跑。默娘奔到海邊,跌倒了六次,她全身污泥,身上的衣服全濕,她喘籲著。這時狂風暴雨黑暗中的漁船,幸而看到了火光,獲得了一線的光明,大家喊著說:「那邊有火光,是六姑娘給我們點燃的,火光處就是岸,我們向火光處駛,向火光處遊。」大家在苦難中,獲得了光明,生命有了希望。突然間,有一支斷了纜的漁船,被海浪沖到岸上,沖到默娘站立的近處,默娘躍入那條破船中,給海浪捲走。數百漁民循著火光都到了岸,獲得了生命,可是他們再也看不到拯救他們生命的默娘。忽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紅光,觀音菩薩在紅光中,攜著默娘向西方的天空中冉冉上升。

 

20  吳鳳取義成仁

 

吳鳳,字元輝,福建省平和縣人,生於清朝康熙卅八年正月十八日,自幼聰敏過人,讀書明大義。童年就跟著他的父親吳珠,母親蔡氏,從福建老家遷到臺灣來,居住在嘉義縣阿里山下。二十歲以後,與阿里山的生番做買賣,因此對於生番的風俗習慣,語言性情,都很熟悉,相處十分融洽,因為吳鳳的做人誠謹篤實,所以極為番人所敬仰。後來政府為了安撫生番,招募通曉番語的人擔任通事,這時吳鳳年已廿四歲,應徵為阿里山的通事,管理高山族的同胞。吳鳳本著愛民便民的精神,像父母一樣的愛護山胞,像師長一樣的教育山胞,像朋友一樣的幫助山胞,把一個原來很混亂的落後地區,治理得很有秩序。山地有一種牢不可破的壞風俗,每年秋季祭神的時候,一定要殺一個人,把人頭作為供神的祭品,雖經吳鳳諄諄開導,但山胞們積習已深,還是不能革除,因此想出了一個變通辦法,問山胞們說:「朱一貴變亂的時候,你們跟從叛逆,一共殺了多少漢人,得到多少首級?現在髑髏還存在嗎?」山胞們回答現在還存四十餘個首級髑髏,吳鳳就曉諭他們說:「殺人是最大的惡事,國家法律所嚴禁,以後絕對不許再有殺人祭神的事,你們既然無法革除習俗,姑准把舊存的四十餘髑髏,每年用一個祭神,不准再殺人,如有故違,政府將派兵聚殲你們。」山胞們聽從吳鳳的意旨,從此四十餘年沒有殺人的暴行。可是四十餘年過去,到了乾隆卅一年,舊存的人頭已用完,山胞又請求恢復殺人祭神的舊例,經吳鳳苦苦勸諭而止其妄殺。過了三年,適值饑荒,山胞們認為是沒有殺人祭神而遭的天譴,大家聲勢洶洶的再向吳鳳請求獵取祭神的人頭,吳鳳知道這次沒有辦法禁止,心上萬分難過,哭著對山胞們說:「殺人是極壞的事,現在你們一定要殺人,明天中午到我辦公處所的附近,見到一個穿紅衣戴紅帽的人,把他殺掉就是了。」第二日的中午,山胞們拿著刀槍和弓箭,到了吳鳳辦公地方的附近,真的看到了一個紅衣紅帽的人,一時弓箭齊發,把那個人射死,大家走近,正想把那人頭顱割下的時候,仔細一看,原來就是他們平日最敬愛的吳通事,山胞們悔恨交加,悲慟萬分,痛哭之聲,震動林谷,他們為了悼念吳鳳,從此就把殺人祭神的多年惡俗,自動的永遠革除了。吳鳳革除殺人惡俗,甘願犧牲自己,這種捨己救人的精神,完全與佛教的菩薩道相合,其身後的善報,流芳百世,固然顯而易見,上升善道,也是毫無疑問的事。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