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禪佛書藝舉隅
佚名
08/07/2014 23:1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寫經體

  寫經體是一種獨特的書體,它不同於石刻,又不同於書簡等一般日常文體,它是由經書手寫而成的。也許,在抄經時並沒有把它當做藝術品創作,所以沒有碑刻那樣嚴謹和規範化。但出於對宗教的虔誠與對佛經的崇敬,這類寫經書體呈現出熟練、持重、嚴謹、自然的風格面貌。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優婆塞戒經》卷六殘卷一段,300餘字,為北涼玄始六年(西元427年)作品。另一段卷七,則收入羅振玉《漢晉墨影》中。此殘卷具有一般寫經的特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橫筆多平直有力,主要橫畫極長,構成每個字乃至全篇的基調,有些按筆寫成特別粗重的三角形;在全篇中也顯得十分突出。還有些字的右下豎筆較重較長,這樣就形成橫向和右下較重的節奏感,而另一些字如等,結構錯落跌岩,這就使整篇字既有統一的韻律感又有豐富的局部變化。 

  《善見律卷》為初唐國詮所寫。明詹景鳳《東圖玄覽》提,到:唐貞觀中經生國詮奉敕作指頂許字,用硬黃紙書《善見律》。唐人寫經,多不落名款,有的雖有名款但非名人。而國詮何許人,亦名不見經傳,他寫的經卷,今唯見此一種。此卷書法工整,結構點畫均勻秀勁,運筆靈活、熟練,輕重適宜。全篇一氣呵成,造詣精湛。

  篆體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作品。此套皇室藏經,是以三十二種篆體手寫而成。其中的鳥篆是以赤雀、丹鳥二種鳥形的組合,每個字都加以鳥頭及屈曲線條裝飾,十分精美。龍書篆和柳葉篆,字形有巾舞翻飛之妙,另外,小篆、上方大篆、倒韭篆、芝英篆、垂露篆、龍爪篆、科鬥篆、鳥篆、鵠頭篆、龜書篆、龍書篆、懸針篆、飛白書篆、金錯篆,依其造型,雖有異趣之處,但都是篆隸古體或通行的楷、行、草文字的裝飾變化,有取日月星辰、草木鳥獸的形象,配合佛經經義,除了具有莊嚴祥瑞的象徵意義外,這種篆體佛經還展示了一個華麗精妙的文字美的世界。

石刻佛經

  《房山石經》,石經自隋代靜琬法師發願創刻之後,歷經唐、遼、金、元、明,延續一千餘年。經石總數有1500石,碑銘82石,刻佛經1025種。像這樣大規模地攜刻佛經,歷時這樣長久,確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特別是通過歷代不同書法風格的石經,可以看到自唐迄明這一千多年的書風變遷史。其中寫出經的僧人大多是有造詣的書法家,遼代沙門圓融書勢深似李北海,在書法藝術上有很高的價值。

  《泰山經石峪》,又名《泰山金剛經》。北齊摩崖刻經。字徑五十釐米,字數愈千。是現存摩崖刻石中形制和規模最大的,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刻于泰山鬥母宮東北山谷的溪床上,望之十分壯觀。觀其筆勢雄偉,兼有篆、分、真、隸諸勢,而又給人以古拙樸茂、渾穆閒靜之感,與有些書家所表現出來的險絕、奔放的情調有明顯差距。清代楊守敬《學書皮言》評北齊《泰山經石峪》,以徑尺之大書,如作小楷,迂徐容與,絕無劍拔弩張之跡。擘案大書,此為極則。

  《唐邕寫經碑》(北齊,西元572年)在河北磁縣鼓山響堂寺壁。經體字在隸、楷之間,許多地方更接近隸書。楊守敬《平碑記》謂:書法豐破,與水牛山《文殊般若經》相似。《集古求真》云:書兼隸筆,然圓腴遒厚,實導唐賢先路。此碑結字平穩,不尚奇險,字雖豐映,卻沒有所謂火氣。也許,由於佛教信仰的關係,傳世的寫經大都有一種蕭散、沖和之氣,此碑雖是大字,亦有此氣象。

  在山東鄒縣東北的尖山、崗山、葛山和鐵山,有許多摩崖刻石,俗稱四山摩崖。除《尖山摩崖》刻于北齊武平六年(西元575年)外,其餘三由均刻於北周大象年間(西元579?/FONT580年)。其中以《金剛般若經》與《匡哲刻經頌》最為有名。康有為,《廣藝舟雙揖》:《四山摩崖通隸楷,備方圓,高渾簡穆,為擘案之極規。在山東水牛山,北齊石刻《文殊般若經》,可與四山摩崖媲美,·書法雄渾圓厚,勁健奇偉。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般若碑》渾穆簡靜,自然滿足……用意逼近章草。

造像題記

  在龍門石窟中,碑刻題記共有三幹多件,前人擇其精美者集為《龍門二十品》。又集為《龍門四品》,而《始平公造像記》(北魏,西元498年)被認為諸品之首。龍門造像多為陰刻,此碑獨為陽刻,且有限格,這在古代石刻中頗為少見。

  此造像記字體端莊,結構謹嚴,筆劃方整俊快;顯得鋒鎩閑利,是北魏碑中的典型風格之一。有人懷疑它是刀刻的效果,其實它是書家使用硬毫,斜執筆,斜下筆形成的。趙之謙曾說它是北魏造像中最佳者。康有為評此碑:遍臨諸品,終於《始平公》,極意疏蕩,骨格成,體形定,得其形雄力厚,一生無靡弱之病。 

  而《龍門四品》之一的《孫丘生造像記》(西元502)則為陰刻,字勢厚重、茂密,錯落有致,在章法上能做到斜與正、疏與密的變化統一,既有跌富之勢,又感覺十分穩定。

  東魏《高歸彥造白玉釋邊像》(西元543年),1921年在河北定縣料敵塔前出土,刻工極精。它結字寬博、嚴謹;筆劃極為圓潤秀美。南北朝以前碑刻,多有所謂金石味,北朝碑刻更多以方嚴、粗獷著稱,此造像刻石馨逸綺麗,嫵媚嬌豔,甚至有人曾譽為魏代刻石之冠

  西魏《杜照賢造像》(西元546年),此碑筆劃細瘦活潑,字體在隸、楷之間,又兼有篆、草寫法。從書法歷史上看,雜采一、二體而書於一碑,自漢至隋,時有所見。像這種集篆、隸、真、行、草於一身的集大成的碑刻,在南北朝中可算是一個特例。 

  北齊《薑纂造像》(西元565年)結體多呈長形,在同時代碑刻中少見。結字方整寬博,平畫寬結,有洞達氣。有些字如字末筆,字的右半,呈規則的圓形曲線變化,造型優美,有篆書筆意,又富於裝飾效果。整個碑刻的行筆、結字、章法,都非常自然,無造作氣。整體看去有稚拙、撲厚和穩定、舒展之感。在北碑中極有特色。

佛寺碑銘

  《龍藏寺碑》有隋碑第一之美譽。隋代的書法上承漢魏六朝,下開唐楷,在這一過渡中,具有典型性、較為成熟的是《龍藏寺碑》。此碑刻于隋開皇六年(西元586)。正書無撰書人姓名,歐陽修認為撰者是未署名的張公禮。瘦勁寬博,平正沖和,有隸書的含蓄,有魏碑的雄健,又有唐楷的謹嚴。字形結構樸拙,用筆沉摯,有一種高穆典雅的風神。康有為對此碑評價很高.認為《龍藏寺碑》統合分隸,為六朝集成之碑。

  唐代歐陽詢的《化度寺碑》,原碑在長安終南山佛寺,全稱為《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此碑書法平正清穆,豐腆悅澤。明代王世貞說:化度尤精緊,深合體方筆圓之妙。《書概》亦云:率更化度寺碑,筆輕意長,雄健彌複深雅。歷來把《比度寺碑》與《醴泉銘》並稱為歐體楷法第一。 

  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在寫《孟法師碑》時四十七歲,其書法繼承王羲之的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通。此碑章法縝密而氣勢流動,在創立楷書新的風範上,褚遂良的影響是很大的。最能代表他獨特風格的是《雁塔聖教序》,此碑是他五十七歲時書。意間行草,疏瘦勁煉,雍容婉暢,儀態萬方,如張懷瓘贊曰:美人蟬娟,似不輕於羅締,鉛華綽約,甚有餘態。

  《王居士磚塔銘》刻于唐顯慶三年(西元658年),明萬曆中於陝西終南山出土G磚銘盛行于漢魏、兩晉南北朝,隋唐以後逐漸減少。銘文以刻畫為多,書法也少變化。此磚銘瘦勁秀逸,淳雅整飭,筆調輕重鹹宜,酷似褚遂良書,為唐磚中佼佼者。書者敬客交無記載,所傳書跡只此一件。清代王謝云:名不顯於時,然此書法特為勁瘦,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不免為巨公掩耳。此銘刻工亦頗見功力,表現逼真而精細,使書法原貌得到真切的反映。

  唐代書法以歐陽詢、虞世南為宗,褚遂良出,風格一變,薛稷承褚又變書風,遂成初唐四家之一。《信行禪師碑》約刻于武則天時,李真撰文。其書疏瘦勁煉、流美飛揚。董鸛說:薛稷於書得歐、虞、褚、陸遺墨至備,故於法可據。然其師承血脈,則于褚為近。至於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別為一家。薛稷書跡流傳極少,此碑可看出其書法的一般特點。 

  李邕的書法,則以王蔑之的行書筆法來寫魏碑。《麓山寺碑》(開元十八年,西元730年)為其生平傑作,尤為藝林所重。此碑行筆雄健而取其道潤,在結體上,中心緊密,筆勢外張,多呈歌側之勢,顯得逶迄您肆而有法度。李邕書法充分融匯了王、歐、虞、褚諸家特點,為盛唐書壇掀開了新的一頁,對於宋、元書家,特別是蘇、黃、趙影響很大。

  《道因法師碑》(唐龍朔三年,西元663年)為歐由詢之子歐陽通所作。通尤工於楷書,盡得父法,與其父有大、小歐之稱。此碑筆力比其父更為險峻,勁利異常。明王世貞云:《道因碑》如病維摩,高格貧士,雖不饒樂,而眉宇間有風霜氣。

  代表盛唐氣象的額真卿書法,從二王瀟灑您媚的書風中擺脫出來,自成雄渾一派。他的楷書端莊穩實,氣勢開張,行草蒼逸沉勁,碑刻剛健渾厚。傳世的《多寶塔感應碑》為顏氏早期作品(唐夫寶十一年,西元752年),較之晚年的《顏勤禮碑》、《顏家廟碑》,此碑更為清秀。結字平穩謹嚴,剛勁秀麗。碑石堅潤,攜刻精妙。學顏書的人,往往以此碑為初階。

  《般若台銘》,唐大曆七年,李陽冰在福建會城烏石山書摩崖刻石;篆書四行,每行24字,每字長約40釐米,寬25釐米。筆致屈曲回環,變化開閡,龍蛇盤踞,飽含蒼勁之力、雄渾之氣。 

  《大智禪師碑》(唐開元24年,西元736年)為典型的唐隸代表之作。唐代通行正書,八分(隸書).已屬古體,寫的人不多,而史浩(字惟則)是古體隸書有成就者之一。書小史》云:惟則工八分,頗近鐘書(指鐘繇書的《上尊號碑》),發筆方廣,字形峻美,亦為時重。觀此碑書法清峻秀健,老勁莊嚴,頗具骨力。無怪後世書家稱史氏為開元間八分書第一人

  與顏真卿並譽為顏筋柳骨的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曾於西明寺書《金剛經碑》,備兼鐘、王、歐、虞、褚、陸之體,成為他成名之作。今傳世的碑刻還有《玄秘塔碑》,是柳六十四歲時書(會昌元年,西元841年)。觀此碑可看出柳書學顏出歐,別構新意,自成柳體的匠意。明王世貞說:《玄秘塔碑》柳書中之最露骨者,道媚勁健,因自不乏。顏、柳相較,顏書更平和,而柳體更險勁,但都不失端莊沉著之態。所以,歷來學大楷的人,往往以此碑與歐書《九成宮碑》、顏書《多寶塔碑》為入門典範。

  唐裴休為晚唐著名書家,他的正楷取法歐、柳,當時寺刹多請其題額,然存世書跡僅《圭峰禪師碑》一品。此碑書于唐大中九年(西元855年),柳公權篆額。碑文筆勢嚴謹,清勁瀟灑,結構尤為精密。清葉昌熾《語石》說:《圭峰禪師碑》尚存,其書遒勁而無蘊藉……細參之,其運筆之操縱、結體之疏密,與誠懇聽合無間。

禪僧書藝

  釋智永,會稽人,南朝高僧,生卒年不詳。俗姓王,為王羲之七世孫。少出家,通《般若》、《法華》諸經;好禪寂,人稱永禪師。善書法。尤工草書。相傳智永居永欣寺閣,臨池學書三十年,寫《真草幹字文》八百餘本,凡浙東諸寺各送一本:當時就廣為流傳。

  智永在書法藝術史上有兩大重要貢獻:其一,發明永字八法,達成為隋唐諸家學書者宗匠。其二,臨集《千字文》,開後代書法家寫《千字文》之風氣。

  《真草子字文》,由一千餘個字編集成四言文章,便於初,學者誦讀、識字。這類文章古代即有,名入書寫而傳世的也很多,但以智永千文存世最早和最有影響。智永千文,備具楷法,尤其是草書,規範性很強而不失於刻板。蘇軾說: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雲:智永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雲:智師《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特別是《千字文》中的草書,更是書家學習的圭皋。 

  釋懷仁與《大唐三藏聖教序》。唐代書僧懷仁曾書《三藏聖教序》,碑文選自王書各帖,集王羲之真跡,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遂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折,纖微克肖,逸少真跡,鹹萃其中,充分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一種天然、平和、簡靜的境界。清葉昌熾《語石》雲:集字始於懷仁,唐以前未聞也。集右軍書者多矣。惟《聖教序》鉤心鬥角,天衣無縫,大雅以下,膛乎其弗及也。 

  自此碑以後。效法懷仁集諸名家書法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書僧大雅所。集《興福寺碑》、唐玄序所集《新譯金剛經》等佳作,但以懷仁的這品碑最為成功。

  釋懷素與狂草,懷素,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人,大曆十才子錢起之侄。早年家貧,無錢買紙,就種子芭蕉,以蕉葉寫字。又自製漆板,隨寫隨擦,日久盤板為之磨穿。史載懷素性疏放,不拘細行。嗜酒,一日九醉,人稱醉僧、有時酒酣興發,遇寺壁裡牆、衣裳器皿,無不書寫,嘗自言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故以狂草得名。

  懷素存世的墨蹟頗多,有《佛說四十二章經》、《自敘帖》、《論書帖》、《食魚帖》、《苦筍帖》、《東陵聖母帖》、《秋風辭》等。其中尤以《自敘帖》最能反映他的狂草逸態。全帖七百餘字,奔放流暢,一氣呵成。整幅作品如一部用線條交織而成的音域寬闊激越的交響曲,又像是一幅寫意畫卷,千姿百態,墨氣淋漓。他以那迅疾駭人的純速度,仿佛要從點畫的束縛、牽絆、沾染中掙破出去所顯示的力度和氣勢,直把中國線的藝術推向抒情性的最高峰。所謂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表現的正是他那無法無物無我的超逸沉醉狂態美貴在無羈束的自然美,這一切都具有一種浪漫色彩的書法的反書法的特徵。《食魚帖》在動靜、虛實的處理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放逸而不狂怪,更兼有孫過庭筆法。《苦筍帖》字雖不多,但技巧精熟。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流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

  歷代論懷素書者極多,唐呂總《續書評》:懷素草書,授筆掣電,隨手萬變。《宣和書譜》:懷素精於翰墨,當時名流,如李白、戴叔倫、竇冀、錢起之徒;皆舉詩美之。狀其勢以為若驚蛇走虺;驟雨狂風,人不以為過論。又謂懷素草書字字飛動,宛若有神。

  懷素狂草所表現的禪心藝境,是從經禪中得到證悟。所以能表現禪意,又能表現藝境。

  釋竹禪與九分禪字,竹禪;四川人。相傳東漢上谷人王次仲創八分書,魏晉時稱楷書為隸書,因別稱帶有明顯波碟的隸書為八分書,以示區別。竹禪在八分書的基礎上,歷時五十年,新創九分書。自言所加一分即禪味矣。現存四川新都寶光專的《華嚴經序》,為竹禪晚年所書。一幅面積達三十三平方米的巨幅九分撣書,全幅lo02字,字跡似鐵筆勾勒,自首至尾,剛勁沉著,風格淳厚。此幅巨作,體現篆、隸兼美的藝術風格,然又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不為法脫,而又不為法縛。竹禪以書法體現禪意,可謂意匠深蘊。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