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朗達瑪禁佛的原因分析
恒強法師
09/07/2016 06:1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赤德松贊共有五個兒子,大兒子藏瑪信佛出家,二兒子和三兒子早死,四兒子是朗達瑪,五兒子是熱巴巾,即赤祖德贊。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祖德贊在藏文史籍中常被合稱為三大法王,在他們的大力扶持下,吐蕃佛教在前弘期得到長足發展。

   朗達瑪本名達瑪,因為他反對佛教,佛教徒說他是牛魔王下界,因此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一個字,就成了朗達瑪,以示對他的反感。據《新唐書?吐蕃傳》記載,朗達瑪是一個嗜酒喜肉,凶悖少恩的人。朗達瑪為首的王室貴族反對佛教,他們秘密策劃政變,首先攻擊臧瑪雖出家但不守清規戒律,迫使赤祖德贊將他流放到邊地。接著這些貴族又造謠生事,說缽闡布貝吉允丹和王妃文統薩貝吉昂粗私通,使赤祖德贊在盛怒之下把缽闡布處死,王妃也自盡身亡。這些貴族大臣將赤祖德贊的親信們清除怠盡後,即發動政變,乘赤祖德贊喝醉酒時用繩子將他縊死。

   朗達瑪於西元838年繼贊普之位後,在諸大臣的促使下,又發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禁佛運動。 朗達瑪首先停建、封閉佛寺和破壞寺廟設施,把赤祖德贊時期已經開工修建的佛寺都停了工,桑耶寺、大昭寺等著名寺院神殿都被封閉,小昭寺被當作牛圈使用,凡是佛教活動的場所都遭到查禁。許多佛像從寺廟裡取了出來,釘上釘子扔到河裡,大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像,據說也打算扔到河裡去,但因不易移動而再一次被埋起來。又因為文成公主將佛像由內地運來,才使吐蕃有了佛教,所以文成公主被說成是羅刹鬼轉世。寺內的壁畫被抹掉以後,又在上面畫上僧人飲酒作樂的場面。接著焚毀佛經,有數量眾多的各種佛經被燒掉。佛教僧人同時遭到鎮壓,僧人的處境慘不忍睹,根本無法在吐蕃生活下去,只得另找出路。印度來的僧人逃走了,有一部分吐蕃的佛教徒也跟著逃到印度,如赤德松贊的師僧娘?定埃增桑布和最早出家的七覺士中的個別人也跟著往印度逃跑,據說他們在半路仍被追殺而死。留在吐蕃的僧人被迫還俗或者是棄佛歸本,不願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的,就得帶上獵狗、拿著弓箭去打獵。他們還被強迫拿著苯教的法器——鼓,去參加苯教的崇拜儀式,而這些都是佛教僧人絕對禁止做的事情。 朗達瑪是針對佛教的佛、法、僧三寶來摧毀佛教的,時間雖然不很久(西元838842年),但對佛教的打擊十分沉重,以致西藏佛教史把朗達瑪時代以後的近百年間稱為滅法時期
   朗達瑪禁佛的原因有很多,如與苯教的鬥爭、王室貴族之間的矛盾、僧人地位權勢的顯赫、民眾對僧人的不滿等,都促成了大臣貴族們掀起禁佛的運動。

佛苯之爭

   佛教傳入吐蕃,一開始就受到傳統的苯教勢力的抵制,佛、苯之間的鬥爭,曆200餘年而不息。

   赤德祖贊時期,金城公主雖然帶來佛教的又一次發展,但當時吐蕃的宗教還是以苯教一統天下。在赤德祖贊去世和新國王赤松德贊尚處幼年之際,大臣瑪尚仲巴傑大權在握,他不喜佛法,規定民眾只能信奉苯教,違者沒收家產,流放異域。又將僧人都逐出吐蕃,拆毀赤德祖贊所建的喀查寺、紮瑪珍桑寺,把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別改成作坊和屠宰場。直到赤松德贊長大並親自執政時,與信奉佛教的大臣一起將他處死。但佛苯之爭仍相持不下,於是赤松德贊決定讓佛教與苯教進行辯論,獲勝者可得弘揚,失敗者將被禁廢。結果苯教失敗,赤松德贊就將苯教僧侶流放到阿裡象雄,並規定民眾只能信奉佛教。

   朗達瑪為王之時,恰巧吐蕃農牧區發生空前的瘟疫、霜雹、旱災、洪水,在一連串的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苯教乘機鼓吹系信奉佛教之惡果;而佛教信徒在無力回天、束手待斃之際,也產生種種惶惑。朗達瑪便充公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大事禁佛。

   朗達瑪禁佛是歷史上佛苯之爭的繼續。赤松德贊雖然給苯教以沉重的打擊,但並未公開宣佈苯教為非法宗教,故其在民眾中的信仰基礎沒有發生根本動搖。與此同時,赤松德贊身邊尚有被稱為本倫的苯教大臣存在,而王室、貴族中的支持者更是不乏其人,王妃蔡邦薩便是突出代表。苯教勢力在吐蕃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仍在發揮重要乃至關鍵作用。如佛苯之爭更是集中體現在贊普的廢立上,贊普本人也成為兩者鬥爭的焦點及犧牲品。牟尼贊普一年多便被毒死,赤祖德贊被苯教大臣縊死,鬥爭可謂激烈殘酷。

王室貴族的矛盾

   自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的傳入,到朗達瑪禁佛,藏傳佛教的發展變化,與吐蕃社會及王室、貴族間的政治鬥爭,有著極其密切而複雜的關係。吐蕃早期,對外擴張,掠取財富的強烈願望,驅使贊普和大小貴族對唐戰爭。但到中期以後,一些權臣豪族為憑藉戰爭擴充實力,以達到與贊普分庭抗禮甚至淩駕其上的目的,力主對唐繼續用兵。贊普王室則不願看到貴族坐大、王權削弱的政治事態的發展,極表對唐修好通和。為此,赤松德贊大力扶持佛教,就是希望利用佛教來協調統治集團內部關於和戰的矛盾。因佛家非戰弭爭的說教,自然有助於王室主和的觀念;同時上層僧人都是貴族子弟,可通過佛教聯絡更多的貴族的感情;而以僧人為卻倫,也能夠較為順利地打破以實力最強的貴族充任大倫 (吐蕃的宰相)的傳統。因此,佛教在西藏一出現,便充當了政爭的工具,受到了贊普等人的崇敬,佛教首領擁有行政大權,造成了相當的聲勢與威望。

   牟尼贊普為了發展佛教,下令屬下臣民向赤松德贊時期修建的一些寺院貢獻佈施,但是人們佈施給寺院的懸殊很大,有的人佈施的是金銀珠寶,有的人佈施的是綢緞繒綵,有的人佈施的是舊衣破布。牟尼贊普看到這樣的貧富懸殊,於是他下令平均屬民的財富,在一年當中就進行了三次。但是他的平均財富並沒有成功,相反激化了王室貴族之間的矛盾。也正是從牟尼贊普開始,以王朝的收入供給僧人日常生活的開支。牟尼贊普在西元798年,被他的母親蔡邦薩毒死,可能是崇信苯教反對佛教的貴族大臣指使蔡邦薩幹的。

   赤祖德贊對內採取大力發展佛教的辦法,對外極力主張和唐朝和盟,歷史上有名的唐蕃最後一次舅甥和盟就是他在位時進行的。這一方面鞏固了吐蕃本部的社會安定,同時也為了扼制了貴族將領的勢力。他的名字熱巴巾,意思是一個有辮子的人。對於這點有兩種解釋,一是說赤祖德贊在頭髮上系上兩條長的絲帶,絲帶鋪在僧人的座位上,然後讓僧人坐上去,以示對僧人的恭敬;另一種是說他見到僧人時,脫下自己的頭巾鋪在地上,讓僧人們用腳踏過去,然後再把頭巾戴上。他還把王朝對內對外的軍政大權交給僧人缽闡布(意即大僧人)貝吉允丹去掌管,使他的地位高過一般的大臣,這就增加了貴族將領對赤祖德贊和僧人的不滿。

僧人干政

   僧人參政,從赤松德贊時期就開始了。到赤德松贊時,參與國政的僧人的地位就更高了。赤德松贊能當上贊普,是和他手下的一批僧人的支持分不開的。他幼年時期有一位師僧”——娘?定埃增桑布,如父母親舅一樣養育救護他。從赤德松贊時期開始,贊普的王宮裡設置供奉三寶的道場,赤德松贊又讓僧人參與國政。在《賢者喜宴》裡報錄的赤德松贊興佛證盟誓文中,擔任缽闡布的娘?定埃增桑布和勃蘭伽?貝吉允丹排在王妃、小邦王子之後,大倫之前,可見其地位的崇高。漢文資料中也有記載:缽闡布者,虜浮屠豫國事者也,或稱缽闡布為國政蕃僧。唐憲宗還在西元810年五月寫信給缽闡布,希望他為改善唐蕃關係繼續努力。這些都說明當時缽闡布這樣的僧人在吐蕃王朝中已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赤德松贊還規定,以後的贊普子孫從年幼者到執掌國政者,都要從佛教僧人委派善知識為師,盡可能多地學習佛法。新立王妃、新任大臣都要在立誓信奉佛法的人中選立和任命。但是,他的興佛還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王室貴族這樣勸阻赤德松贊:從占卜和夢兆說明不應該信奉佛教,如果信奉佛法就會使工作遇災和對國家不利。設在王宮裡的佛教道場應該丟在一邊加以封禁,信奉佛教是不對的。這顯然是苯教企圖復辟和擁護苯教的貴族向他提出的挑戰書。但赤德松贊拒絕了這些要求,為了扼制反佛勢力的發展,他再一次領導王妃、小邦王子、貴族大臣發誓,尊崇佛教。這在建噶瓊寺的碑文中有明確的記載。

   赤祖德贊大興佛教,也在王朝中重用僧人,甚至把國家大權都交給僧人,如任命班第欽波貝吉允丹擔任卻倫以分減世俗貴族大臣的權勢。長慶二年(西元822年),唐劉元鼎入蕃和好盟誓,由班第欽波貝吉允丹主持典禮;和盟碑所列吐蕃參加大臣,他也名列第一。這引起了貴族們的極大憤慨。

民眾不堪重負

   赤德松贊在位時優待僧人,在修建噶瓊寺的命令中明文規定:對那些已經出了家的人,應當使他們不再受到別人的奴役,不征他們重稅,並使他們受到保護,不讓他們做體力勞動,並由我給予他們以尊崇的地位。赤德松贊還規定:凡有三寶的地方,所需的供養都不得減少

   據傳,至赤祖德贊時期,吐蕃王臣在吐蕃境內及外地已經建立一千零八座寺院。赤祖德贊除大力支持佛經翻譯、禮拜僧侶、用玉石修建佛寺之外,在興佛方面最突出、最有名的事就是七戶養僧。他規定每七戶平民負責供養一名僧人的生活,平民加重了負擔,這就引起平民和地方勢力對他和僧人的不滿。他還下令臣民必須遵守佛教的道德規範,甚至度量衡也仿照佛經所載加以改制。赤祖德贊遇到了社會的阻力以後,仍然看不到危機的嚴重性,反而採取暴力手段推行他的興佛措施,史籍上記載他曾規定:凡以惡指指僧人者斷指,以惡意視僧人者剜目,偷竊寺廟、僧人財物罰八十倍賠償,把僧眾列為全社會的最高等級。當時的寺院擁有土地、牲畜和奴隸,開始向寺院莊園的方向發展。赤祖德贊以七戶養僧的新制使僧人數量增多,民間苦於重稅而影響生計,因此怨恨不平而對佛法生起反感。

   朗達瑪能夠登上贊普寶座,除了以上原因外,寂護所引進的佛法乃印度晚期之佛學即大乘之精粹,這絕非一般民眾所能接受,也是一個原因。何況在翻譯經典之際,禁止密乘典籍的翻譯,也與吐蕃的苯教信仰格格不久。由此種種原因,便促成了朗達瑪禁佛運動。佛教在西藏社會及群眾中的基礎不能說是牢固的,寺院依賴政府供養,民間信徒既少,僧俗關係更為緊張,獨立生存能力較弱。所以朗達瑪禁佛,一旦停止供給,其僧徒便四處逃亡,千萬信徒的佛教絕滅達百年之久。

  總的來說,吐蕃王朝時期的佛教有如下幾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七世紀初葉到中葉,佛教正式傳入,並得到松贊干布的一定支持。第二階段,七世紀中葉到八世紀中葉,赤德祖贊倡行佛教,導致第一次禁佛之局。第三階段,八世紀中葉至末葉,赤松德贊時期印度佛教先後戰勝苯教和漢地佛教,從而確立國教地位。第四階段,八世紀末葉到九世紀中葉,佛教呈現全面興旺。第五階段,九世紀中葉到朗達瑪禁佛,佛教慘遭鎮壓,完全進入低谷時期。

   朗達瑪素仰苯教,兼出於當年廢長立幼之仇恨,並為眼下鞏固王位計,積極扶苯壓佛。

   朗達瑪禁佛是西藏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禁佛運動,比第一次禁佛廣泛得多,對佛教的打擊報復也更為嚴重。在這約百年之久的時期,縱然有人試圖恢復佛教,亦因為內亂受阻,西藏民間幾乎將佛教遺忘。故爾,在佛教史上一般把松贊干布時佛教傳入到吐蕃,到朗達瑪禁佛這一時期,稱為前弘期。 在朗達瑪禁佛以後,半個世紀前被赤松德贊流放到邊地的苯教徒,只要是活著的都回來了。一度被鎮壓下去的苯教,又開始復興。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