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比較宗教學5
聖嚴法師
13/09/2018 08:5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第五章 中國的宗教

第一節 中國民族及其宗教的起源

中華民族

現在的中華民族,是包括了漢、滿、蒙、回、藏等種族而成。從人種學的觀點來說,這些都是蒙古種系的黃種人,故可以說:今日的中華各民族,原來就是同一種族的各支分系。根據中國古史記載的傳說,中華各民族,也都是炎帝及黃帝的後代。

不過,在中華諸民族中,以居留於黃河流域的漢族,發展最盛,文化最高,開化最早。所以,往昔提起中國人,即會與大漢民族連在一塊。中國的歷史文化不自漢朝開始,何以自稱中國人為漢族?那是因為秦漢時代的中國武力最強,版圖最大,最先接觸到外來如西域及印度的文化,並將中國的勢力向外延伸。所以外國人最早知有中國者,是秦始皇時代,故稱中國為「秦」,用羅馬字拼音,便是CHIN。西洋似有一個慣例,每喜歡在許多地名的末尾,加一個A字的「阿」音以表示地方之意。因而中國的西洋名稱就成了「秦那CHINA」,日本人則稱我們為「支那」。也許中國人以為秦始皇行暴政,並且國祚短暫,漢朝武帝國力極盛,崇尚儒學,推行仁政,國祚長久,所以寧願自稱漢民族,而不願自稱秦民族。

那麼,漢族最先是來自何地?西洋學者間有種種之異說,據李學曾的《亞洲種族地理》,總集之分為十說:1.巴比侖,2.中亞,3.于闐,4.甘肅,5.印度支那半島,6.土著,7.美洲,8.埃及,9.印度,10.土耳其。

各家學者所見不一,但也均有若干立論的根據。不過其中多少亦含有地域及宗教上的主觀色彩。例如有的西方人或基督教、猶太教、回教的信徒,他們相信上帝造人的一元共祖的說法,所以總希望設法證實中國人也和他們的祖先是在同一個地區發源的。

根據錢穆的《國史大綱》,以北京人的發現及爪哇猿人的對照,便以為西洋人所持中國人來自西方的臆測是可以不攻自破的。以爪哇猿人及北京人齒骨及頭骨的性質解剖,唯與東亞的蒙古種人及北方的中國人相類似。爪哇猿人距今已五十萬年,北京人的牙骨可能已是百萬年前的遺物。

至於歐洲所見最早的克魯麥囊人,距今不過四萬年至二萬五千年之間。依基督教的《舊約》,上帝創造宇宙及亞當和夏娃的時代,據奧古斯丁的推算,尚不到六千多年而已!克倫威爾時代的天主教士Usher說:是造於西元前四○○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星期五那天。

然而,太古人類的史跡難求,中國人的祖先究竟來自何地?尚待學者們的繼續求證。若從人類學及比較宗教學的立場推想,不論任何民族,他們均有共通的特質,畢竟人類的思想是大致相似的。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會產生類似的現象了。

上古的宗教信仰

中國人的上古祖先的信仰,與其他民族的原始人類,沒有什麼不同之處,也是圖騰崇拜及庶物崇拜的信仰者。

先說中國人的圖騰崇拜:例如伏羲氏所本以畫八卦的《河圖》,夏禹所本以作九疇的《洛書》,說是出於龍馬及靈龜,而且古代的三皇五帝等的形像及感生的傳說,大多與庶物有關。傳說伏羲氏是蛇身人首;「擣黃土為人」,「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的女媧氏,也是蛇身人首;神農氏則為牛首。伏羲氏由其母感虹迴繞而生,神農氏由其母感龍首而生,黃帝由其母感大電繞北斗樞星而生,少昊氏由其母感太白之精而生,堯由其母感赤龍而生,契由其母感吞燕卵而生。《詩經》亦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孔子由其母夢黑帝(水星)而生,乃至漢高祖劉邦,也是由其母夢與蛟龍合而生。這些均可說明是圖騰崇拜或圖騰觀念的遺產。

尚有個人的生肖,中國人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等十二種動物,作為生年的所屬。這雖由天干地支的大道理而來,但也不難推想到此十二地支的原始信仰,即是圖騰崇拜。

再說庶物崇拜,試舉如下:

    *
日、月的崇拜:因為天無形體,故以日為百神之王,配之以月。如說:「祭日於壇(春分),祭月於坎(秋分);祭日於東(外祭),祭月於西(內祭)。」(《禮記.祭義篇》)。可見祭日、配月是三代(夏、商、周)通行的信仰。
    *
星辰的崇拜:漢字中凡是關於崇拜或祭祀的字,都從「示」,此即「崇拜在上的日、月、星三光」的意思,「二」是上字,「川」是代表日、月、星三光。故於《周禮.春官.大宗伯》之中說:「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由對星辰的崇拜,即認為世間的人均與天上的星宿有關。致到晉代葛洪的《抱朴子》中要說:「《玉鈴》云:『主命原由人之吉凶』。制在結胎受氣之日,皆上得列宿之精。其值聖宿則聖,值賢宿則賢,值文宿則文,值武宿則武,值貴宿則貴,值富宿則富,值賤宿則賤,值貧宿則貧,值壽宿則壽,值仙宿則仙。」(內篇卷一二)中國的星命之學,排八字算流年,即由星宿崇拜而來;中國人將定命論稱為宿命論,也是由此而來。
    *
自然氣象的崇拜:在古書中對同一神也有不同的名,例如《周禮.大宗伯》的「飌師雨師」,〈洪範〉之注則謂:「箕星好風,畢星好雨。」〈天問〉中的雨神叫作萍翳,〈離騷〉及〈遠遊〉中的風神叫作飛廉及風伯。另有在〈離騷〉中的雲師及雷師叫作豐隆。在《周禮.春官》中,又有暑神及寒神的季候崇拜。
    *
自然山水的崇拜:《周禮.小宗伯》說:「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方。」「兆」是築壇以祭祀的名稱。《尚書》中說虞舜:「望於山水,遍於群神。」《禮記.祭法》中也以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取給財用之地,故列為祀典。〈九歌〉中以山鬼稱山神。水神之名很多,〈遠遊〉中稱為海若,〈九歌〉及〈天問〉中稱為河伯,〈九章〉中稱為陽侯,又有〈遠遊〉中稱為馮夷。
    *
社稷的崇拜:社稷是土穀之神,社是從土地產生農業稼穡的職能而來,所以自天子以至庶民,皆各有其大小尊卑不同的社。在民間以二十五家建立一社,百家為里社,二千五百家為州社;並以最適宜其土質之樹,種於各社之旁,當作社神崇拜。如《論語》中說:「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這種社的性質,有點像希臘及羅馬的聖火。稷是穀神,以稷為五穀中主宰的代表。社稷是由自然力的崇拜而起。民以社土為居住,又以食穀為生活,故到後來的政治上,把社稷的祭祀看得極重要,它關係著國家(領土主權)的存亡,故將其祭壇設在王宮之右,與宗廟相對。

開闢神話

中西各民族,多有各自關於開天闢地的神話。希伯來人說是上帝創造天地,中國古籍中雖沒有這類具體的描寫,但自春秋戰國以迄魏晉時代,就成立了許多神話。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之摻入古史,則始於三國時代。《太平御覽》所引徐整的《三五曆記》及梁代任昉的《述異記》,均說到盤古的神話。《三五曆記》說:「盤古在天地之中。」《述異記》說:「盤古在天地之先而為天地萬物之祖。」

《三五曆記》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極長。」(《太平御覽》卷二)

《述異記》的開頭說:「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盤古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

這是把宇宙間的自然現象,用神話來解釋的一種記述。據學者考察,《後漢書.南蠻傳》中說:南蠻之祖,名叫槃瓠,或者是把南蠻的開闢神話,轉變成為中國人共同的神話,因在廣西的南海有盤古墓,桂林又有盤古祠(並見《述異記》),盤古大概就是槃瓠的變音吧!

盤古開了天地,又有「女媧擣黃土為人」之說(《太平御覽》人事部所引風俗通之語),這幾乎與《舊約.創世記》所說的神話相同。女媧氏是古代帝王,是神聖的女王。有關女媧的神話,則頗有矛盾之處,因她姓風,與伏羲氏同一宗族,而又成為伏羲氏的王后。後來繼伏羲氏而治天下,為第一位中國的女王,可見在她之前已有了人類。至於她的「鍊五色石」的神話,據張其昀的《中華五千年史》第一冊四頁的解釋,是「表示新石器時代的情況,那時期石器已經高度磨鍊」,「五色石則表示石器種類繁多,藉以適應各種不同用途的需要。」如此解釋古代神話,確是史家的責任所在。

巫覡與巫術的信仰

巫覡之在原始民族中,乃是通行的信仰。巫覡是代人祈禱神明降福的人,是人神之間的媒介者,與古代猶太教的祭司如摩西,乃至諸先知一樣。中國古代,曾經特為宗教信仰設兩種官職:一叫「祝」,一叫「史」,巫覡便是祝的一類。《國語.楚語》中的觀射父說:「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可見古代巫覡的資格,也是很不容易的。

《說文解字》中則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中國上古的巫祝,大抵是以女人充任,若男子為覡,也要男著女裝。後來傳到新羅去,凡為覡的男人,都著女裝。例如他們信奉的「花郎」,都是選取貴族中美秀的少年擔任。由韓國傳至日本,日本迄今仍有以男著女裝而行祭禮、作歌舞的宗教儀式。

巫術是由巫覡而來。中國的巫術,實在太多。王治心的《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第一章中說:「我們一讀中國的古籍,無論是經、子、史,無一不有關於巫術的色彩。《易》的陰陽,《書》的五行,《禮》的明堂,《詩》的五際,以及二十四史中的五行、方技、術數,子集中的鬼神因果,尤其是漢代的讖緯,與漢以後的佛道諸籍,莫不充滿著許多神奇怪誕的巫術。」因為巫術的範圍非常複雜:「大概史籍中所列關於祭祀的明堂、合宮、封禪、祠祀,及兵家的權謀、形勢、陰陽、技巧,術數的天文、曆譜、蓍龜、五行、雜占、形方,方技的醫經、醫方、房中、神仙……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內。」

陰陽五行八卦

中國的巫術,主要是由陰陽及五行演化而成。陰陽源出於《易經》,五行本出自〈洪範〉。《易經》的陰陽及〈洪範〉的五行,原意是推究宇宙原理的解釋。戰國時的陰陽家,也是一種學術的研究者。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乃是對宇宙元素的分析,正像印度以地、水、火、風的四大為宇宙的根本原因一樣。但在宗教方面,始終是以陰陽五行為巫術的根本。到了秦漢時代,特別是董仲舒著的《春秋繁露》,以儒者的身分,提倡陰陽五行的迷信,推行求雨止雨的巫術。所以,漢代的儒家思想之因雜以迷信,與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罕言「性與天道」,是很有距離的。無怪乎章太炎要說:「夫仲舒之託於孔子,猶宮崇、張道陵之託於老聃。」(章氏叢書《太炎文錄》二)

本來,伏羲氏用陰陽的道理,畫出八卦,乃是人類最初對於自然現象記錄的象徵性的符號。初由對於男女生殖器的崇拜,而想到用「

」爻代表男性生殖器,用「

」爻代表女性生殖器,再用陰陽而配合為天地的觀念,由天地所生的各種自然現象,即以男女陰陽兩性的兩種符號,變更排列來表示,那就稱為八卦。八卦含有八個元素的自然現象,現以圖表如下:

若以五行、方位、天干、日期和八卦配合起來,可用下列一表說明之:

其意是說,乾為甲,坤為乙;乾坤或甲乙屬東方,也屬於木。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如此配合照算。再加上年、月、時的各各所屬,就可以去做算命排八字的交易了。可見,八卦的變化運用,真是能夠「通神」。

至於八卦的位置圖,現依宋朝邵雍畫的「八卦圖」,仿製如下:

由此八卦重疊演化,即成為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居首,其餘六十二卦皆是乾、坤二卦所化生;六十四卦的每卦上下有六列,每列皆名之為爻,共計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均有其意義,即構成為象數的數理玄學,而作為巫術用的卜兆。孔子贊《易經》時,稱此為「以通神明之德」。故到秦始皇焚書坑儒,《易經》便被列為卜筮之書而免於火。因此,《易經》的陰陽,既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根本,也是中國巫術的淵源。

第二節 三代至秦漢的宗教信仰

神鬼的崇拜

這裡首要說明,中國的歷史,傳說已有五千年,這是從伏羲氏畫八卦之時開始算起的。如果自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算起,尚有天皇、地皇、人皇,合計約四十餘萬年,稱為三皇時代;伏羲氏起,經神農氏、黃帝、堯、舜,稱為五帝時代;往下的夏禹、殷商、姬周,稱為三代時期。至於中國的信史,應該是從商朝甚至更後自周朝開始,史家也把商以前稱為遠古時期。商以前的歷史僅是傳說,傳說未必不實,但卻未免失實。因為傳說多出於神話,神話固有其產生的背景,若全信神話,則又大可不必。但在中國人向來的信念中,三代的思想是一切模範的模範,所以我們介紹中國的宗教,也自三代開始為準。

中國三代以下的宗教,有一個特色,便是自然神及祖宗神的二元崇拜。有人將之稱為二神教,這與古希臘的宗教,似有相近之處。希臘人除了自然神,尚有代表祖神的聖火;中國的社稷崇拜,與聖火類似,中國的祖先崇拜,實由社稷演化而來。社稷本為土神及穀神,但到後來,即以炎帝的十一世孫,「共工氏」之子,「句龍」食於社而為后土,又以「帝嚳」之子,周朝的祖先「棄」,配於稷。由崇奉土穀之神而演為崇奉祖宗之神,乃是非常明顯的事。另一面,因以有德者於死後,配享於社稷,後世的城隍土地,也是從社稷崇拜的分張而來。

自然之神,是天神地祇,祖先之神,便是鬼。在印度宗教及基督教,對於鬼的觀念都不太好。印度宗教以鬼道眾生稱無祀的幽鬼,基督教則稱為魔鬼,這都是祟禍人類的東西。但在古代的中國人,對鬼卻很親切,《說文解字》中說:「人所歸為鬼。」釋言則謂:「鬼之為言歸也。」〈禮運〉也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者為鬼。可見古人深信,人死皆為鬼,視死如歸,做鬼並不可怕,只是從人世轉往另一個鬼的社會而已。並且相信,人鬼之間尚可交往,做了鬼尚有機會對人間的怨家報仇,也有機會對人間的恩人報恩。所以,中國人的祭祖祀鬼之成為根深柢固的傳統風俗,不是偶然的。

天神與地神

在自然神中,分為天神和地示,現在逐一介紹:

    *
天神:天神之中,以昊天上帝為最尊,其次有五行配合五方而成為如下的五帝:
          o
東方的蒼帝,主木,名叫靈威仰。
          o
南方的赤帝,主火,名叫赤熛怒。
          o
中央的黃帝,主土,名叫含樞紐。
          o
西方的白帝,主金,名叫白招拒。
          o
北方的黑帝,主水,名叫叶光紀。

     
昊天上帝為天神中的至尊者,五帝皆為他而服役。人間的君王,即是由昊天上帝派遣五帝的化身,分別擔任。例如漢高祖斬蛇起義,嫗哭曰:「吾子白帝子,今為赤帝子所斬。」明明是說劉邦是赤帝的化身了。中國的君王之稱為天子,道理也在於此。
    *
地神:地神被稱為「地示」,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之神,均屬於地示。因對於祖先的崇拜,故在地示之中,也都是由人死後而成。例如句龍與棄,配於社稷;湘水之神為湘夫人,或為堯之二女,娥皇及女英;《抱朴子》說:馮夷渡河淹死而封為河伯。

祭祀的階級性

中國的古代社會,也與希臘、羅馬類似,是政教合一的~一家一社,乃至一國的主權者,便是祭祀的主持人。君王便是教皇,一國之主的重要職務,便是軍事及祭祀。因為主權者的權力範圍有大小,祭祀的舉行也就有其隸屬性及階級性。現錄《禮記.祭法》中的兩段話來說明它:

    *
「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君王)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也就是說:君王有七類祭祀,老百姓僅有一種祭祀,這是除了祭祖之外對自然神祭祀的階級性規定。天子是天下人的教皇,是祭祀百神的總主持人,庶民只是一家之內有主權,所以僅可祭祀戶神或灶神了。在君王的七祀中除了司命及泰厲二祀,又被稱為五祀。

天子最大祭祀是「封禪」。古代凡遇易姓改朝而王天下的時候,必行封禪大典。在泰山上築壇祭天,叫作封,在梁父(泰山下的小山)除地祭地,叫作禪;若把國柄讓給賢能的異姓之人,稱為禪位。封禪即是唯有天子可行的祭天祀地的典禮。

在《禮記》中另有一篇〈明堂位〉:明堂在古代極其重要,它是帝王行政、祭祀、教育的中心,是行政之所,拜天之所,祭祖之所,推行教育之所。明堂的用途很多,名稱也很多,蔡邕曾經說:「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

祖宗的崇拜

祀的起源很早,《紀年》及《博物志》中說:「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見《澤史》卷五所引)可見黃帝之世即有祀祖之風了。

不過,祖宗的祭祀,古代不是因了血統的關係,而是「祖有功,宗有德」,以有功於人的先賢為祖,以有德的先賢為後人之宗;祖是祭祀,宗是宗則。例如《禮記.祭法》中說:「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這個祖宗不是血統上的親屬,但到夏朝,就變成血統的了:「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這是由於自公天下而轉為家天下的不同。

由崇拜祖宗,一轉便產生了鬼的崇拜,所以殷商時代的政治,竟以鬼神的意志為依據;又由於奉鬼而極端相信人死必為鬼。故到春秋以後,漸行厚葬之風。宋文公、魯季平子,皆行厚葬。秦始皇的陵墓,莊嚴雄偉。至漢代的帝王及王侯,亦各於墓之建築極其奢侈。不僅建築莊麗的墳墓給死鬼享受,至春秋以後,竟用活人殉葬以期給侍死鬼。秦穆公之薨,殉死者達一百七十人之多。此一惡習,直至明代帝王尚有行之者,最後由明英宗把它廢除。

古代中國的祭祖方式也很特別,凡祭祖皆「立尸」。所謂立尸,是以孫子代表已死的祖父,坐於祭桌的正位,由活的兒子祭奠,敬供、禮拜,孫子受供受禮,享受祭食。立孫子以代已死的祖父,便稱為立尸。存心上是父祭祖,實際上是老子供兒子。立尸的意義在教孝,教育兒子,如何給生者敬養,為死者追遠之理。但此立尸之風,到了秦漢時代即已廢除,代之而興的是立「木主」。

《史記.周本記》所載:「周武王為文王木主,戴以伐紂。」此是刻一文王的木雕像,以代表文王,正像今日用的遺像一般;這可能就是木主的起源。不過,後人用木牌寫上死者的稱謂姓名的木主,已和雕像不同了。照木主的本義來說,今人有了遺相(像),就不必另寫木牌位或紙牌位了。

中國人祭祀祖宗,皆不免要點香燭,焚紙錢。據考證祭祀的用燭,在《周禮》中即有了「司烜氏掌共祭祀之明燭」的記載。祭典焚香,在古書未見,乃係由佛教傳入的。紙錢則起源不早,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說:「漢以來,喪葬瘗錢,後世以紙寓錢為鬼事。」所以,有人說此風起於魏晉,有人說是起於唐朝。

香燭紙錢,今之一般人以為是信仰佛教的標誌,其實,在此三事中,佛教只用香之一事。佛教雖主張以燈明供佛,卻未言蠟燭,而稱油燈。至於紙錢,根本是佛教反對的東西。因為佛教不以為人死皆為鬼,為鬼也不能用貨幣。

孔子主張:「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是配合了中國古來祀祖之風俗而提倡的孝道精神,但是孔子本人,未嘗真的相信人死為鬼。

宗教思想的變遷

中國古代的宗教,在周代是個轉捩點。西周之世是因襲的,當時所信的天或上帝,幾乎與《舊約》中的耶和華相似,要「敬天之怒」、「畏天之威」,要「小心翼翼」去「昭事上帝」(《書經》)。「上帝監民,罔有馨德,刑發聞惟腥。」又說:「天亦哀於四方民。」(《呂刑》)這明明是說天是一個人格神,是賞善罰惡的主宰,他雖有怒有威,但仍是個「哀」「民」之苦疾的慈和之神。又如武王伐紂的牧野誓師時即說:「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眾人也以「上帝臨汝,無貳爾心」來鼓勵周武王(《書經》)。這明明是希伯來式的超神觀念的敍述。

無怪乎自明朝天主教到了中國之後,教士們花了很大的精力來研究中國古書中的上帝,並證明中國的上帝與天主教的上帝是一樣的了;其實,天主教信的上帝是《新約》中的「愛」及「義」的耶穌,而不是《舊約》中那個「怒」及「威」的耶和華。至於儒家孔孟的上帝,那就和天主教的上帝更加拉不上關係了。因自東周以後,中國的宗教思想,有了大變動,現在分述如下:

    *
道家的思想:古代的天是有意志的,是能賞善罰惡的;道家的老子和莊子,卻把此「天」的理念化為無意志的「道」。道是宇宙的本體,即是「自然」。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乃是機械的宇宙觀。這個道與向來的昊天上帝的性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莊子也說:「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意思正與老子同。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無」,「無」的性質即是宇宙的本體。莊子說:「道無不在,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存於萬物之中,遍一切萬物無不是道,這實在是泛神論或萬有神教的思想。
    *
儒家的思想:孔孟的思想,雖然不信昊天上帝的實在,雖然也是泛神論者,卻與老莊又有不同。老莊著重於宇宙的本體,孔孟注力於宇宙的現象;老莊從本體的遍在而無意志,來否定超越的人格神,孔孟從現象的觀察而置鬼神於不顧。例如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卷七)孔子不以向天禱告是有用的;孔子視天為宇宙的原理,原理是無意志的,向之祈禱何益?故他又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是無意志、無情感的宇宙原理,天就表現在四時百物之中。但是孔子不願否定神鬼,只是教人從實際生活中去體驗是否真有神鬼?他在本質上是泛神論者,在態度上是存疑的不可知論者。他自己不信有神鬼,但也無從果斷神鬼之不存在。在理念上他不承認神鬼,但他覺得神鬼的信仰也確實有用。《說苑辯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答:『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祀也。』又向子路說:『欲知死人有知無知,死徐自知之,未為晚也。』」因此,孔子才主張:「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是必要的,雖不一定有神鬼在,就當它真有神鬼在那裡享祀吧!
    *
漢儒的思想:老莊及孔孟雖皆不主張信仰神鬼的存在,但在春秋以前陰陽家很盛,專言術數鬼神。因此,到秦漢之際,巫術盛行,方士(巫覡陰陽的苗裔)充斥。秦始皇及漢武帝,都向方士求取長生不老之藥。因此,引用巫術融合儒學,便成了漢儒的特色。王治心的《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中說:「漢武崇尚儒學,立五經博士,而京房(人名)《易》(經)的重災異,孟喜(人名)《易》(經)的說卦氣,鄭玄(人名)註經,都取其說。」又說:「那些學者也是猜透了帝王(迷信)的祕密,假託五行陰陽的說素,創造出什麼讖緯之學來。董仲舒實是這種迷信開創的先鋒,他所著的《春秋繁露》,是提倡五行陰陽的迷信,並且用這種迷信來解釋《春秋》。」

又據宋佩韋的《東漢宗教史》說:「讖緯雖有不同,而同是淵源於古代陰陽家,同是儒家與方士混合的產品,是毫無疑義的。它的起源,大概在秦漢之際。到了西漢哀平年間(西元前六~西元五年),因儒教與方士的混合,『不知誰作』的緯書,乃得託諸孔子而風行於世。然而稍為縝密地說,讖緯的極盛,還在東漢。」到了西漢末年,讖緯已深入人心,狡黠者便多藉以為自己的護符;如王莽、光武帝,均如此。

讖緯有別:「讖」是對於凶吉事故的預言;「緯」是經的別支,共有《易》、《書》、《詩》、《禮》、《樂》、《孝經》、《春秋》等七緯,是用巫術思想來註釋這七部經書的東西,故被指為漢代學者的迷信產物。

第三節 道教的出現

道教的起源

中國古代沒有真正的宗教,僅有原始的信仰;中國唯一的宗教,便是後來成立的道教。因此,本章在介紹了如上兩節的內容以後,即來介紹道教。雖然在中國流傳的宗教尚有佛教、回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因這些都是外來的宗教,當另外用篇幅來介紹它們。至於儒教,本不成其為宗教,漢儒及宋儒的思想中,雖有迷信的宗教色彩,他們也只是將孔孟儒學附會了原始的巫覡方術而成,故也不能構成為宗教的要素。

道教的成立雖晚,它的起源卻很早,因為道教的本質即是方士巫術的迷信,最初與老莊的思想也沒有關係。行巫術的人,稱為方士;方士便是道士的先驅。秦始皇及漢武帝崇信方士,方士的踪跡就繁盛於秦漢時代。方士均以長生之術誘惑人君。長生不老的神仙之說,則在戰國之初已經出現。屈原的〈遠遊〉中即說:「貴真人之休德,羡往世之登仙,與化去而不見兮,名聲著而日延。」在《漢書.藝文志》所載的書目中,「神仙家」即有十家共二百零五卷。戰國時代的齊威宣王、燕昭王,皆信神仙之說。《史記.封禪書》,記有好幾個方士之名,但又說:「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可是,雖說有人到過這三個神山,真的派人去求,又找不到了。秦始皇遣方士徐福選童男女五百入海求三山不死之藥,竟是一去不返。海中仙藥難求,方士們又想出燒煉金丹服食而可長生不死的話來。漢武帝尊信方士少君,少君教他學黃帝,行封禪之祀,即可不死。

少君又說海上有仙名安期生,武帝即遣人入海去找,以便學習化丹砂為黃金之術。漢成帝(西元前三二~七年)時的大儒劉向,也就學起燒煉之術來了。王莽既是「符命」(讖緯之一類)的利用者,也是方士的信徒,希望成仙。漢光武帝則相信讖緯,他是利用「劉秀當為天子」的讖文而正位。

前漢時代方士盛行,方術風靡。到了後漢時代,更加熱烈,但已漸漸地與道教合併起來。老子之被信為宗教的神,可能是始於後漢。因為桓帝於延熹八年(西元一六五年)親祭老子,楚王英也奉佛兼奉黃老。老子被崇為神,也是方士以方術附會了老子《道德經》而來。方士之被改稱道士,也在後漢時代。桓譚的《新論》,尚稱王莽時的道士西門君惠為方士。《後漢書》中雖已說到「道士」之名,但到三國時代,方士仍極活躍。例如東阿王作的《辯道論》中說到,曹操羅致了好多方士的情形:「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郤儉;始能行氣引導,慈曉房中之術,儉善辟穀,悉號三百歲。」這在魏文帝作的《典論》中,也有說到。

道教本由方士的術數而來,故在《淵鑑類函》的道部之中,崔元山作的〈瀨鄉記〉說:「老子為十三聖師,養性得仙,各自有法,凡三十六。」所謂三十六法,實即是將秦漢各種方術的彙集而成。

太平道

道教的初出,是後漢順帝時的太平道。據《後漢書.襄楷傳》中說:「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太平清領書》可能是于吉所造,在葛洪的《神仙傳》也說琅邪宮嵩(「宮嵩」為「宮崇」之誤),師事仙人于吉,漢元帝(西元前四八~三三年)時宮嵩隨于吉於曲陽泉上,遇天仙,授于吉青縑朱字《太平經》十部。在玄嶷的《甄正論》中則說:「又有《太平經》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形跡,不苦錄佛經,多說帝王理國之法,陰陽生化等事。」可知《太平清領書》即是《太平經》的異本。于吉後為東吳的孫策所殺,《太平經》雖不受後代的道教如何著重視,它卻是道教最早的一部經典,比起《道德經》及《南華經》之受道教重用者,尚要早些。道教的尸解說、身中諸神說、功過說、辟穀說等,在《太平經》中都已有了。

張角主張太平道,即是由於《太平經》而起。據《後漢書.皇甫嵩傳》中說:張角自稱為大賢良師,奉事黃老之道,畜養弟子,以符水咒說治病,病者頗多因此而癒,所以信仰的人漸多。十餘年間,徒眾竟達數十萬人,於是野心勃勃地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他連結了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八州之人,置立三十六方(方等於將軍之號),皆以黃巾著頭為「黃天當立」的標幟。一時諸方俱起,殺人祠天,燔燒官府,劫掠聚落城邑,時人稱為黃巾,或稱蛾賊。後來黃巾之亂雖平,太平道仍在江南流行,那便是于吉之功。後世稱道士為黃冠,實亦由於張角的黃巾賊造反而來。

天師道

道教之起初,均為教匪。太平道的張角是如此,張道陵的天師道,亦復如此。

張道陵本叫張陵,道字是後人附加的。他生於後漢桓帝時代,據說是張良的第八世孫。遊於太學,博通五經,晚年學長生之術,入鵠鳴山,著《道書二十四篇》,引誘人民。入門信仰者,皆出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又被稱為米賊。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三世修張陵之術。據《三國志.張魯傳》中說:「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此處所說的張魯「以鬼道教民」,應有解釋:鬼道起於殷商,昌於陰陽家,又得墨子的「明鬼」而大張。據章太炎說張陵、張魯之論:「乃古之巫師,近於墨翟,既非老莊,並非神仙之術也。」又說:「墨子之傳,絕於後漢,其兼愛、尚同、天志之說、守城之技、經說之辯,皆亡矣。而明鬼獨率循勿替,漢、晉、後趙道士,皆其流也。」因有墨氏源流的學術思想,以致王羲之父子及殷仲堪之輩,皆為知古通文的學者,仍受天師道的愚惑。(見章氏叢書《檢論》卷三)

天師道與太平道也有其相似之點:1.張角有黃巾之亂,張魯割據漢中,則被曹操收服,至晉孝武帝(西元三七三~三九六年)時,又有米賊信徒孫恩之亂。 2.《太平經》禁酒,五斗米的天師道也禁酒。3.《太平經》主張不犯時令,五斗米道也主張不違自然之時代,例如於春夏時節禁止殺戮。4.《太平經》主張於各地設三丈四方之家屋,五斗米道亦於各地設義舍施米肉(這一點對貧民救濟的工作,目的不論,方法非常正確)。

當時因為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天師道及太平道能夠禁酒、春夏戒殺、撫養流民,無怪乎一呼百應,信者風從了。張魯以後雖降於曹操,他的天師道卻能行於全國,原因即在於它對當時亂世之民,確有需要。

張道陵是第一代天師,至張魯之子張盛,移於江西的龍虎山,升壇授籙而延續迄今,乃為天師道一貫相承的道統。現在遷來臺灣的天師張恩溥,是張道陵的六十三代孫子,一九六三年由內政部因其年事已高而無子嗣,對他要領養子作嗣一事,做過縝密考慮。並且知道由內政部每年支給張天師的津貼費新臺幣四萬八千元。據悉,孔子、孟子、曾子的後嗣,政府也照樣發給津貼,可見政府是如何地重視他們的道統了。

天師道是居家納室的一派,到南宋時的全真派,才是出家的道教。天師的傳家三寶,則為劍、印、都功籙。天師往往又被稱為真人。因在明太祖接見四十二代天師之時,即以「至尊者天,天豈有師?遂易號稱大真人」(《玉壺遐覽》)。但是,天師及真人之名,最早是見於《莊子》。

老莊與道教的關係

老子《道德經》之被道教利用,始於張道陵。據日本學者小柳司氣太的《道教概說》中說:「張道陵之五斗米道,是一種教匪,其利用老子的理由,乃以老子書中的虛無主義、社會主義,來籠絡不平之徒;又依兩漢方士所創的怪力亂神之說而更加附會。且老子的文體,奇古簡奧,極難理解,反而能夠增加信仰,又因往往有押韻,便於讀誦。老子書中,亦有道德的要素,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乃為一般人所恐懼。」又說:「漢末至晉朝,黃老之學大行於世,故道教徒就以此等之學,更加誇張,以煽動愚民。」「此等黃老崇拜之徒(指士大夫階級的人),皆以超然高舉為主,標榜獨善主義,所以留意於長生不死羽化登仙之方,是當然的了。」

雖然章太炎說張陵、張魯之輩「既非老莊,並非神仙之術」,老莊與神仙之術,又確是教匪與道家結合後的道教所取以自肥的營養。先說老子,因其思想與《易經》相合,他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即是《易經》八卦中的「

」,二是八卦中的「

」,三是「

」。也就是說:一是陽,二是陰,三是陰陽和合,所以生萬物。陰陽術數既為道教的源頭,老子既同有這種思想,道教就把那位做過周朝守藏史的老聃,一變之下變成了一位神道。何況老子也說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又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種論調在道士看來,又與陰陽家所希望的「長生久視之道」息息相通了。

由於這個原因,神仙之術便油然而生。本來,孟子主張盡性知命,主張順性和安命,不主張用人為的力量勉強改造性命的際運,應當「修身以俟命」,因為這是不可抗拒的。道教可不同,他們以為性與命是可以改造的,若能性命雙修,是可以長生不死的。這就正好投到了當時王者及士大夫階級的所好。在獨善主義的要求下,道士們就以方術的角度來解釋老子,附會莊子。例如《河上公註老子》二卷(此書據唐朝劉子元說,是出於魏晉道士之假託),多涉及吐納導引之術。莊子中也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之語(〈刻意篇〉)。老子的本意是否即如道教的附會,實在大有問題。《莊子》中的描述,乃屬於寓言性或象徵性的,不是寫實性的,則可斷言。

魏伯陽與《參同契》

日人小柳司氣太說:「魏伯陽與葛洪,為製仙藥集大成之人。此兩人對於神仙術之研究,演成方法及根據,且斷言其可能,遂成道教之學理的基礎。」(《道教概說》第二篇第一章)

在魏伯陽與葛洪之前,乃至在道教未產生之前,可能是秦始皇時代,即已有了煉養服食之說,對於賦予學理的說明,則以魏、葛二人為首功。

魏伯陽在正史中無傳,大概是後魏與西晉之間的人。據葛洪《神仙傳》說:「魏伯陽,上虞人。貫通詩律,文辭贍博,修真養志。約《周易》作《參同契》。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說他活動於漢桓帝時代,則未必可信。他的《參同契》,亦不見於《隋書.經籍志》。至《舊唐書.經籍志》,始入於五行家中。在道藏目錄舉有十種,最著於世的則為五代彭曉的《周易參同契真義》三卷,宋代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參同契》的內容,是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易有「納甲」之法,相傳始於京房,是以月的晦朔弦望象卦體,而以月的出沒方位納之。《參同契》多借納甲之法,以說明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要,又以陰陽五行昏旦時刻為進退持行之候。此書的最終目的是在延命長壽,所以順乎天(自然)的原則而煉丹。丹分內外兩類,書中對外丹之術有這樣的記載:「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對內丹之方,又有如此的說法:「二氣玄且遠,感化尚相通,何況近存身,切在於心胸;陰陽配日月,水火為效徵,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揚。」此所謂外丹,是燒丹砂鉛汞為黃金。內丹則是將陰陽的原理用之於人身,如果調和得法,即可與天地同壽。稱此調和返元之氣為真仙丹,或金丹。致有房中派以腎水稱鉛汞,御女術為陰陽調和,以女人為鼎爐,並且解釋黃帝以九鼎昇天,是交了九個女人的結果。

葛洪與《抱朴子》

葛洪是丹陽句容人,其父曾做過晉朝邵陵地方的太守。葛洪則於十三歲時即成孤兒,唯其仍知苦讀,卒以儒學知名。因愛神仙之學,曾入鄭隱之門,又登鮑玄之室,並且做了鮑玄的女婿。鄭鮑兩人,乃是當代有數的方士。可是葛洪也在晉朝做過好幾任官。當他晚年,聽說交阯出丹砂,故向朝廷請求要去句漏地方做縣令,但他到了廣州以後,竟被刺史鄧嶽留住,不得已而往羅浮山煉丹,可惜金丹尚未煉成,他已死了,享年六十一歲,時在晉成帝咸和年間(西元三二六~三三四年)。

葛洪所著的《抱朴子》,計有內外兩篇,係以自號名書。此外尚著有《喪服變除》一卷,《神仙傳》十卷,《肘後方》六卷,《神仙藥方》一卷。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抱朴子》,外篇是評論時政之得失及人事之臧否,不過一介文士的姿態,沒有獨特的思想,只是當時的清談風氣熾盛,他則站在反對的立場。至於內篇,據他自己說:「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見外篇)他的理論是以「道」為宇宙的本體,修道可以與天地同壽。引證古今事例,主張神仙的存在。修道的要訣在於內保精氣、外服金丹,所以詳載煉丹的方法;又說明成仙之法除了煉養,尚須積善正行,故而非辛苦勤勉,難得仙術。金丹一派的理論,至此乃集大成,道教在哲學及倫理學上的基礎,到此方告確立。

寇謙之與天師道

道教的最大目的是求長生不死,所謂外丹、內丹、吐納、房中等術,都是為了不死為求成仙。可是,古來道士,又有何人真的不死?倒有好多帝王及士人為了服食金丹而中毒死亡的史實。世間那有不死的人和令人不死的藥物呢?因此,道教內部就起了變化,寇謙之便是在此變化中的大功臣。

據《魏書.釋老志》中說:「(北魏)世祖(太武帝)時,道士寇謙之,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因此入嵩山修道達十年,至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西元四一五年),造出《雲中首誦新科誡》二十卷,託稱是太上老君賞識他修道熱心,賜了他這部「自天地開闢以來不傳於世」的仙書,並給他授了「天師之位」。又於泰常八年(西元四二三年),假稱「牧土上師」李譜文賜授他「天中三真太文錄」,凡六十餘卷,號曰《錄圖真經》。

至於《雲中首誦新科誡》,明朝的邱瓊山說此書「即後世齋醮科儀所由起」。小柳司氣太則謂:「此說殊誤。因為謙之的教理,是包括其以前的齋醮科儀等,而補綴大成之,更垂之於後世的。」(《道教概說》第二篇第二章)。為了什麼而有齋醮科儀的出現?《魏書.釋老志》記有李譜文對寇謙之如此說明:「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難,但令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若家有嚴君,功及上世。」

從上舉事實看來,值得注意的有三點:1.向來的丹鼎之術,不能達成長生的目的,所以要改用齋醮科儀的誦經禮拜來爭取信徒。2.天師道的正脈,本來行於南方,以江西龍虎山張盛所傳的為嫡傳;此時處身北方的寇謙之,卻希望奪取這個道統而自稱天師。3.自古以來,中國即有宗教的種種祭儀規則,寇謙之為了適應新的要求,起而發揚,編成齋醮科儀,集其大成,其中也有佛教的成分。

在此之際,尚有好多道士,模仿佛經,大事偽造道教的經典及文書。在南方的道教學者,以陸修靜及陶宏景最有名。陸修靜死於劉宋蒼梧王元徽五年(西元四七七年),陶宏景死於蕭梁武帝大同二年(西元五三六年)。

可謂因果循環,道教竊取了好多佛教的東西,充實他們的道藏內容,佛教也反轉來向道教學習。相傳《梁皇寶懺》、《水陸儀軌》,均創於梁武帝世(西元五 ○二~五四九年),距離寇謙之出《雲中首誦新科誡》已近百年,無疑是受了道教的影響;後來僧尼做佛事,也寫表章文疏,宣讀焚化,則亦取乎符籙派道士的作風。雖然佛教的密教也特重儀軌,密教儀軌的輸入,卻已是晚唐時代了。

這是題外話,但與寇謙之有關。此人也是一位佛教的仇視者,他以偽造的道書奏於北魏太武帝,得到宰相崔浩的內應,寇謙之的天師道便成了北魏的國教,並且藉此得寵機會大排佛教,造成了中國佛教史上三武滅佛的第一次空前的法難。摧毀佛寺及佛經像,坑殺僧人。但在兩年之後,寇謙之死了(西元四四八年,太平真君九年)。再兩年,崔浩也因事伏誅。至西元四五二年三月,太武帝駕崩,長生的願望皆成了泡影!

茅山與武當山

道教有好多派,天師道之內,分有張道陵派及寇謙之派,又分有丹鼎派及符籙派;天師道之外,尚有葛洪及陶宏景。茅山派的道教,就是天師道之外的另一派系,它與陶宏景有關。宏景曾立館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但是茅山之得名,是由三茅君而來。《梁書.陶宏景傳》中說:「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據《史記秦始皇本紀集解》所引「太原真人茅盈內紀」來考察,三茅君是秦末漢初時人,遠在張道陵之前。茅山在葛洪的家鄉,江蘇省丹陽的句容,他們崇奉三茅君,茅山的道士不結婚,故與天師道士不同。

出家道士的另有一派是武當道。武當山在湖北省,奉真武玄天上帝為主,以煉丹驅邪為其本領。明朝的張三丰,便是此派的丹士。南宋時代北方的王[//(*)],創立全真派的道教,也奉真武玄天上帝,也不結婚,與武當道不無淵源。

第四節 道教的修煉方法

符籙的使用

講到道教的符籙,引起我對佛教密宗與之對比的興趣。例如密宗有瑜伽法,道教有導引術;密宗有無上瑜伽的大樂法,道教有性命兼修的房中術;密宗有曼荼羅(Mandala),「真靈位業圖」即為道教的曼荼羅;密宗信仰行者可獲即身成佛,道教主張肉身能致白日昇仙;密宗盛行咒語咒字咒印,道教使用咒術符籙。

所謂咒字,亦云字種。密宗以觀梵字為修瑜伽法門之一,例如觀



(唵嚂)二字為「清淨無染,離諸塵垢」的表徵;觀



(吽)為「出生、擁護、除災、降伏」的表徵。道教使用的符籙很多,現在例舉《抱朴子》內篇所載的五個「老君入山符」,其畫法如下:



這種符的原理,與密宗的字種及印度牌的咒符相同,至其涵義,只有發明它們的人才能知道解釋。再說籙的性質,與符相當。所以《隋書.經籍志》中說:「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符籙所載,乃是神祇的名字及代表各神祇的表徵,當然不是一般人所能識別的了。正同用中國字寫出一大堆外國的地名和人名,要是無人說明,中國人同樣是不知究底。

上節中曾說到佛教僧尼做佛事中,所寫表章文疏,宣讀焚化,是取自道教的符籙派,因為這些名堂是道教的特長。例如《隋書.經籍志》中說:「又有諸消災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人年命書之,如章表之儀,並且贄幣,燒香陳讀,云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之上章。夜中於星辰之下,陳設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

晚期的印度密宗,是以佛教基礎而披上了印度外道的迷信之衣;流於民間的中國佛教,是以佛事之名而戴了道教的迷信之帽。外道的本質,不論中外,有其相同之處。印度教與道教,相同之處正多,以致直到近世,凡學密宗的佛教徒,對於道教的方術,也有相當的興趣。站在比較宗教學的立場,這是不得不辨的。

道教的神

道教是一個很矛盾的宗教,站在「性命雙修」的丹鼎派的理論上,他們主張完全依靠自力的修煉,而使肉身不死,羽化登仙;站在符籙齋醮的感通神鬼的觀點上,他們又主張依靠他力的救濟。老莊的哲學思想是屬於泛神論的;丹鼎派的道士思想是屬於唯物論的(他們主張以肉體成仙,改變肉體的質能,即可超凡昇仙,除了肉體,並無另外的精神,所以是唯物論者);符籙派的道士思想是屬於多神信仰的。若以元始天尊為天地之精氣,萬物之元始而言,又是一神論者了。因此,道教是一個觀念複雜的宗教。

道教既然信神,我們就必須加以介紹,因為它對道教的修煉很有關聯。從大致上說:符籙派的神是指身體之外的天神仙鬼,丹鼎派則以人的身體為一宇宙的縮形,故在身體之中,各部門均遍布著天神仙鬼。

身外的神

活動於人身之外的道教之神很多,現在舉其重要者如下:

    *
元始天尊:此又稱為玉皇上帝,是天地未分時的一元之精氣,天地既分後的萬物之元始。住於大羅天上,化身於三清:1.無形天尊(天寶君)住於清微天的玉清宮;2.無始天尊(靈寶君)住於禹餘天的上清宮;3.梵形天尊(神寶君)住於大赤天的太清宮。此實學自佛經所載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的三神及大自在天的化身。
    *
老君:《神仙傳》所載,此是由玄妙玉女感流星入腹,懷胎八十一年而破左脇降於李樹之下,故姓李,生而白首,故稱老子。乃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
玄天上帝:即是北斗星。是天界之主,住於北極,又名太一。主人壽命,故求壽者皆拜北斗。北極星的最初四星名為魁星,為舉子所崇奉,大同於文昌帝君。
    *
文昌帝君:是文藝之神,為學校所崇祀。
    *
城隍:此由《周禮》的水庸所變化,水為隍,庸為城。吳國大帝赤烏年間(西元二三八~二五○年)特別崇祀之,而遍於全國,乃以對地方有功的死鬼為其神體。
    *
酆都神:酆都在四川酆都縣的大石巖下,這是道教學了佛教的地獄思想而成立的陰府。共有十殿,陰司居之而審判死人之罪,有一百三十八所地獄。北太帝君或北陰大帝,亦為此神之名。
    *
三官:為天地水之三官。始於張道陵佈教之時,早於元始天尊的崇奉。至北魏時,以三官配三元:上元天官生於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生於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生於十月十五日。監督人之善惡,今稱之為三官大帝。
    *
東嶽大帝:即是泰山之神,古來傳說執掌人的生死,為天帝之孫,又名泰山府君。
    *
其他的小神:尚有灶君、財神、開路神、門神(初唐名將秦叔寶與尉遲恭)、關聖帝君等等。
    *
八仙:八仙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八位吉神,故也常在繪畫及戲劇故事中出現。但從歷史上看,八仙之間相互的關聯並不多:1.鐵拐李,有說是北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一二五年)時的劉跛子,實則此仙時代難考,據《潛確類書》說他姓李,一日赴老君之約,遺魄遊魂而去,七日後回來時,他的肉身已被徒弟火化,乃借一餓莩之屍還魂,所以形貌奇醜。2.鍾離權,此仙自漢代,經唐代至宋代,均有人見之,不知是三人抑係一人。3.呂洞賓,此仙的事蹟最多,本為唐代進士,乃是禮部侍郎呂潤之後,先學仙術,後入佛門,又是南宋全真教的祖師。4.韓湘子,這是唐朝韓愈的姪兒,本是一位精明的園藝家,他能使牡丹花變出青、紫、黃、赤等各種顏色來。5.藍采和,此仙從漢朝鍾離權得度,本是一個戲班的班主,隨鍾離權學道三十年後再回戲班,他的妻子及同業們都老了,他卻丰姿如昔,面容姣好。6.曹國舅,是宋朝丞相曹彬之子,相傳又是皇太后的弟弟曹佾。7.何仙姑,是宋仁宗(西元一○二三~一○六三年)時永州地方的道姑(《宋史》);有說是零陵人(《集仙傳》);有說是廣州增城何秦之女,於唐朝中宗景龍年(西元七○七~七○九年)中白日飛昇(《續通考》)。8.張果老,張果老是唐朝開元(西元七一三~七四一年)中人,隱於中條山,曾被唐玄宗徵為銀青光祿大夫。可見八仙之間除了鍾離權度脫藍采和之外,其他各仙,並無什麼關聯。繪畫及戲劇故事中把他們湊在一塊,只是為了尋熱鬧和求吉利而已。

若據葛洪的《枕中書》,陶宏景的《真靈位業圖》,所說神仙尚多,且多以歷史人物如漢高祖、漢光武、周靈王、張衡、赤松子、孔丘、孫權等為神。

身內的神

把外在的諸神,引入個人的身體各部而做主宰,這是道教的特色。

《太平經》中說:「善自持養之,可得壽老,不善養身,為諸神所咎。神叛人去,自安得善乎?……為善,神自知之;惡,神亦自知之。非為他神,乃身中神也。」身中自有神,故稱修身之道謂「養神」。凡是天地之神,皆存吾人之身中。此一觀念,與佛教所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思想,略有關涉。

《老子中經》裡面說:上上太一,正在人頭上;無極太上元君,也在人頭上;東王父,在頭上頂巔;西王母,在人右目之中;太陰玄光玉女,正在脾上;赤子,當胃管中。主宰身中的神,共有萬二千位。最奇怪的,尚有如此的記載:「丹田者,人之根也,精神之所藏也,五氣之元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主生子,合和陰陽之門戶也。在臍下三寸,附著脊膂兩腎根也。神姓孔名丘字仲尼。」孔老夫子竟然成了道教的腎臟之神。

從道書中看道教的神,也像其他原始民族的神祇一樣,神與神間沒有系統、沒有組織,只是把天地人鬼的神祇,混雜羅列而已。

道教的修仙方法,除了上舉符籙、科教(禮誦)等他力之外,尚有服食、導引、房中等自力之術,現在介紹其大概如下:

金丹與藥餌

《抱朴子.至理篇》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此所謂行氣,便是呼吸吐納之術。文意是說:若得不到長生之藥可服,單修呼吸吐納之術而成功者,也可活到幾百歲。可知服藥尚不如行氣為佳。

道教的服食,最好是服金丹,其次服藥品,再次服氣。修道之士,不宜服五穀,故凡入道修煉,首應辟穀(不食五穀),據道書中說:「神仙以辟穀為下,然卻粒則無滓濁,無滓濁則不漏,由此亦可入道。」可知辟穀之術,僅是入道之準備工夫。

《抱朴子》內篇中曾說到服食仙方的等次:「仙藥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白銀,次則諸芝,次則五玉,次則雲母,次則明珠,次則雄黃,次則石中黃子,次則石桂,次則石英,次則石腦,次則石硫黃,次則石飴,次則曾青,次則松柏脂、茯苓、地黃、麥門冬、木巨勝、重樓、黃連、石韋、楮實……」。其中多半是礦物,少數是植物,有的可以食,有的根本不可食。所以方士們要神乎其神地主張用爐鼎來燒煉,希望從化學變化中產生奇蹟。《抱朴子》中也詳載了燒丹的方法,在其〈仙藥篇〉中說:「草木(之藥)延年而已,非長生之藥可知也。未得作丹,且可服之以自搘持耳。」植物之藥可以除病延年,非金丹可比,如果未得金丹之時,植物之藥,當然不妨服食。

金丹的效力如何呢?《抱朴子.金丹篇》說:「小丹之下者,猶自遠勝草木之上者也。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亦遠矣。」又說:「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人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穀耶?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藥,鍊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又說:「按《黃帝九鼎神丹經》曰:『黃帝服之,遂以昇仙。』又云:雖呼吸導引及服草木之藥,可得延年,不免於死也。服神丹,令人壽無窮已,與天地相畢,乘雲駕龍,上下太清。」

葛洪是金丹派的方士,所以特別鼓吹金丹的神效,他在〈金丹篇〉中把它分為九種:

    *
丹華:用雄黃水、汞、戎鹽、鹵鹹、礬石、牡礪、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數十斤,火之三十六日成,服之七日仙。
    *
神符:服之百日仙,行度水火,百病皆癒。
    *
神丹:服一刀圭,百日仙;與六畜吞之亦終不死。
    *
還丹:服一刀圭,百日仙;有朱鳥鳳凰翔覆其上,並有玉女至傍。
    *
餌丹:服之三十日仙;有鬼神來侍,玉女至前。
    *
煉丹:服之十日仙;若以汞合而火之即成黃金。
    *
柔丹:服一刀圭,百日仙。
    *
伏丹:服之即日仙。
    *
寒丹:服一刀圭,百日仙;有仙童仙女來侍,飛行輕舉,不用羽翼。「凡此九丹,得一便仙,不在悉作之。」

《抱朴子》引「老子訣言」說:「子不得還丹金液,虛自苦耳。」「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丹砂。」還丹之名,即由於此。九還丹又名九鼎丹,在此之上,尚有「太清神丹,難於九鼎,然是白日昇天之法也。」又有「九轉丹」,以丹砂燒成水銀,積變還成丹砂,是為一轉丹,服之三年得仙;如是轉變九次,稱為九轉丹,服之三日得仙。

可謂洋洋大觀,然而,傅緯平的《中國道教史》第九章中說:「魏晉南北朝士大夫,以服石為時尚,死者纍纍,而不知悔。其後則唐帝之服金丹而死者,亦相繼焉。」可舉者有唐朝太宗、高宗、憲宗、敬宗、武宗,皆因服此丹藥而喪命。

行氣與導引

吐納之術,稱為行氣。行氣分有兩類:

    *
服食天地之氣:《莊子.逍遙遊》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莊子的六氣,不知何指?《李注莊子》,即解為:「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天玄,地黃,為六氣。」即是天地日月之氣,服食日精月華而成仙的意思。
    *
服食自身之氣:此即胎息之術。《抱朴子.釋滯篇》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炁(同氣字),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自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候也。」

行氣之術的效力也是奇大的,《抱朴子.至理篇》中說:「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從行,數十人皆使無所畏;此是氣可以禳天災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氣禁之,皆即絕。……入山林多溪毒蝮虵之地,……以氣禁之,能辟方數十里上伴侶,皆使炁(無)為害者。……以炁禁金瘡,血即登止,又能續骨連筋。以炁禁白刃,則可蹈之不傷,刺之不入。若人為虵虺所中,以炁禁之,則立愈。」

行氣的理由,《抱朴子》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又說:「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龜及鶴能知導引吐納之法,所以得活長壽。

修煉行氣,與佛教密宗的修持也有相通處。例如西藏喇嘛有一種「吐木」法:「修煉了吐木,你就具有內在熱量。這內熱存在於精神系統中心,猶之乎電流存在於電瓶內。……內熱發自兩股之間生殖器下的會陰處。我在冬天的冰雪裡,光著身子在深山之巔坐著,可替一隊人馬二十多條潮濕了的毛毯烘乾;他們把濕毯子放在我的背上,不到一分鐘,跟火爐上烘乾的一樣。」(陳澄之譯《西藏見聞錄》第十六節「一位大喇嘛的自述」)

行氣與導引相通,但作法不同,導引是一種健身的方法。據宋朝張君房的《雲笈七籤》卷三二,詳載導引方法,如說:「清旦未起,啄齒二七,閉目握固(屈大拇指於四小指下把之),漱漏唾三咽氣,尋閉而不息(不呼吸),自極。」「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淚,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損人也。……人能終日不涕唾,隨有漱漏,咽之,若恆含棗核咽之,令人愛氣生津液,此大要也。」「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乾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夜欲臥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乾浴,辟風邪。」諸如此類者很多。

可知導引之術,即是調息、咽唾、按摩、柔軟操等的健身法。誠如《別旨》所說:「夫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開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袪疾之玄術矣。」

道教注重長生,要達不死之目的,固然絕不可能,研究養身的方法,卻是值得尊重的。

房中術的內容

房中術,又名御女術或御婦人術,即是以男女性交達成養身的目的。此在西漢之末,頗為盛行。《漢書.藝文志》在「方伎略」的項下,載有房中八家的書目,共一百一十六卷,多半以「陰道」命名。例如《容成陰道》、《務成子陰道》、《堯舜陰道》等,此既見錄於《漢書》,起源當也不遲了。只是此房中八家之書,早已失傳了。

《漢書.藝文志》說:「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先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可見房中術的本身,並不是以享受淫樂為著眼的。

《抱朴子.至理篇》說:「然行氣宜知房中之術,所以爾者,不知陰陽之術,屢為勞損,則行炁難得力也。」同書〈微旨篇〉又說:「凡服藥千種,三牲之養,而不知房中之術,亦無所益也。」

房中術究竟如何修法?這是道教的祕密法,必須師承密授,無從見之於文字的。所以《抱朴子.釋滯篇》說:「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採陰益陽,或以增年益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傳,本不書也。雖服名藥而復不知此要,亦不得長生也。」可見道教重視此術的程度,要比行氣、服藥更高。不知房中術,行氣不得力,服名藥不能長生,但是,葛洪也不主張僅靠房中術成仙,故在同篇又說:「一途之道士,或欲專攻交接之術,以規神仙,而不作金丹之大藥,此愚之甚矣。」

房中術的功效,有人以為可以致神仙,可以移災解罪,乃至升高官發大財,但是葛洪並不信此,他說:「其理自有極,安能致神仙及卻禍致福乎?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善其術者,則能卻走馬(不出精)以補腦,還陰丹以朱腸,采玉液於金池,引三五於華梁,令人老有美色,終其所稟之天年。而俗人聞黃帝以千二百女昇天,便謂黃帝單以此事致長生,而不知黃帝於荊山之下,鼎湖之上飛,九丹成乃乘龍登天也。黃帝自可有千二百女耳,而非單行之所由也。」

黃帝以修房中術達一千二百個女子,兼以服九丹之力,所以乘龍昇了天。此一傳說,當係方士的假託,並且假黃帝之名偽造了好多道書。所以道教自稱為黃老之教,信奉黃老,則始於漢桓帝(西元一四七~一六七年)時,可見黃帝昇天的傳說,出現更在此時之前了。但在《紀年》及《博物志》中,卻說「黃帝崩」,而未說昇天。

葛洪是金丹派的方士,他對房中術,則說:「余實復未盡其訣矣!」(內篇卷八)。但他又宣稱:「大都其要法,御女多多益善;如不知其道,一兩人足以速死爾。彭祖之法,最其要者,其他經,多煩勞難行,而其為益不必如其書。人少有能為之者,口訣亦有數千言耳,不知者,雖服百藥,猶不能得長生也。」(內篇卷六)。由此可見,房中術,頗不簡單,它要將數千言的口訣,配合了行氣之法,以及四時百藥的用法,然後才能「御女多多益善」,才能「卻走馬(不出精)以補腦」。至於能不能長生不死?那根本是自欺欺人的謊言。

其實,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善其術者……終其所稟之天年。」這也不是真理,因為熟知其術的道士們,並沒有一個從古到今地活下來。東西方各宗教的出家人,自古以來體健而長壽的,卻可數之不盡了。一般人,固須男女婚配,如果不婚不嫁,卻又未必「坐致疾患」,尤其是虔誠聖潔的僧尼們。

修煉的成果

神仙之道是以保存現在的身體以永遠,以肉體及精神的愉快自由為理想,無論是用齋醮符籙與外丹內丹,目的均在於此。但是,自古以來修了道教方術的人,不知凡幾,真的達成其願望者,卻未見一人。不過,他們確有若干的成果可觀,例如「行蹻」、「變化」等術,我們則不必否定其實有。

什麼是「行蹻」?《抱朴子.雜應篇》中說:「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龍蹻,二曰虎蹻,三曰鹿盧蹻。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則以一時思之,若晝夜十二時思之,則可以一日一夕行萬二千里,亦不能過此。」

什麼是「變化」?是變化形體,使之成為異人異物。《抱朴子.遐覽篇》所引:「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含笑即為婦人,蹙面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杖即成林木,種物即生瓜果可食,畫地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廚(飲食自來),興雲起火,無所不作也。」《抱朴子.雜應篇》又說:「鄭君(葛洪之師)云:服大隱符十日,欲隱則左轉,欲見則右回也。……或可為小兒,或可為老翁,或可為鳥,或可為獸,或可為草,或可為木,或可為六畜。或依木成木,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所謂移形易貌,不能都隱者也。」因此而有五遁之法,依於金、木、水、火、土之任何一物,皆可遁形而去。這種魔術,雖也神祕,但是並不稀罕,用藥、用符、用咒、用心力(定心能發神通),均可辦得到的。近世世界享名的大魔術師,和印度的瑜伽術師,均有若干變化的能力。

古來道士,能夠變化隱遁者,固然是有,但也不是尋常的事,能夠隱遁避世的,就美其名曰「白日飛昇」;不能隱遁而老病死去的,道書中又製造出一種美名,稱為「尸解」;或因刀兵而死的道士,另外再造一個美名,叫作「兵解」。雖然《集仙錄》中也有說明:「形如生人者,尸解也,……有死而更生者,有未斂而失尸者,有髮脫而形飛者,皆尸解也。白日解者為上,夜半解者為下。」

道教為何如此的重視肉身的永存,因為道教有唯物論者的思想,除了肉體,沒有精神。《酉陽雜俎》中說:「三魂營骨,七魄衛肉。」道教認為人的精神是三魂七魄,實際上三魂七魄僅是骨肉之身的異名,依舊是唯物思想。

第五節 道教的經典和派別

老子的神話

佛教來華之前,中國有哲學系統的道家一派,有陰陽術數的方士一流,但還未將道家與方士混合而成道教。佛教自兩漢之間輸入之後,道教也由教匪混合方士及道家而成立。但是,黃老之學的成為宗教的信仰,至少要比佛教的輸入晚了一個世紀。佛教來華為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七年),已為近世史家所公認。張道陵生於漢桓帝時,桓帝延熹八年(西元一六五年)始有以黃老為崇奉對象的歷史記載(《後漢書》卷七及三二)。在此之前,黃帝是屬於方士傳說中的遠祖,老子是哲學範圍內的先哲,未嘗把二者聯合起來當作宗教的神道。

凡是高級的宗教,必須具備三個要素:1.教主,2.教義,3.教團。這在佛教,當釋迦成道之後不久,便已完成,稱之為佛、法、僧的三寶。道教有鑑於此,首先拉出一位老子做教主,雖然老子有好幾位,例如尚有老成子、老萊子等。《道德經》究係何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謎。道教徒便以李耳做了教主。到了六朝時代,又偽造出種種老子化身的神話,例如王圻的《續文獻通考》所載:「葛稚川曰:老子無世不出,數易姓名,出於黃帝時,號廣成子;周文王時,號燮邑子,為守藏史;武王時,號育成子,為柱下史;康王時,號郭叔子;漢初為黃石公;漢文時,號何上公。」後來又有《老子八十一化經》;更有老子一炁化三清之說。老子成了元始天尊的應現,是太上老君,是玄元皇帝,唐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五年)時又將之封為玉皇大帝。老子的身分,越變越崇高得神乎其神了。其實,這也是學自佛教的,佛教以為釋迦牟尼是化身佛,釋迦的清淨報身,是在色究竟天的盧舍那佛。道教便說老子是住於大羅天的元始天尊的化身了,甚至晉朝的道士王浮等,反而編出一套謊言,寫成《老子化胡經》,說釋迦牟尼佛,也為老子所化,真是可笑!

道經與佛經

有了教主,同時也需要教義,於是,大批的經典出世了。偽造經典是一件苦事,有思想有文才的道士們,究竟不多,多數的道士就拿佛經做藍本,略微更動一些章節和名詞,佛經就成了道經。例如〈真步虛品偈〉的「有見過去尊,自然成真道,色身如金山,端巖其微妙,如淨瑠璃中,內現元始尊,聖尊在大眾,敷衍化迷強。」此節完全是抄擬佛教《法華經》的:「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坐甚微妙,如淨瑠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衍深法意。」

乃至道經的經目,也擬佛經來命題。例如道藏目錄中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父母恩重經》;在法琳法師的《破邪論》中所舉的《道士法輪經》、《智慧觀身大戒經》、《老子大權菩薩經》、《靈寶法輪經》等皆是。如果以比較語言學的角度來讀道藏,道藏之中來自佛教梵文轉譯的東西,實在多得不勝枚舉。

道藏與釋藏

偽造的道書多了,便效佛教而成立道藏。佛教在北宋以前尚無整套雕版印刷的《大藏經》,但有單行流傳的各類典籍,可是,三藏十二部的內容及名目,佛教是由來已久的。佛教的經錄,早在晉代便已編出。因此道教成立道藏,也就效法佛藏的分類法,佛藏分經、律、論三藏,性質的分類則有十二分教或稱十二部:長行、重頌、授記、孤頌、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道藏則名之為三寶三洞十二部,據小柳司氣太《道教概說》第三篇第二章的介紹如下:

道教的經典,多為「天啟」。住於三天之三君,各啟示三經:

玉清宮之天寶君,啟示洞真部,教化大乘者。

上清宮之靈寶君,啟示洞元部,教化中乘者。

太清宮之神寶君,啟示洞神部,教化下乘者。

三經即為三藏,每藏各分十二部:本文(說第一原理)、神符(護符)、玉訣(祕訣)、靈圖(鬼神像)、譜錄(教法沿革)、戒律(修道之律規)、威儀(齋醮儀式)、方法(拘制魂魄之術)、眾術(煉丹)、紀傳(老子等的傳記)、讚頌(偈頌)、表奏(奏上鬼神的祈願文)。

依道教自稱,他們的三洞十二部經,都是元始天尊所化三清的三君啟示,往往都是從天而降,及神仙親授的。但據佛教的北魏學者甄鸞法師的《笑道論》第三十一,則證明《靈寶經》是張道陵所作,《上清經》為葛玄所作,《三皇經》為鮑靜所作。又據唐朝玄嶷法師的《甄正論》說:洞真部多為葛玄、陸修靜、顧歡等所作,洞神一部為張道陵所作。道世法師的《法苑珠林》卷六九,列舉漢之王褒作《洞玄經》,張道陵作《靈寶經》,吳之葛洪作《上清經》,晉之王浮作《老子化胡經》,鮑靜作《三皇經》,齊之陳顯明作《六十四真步虛品》,梁之陶宏景作《太清經》及眾醮儀,隋之輔惠祥作《長安經》。

由此可知道教的道藏,乃集作偽模擬的大成。

道藏的編篡

照道教的說法,道藏起始甚早,例如《漢書.藝文志》所列的目錄中,道家者流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房中者流八家百八十六卷,神仙者流十家二百零五卷。此三流之書,除已失佚之外,均為後世道書之所必收。實則此三流不是道教的神學書,而是哲學書及方術書。

但是到了《隋書.經籍志》中,道書就多了,計有經戒三百零一部九百零八卷,餌服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零三卷。共為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一十六卷,道藏也就出現於世了。

宋朝鄭樵的《通志.藝文略》中,將道書詳細分二十五類: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日錄、傳、記、論、書、經、科儀、符籙、吐納、胎息、內視、道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此二十五類共計一千三百二十三部三千七百零六卷。

北宋第一次開版印刷的佛教《大藏經》,稱為《開寶藏》,共為四百八十函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宋世的道藏部數已超過當時的佛藏,卷數也快趕上了,可見道教有意要和佛教一爭長短。那兒來的這些道書?濫竽充數的實在不少,例如張君房的《雲笈七籤》中說:雖是《明使摩尼經》,也被收入了道藏。

正因為道藏係由道士們的拉雜模擬的偽造,到了元朝憲宗時代(西元一二五一~一二五九年),除了《道德經》之外,全部道藏皆被焚燬。起因是道教受元帝的優遇,並命道教管理「天下應有的出家人」,道士要僧人迎拜,並通管僧尼,同時又「毀夫子廟,毀佛像,佔梵剎四百八十二所」。這是由於全真派的丘長春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元一二○六~一二二七年)的敬信,所以道徒專橫跋扈,但到憲宗時,丘長春死了,僧道屢辯於帝前,道士每皆詞屈,故有祁真人志誠、李真人德和、杜真人福春等人照實自供:「據道藏經內,除老子《道德經》外,俱係後人捏合不實文字,情願盡行燒毀了,俺也乾淨。」(見《至元辯偽錄》)

現行的道藏,是明朝萬曆年間(西元一七五三~一六一九年)重修的,刊於北平白雲觀。明代的白雲觀道士白雲霽,為道藏目錄作的詳註,已載清代的《四庫全書》。所列諸書,多係摭拾以增加其卷數。晚近由白雲觀交給上海涵芬樓影印的道藏,已多至五千五百冊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比開寶版的佛教藏經,還多出四百三十七卷。既經元朝焚燬了一次,又從那裡來的這許多道書?自然是廣事摭拾收羅而來。例如《漢書.藝文志》中除上述三家之外的名家、法家、墨家、兵家、農家,以及占星、陰陽、五行、雜占卜、醫經、醫方等凡百數術方技之書,皆被收盡,乃至佛祖傳真、聖賢貫脈等佛教及儒家的書,也成了道藏的內容。

不過,道教始終遜佛教一籌,日本在大正年間的《新脩大藏經》正續兩編,包括佛書已達三千零五十三部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了,而且多數的中國著作尚不在內。

道教的戒律及倫理

道教和佛教的密宗一樣,絕對主張師師相傳,極端不許無師自通,這是最大的戒律。《太上太宵琅書》說:「天地布氣,師教之真,真仙登聖,非師不成。心不可師,師心必敗。」

道教有一百八十戒,說是老君授給《太平經》的偽著者于吉,戒的內容,大要與《太上感應篇》所列的大同小異。《太上感應篇》是承《抱朴子》並吸收了佛教及儒家的思想而編成,故亦為晚近數百年來儒釋道三家共同接受。明代袁了凡的「功過格」,即是受了《太上感應篇》的啟示而訂定。

道教的基本思想,主張人力可以勝天,所以藉養煉而改造性命,而長生不死;但也覺得凡夫是受神明監視,所以要行善止惡而求神明的保佑。《抱朴子.對俗篇》說:「行惡,大者司命奪紀,小者奪算。」又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同書〈微旨篇〉說:「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這是行惡而為神明奪去壽命之日數的意思。行善是什麼呢?同篇則說:「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得,見人之失如己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妄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這是兼採了佛教及儒家的倫理思想而成的。葛洪雖強調以丹鼎求長生,如果煉丹不成,等而下之,則以行善止惡的道德生活,來免除夭損之禍。

到了宋朝的《雲笈七籤》,列出道教的五戒十善,乃係受佛教的五戒十善的思想影響而成。其五戒是:1.不殺生,2.不嗜酒,3.不口是心非,4.不偷盜,5.不淫色(佛教則以殺生、盜竊、邪淫、妄語、飲酒為五戒,乃全同)。其十善是:1.孝順父母;2.忠事君師;3.慈心萬物;4.忍性容非;5.諫諍蠲惡;6.損己救窮;7.放生養物;種諸果林;8.道邊舍井,種樹立橋;9.為人興利除害,教化未悟;10.讀三寶經律,恆奉香花供養。

全真教

道教是混合陰陽術數及老莊思想而成立,當它吸收了儒家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之後,一當時機成熟,便形成分裂,南宋時代成立於河北遼金治下的全真教,即是一例。那是新道教或北宗派,張天師則為南宗派,全真教的實力後來竟在天師派之上。全真教的創始人王[//(*)](號重陽子),四十八歲遇呂洞賓的化身而得仙術。他以《孝經》、《道德經》、《般若心經》教人。弟子有譚處端等七人,而以丘處機(長春子)最能光大其教。後來以北平的白雲觀為全真派的大本山,名為道教的叢林,制度全仿佛教的大叢林;他們的生活公約也叫作「清規」,內容大致也與叢林清規相似,共為二十三條。例如用有「開靜」、「安單」、「遷單」、「鉗捶」、「出坡」、「叢林」、「常住」、「十方」、「檀信」等名詞,都是佛門的常用語。

因此,元朝的全真教雖曾一度侵凌佛教,到了明朝之後,釋道已不分家,也不再相互排擠,道士可以到佛寺中去掛單,可以隨同僧人一齊上殿過堂和禮佛誦經。同時也把天師派的在家道徒,貶稱為「火居道士」,自稱出家的道士為「全真」,因而得到全真派的派名。

晚近的道教,只剩下了以齋醮符籙來應付民間的迷信,雖然道教的歷史及其內容多涉作偽與荒誕,但在醫藥衛生方面,道教給予我們的貢獻確實可觀,對民間勸善方面,也有其相當的功績。所以我們在研究道教之餘,仍不得不以尊重的態度來看待它。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