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佛法與義理—義理篇(人間佛教系列7)
星雲法師
01/12/2018 07:1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的問題;而自己的問題之中,最重大的就是命運的問題。對於命運的看法,因人而有種種的差異。有的人在生活當中,遭受到折磨辛勞,往往怨恨命苦;有的人對於自己的遭遇,只知認命,認為人生的一切福禍窮通,都是由命運去安排;有的人對於生活的貧苦困頓,則能安貧守節;有的人對於自己的際遇,則抱持樂天知命的態度,因此能不憂不懼。我們以為不論命運乖舛,或者風雲際會、不可一世,都不一定要聽天由命,而應該培養洗心革面的器識,創造自己的人生。談到佛教對命運的看法,下面我將分成四點來向各位說明:

 

一、人為什麼有命運?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於各種的因素而改變命運。有的人由於一個人而改變命運;有的人為了一塊錢而生命改觀,有的人由於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為了一句話、一個念頭,使人生有天壤之別的變化。轉變我們人生的這些因素,本身雖然至為細微,但是影響力卻非常巨大,好比將一枚小砂石投擲江海中,砂石雖小,卻能震動整個江面,泛起陣陣璉漪。一個人或一個念頭,會產生種種千差萬別的命運。

 

1、為一個人而改變了一生

 

明朝的吳三桂,由於美麗的姬妾陳圓圓被闖賊李自成所擄,沖冠一怒為紅顏,憤然引清兵入關,雖然擊潰了闖賊,奪回佳人,但是他個人在歷史上,卻背負了危害國家民族的罪名,不但影響了他自己的命運,也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使中國人再次被漢民族以外的異族所統治。英國的愛德華伯爵,為了和自己心愛的女子辛璞蓀夫人長相斯守,寧願放棄王位,所謂「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一位女子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譬如文學家魯迅的孫子周令飛先生,為了和臺灣的張純華小姐結合,離開了大陸,翩然來到臺灣,有情人終成眷屬,並且開拓了他今後光明的前途,重寫了未來幸福的人生。

 

為自己心愛的人而改變命運的例子不勝枚舉,有的父母為了子女,耗盡了一生的歲月青春,獻出了寶貴的幸福。譬如歷史上有名的三娘教子裏的王春娥,矢志不改嫁,撫養幼兒,後來由於兒子高中狀元,而享受極大的尊榮。有的子女為了順從父母的意思,遷就父母的想法,在「父母在不遠遊」的禮教之下,放棄了自己的淩雲大志,為了承歡膝下,默默地渡過一生,毀滅了錦繡前程。有的忠臣義士,為了報答君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改變了自己的一生。譬如戰國時代的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吞炭漆身,刺殺趙襄子,最後伏劍自殺,連性命都奉獻了。有些女子,為了自己所鍾情的物件,獻出了一切而遇人不淑,改變命運的例子,古今中外罄竹難書,譬如霍小玉對於李益情有獨鍾,本以為可以白首偕老,卻遭遇到被遺棄的命運。在座的大家,我們不是往往為了某一個人而影響了自己的一生嗎?這一個人也許是關愛我們的人,也可能是妒恨我們的人,而我們的命運因此有種種的變化,因此為了一個人會改變我們的命運。

 

2、為一塊錢而改變了一生

 

為了一塊錢,也會改變我們的命運。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先生,年輕時離家創業,父親給了他一塊錢,他以這一塊錢為資本,發憤圖強,終於開創了福特汽車公司,聞名於國際,寫下他自己的歷史。

 

抗戰期間,有一位年輕戰士趕赴沙場的途中,救了一位想要跳河自盡的婦人,婦人被救上岸之後,不但沒有感謝青年,並且責怪青年害她生不如死,在青年一再的詢問之下,婦人才傷心欲絕地道出自盡的原因:原來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鋃鐺入獄,家中留下年邁多病的高堂,以及三個嗷嗷待哺的稚子需要侍奉撫養,奈何家徒四壁,貧無立錐,只好將僅有的衣物典當得一塊銀元,以治療母親的陳年病疾,那知屋漏偏逢連夜雨,奸詐的商人卻以假的銀元欺騙她,在這種斷絕生路之下,只好一死以求了斷。

 

青年聽了之後,油然升起側隱之心,就對婦人說:

 

『您的遭遇太值得同情了,我這裏有一塊銀元,請您拿回去安頓家人,為了免得再危害他人,請您把假的銀元給我吧!』

 

青年拿了假銀元,不經意地隨手往身上口袋一放,就出征去了。在一次激烈的戰爭中,槍林彈雨之下,一顆子彈朝青年的胸膛射來,正巧打在放著假銀元的部位,假銀元凹陷了下去,卻救了青年的一命,青年於是拍手讚歎說:

 

『太值得了!這一塊錢真是千金難換啊!』

 

青年由於一念之善,以一塊銀元救了婦人一家人,也為自己掙回後半的人生。

 

有時一塊錢的力量真大,為了掙得這一塊錢,甚至不惜鋌而走險,闖下大禍,所謂「一錢逼死英雄漢」。現在有些青少年不知道金錢的來源不易,看到別人事業騰達,心生羡慕,卻不知道要取之正道,以辛勤、努力去賺取,於是搶殺竊盜的事件,層出不窮,不僅危害了社會國家的安寧,自己也因此身繫囹圄,甚至犧牲了生命。譬如前不久大統百貨公司爆炸案的兇手謝高華,就是一個例子。古來有不少的賢臣俠士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為金錢所誘惑:譬如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黔婁雖裘不蔽體,亦不為仕宦所動。

 

一塊錢能夠改變我們的一生,由於各人對於一塊錢的認識、把握、處理的不同,人生的境遇也就千差萬別了。

 

3、為一件事而改變了一生

 

除了一個人、一塊錢,足以扭轉乾坤改變命運之外,一件事也會改變人類的命運。愛迪生發明瞭電燈,不僅使他個人成為全球各國尊敬的發明家,並且世界人類也因此而得到光明,免除黑暗的恐懼與不便。諾貝爾發明瞭火藥,為一些野心人士惡意使用,為人類帶來多少的浩劫災害?但是諾貝爾獎金又對世界文明的進步、文化的推展,提供了多少的助益?類似的一件事也往往具有無比的力量,影響我們的禍福榮辱。

 

日本的前首相田中角榮,由於洛克斐勒貪汙案,雖然曾經一度叱詫風雲,執日本政壇之牛耳於一身,終難免訴訟纏身,被收押入獄。他如美國前任總統尼克森,為了水門事件,丟失了全世界馬首是瞻的美國總統職位,並且吃上官司。一件事有時會使我們受到無比的推崇,有時也會使我們遭到難堪的羞辱,實在不能不慎!

 

我個人之安身立命於佛教,受惠於一件事,至今思及,感恩之情充塞胸臆,彌篤彌新!我從小生長在寺廟,過的是物質欠缺的清苦生活,大約十七、八歲的時候,一向健康的身體突然害了一場大病,上吐下瀉,幾乎瀕臨死亡,一、兩個月寸粒未進,而且也沒有東西可以裹腹。不知怎麼的,這件事輾轉被家師知道了,老遠地派人送來了半碗的鹹菜。半碗鹹菜對於豐衣足食的現代人,也許沒有什麼稀奇,但是對於當時寅吃卯糧的我們,堪比珍饞美味。記得我當時是懷著感恩的心情,和著眼淚吃下了這碗鹹菜,吞下了家師那無言的關懷和愛護,心中生起願力:「師父!我將來一定要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光大佛教,來報答您的恩惠。」半碗的鹹菜給我很大的力量,使我對於往後一切的磨難,都能甘之如飴,深深植根於佛教。

 

古來的大德因為一件事而人生改觀的,不乏其例。譬如六祖慧能為了舂米而去除了障蔽自性的糟糠,香嚴智閑為了鋤田而犁出了一片的光風霽月;多少的禪師由於花開花謝而參透禪機,多少的釋子因為日出月現而了然於心,多少的雲水僧看到青山清溪而滅卻心火。在人的一生之中,對於某一件事,如果能夠用心留意,人生可能因此而別有一番境地。

 

4、為一句話而改變了一生

 

唐代的丹霞禪師本來要進京趕考,途中遇見一位出家人對他說:「你要去考官,求取世間的榮華富貴,倒不如去參加選佛,成就出世間的解脫。」他一聽,當下改變了主意,到寺院出家參禪,終於成為一代高僧。一句話如同一記棍棒,敲醒了他的富貴夢,拓展了另外一片更寬廣的人生。

 

佛陀座下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尚未出家以前是婆羅門教的領袖。有一天,兩人正在打坐,佛陀的另外一位弟子阿說示恰巧托缽經過,口中念誦著佛陀的偈語:「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和目犍連聽了,彷佛看到了一線曙光,掙出了黑暗的牢籠,在他們的感覺裏世界在剎那之間變得那麼的實在,由於這一句話,他們的智慧顯發了,瞭解宇宙的真諦。各位聽了這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不知做何感想?在大家這只不過是一句平常的話而已,但是對於大智慧的兩位尊者,這句話不啻是一顆炸藥、一把鑰匙,炸碎了渾沌,啟開了宇宙的真理。由於這句話,終於使兩位尊者離開了婆羅門教,成為佛陀的弟子,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

 

有人問趙州禪師:『將來宇宙毀滅的時候,這個身體還存在不存在?』禪師不經意地回答說:『隨他去。』事後覺得如此的回答未必圓滿。當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的時候,我們這具身軀還有嗎?為了這一句「隨他去」,雖然趙州已是八十歲的老翁,卻也穿起芒鞋,跋涉千山萬水,訪道尋師研究這個問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美談。各位!為了父母、朋友、傾心的人的一句話而改變一生命運的人不是很多嗎?有時一句善意的鼓勵,會把我們從沮喪的深淵之中提升起來;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責詈,會把我們推入痛苦的渦流之中。因此四攝法中的愛語,就是要我們常說好話,一句輕輕的好話,對別人是一種布施,對自己則是一種莊嚴。

 

5、為一個念頭而改變了一生

 

為了一個人、一塊錢、一件事、一句話會改變命運,一個念頭也會使我們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一念可能是聖賢,也可能是愚夫,這一念上窮碧落下黃泉,百界千如無所不遍,因此如何攝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

 

十大傑出青年鄭豐喜先生,先天上雖然有缺陷,但是憑著一念堅強:『我要站起來!』飽受玩伴無知的欺淩,以手代腿,終於完成大學的學業,為社會樹立刻苦勵學的楷模。海倫凱勒女士,又盲又聾又啞,從小生活在沒有光明、沒有聲音的寂靜世界裏,但是為了感謝老師悉心調教、耐心指導她的一念,不斷地努力向上,終於成為世界的偉人。雖然她自己不能言語,但是透過手勢的翻譯,她到處演講,把生活於黑暗、絕望之中的殘障者的心聲,傳達給世人,掀起國際間對殘障福祉事業的重視。各國的國王、領袖咸以能夠聽到她的演講為莫大的光榮。由於海倫凱勒的努力,將盲聾的殘障者帶入充滿光明的世界,而她本人也成為人間不幸者的希望象徵!

 

在佛教裏,為了一念之誠,而不畏艱難,獻身弘法工作的高僧大德,更是不勝枚舉。唐朝的玄奘大師,年輕時代閱讀經典時,感到當時的傳譯版本不夠周全,而萌發到西天取經的念頭。由於這求全的一念,一去天竺,十八春秋,帶回了無數的經典,成為一代的三藏大師。他的一念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而中國佛教乃至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也因此而揭開了新頁,其貢獻是昭諸青史,而其影響是超乎時代,歷久彌新。

 

唐朝的監真大師感於日本僧侶求法的摯誠,興起將佛法傳弘至東瀛的念頭,十二年之間,經過七次的嘗試,到了老年,雖然雙目失明,卻不忘這最初的一念,歷盡艱辛終於完成了心願,將佛陀的戒律,播揚於日本。今天日本的房屋建築方式仿造自中國,日本人的生活習慣類似於中國,吃飯用的筷子學諸於中國,播種的種子穀物移植自中國,這一切都是當初監真大師攜帶過去的,因此日本人尊稱大師為「日本文化之父」。監真大師的一念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整個日本佛教文化的發展、國家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大大的改觀。從大師這種「不忘初心」的聖賢風範,使我們對「弘毅」的意思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二、控制命運的力量是什麼?

 

每一人都有不同於別人的人生境遇,有時候看到別人的飛黃騰達,想想自己的不如意,就慨歎起:『時也、運也、命也。』感傷自己命運的乖舛,更甚者就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爺捉弄命運。其實我們的命運並不是別人所能控制的,控制我們命運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又如何控制自己的命運呢?

 

1、習慣控制命運

 

佛教說:煩惱難斷,而去除習氣更難。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受患無窮,並且累劫遺書不盡。習慣會左右我們的一生,習慣成自然,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氣,即成為修證菩提的障礙。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沒有人緣,做事也就得不到幫助,成功的希望自然減少了。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傾家蕩產、妻離子散,把幸福的人生斷送在自己的手中。更有一些人招搖撞騙,棄信背義,結果雖然騙得一時的享受,但是卻把自己孤絕於眾人之外,讓大家對他失去了信心。

 

現在有些不良的青少年,雖然家境頗為富裕,但是卻染上壞習慣,以偷竊為樂趣,進而做出殺人搶劫的惡事,不但傷害了別人的幸福,也毀了自己的前程。壞習慣如同麻醉藥,在不知不覺中會腐蝕我們的性靈,蠶食我們的生命,毀滅我們的幸福,怎麼能夠不戒懼謹慎!

 

2、迷信控制命運

 

在我們的感覺裏,「迷信」好像是東方的產物,其實西方也有他們的迷信。西方流行著一種風氣,如果今天是十三日,又是星期五的話,最好不要出門做事,因為十三不吉利,星期五是黑色的星期五,本來有一筆好生意要交涉,由於迷信怕觸黴頭,而失去了大好機會,自白錯失了寶貴的機會。

 

說起避諱的迷信,在我們的社會更是多見。譬如蓋房子建高樓,不能有四樓,因為「四」和「死」同音,住起來人畜不安,必有凶煞。出外住旅館,避免住「九」號房,因為「九」容易聯想及死翹翹。迷信影響我們生活方面,更是深遠。有的人做什麼事都要看日期才放心,其實這又有多少值得信憑的呢?有些人的婚姻也看過日期,千挑百選的黃道吉日,不也離婚了嗎?孩子生下來,要找個算命先生算算命有多重?總要個前面背金、後面背銀才放心。算命上卦的人如果能夠替別人算命,那麼他自己的命運又如何測度呢?有的人過年掃地不能往外掃,而要朝裏面掃,因為深怕把錢財掃出去了。有人說女人懷孕不可念金剛經,因為金剛的力量太大,會把胎兒沖壞。其實金剛經乃般若聖典,不但不會傷害胎兒,懷孕期間持誦此經,反而能讓小孩子有良好的胎教,增長智慧。民間流行一種怪誕的事,女兒死了,牌位卻可以嫁人,堂堂正正的一個青年,本來可以明媒正娶,卻討個牌位回來供養。迷信的行為,如同一條繩索,把我們的手腳捆綁起來,無法動彈。迷信的行為,如同一片烏雲,使我們的人生,蒙上了一層陰影,無法見到自性的光明。這許多禁忌迷信,影響我們命運之鉅可見一斑。

 

3、情念控制命運

 

前不久報紙刊載臺北縣蘆洲鄉的鄉長李文彬和一位藝名貴妃的女子,由於感情的糾紛惹出來一場官司,鬧得舉國皆知,不但自己的仕途受到了影響,家族也感到門面無光。在我們的一生之中,受到感情牽絆的影響最深。有些人為了感情不順利而毀掉前程的比比皆是,有的家庭為了對方金屋藏嬌或紅杏出牆面幸福破滅的不乏其例,感情如果處理不當,不幸的命運就如影隨形接踵而來。

 

經上說:情不重則不生娑婆,有的人掙紮得出名韁利索的桎梏,但是卻擺脫不了情絲的糾纏;或者對家族的親情,或者對朋友的友情,或者對男女的愛情執著放不下,活在痛苦的泥沼裏。要免除感情的束縛,必須持有智慧的利劍,懷抱豁達的胸襟,控制感情,而不為感情所駕馭。

 

4、權力控制命運

 

權力也是控制我們命運的要素之一,人們往往有了錢財之後,更汲汲於權力的追求,所謂有錢有勢,如虎添翼,但是權力欲容易腐朽我們純真的本性,有多少的人在叱三喝四的威勢中,丟失了那寶貴的家珍;有的人飽嘗了權力的滋味之後,卻無法品茗人生的本味。權力影響我們人生的力量,不可說不巨大。

 

關於控制我們命運的權力,我分成下列幾種來說明:

 

1)神權:有的人不論婚喪喜慶,都要求神問卜,向神明請教個吉凶禍福,才敢放心去做。事不分好壞、人不管善惡,只要神明認可就依照著做,唯神明的指示是從,自己沒有智慧來判斷是非,仰賴神明為他做主張。像這種「不問蒼生問神明」,把一己人生交托給神明主宰,而自己卻甘心做神明的奴隸,實在是種愚蠢的行為。依照佛教的說法,天神也免不了因果輪迴,如何有力量操縱我們的命運呢?

 

2)政權:政權是一股影響大眾命運的巨大力量。翻閱歷史,生活於聖王治世的百姓和苟全於庸君掌權的黎民,其差別是不待言的。反觀現代,生存在開放、民主、進步的國家社會裏,比起那些淪亡於暴虐、極權、頑冥的人間煉獄之中的人們,是何等的幸福。

 

3)親情:親人的鼓勵可以增加孩子的力量,使他走向成功的道路,但是親情的包袱有時候也會成為孩子求道的障礙。三十年前我去澎湖弘法布教,有一位卸任鎮長的侄女,十七、八歲年輕貌美、才華洋溢,登臺演說佛法,受到眾人的愛戴。大家看到她優秀超群,就鼓勵她到臺灣就讀佛教學院,進一步研究佛學。她說:『不行!父親說年老的祖母身體違和,需要人照顧。』為了祖母,她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二十年過去了,祖母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安祥地走了,而她也由少女而近不惑之年了。

 

四十歲人生還大有可為,有人再勸她趕快把握機會充實自己,她支吾地說:『父母親交代,伯母年紀大,需要人侍奉。』第二度的蹉跎,十年過去了,她已經五十歲,邁入老年的晚境,當日的英發氣韻已經不見,年輕時代的抱負理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了。她一生的命運,在親情的指示命令下犧牲了。我們的社會裏,有多少的人才,在親人的溫情包圍下,無謂地被埋沒了。父母愛護子女,應該讓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權力,去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一手導演,留下無奈的憾事!

 

4)欲權:欲望也是控制我們命運的可怕力量,我們常被欲望所牽引,成為欲望的奴隸。看到別人有汽車洋房,升起了貪求的念頭,自己明明沒有能力購買,於是不擇手段,或偷竊、或詐取、或搶劫,不但自己觸犯法律,也帶給社會不安寧。報紙上層出不窮的搶殺案,大多是受到欲望轟惑的人間慘劇!

 

5、業力控制命運

 

控制我們命運的最大力量為業力。所謂業,是我們行為的結果,包括口中所說、心裏所想、身體所做的種種造作,通稱為身口意三業。有一句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業可分為善業、惡業,我們自己造了善業或者惡業,時機成熟了,一定要隨著這些業力去受報,業力控制我們的命運是絲毫不爽的。業力雖然能夠控制我們的命運,但是控制業力的卻在於我們自己,如果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造惡業,廣植善根,我們的命運必定是光明平坦的。

 

業除了善業、惡業之外,還有許多種類。影響個人的稱為別業,影響眾人的稱為共業。譬如生長在臺灣的人有共同出生於此地的共業;同為娑婆的眾生,必有相同的共業,但是有的人住亞洲,有的人住美洲,甚至膚色有黃、白、褐、黑等等,那是因為別業的不同而產生的種種差別。除了共業、別業之外,業還可分為定業與不定業,譬如有人出身豪門,有人生長蓬戶,投胎張王季趙由不得自己,此乃依據前生業力已定的定業,但是未來的命運不定,則為不定業,未來的命運乃依照今生所造的業力而決定,業力對於我們人生的影響力實在很大。

 

控制我們命運的業力,如何去受報呢?根據經典的記載,或者隨重先報,也就是隨著比較重的共業先受報;或者隨著習慣而受報;或者隨著心中強烈的憶念而受報。在時間上,有的今生做今生受報,有的今生做來生報,有的來生做,過了幾生幾世再受報。好比果樹,有的種了幾年才結果,有的種了不久就長滿了累累的果實。不管一年、二年乃至數年,想吃到甜美的果實,就要踏實地去播種。同樣的,我們希望享受好的果報,就要種植好的業因。

 

三、改變命運的方法

 

習慣、迷信、感情、權勢、欲望、業力雖然能控制我們的命運,但是命運並不是定型而不可改變。因為一切的習慣乃至業力,都是我們自己造作的,只要我們善加攝持正念、謹言慎行,仍然可以將乖舛的命運轉變為美好的命運。那麼命運又如何改變?改變命運有什麼方法呢?

 

1、觀念可以改變命運

 

佛陀成道之後,為我們揭示世間充滿痛苦的真理,並且進一步告訴我們減除痛苦的方法──實踐八正道。而八正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見,正見建立了,其他的七正道有了準則依據,才不致於出差錯。所謂正見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觀念。正確觀念的建立對於我們個人修身立業、社會繁榮進步、世界和平安樂,都有非常重要的關係。譬如希特勒雖然有超人的聰明,但是缺乏正知正見,妄想征服世界人類,並且建築許多集中營,以虐待無辜的戰俘為樂事。他個人的邪知邪見,不僅改變了歐洲歷史,帶來了慘絕人寰的浩劫,並且影響德國的命運,至今仍然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而無法統一。因此佛教認為一個人行為上有了瑕疵,還有挽救的機會;但是如果觀念偏邪不正,則遺害人類的禍患將更大,解救之道就更難了。

 

世間上一些創業有成就的事例,雖然有種種的因素,但是觀念的正確與否,卻是主要的關鍵。譬如有的人好吃懶做,長輩責罵他懶惰,此人不但不知悔改,並且變本加厲:『懶惰就懶惰。你說我不好,我就更壞讓你徹底失望。』自暴自棄,甘居於下流。另外有一種人,遭受指責,立即反省自己,除惡唯恐不及,並且發憤圖強,希望有一番新表現,來改變別人對他原有的印象。由於兩者觀念的不同,結果有天壤之別。再進一步說:有的人凡事抱著積極、進取、樂觀的看法,遇到任何不幸的打擊,都能從困難中找到奮鬥的途徑,從哀傷中體會生命的喜悅。有的人消極、頹廢、悲觀,人生充滿了灰色,竟日生活在憂傷之中,對他來說,生命是多餘的。可見觀念會影響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改變我們的命運。對人生抱持施捨的觀念會使我們的命運更富裕,慳貪的觀念只有使我們更貧乏。懷抱著愛心來對待世間上的一切,生活是快樂的,世界是美麗的,娑婆就是淨土;如果對世間充滿了嗔恨,清涼的佛土也會變成火宅。我們希望擁有什麼樣的命運,就該培養正確的觀念。

 

2、信仰可以改變命運

 

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標,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準則,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地到達目的地,減少不必要的摸索。信仰的力量如同馬達,是我們向前邁進的動源,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信仰的力量是不待言的,而信仰的物件並不局限於宗教。像藝術家對於藝術的熱愛,視藝術的完成為他的信仰,因此甘願嘔心瀝血的從事藝術創造。翻開文化史,有不少思想家、哲學家,一生為了人類共同理念的完成,奔波於道路上──如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如最近來俄國的諾貝爾獎文學家索忍尼辛先生;又如宋朝的嶽飛,畢生以「精忠報國」為他的信念,最後終於求仁得仁,竭盡了忠誠,獻出了生命。他對國家「盡忠」的信仰,改變了他自己命運,並且也為中國歷史樹立一種堅毅凜然的形象,至今仍然影響社會民心,成為萬民膜拜的英雄。

 

國民對於主義的信仰,也能夠改變國家的命運。譬如我們全民信仰三民主義,同心協力把我們的國家、社會建設成三民主義理想中的國家,那麼社會的興隆康樂就指日可望了。

 

在各種信仰中,宗教給人的力量最大,對宗教一但產生了信仰,對於人生一切的橫逆、迫害,不但不以為苦,並且能甘之如飴的接受。對宗教的虔信,使我們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致命的打擊,使我們有寬宏的心量,去包容人世的不平,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

 

3、結緣可以改變命運

 

人為社會的一員,不能離開社會,我們一生的命運和社會大眾有著密切的關係。譬如我們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賴社會各階層的分工合作,搬有運無,才能日用無缺。入學校求知識,由於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才能免於愚疑。甚至將來進入社會,服務於鄉梓,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幫助,上司的提擄,才能發揮一己才能,有所作為。因此我們如果想事事順心,運道亨通,就必須和他人保持和諧的來往。佛教所謂的「結緣」,就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意思。

 

經上說:未學佛法,先結人緣。我們要廣結人緣,給人以方便,結緣越廣,必能回報給自己更大的方便,助人即助己。雖然我們不斷的付出,幫助別人,其實我們幫助的是自己,因為自他不是對待,而是一體,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因此菩薩以眾生為修行的道場,廣施慈悲,從對眾生結菩提法緣之中,而成就佛道。結緣不僅能改變我們的命運,並且是進趨佛法的重要門徑。日常生活中,一個親切的笑容、一句鼓勵的讚美、舉手之勞的服務、真誠的慰問關懷,都能帶給對方莫大的快樂,增進彼此之間融洽的關係。結緣,使我們的人生更寬潤、命運更平坦,何樂而不為呢?

 

4、持戒可以改變命運

 

觀念、信仰、結緣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持戒也能移轉變我們的命運。持不殺生戒,可以轉短暫的壽命為長壽;持不偷盜戒,可以化貧賤的生活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滿;持不妄語戒,可以獲得別人的信任讚譽;持不飲酒戒,可以常保身體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將原本坎坷的遭遇改變成福樂安康的命運。

 

經典上記載一則護生改變命運的故事:有一位商人到市場販賣物品的時候,看到一隻遭人逮捕的小烏龜,淚眼汪汪地注視著自己,頓時生起側隱之心,於是以重金買下烏龜,並且把它放回池塘去逃生。過了一段日子,有一天商人出外去經商,途經山路,不幸遇到盜賊出沒,搶去了他的錢財,並且把他推落湖中,眼看就要遭受滅頂之難,突然覺得腳下似有東西托負著自己,借著這一股力量,商人終於平安地上了岸。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過去救過它一命的小烏龜,帶著它的同伴來向自己反哺報恩。持守淨戒,不傷害生靈,並且積極地去愛護生靈,人天福報的增長長不待言的。

 

人人都有命運,而命運又受到種種力量的控制,我們如何擺脫命運的控制,開創自己的人生呢?那就要人人培養正確的觀念,樹立堅定的信仰,廣結良善的人緣,嚴持清淨的戒律。能夠如此,不但不為命運所控制,並且能夠自由自在調御命運。

 

四、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命運既然如此奧妙,那麼佛教對於命運究竟有什麼看法呢?我分四點來說明:

 

1、佛教認為命運不是定型的,命運是可以改變

 

佛教雖然也講命運,但是有別於外道機械的宿命論。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空無自性,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像小沙彌增長福壽,就是有名的例子。

 

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師父,一天在禪定中知道自己疼愛的徒弟只剩幾天的壽命,心想:

 

『這麼乖巧的孩子怎麼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呢?真是太不幸了!不可以將真象告訴他,他小小的年紀,怎麼承受得了這樣的打擊呢?』

 

天一亮,師父壓抑著悲傷,將小沙彌叫到跟前說:

 

『好孩子!你有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你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彌雖然感覺到師父的異樣,但是仍然高高興與地拜別了師父回家鄉去了。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過了七天小沙彌還沒有回來,雖然斷了煩惱的阿羅漢,也難免為小徒弟的不幸遭遇而悵然傷感,心中正在為再也見不到徒弟而鬱鬱不樂時,小沙彌突然平平安安地回來了。阿羅漢大為驚訝,牽著小沙彌的手上下打量地說:

 

『你怎麼好好地回來了?你做了什麼事嗎?』

 

『沒有呀!』小沙彌迷惑地搖頭回答。

 

『你仔細想想看,有沒有看到什麼?做了什麼?』師父不放鬆地追問。

 

『噢!我想起來了。回家的途中,我經過一個池塘,看到一團螞蟻被困在水中,我檢了一片葉子,把它們救上了岸。』小沙彌如實地回答,烏黑的眸子,散發著喜悅的光芒。

 

師父聽了之後,馬上再進入神通之中觀看徒弟的命運:這個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壽之相,並且有百歲的壽命。小沙彌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螞蟻的性命,也改變自己的命運。

 

除了慈悲能改變命運之外,修福也可以轉壞命為好命。有的人認為自己罪障滔天、惡貫滿盈,永遠無法扭轉命運,其實不然。佛教認為再深重的惡業也可以減輕,好比一把鹽,如果將它放入杯子之中,當然鹹得無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裏或者大水缸中,鹹味自然減淡。罪業的食鹽無論如何鹹澀,只要福德因緣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鹹為淡,甚至甘美可口。一塊田裏,雖然雜草和禾苗並生在一起,但是只要我們持以精進,慢慢除去蕪雜的蔓草,等到功德的佳禾長大了,即使再多一些蔓草,也不會影響收成,因此深重的罪業可以藉著廣植福德而加以改變。

 

普賢十大願中說:懺悔業障。懺悔也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改變命運的法門。我們的衣服肮髒了,要用清水來搓洗才能潔白;身體垢穢了,也要用淨水來沐浴才能乾淨;心地染汙了,要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滌,才能恢復清淨,所謂「隨緣遣舊業,更莫造新殃」,摯誠懇切的懺悔能去除我們煩惱的污垢,把原本無染的清淨自性心顯現出來,因此佛教非常注重懺悔法門,如慈悲水纖、梁皇寶殲、天臺約三纖,都是歷代大德為我們敷設的方便法門。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佛教重視宿命,但是佛教更重視未來的命運

 

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佛教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縱然再懊惱,也無法追悔;但是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手裏,只要我們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前程仍然是燦爛的。因此佛教不沈溺於對過去命運的傷感之中,而積極追求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命運。

 

如何把過去坎坷的命運改變成未來美好的命運呢?那就要實踐改性、換心、回頭、轉身的工夫。平常說:「江山易政,本性難移。」如果能將難改的性格改變過來,把暴燥的脾氣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隨緣,命運一定隨之改觀。現在醫學發達,有人得了心臟病,換個心臟,仍然如生龍活虎般充滿活力。我們的肉團心壞了,固然要動手術換掉,智慧妙心壞了更應該改換,把壞心換成好心,把惡心換成善心,把邪心換成正心,才能延續生命,常保健康。

 

改性換心是改變命運的藥方,回頭轉身更是創造命運的良劑。人間有許多的紛爭、痛苦起因於不知回頭,平時我們只知道向前擠進,甚至把自己趕入煩惱的牛角尖而渾然不覺,凡事要留個轉身的餘地,回頭退一步想一想,以退為進,我們將會發現世界是多麼的寬廣遼潤!

 

3、佛教不鼓勵人聽天由命,佛教希望人開創命運

 

有的人遭遇困境的時候,就認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的,於是消沈、沮喪,不知奮發振作,把自己寶貴的前程委諸子虛烏有的唯一神只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隸。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即使天神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我們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佛陀本身就是典型的例子。

 

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貴為一國的太子,享受無比的人間歡樂,得到萬民的景仰。但是佛陀不以皇宮的生活為滿足,不甘願做個庸碌的凡夫,於是捨棄一切的榮華富貴、親族情愛,獨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創造了自己廣大如虛空的生命,而一切的眾生也隨著佛陀的證悟,開創了未來正覺幸福的命運。

 

人生的境遇並不是命定如此,絕對不變的。上天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成聖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

 

4、佛教不光是希望人樂天知命,更希望人洗心革面

 

孔子說他「五十而知天命」,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到了心智漸趨成熟的中年,才瞭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可見樂天知命的不容易,但是佛教主張除了順應天命之外,更要進一步的洗心革命。

 

佛陀是一位慈愛眾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充滿道德勇氣的革命家。佛陀不止要改革印度四姓階級制度的社會弊病,更要革除眾生心裏的種種毛病。佛陀所主張的革命不是傷害別人的性命,而是自我針砭;佛陀理想中的革命不是向外,而是對自己內心的欲望所進行的一場搏門,唯有勇於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

 

常人有一種習慣,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卻文飾自己的過失。佛陀數十年的教化,替我們開顯了無數的法門,就是要我們洗去心中的塵垢。還給它本來無染的一片潔淨。求道的過程無非是洗心滌慮、淨化生命的工夫,等到天清月現,朗照大地的時候,就是與諸佛同遊畢竟空的良辰!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佛教對神通的看法

說到神通,很容易和神奇怪異、超人的行為聯想在一起。當我們遭遇困難危險的時候,總希望能夠有奇蹟出現,或者異人挺身相助,逢凶化吉。譬如有人欺負我們、打罵我們時,假如自己有彈指神功、隔空點穴神功,就可以制服對方;敵人追殺我們時,如果有摘葉飛花神功,就可以免除災厄。看到有人尋釁,自己沒有力量對付他,念個神咒使他動彈不得;看到別人腰纏萬貫,偏偏為富不仁,如果有神偷的工夫,神不知鬼不覺把錢財劫奪過來,賑濟貧窮,實在是大快人心的樂事!
  
  一般所謂的「神通」,就是希望自己能夠「神而通之」、「神而奇之」,具有超人的力量,達成現實生活所無法實現的願望。有了神通固然能夠懲奸濟弱,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也足以危害人類,神通對於人類社會究竟有益處?還是壞處?其存在有何意義?下面分成四點來說明佛教對神通的看法:
  
  一、神通的意義和種類
  
  所謂神通是修持禪定後,而得到的一種無礙自在的不可思議力量。在我們的觀念裡,以為只有佛菩薩、神明、仙家才有神通,其實除此之外,鬼魔也有神通,甚至連我們人也有神通。神通也不限於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等奇術,才叫做神通,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神通。
  
  長途跋涉,口渴難當,喝一杯水就能止渴,一杯小小的水如同沙漠甘霖,能止息如火焰的乾渴,這不就是神通嗎?不會游泳的旱鴨子,掉到水中,無論四肢如何地划動,身體如同千斤大石般往下沈沒;泳技高明的人,手輕輕一撥,腳微微一蹬,如履平地,進退自如,身體在水中能夠如魚兒一樣逍遙自在,不也是一種神通嗎?不會騎腳踏車的人,兩手緊抓住車把,還是會摔下來;會騎車的人,不扶把手,車子一樣平穩向前,不是很神奇嗎?馬戲團中令人瞠目咋舌的精采表演,也可說是神通。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人體器官的構造極為奧妙,當我們悲傷的時候,眼淚就汨汨流下;開懷的時候,自然哈哈有聲;飢餓了,飯來就能飽腹;寒冷時,穿衣便可暖身,這一切不也是神通嗎?過去有人研究母親的乳腺所分泌出的乳汁,不但能供給嬰兒成長所需要的營養,並且隨著嬰兒的發育而逐月增加數量,比電腦算得還精確,一旦母親停止哺乳孩子,卻又能自動不再分泌,直到今日,科學家們仍然尋找不出其中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何嘗不是一種神通呢?因此神通並不一定指神奇變化的法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譬如四時的運轉、晝夜的更遞、花開花謝、月盈月虧,乃至動植物所呈現的奇妙世界,不也都是神通嗎?
  
  神通充滿於我們的周遭,而佛教所說的神通究竟有幾種?一般所謂的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種。
  
  1.天眼通: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粗大的東西、微細的東西,如果不藉著顯微鏡或放大鏡的幫助,就無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無論多細微的東西,都能一目瞭然。肉眼只能看「親」近處的東西,距離一遙遠,視線就模糊,無法辨別物體,而天眼通的人,無論多遠的東西,都彷彿近在眼前那麼清晰明白。
  
  平時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範圍內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礙、阻隔,能透視牆壁、山嶺,了解牆那一邊、山那一頭的情況。肉眼須光線充足才能辨明事物,陰暗漆黑就無法發揮視覺效用,而天眼通無論多麼黑暗的環境,如同白晝一般,毫無障礙。具有天眼通的人,不僅能看見吾人生存的世界,並且能看見其他世界的活動情形,天眼通是視覺上的自在無礙。
  
  2.天耳通:我們的肉耳只能聽見近處的聲音,遠處的聲音需要借著科學儀器的輔助,才能聽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彷彿在耳邊交談一樣。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有一次他為了測度佛陀說法的音聲能傳多遠,運用神通飛行到十萬億之外的世自在王如來佛土,那個世界的人高大無比,目犍連如一隻螞蟻般微小,而在娑婆世界說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響於耳畔。
  
  在語言方面,我們雖然懂得中文,但是並不一定懂得英文、日文等其他外國語言。有人語言天份很高,精通數國語言,但是畢竟有限度,天耳通的人,任何國家的語言都障礙不了他,甚至也能懂得飛禽走獸鳴叫聲的意思。
  
  3.他心通:他心通是對於別人起心動念都能瞭若指掌。我們常聽到有人埋怨某人說:「你不了解我。」了解自己已經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況去了解另一個人。具有他心通的人,對方有什麼善惡的念頭、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透視鏡一樣,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4.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夠將一個變成無數,同時也能將無數變成一個,這就是變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遠處就是近處,近處就是遠處,都可以來去自如。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隱即隱,要顯即顯,山河石壁也阻擋不了;超越了空間的限制,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對於外境能夠縱心所欲,無所障礙,這就是隨意自在,為身如意通。
  
  5.宿命通:我們有時對於昨天才發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乾二淨;博聞強記的人,或許記得數月前,乃至數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僅記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塵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僅知道自己的過往,眾生過去的宿命是什麼來路?某人去世了,將受何種業報?出生於何趣?也能夠知曉。
  
  6.漏盡通:漏是煩惱的意思。漏盡通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不再受生於迷界的神通,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種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備,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於煩惱的煎熬、輪迴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只有第六種的漏盡通才能超拔於生死,為究竟的神通,而這種神通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才能證得,凡夫和魔鬼是無法取證的。
  
  除了六種神通,根據經典的記載,神通還有種種的層次,《大乘義章》將神通分為報通、業通、咒通、修通等四種;《宗鏡錄》則將神通分為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等五種。
  
  1.道通:從修道而證得的神通,即證悟中道實相的真理,以無心應萬物,對於宇宙人生的一切人情事理都能通達無礙,住於無住之中,生死自如,自由自在。
  
  2.神通:從修習禪定而取證的神通,如阿羅漢在四禪八定中所得的神通,具有洞察諸法,通曉眾生宿命的能力。
  
  3.依通:依據神咒、神藥而得到的神通,如道士、術士們撒豆成兵、呼風喚雨的工夫,土遁、水遁的隱身術等。使用不當時,容易變成危害他人的巫蠱妖術。
  
  4.報通:為業報招感的神通,如鬼道的眾生具有疾行如飛、穿牖無阻等神通;如鳥在空中自由飛翔,不會墜落;魚在水裡逍遙游泳,不怕滅頂。這些都由於眾生業報不同招感的神通,而點綴出多彩多姿的自然奇觀。
  
  5.妖通:為妖怪所具有的神通力,如千年的狐狸修成精,有了神通可變化成人形,擾亂世間。千年萬載的古木吸收日月精華成神,也具備妖通,能惑眾作怪。
  
  所謂神通,或者由證悟中道而得,或者由修禪定而得,或從法術,或從業報,或從神咒而取得,有好有壞,層次複雜,種類不一。而究竟的漏盡通、充滿智慧的道通,才是我們取證的對象。有了漏盡通、道通,我們就能住於生死煩惱而不為生死煩惱所縛,住於涅槃寂靜而不著於涅槃之樂,離於二邊,常行中道。
  
  二、神通與一般社會民眾的關係
  
  今日社會大眾,對於一些神奇怪異的現象總是特別的關心,佛教平實奧妙的道理,不容易打動人心,而變化奇異的神通,卻深深吸引人,能滿足一般群眾的好奇心。神通和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神通是苦難中的希望
  
  民間流行一句話:「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可知觀世音菩薩為民間所普遍信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會走入我們家庭中,成為家家戶戶虔誠供奉的對象呢?根據《法華經.普門品》的描述,當眾生遭遇苦難的時候,所謂火水刀兵等七大難,觀世音菩薩往往普門示現,即時解除我們的困厄,碰到無法解決的疑難,菩薩甚至會出現於夢中,以指點我們的迷津。觀世音菩薩以無邊的法力、廣大的神通來度化眾生,排除一切的災難,而成為眾生心目中無助時的依怙、苦難中的希望。
  
  除了觀世音菩薩之外,媽祖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愛戴的神祇。由於台灣為一海島,四周被汪洋大海所包圍,人們為了生活,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和驚濤駭浪搏鬥,因此往來於海中,施展神通,救護沉溺的媽祖遂成為航海者的依靠。另外吃狗肉的濟公,人們還尊稱他為活佛,主要的原因是他時常以神通來化解種種困難,而獲得民間的崇敬。神通彷彿久旱中的及時雨,感人力量深刻,使人們從絕壁中重逢生機,燃起無限的希望,這就是為什麼神通如此受社會大眾所關注、歡迎的原因。
  
  說到活佛,民國初年有一位妙善法師,人稱金山活佛,一生奇行異事,屢傳於世。當時有一位小姐生了怪病去找金山活佛醫治,原來這位小姐有一口痰哽在喉嚨,吐不出嚥不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非常痛苦。金山活佛看了之後,就叫小姐張開嘴巴,伸手到小姐的口中,把那口作怪的痰拿出來,囫圇吞食下去,還邊嚷著說:「這麼好吃的珍餚美味竟然不吃,太可惜了!」說也奇怪,小姐的病竟不藥而癒。
  
  有一次,太滄老和尚和金山活佛在大眾浴室中沐浴,太滄老和尚知道金山活佛靈異事蹟多,救人無數,對金山活佛說:
  
  「請你發個慈悲,救救我母親多年的胃病。」
  
  金山活佛聽了之後,順手扚起一瓢大眾洗過浮上一層汗垢的洗澡水說:
  
  「喏!這碗般若湯讓你母親一喝,可以百病消除。」
  
  太滄老和尚面有難色,又不便發作,心中嘀咕著:玩笑未免開得過大了,這洗澡水怎麼能喝呢?
  
  金山活佛知道太滄和尚的為難,於是說:
  
  「所以我勸你不要找我看病,我開給你的是般若湯,你卻把它當作洗澡水,有什麼辦法呢?」
  
  平時他不輕易替人看病,有人再三拜託,人情難卻時,偶爾也替人把診,患者向他討藥方,他就抓抓身上的污垢,搓成一粒粒黑黑的小團子說:「這是萬靈丹,配水服用,病就不礙事。」金山活佛於一九三三年圓寂於緬甸仰光,至今仍深為大家所推崇,那是因為他能夠解救人們的疑難,帶給人們希望。因此神通雖然不是平常道,不宜經常使用,但是偶而顯露,好比掛急診,也不失為苦難時應急的一劑藥方。
  
  ()神通是亂世裡的救星
  
  非常時用非常法,道德澆薄、人心危殆的亂世裡,講說佛法的道理,無法應急拯救時弊,有時要假借神通,才能迅速解決問題,好比醫治患有陳年夙疾的病患,要施用重藥一樣,先救急然後再慢慢滋養;神通是對治亂世的救星。
  
  五胡十六國時代,殺人魔王的石勒、石虎,興兵作亂,生靈塗炭。佛圖澄大師為了救度眾生,千里迢迢從西域來到石勒、石虎的營帳,希望感化他們棄邪向正:
  
  「你們要發慈悲心,為天下的蒼生著想,不要如此殺戮生靈!」大師義正辭嚴地勸諫勒、虎二人。
  
  「你要我們發慈悲心,我們倒要看看出家人的心地究竟如何慈悲呢?」石勒、石虎狡猾地說。
  
  「好吧!你們仔細地看看。」佛圖澄大師隨聲拿起侍兵身上的利刃,往自己的胸膛一刺,挖出一顆血紅的心,然後對著身旁的一盆清水唸唸有詞,說也奇怪,那盆平靜無痕的清水,突然長出一朵潔白的蓮花,而且馨香盈室,佛圖澄大師面不改色地把「噗!噗!」跳動的心拿給石勒、石虎說:「我的心就像這朵淨蓮一樣的高潔無染。」
  
  即使是殺人不眨眼的石勒、石虎,看到一位出家人毫不畏懼地挖出自己的心,也不覺大驚失色,不得不感動禮拜佛圖澄大師為依止師父,從此對大師言聽計從,免去了不可計數的無辜殺害。佛圖澄以神通懾服了殺人魔王,使無數的老百姓免去了兵燹之難,此時神通就是亂世的救星。
  
  唐朝的隱峰禪師神通廣大,有一次行經一地,看到兩軍人馬正在拼命廝殺,急忙上前勸阻,可是雙方都不理睬。禪師於是將手中的錫杖丟擲於空中,自己並飛騰至空中和錫杖對舞。正在交戰中的兩軍兵士,看到空中突然出現如此神異的景象,目瞪口呆,看得入神,竟然忘記了打仗。一場悲慘的戰爭,就在禪師的顯現神通之下,化於無形,從此人們就稱呼他為飛錫禪師。
  
  禪師為人風趣,富有禪機。有一天升座談及生死問題時,對著滿座的弟子說:「人頭南腳北手東西,坐化而亡的,你們看過嗎?」
  
  「看過,某某禪師就是在打坐中圓寂的。」弟子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麼立著而去世的聽說過嗎?」禪師再問。
  
  「聽說過,傅大士一家在田中耕作,說去就去。另外古代一些信仰淨土的人,念到隨念往生,生死自如的人也不少。」
  
  「頭朝下腳朝上,倒立而死,你們看過嗎?」
  
  「這倒是聞所未聞,不曾見過。」弟子們個個驚異地回答。
  
  「好吧!既然沒看過,我就死給你們看!」
  
  禪師言畢,馬上倒立過來,頭著地,腳頂天,入於涅槃。弟子們驚慌失色,不及哀慟,趕快處理師父的後事。但是準備收殮他的身體時,任憑弟子們如何地搖動,禪師的身體像鐵柱般堅定地矗立著,無法動搖分毫。大家正束手無策時,他的妹妹聽到凶耗趕來。禪師的妹妹也是一位道行高深的比丘尼,看到禪師擎立不搖的倒立天地之間,就呵斥說:「你在生時神奇古怪迷惑世間,死了之後還要使用神通令人驚異嗎?倒下來!」
  
  說也奇怪,禪師的身體不費吹灰之力應聲而倒,事實上隱峰禪師並不是要以神通來眩惑大眾,其用意是為了讓人們了解禪者不受生死羈絆,來去自如的境界。諸如此類,神通在亂世中往往能發揮它不可思議的功用,甚至化干戈為玉帛,解除人類的浩劫。
  
  不過,神通只能救急治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唯有釜底抽薪,推行德化,才能達到永久的和平。三國時代孔明七擒孟獲,都一次一次加以釋放,原因是奇謀巧術不能治服人心,以德感人,力量更為巨大。我們深信道德雖然不能馬上立竿見影,但是一定能發揮作用,轉化腐敗的民俗、淨化污染的人心。神通無論如何奇妙,只能使用於緊要關頭,解決一時的問題,只有平常道才是顛撲不破的長久之計。
  
  ()神通是弘法時的方便
  
  神通比道理容易為眾生所接受,所以,過去的大德為了達成弘法度眾的工作,不得已也會使用神通。佛教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傳中國時,遭受到道教的抗拒,當時一些有法術的道士,要求和佛教公開比鬥神通,較量道行的高深。在明帝的安排下,一場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鬥法正式展開。
  
  皇帝命人在一間寬大的殿堂裡排列兩行的案桌,一邊放了道教的經典,另一邊放置佛教的經典和佛陀的舍利。道士們趾高氣揚的或者騰空,或者土遁而至。佛教的代表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法師穿著法衣迤邐而來,圍觀的大眾一看,都認為這兩位印度和尚絕非道士的對手。雙方坐定後,道士首先發難,口中唸唸有詞,企圖用神力將佛教的經典燒燬,然而佛教的經典不但絲毫無損,佛陀的舍利更放出萬丈的光芒,照射道教的經典,道藏一時燃燒起來,化為灰燼。這時迦葉摩騰拂袖飛上天空說:
  
  「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嶽嶸。
  
  法雲垂世界,善種得開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愚矇。」
  
  意思是說佛教的氣度,如同萬獸之王的獅子那麼軒昂雄偉,狐狸一般邪曲乖舛的道教怎能相匹儔呢?道教如一盞油燈,其智慧是不能和日月之光的佛教相提並論的。池塘的斗水不及大海的浩瀚,小丘的寸壤不比高山的巍峨,道教的境界怎比得上佛教的高超?佛法慈悲的祥雲庇照著世間,讓有善根的人能夠萌發菩提種子,結成佛果。我今日所以顯現神通,是為了感化愚頑的眾生而行的方便法門,並不是至高無上之道。
  
  道士們聽了之後,臉色大變,倉皇想土遁而逃,但是土地卻如銅牆鐵壁那麼堅硬;有的想乘雲離去,雲朵卻如千斤磐石,飛騰不起來。
  
  漢明帝由於崇敬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功行高深,下令在城市建立四間寺院,作為女子出家的道場;另外在城外建築三間寺院,讓男子出家修行。中國於是有修持梵行的比丘、比丘尼。由於此次鬥法的勝利,佛教終於得在中國播下種子,並於日後開出奇葩。神通雖然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但是有時卻是弘法度眾的方便法門。
  
  三、神通的求證和運用
  
  神通和我們既然有如此密切的關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求證神通、運用神通?我們應該從生活中去體會神通的真意,在生活中運用神通的妙趣。譬如日常生活裡,看到嫣紅嫩綠的花草、皎潔如輪的明月,不覺心曠神怡,感到歡喜,這自然流露的愉悅之情,不就是神通嗎?有時我們想博得一個人的歡心,說幾句讚美的話,對方就喜形於色、笑逐顏開,相反地出言不遜,則會招來對方的指責;愛語能使人歡喜,惡言卻能使人生氣,這言語不是很神奇嗎?而人類那不可思議的喜怒哀樂等感情活動,不也是一種神通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神通,在平淡的衣食住行裡,能夠去體會其中的神奇妙用,生活就會美好而富有情趣。譬如我們想收看電視節目,只要開關輕輕一扭,甚至遙控機一按,螢幕上立刻會出現我們想看的頻道。另外一個國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動,透過人造衛星的轉播,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清晰地映入我們的眼簾,這不是天眼通嗎?
  
  電話的發明,無論相隔多遠,都能夠聽到對方的聲音,重重疊疊的關山,阻礙不了人們彼此之間的互通音訊,這不是天耳通嗎?有了飛機後,人們可以像鳥兒一樣飛翔於天際,想到哪裡就到哪裡,這不是神足通嗎?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我們將會發現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不覺神奇罷了。
  
  除了生活中充滿神通外,自然界的種種現象也是神通。譬如烏雲密佈,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時太陽懸掛在天際,豆大的雨滴也灑落不停,這不是很奇異的現象嗎?由於氣流流動的不同,而產生和風、暴風、颱風等,乃至閃電打雷、飄雪下雹,這一切的自然變化,都可說是神通。它如四時的更遞,不違時令,讓生物得以繁衍生長,生物間彼此保持和諧的生態關係,生生不息地延續蓬勃的生機,這種種的自然變化,也可視為一種神通。
  
  神通充塞於大自然的各種現象中,神通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俯拾即是,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神通是人類智慧的呈現,神通是能力的超絕運用。我國日曆上慣用的節氣名詞,如「驚蟄」、「雨水」、「秋分」、「大寒」等,是歷代的古人經過無數次的經驗累積,而遺留給後代子孫的寶貴遺產。因此農夫們根據多年的經驗,看到天氣的陰晴變化,而決定穀物耕作,甚至生活起居也能隨著氣候而做適當的調整。
  
  另外,經濟學家能夠預測出未來經濟的成長或蕭條,而提出解決的對策。社會上也有更多的專家,早已為我們提出人口爆炸、環境公害、能源缺乏等等的嚴重問題,希望大家能夠防患於未然。為什麼他們能夠見人所未見,知人所未知呢?經驗使他們具備這種預知未來的能力,這也是一種大神通。
  
  經驗的累積是神通之事,智慧的判斷也是神通,譬如諸葛孔明料事如神,屢出奇兵,為蜀漢奠定了鼎立於三國的局面;王陽明畢生致力於「格物、致知」,倡導「知行合一」之說,能夠預知未來;歷史上有許多先知先覺,能夠預測出時代的變遷、潮流的趨勢所歸。他們之所以能夠洞察先機,是因為他們擁有過人的睿智,因此神通也是智慧的表現。譬如我們有困難時,運用智慧,加以巧妙處理,困難就能迎刃而解,這智慧不就是神通嗎?
  
  經由人類智慧的結合,所拓展的科學文明,如果仔細推考,無非是神通。月亮在過去是個充滿神祕、浪漫、淒美,不可高攀的廣寒宮,只有吃了不死靈藥的嫦娥才能躋登;但是今日藉著太空船的助緣,人類可以自由自在的漫步於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上,對於活在二十世紀之前的人們而言,這不是令人驚歎的神通嗎?
  
  醫學上的神速進步,也是古人無法想像的神異現象。現代人的皮膚壞了,可用其他部位甚至其他動物的皮膚補上;腎臟、心臟功能故障,可把別人的器官移植到自己的身上;眼睛視覺出了毛病,換個正常的水晶體,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試管嬰兒的試驗成功,今後人類生命的延續,甚至可以假借科學複製,這一切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聞所未聞的神通。
  
  因此神通並不是神、妖魔等其他法界的眾生才具有,如果我們善加運用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能創造許多的神通,像人造雨的發明、飛機輪船的製造,人類不是也能和神仙們一樣呼風喚雨、乘雲破浪無所障礙嗎?
  
  佛教認為要求得神通並不是困難的事,但是要如何才能求證神通?求證神通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求證神通必須具備下列四種條件,才能學習神通。
  
  ()依於慈悲
  
  《大智度論》說:「菩薩離五欲,得諸禪,有慈悲故,為眾生取神通,現諸希有奇特之事,令眾生心清淨。何以故?若無希有事,不能令多眾生得度。」菩薩為了慈愍眾生,雖然自己煩惱已盡,但是卻不像二乘人證入涅槃,而是發大菩提心,求證神通,以救度更多的眾生。
  
  為什麼度化眾生需要神通呢?由於眾生愚痴,對於平常道不覺珍愛,以奇為貴,所以菩薩才現種種奇特希有的神力來攝化他們。因此求證神通是菩薩慈悲度眾的方便手段,而不是求道的真正目的;一切的修持如果離開了慈悲,即為魔藪,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將更大。如提婆達多仗恃神通來破壞佛教,如修煉成精的妖魔鬼怪,以神通來蠱惑善良百姓,都是神通的不當使用。因此修學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養慈悲心,慈悲心不具全,不可以輕言求證神通。
  
  ()住於淨戒
  
  所謂住於淨戒,就是受持淨戒的意思。戒律是三學之一,是身心的依止,受了戒才知道是非善惡,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有了守戒的精神,能以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不會依仗神通而胡作非為,傷害眾生;合乎戒律,有益於大眾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長。因此要修學神通,必須要持戒嚴謹,否則神通不僅無益,反而成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安於忍耐
  
  有了神通,還必須具備忍耐的禪定功夫。忍耐的道德不夠,稍微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怒火中燒,以為有了神通,一切可以隨心所欲,打擊對方。這樣的神通,充其量不過是傷人的利器而已。能夠安於忍耐,不到最緊要關頭,絕不輕易濫用神通,即使不得已運用神通,也是為了維護正義真理,或是對大眾更有助益才顯現的。
  
  ()用於平常
  
  佛經說:「平常心是道。」佛法應該提倡生活的淨化、道德的修養,而不是神奇怪異;平常心才能永恆長久,神通只能用於一時。況且神通並不能去除根本煩惱繫縛,獲得生命的圓滿解脫,唯有在平常的生活裡,去體會佛法的真諦,淨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真正的神通。
  
  四、佛教對神通的看法
  
  神通是苦難中的希望,是亂世的救星,是度眾的方便,神通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會,從自然變化中去察覺。佛教對於神通究竟有什麼樣的看法?可分成四點來說明:
  
  ()神通非究竟之法
  
  二千餘年前的佛陀弟子,尚有幾位至今仍活在世上,其中一位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尊者,他現在正雙手捧著佛陀的袈裟,隱居於雞足山,等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降生於世間廣施度化時,代替佛陀將象徵正法的法衣,傳授給彌勒菩薩,以繼續宣揚法音。幾十年前法國的柏克森博士曾見過大迦葉尊者,並且著作《博士界的辯論》這本書,來記載這件盛事,此書在台灣曾經流通過。
  
  另外一位活在世上的,就是俗稱「長眉羅漢」的頻頭羅頗羅墮尊者。頻頭羅頗羅墮尊者,是《阿彌陀經》中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之一,為證果的阿羅漢。他既為大阿羅漢,為什麼色身還活在世上,不能證入無餘依涅槃呢?原來他在世時,有一次對信徒大顯神通,贏得信徒們的喝采,尊者一時興起,對信徒們說:
  
  「你們覺得昇上天空很神奇嗎?現在我就變化給你們瞧瞧,讓你們開開眼界。」說完縱身一躍,飛騰至空中,施展種種的神通,信徒們看得目瞪口呆,發出不絕的讚歎聲。
  
  佛陀對於尊者這種嘩眾取寵的行徑,非常不高興,派人把尊者叫來,訓誡說:
  
  「我的佛法是要用道德來感化他人,用慈悲來救護眾生,而不是使用神通來眩惑大眾、迷亂百姓。今天你非法使用神通,藉以贏取信徒的尊敬,為了懲戒你,罰你在世上多受一些煎熬,等到將來積聚更多的功德,懺除了罪業,才能涅槃。」
  
  由於尊者當時運用神通不當,至今仍然活在世上精進修行,不得入涅槃。神通不但不能增進道德、脫離煩惱,不慎使用,有時反而成為進趨解脫之道的障礙。神通不是了脫生死的究竟之法,是不辯而明的,唯有道德才是邁向佛道的穩當、平實門徑。
  
  ()神通敵不過業力
  
  世間各種力量中,最大的力量不是神通,而是行為的力量,也就是業的力量。中國的故事演義描寫黃巢作亂,殺人無數時,曾有一句諺語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數在劫命難逃。」傳說黃巢興兵造反,要殺滿八百萬人,兵亂才能平定下來。在小說家的曲折描寫之下,黃巢果然殺了八百萬人,才被剿平。這件事的真實與否,留待歷史去考證,我們要談的是所謂「在數在劫」的問題。什麼叫「在數在劫」呢?就是業報難逃的意思。當時的老百姓由於共業所感,才招致如此悲慘的殺身之禍,即使神通也救不了有業障的人。自己所造的業,一定要自己去受報,絲毫也逃避不了。
  
  有一次憍薩彌羅國的琉璃王,大舉興兵來攻打佛陀的祖國迦毗羅城,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自告奮勇地向佛陀稟報說:「佛陀,讓我以神通救出釋迦族吧!」
  
  「目犍連,釋迦族宿世業障,不知懺悔,今日要受到此報,雖然是我的族人,神通也是救度不了的!」
  
  目犍連不信佛陀的話,以神通飛入被軍隊圍得水洩不通的城內,挑選了五百位優秀的釋迦族人,把他們一一盛放在缽內,飛出了城牆,滿心歡喜地來到了佛陀的面前說:「佛陀,我已救出了一部分的釋迦族。」
  
  說完打開缽一看,大驚失色,原來五百位釋迦族變成了一灘血水。雖然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無法扭轉業報的力量,而目犍連尊者本身雖然神通廣大,飛行自在,曾經深入到地獄拯救母親,但是自己最後卻被外道用石頭擊斃。這麼一位具足大神通力的長者,如此容易地被外道用一塊石頭就打死了,弟子們百思不解之餘,更是憤憤不平。佛陀告訴弟子們說:「神通敵不過業力,目犍連的業報,註定要被外道打死,大家不要懷疑神通的無用,而應該用心於三業的淨化工夫。」
  
  俗話說:「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不要以為神通是萬能的,有了神通就可以萬事無恐。在業力之前,神通也派不上用場,一味依賴神通,弄巧成拙,反而會喪身斃命。
  
  ()神通比不上道德
  
  初學佛法的人,往往對一些神奇怪異的事情,興趣特別濃厚,看到某人閉關有境界,修持有感應,就趨之若鶩,而忽略了平日更重要的道德修養。智慧的顯發要透過甚深的禪定工夫,而禪定工夫的培養,則有賴平日持戒的嚴謹。學佛者應該從根本的道德入門,而不要輕言學習神通。
  
  事實上有了神通,日子就愜意快樂嗎?沒有他心通時,朋友心中討厭我、詈罵我,眼不見為淨,心不知不煩,日子照樣過得很愉快。假如有了他心通,這個人的壞心眼一肚子,那個人的鬼主意一籮筐,不想知道卻不能,這個人也討厭,那個人也看不順眼,日子就難挨了。又如我們沒有宿命通,即使明天要壽終正寢,今天仍然可以活得逍遙自在;但是如果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十年後即將離開世間,從今天起死亡的陰影就開始啃嚙我們的心,度日如年了。
  
  假如我們有天眼通,看到自己心愛的人,正和其他的異性做出不當的行為,妒火中燒,一刻也無法安寧;沒有了天眼通,不知道反而是一種幸福。如果有了天耳通,聽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居然在背後惡意地批評自己、譭謗自己,一定氣憤填膺,忍不下這口氣;沒有了天耳通,落得耳根清淨。因此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道德沒有完成時,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為崇高。
  
  ()神通及不上空無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而佛法般若的空理無所不遍、無所不在,只要生活中有經驗,經驗就是神通;生活中有智慧,智慧就是神通;生活中具備許多的能力,能力就是神通;生活中具足空無的真理,空無的真理就是神通。空無的道理非常深奧,非一般人認知的一切皆空空如也的幻滅、虛空。空無之中有無限的妙用,能夠生成萬法。我們的心胸能擴大如虛空一樣,就能包融一切的諸法。因此空無才能成其大,神通也比不上它的無盡無窮。
  
  道樹禪師在道觀旁蓋了一間寺院,帶領徒眾修行。道士們不喜歡,想辦法要趕走禪師。於是顯現神通,裝神作怪,把一些膽小的沙彌嚇跑了,但是十年、二十年過去了,禪師仍然如如不動地安居於此,最後,道士只好知難而退。有人問禪師說:「你憑什麼戰勝了那些法術高強的道士呢?」
  
  禪師回答:「我不憑藉什麼,憑一個空無而折服了他們。道士們有神通法術,有即有窮、有盡、有限、有量;我沒有神通,無即無窮、無盡、無限、無量,因此無能剋有,無比有更廣、更大、更殊勝。」
  
  在佛法中以無為有,無的力量比神通更為廣大,無的智慧比神通更為高遠,神通比不上空無的道理,因此與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證空無的真理,更為急切可貴。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佛教對知見的看法

對於很多問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對於大千世界,乃至整個宇宙人生,也都別有一番不同的見地。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見解也就不一致,但是並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見」。由於世俗的塵垢累積日深,使我們原本清淨的心蒙上了污染,以這顆不再是明鏡的心去觀察世象,難免會產生偏差的見解。如何培養正確的知見,把握真實的人生,是我們重要的課題。
  
  二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開悟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救渡眾生。但是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卻和世人妄知妄見大不相同。例如,眾生以五欲為樂,佛陀卻認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體證真如佛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真實生命,然而眾生卻認為它是虛幻不實。眾生在六道輪迴的生死大海中浮沉,卻拒絕佛陀慈悲救度。成道後的佛陀,想到他所證悟的知見,不易為一般凡夫眾生所接受,為了激發眾生重法的心,曾想進入寂靜的涅槃境界。後來由於梵天的勸請,更為了憐憫深具善根的少部分眾生,因此才住世講說佛法,普施甘露。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相識但是不相知的人,由於彼此見解不同,而產生無謂的爭執。如社會上有些人看到出家人就說:
  
  「真可惜,你為什麼要出家呢?」
  
  出家是一條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慶幸歡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棄真理之門,不是更令人惋惜?因此我們對事物的了解,應該摒除己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才不會失之主觀。
  
  一般人對於宗教信仰缺乏一顆虔敬的心,認為宗教是用來祈福求財、消災化凶,進趨名位富貴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義在於犧牲奉獻。譬如一些信徒,以為念佛就能事業順利,念佛就能財源滾滾……,如果將佛菩薩當成財神爺、保險公司,這種貪饜的功利態度,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施與行慈的悲心相應呢?
  
  也有一些信徒抱怨說:
  
  「我長年吃齋茹素,仍然體弱多病,不離醫藥。」
  
  他之所以持齋,並不是站在慈悲的觀念上,而是為了益壽延年、長保健康而持齋,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身體要健康,必須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制,有適當的運動,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假如能夠懷抱佛菩薩不忍食眾生肉的慈悲心去吃齋,並且持之以恆,必定能夠由心理的健康發展至身體的健康,所謂「心廣體胖」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對於世間的一切,要有正確的知見,才不會陷入愚痴。佛教對知見有什麼看法?以下分四點說明:
  
  一、錯誤的知見
  
  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好比沒有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不知何去何從,並且可能遭受到滅頂的危險,邪知邪見會使我們沉淪在愚痴無明之中,而永劫不復。涵養正知正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那什麼是邪知邪見呢?根據佛經的記載,錯誤的見解有下列五種:
  
  ()身見
  
  一般人總以為四大五蘊假合的身體是真實不變,因此執持不放,不知道軀體只不過是一棟房舍,再堅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會朽壞,大限來臨,任何人都必須搬離這所房子。執著於身見的人,往往視有形生命為實有,極力追逐聲色犬馬的娛樂,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層次的境界。
  
  ()邊見
  
  所謂邊見就是堅持一端的見解,如堅持世間為恆常不變的常見,斷滅虛幻的斷見;世界有邊的有邊見,世界無邊的無邊見;肉體和靈魂為同一境的同見,互為相異的異見;如來死後尚且存在的有見,如來死後便歸幻滅的無見等等偏執於一方的思想,都是邊見。
  
  執持斷見的人認為人生無論行善作惡,最後都將歸於虛無幻滅,死亡之後,一切將不復存在,所以世間的道德倫理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有及時行樂才是實在的。斷見的人容易淪為縱樂主義。相反的,常見的人認為生命為實體,人死了下輩子仍然會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會隨著善惡業去輪迴流轉。不論常見、斷見,或是有見、無見、同見、異見等,都是遠離中道的錯誤思想。
  
  ()邪見
  
  邪見,泛指一切邪惡見解,舉凡遮無罪福、不信因果、不敬三寶等十種邪曲的見解,都是障礙慧命的邪見。有人對於佛教的因果思想,產生一種乖僻可怕的論調說:既然佛教主張「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麼人如果打死一隻蚊子,來世將轉生為蚊子;打死一隻蒼蠅,下輩子將投胎為蒼蠅;我現在只要殺死一個人,將來一定可以出世為人。
  
  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對於因果業報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種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的詭論。事實上「種」了殺生業因,必然會「得」殺生的果報,這種「種」什麼,「得」什麼的關係,是不會改變的。犯了這種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鏡頭還沒有調整就按下了快門,自然把真相弄模糊了。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視為求取榮華富貴的敲門磚,以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祿、事事順心,而不知道求財有求財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
  
  有位年輕人熱衷於事業,一心想發大財。他聽說王爺很靈驗,只要到廟裡去懇求王爺庇佑,一定能夠如願以償。一天,天剛亮,他興致勃勃地騎著摩托車到王爺廟燒香祈願。禮拜之後,匆忙地跨上車騎揚長而去。一路上風馳電掣,好不暢快!得意忘形之際,半路上不巧一頭撞上橋墩,當場斃命。青年的父親聽到這個噩耗,悲憤交集,怒氣沖沖地到了廟宇,指著王爺神像破口大罵:
  
  「我的兒子虔誠的祭拜你,你不但沒有感應,還使他喪命死亡,這個沒有靈驗的王爺,今天我非打爛你的神像,拆毀你的神座不可!」
  
  站在一旁的廟祝看情況不對,趕緊上前勸阻:「老先生,請不要憤慨,其實你兒子來禮拜王爺時,王爺感動他的虔誠,也曾想救護他。可是令郎禮拜之後,騎著野狼一二五的摩托車掉頭就走,速度太快了,任憑王爺焦急的騎著白馬在後面如何追趕,都望塵莫及呀!」
  
  這位年輕人由於行車速度太快,當然要嚐到超速的因果,怎可把一切的責任推諉給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間上有許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違背了因果道理,卻責怪他人沒有幫助他,這些都是愚痴邪見。
  
  ()見取見
  
  所謂見取見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學說是絕對的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見解,固執己見、自是非他,不能容納異己的存在。
  
  有些人明知自己的見解錯誤,卻一味企圖掩飾己非,並且想積非成是,這種以非為是、以邪為正、以惡為善的錯誤知見是非常危險的。
  
  ()戒禁取見
  
  戒禁取見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條,以此為求取人天福報的道具而執迷不悟。有的人自命清高,行為怪誕,蠱惑民眾,敗壞淳樸習俗,更可悲是一些無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惡,反而挺身效法蔚成風尚。比方有些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間煙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飢,就覺得此人神通廣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體投地,甚至身體力行。其實一個人是不是有道行,並不在於形相上的刻意修為,而在於內心的實際觀照工夫。
  
  錯誤的知見會障蔽我們的智慧,甚至會令我們喪身失命、永劫不復,不可不戒懼警惕。如何去除錯誤的知見,培養正知正見,是學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間的知見
  
  世間萬物林林總總,千差萬別,芸芸眾生對於事物的看法,也有種種不同的見解。這種種不同的見解,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點:
  
  ()世間以五欲六塵為樂
  
  世間大部分的人,以物質感官上的享受為快樂,而孜孜矻矻追逐聲色犬馬,事實上,這種肉體上的享受並不是最究竟的快樂,心靈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樂。譬如有人萬貫家財纏身、嬌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穿的是上好名貴的綾羅綢緞;出門有汽車代步,入室有僮僕服侍,但是卻沒有一顆靈悟的「真心」,去體會生命的真實意義。欠缺這種「真心」的人,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仍然是一個貧乏的人,而我們世間卻到處充滿這種貧窮的富人。
  
  五欲六塵的享樂,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隨著煩惱。有人貪著飲食之美、男女之歡而不知節制,彷彿飛蛾撲燈、春蠶作繭,自陷於痛苦的淵藪而渾然不知;世俗的享樂如劍上塗蜜,雖然味道甘美,卻有殺身殞命的危險。我們應該運用智慧去透視五欲的虛假,追求真實清淨的法樂。
  
  ()世間以立德立功為實
  
  有的人對於物質享受雖然能夠不忮不求,超然不戀,但是卻以建立彪炳功勳、留名青史為一生的奮鬥目標。立功立德固然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只是世間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淨,人格的昇華,出世慧命的證成更為重要。
  
  常聽到有人抱著這樣的論調:宗教是勸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夠了,不必信奉什麼宗教。這實在是一種愚痴的觀念。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麼我們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飯了,心好就毋需乘車了?心好是為人基本的條件,生命的完成,還需要許多的資糧為增上緣,才能辦成。況且宗教並不僅止於勸惡向善的層次,如何濟度有情躋登清淨樂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諦。
  
  我們既然有好的心,為什麼不發揮宗教奉獻的精神,把這塊良田美地獻給有情眾生一起來耕耘?卻寧願侷促一隅,把心逼到狹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這種狹隘的觀念之上,即使能夠傳名千古,也不過是小我的精神,成就不了大事。我們倘若能發菩提大心,從事服務大眾的事業,生命將更為擴充,更具價值。
  
  ()世間以百年長壽為久
  
  長命百壽是一般人熱切的希望,醫藥的發達,雖然可以增長生命,但是究竟多少春秋才算長壽呢?我們看到百齡人瑞就慶賀不已,以為是人生難得的幸福,事實上一百年的歲月就算是長壽了嗎?活到一百歲,就值得那麼雀躍歡喜嗎?如果以人類貪求無饜的心性來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暫了。
  
  過去有一個信徒請法師到家裡誦經消災,祈求延壽,法師問他:
  
  「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壽命呢?」
  
  「我今年已經過了花甲之齡了,只要能夠再活二十年,就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會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長的生命。」那人一聽,瞪大眼睛說道:
  
  「還可以增加嗎?那麼四十年好了,圖個百年大壽,人間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過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應該祈求更長久永恆的生命。」
  
  那個人一愣,問道:「師父,那麼你認為我應該祈求多長的壽命呢?」
  
  「求無量壽。」
  
  世間的壽命縱然長壽如彭祖,充其量也不過八百歲月,和宇宙的亙古悠久相比,實在相距太遠了。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的是永恆無限的無量壽,證悟永遠不生不滅的真如生命,而不僅是蜉蝣若寄的數十寒暑而已。事實上果真活到一百多歲,就幸福嗎?假設有一位一百多歲的老翁,他的兒子將近一百歲,孫子也已是七、八十歲行將就木的老人,如果命運乖舛,兒子、孫子先離開了人世,那時將情何以堪?長壽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只不過憑添更多的感傷和無奈。況且耄耋之年,兩眼茫茫、白髮蒼蒼,行動不方便,凡事不順心,如果精神上沒有寄託,真是度日如年,百無聊賴。人生的意義不在活了多少歲數,而在於是否真實地活過,如果已經充分發揮了生命的內涵,縱然是剎那,也是永恆。
  
  ()世間以迷信執我為真
  
  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迷信的行為。譬如有的人每逢結婚壽誕,非要殺雞宰羊,大肆鋪張,才認為夠排場,為了個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顧眾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愛的眷屬。為慶生而濫殺生靈,結褵而奪人之愛,不但違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發生爭執,到廟堂斬雞頭賭重咒,這種行為既愚昧又殘忍。發誓應該是發自於自己內心,對自己行為表示負責的承諾,怎麼是借個雞頭就能夠加以約束呢?況且生命是尊嚴的,誰也沒有權力剝奪第三者的生命,來對自己做任何的負責,一個人如果需要借著斬雞頭來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麼此人的誠心也有待考驗。
  
  有的人信仰虔誠,遇到任何難題就求神問卜,祈求神明的指點,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難時就燒燒金銀紙消災化厄。此種信仰誠心固然令人讚歎,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卻令人不能苟同。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獻犧牲,不一定在財物上的施捨,縱然有多餘的心力、金錢,也應該運用於修行的道路和大眾的公益事業之上,廣積功德,才能有豐碩的收成。
  
  世間上的知見大抵似是而非,看起來好像是對的,其實是眾口鑠金,積非成是,究其原因是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朦朧不清,是由於心性的污染。我們這顆心原本纖塵不染,由於無明造化,漸漸失去了清明,但是我們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終會有光天化日、徹底明白的一刻。這一刻,就是知見滌清濾淨的時候;這一刻,也是諸佛菩薩與我們同遊畢竟晴空、自在清涼的佳時。
  
  三、知見的層次
  
  眾生對萬象的見解、看法,有種種層次的分別。好比小學生有小學生童稚純真的看法,中學生有中學生年輕浪漫的想法,大學生有大學生深遠超邁的見地一般,隨著年齡、閱歷、根器的不同,知見也有深淺高下的不同境界層次。
  
  知見有那些層次呢?以對在家居士的稱謂為譬喻,說明佛教徒對佛教護持的心態層次:在佛門,常以「護法」來稱呼信徒,「護法」指的是護持佛法、護持佛教,社會上有不少人無法真實地了解「護法」的真諦,所以發諸於行為實踐時,難免產生偏差。
  
  有的人雖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麼是邪曲乖異的邪教,什麼是純正平實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陸離、神祕荒誕的現象,就視為人間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雖然能夠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眾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貴、延年永生,而不知學習諸佛菩薩,將自己奉獻給眾生。
  
  有些人雖然對佛教有信心,但是受到某位師父親切招呼,就特別尊敬他、護持他。佛經提到「四依法」說:「依法不依人。」所謂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體證,僧侶所宣揚,亙古今而不變,歷久遠而彌新的宇宙真理。我們以它為依止,心靈才能得到淨化,生命方得以昇華。而人為肉身之軀,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倏忽湮滅,變異性非常大,如果以人作為精神上的依靠,則如朝露遇到陽光,短暫無常,生滅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僅僅護持人是不夠的,唯有護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為護持對象,也必須護持學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識。
  
  有的人也知道護持善知識,但是僅止於對單一、固定對象的崇拜,而不能將恭敬心擴充為整個僧團,乃至所有眾生的關愛。經上說:佛法在大眾中求。佛陀也常告誡弟子們說:「我是眾中的一員。」能夠成就大眾的人,就是能以佛心為心,續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夠擁護大眾,以救拔眾生出離痛苦為急務的人,才是佛教的護持者。
  
  有的人對某位師父特別崇拜,有的人對某間寺廟全心全力護持贊助。恭敬僧寶、擁護道場固然可貴,更重要的是要禮敬有道的高僧大德,護持弘法利生的道場,並且是護持弘揚大乘菩薩道的十方叢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廟。從對佛法的護持來看,我們應該護正而不護邪、護佛而不護神、護法而不護人,要由護師進而護眾,由護寺進而護教,由護小乘進而護大乘,以提昇我們信仰上的層次。
  
  對佛教的護持有種種層次的分別,發心學佛也有各種不同的等第。有的人發心學佛,是為了求取世間的富貴,祈求兒孫滿堂、家運昌隆,因此也能發增上心,布施行善,種種福田,但是充其量不過是人間福報,學佛的根基仍然不穩固,並且羈絆牽罣的事情繁多,進趨佛道不易,這是第一層次的發心。
  
  有的人能夠體悟世間歡樂的短暫虛幻,不是究竟的快樂,而發出離心,出家學佛,追求永恆的真理之樂,成就完美的生命,這是第二層次的發心。但是出家固然為求得個人生命的昇華、人格的完成,更應該拔除眾生的痛苦,給予人類幸福,不僅求個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發出離心之後,必須進一步發大乘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心,這是最高層次的發心。
  
  佛教將修行證悟的境界分成五種次第,也就是所謂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進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門。人天二乘的世間法修學完畢之後,要參究聲聞乘的四諦真理,然後是緣覺乘的十二緣起,最後則要實踐菩薩道的六度,從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聲聞、緣覺雖然已經超凡入聖,但僅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間聖者,不能積極地去救度倒懸,唯有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廣濟群倫的大乘菩薩,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證的階位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薩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種高下層次的差別。而五乘人生所證悟的真理也是層次分明,不盡相同。根據闡揚般若思想的《金剛經》、《心經》、《大智度論》的記載,般若性空的道理,依眾生的根機,內容有深淺不同的差別。譬如一般凡夫能夠培養正確的知見,就具有般若的光明。從凡夫階段進趨二乘羅漢的境界,如果能夠體證緣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發廣大心,回小向大,進入大乘菩薩的境地,覺悟宇宙萬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薩的般若智慧,是度化眾生的無限妙用。最後證悟佛的境界,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本來的清淨自性,這個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才是至高無上的般若妙諦!
  
  從正見、緣起、性空到般若的體證,有種種不同的層次,各宗各派莫衷一是,唯識家則將所證悟的智慧分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些層次的千差萬別,取決於人生內在功夫的用力如何,不是外來的力量強予分別。如何提昇我們人生的層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諸佛菩薩同遊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們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務。
  
  四、佛教的知見
  
  什麼是佛教的知見?佛教的知見就是正見,是對萬事萬物培養正確的見識,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門磚。有的人學佛,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難,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廢,甚至對佛教有諸多的怨言,責怪佛菩薩沒有庇佑他,這就是沒有正見。
  
  所謂正見是對於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論遭遇任何疑難,都毫不動搖信念,反而更加堅定信心,把持立場,為護衛公益、宣揚真理而奮勵不懼。也就是要明瞭世間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惡、聖凡、三世、業報的觀念,才知道攝護三業,行善止惡,免墮三途輪迴。
  
  除此之外,佛陀常講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見。以下就這四項簡略的說明:
  
  ()四念住
  
  四念住又稱四念處,意思是告訴我們把心念繫著於「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個法門之上,從苦、空、無我去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們的思想、觀念裡,總以為肉軀是實在的,因此為它滋養、妝扮。「觀身不淨」就在破除我們對身體的執著,了解色身的虛幻不實,而追求真實不滅的法身慧命。我們的人生苦多於樂,我們卻無明造作,製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們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間即逝,我們卻不知小心加以攝護,任意讓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滅。世間的萬法變化無常,沒有一法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執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夠以四念住的法門去認識宇宙的真相,我們的身心才能清淨自在。
  
  ()四依法
  
  所謂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說,即依止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滅現象的某個人。依義不依語,即從義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內涵,而不執著戲論,滿足於語言文字的遊戲。依智不依識,即依據般若智慧為人生行為的規範,而不依順一般的俗知俗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從方便邪說。四依法是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夠依止四依法,得其門而入,才能探驪得珠,登入真理堂奧。
  
  ()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識,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諸行無常」:一切行為、一切語言,萬事萬物都是無常,千變萬化。人生是無常,世界亦無常,一切世間法都是無常,唯有脫離世間法,到了出世間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諸法無我」:世間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不變壞的。譬如我們的身體彷彿一棟房屋,僅是供給我們平常活動筋骨、行住坐臥,暫時居住的場所。房子住久了,一定會敗壞漏雨,等到大限來臨,我們這棟老屋也會隨著殞滅無存。不僅肉身如此,財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間上的一切都不能永恆存在,遲早會捨離我們而去。唯有了解因緣,知道緣生則聚,緣滅則散,不執著無常、無我的世間法,而將身心安住於不生不滅的出世間之中,才能獲得人生的究竟快樂。
  
  「涅槃寂靜」的世界就是極樂淨土的世界,這是一個只有安樂,沒有痛苦煩惱的境界。一般人總以為學佛是為了了生脫死,因此消極避俗。抱持這種觀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靜的境界並不是捨離眾生、遁世退隱的意思,這樣的人,佛陀呵斥他為焦芽敗種。涅槃最高的境界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無住涅槃。由於悲智雙運,而能常化眾生,永不休息。
  
  ()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由「正見」可以了然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這是八正道的主體。再由「正思惟」以增長真智。然後「正語」,就是修口業,不作妄語。其次「正業」,以大智般若滅除一切邪業,使身心能夠安住於清淨正業之中。進而「正命」,使身、口、意三業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進」,就是要發心修習涅槃之道。至於「正念」,則以真智憶念正道,並且沒有絲毫的邪念。最後的「正定」,即必須做到清淨的禪定。
  
  這八個方法,是教導我們脫離邪非,所以是「正」;最後進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堅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寶貴的知見了。
  
  平時持念「阿彌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確知見。有人或許會疑問:阿彌陀佛只是一句老太婆稱誦的佛號,有什麼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視只念阿彌陀佛的人說:
  
  「光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生脫死,斷盡煩惱了嗎?這幾個字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證得無量壽命了嗎?」
  
  其實學佛不只是為求了生脫死的超然,更是求取真實生命的證悟。有人曾經問一位法師說:「阿彌陀佛四個字,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
  
  法師一聽,對著問話的人罵道:「混蛋!」
  
  這個人被罵得莫名其妙,立刻發怒,大聲責問:「你怎麼可以罵人?」
  
  法師悠然一笑道:「混蛋才兩個字,就足以改變你的心境,阿彌陀佛四個字,怎麼會沒有力量呢?」
  
  所以,學佛的人,平時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誦阿彌陀佛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躋登淨土蓮邦,正如永明延壽禪師所說的「萬人修萬人去」。
  
  總之,正確的知見非常重要,八正道首重正見,如《本事經》云:「正見生長時,令愚痴損減。正見現在前,速證涅槃樂。」見解不正確,則易誤入歧途。人民、國家,如果缺乏正知正見,就好像一艘沒有掌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中,不但不知何去何從,而且可能遭受覆舟的危險。有了正知正見,人們就能明因識果,了解業報緣起,明辨是非善惡。也唯有正確的觀念,堅定的信仰,才能開發般若本性,完成圓滿人格。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佛教對行為的看法

對於很多問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對於大千世界,乃至整個宇宙人生,也都別有一番不同的見地。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見解也就不一致,但是並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見」。由於世俗的塵垢累積日深,使我們原本清淨的心蒙上了污染,以這顆不再是明鏡的心去觀察世象,難免會產生偏差的見解。如何培養正確的知見,把握真實的人生,是我們重要的課題。
  
  二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開悟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救渡眾生。但是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卻和世人妄知妄見大不相同。例如,眾生以五欲為樂,佛陀卻認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體證真如佛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真實生命,然而眾生卻認為它是虛幻不實。眾生在六道輪迴的生死大海中浮沉,卻拒絕佛陀慈悲救度。成道後的佛陀,想到他所證悟的知見,不易為一般凡夫眾生所接受,為了激發眾生重法的心,曾想進入寂靜的涅槃境界。後來由於梵天的勸請,更為了憐憫深具善根的少部分眾生,因此才住世講說佛法,普施甘露。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相識但是不相知的人,由於彼此見解不同,而產生無謂的爭執。如社會上有些人看到出家人就說:
  
  「真可惜,你為什麼要出家呢?」
  
  出家是一條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慶幸歡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棄真理之門,不是更令人惋惜?因此我們對事物的了解,應該摒除己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才不會失之主觀。
  
  一般人對於宗教信仰缺乏一顆虔敬的心,認為宗教是用來祈福求財、消災化凶,進趨名位富貴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義在於犧牲奉獻。譬如一些信徒,以為念佛就能事業順利,念佛就能財源滾滾……,如果將佛菩薩當成財神爺、保險公司,這種貪饜的功利態度,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施與行慈的悲心相應呢?
  
  也有一些信徒抱怨說:
  
  「我長年吃齋茹素,仍然體弱多病,不離醫藥。」
  
  他之所以持齋,並不是站在慈悲的觀念上,而是為了益壽延年、長保健康而持齋,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身體要健康,必須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制,有適當的運動,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假如能夠懷抱佛菩薩不忍食眾生肉的慈悲心去吃齋,並且持之以恆,必定能夠由心理的健康發展至身體的健康,所謂「心廣體胖」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對於世間的一切,要有正確的知見,才不會陷入愚痴。佛教對知見有什麼看法?以下分四點說明:
  
  一、錯誤的知見
  
  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好比沒有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不知何去何從,並且可能遭受到滅頂的危險,邪知邪見會使我們沉淪在愚痴無明之中,而永劫不復。涵養正知正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那什麼是邪知邪見呢?根據佛經的記載,錯誤的見解有下列五種:
  
  ()身見
  
  一般人總以為四大五蘊假合的身體是真實不變,因此執持不放,不知道軀體只不過是一棟房舍,再堅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會朽壞,大限來臨,任何人都必須搬離這所房子。執著於身見的人,往往視有形生命為實有,極力追逐聲色犬馬的娛樂,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層次的境界。
  
  ()邊見
  
  所謂邊見就是堅持一端的見解,如堅持世間為恆常不變的常見,斷滅虛幻的斷見;世界有邊的有邊見,世界無邊的無邊見;肉體和靈魂為同一境的同見,互為相異的異見;如來死後尚且存在的有見,如來死後便歸幻滅的無見等等偏執於一方的思想,都是邊見。
  
  執持斷見的人認為人生無論行善作惡,最後都將歸於虛無幻滅,死亡之後,一切將不復存在,所以世間的道德倫理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有及時行樂才是實在的。斷見的人容易淪為縱樂主義。相反的,常見的人認為生命為實體,人死了下輩子仍然會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會隨著善惡業去輪迴流轉。不論常見、斷見,或是有見、無見、同見、異見等,都是遠離中道的錯誤思想。
  
  ()邪見
  
  邪見,泛指一切邪惡見解,舉凡遮無罪福、不信因果、不敬三寶等十種邪曲的見解,都是障礙慧命的邪見。有人對於佛教的因果思想,產生一種乖僻可怕的論調說:既然佛教主張「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麼人如果打死一隻蚊子,來世將轉生為蚊子;打死一隻蒼蠅,下輩子將投胎為蒼蠅;我現在只要殺死一個人,將來一定可以出世為人。
  
  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對於因果業報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種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的詭論。事實上「種」了殺生業因,必然會「得」殺生的果報,這種「種」什麼,「得」什麼的關係,是不會改變的。犯了這種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鏡頭還沒有調整就按下了快門,自然把真相弄模糊了。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視為求取榮華富貴的敲門磚,以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祿、事事順心,而不知道求財有求財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
  
  有位年輕人熱衷於事業,一心想發大財。他聽說王爺很靈驗,只要到廟裡去懇求王爺庇佑,一定能夠如願以償。一天,天剛亮,他興致勃勃地騎著摩托車到王爺廟燒香祈願。禮拜之後,匆忙地跨上車騎揚長而去。一路上風馳電掣,好不暢快!得意忘形之際,半路上不巧一頭撞上橋墩,當場斃命。青年的父親聽到這個噩耗,悲憤交集,怒氣沖沖地到了廟宇,指著王爺神像破口大罵:
  
  「我的兒子虔誠的祭拜你,你不但沒有感應,還使他喪命死亡,這個沒有靈驗的王爺,今天我非打爛你的神像,拆毀你的神座不可!」
  
  站在一旁的廟祝看情況不對,趕緊上前勸阻:「老先生,請不要憤慨,其實你兒子來禮拜王爺時,王爺感動他的虔誠,也曾想救護他。可是令郎禮拜之後,騎著野狼一二五的摩托車掉頭就走,速度太快了,任憑王爺焦急的騎著白馬在後面如何追趕,都望塵莫及呀!」
  
  這位年輕人由於行車速度太快,當然要嚐到超速的因果,怎可把一切的責任推諉給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間上有許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違背了因果道理,卻責怪他人沒有幫助他,這些都是愚痴邪見。
  
  ()見取見
  
  所謂見取見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學說是絕對的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見解,固執己見、自是非他,不能容納異己的存在。
  
  有些人明知自己的見解錯誤,卻一味企圖掩飾己非,並且想積非成是,這種以非為是、以邪為正、以惡為善的錯誤知見是非常危險的。
  
  ()戒禁取見
  
  戒禁取見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條,以此為求取人天福報的道具而執迷不悟。有的人自命清高,行為怪誕,蠱惑民眾,敗壞淳樸習俗,更可悲是一些無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惡,反而挺身效法蔚成風尚。比方有些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間煙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飢,就覺得此人神通廣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體投地,甚至身體力行。其實一個人是不是有道行,並不在於形相上的刻意修為,而在於內心的實際觀照工夫。
  
  錯誤的知見會障蔽我們的智慧,甚至會令我們喪身失命、永劫不復,不可不戒懼警惕。如何去除錯誤的知見,培養正知正見,是學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間的知見
  
  世間萬物林林總總,千差萬別,芸芸眾生對於事物的看法,也有種種不同的見解。這種種不同的見解,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點:
  
  ()世間以五欲六塵為樂
  
  世間大部分的人,以物質感官上的享受為快樂,而孜孜矻矻追逐聲色犬馬,事實上,這種肉體上的享受並不是最究竟的快樂,心靈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樂。譬如有人萬貫家財纏身、嬌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穿的是上好名貴的綾羅綢緞;出門有汽車代步,入室有僮僕服侍,但是卻沒有一顆靈悟的「真心」,去體會生命的真實意義。欠缺這種「真心」的人,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仍然是一個貧乏的人,而我們世間卻到處充滿這種貧窮的富人。
  
  五欲六塵的享樂,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隨著煩惱。有人貪著飲食之美、男女之歡而不知節制,彷彿飛蛾撲燈、春蠶作繭,自陷於痛苦的淵藪而渾然不知;世俗的享樂如劍上塗蜜,雖然味道甘美,卻有殺身殞命的危險。我們應該運用智慧去透視五欲的虛假,追求真實清淨的法樂。
  
  ()世間以立德立功為實
  
  有的人對於物質享受雖然能夠不忮不求,超然不戀,但是卻以建立彪炳功勳、留名青史為一生的奮鬥目標。立功立德固然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只是世間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淨,人格的昇華,出世慧命的證成更為重要。
  
  常聽到有人抱著這樣的論調:宗教是勸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夠了,不必信奉什麼宗教。這實在是一種愚痴的觀念。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麼我們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飯了,心好就毋需乘車了?心好是為人基本的條件,生命的完成,還需要許多的資糧為增上緣,才能辦成。況且宗教並不僅止於勸惡向善的層次,如何濟度有情躋登清淨樂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諦。
  
  我們既然有好的心,為什麼不發揮宗教奉獻的精神,把這塊良田美地獻給有情眾生一起來耕耘?卻寧願侷促一隅,把心逼到狹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這種狹隘的觀念之上,即使能夠傳名千古,也不過是小我的精神,成就不了大事。我們倘若能發菩提大心,從事服務大眾的事業,生命將更為擴充,更具價值。
  
  ()世間以百年長壽為久
  
  長命百壽是一般人熱切的希望,醫藥的發達,雖然可以增長生命,但是究竟多少春秋才算長壽呢?我們看到百齡人瑞就慶賀不已,以為是人生難得的幸福,事實上一百年的歲月就算是長壽了嗎?活到一百歲,就值得那麼雀躍歡喜嗎?如果以人類貪求無饜的心性來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暫了。
  
  過去有一個信徒請法師到家裡誦經消災,祈求延壽,法師問他:
  
  「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壽命呢?」
  
  「我今年已經過了花甲之齡了,只要能夠再活二十年,就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會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長的生命。」那人一聽,瞪大眼睛說道:
  
  「還可以增加嗎?那麼四十年好了,圖個百年大壽,人間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過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應該祈求更長久永恆的生命。」
  
  那個人一愣,問道:「師父,那麼你認為我應該祈求多長的壽命呢?」
  
  「求無量壽。」
  
  世間的壽命縱然長壽如彭祖,充其量也不過八百歲月,和宇宙的亙古悠久相比,實在相距太遠了。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的是永恆無限的無量壽,證悟永遠不生不滅的真如生命,而不僅是蜉蝣若寄的數十寒暑而已。事實上果真活到一百多歲,就幸福嗎?假設有一位一百多歲的老翁,他的兒子將近一百歲,孫子也已是七、八十歲行將就木的老人,如果命運乖舛,兒子、孫子先離開了人世,那時將情何以堪?長壽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只不過憑添更多的感傷和無奈。況且耄耋之年,兩眼茫茫、白髮蒼蒼,行動不方便,凡事不順心,如果精神上沒有寄託,真是度日如年,百無聊賴。人生的意義不在活了多少歲數,而在於是否真實地活過,如果已經充分發揮了生命的內涵,縱然是剎那,也是永恆。
  
  ()世間以迷信執我為真
  
  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迷信的行為。譬如有的人每逢結婚壽誕,非要殺雞宰羊,大肆鋪張,才認為夠排場,為了個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顧眾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愛的眷屬。為慶生而濫殺生靈,結褵而奪人之愛,不但違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發生爭執,到廟堂斬雞頭賭重咒,這種行為既愚昧又殘忍。發誓應該是發自於自己內心,對自己行為表示負責的承諾,怎麼是借個雞頭就能夠加以約束呢?況且生命是尊嚴的,誰也沒有權力剝奪第三者的生命,來對自己做任何的負責,一個人如果需要借著斬雞頭來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麼此人的誠心也有待考驗。
  
  有的人信仰虔誠,遇到任何難題就求神問卜,祈求神明的指點,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難時就燒燒金銀紙消災化厄。此種信仰誠心固然令人讚歎,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卻令人不能苟同。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獻犧牲,不一定在財物上的施捨,縱然有多餘的心力、金錢,也應該運用於修行的道路和大眾的公益事業之上,廣積功德,才能有豐碩的收成。
  
  世間上的知見大抵似是而非,看起來好像是對的,其實是眾口鑠金,積非成是,究其原因是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朦朧不清,是由於心性的污染。我們這顆心原本纖塵不染,由於無明造化,漸漸失去了清明,但是我們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終會有光天化日、徹底明白的一刻。這一刻,就是知見滌清濾淨的時候;這一刻,也是諸佛菩薩與我們同遊畢竟晴空、自在清涼的佳時。
  
  三、知見的層次
  
  眾生對萬象的見解、看法,有種種層次的分別。好比小學生有小學生童稚純真的看法,中學生有中學生年輕浪漫的想法,大學生有大學生深遠超邁的見地一般,隨著年齡、閱歷、根器的不同,知見也有深淺高下的不同境界層次。
  
  知見有那些層次呢?以對在家居士的稱謂為譬喻,說明佛教徒對佛教護持的心態層次:在佛門,常以「護法」來稱呼信徒,「護法」指的是護持佛法、護持佛教,社會上有不少人無法真實地了解「護法」的真諦,所以發諸於行為實踐時,難免產生偏差。
  
  有的人雖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麼是邪曲乖異的邪教,什麼是純正平實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陸離、神祕荒誕的現象,就視為人間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雖然能夠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眾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貴、延年永生,而不知學習諸佛菩薩,將自己奉獻給眾生。
  
  有些人雖然對佛教有信心,但是受到某位師父親切招呼,就特別尊敬他、護持他。佛經提到「四依法」說:「依法不依人。」所謂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體證,僧侶所宣揚,亙古今而不變,歷久遠而彌新的宇宙真理。我們以它為依止,心靈才能得到淨化,生命方得以昇華。而人為肉身之軀,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倏忽湮滅,變異性非常大,如果以人作為精神上的依靠,則如朝露遇到陽光,短暫無常,生滅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僅僅護持人是不夠的,唯有護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為護持對象,也必須護持學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識。
  
  有的人也知道護持善知識,但是僅止於對單一、固定對象的崇拜,而不能將恭敬心擴充為整個僧團,乃至所有眾生的關愛。經上說:佛法在大眾中求。佛陀也常告誡弟子們說:「我是眾中的一員。」能夠成就大眾的人,就是能以佛心為心,續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夠擁護大眾,以救拔眾生出離痛苦為急務的人,才是佛教的護持者。
  
  有的人對某位師父特別崇拜,有的人對某間寺廟全心全力護持贊助。恭敬僧寶、擁護道場固然可貴,更重要的是要禮敬有道的高僧大德,護持弘法利生的道場,並且是護持弘揚大乘菩薩道的十方叢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廟。從對佛法的護持來看,我們應該護正而不護邪、護佛而不護神、護法而不護人,要由護師進而護眾,由護寺進而護教,由護小乘進而護大乘,以提昇我們信仰上的層次。
  
  對佛教的護持有種種層次的分別,發心學佛也有各種不同的等第。有的人發心學佛,是為了求取世間的富貴,祈求兒孫滿堂、家運昌隆,因此也能發增上心,布施行善,種種福田,但是充其量不過是人間福報,學佛的根基仍然不穩固,並且羈絆牽罣的事情繁多,進趨佛道不易,這是第一層次的發心。
  
  有的人能夠體悟世間歡樂的短暫虛幻,不是究竟的快樂,而發出離心,出家學佛,追求永恆的真理之樂,成就完美的生命,這是第二層次的發心。但是出家固然為求得個人生命的昇華、人格的完成,更應該拔除眾生的痛苦,給予人類幸福,不僅求個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發出離心之後,必須進一步發大乘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心,這是最高層次的發心。
  
  佛教將修行證悟的境界分成五種次第,也就是所謂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進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門。人天二乘的世間法修學完畢之後,要參究聲聞乘的四諦真理,然後是緣覺乘的十二緣起,最後則要實踐菩薩道的六度,從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聲聞、緣覺雖然已經超凡入聖,但僅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間聖者,不能積極地去救度倒懸,唯有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廣濟群倫的大乘菩薩,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證的階位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薩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種高下層次的差別。而五乘人生所證悟的真理也是層次分明,不盡相同。根據闡揚般若思想的《金剛經》、《心經》、《大智度論》的記載,般若性空的道理,依眾生的根機,內容有深淺不同的差別。譬如一般凡夫能夠培養正確的知見,就具有般若的光明。從凡夫階段進趨二乘羅漢的境界,如果能夠體證緣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發廣大心,回小向大,進入大乘菩薩的境地,覺悟宇宙萬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薩的般若智慧,是度化眾生的無限妙用。最後證悟佛的境界,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本來的清淨自性,這個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才是至高無上的般若妙諦!
  
  從正見、緣起、性空到般若的體證,有種種不同的層次,各宗各派莫衷一是,唯識家則將所證悟的智慧分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些層次的千差萬別,取決於人生內在功夫的用力如何,不是外來的力量強予分別。如何提昇我們人生的層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諸佛菩薩同遊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們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務。
  
  四、佛教的知見
  
  什麼是佛教的知見?佛教的知見就是正見,是對萬事萬物培養正確的見識,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門磚。有的人學佛,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難,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廢,甚至對佛教有諸多的怨言,責怪佛菩薩沒有庇佑他,這就是沒有正見。
  
  所謂正見是對於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論遭遇任何疑難,都毫不動搖信念,反而更加堅定信心,把持立場,為護衛公益、宣揚真理而奮勵不懼。也就是要明瞭世間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惡、聖凡、三世、業報的觀念,才知道攝護三業,行善止惡,免墮三途輪迴。
  
  除此之外,佛陀常講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見。以下就這四項簡略的說明:
  
  ()四念住
  
  四念住又稱四念處,意思是告訴我們把心念繫著於「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個法門之上,從苦、空、無我去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們的思想、觀念裡,總以為肉軀是實在的,因此為它滋養、妝扮。「觀身不淨」就在破除我們對身體的執著,了解色身的虛幻不實,而追求真實不滅的法身慧命。我們的人生苦多於樂,我們卻無明造作,製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們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間即逝,我們卻不知小心加以攝護,任意讓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滅。世間的萬法變化無常,沒有一法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執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夠以四念住的法門去認識宇宙的真相,我們的身心才能清淨自在。
  
  ()四依法
  
  所謂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說,即依止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滅現象的某個人。依義不依語,即從義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內涵,而不執著戲論,滿足於語言文字的遊戲。依智不依識,即依據般若智慧為人生行為的規範,而不依順一般的俗知俗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從方便邪說。四依法是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夠依止四依法,得其門而入,才能探驪得珠,登入真理堂奧。
  
  ()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識,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諸行無常」:一切行為、一切語言,萬事萬物都是無常,千變萬化。人生是無常,世界亦無常,一切世間法都是無常,唯有脫離世間法,到了出世間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諸法無我」:世間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不變壞的。譬如我們的身體彷彿一棟房屋,僅是供給我們平常活動筋骨、行住坐臥,暫時居住的場所。房子住久了,一定會敗壞漏雨,等到大限來臨,我們這棟老屋也會隨著殞滅無存。不僅肉身如此,財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間上的一切都不能永恆存在,遲早會捨離我們而去。唯有了解因緣,知道緣生則聚,緣滅則散,不執著無常、無我的世間法,而將身心安住於不生不滅的出世間之中,才能獲得人生的究竟快樂。
  
  「涅槃寂靜」的世界就是極樂淨土的世界,這是一個只有安樂,沒有痛苦煩惱的境界。一般人總以為學佛是為了了生脫死,因此消極避俗。抱持這種觀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靜的境界並不是捨離眾生、遁世退隱的意思,這樣的人,佛陀呵斥他為焦芽敗種。涅槃最高的境界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無住涅槃。由於悲智雙運,而能常化眾生,永不休息。
  
  ()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由「正見」可以了然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這是八正道的主體。再由「正思惟」以增長真智。然後「正語」,就是修口業,不作妄語。其次「正業」,以大智般若滅除一切邪業,使身心能夠安住於清淨正業之中。進而「正命」,使身、口、意三業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進」,就是要發心修習涅槃之道。至於「正念」,則以真智憶念正道,並且沒有絲毫的邪念。最後的「正定」,即必須做到清淨的禪定。
  
  這八個方法,是教導我們脫離邪非,所以是「正」;最後進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堅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寶貴的知見了。
  
  平時持念「阿彌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確知見。有人或許會疑問:阿彌陀佛只是一句老太婆稱誦的佛號,有什麼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視只念阿彌陀佛的人說:
  
  「光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生脫死,斷盡煩惱了嗎?這幾個字就能往生極樂世界,證得無量壽命了嗎?」
  
  其實學佛不只是為求了生脫死的超然,更是求取真實生命的證悟。有人曾經問一位法師說:「阿彌陀佛四個字,真有這麼大的力量嗎?」
  
  法師一聽,對著問話的人罵道:「混蛋!」
  
  這個人被罵得莫名其妙,立刻發怒,大聲責問:「你怎麼可以罵人?」
  
  法師悠然一笑道:「混蛋才兩個字,就足以改變你的心境,阿彌陀佛四個字,怎麼會沒有力量呢?」
  
  所以,學佛的人,平時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誦阿彌陀佛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躋登淨土蓮邦,正如永明延壽禪師所說的「萬人修萬人去」。
  
  總之,正確的知見非常重要,八正道首重正見,如《本事經》云:「正見生長時,令愚痴損減。正見現在前,速證涅槃樂。」見解不正確,則易誤入歧途。人民、國家,如果缺乏正知正見,就好像一艘沒有掌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中,不但不知何去何從,而且可能遭受覆舟的危險。有了正知正見,人們就能明因識果,了解業報緣起,明辨是非善惡。也唯有正確的觀念,堅定的信仰,才能開發般若本性,完成圓滿人格。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講於台北國父紀念館


佛教對因緣的看法

二千餘年前,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而降誕於世」,這個大事、這個因緣,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覺悟的真理。
  
  佛法,和一般的知識學問不同。一般的知識學問,大多注重表面的詮釋,是名相表解;佛法則注重內涵的透視,是終極、究竟。以我們的手掌為例,從醫學上看,它是許多骨骼、肌肉、神經及細胞所組成;從文學上看,它表現許多風度、姿勢及語意;從哲學上看,它蘊含某些命相、情誼;從物理學上看,它的伸縮綣曲代表許多運動引力……。總之,它是個實體,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東西。而佛法則像X光一樣把它透視成一個空虛的影像,是一種必然腐爛灰滅的空假之相。
  
  再舉例說明:我伸手向空中一抓,從一般的知識學問來分析,我抓到了空氣、微塵,有動作與表相;從佛法來看,卻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因緣和合現象。
  
  所以,人的觀念狹窄而有限,往往阻礙了對事理最終極的大慧光明,世上的一切苦樂都沒有絕對的存在,只是我們的觀念與想法有分別而已。我們在接受佛法時,要把一般的觀念改一改,由表面的名相,推極究竟到真如實相,開般若光,播菩提種,三昧法水才會流入我們的心田。
  
  佛經裡有一則譬喻故事:有位老太太經常哭泣,因為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雨傘的,小女兒嫁給賣麵條的做媳婦。這位老太太一看到陽光普照,就憂慮得流下眼淚,擔心大女兒的雨傘沒人買;如果天氣不好,下雨了,她還是哭,因為她小女兒店裡的麵條沒有太陽曝曬,麵條賣不出去,怎麼辦呢?如此每天憂心忡忡,無論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鄰右舍勸不過來,乾脆稱這位老太太為「哭婆」。
  
  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出家人,問她為什麼天天哭?她原原本本地說出原委,這位師父聽了藹然一笑說:「老太太,你不要難過,我告訴你一個解脫法門,你就不會天天哭了。」
  
  「哭婆」一聽,立刻請問是什麼方法,師父說:
  
  「你只要把想法改一改:太陽高掛的好天氣,不要想大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而想到小女兒的麵條店可以曬很多麵條,生意一定興旺。遇到下雨天的時候,你就改想大女兒的雨傘店可以多賣幾把雨傘,生意一定好。」
  
  這位老太太聽了之後,恍然大悟,不但不再哭泣,反而天天高興得笑逐顏開,從「哭婆」一變而為「笑婆」。
  
  我們人人心裡有煩惱的事,有困苦的事,然而只要像哭婆一樣稍微改變一下,就可以將種種煩惱、困苦一變而為幸福、快樂。這並不需要什麼神通,只要稍微了悟一些佛陀微妙的佛法,當下體悟通達,在機鋒處一轉一破,自然而然能夠破愚為明,轉痴為悟了。
  
  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覺。當流星燦然劃空而過的時候,佛陀到底覺悟了什麼?
  
  他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覺悟的真理又是什麼?
  
  是因緣,是緣起。
  
  如果我們能懂得因緣緣起的真理而受用,必定也能像佛陀一般,捨棄這個有漏世間的一切煩惱困苦。經上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人與人之間相敬相愛、相爭相逐、相善相惡……的種種關係,就是「因緣」。懂得因緣,可以了悟世間眾生的運命浮沉,懂得世間生命的緣起緣滅,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會洞然明白了。
  
  世上生滅不已的因緣有四種:
  
  1.無因無緣:很多人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冥冥中完全註定,是偶然的、神意的、宿命的,不是因緣的關係。好像石頭本來榨不出油,如果石頭竟然能榨出油來,他們不去探索石油層的結構與形成原因,只會認為是偶然如此;小孩子吃得太多太飽而噎死脹死了,他們不去追究飽食的禍因,只會一味的哭喊:「命呀!命呀!」強盜因搶奪不遂而起意殺人,被害人家屬也只會歸之於宿命如此;可憐的是那種把一切歸之於上帝旨意的人,認為一切都是神吩咐的,否定了現世人生的自主價值,也否定了一切努力的自我意義,如此徹底抹煞了人生的努力而專講命運的,是邪命外道,不是正確的因緣論。
  
  2.無因有緣:這種人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過去的因緣果報,都是現實上的機緣湊合而成,是一種「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論調。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的肯爭氣而成功,有的不爭氣沒出息,就怪罪運氣不好,機會太少,而忽略了他們教育過程和心理境界的歧異;同一個老師教導出來的學生,成績好壞不同,則歸咎於他們的努力和程度不夠,而忽略了先天聰明才智的不同,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見。
  
  3.有因無緣:有些人認為因和緣是兩回事,認為事出或者有因,卻不見得有緣,忽略了因緣生滅的奧義。許多懷才不遇的例子就是這樣--年輕時去求職,公司要老成的,好不容易老成了,他們卻又要年輕的;到一家公司求職,他們要結過婚的,趕快訂婚結婚再去求職,他們卻要不結婚的。類似的情形常常發生,有些人會以為因和緣是兩回事,有因未必有緣,有緣未必有因,而忽略了因緣並非一成不變的東西,它隨時在時間和空間中生生滅滅,是不會停下來等你的。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所說的三種因緣都是一偏之見,不是佛教正確的因緣論。在佛法裡面,我們相信因緣果報是環環相啣的,是相生相成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有緣」。
  
  4.有因有緣:佛教認為一切法都由因緣貫穿連結,無論大小乘、性理事相、世出世間,一切有為法必依因緣和合而生,《楞嚴經疏》云:「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譬如建造一棟房子,一定要磚瓦、木料、水泥……等很多條件結合起來,才能建築完成;又如同我們請客,也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彼此的交情夠不夠?對方有沒有困難?此時此地是否適合……必須各種因緣具足了,這場宴會才能圓滿舉行,因緣不具備,事情就無法成就。
  
  有位富翁請客,賓客來了一半,還有一半未到,廚師問要不要先上菜?富翁說等一等,結果等了半天,看看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還有很多重要的貴賓沒有來。富翁心裡很著急,忍不住焦灼萬分的埋怨道:
  
  「唉!好不容易請一次客,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都來了!」
  
  那些圍桌而坐的客人一聽,頓時覺得臉上訕訕的有些掛不住,心想:「原來主人並不是真心邀請我的,既然主人已經表示了不歡迎,我還賴在這裡做什麼?」這些人越坐越不自在,就一個個悄悄地離席而去。富翁一看客人又走了不少,順口又說:
  
  「唉!好不容易請一次客,該走的不走,不該走的都走了!」話一說完,那些原先不好意思走的客人,一個個滿臉怒氣的掉頭而去。
  
  有因有緣,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壞了因緣,自己不能把握因緣,萬事萬物當然很難圓滿了。以下將佛教對於因緣的看法分成四點說明:
  
  一、因緣與人我的關係
  
  現在流行講「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好,做事便順利,人際關係不好,麻煩就很多,「力強為因,力弱為緣」,「人際關係」就是一種因緣。
  
  做生意,要先籌集資本、調查市場潛力、安排投資環境及條件……種種條件規劃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順利開展,否則便會失敗。這種種企劃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緣」。
  
  對於人我的因緣關係,要懂得感恩因緣,不要斬殺因緣。像梁武帝見達摩的一段史話,就是因緣不投的例子:
  
  禪宗初祖達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元年從印度航海到廣州,由梁武帝派人護送迎請入京的。初見達摩大師,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開頭即問:
  
  「我曾經建造許多寺廟,抄寫了許多佛經,供養許多僧尼,大師看我的功德如何?」
  
  達摩大師回答:「無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興,便追問:「明明功德巍巍,怎麼說沒有功德?」
  
  達摩大師說:「陛下這些功德,不過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隨身顯,卻無實體,只是一種空相。」
  
  「那麼,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達摩大師開示:「不可著功德之相。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義,還存著貢高我慢的私心,亟於表現一國之君的智慧,就氣焰萬丈的繼續問道:「天上地下,何謂至聖?」
  
  達摩大師識出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寬貸地說:「天上地下,無聖無凡。」
  
  梁武帝生氣的問:「你知道我是誰嗎?」
  
  達摩大師淡淡一笑,搖頭:「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認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為盛名遠播,既懷炫耀之心,又缺乏見道之誠,那裡受得了這番奚落?當下擺出聖明天子的威勢,拂袖而去,從此失去了達摩印心的因緣,失去了中國佛教蛻化的契機;後來雖然悔悟改過再度迎請,卻再也追不回來了。
  
  由於梁武帝我執太重,名心熾烈,先著功德相,又偏離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惡」的第一義諦,前因既不善,現緣亦不佳,難免有話不投機的後果。
  
  《華嚴經》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六祖惠能向五祖弘忍大師求法時,五祖問:
  
  「你從哪裡來,來尋求什麼?」
  
  「弟子自嶺南來,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為測試此子夙緣,不假辭色說道:「你不過是小小一個嶺南蠻子,如何敢企求成佛作祖的境界?」
  
  惠能回答:「人有東西南北之分,佛性沒有東西南北的分限;因緣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為何不能作祖?」
  
  五祖當下深覺契合:「很好,你就留下來,到槽房工作吧。」從此一連八個月,惠能天天拿著柴刀砍柴,天天在腰上綁了石塊,踏著石碓舂米,雖然五祖對他不聞不問,不傳一句佛法;惠能卻無一絲怨咎,一直到五祖在深夜將衣缽傳給他時,才用一首偈語道破了這一段公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意思是說:當初你遠自嶺南來向我求道的時候,你的因雖已成熟,情也懇切,環境的機緣卻還不夠圓滿,所以我必須讓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時間,等一切因緣具備了,才傳法給你。
  
  由此可知:因緣與人我之間,往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沒有相當圓滿的因緣和合,人際關係會有欠缺、遺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緣成熟的快慢而衍變成就。好比有的花春天播種,秋天就開得燦爛了;有的花今年下種,卻要等到明年才能開花;有的花更久,種是種了,卻要生長幾年才開花結果。
  
  唐代有名的文學家韓愈,被貶到潮州當刺史,潮州地處偏遠,人文未開,沒有談心論道的對象,聽說大顛禪師在當地弘化,立刻整裝前去參訪,恰巧禪師在打坐。韓愈站在旁邊鵠候良久,禪師還是不出定,韓愈久候多時,心生厭煩,正要舉步離去,守護在禪師身旁的侍者忽然開腔:「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一聲如春雷震耳,鏗鏘有力,韓愈因為適時適機,終於在侍者處巧遇得度的緣分。
  
  人世間的因緣,忽而邂逅,忽而離散,總有個理則在,「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事總要事先有因有緣,才會開花結果。如同石頭希遷禪師初見他的老師青原行思禪師的時候,青原禪師問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惠能)門下,拜師之前心裡有些什麼障礙沒有,石頭希遷回道:
  
  「我去曹溪求師之前,並不缺少什麼。」
  
  「既已圓滿,何必更去曹溪參學?」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假如不去曹溪,怎知我什麼都不缺,又如何照見身心自在。」
  
  這是說:一切因緣,都要在本來面目上求,在生活境遇中證悟。時時清涼水,是因緣;處處般若花,是因緣;父母生養我們,是親情因緣;師長教育我們,是學問因緣;農工商賈供應我們的生活物品,是社會因緣;開車、搭車,是行路因緣;觀看電視,是視聽的因緣……靠這麼多的因緣和合,我們才能過著快樂自由的生活。
  
  對於人我之間的因緣關係,就如彌勒法語所說: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二、怎樣知道因緣的存在
  
  我們怎麼確定因緣的存在,如實地去發現它、把握它?這好比工廠的機器正在運轉時,忽然停止不動了,技師拆開來一檢查,原來是一根小小的螺絲釘斷了,這根小螺絲釘就是因,因緣不具備,機器自然動不起來。蓋房子要灌水泥,如果少了一根承樑,支撐的力量不夠,整個混凝土屋頂都會塌下來。因緣少一點,境遇的順遂會有很大的差異。
  
  花為什麼開不出美麗芬芳的花朵?果樹為什麼長不出碩大甜美的水果?是因為少了水份,少了肥料的助緣。美國發射太空梭到太空探測,有時會因為某種零件故障而延遲昇空,或因電腦出了毛病而停擺,凡事只要因緣差一點,事物的境相都會層層衍變。
  
  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不順利,必須好好反省檢討,看是什麼地方缺少了因緣,千萬不要怨天尤人,自取其咎。例如現在很多青年男女相親相愛,明明門當戶對,可是父母反對他們結婚,缺了因緣的輔助,婚姻就不順遂,這是無緣;有的青年男女一見鍾情,閃電式的結婚了,連他們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男的說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女的說是「有緣千里來相會」,這就是緣分。
  
  《那先比丘經》記載:有一次,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
  
  「眼睛是你的嗎?」
  
  那先比丘回答:「不是。」
  
  彌蘭陀王又問:「耳朵、鼻子、舌頭是你嗎?」
  
  那先比丘答:「不是。」
  
  「那麼,真正的你就是身體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意,是你真正的體?」
  
  「也不是。」
  
  彌蘭陀王揚起了臉:「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不能代表你真實自在的本體,那麼,你在那裡?」
  
  那先比丘反問:「窗子是房子嗎?」
  
  彌蘭陀王一愕,回答:「不是。」
  
  「門、磚、瓦是房子嗎?」
  
  「不是。」
  
  「那麼床椅、樑柱才是房子了?」
  
  「也不是。」
  
  那先比丘反問:「既然窗、門、磚、瓦、樑、柱、床、椅都不是房子,那麼,房子在那裡?」
  
  彌蘭陀王恍然大悟,房子要靠各種因緣具備才能完成一棟房子,人也是諸般因緣和合而成為人;只要懂得因緣法,認識因緣的存在,處處種好因,時時結好緣,人生必能無往不利、所到亨通,如詩所云:「若人識得因緣法,秋霜冬雪皆是春。」
  
  三、因緣的層次與疑解
  
  因緣,有哪幾種呢?以下從四個方向來看:
  
  1.有因緣與無因緣:因緣,不是知識上的問題,不是靠研究討論而能得知,因緣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證悟才能體會出來的。這種經由真實的修行、了悟而體會的因緣,是「有因緣」,在因緣法裡,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這就是懂得因緣。如果只是滯留在表解的理論上,表現在空洞的言語中,則是「無因緣」,是緣木求魚了。
  
  2.白因緣與黑因緣:因緣,有善有惡,白因緣是善的因緣,黑因緣是惡的因緣。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能明白生滅的終極究竟道理,對因緣只有膚淺的認知,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變遷而隨波逐流,陷溺在黑暗、惡性的因緣裡無法自拔;反過來說,如果道心堅定,信念不變,那麼,所成就的因緣就會是光明、善良的因緣。
  
  3.內因緣與外因緣:因緣,有外在與內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好像同一塊田地,外在的因緣是一樣的,可是不同的種子播種下去,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再舉個例子:一樣的父母,養出不一樣的兒女;一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造詣各殊--外在的一般因緣如父母、老師雖然相同,可是內在的價值因緣如資質、心力卻各有千秋。所以說: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如果內在因不好,果報就產生種種差異。
  
  4.正因緣與邪因緣:因緣有正、邪,有的人生了病,知道是身心失調,接受對症下藥的醫療,病就好了,這是「正因緣」;有的人生病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為是神明的懲罰,到處求神明拜廟,畫符、念咒、吃香灰,結果病情反而加重,這就是「邪因緣」。很多事或順利或不順利,障礙困難或多或少,有時是導因於對因緣的認識不夠正確,因此我們要懂得趨正避邪。
  
  其次說到因緣的層次,因緣有四種層次:就是正見、因緣、空、般若。
  
  1.正見:凡夫所能了解的因緣,就是正見。一般人經由各種學識、經驗,容易了解世間許多癡妄的因緣,例如:病痛、煩惱、破財等等,能知因離苦,得到解脫,這是入世法的因緣。
  
  2.因緣:到了阿羅漢的程度,他了解出世法,能夠勘破五陰皆空,離所知障,把心靈提昇到更高一層的境界,知道萬事萬物無對待,知道六道眾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緣」的真境了。
  
  3.空:空,是菩薩的階段,這時候不但證悟了世間法,也證悟出世間法,而且能進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緣,「一色一香無非道,或語或默終是禪」,以空為因為緣,自然能知成萬事了。
  
  4.般若:這是佛陀的層次,是證悟了自性般若之後,本體與現象不二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沒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跡,因緣自來自去,白雲空往空回,一切自然和合圓滿。
  
  換一種說法來了解這四種層次:
  
  一切樂器演奏,如笛、簫、提琴、鋼琴之類,在剛開始下手學習時,都要從認譜和按鍵按弦開始,一音一調的練習、摸索,依照樂譜上的記號一個音一個音的彈,直到練熟為止,這是第一階段。這種必須看譜才能彈的情形,對於外境仍有認識作用,是第一層次的正見。
  
  等到完全練得純熟流利的時候,樂譜已經銘刻在心版上,不需要看譜就可照彈,這時候不看譜而心中有譜,閉上眼睛,音符自然而然從心中譜出。外表上雖然可以不看譜演奏,可是心裡畢竟還是有個譜本的囿限在,還是要依樣畫葫蘆的照譜演奏,不能肆意揮灑,這種內外合一的第二階段,是第二層次的因緣。
  
  繼續用心練下去,可以進入內外相忘的境界,不看譜,心中亦無譜,一闕樂章可以渾然忘我的一氣呵成,完全流轉無痕,這是第三層次的「空」。心內心外都沒有譜,卻總還有個譜的因,要照存在的譜彈,不能隨手自成樂章。
  
  等到對音韻、樂理兩皆圓融無礙了,就可以與大化共流行,隨心之所遊、神之所馳而揮灑成曲,一遊心即是般若,一揮手盡成妙諦,這種無內無外、無忘無不忘的境界,便是最高層次的「般若因緣」。
  
  一般人連「正見」都還未具備,常常對世間持顛倒的看法:明明是煩惱的名利富貴,卻當成快樂的享受;明明是平等一如的真如自性,偏要依階級成就劃分出高下界限;明明本來是互相關心、互相和合的因緣,卻硬要互不信任、互不和愛的弄出是是非非,這真是何苦呢?只有正確地認識因緣,體證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執滯於人我,才能和諸佛一鼻孔出氣,遊心法界,逍遙自在。
  
  四、怎樣廣結善緣
  
  有人說: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佛經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謂結緣,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關係和良好的溝通。
  
  人生最可貴的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廣結善緣呢?
  
  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燈和行人結緣,有人做茶亭施茶與人結緣,有人造橋樑銜接兩岸與人結緣,有人挖水井供養大眾結緣,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善緣。只要有善心,自然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以下略舉幾種結緣的方法:
  
  1.經濟結緣:有時一塊錢也可以跟別人結善緣,不但帶給別人親切感,甚至救人救己。有個年輕軍官,看到一位貧困的老婆婆哭著要自殺,原來她家僅有的一塊銅板錢被拐騙,換成了假錢。軍官心有不忍,於是拿了一塊錢跟她換假錢,隨手放在胸口,也就上前線去了。
  
  有一天,一顆子彈正射過來,年輕軍官來不及閃躲,只感到胸前震了一下,竟然沒有受傷。他驚魂未定,摸摸全身,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塊正中央凹下去的銅錢,他才明白,原來是這塊假銅錢救了他一命。這一塊錢的結緣,真是功德無量。
  
  2.語言結緣:別人灰心的時候,你鼓勵他一句話,對方就有絕處逢生的感覺;別人失望的時候,你讚美他一句話,他就覺得人生可愛多了。所謂「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一句好話可以使人我快樂、天地清平。
  
  3.功德結緣:一件小小的善事,一個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蘭曾經有一個小孩子,傍晚從海邊堤防走回家,發現堤防上有一個小洞,海水正慢慢的從洞口流出來,他想:這不得了!要是不趕快把它堵塞起來,明天這堤防就會潰決,海水會淹沒整個城市的。這個小孩子一發善心,找不到東西堵塞,就用手指頭去堵,整晚他站在風雨中,到了天亮後,才被人發現他僵冷的暈倒在堤防邊,手指頭還緊緊塞在洞裡;他的一根指頭,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財產。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小小的善心,能夠拯救無量的生命,成就無限的功德。
  
  4.教育結緣:我們也可以用知識或技術與人法布施。往往一句睿智的語言,可能影響對方一生,成為他生活的指南和處世的依據;教別人一點知識或技術,他日將成為他人立身處世的本領。
  
  5.服務結緣:在某些事情上給別人一點方便,有時會成為大家欽佩敬愛的對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攙扶老婆婆過街,為人民保母樹立美好的形象;售貨小姐親切地引導客人買東西,讓顧客享受到購買的樂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車上很有禮貌地讓位給老人,使我們對國家的未來有信心。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上給人的服務結緣。
  
  6.身體結緣:一個微笑,一個舉手,有時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善緣。曾經有一個失業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車站前,望著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色發愣,想找一個有錢人的座車撞上去自殺,以便讓貧窮的老母親得到一筆撫恤金過日子。正在他萬念俱灰的時候,有一個高貴美麗的小姐經過他面前,對他微微一笑的點了個頭,這個青年一高興,竟忘了尋死;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養家,更不想死了。一個笑容的因緣多麼大。
  
  學佛法、做功德,有時候不一定要入山修行或施捨錢財,有時候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一點知識,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功德。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個菩薩應世傳法,就是我們通常稱念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四位大菩薩各有殊勝的因緣:
  
  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為緣,普渡眾生,在他的慈心悲願裡,一切眾生承受了慈悲的法乳,成就了慈悲的心懷。
  
  地藏菩薩以願力為緣,「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來,地藏菩薩的這四句無量願偈,為世人指出成佛路,為佛法點出了長明燈。
  
  文殊菩薩以智慧為緣,出廣長舌,說無上法,為盲者現光明,為瘖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為中國佛教開創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賢菩薩以實踐為緣,舉手投足皆是道,揚眉瞬目無非法,為中國佛學樹立了崇樸務實的道範與高風。
  
  除了四大菩薩之外,歷代高僧大德,個個都有獨到的結緣法門。例如:弘一大師以書法與人結緣,只要是嚮慕佛法的人,他從不吝惜以筆墨寫經句,結法緣;他自己更是嚴謹修行,堅守戒律,以持戒與人結緣,絕無一言謗法,無一行犯戒,為佛法樹立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崇高典範。
  
  虛雲老和尚以禪定與人結緣,如如不動,一心不亂,不說法而法音宣流,接萬機而不隨境轉。太虛大師則以說法為緣,或以文字演繹般若,或以講經啟迪迷津,奔走各方,為中國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劑清涼藥方。善導大師以光明和大眾結緣,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現智光,為黑暗污濁的人間帶來一片光明。印光大師以念佛結緣,從念念觀佛相續不斷,日日持誦佛號不絕的修持中,引導信眾對彌陀淨土產生堅定的信心,和彌陀世尊結下妙善的因緣。
  
  其他如印度的須達長者以布施結緣,建造了祇園精舍,成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場所,而受到舉國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壽禪師以放生結緣,救度了無數水族走獸免受刀俎油鍋的災難。龍褲國師以奉茶結緣,讓飢渴的旅人遊子得到甘露的滋潤、清涼的庇蔭,有力氣跋涉更遙遠的路途。
  
  個人的生命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會,才能生活愉快;社會要靠群體的結合營運,才能發揮功能效用;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農工商的合作無間,搬有運無,才能衣食無缺,免於匱乏,因此我們要感謝因緣,感謝眾多的人成就我們。如果我們想要事業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眾生結現世好因好緣,甚至結未來善因善緣,乃至和諸佛菩薩結法緣。能夠把握因緣、創造因緣、隨順因緣,「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證成。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講於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