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705~774),全稱不空金剛(是他受灌頂的號),是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生于公元705年(唐神龍元年),自幼喪父,隨其叔來住東海,14歲時在阇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遇見密宗大師金剛智,隨侍受學,并同來中國,720年(開元八年)到洛陽。20歲時在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此后廣學唐梵經論和密法,在金剛智譯場充當譯語,盡傳其學。金剛智逝世后,不空秉師遺命并攜朝廷國書,于天寶元年(742)率領弟子含光、慧、李元宗等僧俗37人,乘昆侖舶,經訶陵國(在今爪哇中部)到達獅子國。因是大唐來使,不空受到獅子國王尸羅迷伽的優禮接待,安置于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賢阿阇黎,入壇重受金剛頂瑜伽秘密總持、五部灌頂、曼荼羅法、三十七尊、護摩等法,前后三年;并廣事搜求密藏和各種經論,獲得陀羅尼教《金剛頂瑜伽經》等80 部,大小乘經論20部,共計120卷。不空返唐時,獅子國王尸羅迷伽請附表,并托獻方物,不空遂同使者彌陀攜帶獻物和梵夾等,于天寶五年(746)到達長安。他奉敕在淨影寺從事翻譯,并被延至宮中,設內道場,為玄宗等灌頂,又開壇廣為四眾授法。后因其祈雨止風有驗,賜號“智藏”。肅宗至德元年(756),不空奉敕從武威還都,住興善寺開壇灌頂。后來長安被安祿山攻陷,不空仍然秘密派人向肅宗奉表起居,“又頻論克復之策”。因此至德二年(757)肅宗還都以后,不空備受皇帝的禮遇。乾元元年(758),不空上表請搜訪梵文經夾加以修補,并翻譯傳授,得敕許將中京(長安)慈恩、荐福等寺,東京聖善、長壽等寺,以及各縣寺舍、村坊,凡有舊日玄奘、義淨、善無畏、流支、寶勝等三藏所帶來的梵夾,都集中起來,交給不空陸續翻譯奏聞。這是唐代對梵文佛典的一次大規模的集中(在興善寺)。可惜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法,大興善寺被毀,大批的梵夾也就損失了。
代宗時,對不空的禮遇彌厚。永泰元年(765),為嘉獎其譯經之功,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766年,不空使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閣寺,繼又造玉華寺,并奏請于金閣寺等五寺各置定額僧21 人,從此五台山遂成為密教的重心。大曆九年(774),不空示寂,世壽70,僧臘50。代宗為之輟朝三日,在《追贈不空和尚詔》中說:“……本乎尚德,敬順時典,可開府儀同三司,仍封肅國公,贈司空。謚曰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全唐文》卷四七)建中二年(781),德宗教准不空弟子慧朗在大興善寺為不空立碑。
在不空弟子中,被認為能盡傳五部之法的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惠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和覺超,時稱六、哲。其中惠朗年最長,繼席法位,教授后學。
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被尊為開創中國密宗的“開元三大士”,而不空的影響尤著。他在華“弘教數十年,備受朝野崇奉,或化河西,或居嶺表,或居關內,或處王宮,……親承聖旨,為灌頂師,妃主降階,六宮羅拜;三朝寵遇,恆建道場。……授以列卿,品加特進,冠絕今古,首出僧倫。”又據趙遷《不空三藏行狀》說,他居灌頂師位四十余年,受法門人以萬計。從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也有二千人,他們或參與譯事,或對其譯經傳法盡力護持,使密宗至他而臻于鼎盛。
不空自幼來華,能夠通曉中國的語文和文化,這對于他的翻譯佛經是一個優越的條件。據唐圓照《貞元釋教錄》記載,不空先后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等顯密經軌總計111部143 卷,其中絕大部分為密宗典籍,為密教的建立作出了貢獻。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他與羅什、真諦、玄奘并稱為“四大譯師”。
(原載《法音》198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