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佛學研究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囑累品第十三)
24/04/2018 06:12 (GMT+7)
此經囑累的意義,如云『今以此法付囑汝等!……汝等大眾,住大忍力流通此經」。釋迦如來將此法──心地觀法付囑於文殊菩薩等,而且再三地叮囑,此法不僅利益於當時海會大眾,還要輾轉流通於未來,使未來眾生法樂均沾,利益到無窮無盡。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成佛品第十二)
14/04/2018 05:50 (GMT+7)
「成佛」者,佛即如來、應供、正遍知,乃世尊等十種德號中之一。成,即在因位中修菩薩行,具足福德智慧菩提資糧,莊嚴無量功行,于三阿僧企耶滿足之時,便成就佛果菩提,是曰成佛。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發菩提心品第十一)
01/04/2018 05:23 (GMT+7)
云何名為發菩提心?菩提者,依義理而說,即是佛果所成之果覺。通言果覺,有三乘之不同,所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果菩提。前二菩提者,非為度諸眾生而求之大菩提果,所以非此品所發之菩提心;此品之菩提心義,乃求佛果菩提者是。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觀心品第十)
27/03/2018 05:12 (GMT+7)
今此觀心品,則正明本經心地觀微妙法門之真實宗旨,即此經之所以得心地觀之名也。心地觀之「心」,此品有詳細之說明,今且依世俗聖教而略明之。
各國的藥師信仰
19/03/2018 07:32 (GMT+7)
藥師信仰不只在漢地流布,在日、韓、藏等地更為盛行,除了《藥師經》所提的消災延壽等等效用,最主要都與當地皇室護持、醫藥發展息息相關,讓藥師信仰深入民間,人人祈求藥師佛的加持,獲得現世利益。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功德莊嚴品第九)
19/03/2018 07:21 (GMT+7)
此品之所以得名「功德莊嚴品」者,本經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這即明修習何種功德,作為菩薩莊嚴乃至成熟佛果莊嚴。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波羅密多品第八)
15/03/2018 05:38 (GMT+7)
此品屬三乘共法中之第二大科。前品為大乘共行二乘法,今此波羅密多品和功德莊嚴品,即是二乘迴趣大乘法,明二乘向大所應受之法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身品第七)
27/02/2018 06:08 (GMT+7)
從經文看此品的結晶所在,如彌勒問云『自於是身應作何觀』?所以,此品可以題作觀身品。誰也知道,最切近的是身,無論他是美的或醜的,但愛惜他,的確超越一切之上。所以,此品中有三十七觀,最後觀身猶如車乘。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離世間品第六)
26/02/2018 08:01 (GMT+7)
離世間者,世間之意義有淺深不同:淺者即人世之間,離此人世之間而獨居山林曠野之處,名為離世間也。因在人世間中,常為塵俗之所勞累,種種煩悶之所纏繞,故離此煩累沈悶之所而到山林清靜處,享受安閒恬適之生活,即為離世間也──此凡夫之離世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阿蘭若品第五)
13/02/2018 06:10 (GMT+7)
阿蘭若品第五 這是屬於離欲定之趨上界法。上界者,可以包括色、無色界乃至無漏界之佛界,許多不同的界地的區別。前面講過的厭捨品和無垢性品,是出家戒之超欲界法,而上界則有離欲的禪定。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
10/02/2018 06:56 (GMT+7)
無垢性有四種:一、衣服,二、飲食,三、臥具,四、湯藥。此四種是一般人所需要以資養生命的,若於此不起貪求之心,名四無垢性。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捨品第三)
30/01/2018 05:44 (GMT+7)
「厭捨」即是出家之法,即厭捨人間俗家,而趨向於佛法之出家法。進一步言,即是捨五欲之法,亦即是厭捨欲界法。如以最廣義之厭捨而論,即是厭三界之法而依於出世間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報恩品第二)
24/01/2018 07:13 (GMT+7)
本經全部分成品類共有十三:第一序品,即「教起因緣分」;第十三囑累品,即「依教奉行分」;餘從報恩品以訖成佛品,共有十一,即聖教正說分。今明此「聖教正說分」,有「稱性頓宣」與「應機漸說」之二。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序品第一)
22/01/2018 08:43 (GMT+7)
以下非人眾中,即是三惡道眾。其他一切經論皆不別出,本經立之,即顯本經被機之普遍也。毗舍闍鬼,即是啖精氣鬼。捨離毒心下,即讚鬼德。因眾毒心極其猛利,逼一切眾生受苦,使一切眾生不安,乃為鬼之特長;而今此等鬼眾、捨離毒心,歸佛法儈,護持三寶,所以發希有想來詣佛所,一心渴仰聽佛說法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懸論)
12/01/2018 08:25 (GMT+7)
大乘法中有此一部,名題本生心地觀經,就這經題一看,便知道經中的殊勝意義。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3
10/01/2018 16:25 (GMT+7)
今略明善根發相,有二種不同:一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此是外事。若非正修,與魔境相濫,今不分別。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2
08/01/2018 07:51 (GMT+7)
疑有三種不同:一者疑自,謂行人端坐修觀時,心中便作如是念,我今善根微薄,罪障深重,必非道器,何敢仰攀上乘,修斯道法耶?自心若作如是疑想,則禪定之法,終不得開發。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1
03/01/2018 18:43 (GMT+7)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八個字,為本部書之總題。此書全明止觀下手工夫,為天台宗初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此總題八字,於七種立題之中,屬單法立題。修習止觀是法,坐禪法要亦是法,是為單法立題。止觀法門,為十方諸佛,歷代諸祖,修習坐禪之法要,可謂包括一切。
勝集密教王 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3
22/12/2017 06:42 (GMT+7)
五次第論,說心遠離,要依業印引生。五次第略論,與色頂巴之教授中,雖未明說。然有大印,依止業印,引生妙樂之教授。彼中明說。瑪派餘師有許:不合持風,僅緣三層字,如次修習金剛念誦,即能淨除三類分別,引生三智。
勝集密教王 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2
19/12/2017 06:40 (GMT+7)
別攝支,如後續云:「十種根亦於,一切自轉處,由別攝諸欲,故說名別攝。」其中諸欲,總有二種,謂以此欲,及欲此事。此說後者。以是所貪欲故,名之為欲。即色等五境。由其諸根別別數數攝取,故名別攝。
熱門:
關於念佛與禪以及念佛禪
(01/07/12)
從現代性看「人間佛教」 ──以問題為中心的論綱
(28/02/10)
佛教與心理學
(21/02/10)
評William R. LaFleur, Liquid Life: Abortion and Buddhism in Japan
(08/02/10)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08/02/10)
佛教的性教育觀初探
(08/02/10)
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
(08/02/10)
已發布文章:
勝集密教王 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1
(16/12/17)
認識戒律6
(10/12/17)
認識戒律5
(08/12/17)
認識戒律4
(29/11/17)
認識戒律3
(27/11/17)
認識戒律2
(23/11/17)
認識戒律1
(21/11/17)
優婆塞戒經講錄3
(21/11/17)
優婆塞戒經講錄2
(18/11/17)
優婆塞戒經講錄1
(15/11/17)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
<<
<
5/2025
>
>>
CN
T2
T3
T4
T5
T6
T7
1
4/4
2
5
3
6
4
7
5
8
6
9
7
10
8
11
9
12
10
13
11
14
12
15
13
16
14
17
15
18
16
19
17
20
18
21
19
22
20
23
21
24
22
25
23
26
24
27
25
28
26
29
27
1/5
28
2
29
3
30
4
3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