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提婆達多與常不輕菩薩的履歷
陳星橋
03/07/2014 23:3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一、提婆達多
  被稱為空前絕後之極惡人的提婆達多,出生於印度東北部的比哈羅州。據佛傳記載,他與釋尊有姻親關係,是釋尊之父淨飯王的弟弟甘露飯王的兒子,與釋尊的侍者阿難為兄弟,因而也是釋尊的堂弟。

  傳說提婆達多從小就聰明伶利,武藝高強,甚至說他想與釋尊爭奪後來成為悉達多太子之妻的耶輸陀羅公主。不過從他們兩人的年齡大小來看,頗為可疑,因為提婆達多實際上要比釋尊小三十歲左右。

  提婆達多之加入釋尊教團,是在釋尊成道大約過了十五年之後的事情。據說是伴隨阿難、優婆離、阿那律等七位同道一起出家的。在隨後的三十年裡,一直在釋尊教團中修行。不過由於私欲、野心和虛榮心強,到底未能達到真正的覺悟。

  因此,提婆達多決定學習神通,並因此受到釋尊的責備。但他仍一再求教于各種各樣的仙人,並獲得了很大的神通力。由此而充滿自信的提婆達多,巴結上當時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子,陰謀奪取釋尊的教團,曾三次對釋尊說:你已經老了,修行僧眾交給我領導,你就引退,怎麼樣?可是釋尊每次都斷然拒絕:不行啊,提婆達多!連舍利弗、目犍連我都不委任,你就不要想統理僧伽了。這樣一來,提婆達多就對釋尊產生了很深的仇恨。

  不久,提婆達多就請求阿闍世王子協助,計畫將釋尊殺掉。或雇職業殺手謀害,或從懸崖上扔大石頭砸,或讓狂暴的大象飲酒襲擊,或將自己的手指塗上毒藥潛入釋尊臥室床下,一次又一次地企圖謀害釋尊的性命。可是,其奸計在釋尊的神通力面前全部以失敗告終。

  據北傳佛教的佛傳載,提婆達多由於企圖分裂釋尊教團罪和傷害釋尊罪墮入地獄,將長時期在其中受苦。不過,提婆達多事實上真是那樣的極惡之人嗎。這不能不說還是一個相當大的疑問。這是因為,他作為佛教徒,畢竟是以佛陀(圓滿的覺悟者)為最終目的的。正因為這樣,他曾向釋尊提出制定更為嚴格的戒律的建議。此外,在使僧團分裂的問題上,他如果不具備一定的人格,他的弟子們按說就不會始終跟隨他。其證據為,五世紀的法顯和七世紀的玄奘在其遊歷印度的傳記裡都提到奉行提婆達多學說的僧伽的存在。

  但是,使僧伽分裂,企圖取代僧團的提婆達多,對於釋尊領導下的教團來說,當然不會是令人滿意的人。因此可以認為,提婆達多的罪惡是被特別予以強調而流傳後世的。那麼作為謀害對象的釋尊自己,對於提婆達多又是怎樣看的呢?

  釋尊在《法句經》中說: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釋尊正是身體力行著這一教法。而且這種思想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表現得更為徹底。

  《提婆達多品》中說,釋尊前世曾為國王,為求正法,捨棄王位,追隨提婆達多的前身一阿私仙人,供給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以如是種種供養,精勤修習,並因仙人的加持而得正法,成等正覺,而廣度眾生,都是因為提婆達多善知識的緣故。所謂成等正覺,就是覺悟之意,所謂善知識就是良友之意。釋尊在這樣一部著名的《法華經》中通過前世的因緣故事將提婆達多稱之為吾之師,非同一般。如果更深入地想一想,就可以說,釋迦牟尼正是由於有提婆達多這個法的叛逆者,才能夠更加奮發精進的,也正因為提婆達多暴露出人的懦弱、愚昧這些弱點,釋迦牟尼自身的覺悟也才愈益深刻,故而釋尊將他稱之為善知識。在《法華經》中,釋尊還授記說:這個提婆達多自此世之後,經過無數歲月,將悟道成佛,名為天王如來,其國名為天道,並能令大量的眾生除迷開悟。

  釋尊拜提婆達多為善知識的事例啟示我們:要有無論什麼人都有平等的佛性,都必然能夠成佛的信念和勇氣,昭示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慈悲之心。

  二、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僅見于《法華經》。據該經介紹,在遠古離衰時代,大成國中有一個稱為威音王如來的佛陀,其國人民遵循如來之教,都過著幸福的生活。威音王如來逝世不久,佛陀之教漸漸被人們遺忘,進入邪見橫行的時代。僧侶們只知道念誦經本,完全忘記了向人們說法,就在這時出現了常不輕菩薩。

  這個常不輕菩薩既不誦經,也不說法,只是一心一意地禮拜他遇到的行人,並說我不輕慢你們,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若行菩薩道,必能成就佛果。由於他經常這樣做,這樣說,故被稱為常不輕。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稱呼是含有輕蔑意味的綽號。那麼,常不輕菩薩為何這樣持續不斷地禮拜行人呢?他是為了促使那些懶於實踐佛法、忘記開發佛性的人們深深地反省自己(你們都具有尊貴的佛性,為何不予重視呢?……這絕非小題大作)。他不用口說,而是以禮拜的形式去打動人們。

  可是,被禮拜的人們竟忿怒起來,他們沒體驗過被禮拜的滋味,心裡感到不自在,因而惡口罵言:哪裡來的無智比丘!自言我不輕你,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有的人甚至以棍棒相加,或投以瓦石,而常不輕菩薩絕不發怒,也決不反抗,只是回避到石頭扔不到的地方,然後大聲說: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將成佛。並繼續禮拜不輟。常不輕菩薩一方面是可憐這些人,一方面也是為了磨煉自己的意志。就這樣,他不斷地禮拜,也不知過了多少年,當臨命終時,於虛空中聽到了威音王如來說的《法華經》,獲得六根清淨,而且由於這個《法華經》的功德,壽命增加,並具有了種種的神通力。

  這樣一來,從前罵常不輕菩薩是笨蛋,並投以瓦石的所謂增上慢四眾們,聽說常不輕菩薩的事蹟也轉變了態度。而從前只專心禮拜的常不輕菩薩也開始為人們宣說《法華經》,化導許許多多的人成為大菩薩。以此功德,常不輕菩薩得值遇千萬億佛,精進修行,臻於佛境。

  釋尊在《常不輕菩薩品》的最後,向得大勢菩薩公開了個中的秘密:這個常不輕菩薩正是釋迦牟尼的前身。《法華經》的記述在這裡就結束了。在其他的經典、佛傳和本生經中,尚找不到象常不輕菩薩這樣的典型人物。不過在某些方面,可以說周利槃特的形象與他倒頗為相似。

  周利槃特是接受哥哥的勸告從而成為佛弟子的。不過他生來就愚鈍,即使聽到佛的教誨,連一個倡頌也記不住。看到這種情況,他哥哥要讓弟弟還俗,但被釋尊阻止了。釋尊讓他做打掃灰塵的工作,經過長時期的修行,周利槃特終於比其他的人更快地達到了悟境。

  周利槃特和常不輕菩薩的共通點就是,他倆都是被認為不大機靈的人:周利槃特被道友們認為是愚鈍的,而常不輕菩薩一方面說我不輕視你們,一方面卻為人們所輕視。可是他們二人不管如何被輕視,決不惱怒,並且不讀經,不說法,專心堅持一行(掃除、禮拜)。也正因此,二人都很快地達到悟境。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周利槃特和常不輕菩薩都老老實實遵循釋尊之教的緣故。

  以常不輕菩薩作為修行的榜樣,在鐮倉時代有高僧日蓮聖人。日蓮聖人在其所著《顯佛未來記》中,有這樣一段話:

  常不輕菩薩禮拜而念誦的有24字,和日蓮所弘揚的妙法蓮華經五字,詞雖有不同,但其意義則是完全相同的。

  從這種意義上說,這個《常不輕菩薩品》貫穿著人的絕對的不朽的信念,在清楚地昭示佛教徒的生活方式以及傳教的形象方面,可以說是《法華經》中最突出的一段了。

  附記:以上二篇原載于日本《躍進》雜誌1990年第4期,作者為田口汎,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現任日蓮宗最上本山龍泉寺教學部長。

  (原載《法音》1991年第9期)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