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淨宗二祖善導大師
圓慈法師
16/12/2015 10:5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淨土宗的起源,上追溯到東晉盧山的慧遠大師,但真正成為一個宗派,善導大師作出了實際的貢獻。現分述如下:

  一、他為了弘揚淨土,有如下著述:《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贊偈》一卷、《淨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此外,通常附在《觀念法門》之中的還《依經明五種增上教義》一卷。

  二、樹立淨土一宗的教相,善導大師所著之《觀無量壽佛經疏》,又叫《觀經四帖疏》1,此疏主要陳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此疏在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後來日本高僧法然(即源空),即依它創立了日本淨土宗,並尊善導為高祖。

  古來關於彌陀的淨土問題,有報土和化土的不同觀點。如攝論宗諸師以為淨土為報土,認為凡夫不能往生。另有唐代《淨土論》的作者,迦才認為淨土有報土有化土二種:地上菩薩生於報土,凡夫二乘生於化土。而慧遠大師則認為,淨土是眾生的業力所感,隨凡聖階位而有高下之別。

  善導大師的著作裡,則堅決主張彌陀淨土為報土,並認為凡夫能入彌陀報土,以此樹立了淨土宗的教法。

  三、修行方法:具足正因兼顧助緣,善導大師認為,凡夫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雖能往生極樂淨土,但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條件就是正因。據善導大師說,安心、起行和作業是往生的正因。

安 心

  安心,就是具足《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如是具足三心必得往生。如他在《觀無量壽佛經疏》第四解釋至誠心時說: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雜毒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所以他指出,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皆須真實。此可見只有至誠心才能往生。

  深心即深信之心,亦有二種不同,一為信根機,二為信法。第一信根機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流轉三界,無有出離之緣。第二信法,有就人立信就行立信二種。就立信者,決定深信彌陀、釋迦以及諸佛所說,即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深信其為極樂本師。釋迦佛說觀經讚歎彌陀淨土,深信其為娑婆之教主,深信十方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往生。就立信者,決定深信往生之修行法,即稱名、讀誦、觀察、禮拜和讚歎供養五種行門,深信為往生淨土之方法。又他在《往生禮贊偈》中解釋深心說:深心即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善根淺薄,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等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依此來說,就立信是信彌陀本弘誓願為其眼目,就立信是信十聲、一聲定得往生為主要。然而信根機是信的最初方便。

  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皆悉回向發願往生。《觀經疏》第四中說:以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故名回向發願心。又說迥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迥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迥向。所以,善導大師所說的回向是雙重的,即往生方面的回向和還入娑婆世界方面的回向。此似與曇鸞所說回向相同。

  三心之說是《觀經》中上品所載之文,淨影大影稱為修心往生,為上三品人所起之心。又迦才認為起信論中之直心,唯上上品人所發。然今善導擴大為通九品為安心,亦定善人具有者,具此三心為往生之正因,若缺一心即無從往生。如此善導詳細解釋之義,且廣通定心、散心諸根機。善導大師主張三心為往生之正因。但他亦使用菩提心一詞,如《觀經疏》第一中說: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不過善導大師講菩提心外含回向之義。彼多說菩提心,但以三心具足,闕一不生而勸人。且善導大師又以回向發願心與五念門中作願回向為同義。善導大師重視此心,固然是定,散諸根機均通此安心法,主要是善導大師認為觀經之三心最為重要。曇鸞大師亦宣導此說,不過深信之內容有信機、信法,明白開示往生以具信為要門。此經說依安心起行有二區別,五念門起禮拜等三門為起門行,作願、回向二門屬於安心門攝。心行具足方為往生之正軌,此為善導大師之創見。

起 行

  起行,即起身口意三業之行:1)身業是禮拜阿彌陀佛;2)口業是稱讚阿彌陀佛及一切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等;3)意業,是專念觀察彌陀及諸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等。

作 業

  作業,是指具體的修行作業,有恭敬、無餘、無間、長時四種修法,這是日常策勵實踐的修行方法:一、恭敬修,禮拜彌陀身心恭敬。二、無餘修,即稱名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在觀察、憶念、禮拜讚歎時亦專門禮念阿彌陀佛及淨土聖眾,不雜餘業。三、無間修,即修行三業乃至回向發願,無有間斷,恒時相續。四、長時修即心行不退之規定,即以畢命為期,心行相續,誓不中止(《往生禮贊偈》)。(攝大乘論第八,菩薩三無數劫中依此四法而修,大師引用為願生淨土行者之儀則。)

  又善導大師認為修淨土行,有正行與雜行兩種。正行有五種:即讀誦、觀察、禮拜、稱名和讚歎供養。讀誦《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稱名是稱阿彌陀佛之名號。此皆屬口業之事。

  又對此五正行,大師分它們為正定業和助定業兩種:稱名為正定業,把讀誦、觀察、禮拜和讚歎供養歸為助定業。除此之外,所有其他善皆為雜行業。修行的人應該舍雜歸正,專稱名號,求生淨土。這就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

  《觀經疏》四中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管時節久暫,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是助業。

  此稱名念佛的修行方法,見於《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中,是生淨土的主要條件,所以稱正業。讀誦等四在本願中缺少,所以為助業。有關《無量壽經》之十念願文,從曇鸞(476542)開始,乃至元曉、法位、義寂等諸大師皆有此種倡說。到了善導大師解說十聲稱佛之義,以稱名為彌陀本願生西之主因行業,而且亦順彼佛之願故。大師在《往生禮贊偈》中解釋彼願文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觀經疏》第四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名號。此一教旨,後代日僧法然大師依之廣為紹述,法然更加抉擇願文之意。但所不同者,善導大師分別正業助業,五種中稱名為正,餘四為助,此正,助合修為起行之原則。所以他在《觀經疏》第四中說:若修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在《往生禮贊偈》則說:專稱彼佛名號,餘業者是專念、專想、專禮、專贊彼佛及一切聖眾等為雜行。在《觀念法門》中他則說:欲生淨土唯須持戒念佛,兼誦彌陀經。日誦十五遍,二年得一萬,日誦三十遍一年得一萬。每日念佛一萬遍,亦須禮贊淨土莊嚴。又他在《依經明五種增上教義》中說明了造阿彌陀佛像、稱揚禮拜、香花供養、日夜觀想不絕,這些作為是生淨土的增上緣。不但如此,善導大師亦勸人勤修般舟三昧,定中見佛之法門,這可在他的《淨土法事贊》、《般舟贊》及《觀念法門》等常常見到列舉,以說明依專心念佛可得三昧即可見佛。

  由上可知,所謂稱名念佛主要以見佛為要期。大師特別在般舟之初釋般舟中說:般舟此雲常行道,天臺摩訶止觀稱般舟三昧為常行三昧,即基於這一來源。總之,大師在《般舟贊》所說的般舟三昧行道,在《淨土法事贊》中所說的轉經行道,皆依般舟三昧之教旨而說明。由此看來,善導大師所宣說的淨土修行方法,除稱名念佛外,更著重在專念及定中見佛之修行法。大師認為淨土法門,是佛陀為末世濁惡凡夫所施設。

四、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

  善導大師的著述裡,不但堅決主張彌陀淨土為報土,認為凡能入彌陀淨土,以此樹立了淨土一宗的教法。而在《往生禮贊偈》、《淨土法事贊》、《般舟贊》、《觀念法門》等著作中建立了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往生禮贊偈》又稱《六時禮贊偈》,說明六時禮贊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儀式。《淨土法事贊》的上標籤題為《轉經行道願生淨土法事贊》,下標籤題為《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贊》全稱為《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是依《觀無量壽經》等說明修學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的全稱為《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是說明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入道場與懺悔發願的方法。

  又宋.宗曉《樂邦文類》卷四載有《臨終正念文》一篇,署名作者為京師比丘善導。文中說:知歸子致問于淨業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乃屬後世。一念若錯,便墮輪回,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雖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家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逕之方,俾脫沈輪之苦。

  師曰:善哉,問也!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淨土者,須先準備,不得怕死貪生,常自思念:我現在之身多有眾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見佛聞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弊之衣,得換珍禦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盡。須囑家人、看病人、問侯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家緣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立虛華無益。若病重將終,家人親屬不得來前垂淚哭泣,及悲歎之聲,徒然惑亂心神,反使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一時高聲為我念佛,守令氣盡(氣絕後仍須繼續念佛六小時,不可停止,不可動莫,至為緊要。)若有明解淨土之人頻來策勵,至為大幸;用此法者,決定往生無疑慮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當信而行之。

  或問平生不曾者,還用得否?

  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也。余多見世人,于平常時念佛,禮拜發願生西方,及到病患臨終,但只怕死,都說不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恰如賊去關門。濟可事耶?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蹉跎,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奉勸世人,當以此文帖安堂前,飯之處,及來往要路之間,觸目驚心,免令臨危忘失,若能於無事前,常以此法精進受持,是為臨終大事。

  其勸化偈說:漸漸雞皮鶴髮,看看步行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總之,蓮宗二祖善導大師樹立了淨宗的教相教理,主張彌陀國土為凡聖同居的報土。他指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因,以稱名念佛為修行正業。為助修行,他畫西方聖境三百餘壁,感仙道俗,得三昧生淨土無數。因他每念佛一聲,則有光一道從口出,故世稱光明大師。他還為蓮宗建立了行事儀式,有許多專著傳世。

 

  【注釋】
  1因此疏分玄義、序分、定善、散善成為四卷。玄義是解釋觀經經題和說明教相。序分以下三卷解釋經文。


刊載於《澳門佛教》28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