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文士篇〉3
宣化上人
03/04/2017 06:3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流連辭賦──蕭昭明

西元五○○~五三一年魏晉南北朝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七年八月廿一日

姓蕭,名統,字德施,梁武帝之太子。天性仁孝,行為正直,資質明敏,喜愛文學,得力於劉勰 (《文心雕龍》作者)。勰於佛教始謗終信,後出家為慧地法師。太子受其父熏染,篤信佛教,喜誦《金剛經》,將該經分為三十二分。一生精力,集中於古今文學,蒐集秦漢至齊梁之詩文,編成文選,後人稱為《昭明文選》。古今總彙,是書為弁冕,為後世作文準繩。惜年三十一卒,諡為昭明。蕭氏文學造詣頗深,對宮體文有所創作。

贊曰

生富貴家 創文學選 天賦慧根 法門丕顯
文流後世 德垂綿遠 未來諸佛 不增不減

又說偈曰

宿願克遂入王宮 名利未泯西復東
執著文學創詩選 流連辭賦崇雕龍
昭明解脫應無住 儒士高雅莫厭貧
現身說法君識否 改惡從善勿籠統

白話解

我們人在世界上起惑、造業、受報,在業海裏漂來漂去,找不著邊際。有的人執著到財上,有的人執著到色上,有的人執著到名上,有的人執著吃的,有的人執著睡的,若不睡覺說什麼也不行。財、色、名、食、睡──這五件大事,不是著於此,便是著於彼。很多老修行也都墮落到這五座無底的深坑裏,一掉進去就不容易出來,因為它沒有底,沒有邊際。

蕭昭明,「昭明」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諡號。諡號是人死後所追加的名號,在他生前沒有這個名字。什麼是他的名呢?「統」。「統」就是總而言之、統而言之。蕭統,是他父親梁武帝給起的名字。為什麼叫統?就是叫他統一。為什麼要統一?因為南北朝的時候有很多國家,很多人都想要做皇帝。而梁武帝在位時沒有能統一天下,就希望他這個兒子能統一天下,所以叫「統」。他的字叫「德施」;本來「德施」和「統」根本沒有關連的,這是因為他父親想:天下統一後,應該以德施於民,所以叫德施。從他這個名字,就知道他父親為自己兒子命名的苦心,希望他統一天下,然後發政施仁,能對老百姓好一點。我相信梁武帝對他這個太子的心意是這樣的。

蕭統天性仁孝,生來就很仁慈。仁就是不願意殺生,孝就是不忘本,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他行為正直,正就是不偏,直就是不曲;又可說正就是剛正,有骨氣,很正派。他資質明敏,「資」就是本錢,他的本錢很好,因為他宿世修福修慧,所以今生很聰明、很敏捷。

他喜歡文學,這是他的執著。他最欣賞的是《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劉勰做事沒有常性,起先著書立說來譭謗佛教,最後迷途知返,就出家了,成為慧地法師。那麼蕭統喜歡他的著作,所以也就學著劉勰來著作。蕭統蒐集了秦、漢到齊梁(1)這幾代的文學,包含詩詞歌賦都蒐集到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研究,並且作出一部專集,這就是後人所稱的《昭明文選》。這是他集腋成裘(意即用很多狐狸腋下的皮,做成一件皮襖,所以很值錢),選出文章裏最好的,他最欣賞的,作成一部專集。這算是他的著作,但不是他自己所寫的。

我的看法是:這是他吃飽沒事幹,給後人多留一點麻煩!你說他這個《文選》耽誤後人多少光陰?人把多少時間迷戀在《文選》上?這不是給後人找工作、添麻煩嗎?因為後人留戀他的《文選》,所以把時間都空過了,想修行也不能成佛了,因為修行修行,又想起《文選》,說:「唉!那篇文章有一句我忘了」,就去讀一讀,又去找一找;拜佛呢?心也不專一了,就去看文選。念念經,也打了妄想要去讀文選。我是這麼說,實際上是不是這樣?你們不一定要相信我的話,我的話是沒有邊際,沒有證據的。

一般人迷戀這部《文選》,說它是文章裏的弁冕,弁冕就是人所戴的帽子,就是很好的意思,所以後人拿它做為文章的標準。你說這可憐不可憐?那麼他又是用什麼做標準,後人就要拿它做標準?

因為蕭統對文學造就很深,所以後人以他的《文選》作為準繩。什麼叫準繩?準就是標準,繩就是繩墨,古來的匠人,用一個墨斗子,從裏面拉出一條線,往下一彈,就彈出一道線,或者白的,或者黑的,匠人就根據這條線來做工,所以叫準繩。

蕭昭明雖然受到父親梁武帝的熏染,篤信佛教,尤其歡喜誦《金剛經》,他依經中的義理,將全經分為三十二分。可是他還是執著文學,文學造詣頗深,對宮體文(2)有所創作。這都是因為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不懂得怎麼修行,做事沒有常性,有始無終;就像他最欣賞的劉勰一樣,也是沒有常性,對佛教始謗終信。所以蕭昭明雖然那麼聰明有才智,卻做一個短命鬼,三十一歲就死了。因為他很聰明,又有《文選》這部著作,所以皇帝封給他一個諡號,叫「昭明」。諡號是人死後用來稱讚他,歌功頌德的一個封號。「昭明」就是言其很聰明,可是光芒外露,彰明昭著,所以叫「昭明」。

贊曰

生富貴家,創文學選:因為他往昔修行的時候,修福修慧;可惜修得不究竟,就跑到皇帝的家裏去,走錯路了!到皇帝家裏,又沒事找事幹,做書裏的蟲子,把很多書都嗑壞了。他選出一些文學作品,重新訂正,編成專集,創出一部《文選》。

天賦慧根,法門丕顯:因為他往昔修福修慧,才有這種聰明,這麼有智慧。雖然他修得不究竟,可是這種慧根,也令佛教有顯著的進展。

文流後世,德垂綿遠:他所選的文章,到現在一般人還稱道。由他的德行,我們看得出他是修福修慧的。

未來諸佛,不增不減:這個未來諸佛不是說所有的眾人,而是說蕭昭明,他也是未來的諸佛之一。他做蕭統的時候還沒有成佛,可是未來也一定成佛,也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又說偈曰

宿願克遂入王宮:他往昔修行的時候,一天到晚貪慕虛榮,說:「啊!你看做皇帝多好啊!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多自在啊!」所以就鑽到皇宮裏頭去了。由他生在王宮裏看來,就證明他不是想要來成佛,而是想要來舞文弄墨,尋章摘句,蒐羅古往今來的文章。

名利未泯西復東:「泯」就是忘。他還是沒有忘了名利,所以西復東。「西復東」意思不是指西方,也不是指東方,而是說在世界上亂跑,在六道輪迴裏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南、忽然而北,忽然而東、忽然而西,在業海裏飄流無定。所以各位要在這個地方認清楚了!

執著文學創詩選:他執著文學,執著才華,所以也要有所創作。

流連辭賦崇雕龍:「從流下而忘返,謂之流;從流上而忘返,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流連荒亡,這是做太子的人所免不了的毛病。因為他崇拜《文心雕龍》這本書,所以也要弄出一部《文選》來。

昭明解脫應無住:昭明太子要是真解脫了,就不會弄出《文選》來。他弄出《文選》,表示他還有所執著呢!就是弄《文選》,旁人弄還可以,他自己不應該弄;因為他沒有解脫,所以還有所住。

儒士高雅莫厭貧:儒士就是人高品雅、品德清高的人。他是個儒士,不應該貪慕虛榮而跑到皇宮裏去。真正明白的人,心裏沒有富貴貧賤的思想,所以說「莫厭貧」。

現身說法君識否:昭明太子也是在現身說法,令人有所警惕,告訴世人要破一切執著。你認識不認識?知道不知道?

改惡從善勿籠統:由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應該要擇善而從,不善而改──對的,我們就去做;不對的,就把它改了。不要以盲引盲,以訛傳訛,跟著昭明太子跑。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明白因果循環,要會念每個人的這一部經是怎麼來的。人生這部經是活經,每個人都有分。就像昭明太子喜歡讀《金剛經》,把《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分;同樣地,我們也可以把每個人的這一部經,分成多少分來研究。要研究所有人的這一部活經,不要研究死經!

 


1秦就是秦始皇的朝代,漢就是劉邦所建立的漢朝,齊梁就是五代,五代就是所謂「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2宮體文乃梁朝太子家令徐摛創始之文體名,好為新變,不拘舊體。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

西元七一年~七六一年唐朝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七年五月九日

名維,字摩詰,因喜誦《維摩詰經》故。唐代山西河東人。生於佛教家,其母篤信佛,持戒坐禪。母卒後,捨莊為寺。居士自幼耳濡目染,虔誠奉佛。九歲能文,善繪墨山水,分外傳神,近視亂墨一片,遠觀奇峰異谷活現紙上。後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年喪妻,不續弦。晚年長齋,念佛坐禪。自奉儉樸,常齋供僧。受神會大師之囑,撰〈六祖碑銘〉,可知對佛法研究如何之深。惜對國未盡忠,待友未盡義。安史之亂,未離京隨駕;摯友孟浩然來投,未能及時引見唐明皇。臨終時,索筆寫告別親友書,投筆而逝。年六十一,著《輞川集》行世。

贊曰

夙植德本 現宰官身 吟詩作畫 稚齡能文
承母遺訓 捨宅寺門 投筆而逝 古今奇人

又說偈曰

唐代震旦王維摩 佛教家庭修多羅
智慧超人為右相 行解並重駕法舵
能詩善畫悠然樂 文章道德俱灑脫
預知時至別親友 談笑往生覲見佛

白話解

人生在世,好像著棋一樣,有時著贏了,有時不會著,就把棋步輸了。著贏了,表示眾善奉行;著輸了,就是諸惡已作。

王維居士,因為他喜歡《維摩詰經》,所以字「摩詰」。他是唐代山西河東輞川人。他生在一個很好的家庭──信佛的家庭,所以自小學佛。為什麼他能生在佛教家庭呢?因為他和佛有緣,過去世所種的善根不錯。他的母親篤信佛教,長年持戒坐禪,所以他從小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都是佛教的環境,就成為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甚至母親死後,他上表皇帝,捐出自己的屋宅,作為佛寺。

可惜他有妒嫉心,嫉賢妒能,因此有的時候做事就做得不當然,沒能禮賢下士、選賢與能;因為這樣,所以他才遇到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他也沒有氣節,茍且偷安,委曲求全,這是他沒有智慧的地方。

他很小的時候,就會寫文章,當然這是由於父母的栽培,以及各方面的助緣,才能這樣。他又善於水墨畫,尤其是潑墨山水,畫得分外傳神。他的畫裏好像有一首詩,每逢作詩也好像有一幅畫,所以他的詩畫分不開;有心的人詳細觀察,就能得到其中傳神的妙理。他的畫在近處看,只見黑黑一片墨;要是遠觀,就看到奇峰特出,異谷宛然,好像真的一樣,活靈活現,所以一般人對他的畫評論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這種的境界裏邊,他大約也有一點自滿、驕傲。

雖然他的詩畫這麼好,但是他身為國家右相(右相就是宰相),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沒有把國家治理得太平無事,因此就發生安祿山和史思明造反之事,擾亂國家治安,足見他是名有餘而智不足──身為國家宰相,這是很大的名譽;可是沒能防患於未然,令安史之亂消滅於無形,這是智慧不夠。

因為他沒有智慧,就大約有一種拖泥帶水,猶疑不決,優柔寡斷的個性,所以唐明皇從京城逃難到西蜀的時候,他也不知去好,還是不去好,於是就沒有跟著走。沒有跟著走的原因,或者他以為安史會成功,他還能保留現有的地位;或者他想走也來不及了,所以沒有走得脫(1)。

那麼他對國家沒能盡上忠心,這一步棋是下錯了。又對友人沒有盡義,不能薦賢──把朋友推薦出來治理國家。他的莫逆之交、摯誠之友孟浩然來投他,當時他大概有點妒嫉的心理,或者有不得已的情形,所以沒有藉此良好的機會引薦於唐明皇,這就是他對朋友沒有盡義的地方(2)。

因為這樣,所以他在晚年的時候長齋念佛,閉門思過。雖然在中年時妻子就已過世了,但一直不曾續弦,自己過著很儉樸的生活,也常常去供養三寶。大概他也知道自己做錯了很多事,所以要在佛前求懺悔。當他六十一歲臨終的時候,向家人要筆墨,寫了一封信告別親戚朋友。寫完之後,把筆一放就往生了。可見他臨終時功夫不錯,有一點修行,能預知時至。

因為他有學問,所以神會大師託他作六祖碑銘,將六祖的生平事跡誄碑刻銘流傳於世,由此可知他對佛法研究很深。他的著作有《輞川集》流行於世。

不管他生前所做的對不對,因為他沒有大的過錯,所以也讚歎他幾句。

贊曰

宿植德本,現宰官身:王維在前生修行過,種過善根,所以今生能做到丞相;可是雖然做到丞相,他卻不會做,於是就吟詩作畫,這是現宰官身。

吟詩作畫,稚齡能文:他很小的時候就能作文章,史家稱他「九歲知屬辭」,屬辭即是作文章。文章好不好是一回事,但是他能改過,這是重要的。

承母遺訓,捨宅寺門:他的母親教子有方,令他信佛。所以他繼承母親的遺訓,在母親去世之後,把屋宅捨出來作寺院。

投筆而逝,古今奇人:他能把筆一放就圓寂了,這也是古今少有的奇人。

又說偈曰

唐代震旦王維摩:他生在唐代的時候。「震旦」就是中國,印度稱中國為震旦。這個居士不知慚愧,自稱王摩詰,自比維摩詰居士。至於他是不是維摩詰?夠不夠資格?這不能定論。

佛教家庭修多羅:他生在很好的佛教家庭,所以自小研究佛教,成為虔誠的佛教信徒。

智慧超人為右相:他自小學佛,所以養成一種超人的智慧,後來做國家的右丞相。

行解並重駕法舵:他明白佛法,又能實行;能實行,又明白佛法──解行並重。「駕法舵」,他可以說是現宰官身,來為眾生說法的。

能詩善畫悠然樂:他又能作詩,又能畫畫,悠然自得,很快樂的。

文章道德俱灑脫:他的文章和道德都非常可取,也非常可觀,有一點出塵的味道。

預知時至別親友:他預先知道自己死的時候已經到了,所以就寫一封遍告親友的書信;寫完後,就談笑往生。

談笑往生覲見佛:他把筆往下一放,很高興似的就往生了,去見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雖然他做錯一些事,但是他臨終的境界還算不錯,還算迷途知返歸去來。


1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攻陷長安,王維為賊兵所獲,被拘禁於古寺中,曾作有凝碧詩一章寄其感慨,詩云:「萬戶傷心野生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後來安史之亂平,王維以此詩減罪。王維經此遽變,更篤信奉佛,長齋禪誦。

2孟浩然,唐湖北襄陽人,與王維並稱「王孟」,乃山水、田園詩人。天寶年間,王維官拜郎中,一日私邀浩然入其官府內宅,俄而報玄宗臨幸,浩然錯愕伏匿床下;維不敢隱,據實以報;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浩然遂出。帝命吟近作,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道:「卿不求仕,而朕何嘗棄卿,奈何誣我!」因命放還南山,王維未及時加以勸諫。浩然仕途不順,抑鬱終生。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