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試論佛教如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及面臨的現實任務
汪祖民
26/04/2010 11:41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一、佛教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研究

當前佛教復興廣大的重要課題,就是要重視佛教與當代社 會的適應性研究,下面常識探討這問題。

  (一)與宗教化發展特性相適應

儘管歐陽竟無等前輩提出“佛教非宗教非哲學”的觀念, 指出佛教有別於一般意義的宗教,展示的獨特性,增強了社會大眾對佛教的深刻認識。同時,我們還需要肯定佛教具有宗教的基本特點,這就是 神聖性與超越性。如今,佛教界提倡“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時,不少 人擔憂佛教的世俗化、膚淺化傾向,涉世過深失去宗教的本來的特性,必將喪失作為宗教的凝聚力,難以發揮佛教感召兒,失出佛教弘化的作用。

當時佛教自身建設,必須把佛教傳播過程中,佛教主體性 與世俗化傾向的天係處理好,變挑戰為機遇,化淘汰為生存,保持佛教的的主體性不受傷害,維護佛教的健康形象為信教群眾提供正知、正見、正信、正行的佛教文化,引 導新教群體進入佛教的智慧大海,淨化心靈,啟迪智慧,才能真正地為當代社會的穩定、和平與發展服務,才能真正實現佛教與當前社會相適應的目標。

佛教輕微,探究其內存原因,中目的部分宗派佛敦確實有 先天不足之處,僅僅能夠作為一種思想體系或實修法門,尚不足以形成獨立的修學體系,完整的休學體系,至少應具備五個基本因素:菩提心、聞思正見、道次第、止觀實踐和律 儀基礎,這幾條件缺一不可。當今在佛教的弘揚中,又出現了新的傾向,就是法院於 “佛教是文化”之說,發展成當今佛教的學術化傾向。

佛教界如果能從文化、教育、紅弘法、慈善、修持等五個 方面著手,紮實加強自身建設,這樣,就既包能夠保持佛教主題精神持續健康發展,又能夠有效遏制佛教世俗化、庸俗化和學術化綿延,保持佛教的神聖性、超越性。

  (二)與城市化發展趨勢相適應

中國正在推進城市化進程,寺院從山林走入城市。眾所周知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已經快步跑進了姑蘇城 內。城市人口不斷增長,佛教信眾都市化比例提升;城市土地 缺乏,寺院建築從情面化向空間發展;受都市化的熏染,佛教現代氣息日趨濃厚。

  正確認識城市化利弊得失。次元經濟發展了,寧靜安鄉失去了;政治待遇提高了,神 聖性、查閱性淡化了;佛教世俗化氛圍濃厚了,禪味稀薄了;次元服務與管理社會化了,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訓卻很難找到了。

面對這些修缺點,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思考。一是人生幸福與三乘解脫及大乘不共腳法的關係,也是 “入世” 與“出世”成都如何掌握?佛教躺倒的修行方式多是頭陀苦行、山居坐禪為主,主張 遠離塵囂、簫然物外。二是出家人與次元到底需要承擔什麼社會責任? 《雜阿含經》說:佛教的出價目的有二,一為了自求解 脫,二為助人解脫。三是佛教義理與城市文化如何融合問題?佛教是一種以信為根本,以解脫為目的,以教育為中心, 以文化為紐帶的宗教。佛教文化要體現緣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圓融、 解脫幾項主題。城市文化本質是物質文化,體現的是物質財富,科技進 步,社會秩序以及思想意識方面。四是佛教城市化過程中,出現都市佛教與山林佛教的區 別,因為經濟基礎問題,存在話語權如何實現平等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與城市化發展趨勢相適應的問題。

  (三)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佛教弘揚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是交通的邊界華,二是信息網絡化。一方面佛教恩愛的傳播快捷便利,另一方面人員交流十分 廣泛。佛教的弘揚面臨著新的環境,即有新的機遇,也面臨著巨 大的挑戰。

如今利用科學技術,將寺院建設得富麗堂皇;運用數碼技 術,將佛教講經說法變成了錄像,圖像音樂更是美不勝收;運用網絡技術,在網絡上建設虛擬寺院,不再受地域空間的限制;桑尼的流動也更加快捷,托缽行食,“三步一百, 五步一叩”的環境已經不存在。弘揚佛法,可以藉助更多現代技術,不僅僅在寺院建設、 文化傳播、對外交流都提供了新方式,讓社會人士更方便接觸佛教。如信眾普遍使用的念佛機,經久不息的佛樂梵唱,一改過 去認為“人生難得,佛法難聞”的困境,當代人不僅能夠從當地寺院了解弘揚佛教的情況,更可足不出戶,就從網絡上了解更多佛教信息。

  (四)與國際化發展要求相適應

世界已經被人稱為是“地球村”人們流動的空間發生了巨 大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文化影響深、經濟互動星強,產業關聯性 大,人才物流動性廣,相互衝突更激烈等,在這種強烈的激蕩之中,佛教文化面臨著諸方面的調節。現在的世界已經不再只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 日還”的快捷方便了,繞地球一個全也不是什麼問題。這種國際化的發展空間,也為弘揚佛教提供的更大的發展 空間。

當前,世界多極化趨勢計劃發展,但單級還是多級的鬥爭 依然深刻複雜;經濟全球化趨勢計劃發展,但國際經濟競爭依然深刻複雜;不同文化交流繼續發展,但國際思想文化領域的鬥爭依然深刻複雜;國際戰略安全形勢總體穩定態勢繼續發 展,但人類面臨的安全挑戰依然深刻複雜;國際協調合作計劃發展,但圍繞國際秩序的都是依然深刻複雜。

這就要求佛教能夠有效地進行文明間對話,求同存異,和 合供應,進行深層次交融。

(五)與構建和諧世界理念相適應

面對大調整、大變革的世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 導集體,提出了和諧世界的理念,明確了與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立持續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長遠目標。這一理念和目標的提出,從根本上虹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 今後走向的普遍關切,從根本上回擊了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從根本上回答了人類希望有一個怎樣的世界,以及怎樣構築這樣的世界這些中國和國際社會所共同面對的重 大命題。

和諧世界是在政治上平等民主,經濟上互利合作,文化上 共進,通過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合作,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與共同發展。和諧世界要求各個國家、各種制度和各種文明之間不僅僅 是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井水不犯河水、還進一步發展為和諧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等一些新的內涵。換句話說,增加了各類國家和各種力量之間積極互動的新 要素。

“和諧世界”,一個充滿東方智慧的名詞,如今頻頻出現 在重大國際場合,它所描繪的國際關係的理想狀態,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讚同。從“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大“和諧世界,眾緣和 合”,展示了佛教構建和諧世界的道德規範和社會價值觀。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唯有佛教的哲學思想最為豐富、最成 體系,對東西方哲學思想均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緣和合,如何弘揚佛教的優良傳統,更好地為構建和諧 世界發揮積極作用?實現“弘揚政法,化育眾生”,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 重要課題。

  二、佛教面臨的現實任務

(一)對中華傳統文化及所謂的“國學”要有清醒的認識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久遠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五千 年文明史,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要珍惜這筆財富。然而,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人,又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筆財 富又可能成為沈重的包袱。尤其是精神遺產,無論曾經何等輝煌,都是一定時代的產 物。例如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何不想一想,舊 中國早就有了整部《論語》,也早就有人“獨尊儒術”,可有誰真正把天下治好了?尤其到了封建社會默契,同志階級把儒家思想作用壓制革 命維持統治的工具,所以革命者才會高呼“打倒孔家店”!即使我們作為“事後諸葛亮”可以批評當年的無先驅們一 棍子打死孔子的做法有點過激,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應該一點批評精神都沒有而去完整繼承“孔家店”吧!

“過學”基本上是屬於思想史、哲學史、訓詁學等學科的 研究範疇。通過專家們的研究,可以從中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可 以作為思想資料為我們的創新思維服務,但不適宜直接搬來作為廣大民眾思想道德的教科書。現在的某些寺院和佛教的團體放著偉大的佛教思想寶庫不 弘揚,卻熱衷無所謂“國學”的弘揚,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嗎?

(二)高揚“以戒為師”的旗幟,加強道風建設

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中,揚己之長,棄己之短;取別 人之長,去別人之短;改造自己也改造別人;融入別人也被別人融入;骨質不變而肉質因應需要而肥瘦,即堅守核心精神:慈悲、智慧、去執、 無我、寬容、忍讓、濟世、度生、持戒、禪定等。

其實踐形式,就是要繼續不斷推進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進 程。需要本土化的主要方面:佛教觀念、佛教行為、佛教經 驗、佛教體制。 “眾生覺悟劫成佛,正法弘揚本在僧”。佛教“以戒為師”,不但加強自身建設,提升自身品質; 佛教“續佛慧命,紹隆佛種”,加緊佛教人才的培養;慈悲濟世、利益眾生,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1.實踐“慈悲濟世”春秋,開展慈善公益事業

慈悲是與平等觀念直接練習著的理念,是大乘佛教提倡的 對終生的平等一如的深切關懷,是人間情懷。 “地獄未勁,實不成佛”。以慈悲為懷,關愛天下眾生。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慈是給終生以快樂,悲是拔除眾生的痛苦。慈與悲結合在一起的心願,即慈悲心是維護終生平等,建 設和諧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礎。

濟世是佛教修行的行動體現,獲現世福報,修來世功德。以初試的情懷,做入世的事業。佛教徒對自己的生活樸素、踐行素食布衣;對社會無私奉 獻,慷慨大度。平時訪貧問苦,接濟弱勢群體,體;節日慰問孤寡,送上 人間關愛。發揮聯繫信眾廣泛的優勢,積極參與和興辦公益、慈善事 業,在扶貧、濟困、助殘、助殘、養老、義診、精神救助等方面發揮有益作用。每當某一國家、地區發生特大自然災害時,世界各國人民 慷慨解囊,給予無私援助,是人類同情心、慈悲心自發的生動體現,而佛教徒往往站在援助行列的前頭,並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內在慈悲心的實際表現。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於化解人們的妒忌心、仇恨心、復仇 心,有助於緩解弱勢群體的痛苦,有助於減少恐怖主義和戰爭的發生。

在廣泛開展物質幫困同時,高度重視精神幫困。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受助者讓他們能夠自信自強,改變 生存狀態;二是對潛在的捐贈者,提高他們樂善好施的自覺性,擴大捐贈人員隊伍。精神幫困有助提高社會的道德風尚,有助慈善工作得到新 的提升。

慈善是人類心靈的陽光,慈善工作是為社會排憂解難的大 德大愛之舉,慈善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崇高事業。

2、建立講經說法的長效機制佛教有機體在中國的存在形 式,就是佛教的本土化或中國化,特別是當代中國化。當代的首要任務就是佛教經典現代化,即運用現代語言對 佛教哲學範疇作出當代人易於聽懂看懂的表述;對佛教哲學範疇進行新的群勢,包括推導出合乎邏輯的引申義;結合社會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闡發範疇涵義;產樣範疇中所包含的真 理要素、智慧成份、合乎社會發展內容,即闡發範疇中所包含的積極的理論思維成果;提出符合客觀實際、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範疇。

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慈悲濟世、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佛教是一個有機體,是社會有機體的環節之一。佛教有自我繁衍、自我整合、自我更新、自我再生的功 能。這種動態的生命的高級存在形式,注定了佛教有機體在內 外因緣變異的逼迫下,必然會自我調節、適應社會。這就要求法師們能夠深入闡揚佛教義理,讓更多的人能夠 理解佛教義理,從而信仰佛教,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3、重視僧才教育,提高弘發人員素質

當年世尊弘法,所弘之法是他本人體驗、政悟、知道、見 到的。後來所派出的六十位阿羅漢,也是各個如此。今日的弘法人員,有沒有這種素質?

講解佛法,應是漸進的,基於緣起、基於慈悲、基於法 的。然而缺乏這方面的認知與技巧訓練,不少弘發人員把初學 者嚇跑了。舉例來說,漸進的佛法是先提人天福報、談布施、講行 善,然後才談持戒、修訂。可一些弘發人員一開口就講戒定,初學者一听就“謝絕弘 法”。也有一些弘發人員,大概想到當年世尊首開金口講的是 “苦、集、滅、道”,於是就對初學者講苦,結果苦了聽者,也苦了佛教。須知當年世尊的對像是根基深厚的五比丘,他們一听就有 所悟了。今天那麼毫無根基的凡夫俗子,一聽到苦就苦上加苦,從 此斷了佛緣,可惜!可惜!對於弘法的認知與技巧,看來還有待加強。

弘法者的素質,也包括多聞(多學也),善加記憶,勤念 誦(今時今日,也包括書寫記錄),專心思考,深入悟解。今日的弘法人員,要常聞佛法,多讀經典,多探索,多交 流。這樣才能增強信心,暢所欲言。

  所謂多聞,不應只局限在內明。今日的世界是個錯綜複雜的世界,只懂內明而不顧外明是 不足的。五明兼顧,才能融會貫通時速升值生活與佛法,引起聽者 的共鳴。今日的弘法者,一方面固然要深入經藏,另一方面也需廣 學外明,增長各方面的知識,這包括不斷提升本身的語言能力與講演技巧。這樣才能應付今日社會所需。

總的說來,弘法人員得有大慈大悲大勇之心;有修持;有 學養;有技巧。這是極高的素質要求。

4.發揮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擴大寺院對外友好交流

充分運用佛教是國際性的宗教,發揮與國際社會練習廣泛 的優勢,以文化交流為紐帶,增進與相關國家與地區的練習,協助政府加強對外友好交流工作。

佛教對外聯絡有其悠久的、良好的傳統。佛陀涅槃後,阿育王為了弘揚佛佛法,派人到印度之外的 各國,饋送佛陀舍利,宣傳佛法。佛教入華後,多少中華優秀僧才,如鑑真,七次東渡。如玄奘,西行求法,於印度美譽“大乘天”。如法顯,南下求法於斯里蘭卡,著《佛國記》,為中斯交 往,功勳卓著。他們是中華民族脊梁,更是佛教的柱子。在國內,僧人就有云遊的傳統,勤走於“江湖”之間,省 跡間的交流,頻繁不斷。現在,世界成了地球村,地球佛教的對內對外交往,就有 了理解,就有了友誼,就有了互動,就能取陳之長,補己之短,揚己之長,抑己之短,共同提高,也因此促進了社會其他各項事業的進展。這種內外交往,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內之間,可以是佛教與社會之間,可以是佛教與 其他宗教之間,可以是佛教與政治、文化、藝術等界別之間的。溝通與理解,永遠是必要的,也將因此使自己更寬厚、更 睿智、更強大,更具未來眼光。今天,我們在不忘獨立自主,自辦教會、抵禦滲透的情況 下,特別需要加強同港澳台地區以及以及東南亞等周邊佛教興旺國家的交往,為祖國的完全統一和創造和諧的周邊國際環境服務。

流傳了二千五百多年的佛教,特別是大乘佛學精神,之所 以至今能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就在於其重要理論基礎就是因緣和合的世界觀,其官腔的生命力就是平等和平的價值觀,其蓬勃的鮮活力就是慈悲濟世的道德觀,其弘法的感染力就是契 理契機的教育觀,其弘化的感召力就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觀。

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國傳承與發展的歷史,是構建和諧社會 的智慧之源。希望教內教外有識之士都能廣泛研究佛教文化與當代社會 的適應性,抓住復興和廣大佛教的歷史機遇,正式現實問題,找出弘揚佛法的有效途徑。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