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最新文章
佛法難聞
»
菩薩行
»
內觀的開發
»
人人都有佛性
»
禪鑰3
»
星雲禪話2 -- 沒時間老1
»
因果報應錄5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九課
»
禪鑰2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2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佛學研究
勝集密教王 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1
16/12/2017 05:53 (GMT+7)
三地唯一寶炬,天人最勝導師,一切善說根源,佛薄伽梵,盡其所有隨順機宜一切善說,其最勝、最妙、最尊者,厥為勝集密經三界至寶。諸具善根補特伽羅,依止彼教趣大菩提之道次第,即是此中所說之法。
認識戒律6
10/12/2017 17:14 (GMT+7)
在中國佛教史上,雖先後有五部廣律傳入中國,但千百年來,唯《四分律》一枝獨秀,廣泛盛行。
認識戒律5
08/12/2017 07:20 (GMT+7)
弘一律師為近代南山律中興之祖,一生持律嚴謹,對弘揚律學貢獻巨大。筆者曾發心學習戒律,讀過一些弘一律師的著作,從中獲益匪淺。為使教界同仁和信眾瞭解他對律典探究及行持方面的事蹟,特撰寫此文,以申景仰之情。
認識戒律4
29/11/2017 07:38 (GMT+7)
社會教育一般是依年齡或文化程度,分小學、中學、大學或初級、中級、高級。佛教教育則以契理契機為原則,重視對機設教,同時也依據戒律建立教育次第。
認識戒律3
27/11/2017 07:56 (GMT+7)
佛教僧團是由個體的出家人組成,有健康的個體,才能組成清淨的僧團。因此,道風建設首先應該從僧伽的個人修學抓起。 僧眾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發心出家的居士是否具備相應素質,二是出家後能否得到相應教育,這就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認識戒律2
23/11/2017 08:43 (GMT+7)
戒律是否過時?在今天這個時代,如何認識戒律的價值?如何繼承戒律,發揮戒律在現實僧團中的作用?對於這些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佛陀制戒的緣起及意義中領會。惟有認識佛陀最初制戒的精神,才能更好地認識戒律的價值,發揮戒律在當代僧團中的作用。
認識戒律1
21/11/2017 17:42 (GMT+7)
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做一切,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使持戒成為一種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為。事實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學戒、持戒。在此,我想從佛法修學體系的五大要素,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
優婆塞戒經講錄3
21/11/2017 17:36 (GMT+7)
善男子!若言五陰無常,此不至彼而得受報,是義不然!何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異作異受,無作無受。
優婆塞戒經講錄2
18/11/2017 06:44 (GMT+7)
佛了了知何者為假名菩薩,何者為實義菩薩。然菩薩以何法能自知為假為實,為行菩薩道者所要知之事,故有斯問。
優婆塞戒經講錄1
15/11/2017 06:07 (GMT+7)
此經、即優婆塞戒經,為眾經中之一部,流行之佛典,大概可分為:經、律、論之三藏;復有古德種種著作為雜藏,併之可稱為四藏。此經屬經藏中之一經。經者、梵語修多羅,乃結集佛所說法以傳世者。而此經在佛經中居如何之位置,茲略加以分別。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2
13/11/2017 17:42 (GMT+7)
古人裴休宰相,曾經著作《圓覺經疏》之序文,其大略曰:「凡是有血氣之類者必定有知,凡是有知者必定同一體性。即是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獨存者也。」以此道理來觀之,則知道蜎飛蠕動的至微細之動物,以及彼有巨大身體的獅子大象和巴蛇之類,與十方諸佛之圓覺妙心,其虛寂圓徹靈性感通,皆是同一個真實清淨之體,怎麼可以分別其優劣高下呢?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1
07/11/2017 05:48 (GMT+7)
念佛三昧,所以名之為眾寶之王者,就猶如摩尼珠,普遍雨落一切諸三昧之眾寶。如同轉輪聖王,普遍統攝一切諸三昧王,這是因為其實在是至圓至頓之法門也。始自世尊最初說法的華嚴會上,終至最後的法華妙經,釋迦世尊的一代時教,無不稱讚宣揚此寶王三昧。
釋量論略解 (卷第九)
28/10/2017 07:21 (GMT+7)
集量論云:「現量義、比量,信、稱於自依。」(現量相違等五種相違。自教自語合為一類,名信解相違,如上已說。)現量違害容易瞭解,陳那論師雖未廣說,然此亦有所當說者。問:何者當說?曰:說義言有所為義,以聲於耳識無總別二相而顯現,為令瞭解彼義故。
釋量論略解 (卷第八)
23/10/2017 08:13 (GMT+7)
為開示他故,有說非自見,他見亦能立。為斷彼執故, 而說自見言。
釋量論略解 (卷第七)
17/10/2017 17:10 (GMT+7)
問:若於外所量,自證為果者,則應能取相為量。曰:以於現義為所量,了知識自體為果時,能取相非是量,以爾時即此現義之行相,是能量故。
釋量論略解 (卷第六)
16/10/2017 07:26 (GMT+7)
雖異由事法,如是識因義,彼識於彼等,即如是了知。 異了知無異,其知亦如是。故離無彼果,隨行。無一事。 於諸事有故,事聞有彼邊。
釋量論略解 (卷第五)
10/10/2017 07:21 (GMT+7)
問:若新生不欺誑量之相,其量差別有幾耶?曰:現、比二量決定,以有自、共二種所量決定故。以自相為所現境之量,必是現量。以共相為所現境之量,必是比量故。
釋量論略解 (卷第四)
04/10/2017 06:57 (GMT+7)
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薩,應精勤修習息滅眾苦之諸方便行,以是欲摧滅他苦之異生故。此因決定,以方便所生之苦、滅二諦及彼因之集、道二諦,是不現見事故。若自對彼不現見者,則難為他宣說故。
釋量論略解 (卷第三)
01/10/2017 06:52 (GMT+7)
問:若不欺智是量相者,則不遍比量,以比量不以自相為所取境故。曰:如通達具煙山上有火之比量,是不欺誑,以是通達安住能燒煮作用之覺故。
釋量論略解 (卷第二)
27/09/2017 07:31 (GMT+7)
若無捨離遮,餘事物隨行,一果非除果,極其各異故。 若由一體性,多能作一果。
熱門:
關於念佛與禪以及念佛禪
(01/07/12)
從現代性看「人間佛教」 ──以問題為中心的論綱
(28/02/10)
佛教與心理學
(21/02/10)
評William R. LaFleur, Liquid Life: Abortion and Buddhism in Japan
(08/02/10)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08/02/10)
佛教的性教育觀初探
(08/02/10)
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
(08/02/10)
已發布文章:
量論略解 (卷第一)
(25/09/17)
在家律學
(22/09/17)
文殊師利所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
(20/09/17)
天台傳法心印記註釋要
(18/09/17)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釋會紀聞3
(15/09/17)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釋會紀聞2
(13/09/17)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釋會紀聞1
(11/09/17)
仁王護國經講義3
(08/09/17)
仁王護國經講義2
(06/09/17)
仁王護國經講義1
(04/09/17)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