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文士篇〉6
宣化上人
10/04/2017 06:0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忠烈賢相──文彥博

西元一○○六~一九七年北宋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九日

名彥博,字寬夫,北宋山西介休人。儀容俊朗,和藹可親;行事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立朝公正,忠心耿耿。歷仁英神哲四朝,出將入相五十年,名震四夷,世稱賢相,封潞國公。晚年信佛,棲心安養。發願曰:「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成立淨土會,參加者,多為士大夫,盛況空前,古今無二。念佛法門,人人可修。但行不學,十修九到;若學不行,十無一到;行學兩全,十修十到;真實不虛,純圓獨妙。哲宗十歲,受業於程伊川,帝畏之。博年九十,對帝畢恭畢敬,殿試進士,終日立。帝曰:「太師可休息。」仍不就坐。年九十二卒,諡為忠烈。

贊曰

儀態修偉 行為謙恭 純忠純正 允武允文
功蓋天地 德被蒸民 古今無有 不亞聖人

又說偈曰

乘願再來化娑婆 豈畏艱苦與折磨
治國安邦平天下 修身齊家度邪魔
造福人群利萬物 棲心淨業念彌陀
九十高齡歸來去 蓮華朵朵蜜多羅

白話解

白天來了一個怪物,到這兒吵了很久、很大聲,說一定要見我。為什麼要見我呢?他說他不是一個平常人,可是沒有人知道,要我證明他是一個非常人、一個特別人,或者是菩薩、或者是佛,也就是聖人。他說我若幫他查出,就有無量的功德。我說:「那你找錯人了!我根本什麼功德都不要,有量、無量,我都不要。」他要給我八字,我說:「我也不識數,你給我八字,我也算不過來。」他沒法子,轉過頭就走了。

那麼今天講宋朝名臣文彥博老居士,他在生的時候做過丞相,也做過大將軍。他才真是一個非凡的人,所以我想起文彥博,就提一提昨天那個自己自命不凡的人。文彥博──「彥」字當「好」字講,聰明好學的意思;「博」就是博學多聞,學得很多。他的字叫「寬夫」,就是寬宏大量的一個人。所以他學問很廣博,為人又寬大,又聰明。(1

他是北宋山西介休人,相貌生得很圓滿,儀容俊朗;俊朗就是很有光輝的樣子。為什麼他有光輝呢?因為他這個人沒有陰謀,所以很俊朗。並且他對人和藹可親,不是很冷,也不是很熱,人人見到他都有一種親切感,不是儼然不可侵犯的樣子。他為人也是很公平正直,又光明磊落;光明就是沒有隱私,磊落就是很正直。他「忠心耿耿」,這並不是耿耿於懷的意思,而是說他又忠又直。你若說耿耿於懷,是覺得有一點悶悶不樂的樣子,有一點像做錯事了,耿耿在心。在這兒忠心耿耿就是很忠直的,所謂公平正直,光明磊落。

他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朝廷上他是很公正的,大公無私,和誰也不結黨,不循私;那麼他是不是盡看別人的黨私不對呢?也不是。他對人人都有緣,所以做宰相做了五十多年,出將入相,名震四夷,世人稱為賢相,受封為潞國公。

文彥博晚年信佛,選擇淨土法門,棲心安養,專門念佛,無論早晚和行住坐臥之間,不曾有稍微的懈怠。他曾經發願說:

  願我常精進 勤修一切善
  願我了心宗 廣度諸含識

他說願我常常精進,不懶惰,「勤修一切善」,就是對人有利益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利人的事情就是善,損人的事情就是惡;「一切善」就是「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也就是再小的善,他也不放過機會去做,即使是再小的惡,他也不做。「願我了心宗」:願我明白心的妙處;心宗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心理學,了解人、物以及一切含靈、一切眾生,各有各的性質,各有各的行為,各有各的思想。明白這個了,就能廣度諸含識。所以「了心宗」就是明白一切眾生的心理學。

因為他修念佛法門,所以成立一個淨土會,大眾一起念佛。那麼方才有人說這個淨土會就是居士會,這不是居士會,這淨土會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包括了;蓮社也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的,並不是單單在家人在那兒念佛,出家人就不可以參加的。淨土會、蓮社,和居士林是不同的;凡是蓮社,好像廬山遠公大師所提倡的蓮社,是僧俗都有,甚至於四眾弟子都有。並不是像現在成立一個居士會,就單單居士參加,沒有出家人。若把淨土會或蓮社講成居士林,那就不合乎法了。

那麼文彥博居在京城,和淨嚴法師集合十萬人,舉行淨土法會。當時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盛況空前,古今無二。他修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淨土法門人人可修,所謂:

但行不學,十修九到;
若學不行,十無一到;
行學兩全,十修十到;
不行不學,萬無一到。

「但行不學,十修九到」,你要是專門實行,不貪多,不會學學這個,又學學那個,而是去多行,則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能到。「若學不行,十無一到」,若只注重博學多聞,而不去實行,十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到。要是「行學兩全,十修十到」;要是「不行不學,萬無一到」,又不學習又不修行,就沒有人可以生到極樂世界。所以修行要注重躬行實踐,若不躬行實踐,懂得再多也沒有用。大家應該知道這一點,這是很要緊的。

哲宗皇帝十歲的時候,受業於程伊川。程伊川就是程子,在宋朝有點小名氣;他有點裝模作樣,像一個老學究的樣子,行路都要走四方步,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很講究禮法。因此哲宗雖然是皇帝,對老師也有一種敬畏之心。那文彥博呢?當時他年紀已經有九十歲,對皇帝仍然必恭必敬,絲毫不茍,不會馬馬虎虎,倚老賣老地說:「我要休息休息,我要坐一坐。」沒有這樣。

因為他忠心耿耿,所以對皇帝不敢有絲毫懈怠,甚至只要有皇帝在,他終日常常站著。這意思並不是說程伊川怎麼樣嚴,他就怎麼樣寬;而是說他尊敬國主──國家的君主,不像一般人上無天子,下無臣,那麼目中無人。所以他雖然年紀老,還是守臣子的禮序。殿考進士的時候,皇帝主考,他是副考官,在旁幫助皇帝。因為皇帝坐著的時候,他就不坐,哲宗就對他說:「太師,你年紀這麼大了,請你坐一坐,休息休息。」他仍然不就坐。

他著有《潞公集》,活到九十二歲,大約是無疾而終。死後皇帝賜諡號,這個謚號由文武百官共同商量,於是用「忠烈」兩個字,代表來他一生的功業。

以下八句,是用來形容他的德行──

贊曰

儀態修偉,行為謙恭:他的儀態很高大,很雄偉,那行為呢?很謙恭的,不是不近人情的樣子。就像一般人讚歎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文彥博有聖人的德行,所以行為謙恭。

純忠純正,允武允文:他的忠心是一點夾雜也沒有的,有正直無私這種很精純的忠心。他也頗有武略,「允」字即「信」的意思,也就是說,信他真有了武略,又信他真有了文才;所謂「文可安邦,武能定國」,允武允文。

功蓋天地,德被蒸民:他的功勞超過天地,因為他的所做所為沒有什麼不圓滿的地方。蒸是眾多的意思,「蒸民」即老百姓。他的德行能加諸到老百姓身上,灌輸到老百姓心裏。

古今無有,不亞聖人:你推察推察古往今來的丞相,能這樣允文允武、純忠純正的,是很少的。他真是有聖人的德行,不亞於聖人,和聖人差不多。

又說偈曰

乘願再來化娑婆:他不是偶然來的,他是要來救眾生的,所以他是乘著往昔的願力,本著菩薩心腸而來的。來到這兒做什麼呢?他要來教化娑婆世界的人,令娑婆眾生明白佛法,令這堪忍世界的眾生都得度。

豈畏艱苦與折磨:因為他是乘願再來的,所以不畏艱苦。難道他來的時候,不知道娑婆世界眾生難度嗎?他知道!你教眾生善法,眾生不容易接受;你若教他惡法,他不學而通,不學而能,所以是很難度的。這是艱苦的任務,也是很不容易做的工作,裏頭有種種的逆緣,所以種種的折磨,種種的逆境都會碰到的。但是他不怕,因為他來的時候,就已經有心理的準備,不怕這一些問題。因為這樣,所以他腳步站得穩,思想很純潔的。所以他就能──

治國安邦平天下:他用他的才幹治國安邦,把天下治理得很太平。

修身齊家度邪魔:他能修身,修身一定要先正心;他又能齊家,把家庭管理好。然後就把邪魔外道、牛鬼蛇神、魑魅魍魎,都度來信佛、念佛、修持佛法。

造福人群利萬物:他以他的德行造福人群,利益萬物。

棲心淨業念彌陀:他在晚年的時候,專心行持佛法。因為他覺得用別的法門來不及了,所以棲心淨業,成立淨土會,影響大家來念佛。當時參加這個盛會的人,多數是達官貴人,包括已退休、未退休的士大夫,盛況空前。以他的影響力,感化很多人,大家想:「老丞相都念佛了,我們更應該學習佛法。」所以大家都念阿彌陀佛,當時他的影響力就有這麼大。

九十高齡歸來去:他九十二歲高齡時,就要歸去極樂世界了。因為他是有來歷的,大概是從那個地方來的,所以現在又回到那個地方去。

蓮花朵朵蜜多羅:因為他影響很多人都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極樂世界裏的蓮花一定開的很多,大家都一起同登彼岸,皆共成佛道。

 


1文彥博自小聰明機智,由下列一則故事,可說和司馬光破缸救友一樣,相互媲美──他幼時和同伴玩球,球滾進洞裏取不出來,其他同伴都無計可施,唯有小文彥博灌水入洞,球便浮了出來。文彥博非但小時了了,長大從政後,更常以其聰明機智來利益百姓。以下就是他用機智,四兩撥千金地消弭一場亂象的例子──

當文彥博在陝西任職時,那時有個名叫毋提的人,上書朝廷,建議廢除鐵錢,改用銅錢來交易。雖然朝廷並沒有接納這個意見,但是廢除鐵錢的消息不脛而走,民心惶惶,百姓們擔心鐵錢作廢,紛紛競用鐵錢爭購物品。但是商店老闆不願收鐵錢,雙方為此爭執不下,整個長安城亂成一片,許多商家被迫關門。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官員主張用嚴厲的手段來消弭亂象。但是文彥博不同意這種做法,他說:「一味禁止,百姓會更加疑惑,更加騷動,當今最要緊的是要安定民心。」那怎麼辦呢?文彥博想出一計,他把家裏的百匹絲帛拿出來賣,並且吩咐只收鐵錢,不收銅錢。消息傳出後,民眾知道鐵錢還會繼續流通的,不會作廢,人心一安定,市場又恢復正常的運作了。

 

六一居士──歐陽修

西元一○○七年~一七二年北宋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七年六月六日

姓歐陽,名修,字永叔,北宋江西吉安人。幼年喪父,家貧如洗,母教有方,荻沙認字。博覽群經,進士甲科,文章冠天下,詩詞皆上乘。推崇韓愈,擁護孔孟,誹謗佛教,目為異端,為國大患。仁宗貶於滁州,官聲清廉,愛民如子。後訪廬山圓通禪師,蒙慈悲開示佛理,肅然心服。晚年信佛,自稱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古錄一千卷,琴一把,棋一局,酒一壺,與一老人。臨終時,尚讀《華嚴經》,至第八卷〈華藏世界品〉時,安詳而逝,年六十五。諡為文忠,撰《新唐史》及《五代史》,流傳於世。

贊曰

出身清貧 和藹謙恭 承母良教 文俊武忠
拜訪廬山 折服由衷 棄儒就佛 青青柏松

又說偈曰

青出於藍勝於藍 始謗終信絕妙玄
文章蓋世鬼神敬 才氣沖天人我宣
醉翁亭上吞日月 滕王閣裏品山川
歐陽永叔照千古 儒門佛教好英賢

 

白話解

歐陽修的書法寫得很好,學問也好,文章也好。這位先生和韓愈差不多,他學習韓愈,也和韓愈有同樣的遭遇。韓愈因為諫迎佛骨表被貶到潮州做刺史,歐陽修也因為譭謗佛教,被宋仁宗貶到滁州做刺史。大概因為受到這個刺激,所以他去廬山拜訪圓通禪師,蒙禪師慈悲開示,以後就篤信佛教了。

歐陽是複姓,他的名字叫修,字永叔,是北宋江西吉安縣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所以是個孤兒(幼而無父曰孤)。既是孤兒,家裏又很貧寒,可說是家貧如洗;幸虧他的母親有志氣,能守節,扶養他長大成人。這位母親是個賢妻良母,對他教導有方;他家裏窮得連筆墨紙硯都買不起,於是他的母親就用蘆葦在沙上教他認字──用蘆葦管子在沙上寫出一個字,告訴他這個字怎麼唸。天天這樣不厭其煩,很有耐心地教導他。因此他很孝順母親,仰承母意,勤力讀書。等到讀書有成就了,到京城趕考,中了進士甲科,和同年狀元做同學。

因為他有學問,又有一點才氣,所以有點貢高我慢。他讀書的時候推崇韓愈,學習韓愈的作風,也擁護孔孟,認為儒教的道理是最正確的;誹謗佛教,認為佛教是異端,他說:「攻乎異端,斯害也矣!」意思是說:盡學習異端的道理,這是很有害處的,而且是「為國大害」──對國家有大的禍害。當時宋仁宗也是信佛的,聽他這麼說,就把他貶到滁州。他在那兒做官,官聲清廉,愛民如子,不貪污,不受賄,對待老百姓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樣。

有一次,他到廬山訪問圓通禪師。圓通禪師很親切慈悲的開示他佛教的道理,令他肅然心服,所以他在晚年的時候就學佛了。學佛以後,自號「六一居士」,因為他藏書一萬卷,集古錄一千卷,琴一把,象棋一盤,酒一壺,再加上他自己這一個老人,合起來就有六個一。這「六一居士」是很有意思的:一壺酒喝不醉,一盤棋下不完,一把琴還沒有摔壞,一個老人還沒有死,一些書也還在家裏,沒有送到圖書館去。這些都是他所喜好,所放不下的,所以他自稱六一居士,其實應該一個也沒有的。

他的著作如〈醉翁亭記〉(1)、〈秋聲賦〉(2)等文章都是冠天下的,他所作的詩詞也非常好。他臨終的時候,還在讀《華嚴經》,讀完第八卷〈華藏世界品〉之後,把經典放好,就無疾而終,享年六十五歲。他死了之後,朝廷賜諡號「文忠」,所以後人稱他為「歐陽文忠」。他的著作有《新唐史》及《五代史》流通於世。

贊曰

出身清貧,和藹謙恭:他家裏很窮。雖然他先前謗佛,但是他對人很好,很和氣,沒有什麼驕傲。

承母良教,文俊武忠:他仰承母親良好的教誨,所寫的文章也非常好,在武略方面也很忠心為國。

拜訪廬山,折服由衷:他去拜訪廬山圓通禪師,被禪師所折服,而由衷地佩服他。

棄儒就佛,青青柏松:他放棄儒學,開始學習佛法。在儒教及佛教裏,他就像松柏一樣常青。

又說偈曰

青出於藍勝於藍:他是韓愈的門人,而比韓愈的名譽更高。(3

始謗終信絕妙玄:他一開始是謗佛的,最後也信佛了。這其中包含著一種前因後果,及宿世的根性在裏頭,是我們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他故意示現這麼一個人,先譭謗佛,然後又信佛。

文章蓋世鬼神敬:他的文章在當時是很有價值的。

才氣沖天人我宣:他可以說是才氣沖天,人人都互相為他宣傳。

醉翁亭上吞日月:他的文章〈醉翁亭記〉,也是大放光明,甚至把日月光都遮住了。

滕王閣裏品山川:他是江西人,一定常常到滕王閣那兒,品評山川人物,作為話題。(4

歐陽永叔照千古:他做官清廉,於儒學有所造詣,於佛教也有心得,所以千古之後,大家都很佩服他。

儒門佛教好英賢:他在儒教和佛教裏都是很好的榜樣。學佛的人應該學習他,學儒的人也應該知道有歐陽永叔。

 


1醉翁亭在滁州城外西南六、七里的地方。慶曆年間,歐陽修因言事獲罪,被貶知滁州。滁州介於江、淮之間,山明水麗,人性簡樸,歐陽修於公餘之暇,寄性山水,自號「醉翁」,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此為醉翁亭記,家喻戶曉,已成為山水遊記之經典作品。

2歐陽修一生以風節自持,卻屢遭誣陷,放謫流離。五十二歲那年秋天,聽到淒厲之秋聲,感觸良多,故作秋聲賦。一般人寫秋,多著重於悲秋;而歐陽修之秋聲賦,道出人之衰老乃自然現象;況世人汲汲於名利,向外馳求,戕害身心,更易於衰老,此與秋何干!奈何而悲秋怨秋?

3:唐初文章崇尚駢體,韓愈主張「文以載道」,以散文代替駢文,堪稱古文運動的先驅。宋朝歐陽修自小即推崇韓愈之古文,一旦顯達,乃致力於古文之倡導,排斥當時盛行之崑體、太學體,一向衰微之文風,始得為之丕變;歐陽修儼然成為宋一代文壇之盟主,唐宋八大家之散文系統,由此建立。

4:滕王,為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之嬰,滕王閣即其所建,在今江西省南昌縣。滕王閣當山映水,極其壯觀,名流雅士,冠蓋雲集,吟詩作賦,盛極一時。唐初才子王勃,亦曾到此一遊,著有滕王閣序,珍辭繡句,堪稱駢文之佳作。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