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遊化到阿羅鞞伽羅國,住在阿迦羅瓦寺。
當地有一位富豪仕紳,名字叫「手」,大家都稱他手長者。這天,有五百位仕紳跟著手長者來禮見佛陀。大家向佛陀問訊頂禮後,順序坐定。
這時,佛陀對手長者說:
「手長者!跟隨你的人真多啊!你是怎麼攝服他們的?」
「世尊!我是依您所教導的四攝法做到的。世尊!如果這個人喜歡人家布施,我就以布施來攝服他,如果這個人喜歡聽好話,我就以美言來攝服他,如果這個人重於利益,我就和他分享利益來攝服他,如果這個人重於同事之樂,我就透過和他共事來攝服他。世尊!因此,雖然我家境富有,但是,因為大家跟我關係密切,所以沒有人希望我變窮。」
「太好了,手長者!這真的是攝服大眾的要領。任何過去、未來能夠攝服大眾的領導者,都是運用了這四攝法,現在的領導者也一樣。
」
經過這段開場白後,佛陀開始為大家說法,並且勸導、鼓勵大家修學向道。之後,手長者帶領大眾,再次地禮敬佛陀後離去。
手長者離開後不久,佛陀向比丘們讚歎手長者,說手長者有七種難得的長處,也就是成就了信、戒、慚、愧、多聞、捨、慧。
此後的某一天,有一位比丘到手長者家乞食,就將那天所聽到佛陀對他的讚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手長者。結果,手長者卻趕緊問這位比丘:
「尊者!佛陀這樣說時,有沒有其他在家人在場?」
「道友!那時並沒有在家人在場。」
「尊者!那就好。」
「道友!如果有在家人在場,又有什麼關係?」
「尊者!在場的在家人,如果不相信世尊對我的讚歎,那他心中一定會起反感而受苦。反之,如果相信世尊對我的讚歎,那他一定會對我恭敬順從。不論是哪一種情形,我都不樂意見到,所以我會這樣關切。尊者著!但願您今天能留下來,接受我的飲食供養吧!」
這位比丘接受了長者的飲食供養,之後,依例為長者說法,並且勸導、鼓勵長者修學向道,然後才回去。
回去後,比丘向佛陀報告他到手長者家乞食時,與手長者的對話經過。佛陀聽了以後說:
「太好了!比丘!那位善男子少欲,自己有優點卻不希望別人知道。就這一點,我要讚歎手長者有第八種難得的長處,那就是少欲。」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二三經》、《增支部第八集第二四經》、《中阿含第四0手長者經》。
二、阿羅鞞伽羅國,又作阿羅毘國,為位於波羅奈國之西,憍薩羅國之南,臨恆河之小國,國中有阿迦羅瓦寺。比丘戒律中有關挖地、砍樹的規定,即發生在阿迦羅瓦寺。(參考《佛光大辭典》〈阿羅毘國〉)
三、四攝,就是四個領導統御的方法。在《阿含經》中論及四攝的,約有六個經,南傳《四部》的情形也差不多,看來四攝法在早期聖典中的分量不多。就《阿含經》來說,其中也只有《中阿含第四0手長者經》與《增一阿含第四八品第三經》兩經,有比較明確的說到這是四種攝服大眾的方法,其餘《雜阿含第六六七經》、《雜阿含第六六九經》、《中阿含第一三五善生經》、《長阿含第九眾集經》等經,都只提到而已。後來的大乘佛教,似乎對四攝法的運用,比較重視,這或許與大乘菩薩,重於慈悲度眾的性格有關吧!
四、領導統御,原來為近代軍中帶兵管理學所講究,後來得到一般企業與組織的重視而普及。但不論在軍中,亦或在一般組織中的領導統御,一致的趨勢是,講求所謂的「服務領導」,也就是以提供服務來取代權威指使,這和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的四攝法,精神上竟是這麼的一致。
五、在手長者的八個優點中,信,應當是指對佛、法、僧的「淨信」。這應當是一種以理智思辨與實踐體證為基礎的堅定信念,或近於舍利弗的「深信」。而慚與愧,被分列為兩點,這與我們現代併用的習慣不同。早期的用法,「慚」應當有重於自己比不上聖賢的意思,而「愧」則是重於自己尚未能遠離惡行,這兩種不足的自覺,可以引發人類向善、向上,乃至於向解脫的力道,這是人類道德最重要的基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